创业必备条件:中学语文优秀教学论文:体验式阅读应关注的几个前提(霍 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26:57
  体验是机体内部与外部动作引起的一系列反应,是个体的生命活动,充分展示了个性特征,是阅读者按照自己的观念、视角与文本展开对话,获得各自不同的视界融合,呈现阅读的多样性,个性起关键作用。所谓个性,我这里指生命个体在学习中具有的独特心理体验并形成品质。生命个体是独立的,阅读中,理解、联想、想象、情感体验等,和个体生活经历紧密相连,体验结果“千差万别”,“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和遗传素质密切相关,遗传素质的差异造就了个体的“独特”,“千差万别”展示了个体生命的多姿多彩,是人对自身生命存在藉助阅读体验的暂时性展示,是对自身生存状态、生活实际与精神需要的综合反映。这种个性化体验是个性化发展的前提,因此,体验式阅读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遗传素质的差异
  遗传素质差异,不仅造就个体生理特点的差异,也表现在个体能力、气质、性格、思维方式等的差异,其决定了学生的感悟呈“显隐”的不同状态:“显”指个体在学习中乐于理解文本,主动充分理解文本,及时展示学习体验,有时比较准确;“隐”指个体在学习中不能够或不愿意理解文本,不能或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理解。“显”“隐”和“脑”有关,科学研究表明,右脑主管形象思维,不仅记忆容量大,且对空间认识、复杂关系的理解、情绪的表达和识别等能力具有左脑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阅读中的体验,有情感的参与和调节,就更能展示思维维度。但个体的思维特点与生俱来就存在差异,很多专业工作者都具有遗传特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差异决定了生命个体在文学艺术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上的差异。关注遗传素质,了解学习者的思维,才能更好地开展体验式阅读。
  思维在于开发,体验式阅读主要应用形象思维,对抽象思维相对发达的学习者,教师应设计能吸引他们的阅读“亮点”,激活开发形象思维,使其脱离“睡眠状态”,充分体验阅读内容,使审美达到一定的高度。
  在体验式阅读中,应把握整体学生的共性特征,充分了解个体遗传素质的差异,设计严谨的思维训练内容,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满足个体需要,促进个体发展。体验式阅读是“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不可缺少的要素。
  2.生活履历的影响
  家庭是命运的起点。家庭的文化氛围,成员的人文修养、个性特长及爱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未成年人。个体生活在特定的氛围中,行为习惯、认知能力和思想意识等都会染上特定氛围的特征。了解学生家庭状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在扬特长补不足中,丰富生活阅历,加深对文本的体验。
  了解所接触到的老师、同学,越是年龄小的学生越容易受外界的熏陶感化,把老师或表现优秀的同学当作偶像崇拜,模仿他们的举手投足,纳入吸收,成为自己的特质。生活中大都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性情、趣味相投的人容易结成团体。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的指导个体体验,帮助个体完善语文素养,促进个性化阅读,进而丰富审美内涵,提升审美境界。
  了解就读过的校园环境、个体交际圈子等,这些都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环境的育人功能已经被社会广泛地关注,就读过的环境和交际圈子影响着个体的兴趣、爱好乃至思想品质。了解这些,使阅读有针对性地从人文素养上帮助学生丰富完善自己,强化优秀的意志品质。
  3.文本趣味的吸引
  文本内容首先以趣味化吸引读者进而引导读者。任何一个读者都会有自己不喜欢阅读的文体。处在理智强化期的高中生,阅读的个性趣味十分突出,而文本阅读应“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与发现”。“常读常新”就是要求阅读者不去重复前人的阅读感受,不将内涵圈定在固定意义上,而是以自己的生命体验,选择视角与层次阅读,获得真切的感受与实际效果。指导学生对不符合自己趣味的文本进行体验,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教师需创设学习情境,疏导学习情绪,找准体验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生活阅历设计体验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能力较强的学生,主动将自己置于文中,充分运用自己的人生阅历体验,自主解决学习中的疑难,经常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这种顿悟体现为文本的导引,多来自于心灵深处的无意识冲动,是过去沉淀经验的复活,又有对未来期望的思考。未经意识梳理,飘忽朦胧的思维,经文本导引发散思维与聚敛思维交替动作,体验中“思接千载,视通宇宙”,是个性化的“悟”。蕴涵着独特的智慧和创新萌芽,没有体验就没有这样的阅读效果。如果不对“口味”,他们便消极、沉默地对待学习,不肯参与,不愿意表达甚至尽可能地逃避,致使体验式阅读停在浅表或不能体验,影响能力形成。认知与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左右两轮,阅读中的亲历感受,有助于学生确定独立自主的主体意识,避免沉醉淹没于固定知识中而成为奴隶,是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能够帮助教师挖掘个体的创新潜能,藉以提升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