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鞋买fake好不好:孩子性格拖沓源自父母唠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4:01:45
 6~12岁年龄阶段,是孩子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最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时期。父母反映(确切的说是母亲在反映)孩子最多的是:“我感到恼火的是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拖沓得很!”或“我最头疼的是我的孩子太任性了。”

其实,儿童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反映着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

拖沓和任性是孩子反抗父母的软硬两种形式

“拖沓”是做事情拖拉、没效率,“任性”是不听别人意见、执拗。看起来这两者有明显区别,但这两种现象有着相关性,即任性与拖沓是反映同一种教育方式下的两个不同侧面。

拖沓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软性”的对抗,而任性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生硬”的对抗。看似只表现了其中之一问题的孩子身上,同时也隐含着另一种问题的性质。

就是说看起来很拖沓的孩子,其实是在用拖沓的手段,说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说的那样做!很任性的孩子,总要以某种或多种方式来表达他的这种执拗个性:要么不等父母话说完,他扭头就走;要么就是你说你的,我拖拉我的;要么就发脾气;要么就是不吭声……因此说,孩子的拖沓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拖沓来表现。

    总表现得拖沓或任性的孩子内心是无助的

    孩子的问题往往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忧、愤怒、失望、伤心等。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主要是依靠行为语言来表达。

总表现得拖沓或任性的孩子,其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他这种行为背后的无意识语言在说“我斗不过你,我就要这样才舒服”。拖沓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任性的种种表现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敌意,而敌意说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很少甚至没有承认或接受过孩子的情感,而是对孩子过多的干涉。拖沓、任性孩子的父母,一定是用成人对效率的要求在“训练”孩子

拖沓与任性的孩子的父母,必有其以下行为模式:性格急躁、思维反应快、处事较果断、高价值观、高期望值、讲究效率、喜欢操控和教导人。他们养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说教、给现成的答案、命令,“你要……”,“你应该……”,“你不应该……”等。在这种行为模式下,孩子体验的是:总有人为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独立思考。因而难以养成对自己行为的负责任能力。

唠叨型的父母,以成人的行为标准要求孩子。有关日常生活上的事,小孩子不可能很快地、熟练地掌握技巧,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就是你的态度:耐心的等待,对任务的困难进行一点评价。如“收拾好床铺很不容易”、“一个小时做好这个模型很难”等。

   所以,父母的行为模式决定孩子的行为表现。要改变孩子的拖沓与任性,父母要先正视自己的行为方式。

教育专题

强大的动力来自强烈的欲望

———让您的孩子发挥无限潜力

当今社会,对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一般家庭都是能够做得到的,而相对在孩子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教育方面,我们的教育却显得无能为力。

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成长性动机则是越得到满足越强烈。

很多时候,高层次的需求都是在家长的强迫下得到满足的。例如,有些孩子从小就开始每天辗转于心算、跆拳道、美术、音乐、英语等各种课外辅导班之间,如果在此过程中遭到挫折孩子就容易失去欲望,不再向更高层次的需求发展。

真正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不是靠别人的强迫做到的,而要靠孩子自己给自己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这需要父母、老师,及其他周围环境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引导和启发他们的强烈欲望。“美国IHO 青少年潜能激发训练课程”就是要让孩子摆脱这种无奈感,重燃欲望之火,通过训练恢复孩子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激发他们的强烈欲望,进而实现孩子的自我需求,让孩子们感到自己所做的事对别人是一种帮助,能给人以快乐,同时自己也体会从未有过的快乐;感到任何事情原来都很简单,只需要稍稍努力。当孩子感到自己做了件有意义的事情,或提出了一个新的构思,或通过努力取得了小小的进步,并被周围的环境认可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充实和快乐,甚至是自豪。美国IHO青少年潜能激发训练课程的内涵就是“理想(Idea)、快乐(Happy)、行动(Online)”。将此课程引入中国的培训师余逸鹤博士,曾多次提醒家长:“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只能起到协助作用,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自己帮助自己。如果他有强烈的意愿,他真的是愿意去,方法是无限的。孩子们是很聪明的,只要他们想做(want to do),怎样做(how to do)他们自己是可以找到办法的。其实孩子没有办法事事成为第一,不管是学业上还是兴趣上。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曾经有过第一的感觉。这种感觉对他的发展很重要。”

摘自:《北京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