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韩语怎么说:广东梅州人与湖南人改写中国近代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57:50
发布时间:2009-06-10 文章来源:投稿 文章作者:丘立才
[内容摘要] 进入中国近代史后,祖籍广东嘉应州的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与曾国藩湘军镇压,维护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况;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与谭嗣同的维新变法失败,失去用改良的办法推进中国近代化;祖籍广东嘉应州的孙中山与黄兴共同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主共和,建立起中华民国;毛泽东与梅州叶剑英等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并推进到改革开放;未来湖南籍的马英九将和大陆人民一起高举出生于台湾、祖籍广东梅州的丘逢甲的旗帜,推进中华民族实现和平统一。
[关键词] 广东 嘉应 梅州 湖南 近代史
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是由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思想诸因素的合力所成,并又互相影响着。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进入近代史后,都是由广东梅州人与湖南人改写了中国的近代史。何出此言?且慢述来。先是以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与曾国藩湘军镇压,维护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况;接着是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与谭嗣同的维新变法失败,失去了用改良的办法推进中国近代化;再是孙中山与黄兴共同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主共和,建立起中华民国;再就是毛泽东与叶剑英等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并推进到改革开放;未来则是湖南籍的马英九和大陆人民一起高举出生在台湾、祖籍在广东梅州的丘逢甲的旗帜,推进中华民族的和平统一。
一、洪秀全与曾国藩
清朝湘军首领曾国藩、左宗棠在剿灭太平天国起义军后,给清廷的奏报中说:“太平军起于嘉应,灭于嘉应。”何谓“嘉应”?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广东总督鄂弥达向朝廷奏报,将惠州府兴宁、长乐二县,潮州府程乡、平远、镇平三县,建置嘉应州,直隶广东布政司,称之为“嘉应五属”,翌年三月准置,也就是说,嘉应州于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设置。嘉庆十二年(1807)又升为嘉应府。嘉庆十七年又复为嘉应州,仍领程乡、兴宁、长乐、平远、镇平五县。嘉应州即是今天梅州市的绝大部分地区。太平天国起义基本上是嘉应州客家人的起义。天王洪秀全祖籍就是在嘉应州程乡县(今梅县)石坑乡磜下村。据《洪氏族谱》载:洪秀全的高祖父洪英纶随父亲洪松三由嘉应州石坑迁至花县福源水,再迁至官禄布村。南王冯云山、东王杨秀清、翼王石达开、干王洪仁玕、遵王赖文光、洪秀全妻弟赖汉英等,其祖籍都是在嘉应州。而太平天国军队将领中,嘉应州人氏还不少。如顾王吴如孝、匡王赖文鸿、心王侯观胜、江南文将帅李文炳等均是。太平天国最后覆灭又是在嘉应州,1866年太平军残部康王汪海洋战死在嘉应州,偕王谭体元在嘉应州城南黄沙嶂被曾国藩部将鲍超追赶,最后跳崖牺牲,太平天国完全落幕。
洪秀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向西方世界寻求真理要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先进人物。毛泽东说:“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都作了不懈努力,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出世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先进人物。”洪秀全把西方的基督教和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教”,上帝就是天父,他是上帝亲生的儿子,排行老二,而耶稣则是哥哥,排行老大。他写的《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都是阐述拜上帝教教义的。拜上帝教信仰的宗旨是:“天下总一家,凡间皆兄弟”;“天下多男子,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天生天养和为贵,各自相安享太平”;“教人真心拜上帝有福享,迷信鬼神落地狱”。一句话,天下人人生而平等。1853年洪秀全攻下南京建都改为天京后,颁布了太平天国的根本大法《天朝田亩制度》。洪仁玕在香港潜心研究西方文化制度,写出《资政新编》,篇中着眼中国社会内部经济发展状况,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提出了一个“近代化”的方案。1858年来到天京,呈送给天王,要求施行。这个“近代化”方案的八大内容:一是把发展机械制造业放在优先地位;二是开发矿业,大兴“宝藏”;三是大兴“车马”、“舟楫”之列;四是“兴银行”、发纸币;五是大力推行雇佣劳动制度;六是保护专利,鼓励发明创造;七是力主向世界开放;八是实行与经济转换相适应的社会变革。对中国实施“近代化”方案的四项措施:1.加强中央领导权,反对“结盟联党”,搞宗派,闹分裂;2.提倡移风易俗,革除缠脚、养鸟斗蟀、金玉粉饰等腐败风气;3.提出实行新的社会经济改革和独立平等的外交原则;4.确立新的刑法制度,强调以教育为主,对顽固不改的才用刑。尽管洪秀全、洪仁玕给中国近代化描绘了美好的蓝图,由于太平天国内部的腐化、讧变和残杀,再加上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和清军的镇压,这个中国“近代化”方案未能得以实施。
太平军北伐天津,进逼北京,眼看清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清军的八旗和绿营均不堪一击。这时,曾国藩由地方湖南团练演变而成的湘军,在镇压太平军起义发挥了重要作用。1854年太平军袭攻湖南靖港获得很大胜利,曾国藩于沮丧忧愤之余,两次投水自尽,皆被属员救起,狼狈逃回长沙。1856年曾国藩被太平军困于南昌,1858年在九江湖口西岸的梅家洲战役中,曾国藩的坐舟被太平军俘获,曾国藩愤不欲生,又要投河自尽,被左右劝阻,狼狈避入罗泽南陆营。因太平军发生“天京内讧”,湘军1856年攻占武汉,1861年湖南益阳人胡林翼所率湘军占据安庆,1864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攻陷天京,太平天国宣告失败。
由洪仁坤(秀全)、洪仁玕(謙益)昆仲领导的太平天国失败,启示着中国进入近代史后:人人共同平等的世界潮流的“洪”水从中国南海经广东登陆,要冲击亚洲“坤”地上以“仁”为核心的伦理等级学说。作为洪秀全个人,确实是成功的,因为他得到了“利(禾)益”、渴足了“奶(乃)水”的“人王(全)”。作为洪仁玕个人,确实是失败的,因为他的理论再先进,虽被洪秀全封为“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并授予总理太平天国军政大权,他是“干”着“王”的国事,但因整个天朝己发生内讧,再加上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者们认为他“打江山没有功劳”,他的“言”论能否使人们“兼”得到更多的“利益”而产生怀疑,失败则势在必然,“天国”的破灭也势在必然,近代化梦想的破灭同样势在必然。
而由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等领导的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同样昭示着中国进入近代史后:“曾”经发生过可以将“国”家“翻”开新的历史一页的时刻:那就是“草人”、草民只要学习“番”人重视以“水”为象征的经济建设,都可以成“王”的。如曾氏兄弟未完成其《讨粤匪檄》的宿愿,可能梅州客家话就成了全国的普通话了。当曾氏兄弟完成了《讨粤匪檄》的宿愿后,亦可举兵称帝,恢复汉家天下。湘军、淮军、友人、部属都有此意,曾国藩曾思想矛盾斗争,权衡利弊,最后书写“依天照梅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以明心志。其实曾国藩的心志,就是中国传统的宋、明、清的理学和心学的传承。曾国藩崇尚的是“物皆有对”、“万事万理皆成两片”、“非两不立”、“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思想观念决定了曾国藩要成为封建时代的“功臣”安享侯爵之位。同时也是大清王朝命不该绝,留待以后的广东梅州人与湖南人去推翻罢了!
二、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与谭嗣同
即使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丁日昌(广东梅州丰顺县人)、张之洞等开展了“洋务运动”,从经济领域进行近代化的行动,也是要保留清朝爱觉新罗这一家族的统治前提下,企图变封建主义为资本主义、变贫弱为富强的行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经济领域里进行的改革开放行动。如果只从经济领域里进行改革开放,不从政治领域里进行改革开放,不但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不能成功,连政治领域的执政地位也会动摇。
中国人的忍辱负重能力是很强的,为了进行“洋务运动”,忍受着西方列强英、俄、德、法、美、意、比等国在中国领土上瓜分势力范围,直到1895年甲午战争,竟然被自己的学生小日本打败了,中国精英这才醒悟过来,非得变法维新进行政治改革不可。康有为先后写了《大同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书,为变法维新制造舆论。康有为的目标是建立“太平世”:这是一个无私产、无阶级、无家族、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他在广州租借梅州丘逢甲的“丘氏书室”设立“万木草堂”,培训变法维新的骨干,梁启超就是其中之一。而嘉应州(梅州)的黄遵宪驻日期间编写《日本国志》一书,向国人详细介绍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作为戊戌变法的参照。日本从政治改革着手,再加上“大海之田”和“脱亚入欧”的口号,从陆地文明快速迈向海洋文明,从而使日本迅速崛起,于是甲午战争便把中国打败了。戊戌变法要有理论,要有样板,还要有人才。黄遵宪任湖南按察使期间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一起创办时务学堂,为戊戌维新变法培训骨干人才。
湖南浏阳的谭嗣同是戊戌维新变法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重要人物,也是戊戌维新变法流血牺牲的第一人。他所著的《仁学》一书,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极其猛烈的抨击,指出中国:“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然则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谭嗣同与光绪皇帝进行变法,手中没有枪杆子,康有为、谭嗣同商议劝新军首领袁世凯举行兵变,杀荣禄,保光绪。而袁世凯当面欺骗谭嗣同说:“诛荣禄如杀一狗耳!”转而马上向荣禄告密,荣禄又面告慈禧,慈禧囚禁光绪于中南海瀛台,下令捕杀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献身:“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并于狱中诗壁一首:“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时年仅33岁。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作《戊戌政变记》,附录《湖南广东情形》一文中指出,即使中国灭亡,只要湖南广东两省仍存,仍能复兴中国。
日本于1868年进行明治维新,大获全胜;而30年后1898年中国实行戊戌维新,仅100天便惨遭失败。中日的维新,其核心都是“君主立宪”。日本的“君主立宪”成功,终至国富民强;而中国的“君主立宪”失败,导致亿万生灵塗炭。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实际上是统治集团中封建顽固势力大大超过维新改良的势力。戊戌变法后的80年,即1978年中国大陆实行的改革开放,有似于戊戌维新的改良变法。今天回过头去品味戊戌变法中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谭嗣同与光绪的名字,其所蕴含的意味值得国人思考。康有为,字广厦,号更生,人称南海先生。世界的先进思想是从南海传入到中国的,一个健康有为的中国人,要把广东和华夏的屋宇维修装饰好,中华古老的民族才能长期更生。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梁凉同音,凉冰同义。梁早年开启维新,晚年则超越自己,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梁卓立如行,然而无论是搞政治,还是做学问,始终不渝地“任公”:国家不是“君相之私产”,而是“国民之公器”;要“育新民”、“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黄遵宪,字公度。中国人是黄种人,一定要严格遵守宪法,君主立了宪,就要严格执行宪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天下为公”、“天下度公”。在近现代,“宪法”一词通常是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意义上使用。马克思恩格斯则认为:宪法是“法律的法律”。当今社会普遍认为:宪法就是规定民主制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大法。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出生湖南潭州的谭嗣同,承“嗣”了“西”方先进“言”论最“早”传入广东,再传入内地,改革了不同孔孟伦常的言说,编写成《仁学》册书,并以身体力行主司。同时又承“嗣”了中国的相同传统,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要变法就得有流血。光绪皇帝,开启了两千多年来封建专制社会从未有过的走向“光”明的序幕,可惜给慈禧的阴暗势力扼杀了。以上是对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谭嗣同与光绪的名字,作些牵强附会的解释,以博众人一笑,在哂笑声中能得到某些启迪,是亦足矣!
三、孙中山与黄兴
既然清廷统治者不愿意实行和平的“君主立宪”,于是又有广东梅州人孙中山与湖南人黄兴推翻清廷的辛亥革命。孙中山曾称“洪秀全是反清第一英雄”,自己要做“洪秀全第二”。正如同一般人只知道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一样,人们只知道孙中山是广东香山人。其实,孙中山也和洪秀全一样,其祖籍都在嘉应州(今梅州),洪秀全的祖籍在嘉应州程乡县,孙中山的祖籍在嘉应州长乐县(今五华县)。孙中山先祖孙友松从福建省长汀县河田村迁入广东省,其所走的路线是由汀江坐船顺流而下至三河埧,再溯梅江而上,至宁江再上溯琴江,在长乐的琴江都上正约居住(原属五华县忠埧,后划紫金县忠埧)。孙友松偕弟孙友义是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入粤,历时150年左右,明隆庆三年(1569)才设置永安县,长乐县琴江都上正约划归永安县,后因福建省有永安县,而改为紫金县。从孙友松迁入广东省嘉应州长乐县忠埧,至康熙中叶孙连昌迁香山县,历经十二世有350多年时间,孙氏对于当地的开发无疑做出了重大贡献。请看罗香林的《国父家世源流考》所记。
始祖考友松百三十三郎,妣骆孺人八十娘。友松公与弟友义公,于明永乐间自闽迁粤东永安上镇约,即今紫金县忠埧居住。生四子:长敬忠,次惠忠,三劝忠,四荣忠。二世祖考敬忠公,分住忠埧上排祠堂,即今孙屋排。生二子:长永久,次永良。三世祖考永良公,妣吴孺人,生一子:怀文。四世祖考怀文公,妣汤孺人,生一子:凤宗。五世祖考凤宗公,妣叶孺人,生一子:明亯。六世祖考明亯公,妣宋孺人,生一子:仕伯。七世祖考仕伯公,生二子:长跃宗,次绍宗。八世祖考绍宗公,妣古孺人、何孺人,生一子:乃和。九世祖考乃和公,妣林孺人,生一子:宗荣。十世祖考宗荣公,妣叶孺人,生三子:长鼎茂,次鼎标,三鼎山。十一世祖鼎标公,妣叶孺人,生三子:长连盛,次连昌,三连桥。十二世祖连昌公,妣陈孺人。公生康熙八年,卒雍正六年。于康熙中叶,迁居增城,继迁中山县涌口村,开基立业。生一子:迥千。十三世祖考迥千公,妣谭孺人,公生康熙四十年,卒乾隆十七年。生一子:殿朝。十四世祖殿朝公,妣林孺人,公生乾隆十年,卒乾隆五十八年。于乾隆中叶,再迁翠亨乡开基。生一子:恒辉。十五世祖考恒辉公,妣程孺人,公生乾隆三十二年,卒嘉庆六年。生一子:敬贤。十六世祖考敬贤公,妣黄孺人,公生乾隆五十三年,卒道光二十九年。生三子:长达成,次学成,三观成。十七世祖考达成公,妣杨孺人,公生嘉庆十八年,卒光绪十四年。生三子:长德彰,名眉,字寿屏;次德祐;三德明,即国父,名文,字逸仙,号中山。十八世祖考文公,夫人卢氏、宋氏。国父生同治五年,卒民国十四年。 卢 夫人生子:科,字哲生。
孙中山先祖十二代人在嘉应州长乐县忠埧孙屋排居住,这个村又叫公馆村。改名的原因是,明末清初入粤十一世孙鼎标追随钟丁先起义抗清,兴建一所武术馆,对族人进行武术训练,从事反清复明、保家卫乡的场所,所以称“公馆”。据当地人传:“当钟丁先起义抗清时,公馆背孙屋排,有孙大食公随同起义,以勇敢善战,为钟氏所重,尝于一日陞官三级。时人乃称公馆为连陞馆。大食公以饶有气力,而食量甚大,故人皆称之为孙大食焉。其后大食公以兵败散走,忠埧遂无复其人后裔,其人原名,亦为后人所失记云。”这位“孙大食公”,是孙鼎标,还是其三子连盛、连昌、连桥中的一人呢?因为反清复明起义的失败,钟丁先削发为僧,其后裔俱往四川。而孙鼎标的儿子孙连昌也逼不得已迁走增城,继迁香山县涌口村。孙中山先祖在长乐县反清复明起义虽失败,但却引发后来推翻封建帝制的斗争。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广东客家人洪秀全在岭南揭竿起义,直捣南京,建立起太平天国,又极大地激励了孙中山,所以年幼的孙中山,决心要做洪秀全第二。及到后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只是推翻清廷的封建统治,而是终结了几千年的 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孙中山建立起的中华民国,不只是终结了中国“父传子”落后政治制度,而是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制的国家。
如果说孙中山是革命理论家,那末黄兴则是革命实干家。孙中山的《革命方略》、《建国方略》以及“三民主义”和“行易知难”等政治思想皆是近代史革命的重要指南。黄兴,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时人多称其为黄克强。黄兴与孙中山常被以“孙黄”并称。1905年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孙黄”被推举为同盟会总理和庶务(协理),嘉应州人氏谢良牧为会计部部长。1907年夏黄兴到越南河内,与孙中山一起策划在南方起义;9月黄兴先后发动并指挥了钦州、防城起义;12月发动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黄兴等人又由越南进入广西,率领200余人在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之后黄兴又发动云南河口等起义,都遭失败。1909年秋受孙中山之托,在香港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策划于次年春在广州新军中发动起义,起义再次失败。1911年初在香港成立领导起义的总机关统筹部,黄兴任部长,4月27日(三月二十九)发动黄花岗起义,他率敢死队百余人猛攻两广总督衙门,72位革命党人英勇牺牲,黄兴右手受伤断去两指。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黄兴于28日赶到武汉,被任命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率民军在汉阳前线与清军奋战二十余日。11月27日 汉阳失陷后,转赴上海。南京光复后,独立各省代表会议先举他为大元帅,后改为副元帅代行大元帅,他均未赴任。1912年1月1日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黄兴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袁世凯窃取政权后,临时政府北迁,黄兴任南京留守,主持整编南方各军。1913年7月任讨袁军总司令,“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1914年2月,黄兴在东京郊外创办了军事学校“浩然庐”,为“三次革命”培养军事干部;孙黄二人在日本友人的赞助下,筹办了“政法学校”,为“三次革命”培养文职干部。1916年10月31日,黄兴在上海积痨成疾去世,年仅42岁,孙中山亲自主持治丧活动。
革命过程中有三次“倒孙”事件发生,黄兴始终站在孙中山这边。第一次“倒孙”事件发生于1907年3月4日 ,当时章太炎、张继、陶成章等人就潮州、惠州等地起义失败和孙中山分配赠款一事,要求罢免孙中山同盟会总理职务,改选黄兴为总理。黄兴决然表示,“革命为党众生死问题,而非个人名位问题,孙总理德高望重, 诸 君如求革命得有成功,乞勿误会,而倾心拥护,且免陷兴于不义。”第二次“倒孙”事件发生在1909年秋天,同盟会会员陶成章和李燮和等人代表七省同志在南洋起草所谓的《孙文罪状》,要求开会改选同盟会总理。黄兴竭力抵制,还写信为孙中山辩诬,并亲临南洋平息那里的反孙情绪,又一次举起了友善的旗帜,来化解同志间的矛盾。第三次“倒孙”事件发生于1914年7月,黄兴乘船赴美国考察,在旧金山接到一些人的来信,挑拨他和孙中山的关系,怂恿他另行组党。黄兴气愤地回答:“党只有国民党,领袖惟有孙中山,其他不知也!”黄兴还以太平天国失败教训告诫党人:“太平天国起初节节胜利,发展很快,但因几个领袖互争权利,终至失败。我们要引为鉴戒。肯自我牺牲的人才能从事革命。革命同志最要紧的是团结一致,才有力量打击敌人。要团结一致,就必须不计较个人的权利,互相推让。”像黄兴那样献身于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湖南籍的英烈还有蔡锷、宋教仁等。
四、毛泽东与叶剑英
如果说,孙中山是在中国把起义称之为革命第一人的话,那末毛泽东则是夺取革命胜利后又继续革命的第一人。毛泽东的革命和继续革命活动,有一大批湖南人和广东人参与,改写了中国近现代史。一大批至今人们仍然熟悉的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林伯渠、谢觉哉、贺龙、彭德怀、罗荣桓、李立三、罗章龙、胡耀邦、程潜、刘斐、陶峙岳、陶铸、王震、王首道、蔡和森、蔡畅、李富春、李达、李烛尘、李维汉、李铁映、罗亦农、何长工、邓中夏、邓力群、粟裕、滕代远、廖汉生、谭政、谭震林、萧克、萧劲光、黄克诚、欧阳钦、杨勇、杨得志、彭公达、彭珮云、苏振华、耿飇、宋任穷、周谷城、周扬、周立波、周光召、朱镕基、毛致用、成思危、贺国强等。世人差不多都怀疑,难道毛泽东的革命是否就是湖南人的革命?
如同广东孙中山的革命,没有湖南黄兴等人的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一样,湖南毛泽东的革命,没有广东“一朱两叶”等人的参加,那也是不可想象的。“一朱”是指祖籍在广东的朱德。朱德的祖籍在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他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开宗明义告知世人:“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韶关市乳源县东坪镇梯下朱家陇村居住了二百多年的朱德祖先朱仕耀,于清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中,在清康熙53年(公元1714年)离开祖居地东坪镇梯下朱家陇村,携带家眷沿着西京古道北上经湖南、湖北而移居至四川的。四川仪陇县档案馆馆藏清同治十年所编《朱氏宗谱》,详实地记载朱氏始祖朱聪、朱万父子从明成化年间自福建迁往广东,在韶关乳源县龙溪枫树坪、梯下朱家陇定居二百多年后,至清康熙53年朱仕耀“携带家眷移居四川”,初定居于四川顺庆府广安县龙台寺李家岩,后再迁至仪陇县马鞍场琳瑯寨。朱仕耀与 林氏 夫人有四个儿子,即开先、满先、兰先、文先。今在仪陇县的朱氏族人,是朱仕耀第四子朱文先的后裔,即朱德的祖先。共和国的首位元帅朱德和毛泽东的关系,1928年起外国报纸和国民政府的报道都称之为“朱毛”。毛泽东也曾说过:“他(朱德)是猪,我是猪身上的毛。”张国焘要朱德反毛泽东,他幽默地说:“朱毛、朱毛,人家外国人都以为朱毛是一个人,哪有朱反对毛的?”朱德1976年去逝,小他8岁的毛泽东同年也追随而去。
“两叶”就是指叶挺和叶剑英。叶挺,广东惠州惠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杰出的军事家。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1925年回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被非法逮捕,先后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1946年中共中央坚决要求,始获自由,出狱后即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7日 经中共中央批准。4月8日 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于山西省兴县黑茶山飞机失事遇难。如能活到评军衔之际,绝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中前排之列。
叶剑英,广东梅州梅县人,不但跟随毛泽东革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中的一员,并且将毛泽东身后的事业推向前进,将中国近代史又翻开新的一页。毛泽东送给叶剑英两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毛泽东借吕端评价叶剑英,主要是指他能够在大关节处看清要害,做事情从大局出发,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叶剑英“吕端大事不糊涂”表现有这些事情:1922年陈炯明叛变,他挺身而出,率部保卫蒙难广州的孙中山。1926年北伐军打下南昌,蒋介石让他做其嫡系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叶剑英予以拒绝。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他通电反蒋,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年7月,在中共中央秘密策划南昌起义的紧要关头,叶剑英获知汪精卫、张发奎将诱骗贺龙、叶挺上庐山,加以逮捕以阻挠起义的消息,便火速下山同贺、叶商量对策,保证了“八·一”南昌起义顺利进行。12月12日又和叶挺、张太雷等举行广州起义。在井冈山时期,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政委,原是广东梅县的朱云卿为参谋长,朱牺牲后叶剑英便长期做我军的参谋工作。1935年长征途中,将张国焘密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的电报报告毛泽东,保证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按原计划北上。抗日战争时期,在蒋介石召集的全国参谋长会议上,他“单刀赴会”,更有“舌战群儒”之举。“文革”初面对陈伯达、江青等“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搞乱党、国家和军队的局面,叶剑英等老同志拍案而起,“大闹怀仁堂”。九一三事件后,叶先是配合周恩来,后又襄赞邓小平,经受党内艰难政治局势的考验。
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表现的情形:毛泽东弥留之际,有一个让人寻味不尽的细节。1976年9月8日在京政治局委员分组与他告别。毛泽东此时头脑还清醒。当叶剑英走近床前时,他动了动手臂,叶剑英未察觉。叶剑英告别完走到病房门口时,毛泽东吃力地以手示意,让工作人员招呼他回来。毛泽东睁开双眼,嘴唇微微张动,似乎有话要说,但只能用一只手紧紧握住叶的手。叶剑英后来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主席一定要交待什么事情,为什么特意招呼我回去呢?这一情景不就是历史上三国时期蜀先主刘备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的再现么? 这位被毛泽东赞誉为“诸葛一生唯谨慎”的叶剑英,的确也像孔明那样忠心地辅佐毛泽东选定的接班人华国锋,并于10月6日没用一颗子弹、没流一滴血粉碎“四人帮”,结束了中国历时十年的“文革”,以剑胆英姿将中华大国的历史翻开新锋的一页。华国锋长期在湖南毛泽东的家乡工作,生活时间比其出生地山西还要长,身心皆融入湖南了。叶剑英辅佐华国锋期间,时人称之为“好花还须绿叶扶”。为了加快革命向改革的转换,加快社会主义民主的进程,叶剑英向中央力主举荐的两人就是邓小平和胡耀邦。当这位“解放了思想、解放了人”的湖南人胡耀邦当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开放改革事业走上正轨后,叶剑英也安然地走了。
五、马英九与丘逢甲
史者,事也,记言记事也就是史。历史是经历过的语言和事情,昨天所经历过的语言和事情也就成了历史,而历史是由古代而近代而现代的。一代人为30年,因此凡300年前的为古代史;当下追溯30年的为现代史;界乎于30年至300年间的为近代史。历史是不会中断的,每一天历史都会不断地翻开新的一页。历史也是相连续的,近代史是要推到现代史,既然由广东梅州人与湖南人改写了中国的近代史,难道也会由广东梅州人与湖南人改写中国的现代史么?历史又是这样令人诡异的。
首先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要明确,现当下中国的历史任务是什么?那就是中华民族实现和平统一。中国大陆和台湾分割治理的局面尚未终结,分而治之60年的状况,无论如何在21世纪要尽快结束。当下台湾地区的领导人马英九,是湖南衡山县籍人氏,他1950年7月13日在香港出生,有人说称“英九”的名字,源于其出生地香港:即“英国殖民地”和“九龙”合称。而其本人则说“英”是族谱排行,“九”表示九州,取南宋陆游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寄托希望国家统一的感情。马英九的名字是由父亲起的,还是听其父马鹤凌说:除了“英”的确来自族谱外,“九”则意“九思九如”,希望他“德行九思,形体九如”。“九思九如”出自《论语·季氏》和《诗经·小雅 ·天保》,九思,指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九如,指如山,如阜,如岗,如陵,如川之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完全寄托了父辈对这个马家独子日后成为中华传统龙的希望。中华民族实现和平统一,既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身上,也要寄希望于台湾领导人身上;既要寄希望于大陆人民身上,也寄希望于大陆领导人身上。马英九就职演说时,“愿意在此诚恳的呼吁:两岸不论在台湾海峡或国际社会,都应该和解休兵,并在国际组织及活动中相互协助、彼此尊重。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本应各尽所能,齐头并进,共同贡献国际社会,而非恶性竞争、虚耗资源。我深信,以世界之大、中华民族智慧之高,台湾与大陆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荣之道。”“英九坚信,两岸问题最终解决的关键不在主权争议,而在生活方式与核心价值。我们真诚关心大陆十三亿同胞的福祉,由衷盼望中国大陆能继续走向自由、民主与均富的大道,为两岸关系的长远和平发展,创造双赢的历史条件。”有人说,中华民族实现和平统一,需要湖南籍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等共同努力,还有点靠谱的话,那末与去逝百年的丘逢甲扯上关系,那真是莫名奇妙了!
其实不然,在历史复杂的台湾问题上,维护中华民族和平统一的旗帜上,写着两位英雄的名字:一位是抗荷护台英雄郑成功,一位是抗日守台志士丘逢甲。丘逢甲,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梅州蕉岭县),1864年12月26日诞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村。1889年考中进士,钦点为工部虞衡司主事,四品京堂。丘逢甲无意仕途,回台湾执教鞭,先后担任台中宏文书院、台南罗山书院、嘉义崇文书院主讲。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丘逢甲以“抗倭守土”相号召,组织一支号称160营的台湾义军,其为统领。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丘逢甲联合台湾绅士,多次血书给朝廷,要求废约抗战。光绪皇帝的师傅翁同龢在日记中载:“得台湾门人俞明震、丘逢甲电,字字血泪,使我无面目立于人世矣!”在呼天不应的情况下,丘逢甲倡议成立“台湾民主国”。1895年5月22日台湾民主国成立,国号永清,推举唐景崧为总统,丘逢甲为副总统。事后致电朝廷:“台湾士民,义不臣倭,愿为岛国,永戴圣清。”表示台湾永远不离开祖国。不久日军登台,台北沦陷,丘又与台湾军民在新竹一带与日寇浴血奋战二十余昼夜,寡不敌众,直至“饷绝弹尽,死伤过重”才被逼后撤。此后又在台中一带转战月馀,复“又大败,全军尽丧,逢甲仅以身遁”。最后,部将谢道隆劝其内渡,徐图收复。丘逢甲深知大势已去,不得已于1895年7月底告别亲友离台内渡,船抵泉州,东望痛哭,呕血几死。丘逢甲回到祖籍地广东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深感要抗击列强的入侵,必须改变国弱民愚的状况,“欲强中国,必以兴起人才为先,欲兴起人才,必以广开学堂为本。”由是在粤东创办新学、族学,培育人才。丘逢甲积极支持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戊戌变法,后又支持孙中山革命,1911年在南京组建中央临时政府会上,当选为中央参议院议员。1912年2月15日 病逝于梅州家乡,临终留下遗嘱:“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综观丘逢甲的一生,在他的旗帜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有鲜明的六个大字:“统一、民主、教育”。应该说,维护中华民族和平统一的丘逢甲这面旗帜,既能团结中国共产党,也能团结中国国民党,还能团结台湾民进党等,总之,能够团结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同胞。让我们高举起丘逢甲这面旗帜,尽早地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统一!
广东梅州,粤之东北。粤之东北,犹国之东北。东北方位,为时间之序、空间之始。广东湖南,古之楚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制终结,果信于楚!
参考文献:
1、《洪秀全传》宋绍青著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6年
2、《谈谈“太平军起于嘉应灭于嘉应”》丘立才 《客联》1997年4期
3、《康有为政论集》汤志钧编 中华书局出版 1981年
4、《饮冰室文集》梁启超 吴松等点校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1年
5、《孙中山全传》 李凡著 北京出版社 1991年
6、《叶剑英在1976》范硕著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0年
7、《国父家世源流考汇述》谢福建编著 台湾狮谷出版有限公司 1983年
8、《戊戌政变记》梁启超著 中华书局出版 1954年
9、《岭云海日行踪》汤国云编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年
10、《丘逢甲评传》(修订本) 徐博东 黄志平著 海峡学术出版社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