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孔雀成都拍摄地:【引用】瘙痒的辩证与论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1:56:23
和大家分享这篇日志,我的看法是:

 原文地址:瘙痒的辩证与论治    原文作者:百草堂
瘙痒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见于许多疾病。同时它也是一种病,指那种仅有痒感,无原发性疾病者,称瘙痒病。《外科证治全书?卷四》云:“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
瘙痒的多发性、普及程度和危害,完全可以与疼痛症状相提并论,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疼痛的了解和研究要比对瘙痒的了解多得多。因此,有人说,瘙痒是一种常见而又陌生的症状,专题文献很少,亟待我们去了解它,研究它,争取战胜它。因此,医学上关于痒与止痒的命题,是很有价值而颇具挑战性的课题,这也是今天我们这个讲座选题目的理由。
我们所谈的瘙痒,不囿于无原发病者,凡有痒感的都应属于我们讨论的范围。因为中医重视证候之辨治。
【病因病机】
一.        风
《诸病源候论?风瘙痒候》:“此由游风在皮肤,逢寒则身体疼痛,遇热则瘙痒”。
《诸病源候论?风痒候》:“邪气客于肌,则令肌肉虚,真气散去,又被搏皮肤,皮外发,腠理闭,毫毛淫,邪与卫气相搏,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寒则表虚,虚则邪气往来,故肉痒也”。
1.        风热
2.        风燥
3.        风湿
4.        风寒:《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指寒气)
二.        热
《诸病源候论?风痒候》:“凡痒之类,逢热则痒,逢寒则痛。”
1.风热
2.血热
3.湿热(生虫见后)
4.火热(毒)
三.        虚
《诸病源候论?风行身体如虫行候》:“夫人虚,风邪中于荣卫,溢于皮肤之间,与虚热并,故游弈遍体,状若虫行也。”
1.        血虚:
2.        阴虚:
3.        气虚:
4.        阳虚:
   四.虫:湿热生虫
《赵炳南医疗经验集》P194页“瘙痒多由风、湿、热、虫而诱发”。
[临床思路]
一.对于瘙痒的辨证治疗,首先当辨阴、阳、虚、实。辨阴阳分寒热,辨虚实定补泻。一般来说,瘙痒时红赤灼烧属热,白、紫、硬、木属寒,病久者多虚,新病多实。
二.始终抓住一个“风”字。“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始”,风热、风寒、风燥、风湿、血虚生风,都可以致痒。“风”善行而数变,痒处游移,如虫行状,所以“祛风”可止痒。
“治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行血、活血、化瘀、通络。都是治瘙痒不可缺少的思路和方法,尤其是对于久治不愈的瘙痒,不可忽视。
三.重视治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痒得钻心”人对于任何一样感受、疾病,机体应该是“心”发觉,并自己调整清除之,不少痒痛自愈了,是在心的指挥下“自治”的,有人说,机体才是治病的高手。都是在在君主之官的号令下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遇热邪把君主搞昏了,为昏君有病他不知道,更谈不上调整,不知痒痛,那就危险了。所以治心可以止痒的。如消心、养心、宁心,合欢皮为啥可治痒!解郁也,除烦也。
          血虚痒:老年人,干燥脱屑,血痂抓痕,苔藓样改变
阴证   
风寒痒:多见冬季,发于头面,项颈周,双手等暴露部位

血热痒:心情烦躁,青壮年,血痕累累,夏日盛,喜凉
阳证
燥痒:秋季多发,痒无定处,皮肥厚苔藓化如牛领皮

实证  风湿痒:水疱、丘疹、流水、糜烂、痒甚
虫毒痒:有源可查,有传染性

【临床治疗】
(1)风热瘙痒:
临床表现:春季多发,可发于全身任何部位,瘙痒多突发,丘疹色红,或成红斑,或成块突起,抓破后有少量鲜红出血,结痂,较少化脓,遇热加剧,遇冷缓解,平时怕冷者,则发痒时也不怕冷,脉浮数,舌质红,苔薄黄。
《伤寒论》23条“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
治疗原则:疏风清热,解表止痒(祛风解表为主,清热为次)
代表方剂:荆防止痒汤(经验方)
荆芥10   云防风12  僵蚕10  金银花30  牛蒡子10  连翘12  丹皮10生地20  黄芩12  蝉蜕10  生甘草8
用药参考:
西医所说的急性寻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可以参照本证辨证施治。用于荨麻疹属风热的,病程在1个月以内者有效。如风团皮损偏白的,恶寒重,发热轻,本方去黄芩加重荆芥,另加生姜皮,热重痒重加白蒺藜。
(2)风寒瘙痒:
临床表现:冬重夏轻,多见于虚人、老年患者,皮肤见白色抓痕,淡红色丘疹或风团色白,遇冷遇风时加重,脉浮不数,苔白薄。
治疗原则:辛温宣肺,活血止痒。
代表方剂:麻黄方(赵炳南经验方)
麻黄8   杏仁12  干姜皮10  浮萍15  白藓皮12  陈皮12  丹皮10    白僵蚕10  丹参20
备选方: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虚人又外感寒邪者多见。麻黄、杏仁、干姜皮,辛温宣肺为主,丹参、丹皮、活血,以祛久病之瘀,血行风自灭也。
用药参考:
慢性荨麻疹可以参照选用。
(3)风燥瘙痒:
临床表现:皮肤干燥发痒,痒呈时轻时重,为阵发性发作。搔抓后有细如糠秕状鳞屑脱落,好发于冬秋季节。或多见于老年人,温热病后期,阴津耗伤者,多伴有口干,夜间加重,大便干燥,脉细数,舌红,苔少,少津。
治疗原则:养阴生津,润燥止痒。
代表方剂:山药润燥汤(徐宜厚经验方)
山药30   二冬各12  制何首乌15  合欢皮20  干地黄15  百合15     夜交藤30
备用方:养血润肤汤(赵炳南经验方)。
用药参考:山药为润燥止痒上品,《别录》“治头面风”,《本草纲目》“润皮毛”。合欢皮解郁,活血止痒,治痒因于心热心烦,特效,治疗妇人更年期综合征燥痒多验。病情严重,瘙痒剧烈者,可以加用阿胶,补血养阴,可使润燥止痒作用更好。
(4)血热瘙痒:
临床表现:多发生于青壮年人,皮肤瘙痒,局部皮肤焮红、发热,或灼热,有红色疹子,或红色斑片融合成片,搔破后呈条状血痕,偶尔也可化腐生脓,导致疮疡,遇热加重,得凉解,或夏重冬轻。伴有口干口渴,心烦失眠,脉弦数或滑数,舌红或深绛苔黄。
治疗原则:清热凉血。
代表方剂:牛角地黄汤。
水牛角20   赤芍15  生地黄30  丹皮12  连翘12  白藓皮15  紫草15  
紫荆皮15   银花20  白茅根30  茜草15
血热夹风者加蝉衣、僵蚕、白蒺藜
备选方:龙胆泻肝汤。
(5)湿热瘙痒:
临床表现:瘙痒部位在下部,如下肢、阴囊、女性外阴和趾缝处。皮疹以丘疹、疱疹、水疱、黄痂、糜烂为主。搔破后有较多水液溢出,或黄或稀或稠,浸淫作痒,或滋水糜烂,浸淫四窜,缠绵难愈。皮肤焮红,略有肿胀。舌苔多黄腻而舌质红。
治疗原则:除湿清热,解毒止痒。
代表方剂:全蝎方(赵炳南)。
全蝎6(洗打)   皂刺15  猪牙皂角6  刺蒺藜20  炒槐花20  威灵仙20  苦参6          白藓皮15   黄柏20
辨证经验:一般认为,流黄水才是湿重,对于神经性皮炎(牛皮癣),不但没有渗出液,反而皮肤肥厚,粗糙高出皮面,何以辨为湿,赵炳南认为这是内湿,湿热凝固于肌肤之间,如瘙痒重,皮肤肥厚,色素沉着,大便干燥,加川军10~15克,活血破瘀,止痒,可以促进肥厚皮损消失。
本方用于实证者,孕妇忌用,儿童、老人减量用。
备用方:①除湿解毒汤:(赵炳南)散风消肿,清热除湿。
白藓皮15   大豆黄卷15   生苡仁25   土茯苓25   山栀子10
丹皮12   金银花15   连翘12   地丁9   川木通6  滑石20  生甘草6
可以用于急性女阴溃疡,急性接触性皮炎。
②搜风除湿汤:(赵炳南)
全虫6~12    蜈蚣3~5条    海风藤9~15  川槿皮9~15   
炒黄柏9~15  炒白术9~15   炒苡仁15~30  炒怀牛膝9~15
白藓皮15~30  威灵仙15~30
治疗久病入络,病情深在,以湿为主,热不重者。可以用于慢性湿疹,慢性顽固性神经性皮炎,年久而色素暗淡沉着及皮肤粗糙而显著瘙痒症。
(6)血虚瘙痒:
临床表现:皮肤干燥,不润,瘙痒夜间加重,遍布抓痕,常抓刺激渐呈苔藓样改变,皮肤脱屑如糠秕状(细小鳞屑脱落),或见抓痕血痂,伴面色无华,心悸失眠,头晕眼花,脉细数,舌淡苔白。
全身瘙痒无疹,如虫行皮中。
《伤寒论》201 “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久虚汗欲出不得。方书谓:“诸痛为实,诸虚为痒”《徐立厚?P63》
治疗原则:养血祛风止痒。
代表方剂:①四物去当归加何首乌、阿胶、桑椹子,以首乌为主,对祛风及虫类药,当慎用。如用于那种吃鱼虾过敏者,反而会加重。
②养血润肤汤(赵炳南《外科证治》)
二冬二地归芪芩,桃红升粉养血润。
养血润肤,滋阴生津。
忌鱼虾蟹,辛辣刺激性食物。
③地黄饮子加减《医宗金鉴?外科心法》。
生地黄15   熟地9   何首乌12   元参9   当归9  刺蒺藜12
丹皮9      红花3   僵蚕9   生甘草6  
(7)虫毒瘙痒:
临床表现:部位常在指趾缝、肛门、前阴、少腹、乳房皱襞等处,也可遍及全身,夜间热暖时加重,有传染性,钻刺难忍,抓破有少量液体溢出,为“虫”。
陈实功云:“湿火混化为虫……传遍肢体。”  为虫。
《诸病源候论》:“凡药有大毒,不可入口、鼻、耳、目”,否则淫痒不止,甚则毒攻脏腑。
表现为皮疹以弥漫性水肿性红斑为主,还可以发生红色丘疹风团。此外,疔疮、痈疽初期,其疮顶为奇痒感,为毒热未聚的征兆,危险,切忌指甲搔抓,否则,毒邪四散,可化脓肿大。
治疗原则:杀虫止痒。
代表药物:内服祛虫、杀虫仅用于肠道寄生虫,蛔虫、绦虫等常用使君子、槟榔、雷丸、榧子、芜荑、南瓜子。
外用杀虫药:百部、蛇床子、雄黄、藜芦、轻粉、枯矾、硫磺、大枫子、芦荟、蟾酥、蜈蚣、斑蝥等,各有专长,分别选用。
(8)血瘀瘙痒:
临床表现:瘙痒发作时,剧烈难忍,挖破皮溢血才能止痒,皮疹为暗红色丘疹或结节,或凝结成块,深在肤内,有的可融合成片。
治疗原则:化瘀止痒。               
代表方剂:桃红四物加益母草汤。
瘀而热者加丹皮、败酱草;瘀而湿者加马鞭草、路路通、泽兰;瘀而寒者加三七、乳香、王不留行、苏木、血竭。
用药经验:益母草《本经》“主瘾疹”。《别录》主“瘾疹痒毒。”用于瘀滞结节性痒疹,水煎内服,或研末外敷患处,配伍皂刺、甲珠能散瘀止痒。
【辨证论治】
(临床上将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的疾病称为瘙痒症。)
1.全身性瘙痒症:
(1)老年性瘙痒症:皮肤老化、汗腺、皮脂腺萎缩,皮肤干燥。据报道,70岁以上的人有50%患有持续性瘙痒。
(2)季节性瘙痒症:与气温有关。
(3)妊娠瘙痒症:胆酸盐潴留有关。
2.局限性瘙痒症:某一部位
(1)肛门瘙痒症:
临床表现:最常见的局限性瘙痒症。肛门及周围皮肤瘙痒,有时向前蔓延至阴囊,向后至臀中裂,女性合并女阴瘙痒。局部灼热、潮湿,患处皮肤呈灰白色,继之肛门口皱襞肥厚,经搔抓或摩擦可出现伴疼痛的辐射状裂隙及继发感染。多见于中年男性,儿童多见于饶虫病患者。夜间尤甚。
与痔、肛漏、脱肛等黏液分泌物刺激有关。多为湿热夹风所致。
鉴别:肛门湿疹:肛周有丘疹、糜烂、结痂、流水较多。
精神性肛门瘙痒:发病突然,自卑、焦虑,必致抓破出血而后快。
霉菌性肛门瘙痒:局部有白色浸湿的表皮和皲裂,一般兼有腹股沟、趾甲的感染。
治疗原则:清热祛风,燥湿止痒。
代表方剂:内服龙胆泻肝汤和消风散。
外洗①用苦参30  苍耳子15  蛇床子30  五倍子15   水煎外洗
②用龙胆草、地肤子、豨签草、马齿苋各15克,蛇床子15克,朴硝6克,水煎外洗。
(2)女阴瘙痒:剧烈瘙痒而难以自控不断搔抓,使局部皮肤肥厚、糜烂、浸渍以至皲裂,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负担和痛苦。
原因:糖尿病、淋病、尿失禁、子宫脱垂、宫颈癌,以及白带刺激、阴道滴虫、白色念珠菌、卫生纸污染。
分湿热下注和肝肾阴虚两型。
治疗原则:散风祛湿,杀虫止痒,内服外用结合。
代表方剂:蛇床子洗方(《医宗金鉴?外科心法》)。
药用:蛇床子15  威灵仙15  当归尾15  砂仁壳12  川生大黄15   老葱头7~10个  苦参15    水煎外洗
可加黄柏、苍术、土茯苓、川椒。
许润三《外科病方歌》“**发痒肝风扬,僵蚕三钱急煎汤,连服三剂不间断,管叫疡愈永安康”。“生熟白芍各二两,管叫服后即安然。”
施今墨治糖尿病阴痒方:酒炒熟地、麦冬、沙蒺藜、五味子各9克,花粉、野台参、石斛各15克,绿豆衣、玄参各12克,生黄芪、山药各30克,猪胰子1条煮汤代水煎服。
(3)阴囊瘙痒:主要是精神性瘙痒。很少有霉菌者。
有人认为皮肤是表达怒、怕、怨、羞的器官,通过痒使之紧张起来,驱使搔抓、摩擦,导致皮肤肥厚、苔藓化。常表现为表皮增厚、粗糙,久之形成习惯性瘙痒,影响工作和休息。(抗组胺药无效)
文琢之验方:
外洗:苦参、黄柏、苍耳子、大枫子、芦荟、白芷,外用加狼毒。
内服:银花、白藓皮、生地、地肤子、当归、僵蚕、蝉衣、苦参、刺猬皮、苍耳子、荆芥
加减药习惯:风重加苍耳子。
湿热:二妙、土苓、茵陈、蚕沙、苡仁
血热:当归、苍耳子、赤芍、丹皮、紫草、玄参、槐花、银花
血燥:生地、玄参、制首乌
血瘀:桃仁、红花、地龙、山甲
血虚:熟地、刺蒺藜、天麻、山药
此外,绝经期瘙痒:可用丹栀逍遥散,二仙汤加减。
妊娠瘙痒:金钱草30、香附、吴茱萸、艾叶各15克,水煎外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