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集团上海办公地址:话题:守望文学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9/19 08:22:52
每年岁末,要参加江苏省高中生作文大赛的命题和评选。颁奖结束,依惯例,评委要和参赛学生见面,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先前参加这样的活动,总以为,作为一个文化教育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高中学生会有比较高的文学追求。但我的判断错了。每次,作文获奖学生都会递上来许多纸条,问的无非是“明年高考作文会有什么变化?”“怎样才能在高考作文中拿高分?”“你估计明年高考会不会考议论文?”“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怎样答?”……主办单位当然想满足学生的愿望,希望专家组尽可能地回答学生的问题。作家叶兆言和我一样,连续8届担任评委,我们目睹学生、教师和家长那种对高考不可遏制的激情,越来越感到无话可说。
面对学生送上来的一堆有关高考的纸条,我想到,这里集中了江苏省高中一批优秀的写作爱好者,而台上还有两位研究现代文学的名教授和两位名作家,为什么学生除了请他们签个名就没有想到应当和他们多交流呢?
好多年了,我不敢请知名作家到中学来演讲,并非这些作家不愿意(这些作家都是正派人,也很有成就),我是怕他们难堪。因为高考的压力,现在的高中生基本不读文学作品,他们能对作家有一点点了解,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进了教材,“可能会考到”。目前盛行的是功利阅读。一些资深教师为了劝学生多读些文学作品,不得不哄学生,“这篇有可能考到”,“只有多读作品,才有可能把高考作文写好”……
修订后的“江苏省语文考试说明”宣布要考查文学经典的阅读,于是掀起一阵风波。一些家长、学生和应试名师闻风丧胆,不知道这10多部文学名著如何才能读完。因为一些高中生几乎从不读小说。“小说”在一些学科教师眼中,几乎是罪恶的东西,虽然他们自己可以没完没了地看低俗的电视连续剧。在一个已经丧失阅读能力的家庭中,在一名从不读文学作品的教师看管下,如果一名学生能获得文学修养,那必定是个异数。南京某校高三的一道文学考题:“蒋干到江东去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答“去中计的”。捧腹之余,想到《三国演义》即将被考家凌迟戏说,不禁悲从中来。高中生漠视文学,教师也不读文学书。有所学校图书馆的老师说,教师来借书的很少,偶尔来借,也常常是为子女找教学参考书。语文组总是提出要买些“上档次的书”,可是借阅率不高,而有些低俗小说,上架一年不到就磨烂了。
世俗的看法,是把读文学作品当作消遣,并不把文学阅读作为一种教育,作为人的精神成长的基本需求。这可能还不是应试教育开始疯狂后的现象,早在“十七年”(甚至更早的时期),“看小说”就是危险倾向。特别是青少年,总有人要替他洗洗脑子,提醒他少读外国文学作品,不要“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同样,读古代文学作品,也要警惕“封建阶级思想影响”。没有受过政治批判,允许读的“红色经典”只有那么有限的几部。接下来就是“文革”,除了浩然的《艳阳天》,小说全被禁。当年八亿人看八个“样板戏”,余响至今,还有不少50多岁的教师一逢文艺表演,就唱“样板戏”选段,那腔调一起,立刻让人想起江青、牛棚、游街示众,下放,法西斯……
改革开放30年了,全民阅读文学经典的日子却一直没有到来。但是,下一代不能没有文学。没有文学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
高中生不读小说,有趣的是有高官爱读小说。有位领导干部赴任去湖北,他把作家池莉的长篇小说找来看了。到武汉后,他说,武汉人的确是小说里写的那样。到上海任职前,他又看了王安忆的《长恨歌》,说,王安忆写的上海人很真实。这位官员60多岁了,他的识见,能说和他的文学阅读意识没有关系吗?
有时我会做梦,会有一天,我的学生的文章中会出现“我的朋友李白”,“我的朋友托尔斯泰”,“我的朋友惠特曼”……(吴 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