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武侠内购破解版:政府转型亮相改革前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8:41:56
政府转型亮相改革前台(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5日 08:55 经济参考报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坚决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政府应该管的事情一定要管好。在继续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把领导精力更多地放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上。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
摘自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服务型政府目标的提出非常及时”、“服务型政府改革的方向更明确”……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建设服务型政府”目标,成为代表委员们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代表委员们认为,这是中国政府改革走向“深水区”的重要标志。
从中国改革进程看,改革推进26年后,政府自身的矛盾已成为改革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汇集点。各种经济社会矛盾的交织已经将政府改革逼到前台。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进行的中国改革问卷调查也显示:政府转型是目前改革的重点。80%的被调查者并认为,政府转型应当成为“十一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改革的中心和重点。
“错位”非改不可
全国人大代表高清说,“政府的职能转变远没有到位,就政府的行政行为而言,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来对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显然发生了严重的错位。同样是改革,政府改革落后于经济改革,现在就是要抓紧赶上‘这段路程’。”
中国1978年开始的市场化取向改革,是在计划经济基础上起步,在市场经济“制度空白”条件下启动的。在这种环境下,本来由市场发挥的资源配置作用,只能实行“政府替代”。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应运而生。在改革初期,“政府主导型”模式对开启和推动市场化进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初步形成的今天,这种“错位”模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阻碍。
从2004年的宏观调控看,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都与政府职能的“错位”或“越位”有关。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比如,投资过热,主要原因是政府尚未完全摆脱“投资主体”的角色,仍具有强烈的投资冲动。在五部委去年联合进行的全国土地督察中,查出10.1万起土地违规行为,其背后几乎都有政府的影子。政府对土地等重要生产要素的供给,仍具有主导权。在行政审批权方面,一些部门和地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表面文章,有的只取消所谓的“皮毛”项目,与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相关的项目却把住不放。此外,金融体制改革和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的滞后,也都与政府改革不到位分不开,能否推进,则依赖于政府改革的实际步骤。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毛寿龙这样认为,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如果政府职能不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市场经济也很难得以完善。这是十多年来建设市场经济的经验教训。如果“政府主导”的经济体制格局不改变,我国市场经济就有可能陷入“畸形市场经济”的危险。
“缺位”亟待填补
全国人大代表汪春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多年来,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对应当解决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问题的关注很不够。政府职能在社会领域的‘缺位’,造成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2003年SARS危机已表明,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急需加强。”
广大老百姓并未从经济增长中不断分享好处。数据显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财政投资公共医疗的幅度却没有相应增加。1978年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是85%左右,目前还不到20%。不适当的医疗市场化使一些低收入者买不起药、看不起病。教育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国家对教育的投入,2000年时占GDP的2.3%,改革开放前25年,平均是2%。目前中国是以占世界1.5%的教育经费支撑占世界20%的教育人口。社会保障的提供不公平,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覆盖率只有3%,人均社会保障费的城乡比例是24:1。
政府直接掌握经济资源和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权力,还使腐败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大量事实证明,不断扩张的行政权力和资本结合,就会抑制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形成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
社会发展滞后积累了大量社会风险。社会不公、社会失衡已成为目前我国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宋晓梧提醒说,社会不公导致的剧烈社会冲突也可能中断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由于社会矛盾而导致的发展中断更应引起关注。如果社会发展不迅速跟上,我国市场经济就有可能陷入“混乱市场经济”的危险。
“新位”提出新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林强说:“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将‘着力建设和谐社会’列为今年政府要突出抓好的三大任务之一。建设和谐社会,从执政党的意志转化为政府的施政目标,对政府职能也提出了新要求。”
和谐社会是在中国两大转型背景下提出来的:一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二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在转型期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好利益和结构问题。
转型期意味着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急迫解决的问题是处理好利益关系调整问题。利益关系调整的原则和规范,只能由政府来解决。有关专家认为,在经济建设型政府的定位下,利益调整将会遇到强大的体制性障碍。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政府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困难群众生活等方面,作出相应的政策安排,提供社会性公共产品。只有政府实现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的转变,才能打破体制性障碍。
转型期社会矛盾容易趋向激化,面临系统性的治理风险。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政府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从结构上化解风险。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实现公共治理和谐。政府掌握着公共治理资源,代表着公平与正义。政府的公共政策、政策安排、制度安排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而要实现公共治理和谐,必须对政府的职能有新的定位,向制度性公共产品提供者转型。
“定位”着眼服务
经济社会领域暴露的问题凸显出政府职能定位的缺陷。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并全面论述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五项具体内容:管理方式、行政效率、部门协调、群众参与、政务公开。这是对政府转型作出的重大决策和具体部署。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职能模式。
最近20多年来的中国政府体制改革,均围绕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的改革进行。至此,中国政府改革触摸到了真正的核心——政府转型。
“服务”两字折射了中国政府改革的基本走向:
走向一:由“全能”走向“有限”。政企分开,政府的权力归政府,市场的权力归市场,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全国人大代表陈舒说,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凡是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应当由市场解决;市场难以解决,但通过规范、公正的中介机构自律能够解决的,应当由中介自律解决;即便是市场、中介解决不了,需要政府出面解决的问题,政府也得启用事后监督而不是事前监督。
走向二:由“权力”走向“责任”。减少微观管理职能,补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个政府建设的“短腿”,从无所不管的政府变成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责任政府。全国人大代表邱东说,政府的权力源于百姓,因此,承担责任就是政府的第一要义。政府从权力到责任的变化应该更多地体现在为人民群众的服务上。
走向三:由“利益”走向“中立”。政府应维系整个社会公正公平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袁汉民说,作为整个社会的管理者,政府在所有利益主体面前应该保持中立。切断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与其自身利益关系,为建立一个利益中立的政府提供了制度空间。而这会从根本上使服务型政府的形象为之一新。
走向四:由“划桨”走向“掌舵”。许多代表委员特别指出,强调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扩大政府规模,也不意味着一定要增加公共支出,由政府来直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政府应扮演好“掌舵者”,而非“划桨者”的角色,起好促进者、合作者和管理者的作用,将提供公共服务建立在市场机制、社会参与和政府自身变革的基础之上。
一些代表委员说,政府的“掌舵者”角色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第一、政府成为制度性公共产品提供的主体,形成政府治理的制度安排。比如,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建设良好有效的金融制度、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环境等。第二、政府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市场机制所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主要表现在:通过宏观调控和管理,提供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金融环境;通过制定科学的中长期规划,为企业、社会提供一个科学的经济预期;及时、公开地提供经济信息和市场信息;通过市场监管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
“卡位”现象需警惕
政府转型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中国要构造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力度是惊人的,其复杂性也可想而知。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长李兴山认为,不但涉及到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一些部门的既得利益,还涉及到整个政治体制改革,有较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有学者认为,推进政府转型需要警惕地方政府的“卡位”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转型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涉及政府一些部门的既得利益,自觉改革的动力不足,维持现状的心态较强。二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惯性,公共服务理念难以在短时间内深入人心,造成政府转型缓慢。三是在某一时期借口宏观调控企图使“错位”的政府职能反弹,或强化政府职能“错位”、“越位”。
学者还提醒,应正确把握政府转型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市场的自我调节有时候会失灵,没有国家和政府的适当干预,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场主体自由和市场经济秩序。这就需要宏观调控。正如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所说,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二者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缺一不可的。但政府转型后,宏观调控主要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要使公共服务逐步成为各级政府的核心职能,必须抓住政绩考核这个关键环节,改革政绩考核体制是转变官员观念的前提。全国政协委员索丽生认为,对政府工作绩效的评价标准,应由过去单纯注重GDP向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尽快确立新的政绩评估体系,将和谐社会对政府职能客观要求的内容纳入衡量政府政绩的核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