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柔米断食排毒疗法:吴非老师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0:08:10


   吴非老师简介

  
百度百科里有对吴非老师的介绍,但我以为李镇西老师笔下的吴非老师更精彩——(李镇西:《吴非的良知》节选)

  有一次我在一个地方讲学,谈到教师的阅读视野时推荐吴非。下来之后有语文老师问我:“吴非是谁?”

  出于礼貌,我没有表现出惊讶,很认真地给他做了介绍。但心里很久都不是滋味。

  是呀,“吴非是谁?”

  请读到这篇博文的朋友做一个小试验,把这个问题拿去问问你身边的老师,如果他能够答上来,那说明他视野比较开阔而且乐于思考。相反,如果他很茫然地摇头,那么可以说,他是基本上不读教学以外的书的,他的教育教学境界也是有限的。

  正确答案是:吴非,本名王栋生,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著名杂文家。

  其实,“王栋生”和“吴非”虽然指的是一个人,但这两名字还是有分工的――前者用于语文教学,后者用于杂文写作。

  常常有这种情况,长期从事应试教育的一线老师,往往不能接受对应是试育的抨击,因为这是他的饭碗啊!如果真的彻底扫荡应试教育,可能很多人将不会教书了;而抨击应试教育的学者们,往往不是一线老师,甚至根本就没有在中小学上过课,他们不但“站着说话腰不疼”,而且大多说不到要害,最多发泄一下情绪,以表现自己“深刻”而且“敢说”。仅此而已。

  而作为语文特级教师的王栋生,长期担任学校高三教学的“把关教师”,对高考的研究,其训练应试技巧的熟练程度,显然远远超出一般的老师;作为杂文作家的吴非,所抨击的一切教育弊端,都是源于自己每一天的讲台经历和切身感受,而不是捕风捉影的道听途说或报上的“轰动新闻”。于是,有教育思考的“王栋生”加上有教育实践的“吴非”变形成了中国教育界的“吴非现象”,和中国杂文界的“王栋生现象”。

  “现象”的核心是:教育的良知以及这良知的表达。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我不断从《新民晚报》《杂文报》《杂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上读到吴非的杂文。常常觉得只要一打开著名的报刊,“吴非”这个名字想躲都难。我当时还不知道作者是中学教师,但我感到,这个人对中学教学太熟悉了。就像我们过去评论鲁迅一样,说他从旧营垒里冲出来,反过来给旧营垒以致命的一击。说吴非是中国当代基础教育界的鲁迅可能有些夸张,但他的教育杂文有着鲁迅的风骨与犀利,这是事实。不信,请读他的《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

  这两本书――吴非的文字当然不只是这两本书,透着一股疾恶如仇的凛然正气,真正的“激扬文字”。面对教育界种种的腐败,以及掩盖这腐败的虚伪面纱,他毫不留情地一一撕下,笔触所及,既有大大小小的教育官员,也有学校各色“管理人员”,还有各种甘于平庸而自我感觉好的不得了的教师。读他的文字,一不小心就会读到自己。我实在佩服吴非的胆量。如此“一网打尽”,岂不把天下人得罪完了?

  但是,“无欲则刚”,吴非兄既然没有想过要得到什么,就不会怕失去什么。恨吴非的人的确有,比如他说他的著作很少有校长或局长给老师们推荐,他因此而很是得意:“我的书都是老师们自觉自费买的!”我“反驳”他说:“不对,并不是‘都是’。在我的学校,老师们人手两本你的书,就是学校发的。”

  吴非文字的一针见血,掷地有声,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深刻――我不认为吴非有多么“深刻”,他洞察人们浑然不觉的虚伪和道貌岸然的假相,所用的武器无非就是“常识”。我曾在冉云飞博客上读到一句话:“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见识,比见识更重要的是胆识,比胆识更重要的是常识。”吴非的胆识就在于他敢于说出常识。今年二月,我在给程红兵的信中写道:“我之所以现在到处推荐吴非,是因为他从许多司空见惯的‘常态’中揭露除了病态,他说得不过是常识,但在一个互相欺骗的社会,说出常识便是深刻,更是勇气。读他的文章,我好多时候感到惭愧,因为从中读到了我的庸俗和苟且。”

  吴非的文字读来沉重,但这沉重后面有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的爱。正因为这种爱,他对一切非人道的“教育”深恶痛绝。他是真正爱孩子的,我甚至可能从书页中感觉到了吴非那颗纯真爱心的温度,简直就是热透纸背――

  还记得很多年前第一次默许学生课上睡觉的事。课上到一半,发现后面有位学生睡了,小声喊他他也没醒,想到他也许实在是累了,怕他着凉,就请同座帮他盖件衣服。学生睡了一会儿就醒了,神情内疚,我安慰说没关系,并对大家说,以后上课谁如果睡着了,就轻轻地替他盖件衣服,少听几分钟语文课不要紧,万一生了病,损失就大了。我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吴非:《小睡有何不可》)

  如果学生忘记交作业,至多批评一句就算了,千万不要让他跑回家去拿;上课时有孩子可能会神色不安,也许是内急,你可以悄悄走到他面前,问他是不是想上洗手间,——要知道,一个胆小的孩子会憋出病来的;学生上课迟到,不要过多责备,他可能已经很难堪了,你再追究他也妨碍了全班同学的听课;如果学生病假后来上课,尽可能不要他补作业,病后也许比较虚弱,等他痊愈了再说……(吴非:《这些都不是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