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无双2全真教围棋:苏东坡趣闻轶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12:45

苏东坡趣闻轶事
1、换羊肉书
黄鲁直戏东坡曰:“昔右军书为换鹅书,近日韩宗儒性饕餮,每得公一帖,于殿帅姚麟家换羊肉数斤,可名公书为换羊书矣。”公在翰苑,一日宗儒致简相寄,以图报书。来人督索甚急,公笑曰:“传语本官,今日断屠。”(《宋人轶事汇编》)
2、名慑举子
(东坡)初赴制举之召到都下,是时同召试者甚多。相国韩魏公语客曰:“二苏在此,而诸人亦敢与之较试,何也?”此语既传,于是不试而去者,十盖八九矣。(《宋人轶事汇编》) 》)
3、文惊欧公
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议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一头地。”闻者始哗而厌,久乃信服。(《宋史?苏轼列传》)
4、少立范滂志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宋史?苏轼列传》)
4、兄弟食面
苏轼被贬儋州,他的弟弟苏辙亦被贬雷州,五月十一日,二人相遇于藤,惊喜之余一块儿去路边的小摊吃面条。苏轼高旷豁达,虽处于忧郁的境遇却能随缘自适,转眼之间,已将“粗恶不可食”的面条吃光,苏辙却只吃了几口就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开玩笑逗他:“莫非你还想细细品味吗?”
6、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东坡志林*游沙湖》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可爱!
7、宣仁后问官
轼尝锁宿禁中,召入对便殿,宣仁后问曰:“卿前年为何官?”曰:“臣为常州团练副使。”曰:“今为何官?”曰:“臣今待罪翰林学士。” 曰:“何以遽至此?” 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 曰:“非也。”曰:“岂大臣论荐乎?” 曰:“亦非也。”轼惊曰:“臣虽无状,不敢以他途以进。”曰:“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轼不觉哭失声,宣仁后与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涕。已而命坐赐茶,撤御前金莲烛送归院.        ------《宋史?苏轼传》
8、苏轼曾对刘贡父说:“我和弟弟在学经义对策、准备应试时,每天吃三白饭,吃得很香甜,不相信人间会有更好吃的美味。”贡父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刘贡父听了大笑。过了很久,刘贡父写请帖给苏轼,请他到家里吃皛“(jiǎo)饭”。苏轼已忘记自己对刘贡父说的话,就对别人说:“刘贡父读书多,他这'皛饭’定是有来由的。”等他到了刘贡父家吃饭时,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是贡父用“三白饭”开的玩笑,便大吃起来。 吃完饭苏轼告辞出来,临上马时对刘贡父说:“明天到我家,我准备毳(cuì)饭款待你。”
刘贡父害怕被苏轼戏弄,但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第二天便如约前往。两人谈了很久,早过了吃饭时间,刘贡父肚子饿得咕咕叫,便问苏轼为何还不吃饭。苏轼说:“再等一会儿。”像这样好几次,苏轼的回答老是这句话。最后,刘贡父说:“饿得受不了啦!”苏轼才慢吞吞地说:“盐也毛(冇,音mǎo,“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 刘贡父捧腹大笑,说:“本来我就知道你一定会报昨天的一箭之仇,但万万没想到这一点!”苏轼这才传话摆饭,二人一直吃到傍晚,贡父才回家。
9、苏东坡在杭州的时候,有一天,他在书房吃饭,厨师送来一盘西湖鱼,刚烧好,挺新鲜。他拿起筷子刚要吃,忽然,看到窗外人影一闪,佛印来啦。苏东坡心想:嗨,好个赶饭和尚,早不来,晚不来,我刚要吃鱼你却赶来了。你不是爱吃鱼吗?今天我偏不让你吃,看你怎么办!于是,伸手把西湖鱼搁到书架上去了。这并不是苏东坡小气,他只是爱和佛印和尚开玩笑罢了。
佛印刚进门,正好看见苏东坡藏鱼,心想:“好啊!你想吃独食子,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让我吃。苏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念经,到这里来有何见教?”
佛印一本正经地回答:“小僧今天前来,特地跟你打听一个字。”
“什么字啊?”
“你姓苏的'苏'字怎么写?”
苏东坡一听,眉头一皱,知道佛印学问很好,不会连个“苏”字也不会写,一定又在开什么玩笑。但又不知道佛印葫芦里装的什么药,只得装着很认真的样子说:“'苏 '字么,上面一个草字头,下面左边一个鱼字,右边一个禾字。”
佛印也假装糊涂地问:“如果草字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呢?”
苏东坡说:“那还是念'苏'啊!”
佛印接着说:“那把鱼搁到草字头上边呢?”
苏东坡急忙说:“嗳!那可不行啊!”
佛印哈哈大笑说:“好啊!你说把鱼搁在上面不行,那就把鱼拿下来吧!”
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佛印说来说去,原来还是要吃他那盘西湖鱼啊!莫奈何,苏东坡只得从书架上把鱼端下来招待佛印。
有一次,佛印在寺院里将一条西湖鲜鱼洗净剖开,刚蒸好,苏东坡就来了。佛印心想,上次你开我的玩笑,今天我也要难难你。佛印一看旁边有只磬,就把鱼藏进磬里。
苏东坡进门后装作不知,坐下来就叹了口气:“唉!”
佛印素来知道苏东坡为人乐观,笑脸常开,今天怎么啦?就问道:“哎哟!你今天为何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啊?”
苏东坡回答说:“嗨!你有所不知,早上我想写副对联写好上联,下联却一直想不起,所以心烦啊!”
佛印想,你苏东坡都对不出的下联,这对联一定太深奥了,便问道:“不知上联是什么,能否说给我听听?”
苏东坡连忙回答:“可以,可以。这上联嘛,其实简单得很,是'向阳门第春常在’。”
佛印一听,心中好气啊,这对联家家户户都贴烂了,却拿来戏弄我。但他也不知道苏东坡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不动声色地说:“我来给你对下联吧!”
苏东坡说:“好啊,我是'向阳门第春常在’。”
佛印说:“我给你对'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说:“啊呀!高才高才,我是'向阳门第’。”
佛印说:惭愧惭愧,我对的是'积善人家’。”
苏东坡说:“我是'春常在’。”
佛印说:“我是'庆有余’。”
苏东坡哈哈大笑说:“哟 ,还看不出你磬里有鱼啊,快拿出来吃吧!”
佛印这才明白,苏东坡说来说去是要吃他的鱼。他从磬里把鱼拿了出来,对苏东坡说:“吃鱼不难,不过你要说出这鱼的名目来!”
苏东坡一看,一只腰子盘,一条清蒸剖开的西湖鲜鱼,鱼身割了五刀,就笑眯眯地说:“这不是五柳鱼吗?”
佛印也笑着回答说:“这不是五柳鱼,这叫东坡鱼。你看长长的、白白的鱼身,不是像你的长脸吗?那五条刀痕,不是像你的五柳长须吗?”
苏东坡举箸一尝,说:“苏东坡吃东坡鱼,味道好鲜啊!”
从此,“东坡鱼”又名“五柳鱼”,这道西湖名菜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10、苏东坡四十二岁时,由密州太守改任徐州太守。徐州比密州大,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七月中旬,黄河发大水,尽管朝廷在这之前花了五千缗来疏通黄河,但毫无效果。黄河终于在澶州曹村埽决口,猛兽般汹涌的洪水淹没了四十五个县,冲毁农田三百多万亩,人畜死伤无数。幸存的百姓,饥寒交迫,号哭于野,其状惨不忍赌。
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冲到徐州城下。城内居民人心大乱,有钱人家纷纷携带家眷财物,准备出城逃难。穷苦人家欲逃不能,只能坐以待毙。为了安定人心,苏东坡亲自坐镇城门,下令不准任何人出城,他郑重宣布:“只要我苏轼在,决不让洪水进城。”大家看到太守都没有走,惊慌的情绪才逐渐平静下来。接着,苏东坡把全城百姓组织起来,划分地段,分区防洪。他和老百姓一起涉水泥,指挥加固外堤。还从家里搬来被褥,住在城墙顶上的小棚内,彻夜指挥抗洪。
徐州有一支禁军,直接归皇帝调遣。苏东坡脚蹬麻窝子草鞋,手拄木杖,赶到军营,找到卒长说:“徐州城危在旦夕,抗洪抢险,迫在眉睫,虽是禁军,也当出力!”卒长见苏太守临危不惧,身先士卒,深为感动,立即召集部队,高声宣布道:“堂堂太守率先垂范,我等区区小民又何足惜!大家全力以赴,军民全作,共战洪魔。”卒长亲率三千士兵,肩扛木桩、竹兜冲出城去,在徐州城东南筑起一座长堤。
为了解救城外被洪水围困的百姓,苏东坡亲自挑选了一批精通水性的人,用木筏载着粮食,四处进行抢救,许多人得以生还。
洪水围城五十多天,水越涨,堤越高。后来,苏东坡接受了当地一个和尚的建议,凿开清泠口,把洪水引入黄河故道。
到十月十三日,洪水终于消退了。全城百姓欣喜若狂,苏东坡也高兴地吟道:“入城相对如梦寐,我亦仅免为鱼鼋。”
为了防止今后洪水的侵袭,苏东坡向皇帝写了一份奏折,请求朝廷拨人拨款,增固徐州的防洪堤坝。不久,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表彰苏东坡抗洪保城的功劳,赞扬他:“亲率官史,驱督兵夫,救护城壁。一城生齿,并仓库庐舍,得免漂没之苦。”同时拨款三万贯(每一千缗为一贯),一千八百石粮米,七千二百个民工,在城南修筑加固了大堤。
为了纪念抗洪斗争的胜利,徐州百姓在东门上建了一座十丈高的楼台。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黄色代表土,黑色代表水,土能克水,因而这座楼用黄土涂饰。苏东坡欣然为这座楼取名为“黄楼”,“黄楼”成为徐州人民抗洪力量的象征。黄楼建成那天,举行了盛大的剪彩仪式。为此,苏东坡还写了一首诗:
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
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
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
莫嫌酒薄红粉陋, 终胜泥中事锹锸。
11、苏东坡被贬海南,有一天出外游玩,回来的路上,天不作美,淅淅沥沥下起雨来。苏东坡便从路旁一农夫家里借来一顶竹笠,又按农夫的建议脱下布鞋,穿上农夫的木屐,徒步返回桄榔庵。由于小道泥泞,又是头一次戴着本地竹帽,穿着当地木屐,因而走起路来,跌跌撞撞,摇摇晃晃。路旁的妇女儿童看见苏东坡这副村民装扮,纷纷围观嬉笑。竹篱内的狗儿见状,也“汪汪”叫个不停。苏东坡并不在意,他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地说:“人所笑也,犬所吠也,笑亦怪也。”
诸黎族百姓对此事津津乐道。到了南宋,周少隐根据此事创作了一幅风俗画,取名《东坡笠屐图》,并题诗曰:
持节休夸海上苏,前身便是牧羊奴。
应嫌朱绂当年梦,故作黄冠一笑娱。
遗迹与公归海外,清风为我袭庭隅。
凭谁唤起王摩诘,画作东坡戴笠图。
12、东坡在儋耳,邻居有老妪业此(指做撒子,又称环饼。),请诗于公甚勤。公戏云: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鸡肋篇》)
邻居的老婆婆都这么幸福,若能穿越时空,做一个遇见他的路人也好啊!
13、苏子由在政府,子瞻为翰苑。有一故人,与子由兄弟有旧者,来于子由求差遣,久而未遂。一日,来见子瞻,且云:“某有望内翰以一言为助。”
公徐曰:“旧闻有人贫甚,无以为生,乃谋伐冢。遂破一墓,见一人裸而坐,曰:'尔不闻汉世杨王孙乎?(注:前汉书载杨王孙临终,令其子裸葬,以示返真。)裸葬以矫世,无物以济汝也。’复凿一冢,用力弥艰。既久,见一王者,曰:'我汉文帝也。(注:史记载汉文帝治霸陵,皆以瓦器以毋烦民)遗址中无纳金玉,器皆陶瓦,何以济汝?’复有二冢相连,乃穿其在左者,久之方透,见一人,曰:'我伯夷也。瘠羸,面有饥色,饿于首阳之下,无以应汝之求。’其人叹曰:'用力之勤无所获,不若更穿西冢,或冀有得也。’瘠羸者谓曰:'劝汝别谋于他所。汝视我形骸如此,舍弟叔齐,岂能为人也。’”故人大笑而去。(《墨庄漫录》)
14、措大吃饭
有二措大相与言志,一云:"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耳,他日得志,当饱吃饭了便睡,睡了又吃饭."一云:"我则异于是,当吃了又吃,何暇复睡耶!"吾来庐山,闻马道士嗜睡, 于睡中得妙.然吾观之,终不如彼措大得吃饭三昧也.
15、宋代朱载上曾于湖北黄冈任学官。当时苏轼谛居黄冈,起初与朱并不相识,后听人诵咏朱诗,苏轼称赞不已,两人便成知己。一日,朱载上去拜访苏轼,已通报姓名,而东坡却迟迟不出。等待很久,东坡才出来,对朱致歉道:“刚才了结当天的功课,失于迎接。”朱载上问苏轼:“先生所谓“日课”为何?”苏轼说:“抄《汉书》。”朱载上说:“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必手抄?”苏轼说:“我自读《汉书》以来,已手抄三遍。第一遍,每一段事抄三字为题,第二遍则抄两字,现只抄一字。”朱看了苏轼所抄的文字,皆不解其义。苏轼说:“你试举题一字。”朱按苏轼所言,每题一字,苏轼便能应声背出数百字,且无一差缺。朱载上叹服道:“先生真是被贬于人间的神仙。”后来朱载上对其子朱新仲说:“东坡尚且如此,才质居于中等之人,岂可不勤奋读书?”
16、兄弟作弊
苏洵带苏轼、苏辙去拜谒张方平,张方平与兄弟二人谈论之后颇为惊赏。第二天出了六个题目,让他们拟作,而自己而自己偷偷在壁壁间窥视他们的反应。两人得题后各自运思。苏辙对某一题意有些疑虑,偷偷指著题目请示哥哥,苏轼也不答话,拿笔倒敲矮桌暗示语出《管子注》,苏辙疑而未决;又指著下一题,苏轼用笔把题目勾去,马上拟作文章。出来交卷给张方平,张方平读了他的文章更为欣喜,而勾去的一题,并无出处,乃是他故意要测试这对兄弟才学的陷阱。第二天,张方平见了苏洵,告诉他说:「两位公子都是天才。大的聪明机敏,特别教人喜爱;但弟弟谨慎持重,成就可能会超过哥哥。」
我想,张方平说的成就,当是仕途上的成就。拿笔倒敲矮桌??两兄弟作弊都高人一等!
17、苏东坡的长生“四味药”
苏东坡不仅是文学大家,还深谙养生之道。他的长寿秘诀是“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的“四味药”。
“无事以当贵”,是指不要把功名利禄、荣辱过失考虑得太多,如能在情志上任性逍遥,随遇而安,无事以求,这比大贵更能使人终其天年。
“早寝以当富”,指穿好吃好,财货充足,并非就能使你长寿,惟有养成良好起居习惯,尤其是早睡早起,对老人来说,比获得任何财物更加富贵。
“安步以当车”,指人莫过于贪图安逸,肢体不劳,而应多以步行来代替骑马乘车,多运动才能强健肢体,通畅气血。
“晚食以当肉”,意思是,应该用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来代替对美肉佳肴的贪吃无厌。他还进一步解释说,饿了以后才进食,虽然是粗茶淡饭,但其香甜可口胜过山珍海味;如果饱了还要勉强吃,即使用牛羊等美肉制作的佳肴摆在面前也难以下咽。
18、一朵梨花压海棠
它是苏轼写给朋友的一首诗:苏轼的好友张先,年逾80,娶一18岁美貌少女为妾。苏轼遂作诗曰“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梨花是白色的,而海棠鲜红娇嫩,暗指一个白发老者娶一少女为妻。其中“压”字用得巧妙暧昧。
19、一肚子不合时宜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可是苏轼却偏偏是个不识时务、不合时宜的人,他可爱可敬之处,也正在於此。
苏轼於嘉佑二年(一O五七)进士及第。初试时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受知於梅尧臣和欧阳修,复试以「春秋对义」获第一,殿试时又得到仁宗的赏识。当时他才二十二岁,可谓少年得志。他常在文章中对时政进行激烈的抨击,因他不满仁宗的因循守旧、无所作为,又反对王安石变法。他认为要改变北宋长期以来贫弱的局面,在於用人要得当,而不在於尽变现行的法度。他的主张,招到持重的臣子和新进的变法派两方的不满。宰相韩琦「不善」,知制诰王安石「尤嫉之」,就连苏轼本人,也自知其「不悦於世」。幸好仁宗不以苏轼直言为怪,反而在皇后面前称赞苏氏兄弟的制策,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然而,正是苏轼一生坚持的政治主张,使他在神宗和哲宗时屡遭贬斥。
苏轼结束凤翔府(今陜西凤翔)判官的任职和为父守制,於熙宁二年(一O六九)回到京城时,正赶上王安石大力推行新法。苏轼与王安石同出欧阳修门下,又同时被许为文坛领袖的后继者;当时王安石参知政事,重权在握,苏轼只要稍事随和,不难被朝廷重用。可是苏轼不改初衷,不愿「缄口随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他接连两次上神宗皇帝书,请求神宗「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不要轻易更改「常平之法」,以免「坏彼成此,所丧逾多,亏官害民,天下恨之」。这番议论,激怒了急功近利的神宗和变法派,他们先是任命苏轼为开封府推官,想「以多事困之」,接著又诬告他在扶丧回川时贩运私盐。虽然都未奏效,但苏轼在朝中显然是待不下去了,於是便继曾巩之后,自请外任。在通判杭州、改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又知徐州期间,新法日下,苏轼亲眼目睹了百姓的诸多不便,於是就「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於国」,写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这些诗被怀恨他的人收集,一手炮制了轰动北宋朝野的「乌台诗案」。在身陷囹圄和长期贬谪后,苏轼於元佑元年(一O八六)被召还京师。
当时神宗刚死,新即位的哲宗年仅十岁,由一直反对变法的高太后听政。高太后掌权后,起用保守派司马光为相,并把因反对新法而被贬斥的大臣召回朝中,苏轼就是其中之一。司马光执政后,著手废尽新法,恢复先帝旧制。这时留在朝中的大臣,又像当年附和王安石那样,纷纷附和司马光。对此,苏轼十分不满。他直言进谏,指出新法「不可尽废」,如免役法虽然有弊端,但只要除去弊端,此法还是有利於民的。有一次他与司马光为此事争执,司马光怒形於色,苏轼也寸步不让。苏轼愤愤不平,在回家路上还连声怒斥「司马牛!司马牛!」他看到司马光根本听不进他的意见,毅然脱离参与详定役法的差使,提出外任的请求。这样一来,他又得罪了权势正旺的旧党。后来哲宗亲政,新党重新得势,却仍把他当作「元佑党人」,借「讥刺先朝」的罪名,将他流放到更远的海南去。
据传苏轼任翰林学士时,有一天退朝后回到家里,吃饱了饭,一边散步,一边摸著自己的肚子,对身边的侍女说:「你们知道这里面是些什麼东西吗?」一个侍女立即说:「都是文章。」苏轼听了摇摇头。另一个接著说;「都是聪明才智。」苏轼也觉不妥。长期伴他共尝甘苦的侍妾王朝云说:「那是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这生活中的小插曲,概括了苏轼不见容於元丰,不得志於元佑,更受摧折於绍圣的一生。追根到底,就是因为苏轼是一个正直、有主见、不随人俯仰的人。对此,苏轼自己也十分清楚的.
苏东坡的患难知己王朝云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朝云墓如今已成为海南名胜之地。
20、苏子抄书
苏轼的一个朋友去看他,很久他才从书房出来。“让你久等了。刚刚在作今天的功课。”朋友忙问:“不知先生的功课指的是……”“哦!这个嘛!抄《汉书》。”朋友诧异:“以先生之才,为何……如何抄法?”“实不相瞒,轼已抄过三便。第一便抄每页的第一段,以后每次递减……现在只须看每页的第一字,便可复述这页内容。”朋友便问,果然一字不差,倒背如流。朋友叹曰:“先生真乃谪于人间的活神仙也。”回到家教诲儿子曰:“苏轼尚且如此,吾辈更需努力。”
21、宋朝诗词大家苏东坡有一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在书房等候的时候,他看到王安石一首尚未完成的诗句:“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蕊。”他颇不以为然,心想明月哪里会叫?黄狗岂能卧在小小的花蕊里?所以就擅自把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他回家后还暗自得意,认为王安石这人也不过如此。
不久,他被贬到黄州,在一个夏夜里和部属在树下纳凉,忽然听到一种很奇特的鸟叫声,当地人告诉他这种鸟被称为“明月鸟”。苏东坡大吃一惊。
过了多年,他又被贬到惠州。在观赏春日的花卉时,发现一种奇特的花虫躲在花蕊里,这种虫只有惠州才有,因为是黄色的,当地人都叫它是“黄犬虫”,他又是心头一震。
苏东坡知道自己错了,马上写了一封信给王安石,承认自己孤陋寡闻,请求王安石能见谅。
“我除了知道自己的无知以外,什么也不知道。”
22、东坡楼。
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秋,丁忧期满的苏氏父子三人由老家眉山出发,再度入京。在路过嘉州(今四川乐山)时,顺道游了乐山大佛,并拜见了当地的僧人宗一,钓鱼台话别时还写下《初发嘉州》,“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抒发了他离乡时欲酬壮志的豪情。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他谙熟禅理,敬重佛门之人。东坡的足迹后来成为嘉州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当地百姓修了“东坡楼”,清代学者何绍基撰写对联:“江上此台高,高坡颍而还,千载读书人几个。蜀中游迹遍,信嘉峨眉秀,扁舟载洒我从来!”。
23、东坡堂。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的次年春,他在东坡选择了一个地方,亲自设计,修建了几间小屋。由于小屋是在大雪中完工,苏东坡便兴致勃勃地用画笔在墙壁四周画上一幅幅雪景,并命名为“雪堂”。写了“东坡雪堂”挂在室内。屋子周围,他种了桃柳松茶,疏通了东侧的一口暗井。以此过上一种“弄水挑菜”、“庵居蔬食”的陶渊明式隐逸生活。
24、东坡肉。
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苏东坡发动民众重新疏浚西湖,并修筑了与唐时白居易任上所筑“白堤”相媲美的“苏堤”,从而使西湖恢复了青春,也给数千民众提供了生产自救的机会。人们在湖中种菱、长藕、养鱼,收益颇丰。百姓们欢呼雀跃,于是抬了许多肥猪送给苏东坡以示感激之情。东坡坚辞不掉,命人将猪肉用沸水焯过,去掉骨头,切成一寸见方的块块,加上黄油、酱油等佐料后用微火煮透,再蒸至酥烂。出锅后香味扑鼻,肉酥香浓,色味俱佳。老百姓们享用这些肉,无不交口称赞,并亲切地将这道菜命名为“东坡肉”,至今久盛不衰。
25、东坡井。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62岁的苏东坡再一次被流放到罕无人烟的昌化(今海南儋州)。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当地老百姓常年饮用海滩上的积水,咸而苦涩,以致病患。为解除老百姓的疾苦,苏东坡亲自带领民众打井,终于让他们喝上了清洌甘甜的井水,改变了乡民的饮水习惯,减少了疾病的发生。乡民们后来称之为“东坡井”。
26、东坡豆。
苏东坡刚到儋州时恶疾流行,缺医少药,多少人不治而亡,许多人不得不依赖迷信,杀牛祭神。为此,苏东坡经常到乡野采药,冒着生命危险遍尝百草,对药物进行研究,终于自制成功一种清凉解毒的中药黑豆豉,给人们治病。自此以后,当地百姓纷纷种上这种黑豆,并称之为“东坡黑豆”。
27、东坡馓。
流放海南期间,苏东坡经常在一家饼店吃饼,觉得很对自己的味口,于是写了一首《馓子》诗送给卖饼老妇:“纤手搓来五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只寥寥数句,写出了饼子的可爱之处,引得人们垂涎三尺。从此,这家饼店美名远播,生意也兴隆起来,并传为佳话。
28、一天,苏东坡到妹夫家走亲戚。妹夫秦少游举办酒席,宴会上举杯祝酒,顺口吟出一首绝句诗,一则字谜:“我有一物生得巧,半边鳞甲半边毛,半边离水难活命,半边入水命难保。”席间,苏东坡一听就附和,微笑着说:“我有一物两边旁,一边好吃一边香,一边上山吃青草,一边入海把身藏。”这时,苏小妹文思敏捷,脱口而出:“我有一物生得奇,半身生双翅,半身长四蹄。长蹄跑不快,长翅飞不起。”他们三人说的都是同一字,你猜到了吗?(答案:鲜)
29、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遇到佛印正在打坐。苏东坡便在佛印的对面静静地坐了下来,也学佛印打坐。过了约一柱香的时间,两人同时张开眼睛,结束打坐。由于刚打完坐,苏东坡觉得浑身舒畅,满心欢喜。他问佛印说:“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回答苏东坡:“我看阁下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佛印说自己像尊佛,心中大乐。佛印也问苏东坡说:“那阁下看我像什么呢?”
苏东坡心想:“平常老是被你占便宜,今儿个可让我逮到机会了。也换我来占你的便宜。”于是他回答佛印说:“我看你像一陀大便。”佛印脸上微微一笑,便又继续打坐了。
苏东坡占了佛印的便宜之后,越想越乐。回到家便迫不急待地将事情的本末告诉了苏小妹。
“哥,你被佛印占便宜了,你知道吗?”苏小妹听完苏东坡的话之后,提醒苏东坡。“为什么?他看我像尊佛,我看他像陀大便,怎么会是我被占便宜呢?”
“佛书上说,心中有佛,则观看万物皆是佛。佛印因为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尊佛。那敢问大哥你,当时你的心中到底装了什么?”
30、苏东坡有个和尚好友-佛印,此僧好吃且荤素不忘。每次东坡请客、设宴,他都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东坡邀请黄庭坚泠舟游西湖,备了许多酒菜,特地相躲开佛印和尚,故没有声张,二人悄悄上了船,等船离了岸,东坡笑着对黄庭坚说:
“每次聚会,佛印总是不请自来,大吃大喝,今晚我们总算躲开了他,到湖中喝酒吟诗,玩个痛快!”
谁知佛印和尚事先得到消息,早一步上了苏黄二人所租的游船,躲进船舱板底,藏了起来。
东坡的游船悠悠荡荡,来到了湖中,二人兴致正浓,东坡提议道:“佛印不来,我们清静多了,如此良辰美景,我们来行酒令,如何?”
“好!”黄庭坚说。
“这回酒令,定个规矩,要说四句,前二句要写眼前景,后二句要用经书上的话,韵脚前二句用'开’、'来’,后二句要用'哉’字结束。”
“好!”
东坡干了酒杯,唸道:“浮云拨开,明月出来,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着满湖莲萍,接着行令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躲在船舱皮底的佛印,闻着酒饭香味忍不住,就推开船舱板,跳了上来,行令道:“船舱拨开,佛印出来,愁煞人哉!愁煞人哉!”
苏黄二人看见有人推开船板跳了出来,以为是坏人,及至看清是佛印和尚,又听得他行的酒令,忍不仕哈哈大笑,东坡走过来拉佛印喝酒,说道:“你藏得好,酒令也行得妙,想不到到了湖上还躲不开你。好吧!喝酒吧!”
他们三人一块赏月游湖,吟诗喝酒,尤其是佛印和,尚又逮到机会,大块朵颐一番!
有一天,东坡到金山寺游览,寺内主持趋炎附势,鄙视平头百姓,东坡看右眼里,心中不悦。后来主持得佑来客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立即笑脸奉承,临走时,再三请东坡题副对联。苏东坡若有所思,便提笔写道:
“日港香残,去了凡心一点;
火尽炉寒,来把一马拴牢。”
主持洋洋大喜,忙叫小和尚高高挂在佛堂内。一天,有个书生进,看了佛堂这副对联,掩人而笑,直朝庙僧瞧去,主持见他举止有异,便问他:“你笑什么?”
书生指着东坡的对联说:“人家骂你哩!”
主持对着对联,琢磨半晌,终于看出名堂了,又羞又愤,满脸通红,忙叫小和尚把对联取下来。
原来东坡这副对联是一道谜语,猜出来了吗?谜底是“秃驴”。
31、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有一次苏轼和陈季常聊天,陈怕老婆,结果他老婆突然一声大喊呼唤陈,陈年纪大了,拄了个拐杖,被老婆吓住了,然后苏轼就写了这个嘲讽
32、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诗(尸)
一天傍晚,东坡与好友佛印和尚泛舟江上。时值深秋,金风飒飒,水波粼粼,大江两岸,景色迷人。饮酒间,佛印向东坡索句。苏东坡向岸上看了看,用手一指,笑而不说。佛印望去,只见岸上有条大黄狗正狼吞虎咽地啃吃骨头。佛印知道苏东坡在开玩笑,就呵呵一笑,把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折扇抛入水中。两人心照不宣,抚掌大笑。原来他们是作了一副双关哑联。
东坡的上联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 水流东坡诗(尸)
33、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34、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刘贡父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刘贡父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35、苏轼和王弗结缘有这样一个轶事,说当时王爸爸修了一个鱼池,这个鱼池很神奇,可以将鱼出水面,王爸爸就找来一帮文人青年才俊,一是帮鱼池取名,二是帮女儿找对象,苏轼想了个唤鱼池 ,而王弗想的也是,两人不谋而合,于是···
36、据《东坡志林》载 苏轼一次游庐山,得《庐山记》一书,中载李白和徐凝诗,那徐诗想来极差,(其实“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历史上评价很高)不堪入目,以至苏学士一时火起,作绝句一首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徐凝就是那个写“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
37、据《东坡志林》载 :有一天,苏东坡灵感来了,写了一首五言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自感得意,认为这首颇具修持工夫的创作,如果让佛印禅师看到,一定会自叹不如,就赶紧派书僮过江,专程送给佛印禅师去欣赏印证。谁知佛印看后,一笑,略一沉吟,只批了两个字,便交给书僮原封带回。苏东坡在期待中接回“佳音”,总以为禅师会赞叹一番,急忙打开一看,只见上写“放屁”两个大字。
苏东坡受不住这一着,随即备船过江,亲自到金山寺去找佛印禅师兴师问罪。直奔西山寺,却见禅堂禁闭,门上贴一张纸条,写的是“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苏东坡到此才恍然大悟,惭愧不已!
38、有人送其两鸡,东坡嫌小,答书云:
昨日蒙君惠两鸡,可怜离母未多时。
劝君莫把牛刀试,留取笼中做画眉。
39、有人送其枇杷,单误作琵琶,东坡答书云:
枇杷不是此琵琶,可惜当年识字差。
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40、谪岭南,见一女为夫送饭,衣不整,乳外露,东坡吟曰:
蓬发星星两乳乌,朝朝担饭去寻夫。
女应声曰: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得朝廷贬汝无?
可谓一语中的。
41、说苏东坡走路时,不慎踢了几个街头小顽童垒的石块。顽童拉住评理,东坡只得告罪,说自己正在想对联,没有看路。顽童便说,你会对联,我们出个对子让你对:“踢开磊成三块石”。苏东坡一时语塞,便以急事为由,许明日来答。回家后,苏小妹见其来回踱步,面有难色,便问缘由。听后应声而答:“剪断出云两重山”。苏东坡隔日见顽童以此答之,却被顽童识破,说:此联女人所答,“剪”字露出破绽。
42、苏东坡与苏小妹
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也是个出名的才女,两人常对诗对联取乐。相传苏小妹是门楼头,即前额突出。苏东坡就说:
未出门前三五步,
额头已至画堂前。
苏东坡脸长的长。苏小妹就回敬道:
去年一滴相思泪,
至今还未流到腮。
苏小妹是窝窝眼,即眼眶深陷。苏东坡就抓住这一点,写诗道:
几次拭泪深难到,
留却汪汪两道泉。
苏东坡是个大胡子,苏小妹自然不肯放过。回诗道:
几回口角无觅处,
忽听毛里有声传。
总之,兄妹俩谁也不让谁,在善意的嘲讽中却是乐趣无穷,相处甚好
43、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这天,苏东坡乔妆秀才,带一家奴,前去游览江南风景圣地莫干山,见一座道观,便和随从一起进去讨杯茶喝。道观主持道人见他衣着简朴,以为是个落第秀才,冷淡地说:“坐”,回头对道童说了声“茶!”后来见他脱口珠玑,谈吐不凡,料定有些来历。老道立刻换了一副面孔。说声“请坐”,又叫道童“敬茶”。坐了一会儿,老道借沏茶之机,悄悄地向仆人打问,才知道是大名鼎鼎的苏大学士、杭州剌史老爷到了,马上把苏东坡引至客厅,毕恭毕敬地说:“请上座”,并回头吩咐道童“敬香茶!”苏东坡心想,出家人尚且如此世故,难怪世上人情淡如水。不觉暗暗发笑。
老道人好不容易抓住了这个时机,便请苏东坡留墨题词。苏东坡就把眼前发生的事实经过,写了一副对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这副对联,诙谐有趣,把老道以衣帽取人,十分世故的形态和嘴脸,勾画得维妙维肖。老道人见联自知失礼,满面羞愧。
44、东坡亭
有一年冬天,苏东坡和他父亲苏洵、弟苏子由同去嘉兴游湖。转到真如寺,天下起鹅毛大雪。苏东坡手指天井里的积雪说:“何不煮雪泡茶?”于是便吩咐寺内和尚备炉煮雪,待雪水煮沸,泡上谷雨前茶,父子三人品茶赏雪。苏子由提议,请父亲作对。苏洵当仁不让,做了一副对子云:
东塔寺和尚朝南坐北吃西瓜
春水庵尼姑自夏到冬穿秋衣
苏子由想了想,也做了副对子:
雪落媳房媳扫雪
冰冻冰排兵敲冰
苏东坡咏了这么一联:
雪瑞兆丰年
国泰保民安
虽然这对联极为平常,但身为杭州剌史的苏东坡能心想“丰年”、“国泰”与“民安”,也该说难能可贵了。
这时,从寺外有人高声吟道:
大雪纷飞,喜煞富人
雪融化冻,冻死穷人
原来是个落第秀才知道东坡煮雪泡茶,前来凑趣。三苏邀秀才喝茶,并赠以银两。那秀才感激地作了一句诗:
东塔寺东坡亭东坡煮雪,雪瑞年丰
下句未对出,后人都称此为东坡亭了。大约过了几百年,光绪年间才有人对出下联:
西湖边西冷社西冷观书,书奇画异
因为西冷印社就在“西湖边”,西冷是否一人,未作考究。算是一“得对”吧。
45、苏东坡密州轶事
密州,即现在的诸城。北宋时的大文豪苏东坡曾在这里任知府两年。前不久,我到诸城办公事,就住在密州宾馆。出宾馆往北走三十余米就是当年苏东坡办公的地方,即北宋时期密州知府所在地。现在是诸城市政府大院,这也是我所见到的四五百年始终不变的衙门。说起密州,当地的老人告诉我:北宋时的密州比今天的诸城要大得多,它还包括安丘、高密、五莲、胶南一些城镇和地方。现在的诸城市是县级市,而当年的密州是地区级即州府。
苏东坡是宋神宗熙宁七年来密州的,也就是公元1074年。本来他是在杭州任知府的,由于他弟弟苏辙在济南任职,苏轼想靠他弟弟近一点,有个说话的伴和相见的机会。便请求朝廷批准,调到密州来做知府。当时朝廷批准的官衔是: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密州军州事、骑都尉。这么一大串职务,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市地级一把手,即市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密州的军政首脑。
诸城本来就是个名人辈出的好地方,诸城文化源远流长,是齐鲁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从舜帝算起,要有五千年历史。当地官员提起诸城文化如数家珍,什么孔子的女婿公冶长,《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金石录》的作者也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续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等众多圣贤名流,都是诸城人。近代史上还产生了王统照、臧克家、王愿坚、王希坚、陶钝、崔嵬、李仁堂等一批文化名人。诸城还是中共一大代表王烬美的故乡。他们还说诸城历史上还产生过三个皇后,其中就有江青。但是我最关心的还是苏东坡,他在密州有什么趣闻轶事,留下什么作品,建造了什么建筑?他们告诉我:有啊!超然台,雩泉亭。还有诗词文230多篇,那首最能代表他豪放风格的《密州出猎》,就在大门口石碑上刻着呢!吃过饭,朋友们随我去看了看,果真如此,一块长方形的大石碑,前面写着“密州宾馆”,背面撰刻着苏轼的《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袒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知道,这是当时苏轼心灵的写照,他在密州时,正好是盛年,即39岁至41岁,人生的黄金岁月,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他的豪放派风格就是在这里形成的。他虽然因为御史台案被贬杭州,但他为国效劳不坠青云的雄心壮志还在,“西北望,射天狼”正表达了他这一想法。
苏轼刚来密州时,正值当地大旱之年,又有蝗虫灾害。苏轼看到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饿孚弃儿满地。苏轼的心情十分沉重,他为自己无能为力解救老百姓的疾苦而愧疚,他在《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一诗中写道:“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为救民于水火,他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税赋。同时祈雨抗旱,驱除蝗虫,赈灾捕盗。采取这些措施后,密州百姓非常欢迎,社会也稍稍安定。对于弃婴,他发动官员去捡,然后分别安排到各家抚养,政府按月给抚养费,两年内救活数十人之多。直到现在,诸城人一提起苏东坡,还说那是个大善人哪!他到雩泉祈雨,老天果然下了雨,当地老百姓认为简直神了,半年不落雨,苏轼去求雨,老天就下雨。为表达对上苍的谢意,苏轼在此建了一个小亭子,起名叫“雩泉亭”。在这里,苏轼还写了《密州常山雩泉记》和六首诗。记曰:“常山在东武郡治之南二十里,不甚高大,而下临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楼观,仿佛可数。......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于兹山,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熙宁八年春夏旱,轼再祷焉,皆应如响。乃新其庙。”两年后,苏轼离开时,还为此泉写了一首诗:“举酒属雩泉,白发日夜新。何日泉中天,复照泉上人。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还将弄泉手,遮日向西秦。”
苏东坡在密州,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法。他是反对新法的,但他又不是保守的,他也主张改革,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他对王安石的新法采取现实主义态度,对当地老百姓有好处的就推行,没好处的就抵制或不去实行。“给田募役法”对老百姓有利,他就积极推广;而“手实法”是不利的,就抵制。密州老百姓非常喜欢他这种务实的做法。
在诸城人民路口,当地的官员告诉我:“这里就是苏轼当年建造的'超然台’!在北宋时,是我们这里的标志性建筑,可惜后来被战火焚毁。我们市政府已经列入城建规划,要重建'超然台’。”我回来后翻阅了苏轼全集,知道苏轼写有《超然台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我站在超然台废墟上,遥想当年苏轼苦中求乐的样子,他想超然世外或物外,寻求内心的那份宁静,可是他做不到啊!他任期不满就又调到山西永济去当太守,而且还没走到山西,在半路上朝廷又来命令改派徐州做太守。仕途险恶,官场不自由啊!苏轼作为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也象李白一样,虽然胸怀大志,却与官场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也许是文人的宿命,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那些碌碌无为的小人、坏人、俗人却如鱼得水,八面玲珑,节节高升。多少年过去了,中国社会又有多少改变呢?他弟弟苏辙在济南,听说哥哥在密州修建了一个台子,就从老子《道德经》中“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句取了此名,是要哥哥想得开,超然于物外,不要计较官场那些得失。
苏轼在密州最突出的成就还是文学创作。他在这里共计写了230多篇诗、词、文。他的那首代表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就是在这里写就的。我在中学时就会背这首词,乃至后来学写词,也可能是受他的影响。苏轼把有唐以来词的艺术美发展到了极致,也可以说是李白之后浪漫主义作品的高峰。诗人的想象力得到痛快淋漓的发挥,从天上的明月、宫阙,到人间的朱阁、绮户、生离死别、悲欢离合,都作了表达。这是与他弟弟苏辙唱合的一首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就是说这首词,是写中秋节怀念故友亲朋最好的一首,再也没人能超过他的。
苏轼在密州,走遍了密州的山山水水。这里的马耳山、九仙山、常山等,还有楚汉相争时,韩信与龙且大战潍水的潍河。他所到达的地方,都留有他的诗词。一些较平常的山水,一经他题咏,便有了文化含义。他在超然台上写的那首《望江南》把密州写得很美:“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还有一首词,他写了三个密州景物:“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直到现在,当地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谈起苏轼这首词,无不为诸城的美景而骄傲。诸城真是个人见人爱的地方,它的现代化程度不亚于沿海地区任何一个城市,它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比西部一个地级市多,就是说它一个县级市创造的材富比西部一个地级市还要多。诸城市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许多在全国叫好的先进经验,如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中小企业改制等。现在全国百强县中排第61位。诸城人民再也不是当年苏轼在这里时那种饿孚遍地的贫穷模样了,富裕起来的诸城市人民还创造了新郎希努尔、得利斯、昊宝、桑莎等名牌产品。他们近些年接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有二十四位。这座龙城正在腾飞。如果苏轼地下有知,也当十分欣慰的,因为他离任时还给下任交待拯民于水火的想法,他是带着很多没实现的理想而离开密州的。
苏轼在密州,还经常深入村落,广泛交友。“城里田员外,城西贺秀才。”都是他的好朋友。他的《蝶恋花、密州上元》写道:“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他弟弟苏辙也来看他,写下了“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这个名句。苏轼在密州对教育事业的推动也是有口皆碑的。
46、涵养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亏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47、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48、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49、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50、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51、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52、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53、一盏明灯
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
踢破磊桥三块石
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句对联。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秦少游顿时大悟,道出下联:
剪断出字两重山
注:上篇标题“寺态炎凉”,冷笑一声自以为不坏。这一篇的标题“一盏明灯”,是指秦少游不点不明,不过点了以后还是很明白的。一笑。
54、敷衍豪门
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当时消息一传出,呈文求婚者不计其数。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止,说:“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首诗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方若虚怎知是苏东坡在骗自己,还真以为苏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55、苏门书香
一日,苏洵来到后花园内,只见山石间流过一泓淙淙碧水,微风中送来阵阵花香。红日西下,绿树掩映,一弯新月挂在半天之上。这位老先生顿时诗兴大发,忙唤来苏轼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苏洵说道:“如此佳境,不可无诗。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们各自吟出两句诗来,且要将此二字依次作为上下句的末字,吾儿以为如何?”
兄妹一起应道:“父亲说得好。”
苏洵见儿女一起应允,十分高兴,首先吟出两句诗来: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间过来香。
苏轼一向以诗词著称,听了父亲的诗句,以为过平过俗,不以为佳。谁知正当他沉吟之际,调皮的小妹却开口道:“兄长平日作诗,思路何等敏捷,想当初嘲弄小妹额角长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的诗句,得来何等迅速,今日缘何思路闭塞?”
苏东坡一听,知道小妹又在调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出两句诗来:
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这苏小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妙,听了父兄的诗句,两相比较,觉得还是哥哥的略高一筹。心中寻思道:“长兄的诗句好则好,但嫌欠雅。”小妹略加沉思,恰好远处传来杜鹃的啼鸣,她闻声生情,也信口因此两句诗来:
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小妹诗句刚吟出,父兄不禁齐声赞好。
56、绝妙好骂
苏东坡被贬岭南为官,一日无事游山,只见一个小和尚跪在庙门口眼泪汪汪,十分奇怪,忙问小和尚因何如此?小和尚哭诉道,因为他在点灯时不小心将灯盏碰翻在地,打碎了。老和尚不但打了他,还罚跪庙门口三日。苏东坡一听很气愤,便走入庙内去见方丈。
庙中的方丈一听说是当朝才子苏学士来访,喜出望外。苏东坡一进庙门,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赖地央求苏东坡留个手迹。
苏东坡对这个方丈十分憎恶,但为了使庙门口那个小和尚不再受苦,他答应了老和尚的请求,说:“写字可以,但必须请庙门口那个跪着的小和尚前来为我磨墨展纸。”
老和尚一听,立刻满脸堆笑,连声答应说:“阿弥陀佛,老纳遵从吩咐。”
小和尚磨好墨,展开纸,苏东坡奋笔疾书,一幅对联一挥而就:
一夕化身人归去,八千凡夫一点无
时隔不久,佛印云游来到此山,见了对联捧腹大笑,问老和尚:“这幅对联原是两个字谜,你没猜出来吗?”老和尚连忙追问是什么意思,佛印要过纸笔,挥毫写了两个字,拂袖而去。
57、他在任礼部尚书兼主考期间,因考官们要被禁闭在考馆二十天左右,气纷相当沉闷,各位考官都抓紧改批自已分得的卷子。可苏东坡却活跃在各考官房间,一时与他们聊天,一会儿又与他们说笑。弄得他们几乎改批不了卷子,但又不好得罪主考大人。然而苏东坡在晚上开夜车,用不了多少时辰,他分得的卷子就改批完成。事后,几位考官也承认,苏大人活跃了气纷,当他离去后改批卷子的速度也还提高了。
58、一次苏东坡去拜望宰相吕大防,因吕大防睡午觉很久未醒,他便准备戏谑下吕胖子。吕大防一出来,苏东坡就指指客厅一个土盆说"这只背有青苔的乌龟不稀奇!"吕大防睡眼园睁地问:"真的?"苏东坡说:"当然真的。唐中宗时,一位大臣就告诉皇帝他有一只六眼龟。皇帝于是问六眼龟有何特性?大臣回答说,六眼龟有三对眼,所以六眼龟睡一觉等于普通龟睡三觉。"吕大防听后有些不相信,但又想苏东坡学识渊博,也许他看的书中有。实际上苏东坡以六眼龟之名,愚弄了下睡长觉的吕大防。
59、一次一位很自得的文人来看苏东坡,并将自已的诗集诵读给苏东坡听。他的音调抑扬顿挫,但神情上显得十分自满得意。诵读完后他便问苏东坡:"大人觉锝鄙人之作如何?"苏东坡笑着说:"可得十分。"他听后一脸的得意。稍停了一会儿,苏东坡才又补充说:"诗可得三分,诵读可得七分。"风趣的苏东坡,令这位自得的文人灰溜溜地走了。
60、但有一次苏东坡也先遭别人戏谑了一回,不过后来苏东坡也报复回来,而且都谅解了对方。苏东坡曾对朋友钱勰讲,自已很喜欢从前在乡下过的简朴生活,当时晚餐只有白饭、萝卜与清汤,却十分快乐满足。一天钱勰下帖请他吃饭,说将以"三白"招待苏东坡。苏东坡从未听说过"三白",不知是啥好玩意,就欣然赴宴。结果苏东坡发现自已遭愚弄了,钱勰招待他的只有一碟盐、一盘生萝卜、一碗米饭,因这三样均为白色,故戏称"三白"。他想起是自已说大话的关系,所以也不动声。过了一些时日,苏东坡送给钱勰一张请帖,请吃“三毛餐”。钱勰赴席,发现桌上一无所有。苏东坡请他坐下,两人都坐好,过了好久,仍不见菜来,钱勰抱怨说饿了,苏东坡大言不惭地说:“咱们开始吃吧,不用等了,快吃三毛餐吧,这三毛餐就是毛米饭,毛萝卜,毛菜汤”(毛读如没)苏东坡这样报复后,他也宽恕了那个朋友,二人开怀。
61、不耽邪术叱术士
苏东坡任扬州知府时。
有一个晚上,他梦见自己正骑马闲逛,只见花团锦簇,蝶飞蜂忙,和风吹送,真的是风光无限好。
这时,苏东坡忽然看见一只青白夹着暗红条纹的大蝴蝶,正一颠一颠地飞来,由于那蝴蝶太硕大,飞得笨笨的,说不出来的娇憨之态,苏东坡对这只东西喜欢极了。苏东坡不觉跳下马来,细细地观赏起来了…
正尽兴时忽觉眼前一花,那蝶儿猛然一个后翻,竟然变成了一只吊睛黄斑大老虎。那老虎一下张开了血盆大口,对正了苏东坡的头,猛然咬来。苏东坡甚至嗅到了老虎象臭鱼头和人血掺和的咸腥味道。
苏东坡急中生智,猛然将拿在手中的一把小伞塞进了老虎口中,这时候苏东坡甚至想到,我撑开它,顶住你这薜畜的口,看你还咬不咬我!
那伞连刺带张,果然让那老虎的口再也张不开了。于是那老虎猛然甩头,将苏东坡的手甩开了。苏东坡的手是被甩开了,那老虎却再也吐不出那把伞了。
它拼命地用爪子拨弄着自己的口脸,满地打滚,搅起的尘土将好大一片地方都迷住了。
苏东坡不觉哈哈大笑。那豪放的笑声中气充盈,没有半分恐惧…
老虎的眼里不觉露出了哀怜的绿光,幽怨地站了起来,求乞地看着东坡。
这时忽然从老虎身后掠起一片黄影,苏东坡大惊,顺手掣出雕龙佩剑,亮开一个鹤形步伐,铮亮的佩剑已经高高举起,封在了身前。
这时却见黄影渺渺如烟,忽然一旋,一个精瘦的人影落到了地上,黄色瘦人眼光如鹰,却忽然扯起一片云影,苏东坡细看却是一只宽宽的道袍袖子。他遮住了老虎,叱道:“胆大的畜牲,敢伤我道兄!还不快滚,小心取尔小命!”
那瘦人放下袖子时,老虎已经已经遁去得无影无踪了。黄袍瘦人深深一辑道:“贵客到此,有失远迎,望道友恕罪!家畜冒犯了道兄,这里陪罪了!”
苏东坡说:“道长若是真心陪罪,请万勿纵虎为患,今天若非是我,你必然获罪不轻…”
说话间东坡惊醒,尤觉背心汗湿,心旌仍然悚动不已。
第二天,有一个黄袍道人忽然前来拜访苏东坡,东坡不见。道人却逛称有要事禀告,东坡这才接见了那个道人。主宾座定,道人说:
“昨夜大人受惊了,对吧?”说罢深深地看了东坡一眼,那眼光尖锐如鹰,苏东坡觉得好熟悉,猛然省起:
那不正是昨夜那个梦中瘦道人的眼光吗?苏东坡道:
"鼠辈!竟敢放肆,我正准备抓你来杖责一番!"道人一下就矮了一截一般,他辩解道:
“可我是慕名造访贵人啊!”苏东坡站起来指着道人的鼻子说:
“我难道不知道你昨夜对我施用了邪术吗?我还不知道你挟术造访的的别有所图吗?”
道人说:“可是我是来助你高升的啊!”
苏东坡大怒道:
“邪术纵虎,岂有造福善念!小人之心岂能与尔道经纶!还不给我乱棒打出!”
一帮家丁拥了上来。黄袍道人抱头鼠蹿而去了。
东坡想想不觉嘿嘿一乐。铺开了文房四宝,信手草成几个大字。真可谓:
不耽贪娱误百事,潜龙在渊吞苍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