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霸油有副作用吗:咬文嚼字(练习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0:08:05

基础练习  

1.文章开头对郭沫若观点的质疑,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引出“咬文嚼字”这个话题,说明在文字的选择上,是应该有讲究的  

2.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不同,为什么?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郭的观点注重的是语言本身,即形式上的特点;而作者特别强调了它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作者认为情感应该起主要作用。  

3.“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如何理解“意义的确定和控制”? 

意义的确定,侧重于读者一边,取决于理解力和想象力;意义的控制,侧重于作者一边,取决于创造力。   

4.作者认为王若虚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实在远不如原文”,并说“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1)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2)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对改前与改后还有什么见解吗? 

.(1)这是作者对王若虚修改《史记》的批评,只要考虑到文字背后传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就可以分辨出修改后的文字没有味道。 

2)本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参考答案是:王若虚的修改也是有味道的,表达的是另外一种情趣。可见文字本身是可以没有肯定最好的表达方式的,总有一个时候有一种表达方式最适合。比如卢纶《塞下曲》也写李广故事:“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根本没有说“复更射之”,但是常理就是射不进去,这一不说,岂不是比说出来更有余味? 

5.根据文意回答,“联想”“习惯”“套板反应”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一、联想起于习惯,因习惯而滑入套板反应。

二、套板反应是走熟路、走老路、无创新,故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6.“套板反应”的后果是什么?  

对作者而言,是写不出;对读者来说,是读不出。

7.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哪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要结合意境斟酌字句;既注意斟酌字句,更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达。 

综合练习  

1.下列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尺牍  剥琢有声  学福五车  刻苦自励  

B.蕴藉  点铁成金  斟酌    清沁肺腹  

C.俗滥  自鸣得意  流涎    索然无味  

D.岑寂  不即不离  凝炼    锱铢必校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成“这”,确是改得好,不过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语;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1)《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下列选项中,和这句话意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A.你这孬种!   B.你这好小子!  

C.你不是个好东西!  D.你够好吗?  

2)把上题那句话改成“你这好小子!”为什么“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3)对于“你这”式语法,郭沫若和朱光潜两个人是如何看待的?  

4)关于“你是”式语法的讽刺意味,你能体会到吗?试着举一个例子。  

5)作者在挑选别人的字里行间的错误,请你试着从这两段文字中,挑挑作者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6)按照朱光潜的分析,“你这”式语法带有强烈的憎恶色彩,下列选项中没有说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的憎恶意味的一项是( )  

A.你真有革命家的风度!      

B.你这也叫革命家的风度!  

C.你具有革命家的风度!      

D.你革命家的风度,想没有都难!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容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1)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回答。  

2)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这共同点是什么?  

3)以下表述与作者原意相符的是( )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但是并不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4)结合文意与个人体会,思考并回答“联想”与“意境”之间有何联系。  

5)下面的选项中,用括号里的字替代加粗的字,不会产生歧义的一项是( )  

A.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蛋)、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B.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需)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C.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个)不同,变化莫测。  

D.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及)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蕴藉。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创新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至落入下乘。  

1)为什么作者认为“惟陈言之务去”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2)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3)“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基础练习  

1.引出“咬文嚼字”这个话题,说明在文字的选择上,是应该有讲究的。  

2.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郭的观点注重的是语言本身,即形式上的特点;而作者特别强调了它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作者认为情感应该起主要作用。  

3.意义的确定,侧重于读者一边,取决于理解力和想象力;意义的控制,侧重于作者一边,取决于创造力。  

4.(1)这是作者对王若虚修改《史记》的批评,只要考虑到文字背后传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就可以分辨出修改后的文字没有味道。 

2)本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参考答案是:王若虚的修改也是有味道的,表达的是另外一种情趣。可见文字本身是可以没有肯定最好的表达方式的,总有一个时候有一种表达方式最适合。比如卢纶《塞下曲》也写李广故事:“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根本没有说“复更射之”,但是常理就是射不进去,这一不说,岂不是比说出来更有余味?  

5.一、联想起于习惯,因习惯而滑入套板反应。

二、套板反应是走熟路、走老路、无创新,故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6.对作者而言,是写不出;对读者来说,是读不出。  

7.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要结合意境斟酌字句;既注意斟酌字句,更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达。

综合练习  

1CA应为“学富五车”,B应为“清沁肺腑”,D应为“锱铢必较”)  

2.(1A2)原文茗烟知道金荣不敢动,因而讥刺对方,自己得意的意思;改后反而是示弱了,得意的神情就没有了。 

3)郭沫若认为,“你这什么”是坚决的判断。朱光潜认为不仅如此,还带有极端憎恶的强烈感情。 

4)(这是一道拓展题,可以尝试更多的素材。)参考答案:某男女恋爱四年,男的出国深造的钱全是女方筹集的。当男子学成回国后,却要求分手,并且把钱退给了女方,说:“这样就不欠你了。”女子说:“你是不欠我了,全是我欠你的!” 

5)(这是一道很有趣的题目,挑错者也会被挑错。)在文学领域,本来就没有一定会准确,而且不犯错误的人。参考答案:①第一段谈郭沫若的观点时用的是“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第二段用引号引上,变成了“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不知道哪个是郭沫若的原文了。②“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一句,不通,应该是“也带一点'你不是’的讥刺意味”。③“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况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这一句中,有两个“都”,显然有一个是赘言。④文中突然出现了“其次”一词,反复翻看,并无“首先”“第一”一类的字眼,经研读,可知,大约在“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况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句中,处于“由此可知”的后面。 

6C  

3.(1)前者:意义固定,偏于类型;后者,意义游离,偏于个性。 

2)清茶泡在泉水里和明月照着泉水都有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 

3A 

4)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创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情感上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5C  

4.(1)做到“惟陈言之务去”,才不致滑入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因为这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3)由字的联想意义形成新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