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飞侠的歌曲:小学生错别字归因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9:47:44
一、“学生粗心”的现状


  据笔者对我校六(6)班交上来的“作业”调查,73%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错别字。现摘抄一篇(括号内为正确字):今天,我到南湖公圆(园)去玩,哪(那)里的风景很美。杨柳垂着常常(长长)的头发,微风吹来,好像在不停地招手。假山神态各异,有点像狮子,站立着,仿佛在站岗。有点像免(兔)子,聚在一起,翅(翘)起了尾巴,似乎在窃窃私义(语),有点像老大(太),拄着拐杖,手换(挽)着蓝(篮)子,在赶集市。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这还不是一位后进生写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在小学生的作业和试卷中,错别字算得上是一种“多发病”。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要使学生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学会其中2500个左右,做到会写,并了解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所以,在小学阶段,老师是十分重视识字教学的,总是花相当多的时间,一字一字地认真教。学生为识字也花了不少工夫:反反复复地认、抄、默,从课上到课下。结果呢?却不能令人满意,学生学了生字,听写时写不对的情况时有发生;学过的常用字运用情况更让人担心,要么多笔少画,要么写成别字。可以说,学生写错别字 成了语文老师最为头疼的事之一。教育专家研究表明,在小学学习阶段,错别字的出现呈正态分布的态势,即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增大,错别字渐渐增多,三年级达到顶峰,四、五年级又渐渐呈下降趋势,而即将小学毕业的六年级学生错别字又高居不下。


  为什么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频频出现、屡禁不止呢?究其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和学生乃至教师认为系“粗心”所致。为此,笔者曾在班内做过一项小小的试验:我先在学生作业本后注明该次作业共有几个错字(或别字),然后把作业本发到学生自己手中让其细心检查,结果却只有寥寥几个学生能查出全部错误所在。这样的结果不禁促人反思:学生错别字的出现难道仅仅是由“粗心”造成的吗?即便如此,“粗心”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二、“学生粗心”的心理分析


  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教育心理学,也许就会发现小学生在作业中暴露出来的错别字,其实可以说是一种合乎认知规律的正常心理现象。


  1.“粗心”跟遗忘规律有关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揭示的遗忘规律是:在初步识记完成的同时,遗忘也就开始了,而且在学习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经过较长时间的间隔后,遗忘的进程渐趋于缓慢。这种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这就成了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之一。如学习“直”字,学生当时记住了里面是“三横”,可是过不了多久,学生只有一个轮廓印象了,把“直”里面写成了两横。


  2.“粗心”跟感知水平有关


  小学生感知事物,习惯于看个大概,缺乏精细的分化能力,因此往往只能获得粗略、笼统的印象,而遗漏重要的细节。他们识字,就倾向于整体地感知字形、而不善于分析字形结构,尤其容易忽略那些被强的成分所掩蔽的弱成分。有关研究表明,小学生写字中的错误,主要表现为结构错乱、部件混淆、笔画增减等“形错”。这正是由于他们知觉分化水平低的原因所造成。


  3.“粗心”跟动型干扰有关


  学生过去形成的技能会对当前形成新技能产生阻碍作用,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动型干扰。如有的学生写“知”和“朗”字时,不自觉就把它们左右两边掉反了。是因为在汉字中“口”和“月”在左旁出现比在右旁多,学生对这些偏旁的位置形成了动型,从而导致把字写错。又如把“武”字多写了一撇,把“步”多写了一点,也是由于学生对“戈”与“少”已经形成了动型所致。


  4.“粗心”跟思维定势有关


  定势是指由刚刚发生的知觉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受定势的作用,前一个字的书写会影响后一字的书写。如把“批评”写成“批抨”、“湖畔”写成“湖泮”、“辉煌”的“煌”写成了“光”字旁,“蜡烛”的“烛”写成“虫”字旁,这便是双音词中前一个字的偏旁对后一字产生了定势影响。


  5.“粗心”跟存量不足有关


  有一些错别字的出现,是由于学生头脑中储存的词汇量不足,对一些词的书面形式未曾掌握,书写时以同音字代替,从而造成张冠李戴现象。如把“一鼓作气”写成“一股作气”,把“提纲”误写成“题纲”。这种代替在客观上是由于汉字中的同音字数量很多。据有关研究资料统计,汉字平均每一音有同音异形字773个。这么多的同音字,如果区分不清,当然就容易造成这类错别字。


  6.“粗心”跟书写态度有关


  学生在书写时的粗心大意,态度不认真,也是产生错别字的一大原因。有的字在一处写错,在另一处又写对,显然是一时的疏忽,如果仔细检查就会发现并加以避免。


  三、矫正策略


  造成学生写错别字的心理原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笔者认为教师除了要认真组织好课堂识字教学外,还要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矫正写错别字的毛病。


  1.揭示联系


  揭示联系指的是揭示形、音、义的联系。汉字是由形、音、义三个要素组成的,掌握汉字,既要对它的形、音、义作分化的认识,又要在这三者之间建立起统一联系。要运用“六书”理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指导识字教学。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类字,或模形拟物,或合字表义,形与义之间关系密切,加上字音为中介,就可把三者联系起来。形声字中的形、音、义联系更加紧密。教学时要注意揭示各种联系规律。同音字要结合词语在弄清字义的基础上掌握字形。对形近字及有相似偏旁、部件的字,要组织经常性的归类辨析。如教学“冷、怜、领、岭、铃”一组字,要让学生知道其共同点是都有表音的声旁“令”,加上不同表意的形旁就构成了这几个字。又如:“主”是“住、拄、往”一组字的基本字,关键在于利用其相同部分组成字串,突出其不同的偏旁部首,通过分析比较,强化记忆字的不同部分,以识记生字。再如:教学“娇”字,让学生注意该字的部首是“女”字,跟女子有关,是形容美丽的女子;而 “桥”字的部首是“木”字,足用木头做的。总之,对学过的字要求做到见形知音、义,听音而知义、形,表音、义可写出字形。


  2.强化训练


  感知的精确性,主要决定于强化训练。与字的音、义相比,字形的掌握更是难点。因此,在识字教学中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综合,找出字形的特点和认知、书写的关键。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字形进行解剖,分成若干部件,把握各部件的方位、配置、距离、长短等特征;另一方面要注意强化字形中的弱激点,对易被其他笔画掩蔽的细小部分,用色笔标出和用言语提醒。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综合起来建立对字形的整体认识。例如,小学生经常分不清“衰”、“衷”、“哀”三个字,老师可以教他们“横为衰,竖为衷,中间有口诉悲哀”,学生就能够正确书写和使用了。对刚学拼音的孩子来说,区分“b”与“d”是困难的,教师可以提醒孩子,“d”与“a”的书写相近。或者让孩子临摹写在卡片上的大一点的字母,也能加深印象,因为大的字母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也较大,事实上是把细节给放大了。


  3.及时巩固


  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要指导学生及时进行复习。以巩固识字效果。所谓“及时”有三个含义:一是学习生字时,要在课堂上适当安排读写练习,当堂达到对生字的初步识记(描红就是及时巩固写字的好办法);二是在学习生字后的一天内必须完成首次复习,可通过抄写、组词等形式,使学生加深记忆;三是上一节新课前花两分钟左右时间对上节课的生字进行听写训练,并及时反馈,达到巩固的目的。


  4.养成习惯


  写字时要让学生坚持“四到”:一是“眼到”,注意观察字形,分析笔画,掌握笔顺和间架结构。二是“口到”, 做到边读边写,加深印象(主要是低年级)。三是“心到”,专心书写,用心记忆。四是“手到”,遇到字形生疏或意义不明的字,勤查字典。应按照上述要求,对学生反复训练,使之养成习惯,把字记牢、写对。


  5.综合练习


  对学生书写中的错别字,主要依靠教师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积极预防。但当错别字已经出现,采取综合练习来纠正效果最好。它的做法是将改正后的正字作正音、辨形、释义和运用综合训练,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此外,还可以采用字形对比分析法,句中改法或选择法……如学生把“按钮”写成了“按扭”,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用组词的方法来区分这两个字,或者让他们来选择哪个是正确的。这样的小练笔挺有效的。


  6.开展活动


  教师应尽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学生记忆的热情和欲望。如可以开展评比“火眼金睛”活动,让学生平时查看各类作业资料、报刊杂志,发现错别字进行摘录,定时进行交流、学习。还可以开展争做“洁美小天使”活动。发动学生在家庭、学校附近的广告牌、小店招牌上寻找错别字,找到后主动帮助主人改正或者告诉有关人员。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识别错别字的能力,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当然,小学生写错别字除了自身心理因素外,教师识字教学的方法、汉字本身结构、社会环境干扰等都导致了学生容易写错别字。只要教师探究错别字产生的根源,采取有效策略,错别字现象将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