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鹰艾迪百度网盘:玉米的主要用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4:05:14

玉米的主要用途

  玉米是我国第二大粮食品种 , 种植面积平均在 2500 万公顷左右 , 年产量则达到 1.2 亿吨 , 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处于世界第二位。我国玉米的分布较广 , 全国 20 多个省、市、自治区都有种植 , 主产区是东北和华北玉米主产区以及西北的一部分地区。专家预计 , 我国玉米总生产量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相对稳定。


   我国不仅是世界玉米的主要生产国 , 也是玉米的主要消费国 , 总消费水平在 1.2 亿吨左右 , 约占世界玉米消费总量的 19% 。玉米的下游产业链长 , 涉及种植、养殖、食品、化工、医药等诸多行业。从消费结构上看 , 我国食用、饲用玉米总量稳定增长 , 但相对比例逐年下降 , 而工业用玉米的绝对量和相对比例都大幅上调 , 代表了未来玉米消费的主要趋势。


   由于玉米子粒和植株在组成成分方面具有许多独特之处 , 使得玉米具有了广泛的利用价值。世界玉米总产量中直接用作食粮的只占三分之一 , 大部分用于饲料、工业加工等方面 :


1 、直接食用。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粮之一 , 现今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人口以玉米作为主要食粮 , 其中亚洲人的食物组成中玉米占 50%, 多者达 90% 以上 , 非洲占 25%, 拉丁美洲占 40% 。玉米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大米 , 脂肪含量高于面粉、大米和小米 , 含热量高于面粉、大米及高粱 , 但缺点是颗粒大、食味差、粘性小。在生活水平较低地区 , 玉米是重要的食粮。在城市及较发达地区 , 玉米是调剂口味不可缺少的食品。随着玉米加工工业的发展 , 玉米的食用品质不断改善 , 新的玉米食品如玉米片、玉米面、玉米渣、特制玉米粉、速食玉米等随之产生 , 并可进一步制成面条、面包、饼干等。玉米还可加工成为玉米蛋白、玉米油、味精、酱油、白酒等 , 这些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很受欢迎。


2 、饲料用途。玉米是 " 饲料之王 " 。据报道 ,100 千克玉米的饲用价值相当于 135 千克燕麦 ,120 千克高粱或 150 千克籼米。以玉米为主要成分的饲料 , 每 2~3 千克即可换回 1 千克肉食 , 玉米的副产品秸秆也可制成青贮饲料。世界上大约 65-70% 的玉米都用作饲料 , 发达国家高达 80%, 是畜牧业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


3 、工业加工用途。玉米子粒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 初加工和深加工可生产二、三百种产品。初加工产品和副产品可作为基础原料进一步加工利用 , 在食品、化工、发酵、医药、纺织、造纸等工业生产中制造种类繁多的产品 , 穗轴可生产糠醛。另外 , 玉米秸秆和穗轴可以培养生产食用菌 , 苞叶可编织提篮、地毯、坐毯等手工艺品 , 行销国内外。


(1) 玉米淀粉 : 玉米在淀粉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 , 世界上大部分淀粉是用玉米生产的 , 美国等一些国家则完全以玉米为原料。为适应对玉米淀粉量与质的要求 , 玉米淀粉的加工工艺已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特别是在发达国家 , 玉米淀粉加工已发展成为重要的工业生产行业。


(2) 玉米的发酵加工 : 玉米为发酵工业提供了丰富而经济的碳水化合物。通过酶解生成的葡萄糖 , 是发酵工业的良好原料。加工的副产品 , 如玉米浸泡液、粉浆等都可用于发酵工业 , 生产酒精、啤酒等许多种产品。


(3) 玉米制糖 : 随着科技发展 , 以淀粉为原料的制糖工业正在兴起 , 品种、产量和应用范围大大增加 , 其中以玉米为原料的制糖工业尤为引人注目。专家预计 , 未来玉米糖将占甜味市场的 50%, 玉米将成为主要的制糖原料。


(4) 玉米油 : 玉米油是由玉米胚加工制得的植物油脂 , 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其中的亚油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 , 是构成人体细胞的组成部分 , 在人体内可与胆固醇相结合 , 呈流动性和正常代谢 , 有防治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功效。玉米油中的谷固醇具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 , 富含维生素
E, 有抗氧化作用 , 可防治干眼病、夜盲症、皮炎、支气管扩张等多种功能 , 并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玉米油还有营养价值高、味觉好、不易变质等特点 , 因而深受人们欢迎。

我国玉米生产和消费的总体情况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 ,2003年的玉米总产量在近10年里算是偏下水平。近年来非农业占用耕地的增加导致我国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而在中国农业科技多年来没有什么投入的情况下,玉米的单产也不会有更大的提高,因此导致我国玉米产量近几年不断下滑。加上农产品价格在前几年连续走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从比较收益率来看,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要比油料作物、棉花和稻谷为低,从而加剧了玉米产量的走低。但今年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免征农业税试点、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扩大良种补贴品种、对土地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和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等重大政策,将大大提高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因而未来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将保持稳定。


   我国玉米的需求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993年以来我国玉米生产的平均增长率为1.1%,而同期我国玉米消费的平均增长率却为2.62%。有关专家分析,若不考虑国际贸易因素,单从供求关系看,2010年以前国内玉米基本上能维持供需平衡。但这种平衡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据专家估计:在中国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的大环境下,2010年以后,我国有可能成为一个玉米的净进口国,并由于运输和贸易偏好等原因可能形成玉米"北出南进"的国际贸易格局。


   玉米的生产成本主要由种子、化肥、机耕、农药、灌溉、脱粒、送粮、人工、农业税、(乡村)统筹提留款等构成。根据对玉米主产省吉林省吉林市的普通农户调查表明,每公顷玉米产量在8-9吨左右,每公顷种植成本约为3000元左右,平均375元/吨。


   一般情况下,黑龙江省收购时间为每年的12月中旬至第二年的3月末,吉林省收购时间为每年的11月末至第二年的5月末,辽宁省收购时间是每年11月至第二年3月底,内蒙收购时间为每年的12月至第二年的4月。


   东北农民有两个售粮高峰期:一是每年的春节前,因为东北地区有近50%的农民靠玉米为生,吉林则高达80%,农民需要用卖玉米换来的钱备年货过年;二是每年的3月备耕前,农民需要用手里的玉米换成种子、化肥等,从而再次形成售卖高峰。东北玉米收购时,有一部分无需烘干降水,在当地或运到省外销区直接用于生产加工,也有一部分经烘干降水后,立即运到省外销区。绝大部分玉米经烘干水分降到一定标准后,由收购企业在当地进行长期存储,以供常年销售或消费。东北地区的大型粮食收购企业、大型贸易商基本上都在产区直接设立收购粮库,粮库中大都配备烘干设施,烘干和储存一体化,农民或小商贩把玉米运到粮库进行售卖。只有当年景不好时才会到产区设立收购点,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玉米。但内蒙的粮食收购企业的粮库较少,而是设立了众多的小型收购点,直接向农民收购玉米。


   与东北玉米不同,华北地区的玉米成熟时间早,收购时间为每年的9月中旬至第二年的2月。华北玉米在收割后经过几天自然晾干,立即开始大量收购,即产即收,农民很少进行长期储存。由于华北地区既是玉米产区也是销区,当地的大型玉米加工转化企业的消化能力极强,因此收购企业基本上即购即销,中转时间较短,也很少进行长期储存。在华北地区,收购地点比较分散,本地加工企业和外地生产或贸易企业都在产区设点收购,本地加工企业同时也在厂门口直接收购,也有的粮库直接面向农民收购。由于收购主体的放宽,收购渠道的多样化,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售粮。

我国玉米区域间贸易的主要特点

   我国不同地区在玉米收购价格和收购费用上存在以下差别 :东北玉米的质量总体上低于华北玉米:东北玉米基本是烘干玉米,容重低,破碎多,颜色偏红,口感差,无甜味,而且在烘干过程中导致营养损失。华北玉米基本采用自然晾晒,籽粒饱满,容重高,破碎少,色泽好,黄色素完整,适口性好,有甜味。在正常年份里,华北地区的自然晾干玉米比东北的烘干玉米价格每吨要高出20-30元。

   东北玉米收购环节的费用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收购费、烘干费、仓储费。收购费用包括人员工资、检验费、电费等,一般在20-30元左右。烘干费用一般在30-50元左右,水分越高烘干费用越高,从24%-25%的含水量降到14%需30多元/吨,从27%-28%含水量降到14%大约需40元/吨,春节后的玉米已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脱水,水分含量已降低至20%左右,比节前可节省20元/吨的烘干费,而且大型仓库的烘干费用一般要低于小型仓库的烘干费用。如果收储单位自己有粮库,仓储费成本估算在5元/月左右,如果租借其他仓库进行短期存储,仓储费用一般也不会超过0.1元/吨·天,一般情况下,收储单位大都按照"勤进快销、边进边销"的原则进行销售,以求降低仓储和管理成本。华北玉米不需要进行烘干,仓储费成本估算在8元/月左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超出东北地区,因此收购环节的各项费用也略高于东北地区。


   建国以来,我国玉米流通格局大体经历了三次演变。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可概括为"自产自消",全国各地产的玉米大多都是自我消化,几乎不存在较大规模的区域间流通。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可概括为"北粮南调",其主要特征是在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条件下,随着东南沿海及华中、西南等地区饲料业的发展,我国饲用玉米的"北粮南调"开始形成,每年都有数百万吨的玉米从东北各省区按国家调拨计划调出,并且省际间计划调拨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流通方式,而通过市场自由调节的玉米处于从属地位。从90年代至今,可概括为"北粮南运",1993年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南方销区逐步放开,形成了以东北、华北玉米为供应主体,以南方沿海和内陆省区为消费主体的北粮南运格局。90年代初期,整个北方地区玉米产量占全国的80%,却只生产33%的肉产品;南方地区玉米产量占全国20%,却生产了67%的肉产品。如此巨大的供需矛盾,推动了北粮南运的进程。90年代中后期,东北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粮食调出区,华北地区玉米调出量逐步减少,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则成为最大的玉米调入区。在我国玉米北粮南运的流通格局中,主要的玉米集散中心有五个:即产区的长春——四平——铁岭一带铁路沿线、大连——鲅鱼圈——锦州港口沿海一线、华北黄淮地区,销区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江浙沪地区。

   由于东北玉米的商品率较高,向区域外提供的商品玉米每年可高达2000万吨以上,占我国省际间大宗商品流通量的60%以上,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玉米集散地。东北玉米销售半径大,外运大多采用火车运至关内或集港后海运,但铁路运输时申请车皮的难度较大,隐性成本较高,而海运又只能局限于沿海的省份,只有在长途运输中才具有价格优势。一般来说,在华北新产玉米上市后,东北玉米外运数量大幅减少,国内多数地区均前往华北、黄淮一带进行玉米带购。东北地区新产玉米的收购普遍从11月中下旬开始,在11月到次年3-4月间,东北玉米的外运数量会受到集中收购和运力的影响而保持在较低水平,而且在此期间,华北玉米相对低廉的收购价格和与南方主销区间较短的运距也会抑制东北玉米的外运。

   华北玉米的流通存在较强的阶段性特点,从整体上看当地自产自销所占比例较大,商品量不大,基本上卖给临近的南方各省,而且基本采用汽车外运,很少进行长途运输。一般情况下,华北当地产的玉米可供数量只能维持到第二年的3-4月份,因此在玉米丰收后的10月至次年4月,华北为商品玉米调出地区,但进入5月份后,又逐渐成为玉米调进地区,需要从东北地区购入玉米,一直到下一轮华北地区的新玉米上市。

我国玉米的出口概况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是以玉米出口为主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我国玉米出口开始迅速增加,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玉米出口规模继续波动增长,1992年已经达到1034万吨,突破千万吨大关,当年玉米出口已占到玉米产量的10.8%,占全球玉米总出口份额的14.0%。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玉米供应出现紧张,玉米出口又迅速下降。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产品供给初步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特别是1998年我国玉米达到了创记录的1.33亿吨,连续的丰产使得主产区玉米供过于求非常严重,因而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玉米出口又呈现了大幅增长的局面,2002年玉米出口达到1167.3万吨,当年玉米出口占到玉米产量的9.8%,占全球玉米总出口份额的14.6%。

   我国玉米出口对象国基本都位于周边地区,占整个出口量的90%以上。2002年我国玉米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明显增大,市场占有率由2001年的7.6%扩大到2002年的14.6%,其中韩国市场占有率从36%增加到60%以上;马来西亚市场占有率从61%增加到90%以上;印度尼西亚市场占有率从31%增加到75%以上。同时,玉米出口的市场覆盖面也在迅速扩大,2001年出口1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只有10个,它们主要分布于中国周边的亚洲地区。而2002年出口1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19个,分布范围已扩展到较远的中东、非洲和加勒比地区。

   从出口玉米来源地来看,我国玉米出口地区非常集中,即主要位于我国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等省(区),此外地处华北地区的河北省也有一定数量的玉米出口,而其它地区玉米出口数量极少。东北地区玉米出口要占全国玉米总出口的90%以上,而其中又以吉林省出口规模为最大,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吉林省玉米出口占全国份额基本保持在三分之一以上,而且东北地区绝大多数玉米是经过大连海关出口。1993年东北地区共出口玉米1000.6万吨,占全国总出口份额的90.2%,其中吉林出口696.3万吨,占全国总出口的62.7%;2000年东北地区共出口玉米957.2万吨,占全国总出口的91.5%,其中吉林出口368.5万吨,占全国总出口的35.2%;2002年东北地区共出口玉米1105.4万吨,占全国总出口的94.7%,其中吉林出口792.5万吨,占全国总出口的67.9%。华北地区玉米出口一般只占全国总出口的6%左右,其中河北省玉米出口相对较多,而作为本区玉米生产大省的山东省,由于当地玉米转化发展迅速,出口已逐渐停止。

   随着国内玉米消费的稳步增长,我国玉米出口将呈下降趋势,长期看国内玉米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近两年我国玉米出口出现大幅增长,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国内目前库存还较充裕,尤其是玉米主产区在国内玉米市场完全放开前泄库压力较大;二是政府政策扶持,给出口玉米提供补贴;三是正好赶上美国玉米价格上涨,使得我国低价玉米能够迅速占领亚洲各大主要市场。应该说,尽管我国玉米运输较美国存在明显优势,但如果没有玉米出口扶持政策,我国玉米在价格上将明显高于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在与国外转基因玉米的市场竞争中将处于劣势。同时,连续大量出口玉米必然会使我国玉米的合理库存大幅降低,国家从市场安全角度来考虑也不适宜连年大量出口玉米。因此,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玉米出口将会继续减少。

近年我国玉米价格回顾 ( 上 )

1996年-2003年的8年间,我国玉米价格的走势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周期:

   第一周期:1996年1月至1998年8月,周期长32个月。在1996年1月至1997年7月,价格主要表现为下跌态势,1997年8月到1998年9月价格主要表现为上涨态势。以吉林省的价格为例,期间的最高价格为1473元/吨,最低价格为965元/吨。

   导致本周期前半段内玉米价格下跌的主要因素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由过热向正常转变,物价由高向低回落,带动玉米价格出现同方向变动。1994-1995年我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并导致期间国内物价和粮价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1996年国内经济过热问题逐步解决,经济运行形势向健康发展,物价和粮价水平也相应回落。

   其次,国内粮油商品供需关系由此前的偏紧转向平衡有余。在1994-1995年,我国包括玉米在内的粮食产量出现下降,特别是1994年减产幅度更为明显,导致期间粮食供应出现偏紧预期,并伴随出现粮价上涨。1995年玉米产量逐步回升,到1996年玉米产量继续增长,创造了截至该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市场供需状况由偏紧预期向平衡有余转变,粮价也开始自高位回落。

   国内玉米价格在1997年7月份降至该周期的最低水平,此后价格开始快速上涨,并在1997年10月份达到最高水平。以吉林省为例,1997年10月当地玉米的平均价格为1275元/吨,较同年7月份的965元/吨的最低价格上涨了32%。期间推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内玉米供给水平因产量下降而下降,供需关系转变推动价格上涨(1997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2378万公顷,同比减少3%。期间玉米生产在7-8月份遭遇了严重的干旱,导致当年玉米单产水平较上年减少了16%);二是养殖业快速发展,玉米需求增幅显著(1997年我国肉类总产量5267万吨,较上年增长15%,1998年肉类总产量为5724万吨,同比增长9%,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饲料产量的增长和对玉米等饲料原料的需求);三是政府保护价收购政策对市场价格起到了稳定作用(1997年我国开始实行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保护价收购政策,即政府对不同的粮食品种确定不同的保护价和定购价,并规定当市场价格低于政府制定的保护价后,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将以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户交售定购粮后所剩余的可供出售的粮食。1997年吉林省出台的玉米定购价格为1040元/吨,保护价为960元/吨。保护价政策的出台是该周期的后一阶段价格在较高水平相对平稳运行的重要因素)。

   第二周期: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周期长35个月。

   在该周期中,国内玉米价格在1998年9月到2000年3月份期间表现为下跌特征,期间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包括:


   第一,产量恢复性增长,并创造历史最高水平,供给增加造成价格下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1998年我国玉米产量达到了13295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较上年增产2864万吨,增幅达到27%。1998-2000年国内玉米年均产量为12235万吨,高于1996-1997年11589的年均产量;

   第二,养殖业增幅减缓,饲料产量及饲用玉米需求量下降。1999年至2001年我国肉类总产量分别为5949万吨、6125万吨和6334万吨,产量的年度间增幅分别为4%、3%和3%,增长速度明显低于1997年和1998年两位数的平均增幅。肉类产量增幅减缓影响了饲料产量的增长速度,进而影响了饲用玉米消费量的增长速度。

   第三,是政府玉米保护价水平不断下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玉米价格走势。1998年吉林省将保护价水平由上年的960元/吨下调至920元/吨,1999年和2000年的保护价分别定在820元/吨和860元/吨;

   2000年4月是该周期价格的最低时期,此后价格开始逐步回升,并在2001年7月时达到本周期的最高水平。期间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主要包括:第一,政府保护价水平提高,2001年吉林省玉米的保护价确定为930元/吨,较上年提高了8%;第二,国内玉米供给量再次因产量降低而下降,形成价格上涨的推动力量。2000年我国玉米产量因遭遇旱灾降至1.06亿吨,为1995年以来产量次低年份;第三,是国内养殖需求保持刚性增长势头,玉米饲用需求量不断增长。2001年我国饲用玉米需求量较上年增长3.4%,高于上一年(指1999-2000年)3.0%的增长速度。

近年我国玉米价格回顾 ( 下 )

  第三周期 :2001年8月至2003年12月,周期长29个月。

   本周期在持续的时间上较上两个周期要短,并且价格的波动性也相对较低,突出表现为两头高,中间稳的特征。在2002年1月到2003年8月份期间的价格变动对"稳"字的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

   总结本周期影响玉米价格变动的因素,更多的体现在因供求关系引起的价格季节性波动上。在本周期开始的时间,处于新产玉米上市前夕,市场价格受未来玉米供给量将增长的预期影响而呈现季节性的下跌。在2002年到2003年8月份期间,国内粮食和玉米产量相对稳定,需求增幅相对平缓,对期间玉米价格的平稳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2003年8月份起,国内玉米价格开始快速上涨,并且涨势持续到2004年的一季度。2003年8月吉林省玉米的平均价格仅为970元/吨,到2003年12月份时已经涨至1100元/吨,涨幅13%。

   首先,粮食减产引发供给忧虑,供需格局渐变推动粮价上涨。

   2003年我国玉米产量为1.16亿吨,同比减产4.3%,并成为2000/01年度以来连续第四年当年产量不能满足需求量,需要通过上年库存来进行调剂。

   同期,我国小麦和稻谷的产量也连续下降,当年产量不能满足当年需求量,需要通过调剂库存来实现总量供需平衡。

   其次,宏观经济持续出现过热迹象,引发通货膨胀忧虑,推动物价和粮价上涨。

   自2003年下半年起经济学界已经开始了关于"国内经济是否过热"和"国内物价是否存在通胀压力"的讨论。


   再次,粮价上涨激发市场购买兴趣,需求方大量采购活动和供给方囤粮待价行为加剧市场供需矛盾。在价格上涨的过程中,饲料厂、淀粉加工企业等用粮单位均在不同程度上调高了企业的原料库存比例。

   同期,市场上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和贸易商的收购热情也不断上涨,一些此前很少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企业也参与到市场中来,不但加剧了市场上的竞争性收购局面,同时在收购单位中因对未来价格继续持看涨预期而形成的囤粮待价行为还恶化了市场供求区域性失衡的局面,对价格上涨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最后,物流不畅加剧了产销区间粮食供应的区域性失衡局面,并推动了价格的上涨。铁路运力紧张制约东北地区稻谷和玉米的外运数量,从而加剧了市场上粮食供给区域失衡,是推动价格上涨不可忽视的因素。

世界玉米消费情况介绍

  全球每年玉米总消费量自从上世纪 1999年起就一直保持在6亿吨以上,并且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不断提高,呈刚性增长的态势。上世纪1991年至今,全世界玉米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为2.22%,比世界玉米总产量的增长率高0.4个百分点。2003/04年度预计能达到6.47亿吨,比上世纪90年代初将增加了1.55亿吨,增幅将高达31.5%,比同期玉米产量的增幅高了6个百分点。

   美国、中国、巴西和日本是世界上玉米的主要消费国,2002/03年度,这几个国家分别消费玉米2亿吨、1.22亿吨、3570万吨和1620万吨,总消费量占了世界玉米总消费的60.3%。

   世界玉米消费主要有四方面,即食用、饲用、工业加工及种用。

   1、食用消费

   玉米作为三大粮食品种之一,时至今日为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仍然起着很大作用。玉米在某些贫困国家和地区依然是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玉米也被作为补充人体所必需的铁、镁等矿物质的来源为人们广泛食用。目前世界食用玉米消费量呈现自然增长的态势,稳定在1亿吨以上,1991年至2001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19%,2001/02年度,全球食用消费玉米1.126亿吨,比十年前的1991年增加了1380万吨,增长幅度高达14%,食用玉米消费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人口自然增长所致。但是从相对比例来看,世界食用玉米消费占玉米总消费的比例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1/02年度,只占了18.1%,比十年前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

   从食用玉米消费的国别来看,墨西哥无论是食用的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居世界前列,是世界最大的食用玉米消费国,该国2001/02年度食用消费玉米1301万吨,占世界食用消费玉米的13%;其次是印度,年食用消费玉米1065万吨,占世界食用消费玉米量的10%。而中国玉米食用消费约占7%,排在世界第四位。食用玉米消费量较大的国家都是第三世界工业欠发达国家。
   2、饲料用消费

   目前,全球饲用玉米的数量呈刚性增长,从二十世纪60年代初的1.2亿吨上升到80年代初的2.8亿吨,9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稳定在4亿吨以上。1991年以来,全球饲用玉米的年增长率达到了2.43%,2002/03年度,全球饲用玉米消费4.32亿吨,2003/04年度将达到4.44亿吨,比1991年增加了1.1亿吨,增长幅度为32.8%。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饲用玉米的需求量会继续上升。饲用玉米消费也是玉米最主要的消费途径,其占总消费的比例近70%,2000年这个比例高达70.12%,其后,饲用玉米消费的相对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2001年度,美国饲用玉米消费高达1.49亿吨,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占世界饲用玉米消费总量的36.7%;中国饲用玉米消费8327万吨,占世界饲用玉米消费量的20.5%,位于世界第二位;巴西和日本也是饲用玉米消费大国,分别消费玉米3356万吨和1194万吨,占世界饲用玉米消费总量的8.2%和2.9%。

   3、工业加工用途

   玉米是重要工业原料,可以生产淀粉、葡萄糖和酒精等数百种工业品,世界玉米加工工业在近几十年发展迅速,是玉米增值的重要方式。1991年至2001年的十年间,全球工业用玉米年均增长率为2.86%,高于世界食用玉米和饲用玉米消费的增长幅度。2001/02年度,世界工业消费玉米7680万吨,比1991年增加2070万吨,增长幅度高达36.9%,是所有玉米消费方式中增长幅度最大的。从相对比例来看,世界工业用玉米消费比例在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保持平稳,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该比例以每年0.5个百分点的水平迅速增加,2001/02年度,世界工业用玉米消费占世界玉米总消费的12.35%。

   美国是世界上工业用玉米消费最多的国家,2001/02年度,其工业用玉米消费占世界工业用玉米消费的61.4%;其他工业用玉米消费量较大的国家有中国、日本、韩国和加拿大,分别占世界工业国用玉米消费的比例为10.9%、3.2%、2.0%和1.9%。除了中国以外,工业用玉米消费大国都是一些工业化水平较高,经济实力强的发达国家。

世界玉米贸易及库存情况

1 、玉米的国际贸易

   全球玉米贸易量仅次于小麦 , 居农产品贸易的第 2 位 , 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全球玉米的进出口贸易总量约保持在 7000 至 7500 万吨左右 , 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1991 年以来 , 世界玉米贸易量年增长率为 2.14%, 高于世界玉米产量的增长率 ,2002/03 年度 , 世界玉米贸易量占玉米总产量的 13%, 是国际贸易比例较高的一个农产品之一。

   分国别来看 , 美国、中国、阿根廷、巴西和南非等玉米主产国家也是玉米出口大国 , 美国年出口玉米在 5000 万吨以上 , 占全球玉米贸易总量的 70% 。其他主要出口国的情况是 : 中国保持在 600 至 900 万吨的水平 , 阿根廷 600 至 800 万吨 , 南非 150 至 180 万吨 , 巴西出口极不稳定 , 多时可出口 600 多万吨 , 少时不足 100 万吨。

   而世界一些主要工业化国家成为玉米的主要进口国 , 日本一年进口 1500 至 1600 万吨玉米 , 主要来自美国;韩国 800 万吨左右 , 主要来自中国 , 其他包括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300 至 400 万吨 , 欧盟 15 国 250 万吨 , 墨西哥 400 至 500 万吨 , 加拿大 300 至 500 万吨。

   在世界玉米贸易中 , 玉米贸易的费用主要包括玉米的价格和一些综合费用。玉米价格一般包括离岸价 (FOB) 和到岸价 (CIF), 以美国为例 , 玉米离岸价等于 CBOT 期货价加上一定的升贴水 , 而到岸价则是在离岸价的基础上加上运费和保险费。此外 , 各国进口玉米都收取一定关税和增值税。综合费用主要包括报关费、包装费、装卸费、利息、损耗、银行服务费、代理费以及其他港杂费等。

2 、世界玉米库存

   伴随着世界玉米供需之间的巨大矛盾 , 世界玉米库存作为平衡供需缺口的主要方式 , 处在不断下降过程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 全球玉米库存基本上保持在 1 亿吨以上 , 最高年份是 1986 年 , 期末库存高达 2 亿吨之多。 1999 年之后 , 全球玉米库存逐年下降 , 目前 , 全球玉米库存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 ,2002/03 年度玉米库存为 1.025 亿吨 , 而 2003/04 年度预计期末玉米库存仅为 6760 万吨 , 比上年减少 3480 万吨 , 减少了 34% 。世界玉米的库存主要在玉米的主产国 , 中国和美国的玉米库存占了全世界总库存相当大的比重。

美国玉米市场情况介绍 ( 上 )

  美国是一个玉米消费大国 ,其玉米消费占世界玉米总消费的30%以上。近年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玉米消费需求的增长,美国玉米消费量一直保持在2亿吨以上。上世纪1991年至今,其玉米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为2.12%,略高于美国玉米产量的增长率,但在绝对量上仍低于美国玉米的总产量,产销之间的差额,一部分表现在国内库存的变化上,一部分表现在美国玉米的国际贸易上。

   1、食用消费

   由于玉米营养丰富,加上美国人特有的饮食习惯,美国每年食用玉米消费的量非常大,保持在2000多万吨,约占美国国内玉米总消费的12%~13%。近几年虽然食用玉米消费的量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年增长率达到2.58%,2001/02年度美国食用消费达到了2490万吨,但是食用玉米消费所占的比例却在1995/96年度达到高峰后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这与整个世界食用玉米消费所呈现的特征一致。

   2、饲料用玉米消费

   美国作为一个农业、畜牧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其饲用玉米的消费量在玉米消费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占据着美国玉米总消费量的70%左右。近年来,美国饲用玉米的消费保持一定的稳定走势,上世纪1991年至今的年均增长率维持在1.6%,低于美国玉米消费总量的年均增长率。2002/03年度,美国饲用玉米消费高达1.435亿吨,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但是近年美国饲用玉米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2002/03年度这个比例为71.2%,而2003/04年度,美国农业部估计美国饲用玉米的消费比例将进一步下降至69.9%。饲用玉米消费总量保持平稳增长,但相对比例逐渐下降,这将是未来几年美国饲用玉米消费的发展趋势。

   3、工业用玉米消费

   美国是世界玉米深加工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年消费玉米量逐年上升,尤其是燃料酒精玉米消费呈现爆发性增长趋势。美国的玉米淀粉工业发展非常迅猛,美国是世界淀粉生产产量最大的国家,
   2003年美国淀粉产量占世界淀粉总产量为50.8%。近年来美国淀粉玉米消费日趋饱和与1999/2000年度持平。

   1997年后由于葡萄糖浆和结晶葡萄糖的总产量呈现微弱下降趋势,葡萄糖生产消耗的玉米数量也逐年下降,2002/03年度仅仅消费玉米540万吨,比最高的1996/97年度下降了80万吨,下降的幅度达到了13%。

   美国酒精用玉米的消费增长近几年来非常强劲,酒精生产消费的玉米量已经超过了淀粉行业,成为美国工业用玉米消费的主体。2002/03年度,美国酒精生产消费玉米2670万吨,上世纪1991年以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5.88%。大大高于美国玉米消费的同期增长速度。从生产酒精的类别来看,饮料酒精生产消费的玉米接近饱和,保持在330万吨的水平上,比较平稳。而燃料酒精由于市场需求旺盛,符合玉米酒精加工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增长幅度较大,近十年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6%,进入21世纪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2/03年度燃料酒精生产消费玉米234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520万吨,增长幅度高达28.9%,燃料酒精将成为未来玉米酒精加工的主要方向。

   虽然美国玉米加工工业发展较为迅速,美国玉米深加工产品总量年年增加。但是产品发展不平衡,产品结构稍有调整。和所有的商品一样,玉米深加工产品也各有一个导入期,增长期和成熟期,由于市场普及率高,市场容量接近饱和,销售量增长速度减弱,传统的玉米加工产业增长乏力,但只要开发产品新的用途,比如燃料酒精,其增长还是非常强劲的。

   从消费比例上看,美国淀粉行业消费的玉米量占玉米总消费的比重比较平稳,并有稍微下降的趋势,而酒精行业由于燃料酒精广阔的发展前景,其消费玉米所占的比例正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2002/03年这个比例达到了13.25%,可以预期的是,在这方面,未来酒精玉米消费仍将有长足的发展。

美国玉米市场情况介绍 ( 下 )

  美国不仅是世界上玉米消费最多的国家 ,而且也是世界上玉米生产最多的国家。玉米作为美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其整个农业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美国同时又是世界玉米贸易的大国,其玉米贸易量占全球玉米贸易量的70%,它的一举一动都会反映在全球玉米现货和期货价格上,进而影响世界玉米生产的布局和产业的发展,因此对美国玉米现货市场和玉米产业与质量标准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1、玉米生产情况

   玉米是美国的第一大作物,主要分布在其玉米黄金带之中,一共有47个州种植玉米,有玉米种植农场3万个。依阿华、伊利诺斯、内布拉斯加和明尼苏达的玉米产量占全美玉米产量的50%。除个别年份外,美国玉米种植面积都比较稳定,保持在7500--8000万英亩之间,2002/03年度,美国玉米种植面积为7889万英亩,处在中上的水平。

   美国的玉米单产高、质量好,单产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4吨/公顷,提高到80年代的7吨/公顷左右,目前稳定在8.5吨/公顷左右的水平上。美国玉米种植密度很高,每公顷能种植8万株左右,而我国东北一般种植4.5万株左右,华北也只有5.5万株左右。近40年美国玉米生产量的增加主要是单产的增加,整个播种面积没有太大增加。

   大规模集约化生产是美国玉米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美国的农场发展到今天,平均规模已达到177公顷(合655亩),现有200万农户(场)中,18%的农户(场)生产了88%的粮食。大规模农场都配备有大型的联合收割机、播种机以及施肥洒药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所有这些机器上,几乎都装有卫星定位系统,不管是施肥、播种、收割,一切都在非常精细的数据化管理下进行。

   采用转基因技术是美国玉米生产的又一重要特点。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这种新的生物工程技术大大缩短了遗传育种所需的时间,并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据统计,美国国内所种植的玉米总量中有30%--40%是转基因品种。就农场主而言,他们比较愿意种植转基因品种,因为这些转基因作物在种植过程中非常易于管理,不仅增产增收,而且还减少了农药用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从美国政府的角度来看,他们一直在努力推进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而且鼓励科技界和企业界对转基因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2、玉米贸易情况

   美国也是一个玉米国际贸易大国,玉米的进口量很小,主要是玉米的出口,年出口量达到5000万吨左右,2002/03年度美国玉米出口量为4255万吨,预计2003/04年度出口量能达到4763万吨。相对于美国玉米的生产和消费来说,美国玉米出口的波动较大,最低的时候如上世纪1993/94年度仅为3374万吨,而上世纪1995/96年度高的时候曾达到过5659万吨。

   美国玉米的出口在国际贸易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出口量占世界玉米国际贸易量60%--70%,上世纪1995/96年度曾经占据世界玉米国际贸易量的87.4%,在很大程度上,美国决定着国际玉米市场的走势。美国玉米的出口量一般占国内产量的20%左右,近年来该比例有所下降,2002/03年度为18.7%。美国玉米的出口,最主要的流向是亚洲,2002/03年度,日本进口玉米1452.5万吨,占美国玉米出口量的34%,其次是墨西哥,进口美国玉米530.6万吨,占美国玉米出口量的12.5%,加拿大、埃及等也是美国玉米出口的主要目的地。

   从流向来看,美国玉米出口至亚洲,一般可从两个地方出港,一是从墨西哥湾,到达亚洲的时间大概为30--35天,船运费一般为18--25美元/吨左右;二是从西北太平洋沿岸,到达亚洲的时间大概为17--18天,船运费低于前者。

   3、美国玉米库存情况

   除了玉米的出口外,美国玉米库存也是平衡美国玉米产销的主要途径,美国玉米的库存主要是私人的库存,政府库存只占非常小的一个比例,不到1%。近年来美国玉米市场需求旺盛,库存从高位逐渐下落,2002/03年度库存玉米仅为2563万吨,但预计2003/04年度会有所反弹,达到3427万吨。由于库存可以反映出市场供求之间的关系,而且大量的私人库存还与他们对市场的预期紧密相关,从而造成库存的波动相对最为剧烈。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美国玉米库存最高曾达到5367万吨,达到了国内产量的20%,最低的时候仅为1082万吨,仅占国内产量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