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刷子刷女生脚心:心理效应对教育的十大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6:17:32
标签: 学生  禁果  工厂  效应  教师  分类: 孩子的教育 2006-12-07 14:49

心理效应对教育的十大意义

 

 

1、林格尔曼效应——团体效率低于每个人效益的总和,分工明确。

231效应——如果有意动员科任老师和其他相好的同学进行劝说,这位学生容易认识到错误;如果一个老师面对一群学生,根据31效应,这种方法不可取。因为,学生是多数,教师是少数,学生会认为违纪的又不是我一个人,必然对自己的错误认识不组,对教师的批评会感到无所谓。

3、齐加尼克效应。齐加尼克是法国心理学家,他曾做这样一种实验:将一批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同时完成20项工作,其中一组顺利完成了全部工作,而另一组却未完成任务。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呈现一种紧张状态,但其中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逐渐消失;未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他们的思想总是被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所困扰,结果影响了以后任务的完成。这种现象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在教育教学中也比较容易出现,如果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给学生松绑,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孩子自由发展;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减轻学生负担,使教育教学活动有张有弛;同时要注意对有上进心的同学施加安慰,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
   4
、得寸进尺效应,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查尔迪尼分析认为,对人们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这一效应告诉我们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应少一些,小一些,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后来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叫作得寸进尺效应上述心理效应告诉我们,要让他人接受一个很大的、甚至是很难的要求时,最好先让他接受一个小要求,一旦他接受了这个小要求,他就比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差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身心素质和学习基础等方面都低于一般水平。转化差生,也要像弗里得曼一样善于引导,善于搭梯子,使之逐渐转化;应贯彻小步子、低台阶、勤帮助、多照应的原则,注意梯子依靠的地方要正确、间距不宜太大、太陡,做到扶一扶梯子,托一托人。
   5、巴奴姆效应。心理学家巴奴姆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广而告之后,信件纷至沓来。这位心理学家根据读者来信寄出了数百份遥测评语。有二百多人回信感谢,称赞他的遥测准确、十分灵验。谁料心理学家寄出的竟是内容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您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您的想象力丰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一些脱离现实的幻想;您想做成许多事情,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的却不多;在某种情况下,您会产生烦恼,甚至犹豫动摇,但到关键时刻,您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 这样的评语怎么会不灵验,因为谁不想被人喜欢和赞赏?谁不会有美好的憧憬?谁会说自己的潜力已充分发挥?所以,这种几乎适合任何人的评语每个人都会乐意接受。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这种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的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巴奴姆效应告诉我们,不管每个学生过去和现在的表现多么差,其内心深处总会多少有点积极向上的念头。教师的责任在于点燃学生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激发他们潜在的能量。

6、破窗效应。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给他贴上一个差生坏学生的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看他,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是破的东西,让他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而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所谓的差生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反正你们都不拿我当好人看,我索性就跟你对着干,坏就坏到底吧!他自己就会出现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不要轻易认定哪扇窗破了,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及时修好被打碎的窗户玻璃才是明智之举。

7、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感情得到加强。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恋人们相爱就越深,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意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越厨代庖,代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正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一代代地不断上演。心理学家的研究还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

禁果效应。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因此常出现禁果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有两个:①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②要把学生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8、南风效应。南风北风都是风,但是吹的效果不一样。南风越吹越紧,北风越吹越脱。

9、霍布森选择效应。1631年,英国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有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如果谁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霍布森选择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有两点:一是要避免课堂管理的形式主义。课堂管理的成败得失应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衡量依据。那种片面追求课堂管理的表面现象作法,如过分强调安静的气氛、一律的坐姿、统一的行动等等,在脱离了教学目标之后,往往成为窒息学生学习积极性、抑制思维的不良影响因素。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主动激起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各种内外“冲突”,比如分歧、争论等,或适度允许一些“出格”行为的存在,不仅不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成功进行,相反会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要避免处理问题的方式单一化。对那些难于控制课堂纪律的教师来说,他们的烦恼往往是由于他们自己的简单处理问题方式引起的。比如,他们将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一律罚站或送交学校惩罚(使学生没有任何选择),这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对抗,从而使某些错误在学生身上一犯再犯、以至屡教不改。对爱交头接耳的学生,教师不妨提出多种方案由学生自己选择。例如:1.到教室后边站着听课;2.离开教室到校院的树林里谈心,觉得谈够再进来;3.继续坐在座位上听课,如果再次讲话就得自动到后边站着并写检查;4.下课前5分钟回答本节课的问题,如回答不正确也要写检查等等。只要供选择的处理方案合理,在正常情况下,学生是不会拒绝选择的。因为让学生自己选择可以体现师生平等,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学生一旦作出选择即意味着他(她)对全班同学作出了承诺,他为了维护自己的信誉一定会自觉地履行其诺言的。

10、霍桑效应

在美国芝加哥市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它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的情绪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了解决问题,工厂一直在竭力地探求原因。192411月,美国国家研究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一系列研究试验。这一系列试验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个“谈话实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由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达两万余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一律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谈话实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为什么?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诸多不满,一向无处发泄。“谈话实验”使他们这些不满的情绪得到了充分地发泄,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霍桑效应”给教学管理的启示有两点:一是教师要放下架子,要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进行个别情感交往,避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的出现。二是要能耐心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一定要让学生把不满的情绪宣泄出来,从而身心轻松地投入学习

 

分享到搜狐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