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掌门闭关卷轴:世外仙姝寂寞林——试论林黛玉的诗情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8 21:26:39

世外仙姝寂寞林——试论林黛玉的诗情人生

李晓雪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超越了以往所有的女性形象,赢取了我们内心深处那最深挚与持久的怜惜,她长驻在我们的心中令我们无法忘怀。她是那么的楚楚动人,她是那么的富有诗意,她的一颦一笑似乎都能触动我们心底的声音和渴望。她象是一个生命的精灵,打开了我们幽密的心思和生命的惆怅。她是女性柔美的极致,她的柔美走向了娇弱的病态,她的柔美中充满了诗意的优雅与韵味,但这些都还不是她魅力的根本。在这柔美之下,那永不妥协的纯洁灵魂奏响了生命的强音,她让我们体味到了生命的无限壮美,这才是她那深刻而持久的永不磨灭的魅力!黛玉的生命至美至坚,至柔至刚,她囊括了生命的两极,她走向了生命的极致,因此她是那么的出类拔萃,让每一个读到她的人都不能忘怀,她是那么的娇弱,但她的生命却有着震慑你灵魂的力度!

  黛玉的生命和情感都是那么的令人玩味,她将生命中的所有感悟都融入情感,女子的生命是感性的,黛玉的生命将女性的韵味引向了极致,她把命运的不幸、生命的惆怅、深深的思索、化解不开的痴情都融入情感,她的情感是那么的深,那么的浓,让我们与她一起感伤欢欣,以至于最终她用艳丽的生命指向死亡,让我们一步步跟随着她极致的美步入虚空!她用美的幻灭留给我们思索,她用生命的幻灭震撼我们沉睡的灵魂!黛玉的生命逝去了,但她留给我们关于生命的问题却永远也不会消逝。

  不如让我们从黛玉的历劫还泪说起,这是黛玉此生的起源,是一个渺渺虚空里的空灵,是生死之外的一个宇宙,也是生死之外的一种胸怀。

  我们且从这第一回看起: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1]

  黛玉前世这样的生命缘起,将我们带入了这个世界之外的另一个时空,它也许只是一个生命的臆想,但我们的生命难道不是从无中而来,不是从一个念头而生的吗?由一株仙草幻化成人形,这是一个臆想,但这样的臆想超越了人类小我的生命,它与万物齐一,它追溯了一切生命的缘起,它让我们超越小我的局限,进入更广大的时空宇宙。同时它也告诉了我们一粒灵魂所经历的前生与后世,这样的前生与后世让我们超然于此生之外,此生有限的生命得到了无限广阔的拓展,它让我们今生的生命与万物的生命息息相通!

  黛玉的前生是西方灵河岸上的一株仙草,再小的生命只要它有形体,它就有了感受宇宙的能力,这株仙草在日月甘露与天地精华的沐浴灌溉下成长,这样的生命便得以通灵,通灵了的仙草修得了女体,便要游历人间,造劫情场,偿还那赤瑕宫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之恩。那绛珠仙草因赤瑕宫神瑛侍者的灌溉之德久延了性命,因此这善因便种在了仙草的魂魄之中,即使它修得了女体,这未偿的灌溉之情仍旧郁积在肚腹之中,郁结成一段不尽缠绵之意,纠扯得她难舍难弃。要想了结这郁结之情,就要将它发散而出,让这善因有一个善果,此后她才能返归澄明之境。

  所有的生命都游走在因果的大道之上,受了恩惠就必须偿报,这样的果报可在今生,亦可在来世,只有消灭了一切的因,才不会被果所缚,生命才会得到完整的自由,完满寂灭的自由,进入无限虚空的永恒。黛玉为报答灌溉之德而来,这样的偿还是一个因果的完满,这完满将会带领黛玉的魂魄进入澄明的虚无,永恒的无限。

  这返归的路途从来都不会是坦途。即使是幻化而来,即使是游历红尘,即使是以幻修幻,但生命的每一点感受都那么的真实,想要超然于其上仍需要穿透痛苦的大力。我们再来看这绛珠草入得凡尘之后的身世,她此时乃是极小极弱的一个幼儿,书中自是从其父说起: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

  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近因女学生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2]

  绛珠仙草历幻红尘,降生落草之地乃是贵胄王侯之后裔,书香钟鼎之家族,美则美矣,只是这样的家族已到了末世,这末世并非精神的败落,乃是人口的萧疏。也许是前生的仙草太过柔弱,也许是今世的家族太过萧疏,这样的机缘是难逃的宿命,因此今生的黛玉便不胜怯弱,因此黛玉此生都无法达到精神与物质的和谐,这是先天的缺失亦是后天的不足。

  黛玉聪明清秀,父母爱若珍宝,又令她读书识字,假充养子教养。在黛玉童年的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的真髓便已注入了这样一个聪慧的灵魂。这样的教养让黛玉与其他的女子不同,一种文人的品格,一种书卷的优雅沁透了她的整个生命。但黛玉在这本该甜美的童年里,却过早的经历了离丧的不幸。母亲的谢世,给她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难以磨灭的痛楚,这痛楚向黛玉揭示了生命的孤独与无法释怀的惆怅。而这样的孤独毕竟还不是了境,在母亲离世之后,黛玉别父进京依附祖母,不久父亲也相继过世,留下了柔弱的黛玉在这个世界里孤独的游走。这样的孤独无依是他人难以体味的,这样的孤独逼迫她完全进入自我生命的内部。黛玉的生命在孤独中具有了无限的深度,但由于她身世的孤苦和身体的柔弱,在她这生命的深度里就有着总也化解不开的惆怅。黛玉的这惆怅与孤独那么深刻地撞击着每一个灵魂的深处,引起了每一个个体生命最强烈的共鸣!

  我们再来看这仙草下临人世又是何等的风貌与神采: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3]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4]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5]

  我们从未见过这样的美人!这娇弱的病态之美,这超逸的清灵之气,这亦喜亦忧的情致,这如花似柳的风姿,这自然风流的态度全在这一人一身,这怎能不令人惊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只看其神貌,便知其品格,此一人物决非凡品!不如让我们从她的第一首诗读起,来打开黛玉那充满诗意与寂寞的仙逸人生。

  我们看到黛玉的第一首诗乃是在《大观园》建成,元春省亲之时的命题之作。“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律应景罢了。”[6]《世外仙源》是黛玉的分内之作,而《杏帘在望》则是替宝玉所作。我们来看这两首诗到底怎样:

世外仙源匾额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7]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8]

  林黛玉本想大展奇才,可元妃却只命作一首,因此黛玉就胡乱应景了一首。这“大展奇才”决非女子该有的本份,这里我们看到的是黛玉对自我灵性才情的自信与自负,这自负里有我们熟悉的文人雅士的恃才狂傲。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小女子的低眉俯首,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渴望展露她的横溢才华。虽然黛玉要“将众人压倒”里有着文人的局限与孩童的稚嫩,但她毕竟让我们感受到了蓬勃的生机。

  黛玉这两首诗的仙逸之气息扑面而来,灵动之才情鲜活可触。她从其它的诗中跳出,跃入我们的眼帘,这胡乱的应景之作竟已轻易夺冠!字句是一种假借的方便,但透过这样的方便我们看到的是最为独特的生命之气,黛玉的诗卓绝于众人之上,那是因为她有着超逸鲜活的个性与绝尘清灵的品格,而正是这个性与品格让她卓然独立在他人之上。最高妙的诗不要艰涩与深奥,它要用简单的文字直通真意。黛玉的诗文字清简,但却才情灵动,虽有应景之语,但却不失超然的清高。这两首诗虽是小试才情,但黛玉那清灵仙逸、卓绝清高的个性已突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她是最为独特的一个生命,她是最为丰饶的一位美人。

  由此我们揭开这位美人的面纱,向她生命的深处走去,去窥看她丰富细腻的情感里的痴与缠;去窥看她寂寞绝尘的品格里的喜与悲;去窥看她鲜活丰饶的灵魂里的苦与乐!

  黛玉的整个生命都是富有诗意的,她将自己的情感人格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沉淀成一首情味深长的诗,这诗情散落在她生命和生活的每个角落里。在黛玉生的意趣里充满了无处不在的诗歌之美,黛玉的生命、生活、爱情、诗歌在一起共同呼吸,难分彼此,无法分割。诗歌是黛玉的生命,黛玉的生命就是一首诗歌,她将自己的生命和诗歌融为一体。我们在黛玉的举手投足之间,都能感到那浓浓的诗意,她的生命中充满了诗意的寂寥和纯情的光辉,生活对于她是一首哀怨凄美、缠绵超逸的诗,她用自己的生命来谱写,她用自己的生命去沉醉!黛玉的诗,是她生命品格的焕发与浓缩,是她满腔痴情的舒展与惆怅,是她对生命的无限感伤与眷恋。让我们从她的诗歌进入她的生命,用这样一把忧愁的纯美的钥匙,打开她丰富情感和孤寂灵魂里的奥秘。

  我们且先从诸美偶结海棠社看起吧。此咏白海棠之诗限作七言律,又限“门盆魂痕昏”的韵。让我们通过黛玉在《咏白海棠》里的寄兴写情,来看她品性里的风流别致和仙逸高洁:

  ……黛玉道:“你们都有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李纨等看他写道是: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看了这句,宝玉先喝起彩来,只说“从何处想来!”又看下面道: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又看下面道是: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9]

  当众人拿到了诗题“都悄然各自思索起来”[10]时,独有黛玉却“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11]。待那三寸来长的一支“梦香甜”燃的只剩一寸的时候,我们看到宝玉催黛玉道:“香就完了,只管蹲在那潮地下作什么?”[12],到此时我们才看到黛玉或许是在构思。待众人的诗都有了,她却一挥而就,掷与众人!其才思之敏捷、高傲与洒脱自不必说,其沉静高标,又自与别个不同,她独特鲜明的才情与个性先于她的诗已独立于众人。

  我们再看她的诗,“半卷湘帘半掩门”,起首别致精巧,两个“半”字勾勒出在有意和无意之间,花欲窥人、人还看花的妙境,这妙境在人与花的门里门外,花与人的情意相通,是物我合一,但又是各自独立。我们再看下一句“碾冰为土玉为盆”,咏花却偏不从花说起,却从这土和盆说起,土和盆已经有了为冰为玉的高洁,那么这花又是何样的精神呢?“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一偷一借,来得是何等精巧风流!得来的是高洁的风貌和绝尘的魂魄,白海棠在诗人的吟咏中风神已出。白海棠这样的风神,与诗人的所思所感又是怎样的相通呢?“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她是下凡的仙子,她是秋闺的怨女,是花还是人,我们此时已无法分辨,只是在那清幽的啼痕里融成一片。是海棠花的点点露水,还是诗人的点点啼痕,纠扯在一起让谁也难分难辨。只是我们或许要问,这露水这啼痕都是因了怎样的心思而忧愁摇曳呢?“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原来是因为满腹的浓情无从化解,原来是因为少女的娇羞无从诉说,这样痴与怨的寂寥,让花与人在夜里独立难眠。诗言虽尽,余味无穷,她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幽隐缠绵的境界,那境界混沌一片,深广得无法测度,但在这混沌里却有点点的感伤挥之不去!

  一首吟咏白海棠的诗,让这忧郁寂寥、风流超逸、缠绵多情的黛玉站在了我们的面前。在她才情的背后是一个无限广博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空间,在她的吟咏与歌叹里,让我们触摸到的更是那言语之后的无限富饶,那富饶里有生命的优美和灵魂的悲叹!

  我们再看李纨对这首诗的评判:

  李纨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13]

  如果说黛玉和宝钗的《咏白海棠》诗,因风格不同而难分高下,那么在咏菊花的诗中,黛玉便毫无异议地夺冠了。

  菊花因其不流俗媚世,不畏惧严寒,孤标绝尘,含霜而绽的风骨被历代文人雅士歌咏赞叹,其高洁的品性和文人对生命纯真和自由的追求息息相通。菊花那天性的高标和至真的清雅,总能唤起文人们与菊花在品格里的深刻认同,这样的情结千百年来都挥之不去。文人是人类精神的传承者,是独立人格的张扬者,是民族的灵魂和不灭的风骨。文人并不是因为有了知识而为文人,文人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风骨而为文人。文人不分东西南北,也不分贫穷富贵,不分健壮或羸弱,也不分须眉和闺秀,他只是要拥有这样风骨的灵魂!黛玉的诗在菊花诗里夺冠,正是因为她有这样高标绝尘的风骨,正是因为她的灵魂里浸润了文人的传承,这样不灭的精神在这个弱女子身上张扬,并且强悍地进入了不朽!

  我们且来看黛玉咏菊花的这三首诗,就让我们先从《咏菊》看起吧:

咏菊 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14]

  人之所以能完成为人的高贵,是因为她勇于直面生命的单独,灵魂在孤寂中行走,在孤寂中达到完满。沉静的灵魂是孤寂的,沉静的灵魂是丰富的,丰富的灵魂异常敏锐,一花一草都能打开她生命的至真。这生命的至真一旦被打开,那至善至美的灵感便会到来,癫狂的诗神便会激动起她的生命。“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这是诗神的到来,这是难以遏止的感动,这样的感动须得要表达,因为她已被纠葛的不得平静。“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或许这是诗人的沉思,或许这只是一朵在秋霜中绽放的寒菊!也许是诗人要临霜写下佳句,对月吟出妙语;也许是含霜的菊花要在秋月下无言的赞叹浩淼的苍穹!“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诗人写下了自怜的素愿,满纸都是寂寞与旷然,而在“片言”里所诉秋心的苍茫谁又能来解读?这苍茫的秋情不禁让诗人孤独地感叹,“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虽从平淡高妙的陶渊明对菊花钟爱之后,菊花的高洁和清雅就被说到现今,但即使有再多的人吟咏,灵魂的知音仍是难觅,菊花仍旧是寂寞的!

  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咏菊》之作笔笔不从菊说起,笔笔皆从人谈起,被吟咏了千百年的菊花谁又能直取它的魂魄?只有与它息息相通的知音才能直去这高妙的幽奥之处。今日这咏花之人太是非凡,她的清雅与多情更为独特,这一人一花竟成默契的知音!是咏菊,但更是一幅自画的肖像,淡雅与脱俗,才情与寂寞都跃然纸上,在黛玉的魂魄里跳动的是千年不灭的文人精神,是高妙孤洁的人生意趣!这样的精神,这样的意趣与花交相呼应,难分彼此。不与百花争艳,独自盛开在寒霜秋月,幽幽地散发着冷香,这样孤傲与寂寞的是菊,但更是这咏菊之人!灵魂的寂寥无人可触,只可与这清淡的菊花情谊相契!

  菊花的品性与诗人的精神是这样的息息相通,再让我们往下看《问菊》一首,去看这相通的人和花更深的心思:

问菊 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15]

  秋苦霜寒,百花早谢,碧叶飘黄,诗人想要去讯问秋情,它们却都被无情的秋风吹残,无力作答,诗人只好喃喃的走向了陶渊明曾种菊的东篱。菊花正含霜摇曳,一丛浅淡一丛深的绽放的自在,冷香孤傲沁人肺腑。诗人不禁向这菊花问道:“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你如此孤标傲世,又能偕谁与你同归同隐?你与众花都是同样的开放,为何你偏要选择这样迟迟的清冷?“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花圃里已是一片轻露冷霜的寂寥,你独绽独艳难道不寂寞吗?秋雁已经南归,蟋蟀在切切悲鸣,这样深切的相思难道你竟独无?也许是问得菊花无言以对,也许是问得孤洁的灵魂无语以答,高洁生命深处的深深寂寞只能沉默!“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菊与人这一对高标傲世的生命成为知音,即使举世都无一人可谈,但此时人与菊的相对,却已在无言中神通!

  是神通的快慰,还是孤标的寂寥,在人、菊解语之时,她让我们慨叹高洁的不易,灵魂的孤独!她因为选择了生命的高洁,她便无可避免地要进入寂寞,而这样的寂寞里却有着不朽的精神与洁净!这样的寂寞无人能懂,这样的精神只可在清雅的梦境里再会!

  我们再来读黛玉的第三首《菊梦》:

菊梦 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16]

  在凋零的秋色之中,菊花没有谈者,在这寂寥里她在篱畔酣然一梦,超逸的魂魄在梦境里也一样清雅不俗。在梦境中菊花翩翩的立于云端与仙月为伴,这仙境不禁令人忘我,此时已分不清是云是月还是菊,只是浑然的一片,菊花在这迷离与恍惚中进入了一种美妙的禅悦!无论是庄子当日化蝶的自由,还是陶令淡雅的高超,此时却都已翩然而至。沉酣的禅悦却最为警醒,南去的鸿雁声声入梦,唤醒着依恋难舍的思念;秋日蟋蟀的悲鸣阵阵,令人伤感,屡屡惊破好梦。在梦醒之时满腔的缠绵幽怨又能向谁倾诉?真是醒也寂寞睡也寂寞!在此处我们再也分不出是菊是人,人与菊已合二为一,人就是这菊,而这寒菊就是孤傲的诗人!是灵魂的高洁,是性情的孤标,是含霜的多情,是难诉的寂寞,是不舍的相思还是感伤,此时都在这“衰草寒烟无限情”的禅意中归结,情味不尽,余韵无穷!

  黛玉的三首菊花诗,一步步走进了灵魂深处的孤标绝尘,一步步走进了生命深处的寂寞惆怅,一字一句都敲击着我们的魂魄。这是一个高贵生命的独自沉吟与自赏,这是一个洁净灵魂难遏的热忱与悲歌,这是追求自我独立与生命自由的才情与精神。它从一个柔弱女子的口中吟出,响彻云霄,成为不朽!与其说是黛玉的菊花诗夺魁,不如说是黛玉超逸高标的精神独领了风骚!

  让我们暂且从黛玉的诗情中挣脱,去看一看“有凤来仪”的“潇湘馆”,从这翠竹房舍间去窥探主人的意趣与风神。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17]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代表了历代文人的骨气与追求,黛玉的居所亦有这千百竿翠竹的掩映,正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18]。黛玉满腹里是文人的风骨,但却生就了女儿的娇美,这娇美里有郁结的痴情化作眼泪,如同当年娥皇、女英洒泪竹上一般,今日黛玉的眼泪亦能将这千百竿翠竹染得斑斑点点!这竹子因了女儿的眼泪便有了另样的情韵,另样的痴缠。

  再看小小三五间房舍,在翠竹、梨花与芭蕉的掩映之中,清泉涓涓盘旋竹下而过,此一住处真是深得清幽灵秀之趣。屋内的床几椅案又是合着地步打就,更有着随意与雅致。怪不得贾政看了亦笑道:“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19]

  我们再来看刘姥姥眼中这黛玉的闺房又是怎样:

  ……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象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20]

  黛玉的闺房里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竟要比上等的书房还好!可见黛玉从未辜负那窗前的月色,我们似乎可见黛玉在窗前博览群书、沉吟人生的一思一叹。黛玉用她追求自由的深挚和热情,留恋在历史圣贤之中;黛玉用她情感里那深沉缠绵的激情,迷恋于诗歌的咏叹之中。她的生命是那么的羸弱,那么的敏感,她感触着窗前的清竹明月,她感伤着书里的一咏一叹,她从未辜负过生命里的片时光阴!黛玉因着这架上的群书、因着这窗前的翠竹,因着自我的才情、因着品格的绝尘,翘楚在诸多的女子之上,即使是须眉也该深叹弗如。这样的一个女子会有着多么丰富而清灵的魂魄!

  让我们再来看宝玉题咏“潇湘馆”的一首诗,让我们跟随宝玉一起到这诗里去放飞幽思,放飞对“潇湘馆”主人的无限倾慕与怜爱。

有凤来仪 臣宝玉谨题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防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21]

  黛玉在这样的居所里度过她的青春,在人与竹浑然不分中沉淀她的幽情,完备她的品格。春秋冬夏伴着竹叶的沙沙声匆匆而过,偶尔我们也能听到黛玉屋内抚琴的雅韵,这久久回荡不去的韵味成为了黛玉诗情里的点缀。琴是文人最钟爱的乐器,他象一个苍老而睿智的圣者从宇宙的苍茫中走来,至简的丝弦奏响万物的灵动,他的音韵是那么高妙空灵,一悲一喜里都有着丰富的余韵。但他又是那么的寂寞,从不为听者奏响,只愿与弹者的灵魂合一!

  黛玉的青春是丰富的,黛玉的青春是多情的,黛玉的青春是热忱的,但亦是寂寞的!黛玉的生命里沉进了历史的深邃,黛玉的精神里融入了绝尘的高古,她孑然独立,孤独的在这尘世间游走,用眼泪去酬报她的知己。只有品味过生命中那至深孤独的人,才能活得纯真,黛玉的灵魂晶莹剔透,她的心象一颗闪亮的水晶,映照得一喜一忧都焕发出七彩的迷幻。也许因为这样的映照太过绚烂,令众人无法读懂她的真纯,因此才有人会惋惜黛玉的至美中有小性与尖利的缺憾。但这缺憾正是她纯真的一个反光,透过这缺憾,我们该去欣赏黛玉那剔透的灵魂和至真的性情,因为在这缺憾里渗透了文人的率直和不曲的真纯。

  黛玉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她只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她没有愤世嫉俗的平台,亦没有施展抱负的天地。但一个丰富的性灵,会在生活的全部里展露她超然的品格和性情,也许我们无须被欲望纠葛着去建功立业,也许我们只需在生活的点滴里,在朴素的纯情里去舒展自己的品性,也许这样才更为现实,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辜负日出与月落。黛玉在琐细的生活里,这生活里处处都弥漫着她的真性情,因此这生活便如此的有韵味。黛玉不曾在这俗世里留下她的功业,但她却将自己的生命雕琢得至真而纯美,这样的功业决非那些为王为寇者可以企及!且让我们去到那平淡的生活里随意拣取一段她与湘云的玩笑,从她那看似尖利的话语下去解读她性情的率真:

  二人正说着,只见湘云走来,笑道:“二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顽,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幺爱三四五’了。”宝玉笑道:“你学惯了他,明儿连你还咬起来呢。”史湘云道:“他再不放人一点儿,专挑人的不好。你自己便比世人好,也不犯着见一个打趣一个。指出一个人来,你敢挑他,我就伏你。”黛玉忙问是谁。湘云道:“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我算不如你,他怎么不及你呢。”黛玉听了,冷笑道:“我当是谁,原来是他!我那里敢挑他呢。”宝玉不等说完,忙用话岔开。湘云笑道:“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厄’去。阿弥陀佛,那才现在我眼里!”说的众人一笑,湘云忙回身跑了。……[22]

  湘云率真娇憨,胸阔口直,在她的身上有名士的风流与潇洒。湘云的率真与黛玉的率真是迥然有别的,湘云的率真里有着大气与洒脱,黛玉的率真里有着高傲与孤洁,但这两真相遇又会怎样呢?黛玉嬉笑湘云是咬舌子却偏爱说话,其实在这尖刻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亲昵的怜爱。黛玉实在是太纯真,她永远也不能变得世故与老成,因为她从本真出发,从不去回避他人的缺点。黛玉总是心无羁绊但又孤傲清高,所以大观园里只有她爱专挑人的不好。也许世人都会误以为她尖刻,其实在这尖刻的后面,我们看到的是性情里的真纯和无遮掩的爱意。

  我们再看湘云向黛玉挑衅问道“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在伴着黛玉冷笑而来的话语里,我们分明听到了酸酸的醋意与不服。黛玉的冷笑里没有一丝的虚假与掩饰,而这也正是她迥异于旁人之处!黛玉从不因为他人眼里的需要而塑造自己,她的爱与怨、忧与喜都展露无遗,她的灵魂因为至真而至美!再看湘云对于黛玉亦是不饶不让,竟用“林姐夫”来打趣她,试问黛玉若真是一个小性之人,谁会与她如此玩笑?她们之间无论是打趣还是调笑,都将我们带入了孩提的纯真与无邪,只有纯真的灵魂可以超越一切言语和行为造此圣境!当然黛玉直率的指出湘云的缺点,不掩饰地表露她对宝钗的不服,这一切都不能影响他们的友谊,因为这些行为都来自于黛玉的真纯,因此谁也不会和她疏远。在白天湘云与黛玉斗嘴嬉闹之后,晚上湘云却仍往黛玉的房中安歇。原来出于真纯的一切行为都不可能带来伤害,原来在最真的性情里才有真爱,这真爱的存在是超越一切语言和行为的。黛玉的美正在于她的真!而回归生命的真实并非轻易可以获得,常言道“唯大英雄能本色”,黛玉非英雄,乃是一极弱小的女子,而她却能不失性情的本真和生命的本色,这怎能不令我们深思,这怎能不令我们由衷的赞叹!

  在《红楼梦》中黛玉无遮无拦、直舒胸臆之处随处可见,时刻点染着她的性情,若没有一颗真纯的心,便无法解读这美玉里的黛色,无法欣赏这黛色里的深邃意韵。若我们将这美妙的黛色慨叹成瑕疵,那可真是我们因无法鉴赏而错失了!

  黛玉是那么的绝尘脱俗、不食人间烟火,她是那么的孤傲与清高,但她和姊妹们相处的又是那么和谐亲切,大家都愿与她相近,她得到了最多的倾慕与怜爱。性情的孤高并不意味着不近人情,意趣的高雅也不在于要和他人生疏,这一切本不冲突,他们本是和谐的存在。只有没有透彻生命的人易于将这些割裂,为自己的庸俗寻找借口,他们终是一些胆小的人,他们不敢去直面生命的真实与高贵。在众多的世人中有谁能象黛玉这样绝尘而圆融,有谁能象黛玉这样勇敢而真实?她是一个弱小的女子,但她却有让我们仰慕的精神与灵魂!而这一切都源于她对生命本真灵性的尊重。

  黛玉的诗作得好,那么她的诗又好在何处呢?是灵性还是辞藻,是真情还是平仄?不如让我们去看她教香菱作诗的一段,从中去看一看她的才学,亦看一看她对本真性灵的肯定:

  ……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23]

  在这一篇精辟诗论的起始,我们没有看到对诗歌高妙深奥的注解,偏偏是黛玉的一句“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作为开篇,真是气魄宏大,想来诸多的诗人亦应在此处汗颜。而黛玉的这一句诗评又与宝钗所言的“原来诗从胡说来”琴瑟相应,想来这两个女子的诗皆进入化境亦决非偶然!只单凭这两句诗论,我们在以往诸位大家的诗评中可曾见到?诗中的气魄是精神的气魄,诗中的洒脱是人格的洒脱,而这气魄与洒脱需要对诗歌穿透的力量,亦需要对生命穿透的力量。黛玉的诗作得好,决非凡人的浅近,乃是拥有了穿透的大力!对生命的穿透需要无所畏惧的探索,对诗歌艺术的穿透则需要深厚的沉淀,这两者水乳交融才情方能涌动,诗神才会叩门。

  我们且不论其它,只来看黛玉是怎样论诗的。原来作诗并无难处,只不过是起承转合、平仄虚实相对而已,不过这且只是作诗的第一层;再若有了奇句,这些竟也可不顾,这才是作诗的第二层;到了第三层原来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立意才最是要紧。试问有谁能用几句话,将诗说得如此透彻?这是穿透了之后的简洁,这样的简洁里却有着至理。那么至理已得,应如何学起?学问是要从简到繁,再从繁至简,这才是穿透,这才是超然的拥有了全部。黛玉用这至简的道理指导香菱从最高处入手,求法其上定会少走弯路,她指导香菱直取诗歌的要途,而这要途就是最大的捷径。黛玉要香菱学诗先从王维的诗读起,王维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闻名,他的诗文字浅淡但却尽得静谧闲适的真意。诗歌是人生境界的再现,虔信佛教的王维才思绝妙超群,品格高贵,王维的诗里有悟入生命真境的禅意,他的诗里有朴素的至真、静谧的大美,这是诗的至境,更是生命的至境。王维是步入了生命自由之境的觉悟之人,他的诗少有人能比肩,因此黛玉推崇王维的诗为最上。其次乃是沉郁顿挫的诗圣杜甫和恣肆豪迈的诗仙李白,杜甫李白均将自我的个性抒发到极致,令后人无法企及,但他们终究没能突破自我的窠臼,没有跨入无我的那个广大境界。再次才是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他们的性情各有所长,诗歌也能各尽其美。有了前三个人做底子,再读诸家之名篇,定会深得诗歌幽微灵秀之意趣,这就如同从宇宙的宏大之美再入一花一草之美的贯穿与囊括。从高处着手但又兼容并蓄,这不仅是学习作诗的要途,亦是研究一切学问的要途。香菱若是掌握了这样的方法一步步学来,就定如黛玉所言,“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在此处我们看到的是黛玉深厚的功底,黛玉的胸中虽有着诸多的前人做底子,但却不曾被他们羁绊,她将诗歌的深厚完全穿透,超然其上直取神韵了。我们且看她对香菱《咏月》诗的点评,香菱在第一首诗里用了“清光、翡翠、珍珠、辉煌”等词,黛玉却说“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原来这样的词是被古人缚住了,这看似雅的词,其实是俗!黛玉让香菱“只管放开胆子去作”[24]。待到第二首的卷子交来,黛玉却说:“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25]原来作诗不但不可被辞藻缚住,亦不可被奇句缚住;不可被前人缚住,亦不可被自己缚住,过于穿凿仍是不好。待到香菱第三首诗的卷子交来,众人一看都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26],原来诗的好坏并不在于穿凿的词句,满腹的经纶,而是要深得生命的真意和生活的趣味。原来作诗与做人一般无二!

  黛玉是大观园里的才女,她的学识我们无须赘言,如果说作诗与做人是一般无二的,那么黛玉能穿透诗歌的意趣,也就能穿透生命和生活的意趣,这样的穿透一定也是对现实的穿透。黛玉在祖母家寄居,自然俗务与她无关,但是不为并非就是不能为。我们来看一段她与宝玉评探春理家的对话,便知她对这表面虽繁华似锦,但实际内囊却已尽了的现实的深刻洞察。

  黛玉和宝玉二人站在花下,遥遥知意。黛玉便说道:“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些事,倒也一步儿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威福来了。”宝玉道:“你不知道呢。你病着时,他干了好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27]

  从黛玉和宝玉对探春理家的几句简单的评论中,我们既看到黛玉对探春人格的肯定,又看到宝玉对探春才能的肯定。在这样的肯定里,我们看到了黛玉深知探春的良苦用心,这深知正是因为黛玉已深刻洞察到了在烈火烹油的繁华之后内囊却已空虚的现实!我们不该简单的只说黛玉超然的不食人间烟火,我们应该知道这超然的姿态正来源于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如果你不能穿透现实,那么你又怎能拥有超然的姿态?

  黛玉未曾显露过她在现实俗务里的才能,不显示是因为黛玉的处境,亦是因为黛玉的羸弱,也是因为黛玉脱俗的品格,但不为并非不能为。我们且看《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一回,迎春的奶母私自将迎春的攒珠累丝金凤拿去当了,其儿媳竟还用此来要挟迎春去到老太太那里为她婆婆讨情面,在屋里与丫头们大吵大闹,迎春竟依床看书,有不闻之状。宝钗、黛玉、宝琴、探春来探望迎春,见此状探春便发话质问那媳妇,早又使眼色令丫鬟侍书叫来了平儿,我们且看黛玉此时的言语:

  这里正说话,忽见平儿进来。宝琴拍手笑说道:“三姐姐敢是有驱神召将的符术?”黛玉笑道:“这倒不是道家玄术,倒是用兵最精的,所谓‘守如处女,脱如狡兔’,出其不备之妙策也。”[28]

  宝琴到底年纪小,不十分精通事务,黛玉所评才是要害。能这么深透的看清探春判断俗务的才能,我们怎能想象黛玉会对事务不通!我们再往下看,当探春和平儿商议如何处理此事时,问到迎春的意见,迎春竟只和宝钗阅“感应篇”,对探春之语竟不曾闻得,笑言“我也没什么法子”,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众人听了,都好笑起来。黛玉笑道:“真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若使二姐姐是个男人,这一家上下若许人,又如何裁治他们。”[29]

  黛玉虽身体怯弱不胜,但却并无迎春性格中的懦弱,对于现实黛玉从来也不曾退却过,因此她给了迎春如此的评价,因此她对迎春有了这样的质问。面对现实黛玉是透彻的,她虽在俗务上并无作为,但从她的言谈中我们已能确知她一定有处理俗务的才能,而这才能一定不在探春之下。

  从黛玉的言谈里我们看到的是一颗勇于面对现实不怯懦的心,这勇敢和黛玉诗词里所流露的高傲定是同出一脉,真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30],世事与学问原本一体,脱俗源于对世俗的穿透。作者在《红楼梦》中渲染了黛玉仙逸空灵的脱俗,但也点染了她透彻现实的警醒,黛玉拥有了生命的两极,因此黛玉才是那么的饱满而深厚,因此她的空灵才有了博大的意韵!

  黛玉是那么的仙逸脱俗,以至于让我们无处抓取,只可在这点滴与片段中窥看她生命的深度与丰富,她的人生正象她的诗歌一样充满了超逸之美。但在这超逸中最能打动读者的是她真挚的情感,黛玉是为爱情而生而死的,她的情感具有异样的深度与幽微。我们虽不在此文中去深究她的爱情,但我们却可在此处通过她与宝钗的友谊,去探看她纯真的灵魂和深挚的情感,以及那化解不开的生命惆怅!

  宝钗因姿容艳美、学识渊博又藏愚守拙,更比黛玉有一种洒脱坦然、妩媚风流的丰韵,众人皆谓黛玉所不及。黛玉清高孤傲自然心里不服,何况又有宝玉时常忘情于宝钗,这让黛玉在心底里有着对宝钗挥之不去的敌意,这敌意是因为清高,更是因为对爱情的捍卫!当我们还未达到对宇宙的全然通透并获得无分辨的最高智慧时;当我们还未达到无我相无人相的无我之境时,就只能用自我的狭小去解读他人的博大,这样的解读注定一无所获而且还会产生巨大的偏差,这偏差虽不能伤及他人的博大,但却会给自己带来伤害。

  黛玉绝尘脱俗、傲立于众人之上,但她还未达到宝钗将出世与入世任运自在的圆融化境,因此她还无法完全读懂宝钗,她对宝钗的认识自然就会出现偏差。宝钗深知黛玉对自己的不服和敌意,但每逢黛玉小性尖酸之时,只是并不与她计较,在外人看来似乎是宝钗浑然不觉。宝钗的内心明朗灿烂,她的生命里充满了慈悲的温暖与明光,她的慈悲无分辨的普照万物,自然也会普照到黛玉。这爱的光辉一定要等待机缘成熟的时候才会到来,一定要没有一丝刻意和勉强。真正的慈悲一定要在尊重他人全部自由的前提下给予,而自由意味着有犯错误的权利。当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时候,就一定会犯错,而错误是走向正确的必由之路,重要的不是正确或者错误,重要的是她在探索!如果你懂得了这些就再也不会强迫他人一定要每步正确了!你只是会在机缘成熟的时候恰当的给予引导,这引导不会损伤他人一丝的自由。只有这样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只有这样的慈悲才具有巨大的耐心和力量!

  宝钗与黛玉的友谊是在这误会和不解的背景里建立起来,她们的友谊里有慈悲的力量,正是这慈悲的力量深切地打动了黛玉赤诚的心灵,因此这样的友谊才更为真挚动人。

  让我们且从她们生命里出现的这个成熟的机缘看起吧。这机缘隐藏在一个小小的错误里,这样的机缘被灵敏的宝钗捕捉到了。让我们跟着宝钗去品味体贴的大慈,跟着黛玉去开启真心的敬服。

  且说宝钗等吃过早饭,又往贾母处问过安,回园至分路之处,宝钗便叫黛玉道:“颦儿跟我来,有一句话问你。”黛玉便同了宝钗,来至蘅芜院中。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便罢。”黛玉不解,只管发笑,心里也不免疑惑起来,口里只说:“我何曾说什么?你不过要捏我的错儿罢了。你倒说出来我听听。”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那里来的。”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宝钗笑道:“我也不知道,听你说的怪生的,所以请教你。”黛玉道:“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不说了。”宝钗见他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因拉他坐下吃茶,款款的告诉他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31]

  孤傲的人必定有超凡之处,一般人的评判决不会进入她的视野,亦不会对她有丝毫的触动,因为这一般人在她之下,完全不具备评判的能力。但若是有一个更高超的人能给予指点,说出她的缺憾,她不但会信服,还会捧出自己的赤诚之心,因为她懂得此人比自己更为难得,更需要加倍的珍惜。黛玉正是这样的人,就在此时她遇到了比自己更高超的宝钗。

  要与他人建立真正的关系,就一定要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言辞指出他人的缺点,指引他人的迷茫,降伏他人生命里的无明,共同走向光明的圣境,这才是真正的情谊。黛玉性情真纯,最爱指出他人的缺点,但她的直率里却缺乏一种成熟,因此她的率真就缺失了一种纠正的力量,只是会显得自己孤傲偏僻。宝钗对诸位姊妹时常都有引导,但众人却觉得她慈爱体贴,那是因为她的真诚里有着细致入微的爱惜,因为她即使在指出他人缺点之时仍旧心怀谦卑。虽同是直率真诚的引导,但宝钗更为周到细腻,因为她能完全将自我放下,完全为他人着想,这样真诚而成熟的爱就是慈悲,因此这样的爱就具有了非凡的力量!

  “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在宝钗的一笑一审下,我们感受到这严厉里含着亲昵的调笑,这调笑里又夹杂着慈爱,试问谁能有这样亦庄亦谐的开篇,让你不能有紧张的抗拒亦不能有亲昵的轻佻!宝钗再一步步问去,说到黛玉有失检点之处,却只是含蓄的点到,又用“我竟不知那里来的”收住,不伤黛玉一丝情面,真是多情若此!再见黛玉已知错,便款款的又说到自己也曾是从这些书里走来的,这样的自剖是事实,更是对黛玉不必过于自愧的劝慰,我们不禁要问谁能这样心思细敏,如此的体贴入微!对于这样真诚的劝慰还会有谁不接受呢?

  再看黛玉亦是聪敏至极的人,当宝钗点到昨儿贾母等众人在一起吃酒,黛玉所行的酒令欠妥之时,一语提醒了黛玉,她便马上自省红了脸,亦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不说了。”高傲的黛玉在这里敬服了,敬服在宝钗私下相告的体贴爱意里,敬服在宝钗为她着想的一片真诚情谊里。在黛玉愧悔的话语里,我们看到了她在宝钗面前显得年幼无知的娇憨,这娇憨令人为之动容!因为有了这样的臣服,黛玉的高傲才有了更深的底蕴,因为黛玉的高傲里并无一丝作茧的自恋与矫情的轻薄,因为她的高傲里亦有深深的敬服。

  再看宝钗要审黛玉并非只为黛玉所行的酒令,而是对黛玉有更深切的关怀。黛玉的酒令出自《牡丹亭》、《西厢记》,因此宝钗得知黛玉看过此类书。宝钗劝慰黛玉就先从这些杂书说起,这些书里虽有感人之处,但却无非是用浓丽的词汇描写男女的离愁别绪、爱恨纠葛,终究是小情小爱的玩意儿,实在不曾入得生命的大道。而在青春期的黛玉若被此种缠绵的私情迷住,就会误入歧途,再难入生命的大情大爱了。宝钗曾经入得其内,如今又超然其上,她深知此类杂书的小趣和大害,因此她从自己深切的体悟说起,对黛玉的赤诚之心可见。她对黛玉的劝慰并非只为那不太妥当的酒令,而是最怕黛玉“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这样深挚的关切,黛玉怎能不听入耳内,记在心间,心底里怎能不深深的敬服呢?

  不被杂书引入歧途,这才是宝钗劝慰黛玉的第一步,指引善读的黛玉走向博而不杂,这才是宝钗的第二层深意。她认为不但此种杂书不好,“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如果我们不能深切体会宝钗的良苦用心,只得了宝钗的只言片语,就说她是被毒汁子浸泡过的封建淑女,那就太过疏漏了!历来的文人才子,即使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32]他们的聪明灵秀虽在万万人之上,才情纵横亦能留名千古,但他们大多被“小我”所困,未能走出自我才情的狭隘。其中虽亦有走向自我解脱之路的,但终究都没能走向那个“大我”与“无我”的慈悲之境,因此对于生命的大道而言,他们终究是小觉之人,未能获得生命完整觉悟的大道!诗情文彩大多言志诉情,多被自我的思想与情感所缚,难以走入“无我相”的任由自在与圆融之境,不得生命的真实与大美,因此宝钗才会说作诗写字并非此生的要事。黛玉才情横溢,决不逊色于前朝的这些文人才子,但宝钗却在此处否定了这样的才华,宝钗是提醒黛玉不要被才情所缚,不要被“小我”的思想与情感所缚,而失去体验生命至真大美的自由与自在。其劝慰的深意真是令小智之人不能领受!但黛玉也决非凡品,无论从黛玉教香菱作诗的那些话语里,还是从黛玉曾经的诗歌里,我们都可深切的感触到黛玉的生活虽时时都有浓郁的诗情,但她并未被小我的情感完全困死,她仍在向往与追求着那个超越小我之外的更博大而自由的境界,也正因为此,她品格里才有了那脱俗的仙逸。因此,她才能深知宝钗劝慰的深挚;因此,她才能领受宝钗那诚挚的慈悲。

  那么既认得了字,到底该选些什么书读呢?宝钗只用了“正经”二字概括了这一类书,那么我想只有与“道”同行的那些文字,指向宇宙绝对真理的那些文字,才可配宝钗的“正经”二字。宝钗在学海书山中,给黛玉指引了一条直通生命光明彼岸的路径,这样的智慧与慈悲怎能解不开黛玉心中那狭隘的误解,这样深切的情谊怎能不令黛玉心下暗服感慨良多呢?

  宝钗对黛玉的指引不但是真诚的,而且更是珍贵的!谁会拒绝生命中如此珍贵的情谊?这样的情谊可遇而不可求,她是命运恩赐的珍贵礼物,这样的情谊会令她们的生命变得富饶!

  黛玉获得了这份情谊,她是用一颗真纯的心解开了误解,解开了自己内心的狭隘,黛玉的真纯深深的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人,她的一爱一憎都无丝毫的杂念,都能由心而发,由口而出,在言与行上没有一丝的缝隙与裂痕,这样的真纯是最根本的真诚,黛玉用这样的真诚面对自己,面对她人,因此她领受了宝钗的慈悲,因此她获得了这样珍贵的友情!在这两个绝品女子的情谊里有着灵魂深处的体贴与关切、相契与相知,让我们且随着她们灵魂里琴瑟的合鸣一步步看去。

  ……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今秋又遇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嗽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所以总不出门,只在自己房中将养。有时闷了,又盼个姊妹来说些闲话排遣;及至宝钗等来望候他,说不得三五句话又厌烦了。众人都体谅他病中,且素日形体娇弱,禁不得一些委屈,所以他接待不周,礼数粗忽,也都不苛责。

  这日宝钗来望他,因说起这病症来。宝钗道:“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黛玉道:“不中用。我知道我这样病是不能好的了。且别说病,只论好的日子我是怎么形景,就可知了。”宝钗点头道:“可正是这话。古人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不是好事。”黛玉叹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今年比往年反觉又重了些似的。”说话之间,已咳嗽了两三次。宝钗道:“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33]

  黛玉的嗽疾每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此病是五脏脾肺之病,黛玉因先天柔弱又后天失调,使脏腑之病终成痼疾久治不愈。但若要追究黛玉这痼疾的来源,那就要追溯到久远的因果了,此病皆因上世那未偿的灌溉之德,郁结在脏腑之中,气息凝聚不通,终化作一段不尽缠绵之意,黛玉此病乃是从胎里带来的因果,今世终难调治!人有五脏化生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脏腑与这些情致若不能得到适时的调和,五脏便生病变,这病变又影响得五情七欲不能平和,导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病弱的五脏又易于感伤此五情,因此交互影响使病情愈加沉重,顽疾难化。黛玉因前世的宿缘,今世的忧愁,使得此生被这病苦与情苦所缚,无力挣脱!高明的医术,只能解今日之病,不能解前世的因果,想要痊愈就需得要了脱生死,彻悟一切皆幻、万物皆空的至理,回归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本真之境!

  且不说这么久远,现只说黛玉当下这病该如何医治。黛玉的病皆因气血太弱,以至忧思寒暑皆能伤之;加之身世孤苦无依,忧愤难抑;每因无人解忧,惟以诗情舒怀,五情又伤于五脏,真是内外交攻,此病竟一年重似一年。黛玉如此柔弱,即使调养亦需要温和慢补,若补的过急反会成伤,这也正是宝钗所言人参肉桂虽益气补神,但若过多恐太热不宜的缘故。宝钗主张以药补为辅,还应以五谷养神,这正是“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34]的道理。因此宝钗主张应以平肝健胃为要,胃气无病,饮食便能养人了,于是给黛玉开了个冰糖燕窝的方子。燕窝性味甘平,入肺、胃、肾三经,最能养阴润燥、益气补中,不但是调养虚劳咳嗽,添精补髓的佳品,而且其色雪白,其味亦甚美,此方用于黛玉之病症实为最切。此冰糖燕窝粥若能每日晨起不间断服用,日久气血自然会获得补益。

  我们在宝钗渊博的学识、透彻养生妙道的至理之后,看到的更是深切的体贴和情谊,这情谊是那么的真挚感人,正是这温暖的情谊让黛玉的灵魂不再觉得孤独。我们再看黛玉听了这样的一番话后又是如何: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道:“人家才拿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你反拿我取笑儿。”宝钗笑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宝钗道:“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黛玉道:“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宝钗答应着便去了,不在话下。[35]

  在宝钗给了黛玉那份如赤金般珍贵的情谊之后,黛玉便将自己孤寂的心灵打开给宝钗了。这是两个高洁而多情灵魂的友谊,她们是高贵人格中慈悲与谦卑的合鸣,如果你的灵魂不够纯洁,那么你又怎能听到如此美妙的和音!黛玉那颗如同幽兰般高洁孤傲的心被宝钗那飘散而出的慈悲触动之后,她的幽香便深深的从心底里散发出来,这是真诚和谦卑的芬芳,这芬芳随风远扬、永久不逝,直沁我们的肺腑、留香于我们的魂魄!

  黛玉以直剖自我内心的真诚开篇,这样真诚的愧悔与反思给我们以震撼!品格的高贵与品性的谦卑从来都是携手而进的,谦卑是一座真正的高山,能翻越过这座高山的人,才能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境地。谦卑需要超越自我,需要对自我进行深刻的反省和否定,没有力量的人只能沉迷在自我的幻境里,无法进入这样的真诚!多少良才死在自我的狂傲之中,死在自我的狭隘之中,因为他们不懂得谦卑,不懂得小我的局限,这是无知,更是无力。黛玉的真诚是那么动人,因为这真诚里有否定自我与超越自我的大力,这样一个柔弱而孤独无依的女子,她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是凡人不可企及的!她高傲脱俗翘楚于众人之上,此刻她又以谦卑的真诚超越于小我的束缚之上。谦卑让她获得了真诚的友谊,谦卑让她超越小我的狭隘。是真诚使黛玉迈向了人格的完满,是谦卑使黛玉更为高贵,因此她获得了珍贵的友谊!

  “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谁能这样无一丝遮掩的将心意表达?谁能给自己如此不留情面的否定?谁能将自己内心的狭隘捧于他人的面前?这样的真诚如此的清亮,她将自己的灵魂照亮,让那曾经有过的瑕疵无处躲藏。“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这样的愧悔,这样的自剖,谁能做到?如果说前面的一句是对自己曾经因狭隘而有的行为愧悔的话,那么这一句就是在为自己会有的一个念头而愧悔了!这样的自省是如此的深透,在此处黛玉将自己的狭隘彻底击碎,这样的大力我们不得不敬佩!在自省的谦卑里,在真诚的明光之中,黛玉的灵魂被照得通透,那曾经的瑕疵早已化为轻烟随风而去了!对自我的超越需要谦卑的大力,但超越之后轻灵的快慰又怎能用言语形容!

  “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黛玉的孤苦无依是他人难以想象的,她被父母丢下,一个人在这个世界里游走,而她又是那么的柔弱。黛玉寄居在祖母家,虽有祖母疼爱,众人怜惜,但谁又能进入她的心底,谁又能解开她内心深处的孤寂?宝玉虽能时时体贴入微,但爱情里总是苦乐相伴的,爱情里亦有无法排遣的孤独,并非可以无话不说的。黛玉此时的这一番感叹真是发自肺腑的,因为除了宝钗之外没有人给过她这么体贴的指引和这么深切的关爱!

  在这样深切的关爱面前,黛玉低下了她那高傲的头颅,黛玉用谦卑与真诚领受了宝钗的慈悲,她敏感的心灵捕捉到了这深切的爱意,她不会让这如金般珍贵的情谊从生命中溜走,她要把心打开作为回应!因此,黛玉超越了自我的束缚,获得了灵魂的轻灵,获得了珍贵的友谊,她的灵魂再也不会象以前那么孤寂了,因为有人用生命的真诚与她和鸣!黛玉捕捉到了宝钗的慈悲和爱意,她用自己赤诚而真纯的心在领受。她领受了,所以她得到了,真正灵魂的相交需要一颗开放而谦卑的优质心灵。

  因此,黛玉将自己处境的烦难告诉了宝钗,这无法向人启齿的愁苦,她告诉了这样一位真心相对的人,她无法倾诉无法排遣的忧愁,此刻有一人在用心倾听,有一人愿意为她分担,这样的情谊如此真挚,这样的情谊如此珍贵!在黛玉诉说烦难之时,宝钗却用一句玩笑收住:“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在此处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脂评的批词:“宝钗此一戏直抵通部黛玉之戏宝钗矣,又恳切、又真情、又平和、又雅致、又不穿凿、又不牵强,黛玉因识得宝钗后方吐真情,宝钗亦识得黛玉后方肯戏也,此是大关节大章法,非细心看不出。二人此时好看之极,真是儿女小窗中喁喁也。”[36]此时我们看到的非但只是儿女小窗中的喁喁,宝钗能用此语来戏黛玉,可知黛玉决非小性小气之人。在此戏语之后我们亦能看到了宝钗的多情与大慈!宝钗用这样的一句玩笑将黛玉的愁苦止住,这玩笑带来的是无限的宽慰,宝钗用一个更为博大的胸怀释解着黛玉的敏感。谁能将一句戏语用得如此贴切?谁能将无比的怜惜与慈爱隐藏在轻松的戏语之中?谁又能用一句戏语将黛玉细密的烦闷一下子解开,将她带入一个更为广阔的胸怀?黛玉的一切烦难都在宝钗这一句戏语里被释解了,那些细密的烦恼被宽大的胸怀吹散了!

  在这戏语之后,紧跟着而来的一番劝慰更为真切体贴,句句解开黛玉心中的症结,句句安慰都在排遣着黛玉心中的愁苦,难怪黛玉会感叹道:“难得你多情如此”!宝钗的多情是真正的多情,她的多情象芬芳一样飘散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从不偏私。她的爱意象甘露一样洒向她身边的每一个人,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给的恰到好处。宝钗的情感已远远的超越了自我情感的得失,她的爱再没有一丝的束缚,只是完全的给予,这样的爱是无敌的慈悲,这样的情是真正的多情!因此,宝钗在黛玉深深感慨之后却说了一句“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没有进入慈悲的人永远也读不懂此句。因为在亲密的浓情里,我们不能接受这样的不温不热,因为我们读不懂宝钗不远不近不偏不倚的这句话的深意。她为何如此的坦然,她为何要表达自己的爱意并非在此处更多了一些?在宝钗与黛玉真挚的友情里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舒朗,她是那么的清晰,未被情感所驾御,这是慈悲的特性,只有超越了情感的慈悲才会持久留香、恒久不去,因为她已超越了一时的激情而进入了永恒!最恰当的爱是有距离的,最恒久的爱不是痴迷的而是清醒的。宝钗此句是自己的真心,但这真心里有着对黛玉更深刻的劝慰,她不要黛玉痴迷于这样的情谊,她不要黛玉被这样的情感所缚,谁能领受如此之深的慈悲!

  能够遇到相知,在此生是多么的难得可贵!宝钗和黛玉相知了,她们的友谊里有着最深切的怜惜,那神通意会的默契与快慰,局外之人是无法体味的。读懂了黛玉的谦卑与真诚,读懂了她打开了的赤诚之心,我们就不得不对黛玉要有几分深深的敬佩,这样一个柔弱多病又孤独的女子,她仍然挣脱着种种束缚,向着更广博的人生境界走去。

  宝钗和黛玉的神交只能意会,但黛玉因了这份友谊而有的行为变化,我们却可捕捉到一二,从中我们来看她们两心相投的情谊和亲昵。

  ……薛姨妈只得也挪进园来。……况贾母又千叮咛万嘱咐托他照管林黛玉,薛姨妈素习也最怜爱他的,今既巧遇这事,便挪至潇湘馆来和黛玉同房,一应药饵饮食十分经心。黛玉感戴不尽,以后便亦如宝钗之呼,连宝钗前亦直以姐姐呼之,宝琴前直以妹妹呼之,俨似同胞共出,较诸人更似亲切。贾母见如此,也十分喜悦放心。[37]

  有了宝钗的友谊,有了薛姨妈爱语慰痴颦的疼爱,无寄而孤独的黛玉在心灵上便不觉得那么孤苦了。黛玉心灵深处荡漾起了爱意的温暖,她们之间有了亲人一般的爱。黛玉陶醉在这样的爱意里,她用自己亲切的称呼表达着内心的亲昵,谁能不被黛玉的至真所动!谁能不从内心深处去疼爱怜惜这位可爱可敬真挚纯真的女子呢?这样至真的情谊是如此的动人!

  我们再来看黛玉和宝钗在生活中微细的言行,来体会她们之间的亲密与默契:

  袭人便送了那钟去,偏和宝钗在一处,只得一钟茶,便说:“那位渴了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宝钗笑道:“我却不渴,只要一口漱一漱就够了。”说着先拿起来喝了一口,剩下半杯递在黛玉手内。袭人笑说:“我再倒去。”黛玉笑道:“你知道我这病,大夫不许我多吃茶,这半钟尽够了,难为你想的到。”说毕,饮干,将杯放下。[38]

  黛玉与宝钗如此自然的共饮了一盏茶,而且黛玉饮干了剩下的半盏,我们何曾见过孤傲的黛玉如此?是内心的敬服让黛玉如此的谦卑,是默契的友谊使得这谦卑如此自然,是相契的灵魂与至真的情感使她们超越了一切外在的羁绊。真心的敬服,真诚的友谊竟可以远远超出小我的自尊,直达灵魂的深处,奏响琴瑟的和鸣!

  在黛玉与宝钗的友谊中,我们看到她冲破了“小我”的种种捆绑,深刻反省与透彻着自己的局限,她用一种更大的力量直去生命的本真之境,直视生命的真实,真诚与谦卑带领她进入了充满博大爱意的生命之境。对生命本真的返归从来都不可以轻易获得,它需要超越自我的大力,它需要超越种种束缚进入无碍的自由之境,获得了这样的大力和自由才可以超凡脱俗!是黛玉的真诚与谦卑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种力量,黛玉的身体是柔弱的,但她的精神力量却有着让我们敬佩的强悍。她就这样一次次的挣脱了层层束缚,直奔向生命的本真与自由之境!

  在黛玉的身上有着一种不平衡的美,这种美如此之深的打动了我们,因为她让我们在柔弱的躯壳下看到了不妥协不屈服的倔强与强悍!黛玉在这“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世路上孤独的行走,捍卫着自己纯洁的灵魂,捍卫着自己的爱情,捍卫着生命中每一点滴真纯的情灵。身体的柔弱与精神的坚毅就这样不平衡的发展着,直到这矛盾一天比一天更为尖锐,直到黛玉身陷病苦再无力挣脱,这样的不平衡最终带走了她的生命!

  黛玉短暂的生命是不幸的,但亦是丰美的,因为她保有了灵魂的纯洁与高贵,因为她享用了生命里每一点滴的爱意与惆怅,因为她享用了最深最纯的友情和爱情。当死亡到来的时候,黛玉返回了那个澄明虚无的永恒之境。死亡的虚无留给了宝钗痛彻心扉的愁苦!这样一份深挚的情谊再也不可以触摸了,这痛楚刻进了宝钗的魂魄,这痛楚挥之不去,这思念又无抓无取!

  让我们一起去到宝钗的那首《忆菊》诗里去感伤这断肠的相失吧!

忆菊 蘅芜君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为我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39]

  黛玉的死带给了宝钗无法排遣的生命惆怅,这痛楚深切的进入了每一个白天和晚上,令她在傍晚痴坐,又在梦境中相思,没有人再能懂得这样的思念,也没有人再能怜惜这灵魂深处的孤寂与痛苦。也许只有死亡才能抚平这样的伤痛!

  一个至美的情灵夭逝了,难道这痛楚只刻入了宝钗的魂魄,而没有刻入我们的魂魄吗?黛玉的死带给了我们不尽的惆怅,我们曾跟随着她的一颦一笑一步步走向了生命灵性的纯美与至真,她带领着我们游历了爱情的巅峰与低谷,游历了友情的真挚与赤诚,她用诗意的生命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无限纯美的时空,但她却又用艳丽的生命指向了死亡,她的死亡将我们一下子抛入了永恒的虚空!如同一根琴弦突然绷断,一首高昂的生命之乐嘎然而止!她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恒久不去的惆怅,是她用死亡打开了我们对生命更深刻的思索。这是前世的宿命还是现实的残酷?这是生命没有步入平衡的缺憾还是命运的不幸?一个纯美的生命死去了,但她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关于生命的问题,如果你够细心也够勇敢,那么也许你会在此处解开生命的迷团!

  林黛玉的孤独和惆怅是没有任何一个形象可以企及的,她满含着忧愁的眼泪成为最为独特的一位,她傲立在历史的长河里,傲立在我们每个人心灵的深处永恒不逝!是林黛玉的颗颗血泪敲响着我们灵魂的大门,是这颗颗血泪唤醒着我们每一个人纯洁的灵性,是这颗颗血泪解读着我们每一个生命最深处的孤独!如果读懂了这样一个宽广的胸怀和深沉的伤感,那么我们就懂得了为何黛玉的诗歌总能直入我们的心田,模糊我们的双眼。因为她承载了人类全部的悲伤,她痛哭着自己的不幸,但更痛哭着每个人的不幸,这痛苦穿透了层层的迷雾,直去每个孤独灵魂的深处,她的痛楚从魂魄里荡出又直取我们的魂魄!

  每个人都因着肉体与灵魂的平衡而得以享用健康。是前世宿命的因果,黛玉的生命无法达到这样的平衡,是病弱的五脏令黛玉忧愁,是忧愁的情思又令黛玉的五脏病弱,这样交互的影响使黛玉的病情越加沉重,使黛玉的愁苦越加深痛。黛玉和宝钗同样的聪慧与高洁,但她终究没有走完自己的人生,没有走到那个圆融无碍、无苦无乐的境界,这是因为宿命亦是因为她羸弱的肉体!但黛玉仍令我们仰视,因为她走向了人生痛的极至,她要用无所畏惧的力量沉入这痛苦的谷底,她要用无所畏惧的力量将这痛苦穿透,她用强悍的灵魂给我们每个生命最深的震撼!

  让我们再去回顾黛玉在病中所作的那首《秋窗风雨夕》。因为病苦的纠缠,这首词便更加的悲戚缠绵,令人读后惆怅难解!浓重的愁思深刻地撼动着我们每一个灵魂,难解的惆怅一次次地打湿着我们的双眸!

  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其词曰: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40]

  黛玉这首《秋窗风雨夕》二十句的诗里,竟用了十五个“秋”字,萧瑟凄苦的秋情扑面而来,秋凉入骨令人惆怅难解。十五个“秋”字如点点敲窗的冷雨惊破了绿梦,十五个“秋”字似一颗颗晶莹的眼泪挂在黛玉的腮边。这样的秋情将我们浸入了冰凉一片的凄风冷雨之中,这惆怅令人难理难断,沉沉的压在心头,挥之不去!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惨淡的秋花枯黄的秋叶,令人无比的惆怅,绵长的心事与伤感令这秋夜变得愈加的漫长,秋灯忽明忽暗的隐隐有些微光,与心中那纠缠明灭的心事一呼一应,更令人辗转难眠。“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敏感多愁的人儿已经深感这秋意惨淡的不尽了,哪里还再堪这风雨又增添些秋意的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这风雨来的是这么的快,那留在心头的一片朦胧的绿意都被这场无情的风雨惊破了。“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啊!令人伤感的秋意竟也要被这场风雨带走了,接着将是那死寂的寒冬,因此诗人便抱紧这秋情不忍睡去,生命在秋天已经走向了衰败与枯萎,但它还有无限的意韵,但它还有清灵的魂魄,死寂的冬虽与它有着可以窥见的一步之遥,但此刻还未到来。因此诗人怕这秋情会从指尖滑落,会在黑夜里偷偷溜走,因此她抱着这深秋的惆怅不忍睡去,不禁坐起移来泪烛相对。“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是即将燃尽的泪烛牵动了离情,还是窗外的秋雨触动了幽恨,或许更是诗人那病弱的身躯向她预示了不幸的别离。是快要燃尽的蜡烛有一片泪痕,还是快要燃尽的生命有一片泪痕,我们无从分辨,只是此时眼中的一切已是那么感伤和迷朦了!“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此句问得那么的旷然,但她的感伤已入了每一个秋院里的秋窗,这凄凉已问入了每一个人的心底,难道秋意的悲凉只黛玉的生命中独有吗?难道那死寂般的寒冬不是在等待我们每一个生命吗?“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秋凉如水直浸肌骨,残漏声声更催得雨声急迫,这秋意就这样从这泪痕中滑走,就这样被这残漏声带走了,谁能留住什么?谁又能留下什么呢?那个死寂的寒冬就这样越来越近了!“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雨声脉脉,风声飕飕,好象伴着这灯前满怀离愁别绪的人儿在一起哭泣,真是天地昏蒙一片,天地悲凉一片!“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一场秋雨秋已尽,绿梦已被惊破,小院一派萧条,只有那竹叶上的雨声还在点点滴滴,伴着难眠的一夜。“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这风雨不知何时才停才休,这惆怅不知何时才了才结,是诗人的眼泪打湿了纱窗,还是凄凉的冷雨打湿了纱窗,早已无从分辨了!

  诗言已尽,惆怅无穷!言辞之外的无限浓愁向我们席卷而来,这惆怅在每个灵魂的深处纠扯着,绵长不断、难理难判,成为一团抽不尽的愁丝,无从化解,只是浸没在凄凉一片的秋意之中!青春的易逝令人伤怀,生命的短暂令人悲伤,昨日如水已逝不可留,今日一呼一吸难抓住,明日忧思苦乐不可求,这就是我们苦短的生命!因为懂得了生命的短暂,我们才会无比珍惜,珍惜自我的生命,珍惜这世间的一切,珍惜每个春、每个秋、每片叶、每滴雨,因为这一切都会逝去!我们怎能不去珍惜?万物与生命的易逝怎能不令我们有如此之深的伤感!

  走入黛玉这深沉的惆怅里,走入她灵魂深处难以化解的愁闷里,这浓重的愁思让我们不得不去认真的思索生命,思索自己短暂的人生。黛玉的眼泪里有着最为深沉的悲悯,如果你有幸读懂她,那么你将会步入新生!她用眼泪一遍遍的诉说着青春的不可挽留,生命的短暂脆弱,她用眼泪一次次的给我们指向那个万物之后永恒的空性!她的愁苦是一切生命的愁苦,她的眼泪是一切生命的眼泪!进入了她生命中那浓重的惆怅,也就进入了我们每个人生命里那难解的惆怅。她的眼泪撼动我们的生命,她的眼泪撼动我们的魂魄!

  黛玉至美至纯,她是一个充满了激情与灵性的生命,而她却也是千百年来诸多生命中的一个,无数个鲜活的生命逝去了,多少纯美的容颜无处可觅了,又有多少高昂的生命泯灭难寻了,时间冲刷掉了曾经生命的一切艳美与饱满,也许还有几粒干枯的沙砾留下,让我们可以借此去凭吊当日的巍峨与丰美。

  不如再让我们回到黛玉的情思里,到她《五美吟》的诗情里去感悟历代美人们的风流。黛玉这五首寄情之作将我们带入了恒长的历史,在黛玉的身后还有着诸多绝代的情灵,她们如同黛玉和大观园里的诸美一样,都是秉承了天地精华之清气而来的秀逸之才,但因生时各异,遭际不同,便有了各自的悲歌,这悲歌高亢嘹亮恒久的打动人们的心魄。她们的生命至美至真,保有着清丽的天然,这天然的一气直通宇宙天地的清灵之气,因此她们是那么的息息相通,因此她们是那么惺惺相惜,她们的感伤浑然一片,她们的不幸也不分你我。

  那些倾城的绝代佳人久已逝去了,她们让世人惊艳的姿容只能凭借我们的想象去完成了,但她们至真的魂魄却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她们不幸的际遇又让我们悲伤感慨!透过黛玉的《五美吟》,我们洞察到了历代美人们的不幸,透过她们的命运,更让我们洞察到了整个人类的局限与不幸。这不幸深深的触动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为易逝的红颜、短暂的生命、无常的命运深深的感伤,更让我们为这些绝美生命的不幸际遇久久的愤慨和落泪。她们的际遇让我们深深的沉思,让我们从心底涌出沉沉的怜惜与悲痛。

  且让我们跟随黛玉去到那《五美吟》里,一起去凭吊那些至纯至坚魂魄的不朽!我们来看黛玉所作《五美吟》的原由:“我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今日饭后无事,因欲择出数人,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41]

  我们再来看这五首诗又是如何:

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红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42]

  黛玉多愁多病,精神才好了两日,便又为前朝的佳人们设果香凭吊,又写下了这五首佳吟,感伤了一回。我们再也无法说黛玉的伤感只是在狭隘的自我里,她的伤感是那么的深沉,承担着历代女子们的不幸,承担着整个人类的局限与不幸,她的伤感是生命深处的伤痛,这伤痛与我们每个人的灵魂都息息相通,这伤感唤醒着我们对生命的深深感怀!黛玉有着那么敏感与多情的性灵,她的生活里充满了诗意的伤感和纯美,诗歌是她的倾诉,诗歌是她的魂魄,我们谁也无法将她和诗歌分开,因为黛玉的存在就是一首哀婉绝美的诗!

  黛玉羸弱的身体、孤苦的遭际与她巍峨的精神和丰富的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五首诗中的磅礴之气令人仰视!黛玉虽是一个柔弱而多病的女子,生活在狭小的空间,但她却从未被生活和命运的有限困死,在她的精神世界里,不曾有过一丝的纤弱与狭隘。她无所畏惧的对生命发出了最根本的感慨与追问,她用至诚去敲击宇宙里那个情与灵的世界。是一次次的追问,一次次不屈的探索,一次次伤神的眼泪带领她打开了那个永恒而完满的精神与灵性的时空!

  一代绝世倾城的美人西施随着浪花消逝了,留下的只是追忆和感慨,而那东邻曾经效颦的丑女,却安然的在那溪边浣纱,直到白头。绝代的美女夭逝了,只留给了后人空空的追忆,与那个能够终老的东施比起来,西施是多么的不幸!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那么的宝贵,西施的美貌没能给她带来幸福却反让她夭折了。我们不禁要去追问,是什么样的利益与争斗可以大过一个人不可再得的生命?这不幸难道是美貌的祸患吗?因为美貌就注定要成为霸权争斗的祭品吗?为什么红颜与薄命是这样的难舍难弃?也许有人会赞叹西施是为她的国而死的,可是国又是谁的国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施已逝,国又安在?我们不禁要对天悲叹!谁有权利揉碎这绝美的生命?谁该为西施的死负责,难道只该是那一浪高过一浪的浪花吗?

  西楚霸王项羽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项羽被围陔下,夜闻四面楚歌,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和之,有“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之句,饮剑楚帐。悲哉!虞姬!壮哉!美人!大王意气尽,美人志长存!虞姬只是西楚霸王的一个脂粉爱物,但她却对霸王情谊绵长以死相报,这情谊重如泰山,在诀别的一刻“虞姬幽恨对重瞳”,试问谁又能解读这美人眼中的痴缠与幽恨?谁又能解读这美人眼中的刚毅与悲壮?身为七尺男儿的大将黥布、彭越投降了,但终被杀,甚至被剁为肉酱!同为一死,堂堂男儿之死何如远别于一美人哉!

  红颜薄命古今同!明妃绝艳惊人,但却被埋于深宫,若不是嫁与匈奴,定会白头老死宫中,惊世美貌永无人知。远嫁到蛮荒之地无比悲凉,但老死宫中更是凄凉!绝世美女的命运竟如此的不幸,虽至高至贵,但其实却只是一个无自由的女奴,幸福与她从来无缘!是谁剥夺了这样一个绝美生命的自由,是谁把这样的不幸强加给她?黛玉的一句“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问得绝妙!汉元帝后宫人多,不能遍见,叫画工画了像,然后看像选见。原来后宫人多,皇上不能遍见不是重色,而是轻色,读来有味,发人深省!国君在昭君临行之时见其美色惊人,自悔无法挽回,遂杀了毛延寿等诸多画工泄愤!黛玉再问,既有今日的一杀,当日为何又要把决定取舍的权利交给画工呢?此句问得深透,即使当日吟咏过明妃的王安石与欧阳修亦该在此处感服!我们且再来看宝钗的几句点评:“……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43]黛玉此诗用反语一问又轻巧又深透,因此此诗更别开生面。对君王没有一字的贬词,只有精巧的一问,这一问却让我们深省此君王岂一“昏”字了得!试想在此君王的统治之下,不幸者又岂止一昭君?埋没者又岂止一明妃!红颜薄命为何古往今来未有一丝的改变,这样的悲剧为何一次次的重复上演?

  《晋书·石崇传》曰:“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善吹笛。孙秀使人求之,崇勃然曰‘绿珠吾所爱,不可得也。’秀怒,矫诏收崇。崇正宴于楼上,介士到门,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绿珠至卑至贱,乃一家妓,石崇玩乐于酒色,他何曾真正看中过绿珠?即使崇勃然曰 :“绿珠吾所爱,不可得也。”那也仅是仗财使气的贪欲罢了,绿珠在石崇的眼中只不过是一个有所偏爱的玩物,他何曾有过一丝的情谊?石崇虽官高权重,但他污浊的灵魂只能沉溺于酒色富贵,对有着高贵人格和清灵之气的绿珠,他又如何能够识别?因此黛玉的起笔便妙:“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即使明珠在手,石崇又何曾辨得?即使娇娆在侧,石崇又何曾怜惜?当石崇自招其祸之时,他竟能对一女子言“我今为尔得罪”,其卑怯的灵魂令人鄙视。对于石崇这样推卸责任的一怨,绿珠便以“当效死于君前”而对!两个生命的对比是如此的强烈,一为至贵至尊的主子,一为至卑至贱的家妓,尊贵者偏有卑贱猥琐的灵魂,而卑贱者却有高贵耀目的情灵!难怪黛玉在此处深深的感叹道:“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红拂乃隋朝大臣杨素的侍女,手持红拂有殊色。因见到李靖以布衣见杨素时长揖不拜,仪态洒脱,言谈自若,雄辩服人,和一般卑躬者迥异,即为倾心,私奔于李靖,并言杨素“彼尸居余气,不足畏也”,其聪慧及胆略气魄令后人赞叹不已!唐代杜光庭《虬髯客传》中有如此之文字:“当公之骋辩也,一妓有殊色,执红拂,立于前,独目公。公既去,而执拂者临轩,指吏曰:‘问去者处士第几?住何处?’公具以答。妓诵而去。公归逆旅。其夜五更初,忽闻叩门而声低者,公起问焉。乃紫衣戴帽人,杖揭一囊。公问谁?曰:‘妾,杨家之红拂妓也。’公遽延入。脱衣去帽,乃十八九佳丽人也。素面华衣而拜。公惊答拜。曰:‘妾侍杨司空久,阅天下之人多矣,无如公者。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故来奔耳。’”红拂之气魄胆识李靖堪配,令人可欣可羡可赞可叹!“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黛玉的这四句诗尽现了巨眼美人的胆识和女中丈夫的气魄,读来酣畅,更有另外一番胸襟!红拂与其他几位红颜薄命的女子不同,她更具有独立的人格,她在黑暗的命运里抓住了转瞬即逝的机遇,她将幸福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因此她便为自己的生命创造了幸福与奇迹!

  黛玉的《五美吟》将我们带入了广博的历史,她的一咏一叹里都有着沉重的厚度,这沉重里满含了几千年来困苦的轮回!那些红颜薄命的绝美的生命夭逝了,在这个男权霸道的世界里,她们绝美的生命无人怜惜,她们只是男子手中的玩物,权利争斗的牺牲,这些绝美的生命从未获得做人的自由与尊严!是谁剥夺了她们追求自由的权利?是谁把这些天造的人中宝物随意蹂躏与践踏?

  西施死了,因为她只能选择死。吴亡了,她不再是吴王的玩物了,但她仍旧难逃男人们猎艳的命运,她仍旧只是一个美丽的玩物,只是换一个主人罢了,直到色衰而被遗弃,这就是西施难逃的宿命!因为她的美貌,因为她不甘于这样不幸的命运,因此她只能选择死!虞姬死了,因为大王的意气尽了,她的生命与情感失去了生存与依附的土壤,如果她苟活亦无法逃脱沦为他人奴隶的宿命,因为她的美貌,她只能选择死!绝艳惊人的明妃远嫁到了蛮荒之地,等待她的除了凄凉的人生,还能有什么呢?这一切的不幸都是因为她的美貌,因为那个轻颜色的君王选了她在宫中老死!绿珠因为娇娆亦只能选择死,如果她不死,那么她就只能今日是石崇的家妓而明日又是孙秀的家妓,这样不幸的轮回没有意义,因此她选择了死!这么大的世界她们除了选择死亡,却再也找不出为人可走的第二条道路,是谁堵死了全部的生路,只把死亡与不幸留给了这些绝美的生命?红拂是最为幸运的一位美人,因为黑暗的命运里划过的一道流星被她抓住了,可是又有多少倾城佳丽的命运中并无这样的流星划过!红拂的幸福是因为自己的才智与气魄,但她的幸福里更有着几分偶然与侥幸。红拂的一句“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道出的是千百年来所有女子们的不幸与悲哀!而这个巨眼美人、女中丈夫亦不能超然其上而独辟蹊径,悲夫!这怎能不令我们为之一悲一叹呢?

  人类的世界是由男子和女子组成的,这是宇宙的造化,是神圣的禀赋。武悍的男子可以蹂躏奴役柔弱的女子,这难道会是上天赋予的权利吗?男子一手缔造了这些美人们的不幸,这些倾城尤物们的不幸只是这个男权社会所有女子们不幸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也许我们在此处该问:如果人类的一半都是不幸的、被奴役被蹂躏的,那么另外一半难道会是幸福的吗?

  这五位绝代佳人的命运令黛玉伤怀落泪,难道这《五美吟》就不令我们每个人深思而落泪吗?她们的命运是整个人类的缩影,“红颜多薄命,圣贤皆寂寞”,这样的不幸为何千古不变?生命的惆怅无从言说,心底的血泪滴滴惊魂!谁能解开这生命的惆怅?谁能解开人类的狭隘与不幸?谁能斩断这千百年来不幸的轮回?在黛玉沉重的血泪里,在黛玉深沉的愁思里,你是否读懂了永恒的虚无?在永恒虚无的背后,你是否读懂了上天所赋予一切短暂易逝生命的平等自由的神圣权利?我们不可以说黛玉的惆怅没有深度,我们不可以说黛玉的眼泪只为自己,黛玉的眼泪划过历史的长空,在天边闪烁明昧。这是我们整个人类心头的眼泪,这是我们夜深人静之时留在心尖的那颗不干的眼泪,这是神圣与诸贤们含在眼中的眼泪,这不干的眼泪是对人类不灭的悲悯!

  人类的一切不幸与苦难都是由自己的双手所缔造!谁又能来拯救?

  也许在这颗颗血泪之后,灵魂的觉醒才是唯一的拯救!

注释:

[1]《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一回,第8页。

[2]《红楼梦》第二回,第23-24页。

[3]《红楼梦》第三回,第40页。

[4]《红楼梦》第三回,第41页。

[5]《红楼梦》第三回,第50-51页。

[6]《红楼梦》第十七――十八回,第253页。

[7]《红楼梦》第十七――十八回,第252页。

[8]《红楼梦》第十七――十八回,第256页。

[9]《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第506页。

[10]《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第504页。

[11]《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第504页。

[12]《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第504页。

[13]《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第506页。

[14]《红楼梦》第三十八回,第525页。

[15]《红楼梦》第三十八回,第526页。

[16]《红楼梦》第三十八回,第528页。

[17]《红楼梦》第十七—十八回,第228页。

[18]《红楼梦》第二十六回,第365-366页。

[19]《红楼梦》第十七――十八回,第228-229页。

[20]《红楼梦》第四十回,第546-547页。

[21]《红楼梦》第十七――十八回,第254页。

[22]《红楼梦》第二十回,第286页。

[23]《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第663–665页。

[24]《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第668页。

[25]《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第668页。

[26]《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第671页。

[27]《红楼梦》第六十二回,第878页。

[28]《红楼梦》第七十三回,第1041页。

[29]《红楼梦》第七十三回,第1043页。

[30]《红楼梦》第五回,第71页。

[31]《红楼梦》第四十二回,第582-583页。

[32]《红楼梦》第二回,第30页。

[33]《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第623-624页。

[34]《黄帝内经》,《素问篇》卷三,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35]《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第624-626页。

[36]《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第四十五回。

[37]《红楼梦》第五十八回,第817-818页。

[38]《红楼梦》第六十二回,第878-879页。

[39]《红楼梦》第三十八回,第522-523页。

[40]《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第623-627页。

[41]《红楼梦》第六十四回,第912页。

[42]《红楼梦》第六十四回,第913-915页。

[43]《红楼梦》第六十四回,第9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