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掌门王语嫣觉醒: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47P)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21:35:04
  在中国近代史的风尘中,上海留下了太多大大小小的教堂,这些西方宗教在东方的遗珠中,最华丽的一颗便是徐家汇天主教堂,正式的名称为“圣依纳爵主教座堂”(St. Ignatius Cathedral),作为远东第一天主教堂的她,是中国第一座按西方建筑方式建造的教堂。作为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 堂侧有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府,修女院。

   徐家汇天主教堂由法国建筑师陶特凡设计,法国上海建筑公司耗时六年建成。始建于清光绪22年(公元1896年),宣统二年(1910年)告成,1980年重修。 整幢建筑高五层,砖木结构,外观是典型的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平面呈长十字形,正面向东,大堂顶部两侧是哥德式钟楼,双尖顶砖石结构,堂脊高18米,钟楼全高约60米,尖顶31米,尖顶上的两个十字架,直插云霄。大堂内圣母抱小耶稣像立祭台之巅,俯视全堂,为整座教堂之中心。这座圣母耶稣像是1919年的复活节由巴黎制成后运抵上海的徐家汇天主教堂可容纳三千多名教徒进行活动,被称为上海的“梵蒂冈”。该堂区现有教友数万名,每天清晨有多台弥撒,逢星期日及教内重要节日,教友济济一堂。徐家汇天主堂现已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以下片子利用出差的空闲时间,摄于6月21日上午,尽管不是礼拜日、没开放,居然有机会“被”进入教堂,堂内原本禁止拍摄,咱也“偷吃禁果”、咔嚓几张记录片与大家分享,在此赶紧向万能的主忏悔一下,愿主宽恕,阿门!。。。闲话少说,用片子说话(阴雨天气,凑合着看)

 

 

        教堂一直静静地守候在世俗社会的中心,敞开自己的大门,为人类某种不可言说的精神皈依预留好一个出口。

 

 

   如今,教堂早已被现代化的楼群所包围了。但,即便是这样,徐家汇天主教堂依然用它的方式保持了它的体面和姿态。

 

 

 

       尽管她与林立的高楼为邻,但她却能使人产生一种神秘的幻觉,只有这里才离天空最近。并不需要有太多的感悟,这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建筑面孔便能迅速地和一旁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反差。

 

   

 

   设计者试图通过两座约60 米高的钟楼以及高高耸立的尖顶十字架,拉近世人与上帝的距离。

 

 

 

 

 

 

 

 

 

 

 

 

 

 

 

 

 

 

 

 

 

 

 

 

 

 

 

   抬头仰望,那半空中的十字架,凝重而坚决地伸展,在那一瞬间,不需要有信仰,便会被这种圣洁的威严所征服。

   

 

 

 

   堂身正中是盘型浮雕,繁复华丽,远看极像罗马钟表的形状。外部结构采用清一色红砖,花岗石镶边,屋顶铺设石墨瓦,饰以许多圣子、天主的石雕,纯洁而安祥。主体墙上有巨大圆形花窗,其上镶嵌彩色玻璃,建筑造型挺拔庄严。

 

 

 

 

   正门上面有4帧福音圣史雕像,正中设耶稣抱十字架大石像。

 

 

 

 

  

 

 

 

 

   教堂正面立柱上的福音圣史塑像

 

 

 

 

 

 

 

 

 

 

 

 

 

 

 

 

 

 

 

 

 

 

 

 

      教堂的拱形窗框和花窗,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

 

 

 

 

 

 

 

 

 

 

 

 

 

 

   神职人员生活宿舍区

 

 

 

 

    环步教堂外侧,在每层的屋沿与立柱的交汇点上看到一只只的兽头,他们给教堂的外观增加了装饰,体现了神圣和威严,同时它们也是排水系统,既是装饰又是排水口的石兽塑像栩栩如生。。。

      

 

 

 

 

 

     “文革”中,教堂遭受灾难性破坏,三座钟楼尖顶被拆,所有彩绘玻璃窗全部被砸,历经百年的宗教书籍和已被国务院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的木雕祭台、圣像和丝织刺绣艺术品全部被拖到教堂前焚毁。奥地利产管风琴被拆成一堆废铜烂铁,教堂也成了果品仓库。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后,已是满目苍夷的大堂重新归还上海教区。1982年教堂进行了大修,钟楼勉强恢复,但原祭台陈设及彩绘玻璃,管风琴等艺术珍品都无法再现了。

   走进心形拱门,进入教堂,眼前,64根雕花圆形束柱直冲屋顶,到达只有灵魂才能到达的高处,让人惊叹。教堂采用哥特式尖拱门窗樘,四周是镶嵌图案和神像的彩色玻璃窗,让教堂有一种神秘的色彩。 地坪铺方砖,中间一条通道则铺花磁砖。木制的桌凳可坐二千多人。门窗都是哥特尖拱式,嵌彩色玻璃,镶成图案和神像。后墙悬挂《最后的晚餐》的宗教画。内部的顶部回廊,通过独特的网状设计结合空气动力学原理,让至少三层楼高的大厅不用人工清洗高位玻璃而且保证在教堂的任何一个地方用平常声音说话能传到教堂的任何一个角落。在中间的横廊的窗上有据说是修女自制的贴上去的窗花,很漂亮的颜色和图案,还代表着圣心和圣母心的故事。

   深长的主殿将进入者的目光和心灵引向远端的主祭台。主祭台在很远的教堂深处,仿佛通向它要走一条很长的洗礼之路。在这里,空间上的强烈纵深感,给人一种屏住呼吸的庄重与圣洁。据说,那在最深处的主祭台,是在1919年的复活节从巴黎运来的,威严的圣母怀抱耶稣立于祭坛之巅,俯视全堂,为整座教堂之中心 。主祭台后是露德圣母小祭台。

                                                                                                

       

 

 

 

 

 

 

 

 

 

 

 

 

 

 

 

 

    祭台上的装饰物都有特别的含意,蜡烛表示信德之光,鲜花可表示对天主的爱。在祭台两边分别放着新经和古经,中间有一个圣龛,那里面供有耶稣的圣体,所以每当教友看到它时,都会行打千(单膝下跪)礼。

 

 

 

 

 

 

 

 

 

 

 

 

 

 

 

 

 

 

 

 

 

 

 

 

 

 

 

 

 

  主祭台后是露德圣母小祭台

 

 

 

 

 

 

 

 

 

 

 

 

 

 

 

 

 

 

 

      教堂内有大小玫瑰花窗六扇及尖券式窗户六十多扇镶嵌其中,不仅绚丽多姿并可充分利用天然光源。 

 

 

 

 

   

 

 

 

 

 

 

 

 

 

 

      

 

 

 

  堂内有苏州产金山石雕凿的64根植柱,每根又有10根小圆柱组合而成。建筑设计者应用视觉原理,将普通的柱子变为“束柱”,使其看来不再笨重。

 

 

 

 

 

 

 

 

 

 

                 

   天主教宣称,上帝创造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并被安置在伊甸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夏娃和亚当经不起蛇的引诱偷吃伊甸园里的知善恶树上的禁果,因而被驱逐出园。亚当和夏娃的罪世世代代相传,这种原罪,人类无法自救,只有忏悔。

   以上片子摄于6月21日,堂内禁止拍摄,慌慌张张按几下快门,权当记录。偷吃了禁果,在此向万能的主忏悔一下,愿主宽恕,阿门!

 

 

   杰瑞:“我或许接触到美的力量,肯定了她的存在,而她无限的丰富内含,不断地待我们一同去发现...去分享。 以上文章转载于博友王工《【原创】徐家汇天主堂》日志,感谢王工义务的分享,热爱,我们的热爱。

   下面我补充一些有关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的资料: 

徐家汇天主堂位于徐汇区蒲西路156号,是上海天主教三自爱国会所在地。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宣统二年(1910年)告成,1980年重修。为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平面呈长十字形,正面向东,两侧建钟楼,高耸入云。

徐家汇天主教堂可容纳三千多名教徒进行活动,被称为上海的“梵蒂冈”。该堂区现有教友数万名,每天清晨有多台弥撒,逢星期日及教内重要节日,教友济济一堂,现已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徐家汇天主教堂是鸦片战争后上海第一座天主教堂。19世纪末,徐光启墓附近地区是上海天主教中心,1906年教会建新堂,1910年完成,即后来的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中国第一座按西方建筑风格建造的教堂。

徐家汇天主教堂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鸦片战争后,曾遭罗马教廷下令解散的耶稣会已恢复,其会士重来江南,5年后在徐家汇建立会所,咸丰元年(1851年)建造教堂,为中国第一座西方建筑式样的教堂,为徐家汇旧天主堂,奉“圣依纳爵”为主保。宣统二年新大堂建成后奉圣依纳爵为主保,称“圣依纳爵堂”,旧堂改奉“无原罪始胎圣母”为主保,称无原罪始胎堂。

该堂教徒人数建堂时为100余人,光绪二十七年1700人,民国31年(1942年)7000人,1951年8400人,1998年10350人。

徐家汇在天主教历史上有重要地位。上海天主教的文化出版、科学教育等事业在此创立和发展,徐家汇成为上海天主教中心。民国13年,中国天主教“第一次全国主教会议”曾在此举行。抗日战争初期,徐汇大堂、徐汇中学等办了难民所,收容难民数以万计。

1949年后,上海天主教界开展反帝爱国运动,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道路。1960年4月,上海市天主教第一届代表会议选举张家树神父为上海教区正权主教,由皮漱石总主教主礼的祝圣主教仪式就在徐家汇天主堂举行,从此,该堂成为主教座堂,并改奉“圣母为天主之母”为主保,称天主之母堂。

徐家汇天主教堂“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堂受到毁坏,钟楼尖顶被拆毁,整座教堂的彩色玻璃窗被砸碎,并作为上海市果品杂货公司仓库。1979年,该堂归还教区后,即着手修复,并于当年11月举行“文化大革命”以后的首次弥撒。1980年圣诞节前夕大堂修缮一新,张家树主教主持圣诞节大礼弥撒,千余教徒恭与弥撒。1982年8月,两座各重达13吨的十字铁塔架,重新安装到钟楼上。

1985年1月,李思德、金鲁贤神父任上海教区助理主教的祝圣仪式在此举行。1988年2月,张家树主教去世后,其骨灰安置在该堂。

改革开放以来,该堂成为对外交往的重要场所,每年均有世界各地天主教人士前来参与宗教活动或参观访问,其中有香港胡振中枢机主教、澳门高秉常主教、林家骏主教、菲律宾海梅·辛枢机主教等;英国圣公会坎特伯雷大主教伦西博士、凯瑞博士,南非圣公会主教图图博士来沪访问期间,曾到该堂参观。

1989年9月25日,徐家汇天主堂由市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优秀近代建筑。

建筑特点

高79米,宽28米,正祭台处宽44米。堂内有苏州产金山石雕凿的64根植柱,每根又有10根小圆柱组合而成。地坪铺方砖,中间一条通道则铺花磁砖。门窗都是哥特尖拱式,嵌彩色玻璃,镶成图案和神像。有祭台19座,中间大祭台是1919年复活节从巴黎运来,有较高的宗教艺术价值。堂内可容纳2500人同时做弥撒。内部的顶部回廊,通过独特的网状设计结合空气动力学原理,让至少三层楼高的大厅不用人工清洗高位玻璃而且保证在教堂的任何一个地方用平常声音说话能传到教堂的任何一个角落。在中间的横廊的窗上有据说是修女自制的贴上去的窗花,很漂亮的颜色和图案,还代表着圣心和圣母心的故事。

外观是典型的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双尖顶砖石结构,堂脊高18米,钟楼全高约60米,尖顶31米,尖顶上的两个十字架,直插云霄。堂身上也有一十字架,颇似轮盘状――生命恰如驾驭轮盘,恰当的比喻。堂身正中是盘型浮雕,繁复华丽,远看极像罗马钟表的形状。外部结构采用清一色红砖,花岗石镶边,屋顶铺设石墨瓦,饰以许多圣子、天主的石雕,纯洁而安祥。  主体墙上有巨大圆形花窗,其上镶嵌彩色玻璃,建筑造型挺拔庄严。外墙用黄沙水泥粉刷,屋顶置有大小不等铜皮圆穹,呈孔雀蓝色。南侧有一幢3层楼房,为神职人员住宅。

“文革"时期,徐家汇天主堂遭严重破坏,连巳拆下十字架的两个尖顶和大管风琴也不能幸免,教堂被用作仓库,宗教活动中断。1978年后恢复,1980年重修,1982年圣诞节,修复尖顶十字架,重现大教堂哥特式风貌。

地址:上海徐汇区蒲西路158号 (地铁:1号线徐家汇站)

开放时间:平时6:00-7:00;15:00-16:00

周六和周日下午1点到4点半向教友开放、 星期四10:00-16:00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