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萌图q版帅气男生:中国古代都城西北高台建筑探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45:37

中国古代都城西北高台建筑探谜

 

秦建明

 

    中国古代有几座著名的都城,其西北部都建有一组巍峨壮丽的高台。与普通建筑相比,这些高台建筑等级较高,影响也相对大一些,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上,这的确是比较引人注目的现象。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于这些高台建筑却重视不够,多把它们作为一般的建筑对待,很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种种现有的迹象看,这些高台建筑,并非古代建筑师在都城建设中对都城进行的随意点缀,其中可能包含有某种特有的象征和深刻的寓意。本文拟就此问题提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期引起有关专家的关注,能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

 

                      古代都城西北的高台建筑

    历史上最为人称道的这类高台首当推曹魏邺城的“铜雀三台”。

    唐人杜牧诗中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名句,其所谓的铜雀,便是指的铜雀台。与铜雀台齐名的还有金虎台、冰井台,合称“铜雀三台”。铜雀三台是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所筑。《水经注.浊漳水》说邺城:“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之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余间。”(注1)从中可见,其建筑的规模已经相当宏伟高大了,但是后赵石虎都邺时,对此意犹未足。他变本加利,竟把铜雀台“更增二丈,立一屋,连栋接榱,弥覆其上,……又于屋上起五层楼,高十五丈,去地二十七丈。又作铜雀于楼巅,舒翼若飞。南则金虎台,高八丈,有屋百九间。北曰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注2)这样的巨构,委实惊人。铜雀三台不仅建筑高大,而且极其精美,当邺城废弃后,当地出土的瓦,由于体质细润,其坚如石,被后代文人们制成砚台,号称“邺瓦”,身价颇高。由此可以窥其建筑考究程度之一斑。

    邺城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境,曹魏首先建都于此,当时与长安、洛阳、许昌、谯合称为“五都”。曹魏之后,又有后赵、前燕、东魏、北齐相继定都于此,可谓五朝古都,对于邺城的西北三台来说,也经历了多个王朝。经考古调查,证实了这些建筑台基的存在,并且其位置与历史记载基本相符。

    另一处设于都城西北的同类高台建筑群是汉魏洛阳的金墉城。

    金墉城在历史上久负盛名,无独有偶,它和邺城的铜雀三台一样,也是南北向排列的三座建筑。并且设在城的西北隅。《水经注.谷水》称这组建筑于洛阳城:“谷水又东,迳金墉城北。魏明帝于洛阳城西北角筑之,谓之金墉城。起层楼于东北隅,《晋宫阁名》曰‘金墉’,有崇天堂即此地。上架木为榭,故曰楼矣。皇居创徙,宫极未就,止跸于此。构宵榭于故台,所谓台以停停矣。”(注3)从文中可知,在金墉构筑之前,这里已经有“故台”建筑,但这故台构于何时则不得而知。我们知道,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在汉洛阳城旧址上建都,如果魏以前就有故台,则这台应当是东汉的遗存,金墉城可能只是曹魏对故台的扩建而已。东汉的王充在《论衡.道虚篇》中有:“如天之门在西北,升天之人,宜从昆仑上。”可见汉代已经流行这样的说法。这一层台一名金墉城,又有别名叫做“有崇天堂”,地处洛阳城的西北角,与王充说的天门位于西北处于同一位置,可能就是法象“天之门”。

经考古勘探,汉魏洛阳城故城西北角的金墉城南北长1080米,东西宽约250米,中有城垣分为北中南三部分,其间各有门道相通(注4),证实历史上记载金墉城的可靠性。洛阳的金墉城,其为何名“金墉”?大约与后述昆仑宫有积金,为天墉城有关,所以又号“有崇天堂”。

 

    还有一座值得注意的都城是隋唐的东都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年间,武则天曾对此城大肆改建。隋唐洛阳城布局结构不凡,曾有“神都”之称,其宫城西苑,即名“神都苑”。这座都城的平面布局呈方形。洛水东西向流过,将东都分为南北两部分,这大约和秦咸阳城的“天汉贯都”的设计出于一种思路,具有明显的法天意识。这座都城与隋唐长安城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皇宫不设在城的中轴线上,而是放置在全城的西北角。皇宫南面临河,自南而北依次为宫城、曜仪城,圆璧城,这种布局,又与前述金墉城的布局有很大的相似性。其在宫城的西北角也有三座高台,即观象台、映日台、望景台(注5)。不论是有三台还是有三城,这座都城都可以说与汉魏洛阳城或邺城在此处有相类的地方。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在西北部建有三台的至少有曹魏洛阳、邺城和隋唐洛阳三座都城。这种设在都城西北的特殊结构建筑形式,是否隐含有某种特殊意义?我想,它应当是中国古代都城研究中的一个耐人寻味的题目。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偶然产生的现象。其实不然,因为不会有这样多雷同的偶然。当然,也有一些研究者已经提出,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加强西北方面的防御,并列举了这些建筑的高大、雄伟,以及设于其旁的一些军事设施为由,以证明防御的观点。然而这样的解释也有其不能令人完全信服之处。从防御角度分析,为什么仅仅重视一个城角,如果说某一座都城由于特殊的地形关系,西北方向需要加强防守,设置了这么一处军事建筑,而其它一些都城难道也都恰恰具有同样的需要?看来,我们有必要从新的角度对这一问题重新进行考虑。

    笔者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中国古代都城西北部设置高台建筑,可能与昆仑的传说有关。在此,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法天意识与昆仑的传说

    所谓法天,就是通过各种形式去仿效天象,中国古代有着久远的法天传统,《易.系辞上》就有:“崇效天,卑法地”的说法,《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法天意识除了表现在政治、思想、礼仪、宗教等方面外,还经常通过一些建筑来暗暗体现这一思想。把法天思想渗入建筑,算得上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代,对于所法之天的认识是不一致的。天,有着多种概念,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至少有这样几种的天:一种天是天空,和日月星辰等天象;一种是神化了的有着人格意识的天;还有一种,就是昆仑山。

    昆仑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天帝所住的地方,或曰天帝的下都,传说那里是天下的中心。这一传说,自春秋至秦汉,历魏晋南北朝而经久不衰。至如汉人桑钦《水经.河水》一开始即曰:“昆仑墟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 (注6)《山海经.西山经》:“昆仑之丘,是惟帝之下都。”(注7)在传说中的神秘昆仑,最出名的地方有三,《水经注.河水》引《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注8)对于三山的描述,由于传说不同,各家记载小有出入,《广雅》云:“昆仑墟有三山:阆风、板桐、玄圃。”(注9)《淮南子.地形训》:“悬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注10)《海内十洲记》则说:“(昆仑)山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之辉,名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堂;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其一角有积金,为天庸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所。”(注11)在这里,三山已经明显带有建筑的意味。而中国古代都城中产生的三台上,设置众多的豪华建筑,也正是模仿这些神秘的所谓金台玉楼。

    昆仑被描述为壮丽辉煌的天堂,自然是帝王向往的地方,然而传说毕竟飘渺而不可企及,帝王们只好在地上构筑人间天堂。中国古代都城西北出现的这种特殊高台,可以说就是古代帝王们以都城法象昆仑,也就是在建筑上法天的典型例子。

    都城法天就是仿效昆仑,这在中国古代有明确的文献证明。《吴越春秋》卷八记越国建造都城时:“ 范蠡乃观天文,拟法于紫宫,筑作小城。周千一百二十一步,一圆三方,西北立龙飞翼之楼,以象天门。……范蠡曰:‘臣之筑城也,其应天矣,昆仑之象存焉。’”(注12)这里特别点出,在城的西北“立龙飞翼之楼,以象天门”和王充的“天之门在西北,升天之人,宜从昆仑上”的说法可以对应。这种法于昆仑的建都思想,出现在《吴越春秋》这本著作中,《吴越春秋》是东汉人赵晔所著,据推测,赵晔大约活动于东汉初期,(注13)说明至少在东汉时期已经产生这种意识。我们还可以在更早的文献中发现法于昆仑的建筑痕迹。在西汉时期汉武帝修建的建章宫的西北,也建有一座名为“凉风“的高台,“凉风”一名,应当就是传说中的昆仑“阆风”。另外,我们还注意到,春秋时齐都临淄小城西北部有“桓公台”,是该城发现的最大的宫殿台基。曾作为秦国都城的雍城遗址,其城墙的西北角,也是一处很大的建筑。西汉都城长安西北,有规模宏大的甘泉宫,中建有阶状高台太一坛,用以祭天。

    这种法天造城的用意,可能有二,一是中国古代帝王一般都以“天子”自居,那么,其所居住的都城,自然也要仿效天帝之都。二是古代的流行的一种用于建筑上的厌胜方术,就是采用某种建筑地点或方式,造成使敌对方不利的影响。如《吴越春秋》卷四,记吴国造城时的想法:“阖闾曰:‘善。夫筑城廓,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子胥曰:‘有。’阖闾曰:‘寡人委计于子。’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注14)

    西北留下法天迹象的古代都城,还不止于此,隋唐长安城也可看到一些端倪。长安城中划分为方形坊里,其最西北角名“修真坊”,另西北部还有“金城坊”和“醴泉坊”,其名称耐人寻味,因为金城就是金墉。《两京城坊考》注云:“初移都,百姓分地版筑,土中见金聚,欲取便没,隋文帝曰:‘此朕金城之兆’,因以金城为坊名。”在长安城西北125公里处,建有规模宏大的“九成宫”。《老子》:“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而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皆作“九成之台”,九成就是九层或九重的意思,则九成宫即九层宫或九重宫。中国古代有天为九重的说法,传说中的昆仑山就是九重。所以,这处位于都城西北的九成宫也是一处法天的建筑群。

    更晚近的同类建筑可在明清北京城中得以印证。这就是位于故宫宫城西北的琼岛、团城、和中海东岸的一处名犀台山的台式建筑,三者南北一线分布,最高者为北端的琼岛,其次是中间的团城,南部建筑最低。初看这三组建筑似乎并无什么联系,但如果采用傅熹年先生研究发现的明清北京城的建筑模数是以故宫的宽度为准,即753米左右,(注15)则这三台中南北两台的中心距也恰与此相同。乾隆皇帝曾写诗称颂团城曰:“朵殿年芳入绮钱,崔巍疑陟阆风巅。”(注16)

    学者们早就发现,中国古代的都城和宫苑建筑中盛行效仿道家神仙宫苑,但多数都集中在研究其效仿东海的三神山上,而对于其效仿西北昆仑则提出不多。我们认为,在北京的北海、中海、南海的建筑中,这两者都有所体现,南海中的三座小岛应当就是代表东海三神山的。而前述三台,则是法乎昆仑。

看来,中国古代都城中的这类迹象,尚待我们深入研究。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上许多都城的西北部都设有一组高台建筑,而且往往是互有联系的三座高台。这是中国古代都城具有神秘特色的一种法天意识建筑,其渊源则是法象传说中的昆仑三山,昆仑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上帝的住所,是中国古代憧憬中的理想世界。古代都城中出现这类建筑形式,一方面反映了帝王们追求神仙长生不死和享乐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中国古代强烈的法天传统意识。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种种思想意识的表现是非常复杂的,通过这些研究,不但对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思想有所裨益,而且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探讨也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