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丁敏君有空间:明天顺黑釉铁锈花加蓝彩梅瓶(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23:21:24


  釉的成分中含铁量达到8%以上,

烧成后即为黑釉瓷。很多资料表明,六朝时期烧黑釉瓷的主要窑口是德清窑,唐代黑釉瓷是位于白釉、青釉之后的第三大釉色瓷。宋代的磁州窑、吉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辽缸瓦窑、建窑等窑系都兼烧黑釉瓷。尤其是建窑和吉州窑的黑釉多绘纹饰,如鹧鸪斑、木叶纹、兔毫油滴、白彩绘花、褐彩绘花 铁锈花 。到了元代很多瓷窑都成了强弩之末,能真正代表瓷器生产时代特点的景德镇窑也生产黑釉瓷。至明代,景德镇窑生产了受官、民喜欢的各种彩瓷,所以黑釉瓷的生产已经很稀少了。

 

  黑釉的褐彩绘花 铁锈花 是一种高温釉中彩瓷,

在施挂黑釉的瓷胎上,用富含铁的涂料或其他彩如蓝彩等绘画花纹,然后经13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一次烧成。在缓冷过程中铁绘呈铁锈红色。由于色料熔于釉中,彩釉结合紧密,近似釉下彩的效果。

 

  这件黑釉铁锈花加绘蓝彩松梅竹梅瓶,

高32.8厘米,腹径17厘米,足底径12厘米,唇口外卷,颈适度,肩丰满。长腹,下稍收,器型端庄古朴,有明中早期风格;胎质坚实,瓷化程度高,手感稍沉。高圈足,沙底无釉,胎色细白闪灰青,应是麻仓土制胎。底心隐见挑刀旋痕,入窑前刷护胎浆,烧成后呈火烧红颜色。圈足修理不规整,平足根,外削一刀,内削半圈刀,深圈足,是“空白期”民窑普遍特征。瓶内不施釉,修胎平整,不见明显接胎痕,但可见旋痕。瓶外通体施黑釉,肥厚温润,在唇口边露出酱白色一圈。瓶肩部有两块露白釉的开窗,分别是横写的“马府”二字和顺写的“天顺七年大同马氏造”九字的款识。字体雄健遒劲,色泽浓重,有铁斑,白釉中的气泡清稀,有瘪泡。瓶身主体纹饰为松梅竹。观察纹饰的色彩、松和梅褐红色“铁锈花”在表面显色,蓝彩在底下隐隐露出,而竹和竹石却把蓝彩显示得明显。

 

  综合分析该梅瓶的各种表象,

应该是大明天顺年 瓷器空白期 的器物。理由如下:

 

  1、器型,

有宣德遗风,古朴端庄,胎釉结合紧密,纹饰有下凹的手感。参阅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一书,该器型属于明中早期风格。

 

  2、黑釉表面已形成如银翳 一层银白色薄膜 般的包浆,

这种包浆形成的酥光,是年深日久,在有机无机等微尘的附着、积压、腐蚀、氧化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笔者留心观察黑釉瓷器,凡是几百年以上的釉面大部分都形成这种白色薄层。而新仿的釉面光亮刺眼,绝无这种薄层包浆。

 

  3、釉面上有一些大小不一、深浅不一的缩釉点和棕眼,

体现出明代高温的烧造工艺。新仿的不会出现非常自然 不是人工扎眼 的大小不一的缩釉点和棕眼。

 

  4、纹饰特征:松竹梅纹饰构图疏朗大方,

率意豪放,松干呈S状弯曲,松针团扁圆,苍老虬劲,给人以力量。梅树曲折苍劲,老树箸花,不畏严寒,繁茂昌盛,喻人的高尚品德和美好向往;竹子挺拔向上,竹叶由蓝彩点染,显得肥润青翠,底部竹石加蓝彩更显得坚硬,符合文人士大夫坚贞气节和品格。绘画松竹梅象征德行,这与明代中早期提倡和复兴程朱理学有很大关系,清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卷下“五龙亭旧为太素殿创于明天顺年,在太液池西南向,后有草亭画松竹梅于上,曰:岁寒门”,可见明代天顺年非常提倡松竹梅的君子品德。

 

  以松竹梅为瓷器纹饰元代已盛行,

直至明代、清代都是以白釉青花和釉里红为多,像这件黑釉铁锈花并加绘钴蓝彩非常少见。而且画面大气,笔画娴熟,比用白釉青花和釉里红更增加了难度。从工艺上看,在素胎上先用钴料书写款识,然后上白釉,再满施黑釉,然后再用蓝彩、褐彩 铁锈花 绘松竹梅纹饰,入窑在高温下一次烧成。铁绘在逐渐的冷却中,釉层表面花纹富集铁分子赤铁矿晶体,呈铁锈红色,蓝彩在黑釉中呈浅蓝色,可见工艺复杂、精湛。新仿的黑釉铁锈花没有蓝彩,并且褐彩 铁锈花 浮在釉上,没有下凹的釉中彩手感。纹饰草率不精,没有老旧的气韵。

 

  此类黑釉瓷器,

在牛福忠先生编的“鉴宝”书72页中登录一个黑釉绿彩罐,只是款识为洪武刘府。写有大明天顺“大同马氏”款的瓷器,在耿宝昌先生“明清瓷器鉴定”一书第四节“天顺时期”有记载。只是全是青花瓷,未见黑釉瓷,笔者未查到关于明天顺年马府马氏的相关资料,但根据以上实物可确定“马氏”在明天顺时期是显赫一方的富户或贵族。该梅瓶是马府在景德镇定烧瓷器,用于陈设或祭祀,显示出它的高雅、浑厚、神圣和贵气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