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衫龙王献身杨逍:个性化教育在世界各国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 中国个性化教育研究院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05:29

由于信息经济、创新经济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划一性教育培养出来的模式化的、僵化的和缺乏创造性的人才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经济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经济所需要的个性化和创新的人才,现在,在美国、日本、法国、澳洲、韩国和欧洲等一些国家都在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个性化教育的实践和应用。

一、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个性化教育

“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人类生命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需要、探索、维持和寻求人类生命的过程,也就是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和需要。”在这个过程的演进中,文化由此诞生,简而言之,文化就是文化参与者(人类)对自己利害攸关的事物(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和需要)进行激烈思辨的总和。而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它所特有的象征、理想和情感方式──只要是活的东西,就必然对该民族成员共同命运的意义产生影响,即形成一种民族所特有的价值取向。
    在现代社会,个体向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发展往往与一个社会对个体发展的期望及其对个体教育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西方文化中,一直强调个体为本的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但唯有在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才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从美国社会对个体发展的期望和教育的价值取向来看,美国社会非常重视个体的教育即个性化教育,美国的个性化教育与美国的个人主义联系密切。总而言之,个人主义构成了美国个性化教育的社会和文化基础。

(1)、个人主义的涵义
由于个人主义的相关内容纷繁复杂,以下简单加以介绍。
? 什么是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是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个人主义的价值体系可以表述为以下三种主张:一切价值均以人为中心,即一切价值都是由人体验着的(但不一定是由人创造的);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在某种意义上说道义上是平等的。
? 个人主义的起源
钱满素在《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中说“个人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革命中,据说,它是由圣西门派发明出来“表达19世纪社会中人的处境特点他们的失落无根,他们的缺乏理想和共同信仰,他们的社会断裂,以及他们无情的竞争和剥削态度,这种态度源于合法的无政府状态。”尊重传统社区生活的保守分子也把个人主义视为“现代的基本罪恶。”托克维尔基本上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个人主义是将个人从家庭和社会分开的一种力量,使一个人形成“他自己的小圈子”。在他看来,个人主义,先将消耗掉“公共生活的美德”,接着将“攻击和毁灭其他所有人”,直至“被完完全全的自私所吞没”。
? 个人主义的特质
个人主义在西方已经实施了相当长的时问,它的一些潜在的问题已经慢慢显现出来而受到公众的注意,个人主义正在经历危机,面临新的挑战。无论个人主义呈现什么样的状况,有两种特质是无可否认的。
第一点,个人主义并非一种固定的教义,而是关于个人自信、自立、自强的理论,因此具有与人类共同成长的潜力。作为一种特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个人主义的确立有它精神和物质的基础。当基础变了,它要么随之改变,要么被淘汰。但只要个人主义的基本原则仍被承认,它就继续在起作用,虽然它会随着变化了的形势作某些修正。而这也正是个人主义目前的状态,新的诠释一直在对个人主义进行重新建构。
第二点是更重要的,在民主国家里,个人主义的基本精神不仅已被普遍接受,而且被机构化、法律化了,因此造成种假象,似乎个人主义已经过时。但是怎么能设想一个没有个人主义的现代民主社会呢?浪漫主义是感情上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是思想上的个人主义,多元化是社会领域的个人主义,放任主义是经济领域的个人主义,民主则是政治上的个人主义。一句话,从托克维尔和爱默生的时代以来,个人主义在西方确实是大大地扩展了并扎下了根。它不仅被法律化,而且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表现在人们的习俗举止上。
(2)、美国式的“个人主义”
美国特色的“个人主义”一词首次使用,是在法国学者托克维尔的《美国的民主》英译本中。托克维尔当时认为,美国的个人主义与自私是不同的,它是一种成熟和平静的情感。它使美国人养成了视自己为独立的习惯,认为自己的整个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美国《心灵的习性》一书的作者、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也指出,美国特色的“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真正核心”。[5]美国个人的一切价值、权利和义务都来自这种个人主义。放弃个人主义就等于放弃美国最深刻的本质。不过确切的讲,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在美国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它的积极意义,指的是个人自我独立、自我奋斗、自己掌握自己命运,自己维护自己独特的个性的执著精神。”强调自信,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想做什么就能做成什么。美国人的信条是: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我不是你,你不是我。同时,还要强调自立、自我依靠。“要么依靠自己,要么被逐出人类”。重视自己的存在和表现。强调一个人在一生中应当勇于开拓,充分展示自己,否则就浪费了自己。通过个人自主和奋斗取得成就是一种美德,而依赖别人则会遭到鄙视,为社会所不齿。强调个性的发展要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以一种灵活的姿态来应对环境的变化。美国人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表现自己的个性,但并不是使自我僵化,让环境和条件适应自己,以不变应万变,而是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及时地改变自己,以变化应变化。强调个人利益别人不能随意侵犯,个人时间别人无权随意占有,个人隐私别人无权过问,子女长大成人后父母无权干预其婚姻、职业选择。
这层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常与这样的美国人形象相联系:他是一个勇敢坚强的拓荒者,向荒野迁移,与蛮夷作伴,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独辟蹊径,铺设成功之路。他所做的一切充满着创业精神和独特活力,拥有独到的认知能力,对于自己所认为值得做的事情不为旁人的质疑所左右。弗朗西斯?福山曾总结性的肯定了美国社会中强大的个人主义的因素:“美国人不是把个人主义看作一个缺点而是看作一种近乎完美的品德,它代表创造性、开拓性、积极进取精神以及不向权威屈服的自豪。”因此个人主义通常产生骄傲感,美国人认为它是美国文明独特、最吸引人的地方。
第二层是它的消极意义,指的是个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置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于不顾,疯狂索取,贪得无厌。从心理学角度看,弗洛伊德对此作出了解释。他认为人们由于对个人主义认识产生了扭曲,而坚持无意识的“自恋”和“享乐主义”动机的普遍性,导致人人都成了利己的功利主义者。在弗洛伊德理论中,人们“为追求满足其个人欲望可以使用诡计,就是说,服从现实原则,但目的永远不变,即达到称心如意。简言之,他完全只顾自己,绝对自私、不可能断然放弃其本能的欲望。”在这样的心理状况下,美国人有时甚至会把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截然对立起来。“把个人的首要任务看作是自己自立地发现自我”。[9]不仅要与父母分离,而且要从构成个人历史的那些更大的共同体和传统中分离出来。这就会造成这样一种观念,即认为个人的自我实现是在自我之中、或许再加上与其它几个亲密的人的关系之中完成的。这种类型的个人主义一般蕴合着对公共生活的否定态度。
这层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常与这样的美国人形象相联系:他是一个自私自利的投机分子,为了满足个人的种种欲望,不择手段、不顾一切地从社会和大自然中攫取有用之物,对社会福利和自然环境冷谈麻木,漠不关心。
可以这样说,个人主义的这两层意思是该词内涵所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如同一枚硬币有其正反两面一样。从好的角度说,个人主义有利于创业精神的弘扬,它给人以机会,赋予自由,鼓励多样性,从而推动和促进了美国的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娱乐和体育的发展。从坏的角度来讲,个人主义的无节制膨胀给大自然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也给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抹上了一层厚厚的冷霜。许多人在冷酷的个人主义的竞争、挤压下,或生活潦倒、心灰意懒,或人性扭曲、愤世嫉俗。
因此,从个人主义的积极、消极两方面因素来看,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抑恶扬善,而这也是美国文化中始终没有妥善解决的“难结”。 要解决这个“难结”,只有使人们改变或是放弃对个人主义的扭曲认识从而形成一个更妥善的相关观念。20世纪初,杜威提出用“新个人主义代替已经成为一种货币文化,使人热衷于‘赚钱’和‘过得舒服',使人的个性泯灭的旧个人主义”。[10]也就是说他在分析了旧个人主义的失势之后 ,提出要提倡确立一种新型的个人主义观念。当然,既然是观念,它就不能只存在于一个人中,它必须是社会所共享的东西。要使其成为“社会所共享”就务必要寻找一个有效途径。
(3)、美国的个性化教育
就教育本身来说,它首先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的各个阶段应该与人格的不断成熟的各个阶段是一致的。而个性化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们在各自“人格的不断成熟的各个阶段”享有与之相符的受教育机会,从而充分发挥个体的个性魅力,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优化。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尊重个性、弘扬个性的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潜能、个性和价值是高于一切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帮助人达到他能达到的最佳境界。”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把‘平等+个性’当作新世纪的追求”、“教育在今天只有赢得了‘个性和个性发展’,才能赢得社会发展的未来”、“要把个性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等等。 让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和完善,这是人的本性要求,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 美国教育概况
美国从来就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也正因为重视教育,才会不断的发展教育。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挫折中盘旋前进的,美国的教育也不例外。历史中多年以来“拯救我们的学校”、“教育的末路”、“大学的危机”等等在美国不绝于耳。人们常说,美国中学生不懂简单的算术,大学生连一封信都写不通。尤其是在六七十年代,即使对美国教育持乐观态度的人,也只是说美国教育水平并未下降,也没有人说它有所提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失败呢?有人马上出来指责:美国的个人主义泛滥,学校,家庭给予学生极度的自由,个人主义是美国教育失败的罪魁祸首。诚然,我们也不否认,教育的失败与个人主义有关,但是并不能由于一些误解导致的失败而否认个人主义在美国教育中的积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应该有个度,超出一个度,就会“过犹不及”。我们从前文就已经看到个人主义本身就具有两面性,那个激进的甚至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已经被扭曲,它向人们阐释的就是孤立和排他。下面这句话精确的描述了美国社会中存在的这种扭曲:“‘现代生活’不仅对个人来说是孤独的,对只为少数人谋利的社区来说也是凄凉的,所谓他类,就是指那些外边的,不同的陌生的或者有故意的人们”。
从此句话中可见个人欲望的极度膨胀即极力追求个人物质享受和精神刺激的倾向将导致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下降,价值观涣散。如果人们盲目的追求个人主义社会中早已约定俗成的东西就会遭到摧毁,社会的稳定根基将受到猛烈冲击。布热津斯基也警告地说过:“如果蓄意破坏‘共同语言、共同政治哲学、共同的宪法承诺’美国社会就面临解体的危险。”亨廷顿也说过:“美国文化受到了西方社会里一些群体的挑战,其中一种挑战来自从其他文明过来的移民,他们拒绝同化,继续监守并且宣扬他们母国那些价值观、习俗和文化……如果同化失败,美国将变成一个分裂的国家。”
教育是社会化的东西,也就不得不受到社会思维的约束和影响,个性化教育一直是美国文化所极力倡导的。美国人一直不断的探索着怎样将个人主义与个性化教育达到完美的结合。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有人在一些社会元素的影响下就脱离了常规模式(在此可以理解为个人主义的消极因素)的轨迹,因而造成了某种失误。有人顺应了常规模式(在此可以理解为个人主义的积极因素),取得成功。在此引用弗洛姆的一句话对其加以解释:“脱离某种文化常规的人与顺应文化的同胞一样,都是为了寻求解答。他找到的解答比文化提供的解答或者好些,或者坏些——但是对于一些基本问题来说,总是一种解答。”
由此可见,无论个性化教育在与个人主义联系的情况中出现什么样的状况,都是在它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探究。而其探究结果表明,个性化教育要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屏弃个人主义中自私的、排他的、反社会的、非道德的、堕落的一面,而强调的个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自由发展,不受或少受社会和政治的限制。
个性化教育是一种以个人为本体的人文教育模式,又是个人主义哲学和价值体系的反映。它认为一切价值都以个人为中心,个人之间在道义上是平等的,社会是一群人以自愿的契约形式组成一个共同体,其目的乃是维护组成该社会的个人的利益。这是美国立国建制的指导思想,集中表现了美国式理想,所以个性化教育是目前美国教育的核心。
? 美国个性化教育的发展现状
美国教育学中认为个性化的教育,包括了两个方面:个性化培养和个性化学习。
一方面,个性化培养,依据孩子的个性特点、智力结构特征,遵从孩子自身的兴趣,在家庭教育与学校常规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项重点培养。
在家庭教育中,对独立意识、自信心和反抗精神的肯定和培养,成为孩子个性发展的基本内容。在美国,家长们一般都会给予孩子最大的支持与鼓励,并最大可能的创造孩子个性发展的条件。
美国社会的个人主义文化和激烈竞争使美国人十分重视孩子个性中独立意识的养成。在个性化教育中独立意识包括独立人格、自尊等内容。美国式的个人主义认为,人格和自尊是由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切态度所构成的,它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
美国家庭中个人独立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以尊重和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美国父母认为这样可以使孩子认识到,在人格上,他们是与成人一样平等的、独立的、具有一定价值的人,从而形成对自己正确的认识。美国家长经常与孩子一起讨论孩子们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听取孩子们的意见,并提出建议,但不为孩子的选择做出决定。
其次把独立意识的培养与孩子自身的利益联系起来,鼓励孩子关心和保护自己的利益,形成他们对自身权利和责任的认识和关注。美国人认为,父母与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双方又有不同的利益。强调孩子有自己的利益,督促他(她)关心和保护自己的利益,对于培养孩子不依赖他人、形成独立意识和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是有利的。
因而,美国的父母不讲对孩子的无私奉献,强调不能为了孩子的利益而牺牲大人的利益。他们认为:家庭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寻求一个双方都有利的方式教育孩子。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父母不必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使自己的事业有更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孩子从小就不完全依赖父母,从生活中学习和锻炼自己独立生存的能力。为了学会保护自己的利益,美国父母经常教育孩子,在与别的孩子发生冲突时,妥尽量通过协商来解决。如果不行,则首先要考虑保护自己的利益,并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美国的学校教育,就整个大环境来看,其发展是在一种极其宽松、没有更多压力的条件下进行的。主要重视孩子个体表现力和主动性的培养和发展即是充分发挥个人主义中强调个性的特征。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美国孩子可以在比较自由的环境里来表现自己的个性。美国的课堂气氛是十分活跃的,可以窃窃私语,发出笑声,甚至还可以大大方方地走动、喝水.或摆弄文具,做些小动作等。在美国的教室里,桌子不是一律面向黑板,桌椅也不固定,师生活动都很自由。教育中强调个人主义中的自信、勇于开拓、勇于展示自己,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想做什么就能做到成什么的精神。美国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除自由地活动外,还必须积极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他们认为,如果一个学生没有提出过问题,也没有发表过自己的见解,那么教师就很难了解这个学生是否弄懂了教学的内容,思路是否正确等等。因此,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提不出问题,就别想得到好成绩。这也就促使学生上课要积极动脑思考,主动学习,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美国教师也经常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美国学校还比较重视学生隐私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强调个人主义中的个人利益别人不能随意侵犯,学校和班级从不当着学生的面公布成绩,也不在全校或班级排名次。他们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因而,一个人即使有很多缺点,也会固有一项优点而得到老师的表扬或鼓励。
另外,美国的个性化教育还体现在培养学生主动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独立的学习。在美国,学生一旦升入中学或大学,一入学,就可以拿到一份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用电脑为每个学生排出的课程表。根据这份课程表,一个美国学生就开始新的生活。
另一方面,个性化学习是一种思想观念,一种复杂化的信息综合体,而不是一种简单化的或单一性的学习方式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表现不同的讯息。
从具体的教学实施来看,每个孩子因为成长环境以及自身的原因,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那么,因材施教,应该是在了解每个孩子智识基础上,充分掌握其学习风格,依据学习风格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教学,这包括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等。
从学习风格来看,个体的学习风格存在着个别差异性和独特性,这些都为个性化学习思想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它是个体采用的较为稳定的学习策略和思维方式,可能更多的是个体根据学习任务,对学习材料的独特、自主的探究和思维过程。
从教育的主体表现来看,个性化学习可能更多的表现为学生一种自主确立的学习活动,一种自我需求的清醒认识,对自身个性特点的理性分析,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自由的个人主义精神。
总而言之,个性化学习注重的是个人的“自我实现”。用马斯洛的话来讲:“自我实现强调‘完美的人性’(full humanness)…… ‘完美人性’指的是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特性或潜能。这些潜能的充分实现称为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虽然也是一种类似个体本能的基本需要,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最有效的自我实现是“一定限度内的自由”。失去爱、安全感和尊重的孩子是很难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的。所以个性化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孩子完成“自我实现”,下面几点是自我实现的特征:
a.能认清现实并保持与现实的良好关系。能够对现实采取客观态度,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看外界,而是按照它的本来面目看它;
b.能接受自然、他人和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也承认自己的饿缺点;同样能够容忍他人的缺点,承认这是人性的自然。但对于妨碍人性发展的缺点和懒惰、无思想、妒忌、偏见等十分敏感,总是引为羞耻,力求改过。
c.自发、单纯和自然。言行坦率、而不造作,一切发自人的自然本性,但也不会为了一些小事做出伤害他人的反应。不故意违反社会常规,但在他们认为是重要的问题上也会毫不迟疑地抗拒习俗。
d.以问题为中心的态度。热爱自己的事业,能够献身于事业。工作就是他们最高的享受。
e.有独处和独立的需要。他们不回避与人接触,但是并不依赖他人,而是有所保留。他们自己能够拿主义,做出自己的决断,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有时他们可能招致误解,被认为不够友好,实际上他们并不是有意如此。
f.自主而不依赖环境。他们不再受缺失性动机的支配,因而他们和环境的关系也能由被动转为主动。他们的发展是由内部的潜力推动的。不幸的境遇能毁伤不健康的人,自我实现者却能处之泰然。
(4)、综述
综上所述,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发生了许多方面的变化。个人主义的消极方面确实也严重损害过全社会的利益,受到谴责和抵制。但是,它的积极元素不会因此而泯灭。个人主义在美国社会中发挥的正面作用似乎愈来愈多。尤其是美国教育结合个人主义而形成的个性化教育思想,无论从理论或是实践中都得到了世人的认可,目前成为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学习的对象。当代世界是一个加速变化、充满矛盾和危机四伏的世界。人类能否适应这种变化,解决这些矛盾,克服各种危机,决定的因素之一在于能否教育好一代新人。
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这种教育目标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有创造性、建设性和信得过;行为表现合乎规律但不能预测和控制;有选择行为的自由。要促进学生人格的充分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具备几种态度品质:                        
第一、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
第二、真诚的对待学生,表里如一;
第三、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他们的感情和意见;
第四、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教导学生学会自律,自律是学习达到目的做必须的,用自律代替外加的纪律。
美国是个性化教育的推动者和领跑者。美国的教育一向崇尚民主、自由、以人为本,以“发展个性”为基本原则不断改革教育制度和内容、方法, 使教育更加多样化、灵活化、开放化。美国的个性化教育贯穿于横向的各个教育领域和纵向的各个教育阶段之中。在美国,在家上学的孩子每年都在以15%至20%的速度增长。仅在密西根一州,每天大约有10万儿童在家上学。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调查报告,截至2003年,在家接受教育的美国儿童有110万。1993年,父母自教自养的法案在美国50个州均获通过,从此,家长在家中承担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被视为合法,目前,在家读书的美国小孩总数超过了两百万人。

二、日本的个性化教育发展

在日本当代的三次教育改革中,个性化教育经历了由萌芽至停滞,由复苏至发展的主要历程,其兴衰对日本社会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日本在个性化教育历程中的得失揭示了教育必须以个性化教育为重,才能引导整个国家、民族走上民主、和平、发展的道路。
个性是指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现代教育的群体观认为,群体是每个个体的群体,是所有具有独立权利和独立人格的人的结合,群体是代表所有个体利益的。群体的发展是以所有个体的发展为前提的,群体的丰富多样化,群体的活力、生命力,是由个体是否具有丰富的个性来决定的。一个群体中,如果所有的个体都是划一的、相同的,毫无特色和思想的,那么,这个群体注定是一个没有活力、没有生机,没有创造性的、令人乏味沉闷的群体。个性化教育作为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个性化人才的主要途径,是21 世纪各个谋求发展的国家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日本作为教育强国,其在个性化教育历程中的得失成败,值得我们分析、研究、借鉴。

1)个性化教育在日本的发展
当代日本教育经历了三次改革。第一次是从1868 年的明治维新到1945 年二战结束;第二次是从二战后至60 年代;第三次是从70 年代至今。个性化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教育制度的不断改变而时有兴衰。
(一) 个性化的萌芽与军国主义的扼杀
这一时期,是日本教育经历着破旧立新的大变动时期。刚成立不久的明治政府立意图新,试图从根本上改变日本的封建制度,建立新的资产阶级秩序。1872 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学制》。它标志着日本国民教育制度的诞生,并由此起步,开始了日本教育赶超欧美列强的近代化里程。颁布《学制》的同时,明治政府还发布了一份长篇布告,表明了新教育制度的基本思想:
第一、教育的目的就是能使每一个国民得以发迹致富。即出人头地、荣华富贵的基础是学问。
第二、教育分为德育(修身) 、智育(启智) 、艺育(发展才艺) 三方面。
第三、应使教育面向全体国民,必须做到“邑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
第四、去除空洞的理论和不实用的空谈,学习实际有用的知识。
第五、学费及其它费用应由每个国民负担。
从《学制》及布告中,我们可以看到鲜明的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思想。它与我们所谈的现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不尽相同,但却是个性的觉醒对传统划一教育的突破尝试。它要求全体国民都拥有受教育的机会,把教育看成是个人得以成功的途径,提倡教育的多样化,允许个人才艺的发展,倡导教育的实用性,使教育成为能够切实改变个人生活的资本。
《学制》以法国教育制度为样板,教育内容大多是欧美近代文化,传统的道德教育失去了以往的统治地位。可以说《学制》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甚至是具有超前性的。但正是由于它的激进远远超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它的实行阻力重重,与现实情况的矛盾不断激化。单从《学制》中与个性化相关的内容来看,与日本的传统教育大相径庭。日本在明治维新前,是一个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封建等级制度森严,仁义忠孝、忠君爱国的传统道德观念根深蒂固的封建国家。新学制所倡导的个人主义观念与之发生了强烈的抵触,教育内容引起了国粹主义者的不满。加之武士阶层不喜实用学科,等级观念阻碍了平民入学。多种原因导致了《学制》的废止。个人主义的萌芽在从《学制》到《教育令》颁布实施的10 多年间,因为缺乏其生存的社会基础,并没有更多的发展。
明治中期,明治政府作为资产阶级政权已日益稳固,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教育制度也由政府根据政权巩固的需要而加以确立。1889 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发布,它标志着近代日本政治体制的成熟和文明开化时代的结束。与之相配合的教育制度也随之制定,那就是《教育敕语》。《教育敕语》是西方的实用主义与日本的国粹主义的调和,是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它明确规定了教育的基本方针:树立忠孝道德的观念;教育内容民族主义化,以传统道德为重,只有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及学校组织等方面实行西化。《教育敕语》从颁布直至二战结束,始终作为教育的基本理念,在所有的学校中颂读,国民思想被强制划一。
明治后期,日本的国家主义思想进一步加强,国民思想受到严密的钳制。大正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有所发展,对当时的教育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出现了新教育运动。新教育运动反对知识灌输和划一的教学形式,倡导儿童中心主义、自然主义、自由主义教育。政府面对这种形势,一方面继续加强对教育的严密监督和管理,坚持教育内容中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另一方面,也接受了一些新教育主张,稍微减弱了封建道德方面的内容。但是,国民思想仍处在政府的统一控制下,个性的发展在自由主义的影响下,在新教育运动中有所松动。
30 年代,军部夺取政权后,于1935 年满洲事变后,将教育纳入军国主义的轨道。新教育运动被扼杀,代之以所谓“捍卫国体”,宣扬皇国精神的教育思想。1937 年芦沟桥事变后,文部省立即成立教育审议会,开展战时的教育改革。其中与个性化教育相关的内容有:所有教科书都增加军事题材及宣扬日本精神等迎合战争的内容,国民学校成了培养皇国国民的兵营式学校;教育方法注重磨炼,即进行身心一体教育,培养作为皇国国民的统一人格,避免单纯的知识传授教学与道德训练的分离。
在军国主义者的高压政策下,军国主义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国民思想空前地被统一、毒化,个性化的萌芽在这一时期被完全彻底地扼杀。
(二) 个性化教育的复苏
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物资上极度匮乏,战争的失败使军国主义暴露出其本来面目,一直被灌输以军国主义思想的青少年发觉受到欺骗,精神上失去了依托,出现了不少违法行为,社会处于一片混乱中。文部省及早采取了紧急措施,在1945 年8 月28 日,日本宣布投降后的第12 天,就宣布废除“学校教导和军训”,发出复课通知,决定删除教科书中的军国主义内容。
1945 年10 月,占领军推出了扫除战时教育体制,实现教育民主化的《四条指令》。《四条指令》明确要求日本立即禁止军国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思想的传播,废止军事性学科,培养关于民主政治、国际和平、尊重基本人权的思想。正是随着各项教育制度的出台,新教育运动重新开始兴起。其中与个性教育密切相关的是教育方法改革中的“自由研究”。“‘自由研究’课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要求,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的综合性共同学习形态。这种自主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在以往的学科体系中是难以实践的。比如,爱好绘画并希望能自由表现的学生可以自由设立主题,安排充足的时间去反复探讨; ??‘自由研究’在1947 年的教学大纲中被列为9 门教学科目之一。”与以往的教育不同“, 自由研究”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教育。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了个体的特征、要求,并加以培养、引导,这是以往的传统教育所匮乏的。
1947年3 月31 日《教育基本法》颁布,其第一条即“: 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出和平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爱好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的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教育基本法》第一次正式把具有现代意义的个性化教育作为教育使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但是,这一教育精神并没有在实践中得以深入开展。急剧的教育改革使得个性的教育观念未能深入人心。当时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的具有同样素质的人才,划一的考试制度、残酷的社会生存竞争、国家强制的划一的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种种因素制约个性化教育的发展。
(三) 个性化教育的全面发展
日本以教育为立国之本,创造了经济上的奇迹,成为经济上的强国的同时,也谋求着与之相匹配的国际地位及影响。以往日本人在国际社会中“经济动物”、“傲慢”的形象阻碍着日本向大国目标的迈进。要彻底改变日本人的形象,适应经济发展、国际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就必须把以创造性和独特能力培养为主的个性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
1984 年8 月,临时教育审议会设立,并用3 年多的时间研究探讨了面向21 世纪的教育模式,发表了四次审议报告。第一次咨询报告中就明确指出:“此次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破除迄今在我国教育工作中存在着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弊端,即划一性、僵硬性、封闭性和非国际性;确立尊重个人、个性、自由、自律、自我责任感的原则,也就是确立重视个性的原则。”“在教育内容、方法、制度、政策等教育的各个领域,都要根据这一原则进行对照,从根本上加以重新认识。”四次报告对日本的教育历程作了回顾和反思,提出日本教育在高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的同时,在创造性、尊重个性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这些是由制度的划一和僵化带来的弊病。21 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心胸宽广、体魄强健、富有创造力的人;具有自由、自律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精神;面向世界的日本人。教育改革的原则第一条便是:重视个性的原则。落实个性化教育的原则在改革的具体措施中也有所体现,如重视创造性的培养,改革高等教育的单一招生制度,实现高等教育的个性化等。个性化原则指导着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个性化教育在第三次教育改革中从观念、认识到实践、制度化上都有了全面的发展。
从个性化教育在日本的发展来看,它随着教育改革的种种措施而经历了由萌芽至停滞,由复苏至发展的主要历程,中间又有多次的兴衰。但个性化教育因其人性化、社会化的本质而获得了顽强的生命力,最终成为教育的指导原则和发展方向。

2)个性化教育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个性化教育的兴衰是以社会的发展为基础的,但教育作为对社会个体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对由个体组成的社会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个性被摧残、扼制的社会,人们必然不能拥有民主、平等和自由发展的机会。封建等级制度、军国主义这些个性教育的对立面所鼓吹的一统式的教育,使国民成为统一模式的人,没有创造力,没有自我思维的能力,使封建等级制度和军国主义这些糟粕得以推行,并由少数人的意志代替了大多数民众的意志,这必然引导国家走向极端和毁灭。日本在二战中的经验就是很好的例子。战争中,学校被作为培养统一人格的兵营式的学校,通过军事训练和集体劳动等各种集体训练,以相同的模式、相同的内容、相同的方法,对素质、能力、思维上都各不相同的学生进行训练,学生最终成为军国主义者所要求的一个模式的军国主义的“武器”。其直接的恶果就是国民能力的压制、人格的扭曲,国家驶入疯狂扩战的轨道,国力衰弱,最终走向了失败。
战后的日本,个性教育开始复苏,但未能切实开展。强制划一的教育制度所制造出的大批单一规格劳动力带来了经济上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刻板划一的教育增加了儿童的心理压力,忽视儿童的个性差异,使得儿童的人格扭曲,厌学情绪十分普遍,学生中出现逃学的现象。因忍受不了家庭和学校的升学压力、考试压力而导致的青少年自杀现象也日益严重。仅1974 年,自杀的中学生就有277 人,初中生69 人,高中生208 人。此外,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等问题也困扰着学生和家长。抛开刻板划一的教育制度所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不谈,这种制度下培养出的学生即使承受住种种压力,当他们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时,面对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没有创造力、探索力、思维能力的一代日本人,又怎么能承担起社会重任? 可以说,个性化教育的式微阻滞了日本社会向近代目标———拥有国际地位的政治、经济大国的迈进。
第三次教育改革中,日本将个性化教育作为教育原则提出,并采取了具体有效的措施来保证这一原则的贯彻执行,这将对日本面向21 世纪,培养高素质、富创造力、探索力、思维能力的人才起到推动作用,也会使日本社会的发展前景更为宽广。
现以一所高级中学为例,看日本学校如何为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的:
? 个性化的分科编班
  京都府立園部高等学校创始于1887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该校的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个性、有人性、有创造性、有学力、有志向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明确地把“有个性”放在教育目标的第一位。为此,京都府立園部高等学校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就提供个性化的教育选择。
  学校的科目划分非常细致,也代表了学生未来接受高等教育和就业的方向。总共提供三类、五科学习内容供学生选择。
  第一类为普通科Ⅰ。其中包括“人间福祉科”,升学方向为大学的看护系、医疗系、教育系、福祉系和此类专业的专科学校;“文理科Ⅰ”,升学方向为普通大学的文理有关专业;“综合科”,升学方向为大学的家政、伦理、信息、情报、文秘等专业和此类专业的专科学校,也可毕业后直接就业。
  第二类为普通科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好的学习成绩,扎实的文理基础知识,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升学方向为公立重点大学。
  第三类为“京都国际科”。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外语特长,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和较强的运用能力,升学方向是海外大学或国内大学的外语系、国际系、经济系、法学系等。
  在学校提供上述信息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和个人爱好、特长,自愿报名,自主选择。
  在选择时学校给予必要的指导。学校按照学生的选择分科编班。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每班不超过43人,每班两个教室,英语、国语、理科、社会等科目授课时,学生一分为二,在两个教室教学。
这样安排为学生发展个性特长、自我设计未来,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 个性化的课程设置
  为了创设与学生个性和能力相适应的教育,京都府立園部高等学校设置了个性化的课程。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课程的基础性与选择性、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统一。该校的三类五科均设置了国语综合、现代社会、现代文学、世界史、日本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体育等科目,同时各科类又根据自身性质和学生特点,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人间福祉科”突出本科类特色,设置了保健、艺术、家庭综合、社会实技、福祉理解、人力资源等科目;“文理科Ⅰ”设置了艺术、古典化学等科目;就业取向的“综合科”设置了与学生未来发展相适应的保健、簿记、文书等科目。“普通科II”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划分则与上述三科有着更大的不同,明显突出了理科基础知识的教学。
  第二,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密切地联系起来,为今后独立生活作准备。如“人间福祉科”除设置学术性课程外,还设置了家庭综合、基础看护、儿童心理等科目;“综合科”设置了情报、簿记、情报处理、文书、伦理数学演习、艺术探究等专门课程;“京都国际科”则设置了英语理解、英语表现、国际理解、综合英语、国际政经等课程。
第三,从单一的必修课程向扩大选修课程发展。该校除设置必修课外,还根据科类特色和学生未来的发展设置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如语言表现、儿童文化、音乐、美术、书道、数学特讲等,为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提供了多样的选择。
? 个性化的课外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服务,京都府立園部高等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活动。
  “人间福祉科”邀请社会有关学者专家开设医疗看护讲座、幼儿教育讲座、福祉教育讲座;组织学生到保育所、幼儿园、福利院等有关单位参观实习,学习实用技能,感悟社会人生。
  学校组织“文理科Ⅰ”、“综合科”学生参观机关、团体、大学;开设音乐、美术、书法活动课;组织学生到札幌市、小樽市等地自主研修,到北海道等地修学旅行,到有关单位体验实习,提高文化修养和社会生存能力。
  “文理科Ⅱ”针对学生学习较好的情况,组织学生参观高科技的企业,了解科技的发展;访问有成就老人,学习社会经验;到大学听课,接受更高层次知识;聘请科学家艺术家讲课,树立远大理想,借鉴成才的方法途径;到神户空港、新千岁空港、民族博物馆等地参观研修,提高研究力和创造力。
  “京都国际科”则聘请专家举办国际理解、国际政经等系列讲座,组织学生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外学校修学、访问,开阔国际视野,培养外语运用能力、国际理解能力。个性化教育活动的开展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选择、促进了学生的终生发展。
总之,日本的学校开始打破实现“平等教育”后产生的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开始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建立与学生个性和能力相适应、与学生终生发展相适应的教育。
综上所述,日本的个性化教育历程揭示:教育必须以实现每个人的个性为第一目标,培养具有创造性、探索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人才,引导整个国家、民族走上和平、发展的坦途。

三、法国及其他国家的个性化教育发展

法国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纲要第四条明确提出教育要实行教育自由化和普及个性化教育。为了推进个性化教育,法国把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合为一体,打破了传统的年级教学组织形式,分三个学习阶段组织教育。在3 年为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快的学生可以用2 年完成一个学习阶段的学业,然后提前一年转入下一阶段,发展慢的学生则可放慢学习进度用4 年完成学业。从而使每个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自主进行学习,为学生高水平地发挥创造才能创造了好的制度条件。
亚洲、澳洲、欧洲甚至非洲等全世界已经有许多国家在加大个性化教育的推进力度,尤其是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把个性化教育当作是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占领制高点的重要国家战略在实施,在个性化教育的研究、推广和应用方面不遗余力,但是,遗憾的是我们中国的教育还处于划一性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漩涡之中不能自拔,改变中国落后的教育现状,努力在中国推行个性化教育,这是我们研究个性化教育的研究人员和从事个性化教育一线服务的专业技师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参考资料:

曹晓峰教授编著的全国个性化教育专业技师认证培训基础理论考试统编教材《普通教育学原理》、《个性化教育心理学》。
曹晓峰教授编著的全国个性化教育专业技师认证培训基础理论考试统编教材教材《个性化教育原理与方法》
曹晓峰教授编著的全国个性化教育专业技师认证培训基础理论考试统编教材教材《个性化教育操作与实务》
中国个性化教育研究院、国际个性化教育协会中国理事会官方网站http://www.cpeagroup.com
个性化教育培训互动学习平台、个性化教育专业技师认证网授平台——思库学习网http://www.superschoo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