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红小果是什么:历朝历代女子发型的变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9:14:57

历朝历代女子发型的变化  

2011-10-30 16:57:46|  分类: 收藏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秦、汉
据迄今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秦汉时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饰,以顶发向左右平分式较为普遍。高髻只是见诸于少数贵族女子的一种发式。秦有望仙九鬟髻、凌云髻、垂云髻等。汉有坠马髻、盘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发式妆饰也已日趋流行。

九鬟仙髻:自秦代开始在贵族女子中盛行。鬟意为环形发髻、九鬟之意是指环环相扣、以多为贵。仙髻之名则来自于神话传说,汉武帝时王母下凡,头饰仙髻,其美艳超群。故这种美与仙所结合的产物,自然为当时的贵妇所青睐,奉之为高贵华丽的发式之一。

这款找不到其他资料图片,因描绘跟这唐的飞天很接近,所以就拿来用了






坠马髻:“坠马髻者,侧在一边”。“髻式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状,坠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古人描绘此种发髻既有妩媚之色,又具娇柔之态。其式样如同骑马坠落之态,故名之坠马髻。这是当时最具特色,且历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种发式。自汉始,直至清代亦有之,只是历代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如今我们在西安任家坡西汉墓出土陶俑中,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彩绘木俑上就能见到汉坠马髻的形象。


分髾髻:此种发式形近垂云髻,始于汉代。在髻尾留髾或结辫式,并加装饰带。梳分髾髻行走时,左右晃动,上下跳跃加之于装饰带似锦上添花,确实活泼可爱。现时一般认为此发式可能是受少数民族辫发的影响,并佩上装饰带来进一步强调该发式的个性美。


 




 




 


这张是有些出入的,不过头上确实是有二条小辫子,不过是垂下来的,后面的头发也没有梳起来







 









 




 







 




 




 




 








 


这二款也跟上面的发型有类似的地方







 












这张图算是充数的,因为也戴了花,虽然小了点,像图中这样的发型,

 






魏晋、南北朝
到魏晋南北朝时,以往随军慰劳军中将士的军妓,逐步流向民间。这些人对自己的仪容专事修饰,发式妆饰极尽奢侈,传统的审美观念受到挑战。由质朴而趋于豪华,由自然而趋于雕琢,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发式造型崇尚高与大,“太之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曰假头。至于贫家不能自办,自号无头,就人借头。”《晋书·五行志》详细记载了为达到发式造型高与大的目的,而不惜借用假髻,假头,甚至于借头,其形式同我们今天在戏剧化妆中使用的假头套相类似,只是外观上要求假头套高大得多。其中的“蔽髻”是最富于代表性的一种假髻,髻上镶有诸多饰件,在宫中还以饰件的数目多寡,来区分宫女的尊卑,且规定非命妇不得使用佩饰。与此同时,受各种不同文化及习俗相互交融的影响,发式及妆饰多种多样,无奇不有。杂记中曾记录:魏有灵蛇髻、反绾髻、百花髻、芙蓉归云髻、涵烟髻;晋有缬子髻、坠马髻、流苏髻、蛾眉惊鹄髻、芙蓉髻;宋有飞天髻;梁有回心髻、归真髻;陈有凌云髻、随云髻;北族室韦有叉手髻;北齐有偏 髻等。



 




灵蛇髻:《采兰杂志》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因蛇的形与神给创作者以启迪和遐想,将其仿之为给。且不论传说十否臆造,然而此髻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或头前则始终生动优美,变化无穷,决不雷同,故谓之“十不得一二也。”侧也许就是不仅为当时的妇女所偏爱,而且为后世所流传的主要原因吧。




反绾髻:属高髻中的一种发式,《国宪家猷》载:“魏武帝令宫人梳反绾髻。”因此可以认为这种发式是当时宫中贵妇的主要髻发,梳编法是将发拢住,往后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各种形式,如绾成双刀,称“翻刀髻”。绾成惊鸟欲飞,称“惊鹄髻”。绾成元宝,称“元宝髻”。反绾成高墙,称“高髻”《簪花仕女图》之发式。据《妆台记》记载:“开元中梳反绾髻、回鹤髻,贵妃作愁来髻,贞元中归真髻,贴五色花子。”这种反绾梳编较难,多流行于盛唐,为后妃贵妇之盛装,如〈韩熙载夜宴图〉中之一梳反绾式。其变化一般有“双刀髻”、“惊鹄髻”、“朝天髻”、“元宝髻”等。







 


影视剧中的样子大概就是这样了吧



 




 

十字髻:因其发型呈“十”字型而得名。其梳理顺序是先于头顶正中将发盘成一个十字型的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各盘成环形,下垂至肩,上用簪梳固定。此发式独特而庄重,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妇女之中。西安草厂坡出土的北魏彩绘陶俑中,就有极为形象生动的记载。







 


这张头上虽不是十字的,不过看在脸颊旁垂的差不多就算进来了- -服饰忽略,只看头吧








这也应该算是灵蛇的一种







 

隋、唐、五代
当时一些发式取名为云髻、云鬟、云鬓等,是一种极为形象化又恰如其分的形容,鸦、云、绿云青云、青丝等常被古人喻为妇女头发又密又黑之貌。“宝髻”是将金银、宝玉、珠翠饰于髻上,“乐游”则是将当时的一座宫殿名用于髻名,“愁髻”等则与当时的画眉及面妆相联系。面妆则有额熏、眉黛、红粉、口脂、花钿、装靥等。有施于额间、亦有施于两鬓,还有点缀于嘴角二侧。鬓式又与发式相配,各式鬓角厚薄不一,疏密有致,大小不等。其名诸如蝉鬓、云鬓、雷鬓、丛鬓、轻鬓、圆鬓等。



 




倭坠鬓:喻其似蔷薇花低垂欲拂之态。《古今注》载:“倭坠髻—云坠马髻之余形也。”其形似倒垂侧向一边。发髻挽得很低,这是此髻得特色。类似于汉代之坠马髻,约在唐天宝年间初现,到贞元年间重又流行,只是髻式稍有变化而已。



 





高髻:比喻髻式高耸而得此名,是当时极为流行的一种发式,且样式变化无穷。如万楚诗句“托花向高髻”。李贺诗句“峨髻愁暮云。”其中更有卢微君的“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等,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高髻,高鬟的风采。



 







 




 




 


螺髻:白居易《绣阿弥陀佛赞》:“金身螺髻,玉毫甘目。”是取其形似而得名,本为儿童发髻,在头顶上梳螺状髻,初唐时曾盛行于宫廷。我们在太原金胜村唐墓出土的壁画,陕西永泰公主墓出土的石刻等处,均能见到螺髻。



 




 




 







殷桃的这个造型出来的时候,在网上还被批过,还说跟日本的某部剧撞了,我只想说,其实是日本抄了我们的文化~



 




 




 




 




 




 















 


鬟:与盘绕实心的髻相区别,鬟是一种盘绕空心的环状形式。鬟为大多数青年妇女所偏爱,尤喜双鬟式。鬟的形式有高低不等,大小不一,既有梳在头顶上,也有垂于脑后的多种样式。










 





花髻:亦是高髻中的一种,李白《宫中行乐图》中云:“山花插宝髻”。万楚《茱萸女》中“插花向高髻”均讲述了这种将鲜花插于发髻上的发式。唐人家国内牡丹比作花中之王,将牡丹作为发髻上的妆饰物,更显其妩媚与高贵。《奁史·引女世说》载“张镃的牡丹宴客,有名姬数十,首托牡丹”,描述了当时的情景。《簪花仕女图》中头饰宝玉金银,尤以牡丹花形突出来强调花髻发式的雍容华贵。更有甚者,在髻上再点缀以雪白的茉莉花,黑白对比反差强烈,且芬芳扑鼻,独具魅力。罗虬《比红儿》“柰花似雪簪云髻”记述了这一乌发衬白花的妆饰手法。而且,这种传统的装饰手法,是我国妇女发式装饰中一种广泛采用的方法。



 




 




 



















这个也有点类似









 



只能说有点像吧







 








 













 




 





 




 







 







 




 




 




 


半翻髻







 










 




 




 








 



发型不对的,不过这透字是有




宋代妇女发式多承晚唐五代遗风,亦以高髻为尚。在福州南宋黄升墓中曾出土了高髻的实物,此种高髻大多掺有从他人头上剪下来的头发,加添进自己的髻发中。甚至直接用他人剪下的头发编结成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需要时直接戴在头上。其使用方法类似于今日的头套。时为“特髻冠子”或“假髻”。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可供不同层次的人物,在不同场合选择使用。由于假髻使用范围的日益广泛和普及,因此在一些大都市,已经设有专门生产和销售假髻的铺子。
除此之外,宋代发式仍可谓丰富多彩,无奇不有,亦颇具特性。







 


朝天髻:是富有时代性的一种高髻。《宋史·五行志·木》:“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在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代彩塑中可以见到此种发髻的典型式样。其做法:先梳发至顶,再编结成二个对称的圆柱形发髻,并伸向前额。另还须在髻下垫以簪钗等物,方使发髻前部高高翘起,然后再在髻上镶饰各式花饰、珠宝,整个发式造型浑然一体,别具一格。



 




 

包髻:在山西太原晋祠彩塑中,我们还能见到一种别具时代特色的发式——包髻。《东京梦华录》载,中等说媒人者戴冠子,黄包髻。它的制法是在发式造型已经定型以后,再将绢、帛一类的布巾加以包裹。此种发式的特征在于绢帛布巾的包裹技巧上,将其包成各式花形,或做成一朵浮云等物状,装饰于发髻造型之上,并饰以鲜花、珠宝等装饰物,最终形成一种简洁朴实,又不失为精美大方的新颖发式。

包髻在影视剧中真的不多见,我可耻的没有找到,暂且用上图代代吧~



 




 


电影是种艺术当然得高于生活~所以,这发型很高很高~



 




 




 




 




忽略服装- -就看头上的那二个尖尖角



 





发现各朝各代都有飞天发型~旁边的图为某艺术节演员的夸张飞天造型~不过,除了大一号,基本一致



 




 




 




 




 











 


发型基本一致,只是头发上没有那么多的珠花~



 




 









双蟠髻:又名“龙蕊髻”。髻心特大,有双根扎以彩色之缯。宋代得此髻名,苏轼词有“绀绾双蟠髻”句。我们在宋人所绘《半闲秋兴图》中可以见到双蟠髻







 




 




 



包髻应该是很漂亮的,不过用布在头上扎成各种花形再插饰物,影视剧中是真的没有了吧- -因为比较麻烦~如果有同学找到,谢谢帮我发张影视剧中的样子~



 





以一张宋代嫦娥作为结束,发型是三髻
三髻丫:将髻发分成三髻至头顶,或梳理三鬟亦可。范石湖歌:“白头老媪0.篸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宋李嵩《听阮图》中有所髻式.


辽、金、元
据史载此发式早在前年前就为部分地区少数民族所采用。妇女发式则较前代相接近,一般都梳高髻、双髻、螺髻等,但有少数披发者,额头处以巾带结扎,谓之帕巾。另有一种佛妆,是用金色或黄色粉沫涂在脸面上,又称为黄妆。
髡发:其发式梳理,先将头顶部分毛发全部剃光,在二鬓或前额部位留下少量头发。还有在前额保留一排短发,耳边的鬓发则自然披散。更有将二边头发梳理成各种随意的发式,作自然下垂状。髡发式样目前从《契丹狩猎图》等古代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另外从辽代的一部分壁画中也能见到这方面的描绘。
婆焦:其样式如同汉族儿童梳理的三搭头发式。梳理方法,先将头顶正中处用剃刀修成二道交叉线,并将后脑一部分头发全部剃去,前额保留一小撮短发自然下垂,左右二侧头发分别结成对称的辫子,环绕于耳后,下垂至肩即成。



 











 



实在找不出可以匹配的影视剧剧照,各位见谅~如果有朋友有,请帮我传张上来吧,谢谢了



 







 




 




 


发型基本一致,不过没有戴花,朝代也不是元的,这是大脚马皇后的剧照,按历史应该是明的







 


明初基本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起了明显的变化,“桃心髻”是当时较时兴的发式,妇女的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以后又演变为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髻顶亦装饰珠玉宝翠等。“桃花髻”的变形发式,花样繁多,诸如“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及仿汉代的“堕马髻”等。



 




 



这个发型只能在韩剧里找到了,国内的影视剧不多见~我们中国的文化对日韩的影响可见一般了,















其实表要觉这个头很夸张,历史上是真的有的,偶能证明

只不过这张照片是清未民初的,而且椎也小些~







 


不知是什么民族的,不过她们仍保留着这款发型



 












头饰不一样,发型差不多的







 


都有些小出入














 


另一个样式的牡丹头,这个比较容易接受哈,那个实在太大







 




 




 














清初妇女发式及妆饰还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点,以后逐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髻上的装饰物,不用金银,而多用珠翠,这是崇祯年间的特点。
高髻:清代高髻都以假发掺和衬垫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间流行的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即属此类。其样式豪华,高高耸立达七寸余,犹如盛开的牡丹、荷花。脑后梳理成扁平的三层盘状,并以簪或钗相固定,髻后作燕尾状,钵盂头则形如覆盂,因此类髻发梳理繁杂,故待到清末剪发风盛行时,就逐渐趋于淘汰了。



 



 









都有点小类似~







 


这款影视剧中没有找到,不过找到一张很夸张的清未的照片,后面的一堆去掉,就是图一的样子,整体看就是放大版的图二
看了这个,我真心觉得我比较接受影视剧中那些女子的发型造型了



 





差不多同一个体系的



 




 




 




 




 











 





都是螺式的,就是高低不一,忽略服饰吧







 


发型很类似,服饰不是清朝的,忽略



 











 


原来还真是有这样的一个发型的,原本只是以为导演要求飘逸点的- -







 




 




此外,满族女子的发型变迁
清初的“小两把头”清初,再次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戴上钿子,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于是,后妃们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为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头”。









 

清中期“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式,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上,分成两绺,结成横长式的发髻,高高的发髻最为流行;再将后面余发结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压在后脖领上,使脖颈挺直。满族女子身着旗袍,足蹬高底旗鞋,显得亭亭玉立,仪态万千,充分体现满族女子的端庄优雅。



 




 

此外
在清代早期和中期,贵族女子更多的是戴钿子。






 




清朝晚期出现“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满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发式造型与妆饰于一体的著名发式。表面包裹黑色缎子或绒布,可以插绢花、簪、钗等众多装饰,有时候侧面还悬挂流苏。成一个固定的纯装饰性大两把头。需用时,戴在头上,不用时,摘下搁置一边。发明者是追求的美丽的慈禧太后。

这个真的是巨大啊,我肯定是受不了这个重量的







 


影视剧中的还算是小的,跟上楼比起


在康乾以后,还有一字头


大拉翅的发明者——慈禧



清未照片,现实总是比较残酷

民国
清末民国初年,年轻妇女除部分保留传统的髻式造型外,又在额前一绺短发,时称“前刘海”。辛亥**以后,时兴剪发。约在本世纪30年代,国外妇女的烫发经沿海几个通商口岸传入国内,一时间,人们的发式妆饰大多崇尚西洋、群起仿效,染发也一时成为达官贵人所追求的时髦方式。至此各式发式造型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
前刘海:如追宗溯源的话,可出自于古代的雏发覆额发式。到清光绪庚子年后,则不论是年长年幼都时兴起此种发式了。此发式最显著的特征是前额的一绺短发,只因这一绺短发的不同变化,还在一个不太长的流行时期中,经历了自一字式、垂钓式、燕尾式直至满天星式的演变过程。因此还被冠之为“美人髦”。







 








 









还是越老的片子,发型越是接近



 




 















 

与一条辫子,对应的就是二条了
陈好的 看上去很清纯

王艳的 真的很惊艳

蒋勤勤的很美 有没有



 





这个只能说接近吧,有点出入



 

















补张刚找的,20~30年代女子的照片,其实有几个还挺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