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滨湖花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方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49:5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方案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21世纪,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加剧。竞争的时代与社会迫切需求知识更新和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与习惯的人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实验推广已进入攻坚阶段,新的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新课改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在学习方式上特别强调和提倡自主学习。越来越多的教师也意识到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然而习惯了硬性灌输的教师如何引导已习惯了接受学习的学生尽快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已经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校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学生家庭生活优越,受港台文化、网络传媒的影响,视野开阔,思想前卫,反应敏锐,但一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思进取,厌学、缺乏自信心、缺乏学习兴趣,学习责任心不强,学习方法欠缺,学习效率不高。而多数教师受传统教育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已习惯于硬性灌输,呆板管理,教学观念、方法陈旧,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出台,特别是秋季开学以来新课程改革实验在我校的正式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也意识到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构建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将是在基本维持班级集体授课(这种班级集体授课是经过改造的,有讨论式的、活动式的、启发式的)的前提下,大大加强小组教学、个人自学的力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大体维持学科课程(这种课程自是贯彻自主学习原则的)的前提下,大大加强综合课程力度,让学生较充分地自主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探究一系列从传统教学到新课程的过渡策略。主要从学生的生活环境、课堂学习、课外作业、考试评价等几个主要学习、生活环节就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有效的可操作性策略。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并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诚然,在国内的各种教育文献,刊物和教研教改活动中,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也有所涉及、研究,有一些成果给我们提供了借鉴,但在该领域没有一套适合我们的、科学、系统、实用、可操作性强的方式方法。为此,我们希望结合师生实际,在此方面作一些尝试和探索,希望有所突破,并把课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作为科研兴校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因此说,本课题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对学校的课程改革和发展、提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诸多能力与习惯。

(2)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和行为,提高其教育教学与科研的能力和素质。

(3)有利于学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二、理论依据与研究现状

1、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及其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及其学习理论。认知的与社会的建构主义理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指导理论;其对教与学的内涵,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作了很有益的探索。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与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认知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将新的信息和经验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相融合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世界虽然是客观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所以建构主义提倡创设一个更开放的学习环境;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建构主义更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构建知识;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其要求学习者不但具有主动积极精神,还要把握信息的多渠道性。

(2)多元智能理论

传统的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加德纳提出了与此相对的智力定义:“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认为,一方面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另一方面,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多元智力框架,人的智力至少包括: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等。

在正常条件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一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能力。在加德纳看来,影响每个人的智力发展有三种因素,即先天资质,个人成长经历和个人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三种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虽然人的先天素质对智力类型起决定作用,但智力的发展水平高低取决于个体后天的历史文化教育活动。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如何对待学生及寻求更适合的教育指明了方向: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上述多种智力,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因此,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大脑里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智能的情景,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

无论何时,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帮助和指导,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的帮助和指导,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

(3)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心理学习主张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兴趣、需要、情感、体验,要建立平等的相互依赖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相互沟通、理解和信任,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动机理论告诉我们:针对已存在病原差异,但又有着巨大潜能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是教育成功的关键。现代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年龄相近的儿童,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差距不大,最易联系沟通,儿童在交流合作中更容易体现自主。所有这些,都不得为开展自主学习教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人是劳动的产物,在不断探究学习中学会生存,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社会性、创造性的本质特征。自主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中最主要的特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正是为学生的自主性提供充裕时空。

(5)人本主义学习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重要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A稨稭aslow,1902—1970年),奥尔波特(G稺稟uport,1897—1967)和罗杰斯(C稲稲ogers,1902年出生)。

首先,人本主义学习强调“学生中心”。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活生生的人,是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具有主人翁感。因此,必须把学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和教育都应以学生为中心。

其次,人本主义学习观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面向21世纪的教育是面向知识经济的教育,知识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创新,“创新是人类不断进取的灵魂”。因此,教学工作着眼点应充分发挥学生本身的潜能,让其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富有创造性地引导他们发展,变化,学会学习,学会有效地、独特地对付变迁中的科学世界和现实生活。

再次,人本主义学习观主张有意义的自主性学习。而所谓的“有意义学习”是指一种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它要求学习者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情境。教师的作用是帮助自力更生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促进者,他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外有关自主学习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对自主学习问题的研究更加广泛、深入,尤其在自主学习的实质、机制,自主学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等基本问题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对于自主学习的实质,不同理论学派的观点可谓从说纷纭,莫衷一是。社会认知学派的Zimmerman指出,各理论学派之所以在自主学习的实质问题上存在分歧,主要是由于他们基于自己的理论立场只关心学习的一两个方面。如对于学习的动机问题,现象学者从自我发概念中寻求答案,归因理论者则关注归因倾向;对于如何学习问题,元认知理论注重考察学习的学习策略,维果斯基学派则强调自我言语的定向作用;在获得学习结果的问题上,意志理论强调控制的作用,而元认知理论强调对学习吉祥物自主我监控。在学习环境问题上,建构主义者关注的是学生对支持性学习环境的营造,而社会认知理论则强调榜样模仿和寻求他人帮助的重要性。因此要让不同学派在自主学习的本质问题上形成统一的意见,是极为困难的。Zimmerman and Risemberg(1997)认为,要理解人类的学习必须回答以下问题,即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学习的时间与场所,与谁学习以及学习的结果如何。这些问题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心理维度。自我调控的学习是多元化的,结合与学习有关的问题,他们将学业自我调控分为动机、方法、时间、表现、环境与社会六个维度。确定学生的学习是否是自主的,应该依据这六个方面的心理维度。如果学生在这六个方面均由自己作出选择或控制,则其学习就是充分的自主的;反之,则其学习就无所谓自主。关于自主学习的内在机制,社会认知学派的Corno和Mandinach(1983)最早提出了一个自主学习模型,对自主学习的产生、保持及其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作了说明。该模型突出了自我效能、结果预期、计划和和监控等成分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在些基础上,持信息加工观点的Winne和Butler又提出了一个更为详尽的自主学习模型,以此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内在机制。他们认为,自主学习者面临学习任务时,首先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信念对任务特征和要求进行解释;其次是设置学习目标(居核心地位);再次是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和运用相应的学习策略;最后是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任务进行加工,生成学习结果。心理性的和行为性的学习结果通过内部监控和外部反馈,又返回学生的认知系统,让学生对学习作出调整,从而不断完善自主学习。关于自主学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社会认知学派最初一个基本的理论假设是,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为自主学习者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这种对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应该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近年来,研究者逐渐意识到,自主学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要远比最初的设想复杂得多。尽管高成绩与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密切相关,但是高成绩学生之间的自主学习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还有些研究者指出,自主学习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受高级推理能力和性别等因素的影响。总之,研究业已证实,自主学习与学习成绩之间决不是一种立意简单的因果关系。对于影响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的因素,Zimmerman认为,主要有成就目标、任务价值、自我效能及归因等四个方面。这些方面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兴趣、信心、意志以及心理倾向,进而影响学习者自主学习。目前,从研究的趋势看,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已从80年代的各派纷争,开始转向对诸家自主学习理论的综合,更多的研究者注重从各派自主学习理论中吸收合理的成分,纳入自己的研究框架。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基本上仍处于初步阶段,有些基本问题,如自主学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有效的自主学习干预模式,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国内有关自主学习的研究:自从西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我国,其理论观点很快就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接受和认同,并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其中较突出的是关于主体性教育的研究。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教育主体的研究从学生的主体性,教育的主体性到教学活动过程中主体性的表现、组成,再到宏观教育管理的主体性,整个教育系统的主体性,再回到对构建学生主体性的实验研究,这一系列研究尽管还比较泛化,主体性还没有确实地渗透到教育系统中的各个环节,但还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最主要的是唤醒了教育者对学习者主体性的认识,确立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明确了主体的社会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结构特点,以及主体教育的主导主体性、民主性、过程性、综合性等特点。国内广泛开展的主体性教育研究和实验,促使我国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教育关系上由过去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观”转变为现代的“学生中心观”,教育理念上强调“以学习个性发展为本”;教育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自律自信、自主创新;课堂教学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目前,全国各地就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和实验,已取得了很丰富的成果,提出了许多理论,也构建了许许多多的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如自我教育理论,其认为自我教育是学习主体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其充分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自觉性,它标志着个人素质的高低。认为自我教育从目标的确立到实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无数个阶段的循环才能实现,具体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设定、自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体验、自我强化;自我协调、自我完善等几个阶段。教学模式有魏书生的“六环节”模式,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练习“模式等等。

三、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本研究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健康发展,其著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将为中小学教师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研究内容

1、学生自主学习现状、成因与对策

通过调查问卷、小组座谈、个别访谈、个案研究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包括(1)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水平;(2)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水平;(3)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状况,做出定质和定量分析,找出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因,并根据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和解决方案。

2、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包括两部分:

(1)学生自主学习环境、氛围的营造

通过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②实施班级自主管理、③让学生自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等人本的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提高和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创设宜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改善师生、生生、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民主和自信中生活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适宜学生自主学习的校园文化制度。

(2)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操作策略

在创设民主和自信的生活、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从学生现实生活学习的主要环节入手,①让学生在自主和探究中学习(具体策略:“创设情境”、“质疑问难”、“学法指导”、“合作学习”、“活动参与”等)②让学生有选择地自主作业,③让学生得到激励性的评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探索出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操作策略。

3、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的评价

构建以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为目标的激励性评价体系。评价具有导向、激励、诊断、总结等功能,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我们将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努力构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的改革,努力使学校的评价具有科学、公正、全面、客观的特点,从而形成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主性评价体系。

(二)预期目标

我们将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成为各方面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并以此促进学校面貌的变化,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指导下,开展“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启发学生思维,不断教会学生自学方法,引导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提高学生自主选择、自觉调控、自我发展的能力。

1、探索出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操作策略;

2、有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和校园文化制度;

3、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教学质量有效提升;

4、培养出一批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型教师。

四、研究方法与策略

本课题拟在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实践和专著同时推进的策略,促进实践和理论成果双丰收,教师和学生共发展。

采用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连动”的综合研究方法。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我校学生在自我学习方面的现状、问题和障碍。通过文献研究梳理有关学生自主学习的理论观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构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论和操作体系。在实践中采用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实验研究。突出质的案例研究。

1、通过对教师进行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和参与学生自主学习现状调查研究,更新教师观念,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学习本课题的研究方案,探索实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操作策略,边实践,边研究,边学习,边提高。从而使教师从传统的硬性灌输中走出来,走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之路,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即从实践的角度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个性发展。

2、通过让实验教师参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书稿的编撰工作,引导教师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要求。使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和总结自身教学经验等方面有所突破,即从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的角度提高教师的素质,实施新课程标准,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个性发展。

五、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2003年9月——2006年7月三年时间。

1、前期准备阶段:2003年9月——2004年1月(资料搜集、方案设计、课题申报、人员培训)

2、正式实施阶段:2004年2月——2006年1月(实践方面:由重点到全面推进;专著方面:全面启动编撰工作,以实验教师为主,让教师边研究边实践)

3、成果鉴定阶段:2006年2月——2006年7月(课题结题报告撰写、专著或文集出版、成果鉴定)

六、成果形式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报告

2、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评价体系

3、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校本教材及音像制品

4、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专著或结构性论文集

5、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优秀案例集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