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黄塘镇招聘:关于汉字发展方向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3:16:25
2006年第 4期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No.4,2006 总第 58期 Journal of Fujian Radio & TV University General, No.58
关于汉字发展方向的思考

江年攀 1林志强 2
( 1.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 350003; 2.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摘要 :本文就汉字的发展方向进行思考 ,分析了“简化”、“音化”、“规范化”和“符号化”的趋势 ,认为“简化”
和“音化”的提法需要具体分析 ,“规范化”和“符号化”的趋势符合汉字发展的实际。关键词 :汉字 ;简化 ;音化 ;规范化 ;符号化中图分类号 :H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7346(2006)04-0018-03
从成体系的甲骨文算起,汉字已经走过了三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漫岁月中,汉字一直在不断变化着。汉字是怎样变化的?其中有哪些具体规律?建国以后,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梁东汉在《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中研究了汉字发展过程中简化和繁化的趋势,指出汉字新陈代谢的规律就是 “简化”和“表音”,认为 “方块汉字新陈代谢的全部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表音和简化的历史”。[1]蒋善国在《汉字学》一书中,从文字体系和形体演变两个方面,将汉字发展的规律概括为 “音化”“两种。 [2]林澐的《古文字研
和 简化”究简论》根据古文字的具体情况,认为字形演变有“简化”“和 规范化”
、分化”“三大主要规律。 [3]高明的《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则认为汉字形体演变的规律主要是 简化”“规范化”。[4]综合以上各
“和 家的研究,关于汉字形体发展演变的规律,主要有“简化”“、音化”“、规范化”三种。下面拟对这些规律作简要的分析,并提出我们粗浅的看法。

从历史上看,汉字的发展虽然有时也有繁化的现象,但总体上是朝简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如果把现代规范汉字作为汉字发展的下限, 简化”
“这个规律应该是符合汉字发展的实际的。但是 

“规律”这个名称,有时可能会给人起了误导的作用,尤其是对今后的汉字改革,人们总认为简化符合汉字的发展规律,因而一味追求简省,以为越简越好,这就不一定符合汉字的实际了。因为,
收稿日期 :2006-04-23
汉字符号是一个用于记录汉语的系统符号,其系统内共有 80000多个成员(《中华字海》共收字 85000多,是世界上收汉字最多的字典),通用字也在 7000左右(《现代汉字通用字表》共收 7000字,可作参考)。从系统性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要使得每个汉字都能发挥其作用,就要保证各个成员都具有与其他成员区别开来的特征,而汉字的特征,就是由不同的笔画构成的。由于汉字字量大,要使得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特征就需要一定数量的笔画。笔画太少,必然会缩小符号形式上的区别,就不容易突出特征,甚至互相混淆,必然影响汉字功能的发挥。人们对学习和使用诸如 

、已”,“戍”
“己”““、巳”“戊”、戌”“、 等汉字觉得很不方便,就是因为它们的形式区别过于细微,不易掌握和记忆。太繁不利书写,太简则容易混淆,因此简化是必要的,但必须有一个度。如果一味追求简省,以为越简越好,必然使汉字最终变成一堆杂乱无章的、不易区别的东西,因此也就根本谈不上精确地记录语言,顺利地进行交际了。这样看来,把简化看成汉字最终的发展方向或规律,认为汉字还必须毫无节制地简化下去,这显然是有问题的。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根据这一点,我们觉得提简化不如提符号化(详下),因为符号化要求系统内的符号必须能够互相区别,可以避免简化所带来的简单化倾向。符号化可以涵盖简化,简化是符号化的表现,但简化并不等于符号化。
作者简介 :江年攀 (1953-),男,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发展规划处副编审 ;林志强 (1965-),男,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 

18 


2006年第 4期江年攀林志强:关于汉字发展方向的思考 


形声字的由少到多等等现象表明,汉字在发展过程中,有逐渐与其记录对象————汉语语词————之读音相结合的趋势,表音倾向十分明显。但是汉字是一个表意体系的文字,表音趋势始终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比如,在音化的同时,还有意化的趋势。形声字虽有声符,但声符不是纯粹的表音符号,一则其声符的构成仍离不开象形、指事、会意等汉字造字法,二则形声字“声中有义”的现象也并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同时,形声字的构成还离不开形符(意符),而形符
(意符)就是为了规定形声字的意义范围,或者直接表义的。因此形声字虽有表音因素,但仍是表意汉字。形声字的出现和由少变多、后来居上,只能说明汉字记录汉语的方式更加成熟,更加科学,形声字的发展并不足以推导出汉字的发展方向是表音化。关于假借所揭示的表音倾向,历史事实已经证明,假借过甚必然影响阅读和理解,汉字要走假借式的同音代替之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表音化不能成为汉字最终的发展方向,还有更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汉字受到其记录对象-汉语--的制约。汉语是一个单音词为主的语言,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也还有许多单音词。现代汉语的音节,不算声调是434个,算声调是1280个左右。单音词多,而音节有限,必然会有很多同音词。根据安子介先生的统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发yi音的有177个,ji音的有163个, yu音的有139个,xi音的有130个,zhi音的有128个, jian音的有119个,fu音的有118个,lu音的有115个,发qi音和wei音各有111个,发shi音有109个,还有218个音各有20个字到94个字不等。以上数字加起来,总共有8172字,是《现代汉语词典》10000多字的82%。[5]虽然这些同音字在现代汉语中未必都能独立成词,但大体上也能反映出同音词多的情况;随着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已变成以双音词为主了,但同音的双音词还是非常之多,“
如公司-公私”“、简洁-简捷”“、世纪-试剂”“、导弹-捣蛋”、意义-异议-奕奕-意译”不胜枚举。用
“等等,表意的汉字记录汉语,正好可以避免汉语同音词多所造成的麻烦。而如果是用表音文字记录汉语,则不免带来许多困惑。赵元任先生曾写了一篇戏文《施氏食狮史》,全文如下: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
视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
此例虽有点极端,但很能说明问题:用表意的汉字来记录,文意十分清楚,若用表音文字,比如拼音,则全文都是shi音,谁能读得懂呢?可见记录汉语,汉字最合适,舍此别无他途。
因此,认为汉字在发展过程中有表音的趋势,这是基本符合事实的,但如果因此而追求汉字完全音化,那就既不适合汉字的特点,也不适合记录汉语。音化不是汉字发展的最终方向,更不能得出汉字要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的结论。

规范是与变异相对立的一种趋势。变异是文字富有生命力的表现。汉字能从古文字发展到现代汉字,都是通过逐渐变异而完成的。没有变异就没有发展。汉字历经五六千年的沧桑变化依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们应该感谢变异。另一方面,变异过甚,必然影响交流,影响文字用于记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的发挥。因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们用来传递信息的载体,它通行于全社会,而不是仅限于个别团体或成员,因此,抑制过度的变异,保持相对的稳定,建立一定的标准,也是文字正常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历史上,每当汉字发展到一定阶段,总会出现规范化运动,就是这一要求的体现。比如秦始皇的“书同文”就是一次大规模的规范运动,东汉的熹平刻石、唐代的“字样”之学也都具有规范的性质。
建国以后,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此后又续有整理,至今已废除了1100多个异体字。1965年国家又公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86年重新发表了
《简化字总表》,1988年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97年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 1998年,语文出版社出版了由吕叔湘先生任首席顾问、李行健先生任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全面贯彻、落实了国家有关汉字规范的政策和法规,体现了国家汉字规范的标准。这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的发布以及规范字典的出版,是对历史上汉字规范运动的总结和发展。通过我们政府的大力宣传,汉字规范化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虽然有些时候有些地方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大势已定,汉字必将朝着更加规范的道路继续前进。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总第 58期) 2006年 8月 25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对汉字的规范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在电脑里,因为需要相同的内码,不仅要求字形规范,而且对每个笔画的长短、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相离、相交等,都要有具体的规定。汉字如果不能规范化、标准化,就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规范化对于汉字充分发挥其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汉字规范化这个方向是永远不变的,把规范化作为汉字的发展方向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汉字简化、音化的说法都需要具体分析,而规范化是符合汉字发展实际和社会需求的。那么,汉字除了规范化之外,还有什么发展趋势呢?从汉字的整个发展历史来看,我们觉得符号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已经告诉我们汉字必须走向符号化。
所谓符号化,就是说,汉字将变成一套内部有着自我调协规律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胜任记录汉语和作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符号化的一个根本特征,是逐渐走向抽象。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得出来。
以象形之法创造出来的汉字,比较古老的字形一般都很形象,几与绘图无别。我们从族氏文字中可以看得很清楚。族氏文字多由块面构成,显示出浓厚的图画性和原始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书写工具的改变(如刻写在甲骨上),块面形态就被线条勾勒所代替。就金文而言,西周初期的金文和商代金文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保留了许多块面形态,西周中期以后,除少数字还残留块面形态外,大多变成了线条形态。西周晚期,金文中已基本没有块面字形了。块面文字多是 画”而
“出来的,线条文字则是 “写”出来的。由块面形态转向线条,是汉字从图画性向符号化过渡的第一步。
汉字在原始图画性块面形态文字之后和小篆以前,笔画形态多以曲笔圆笔为主,圆转的线条连绵不断,多少还保留了象形的意味。到了战国中晚期,逐渐产生了一种新的字体,后来形成为隶书。隶书把古文字的圆笔变为方笔,把曲笔变为直笔,把连笔变为断笔,把在以曲笔圆笔为主要特征的古文字中所保留的象形意味破坏殆
尽,使汉字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今文字阶段。象形意味的消失,圆转笔画的平直化,是汉字符号化的第二步。
汉字进入今文字阶段以后,字体没有大的变化,字形仍然还在继续简化,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繁体字时期和简体字时期(当然所谓简体字并非全是后起字)。隶变虽然对古文字的结构有很大的调整,但也有不少还保留了古文字的结构原型,隶书楷化形成的繁体字,有许多仍然可进行形义的分析, “六书”理论尚有广泛的用武之地。亦即说,汉字的符号形式与其意义内容之间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联系得起来。如 “難”、 

、鷄”等字,“觀”““、鄧”其右边诸符号尚与诸字所表示之词的读音相联系,即还存在读音理据。这些字成为简化字以后,右边都变成了 “又”,既不表形,也不表音,成了一个抽象的记号。所以,汉字由繁体字变成简化字,形义联系进一步丧失,变得更为简单或抽象,是汉字符号化的进一步发展。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汉字的字形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改变,使得形义关系逐渐松弛,这是符号化的一个表现。另一方面,如果汉字的字形在稳定之后并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从而使得某些构件的功能丧失了其所依赖的语言环境,也同样促使汉字走向符号化。比如形声字的声符在造字时代表音率是很高的,但时有古今,音有变化,乃势所必然。语音发展变化了,可是用于表示读音的声符却没有跟着变化,这就使得形声字声符的表音率逐渐降低。当它变得完全不能表音时,这个声符就形同虚设,成为抽象的符号了。可见,汉字的变与不变,都在促使汉字走向符号化。
参考文献 : 

[1]梁东汉 .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 [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189. [2]蒋国善 .汉字学 [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 [3]林澐.古文字研究简论 [M].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 [4]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 [M].北京 :文物出版社 , 1987. 

[5]李敏生 .汉字哲学初探 [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18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