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凤凰山墓地价格:大国不能没有乡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20:47

大国不能没有乡村

大洋新闻 时间: 2011-11-14 来源: 广州日报

  过去十几年来,政府越来越关心农民的生活,但是用意本来不错的新农村建设,在很多地方,演变成政府干预农民居住的借口。在此过程中,已经娴熟地掌握了经营土地之技巧的地方政府发现了“增减挂钩”制度的妙处,掀起了强制农民合村并镇、集中居住的运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场空前的文化灾难。乡村的价值与生活方式,乃是中国文明、中国文化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具有发达的城镇工商文明,但同时也具有历史更为悠久、土壤更为丰厚的乡村文明。如果用中国传统概念来形容,城镇是阴,乡村是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全盘摧毁村落、摧毁乡村生活方式、摧毁农民式价值观念的做法,实不可取。

  宋以前不论,至少在宋以来的一千多年中,中国人的居住形态保持着连续性,各地村落基本格局延续了几百年。同时,村落的居住形态本身也塑造了一种特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孟子对此有生动描述:“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种特定的人际情感关系、生活方式与村落的居住形态有直接关系。

  可以确定,大多数农民不会有集中上楼居住的需求。今日农民之所以接受这一安排,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楼房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基础设施,比如上下水、垃圾集中处理等。也就是说,某些地方政府设了一个局:不向传统村落提供这些本来应当提供的公共品,诱导农民放弃村落,集中居住,对外则可以宣称农民自愿集中居住。

  地方政府的这种做法必须改变,要将基础设施必须覆盖村落,以鼓励城镇人口回流乡村。这样,追求增加收入的农村人口可以流出,热爱乡村生活的人也可以流入,乡村仍然保持活力,仍然保持乡村的生活形态。实际上,任何国家的城镇化都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对于中国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中国是一个超大国家,不可能设想,这个国家的人全部居住在城市。乡村如果消失,中国文明也就必将毁灭。   

  (作者秋风,摘自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