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是什么星座:中医必记经典语录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18:52
大泄密! 中医绝招.喜者收录!!!  

夏天到了,公布一个治痱子立杆见影的小方子

竹茹200克[鲜竹叶加倍],熬水洗澡,洗前加食盐少许,洗完痒立止,,三次清除.[大人小孩均量]



伤科圣药——归阴还魂草-青苔

源自武当杂志。
(伤科圣药:归阴还魂草-青苔)
87年6月下旬,表兄因与黄某发生打架,表兄因一时气怒,将黄某推倒在地,继而拳脚相加,后经人劝解回家,未经二个小时之久,而黄某即口不能言知觉全失.当时黄某的父亲急欲寻医诊治,恰逢我师岭南武林奇人韩世英,在场,口称此症可以包治.但因年纪已高,时在夜间采药不便,今泄我秘传,叫我速到水井边,采取青苔一大碗,洗去泥土,并嘱取童便一大碗,共搞烂,取其原汁,将黄某牙齿打开,灌下二调匙,十分钟后,黄某在床上即叫身痛,后,复食半碗,旋即全愈.事后请教韩师,青苔一物,何以有此奇效?他说青苔乃不死之物,小试取之将泥土洗净,置于烈日下晒干,复放还水中,仍旧可以复活.,所以此物又名归阴还魂草.我以此物治愈跌打损伤无数,此神奇秘方,生平从未授人,今为救人,故泄露不传之秘.
附:以上药方乃为花锁门拳师常用的打伤救急秘传验方.历代传人曾治愈伤危患者无数.经笔者临床实践,确有起死回生之效,为救死扶伤,济世利人,故愿将其公开,献于武林同道.希望有更多的人掌握此法.

即用即效的胃痛第一方


胡椒10克冰片3克共研细未,每次胃痛时开水送服3分,药入胃痛止,再对症下汤药治本,临床多数在1到30分钟止痛,这是我屡试屡验的祖传秘方.今忍心将此公开,也是送给各位战友的新年礼物.



治头痛效方(本人用过的)

治方1:川芎20克,鸡蛋七个
服法:先用水将鸡蛋煮半熟,取出,用针将鸡蛋刺孔,再放入煎好的川芎药液内煮熟食之,一日一剂,一周左右即可。
说明:川芎味苦辛温。《雷公药性赋》记载有补血清头,通络活血之功效,鸡蛋为补虚健脑之佳品,二者合用,补中有活,故对耗神、血虚所致头痛,效果显著。

治方2:羊脑子一个、鸡蛋二个,红糖二两。
服法:将以上三种放在碗里炖熟,加白酒或黄酒二两,一次吃完,连吃三付即愈。
说明:以脏祉脏,以脑补脑,为中医常用治法之一。





白癜风验证方---如意黑白散

如意黑白散,我见于《老中医医案医话选》(广州中医学院《新中医》编辑室编、内部发行。)。是来春茂老先生的家传方,原书介绍说,连服二料即愈。方由:旱莲草三两,白芷,何首乌,沙蒺藜,刺蒺藜各二两,紫草一两五钱,重楼,紫丹参,苦参各一两,苍术八钱。上药共研细,每天服三次,每次二钱,温开水送下。
另用肉桂一两,补骨脂三两,水酒各半,浸泡一周,温水沐浴后,外搽患处。(可一日多次,患处尽量暴露,多晒阳光)。

治疗此病的药和方法已经很多,进口的药也有,价也很昂贵,但有特效的也还是不多。此方价廉且有效。

我用此方曾治过三例,二例后来没有消息,疗效自然不知。其中有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白癍长于前额部,约近5分硬币大,我照此原方配药,嘱其装胶囊,每服6-10粒,一日三次服。二年后的一天,有一男子拎一个小孩到我家找我,我已忘记了,经他提醒,我才又记起了他。他说小孩曾服我给配的药,已经好了,但现在又好象有要复发的现象,原处方没有保管好,希望重新赐方。仔细观察,原患处隐约可见比别处皮肤发“白”,于是我又照抄原方给他,欢喜而归。

我不是皮肤科医生,只是偶然的机会治了这么一例,个人感觉此方确实有一定的疗效。希望那位能继续研究,并能把结果反馈回来。




治疗坐骨神经痛验方

这个处方来自河南中医学院的一位老中医,源于我当时患上了坐骨神经痛,四处求医治疗大概一年的时间,期间吃了不少的中药,也针灸很长一段时间但都没有取得什么疗效,后在我同学的帮助下,找到了这位老中医。他当时的神态,话语我至今仍记忆犹新,他说:"放心吧,我专治坐骨神经痛,保你十付药全好,不好你来找我......" 我当时很开心,但也想到可能是大夫给我的安慰吧!

当时医院规定每个处方只能取三剂药,我和我同学两人排了两次队,取了六剂药。吃了三剂发现腿痛减轻,同时小腿有点肿,吃到五剂药的时候,腿就痊愈了。第六剂药因熬干了没有吃。折磨我一年多的病痛就这么悄然逃走了,我由衷的感谢那位为我解除病痛的孙大夫。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及时解除病痛,今天我把珍藏了三十多年的名医验方贡献出来,也算是替孙大夫向社会奉献点爱心吧!

这个处方,早些年在我的同事朋友中就有人吃过,效果不错,但都没有我得效果那么好,他们要吃十几付才能达到我吃五剂的程度。我想,这大概是大夫是根据我得身高,,胖瘦下的药量吧!

药方如下:
生首乌一两 生黄芪一两 全虫两钱 制马前子六分 甘草一两



一张专治阳痿精少验方的奇遇

参加工作以前,我曾经求学于一位民间老中医,这位老人不知道是什么缘故自从解放后就只身一人滞留在本地;那时我还很小,说是求学于他,其实什么都不懂,只因为他同老父亲关系较密切,所以常常到他那里去玩。老人很喜欢我,曾对我说:与人千金,不如授人一技,好好跟我学,将来你会吃香的喝辣的,衣食无忧。
虽然这话很让我感动,但到底年纪小,玩心太大,直到参加工作时也没有学会方脉处方。
许多年后,有一次我去看望他老人家,感觉他真的老了!已经“退休”了!对我说他准备回老家去“逸养天年”;又说“我没有把你教好,很不甘心啊,以后不能再教你了,我一生所学都在此一册,一定要好好地学,不要辜负我啊!”,说完,便把一本用旧布包着的,线装发黄的笔记本放到我手中,好沉啊!
翻开这本笔记,里面全是竖板的毛笔或钢笔写的繁休字,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怎能看的懂这些老古懂!
是老人漂亮的字引发了我对古文的兴趣,半年后,我基本上可以通读这本日记了。
老人的医疗心得使我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获益非浅,所用处方却总让人觉得有点怪。比如这首治疗男性病的处方的方解是这样的:“水车大而人众多,河塘无水,耐之若何?”
正是这首方子使我对老人铭记终生!
记得那是我到中药房工作不久的事,那天,一对新婚夫妇走进药房,男的小声地对我说:同志,你能不能给我拿几药,是治疗“那病”的?“你应该去找医生”我对他说。“可那是个女的,哪能好意思对人家那事?帮帮忙吧,求您啦!”
随同的女人脸一红走了出去,那时我学习不好,还不懂什么是“处方权”,被人一“求”就有点头晕!居然一口答应下来!
听完男的介绍完症状,我便把老人那首“河塘无水,耐之若何”的处方拿出来,照方取了三帖,那男人欢天喜地,到收费室交过钱后,千恩万谢的走了。
两天后,只我一个人在药房看书,门被小心的推开了,是那个女的!她进来后又小心的把门关上,我的心顿时一紧!我还没结婚哪,她想干什么?!这时,只见那女人的脸如同泼上了红墨水一般,怒目如狮,且压低声音,但却凶狠异常:“你那天给我们拿的什么药?我们那位吃后老想那事!老想那事!谁受的了!他来的时候如果你再给他那样的药,你试试!!”说完,咬牙切齿地挥舞一下拳头后转身退出门外,“咣”一声带上了门。
我的天!我这人勤奋好学,老实能干,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如果今天这女人把这事告到领导那里,我这一世英名,“奇”不完啦!想到这里,我毛发倒竖,汗水直流!
异样动静引得几位同事进来想看个究竟,我强装镇静地说“没事”,便又继续“看书”。
到底还是年轻,定力不足,这样的假装是坚持不了多一会的,于是借故去办公室看看,只见院长一人坐在那里看报纸,心中大喜,平安无事啦!
之后,我便把这张给我带来“汗水”的处方集压在了书箱最底层。
许多年后,院里筹建制剂室时,我“好了伤疤忘了疼”,心又活动了,到底还是把它作为验方报批成了“制字”。只是我把它浓缩后改造成了效囊,为了确定剂量,在院方组织的“试药”活动中,一炮走红,成为我们制剂室的“拳头”产品!这到底让我出了一口恶气!
现在,中医落没了,医院因效益问题在前一时期的制剂品种再次申报中,取消了申报,“制字”到期后自然失效。我又把它重新压在了书箱底层!只是这一次不比从前,它可能永无出头之日了!
但我还是不甘心!前些时候我看到一篇报道,说现在我国男性精液中的精子含量只相当于解放初期精子含量的一半左右!阴盛阳衰是现在国人体质总的趋势!这固然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但这首曾经“红”过的处方,或许对某些人有用!何不“废物利用”?又何乐而不为呢?
处方:
水蛭6克 智仁12克 人参6克 花茸3克 夜交屯20克 知母15克 炒山药15克 覆盆子12克 辽五味12克 枸杞12克 金樱子15克 丹皮12克
各位楼主,多批评指正啊!




小孩高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

今天,是我第一次来这里做版主,所以就来献一下家里一直用的退小孩高热的方请大家指导!家传临床用了多少年我不知道,我自己在小孩治疗一直用还没有什么失败过,如果,有一两个效果不好第二天加上针灸和内关敷草药,都治疗好了,没有一个小孩因为用了我的方法,病情严重转为它病:
方剂:麻黄6克.连翘18克.金银花18克.生石膏18克.浙贝田18克.蜂密30克.白糖30克.水煮.两次和在一起100毫升左右,
用药:一岁以内的小儿每天分开服六次,.三岁的小儿也差不多,三至六岁的小儿每次分开服四次,六至九岁的小儿每次分开服三次,.九至十二岁的小儿每次分开服两次.
病儿身体虚弱的可用加味一点补气补血和镇惊的药,本来我想写出来,因为怕有人说知道,不写了,如果大家想更详细的方,你们回贴,看一看和我的加减是会一样否?所以感觉还是大家看一看,如果有用,我再写,你们都是高手应该知道后面的加减,:我就不写出来了, 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拿出来和我们分享!有什么不到的请多多指教!谢谢!!


高血压药方

(一)
【辨证】肝郁化火上炎。
【治法】清肝泻火,行血通经,缓急解痉。
【方名】三草汤。
【组成】夏枯草10克,龙胆草3克,益母草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刘渡舟方。
(二)
【辨证】阴虚阳亢。
【治法】滋阴平肝。
【方名】玄参钩藤汤。
【组成】元参21克,生地15克,白芍12克,麦冬10克,夏枯草15克,钩藤15克,菊花10克,丹参15克,泽泻10克,生山楂10克,木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0天为1疗程。
【出处】傅云江方。
(三)
【辨证】瘀热。
【治法】化瘀清热。
【方名】化瘀清散汤。
【组成】柴胡10克,葛根15克,丹参15克,杭菊15克,桑枝15克,丹皮12克,赤芍10克,红花12克,地龙12克,薄荷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润民方。
(四)
【辨证】气虚痰浊阻滞。
【治法】益气化痰。
【方名】赭决九味汤。
【组成】黄芪30克,代赭石30克(先煎),草决明24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白术9克,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邓铁涛方。
(五)
【辨证】肝火上扰清空。
【治法】平肝清热,通络止痛。
【方名】清肝汤。
【组成】川芎15克,川牛膝15克,地骨皮15克,菊花20克,地龙10克,夏枯草30克,玉米须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龚志贤方。
(六)
【辨证】肝肾阴虚,阴虚阳亢。
【治法】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方名】莲椹汤。
【组成】莲须12克,桑椹子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山药15克,牛膝15克,龟板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出处】邓铁涛方。
(七)
【辨证】肾阴阳两虚。
【治法】平肝滋肾潜阳。
【方名】脾肾双补汤。
【组成】桑寄生30克,玉米须30克,生龙骨30克(先煎),磁石30克(先煎),首乌24克,川芎9克,淫羊藿9克,杜仲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邓铁涛方。
(八)
【辨证】阴阳两虚,虚阳上亢。
【治法】滋阴潜阳。
【方名】附子龟板汤。
【组成】附块6克,龟板9克,女贞子9克,旱莲草9克,何首乌15克,丹参15克,磁石30克,石决明2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姜春华方。
(九)
【辨证】脾肾阳虚,痰湿内盛,水气上逆。
【治法】温阳利水,健脾化痰。
【方名】龙牡真武汤。
【组成】茯苓9克,清半夏9克,白术6克,白芍6克,附片6克,生龙骨12克,生牡蛎12克,生姜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蒲辅周方。
(十)
【辨证】肝阳上亢。
【治法】清肝,平肝,潜阳,镇痉熄风。
【方名】红龙夏海汤。
【组成】红牛膝12克,地龙12克,海藻30克(另包水洗),夏枯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黎炯方。
(十一)
【辨证】肝阳上亢,肝肾阴虚。
【治法】平肝熄风,育阴潜阳。
【方名】清脑降压汤。
【组成】珍珠母20克,石决明25克,何首乌50克,白菊花15克,钩藤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张成思方。
(十二)
【辨证】肝经热盛,痰浊中阻。
【治法】清肝熄风,活血散瘀。
【方名】八味降压汤。
【组成】紫丹参30克,怀牛膝15克,夏枯草30克,丹皮15克,马兜铃30克,钩藤15克,刺蒺藜15克,代赭石30克(碾细)。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来春茂方。
(十三)
【辨证】肝肾阴虚。
【治法】滋补肝肾,降压熄风。
【方名】七子汤。
【组成】决明子24克,枸杞子12克,菟丝子12克,女贞子15克,金樱子9克,沙苑子12克,桑椹子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文亮方。





减肥方药

近日读偶见一减肥方药,欲与大家共享,生山楂五钱,陈皮三钱,白茯苓四钱 泽泻五钱 甘草一钱 荷梗三尺,可日服一剂
多用于胖人,胖人痰湿过盛,肥脂多食,有易聚湿生痰,二陈为化痰之良剂,且能行湿,山楂消内积,泽泻 茯苓渗水湿于下,荷梗为请利之品,出淤泥而不然,中空清上而通下,此方清平,意在于此.
有欲减肥且符合上述体质者不妨一试.


                

医医金针:如何较快学会上乘中医学


一..杂书勿看,先以黄元御医书十一种搭个骨架.先背颂四圣心源,再背颂长沙药解,小病就可以上手了,先宗一家之言,以一龙治水,则天下无旱.为什么最先仅读黄元御,因为在仲景的后视镜内,只有黄元御一人.
二..再对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下手,拿出考研冲刺的猛劲来.要烂熟於口,慢慢消化,并将四圣心源融会进去,建一个稳固的根据地,谁都打不进来.
三..再读素问.难经.灵枢及黄元御解,奠一个深而宽广.厚的基础,这样就可起万丈高楼.
四..道德经仅五千文,来回多耙几次,将历代老解都看看.去名相,去二元对立,建立象的概念,执大象,天下往.学会守静.观复,建立一气流行观念.则庞杂的中医顿时有序简单起来.
五..易学.拙文先天横图稍有,点滴心得,可拿来作垫脚石.玩味八个基本卦象,用一元盈缩,一气流行串起来,则中医生理..[载营魄抱一]可全部显现.
六..郑寿全的不朽功勋在于已悟到一元盈缩及一点元阳真种子,这是除黄元御外,建安以后无人可及的.但初学抚得龙泉.湛卢,易一头扎进四逆汤中.
七..其它医书,但观其方.论坛理法方论中病情辩析,老朽在此恭侯各位.

             手里有本手抄本医书,里面的用药法象很独特抄下来供大家学习。

1十二经引经药(略)和一般医书上的一样
2四时用药
  春季--薄荷、荆芥
  夏季--香薷、生姜
  长夏--人参、白术
  秋季--白芍、乌梅
  冬季--黄芩、知母
三  六淫各证用药
(一)风
1风证--防风 荆芥
2风热--薄荷 双花
3风寒--羌活 薄荷
4风湿--羌活 白芷
(二)寒
1寒证--生姜 葱白
2实寒--麻黄 桂枝
(三)暑
1暑邪--西瓜 荷叶
2暑冷--香薷 薄荷
3暑风--荆芥穗 薄荷
4暑湿--通草 薏米
5暑热--石膏 黄连
6暑泻--厚朴 扁豆
(四)湿
1湿邪--猪苓 泽泻
2寒湿--官桂 茯苓 猪苓
3湿热--滑石 石膏
4风湿--防风 萆薢
(五)燥
1燥邪--黄芩 生地
2暑燥--乌梅 麦冬
3燥渴--天花粉 生石膏
4燥干--沙参 冰糖
(六)火
1火邪--黄芩 黄连 黄柏
2气分火--石膏 知母
3血分火--丹皮 石膏
4三焦火--栀子 黄芩
5心火--牛黄 犀角 黄连
6肝火--龙胆草 栀子
7胆火--龙胆草 栀子
8肺火--桑叶 生石膏
9胃火--生石膏 黄连
10小肠火--木通 生地
11大肠火--大黄 元明粉
12脾火--石斛 胡黄连
13肾火--知母 黄柏
14膀胱火--滑石 木通
四  头部用药
六经头痛须用川芎加引经药
1太阳经头痛:羌活 蔓荆子
2阳明经头痛:白芷
3少阳经头痛:柴胡
4太阴经头痛:苍术 半夏
5少阴经头痛:细辛 独活
6厥阴经头痛:吴茱萸
7普通头痛:荆芥穗 薄荷
8巅顶头痛:藁本 蔓荆子 吴茱萸
9左偏头痛:柴胡 荆芥穗 薄荷
10右偏头痛:川芎 黄芩 荆芥穗 薄荷
11头角痛:柴胡 川芎
12头中同:川芎
13头面肿:附子 白鲜皮
14头眩:泽兰叶 川芎 天麻
15后脑痛:细辛
16颈项痛:独活
五 眉目用药
1眉棱骨痛:羌活 半夏 白芷 黄芩
2目疼:菊花 玄参 茺蔚子
3目干:生地 元参
4目翳:蛇蜕 蝉蜕 木贼
5目障:蛴螬 密蒙花 谷精草
6目疮:白蒺藜 细辛
7目赤:红花 赤芍
8目暗:熟地 石决明
9赤眼爆发:防风 黄连
10胞轮震颤:当归 川芎 薄荷
11目珠夜痛:夏枯草
12眼肿:大黄 荆芥
【红参 方冰箱里 冷冻  至少两小时  冻透   吧其他的药称好  完了  吧红参放进去   一起粉末就可以  最好粉完 之后   烘干一下 免得以后变质  或者直接放冰箱冷藏贮存】

六  鼻病用药
1鼻病:辛夷 黄芩
2鼻塞:辛夷花 薄荷 丝瓜谈 细辛
3鼻渊:苍耳子 茯苓
4鼻中生疮:黄芩

七  耳病用药
1耳疮:龙胆草 薄荷
2耳脓:龙胆 木通 车前子
3耳鸣:龙胆草 苦丁茶
4耳疳:雄黄 牛黄 白矾
八 口病用药
1口糜  生地茵陈
2口疮  黄连 人中白
3口臭  佩兰 连翘 香薷
4口苦  黄连 栀子
5口甜  佩兰 石斛或者额 黄连 黄芩
6口辣  桑皮 地骨皮
7口咸  知母 黄柏
8口酸而苦  龙胆草 柴胡 青皮 灯芯
九 舌病用药
1舌胀  百草霜   海盐 蒲黄
2舌长  冰片黄连 菖蒲
3舌短  人参 附子 肉桂
4舌疮  黄柏 白矾 青黛  外敷

            中医必记经典语录    止咳常用麻黄 (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

缩尿益智桑蛸 (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

疏肝莫忘麦芽 (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闭经还须归芍 (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崩漏海蛸茜草 (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 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久病必瘀

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久病必虚

久病必瘀

久病及肾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久病入络



百病挟痰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 胃气喜降

脾喜燥而恶湿



怪病多由痰作祟,

治痰无需只祛痰,

贵在治气以为要,

气顺则津液自行,

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久病先针足三里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用药古人名言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

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

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汪昂《医方集解》--------

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清?汪昂《医方集解》--------

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1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当言》-------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

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

去菀陈座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

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湿为重浊 有质之邪;

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

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李士材

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 —《北方医话》

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 —《汪石山医学全书》

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古今医案按/俞按》

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 —《周学海医学全书》



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用药古人名言

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

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

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汪昂《医方集解》--------

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清?汪昂《医方集解》--------

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1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当言》-------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

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

去菀陈座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 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湿为重浊 有质之邪;

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

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李士材

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 —《北方医话》

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 —《汪石山医学全书》

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古今医案按/俞按》

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 —《周学海医学全书》



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

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

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 —《张聿青医案》

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 —《张聿青医案》

宣一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 —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 —《医贯》

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 —《医宗必读》

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医学衷中参西录》

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 —《吴医汇讲》

少火宜升,壮火宜降。壮火降而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医方集解》。

1.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足;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寿世青编》

2. 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同上)

3. 养心莫过于寡欲。——《医学入门》

4. 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折肱漫录》

5. 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老老恒言》

6. 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老年唯借火化,磨运易而输精多。——(同上)

7. 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医学入门》

8. 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景岳全书》



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

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腑病责脏用,脏病则腑用.

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二阳之病发心脾.

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无汗.

胃中热则杀谷,胃中寒则腹胀.甘温除大热.

湿热之症,阳明必见太阴.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气.久病有瘀,怪病有痰.

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

久病阴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

汗出不解,非风即湿,复杂做事,简单做人!

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血不利则病水

痛而不肿曰风,肿而不痛曰湿,又痛又肿曰风湿。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激励我精求方术。

俱视独见,无与众谋。 —告诉我仔细地诊察,肯定地判断。

凡治脾胃.当以调肺气.交心肾为先. —清.唐大烈

六淫之速,莫过风、火。(牢记此句,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或许有用)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气聚则塞,气散则通

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

故治疝必先治气

       --金翼匮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

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

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

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症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

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

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

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

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张锡纯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

辨标本于隐微之际;

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

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__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

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怪病是痰,十居***。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宝辉《医医小草》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喻昌《寓意草》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周学海《读医随笔》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程杏轩《杏轩医案》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 扁鹊 见《医述》--------

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 孙思邈--------

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金 张子和《儒门事亲 卷十四治病》--------

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元 朱震亨《局方发挥》--------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 刘仕廉《医学集成》--------

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苟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大凡名家亦有偏处。当日雨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两家对待,各具至理。雨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 孙一奎《赤水玄珠》--------

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

--------近代 冉雪峰--------

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

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灵枢•终始篇》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清•叶天士

阴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

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

——清•王三尊《医权初编》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

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脱》华岫云按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张锡纯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

辨标本于隐微之际;

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

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__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

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怪病是痰,十居***。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