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盒十二生肖:主题:补中益气汤 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9:10:31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是一首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方剂,其配伍特点是升提药与补气药同用,方中黄芪补气益肺固表;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和中;陈皮理气;柴胡、升麻助参、芪以升举阳气;当归补血,专为气虚发热、气虚内脏下陷而设。笔者在临证中试用于脾胃虚弱、清阳不升引起的多种疾病,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大便困难
    
  患者,女,36岁,因大便困难1月余,于2003年8月2日来诊。患者2个月前出现心悸、胸闷憋气,心电图示心肌劳累,静滴香丹注射液、维脑路通等药物未见明显好转,却出现大便困难,应用通便疗法不但无效,反而加重,小腹坠胀,频繁临厕,欲解无力,甚至满头大汗,筋疲力尽,大便反而稀薄,现患者神疲气怯、面色萎黄、头晕失眠、胸闷气短、乏力自汗,活动后加重,上至二楼即满脸大汗,语不接续,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而腻,脉细弱。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减以益气升阳举陷,处方: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柴胡9g,升麻9g,陈皮9g,薏苡仁15g,炙甘草9g,莲子15g,桔梗9g,酸枣仁15g,服用5剂则下腹坠胀明显减轻,大便次数减少,稍微成形,继服10剂大便正常,其余症状大减,继服补中益气丸1个月,诸症消失,心电图正常。半年后因工作过度疲劳而复发,治疗同前而获治愈。
   
  按:本例属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气血本虚而误用活血通便以耗气伤阳,故气虚益甚。脾为先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肺主一身之气,脾气虚则肺气虚,肺主肃降,与大肠相表里,“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肺气虚肃降无力故大肠传导无力;脾主升清,清气在上则生飧泄,胃主降浊,浊气在上则生 月 真 胀,故小腹坠胀大便无力而稀薄。补中益气汤补益脾胃、升阳举陷,加山药、薏苡仁、莲子健脾益气,利湿止泄,桔梗开宣肺气,寓下焦治上,“提壶揭盖”之意,酸枣仁养血安神,诸药合用,使中气充足,清升浊降,大便自利,诸症皆除。

  2 尿失禁
    
  患者,女,45岁,因尿意频急并有少量尿液溢出1年,于2004年8月9日就诊。患者3年前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术,1年来出现尿失禁,于站立及咳嗽、大笑时均可导致少量尿液溢出,伴头晕乏力、神疲消瘦、自汗气短、腰膝怕冷、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证属中气下陷,肾气不固,处方:黄芪30g,党参15g,茯苓12g,白术12g,柴胡9g,升麻9g,陈皮9g,益智仁15g,山药15g,菟丝子15g,肉桂5g,服5剂尿失禁减轻,继服8剂则尿不自溢,腰膝怕冷亦明显减轻,继服5剂,再给予补中益气丸和金匮肾气丸口服1个月,其他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中精气靠脾胃化生水谷精气滋养充实,肾主水,司二便,今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则肾气不足,不能固摄小便,导致小便失禁,治宜补中益气、益肾缩尿,使统摄有权,则尿不自溢。

  3 溢泪症
    
  患者,女,35岁,因看书流泪13年,于2004年5月12日就诊。起初长时间看书禁不住双目少许流泪,逐渐加重,现持续不足5min即流泪,长时间看电视也出现此症,眼科检查无异常,伴眼睑疲劳、周身乏力、纳呆失眠、声低气怯、面色萎黄、唇舌色淡,舌苔薄白,脉弦细无力。证属气血虚弱,泪窍失养,治宜补中益气养血柔肝,处方:黄芪15g,党参15g,茯苓12g,白术12g,升麻9g,柴胡9g,桔梗9g,当归15g,白芍18g,陈皮9g,何首乌15g,枸杞9g,炙甘草9g,酸枣仁30g,服用6剂眼睑乏力减轻,睡眠好转,又服12剂,豁然而愈,继服补中益气丸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脏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肌肉之精为约束”。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胞睑属脾,而泪窍在胞睑之中,故属于脾,“清阳出上窍”,脾气散精营养目窍,今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清阳不升,则泪窍失养,固摄无力致泪水自溢。另一方面,肝藏血开窍于目,泪为肝之液,“肝得血则能视”,体阴而用阳,固治宜补中益气配合养血柔肝,气血充足上荣清窍则目窍开合有度,泪窍固摄有权,泪不自溢。
   
  以上病例虽然症状各有不同,但其病机却都是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故采取异病同治的方法,用补中益气汤随证加减,均取得较好疗效,印证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科学性。以上病例皆为脾胃久虚,故宜在症状消失之后予以丸剂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编辑子 涵)

  作者单位:253015山东德州恒丰纺织公司卫生所

日期:2005年9月21日 - 来自[中医中药]栏目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慢性咳嗽50例

  持续或反复咳嗽超过3~4周即属于慢性咳嗽。笔者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气虚型慢性咳嗽50例,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均为门诊病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6~17岁18例,18~80岁32例;病程3~4周26例,4~8周15例,8周以上9例。其中4周前曾患肺炎6例,支气管炎15例,均经治疗后X线胸片显示无异常而仍咳嗽不止。以上患者曾用多种抗生素(口服或肌注、静滴)和止咳药治疗而咳嗽未止。一般为阵发性咳嗽,偶有白痰而量少,面色无华,食欲及睡眠不佳,舌淡脉弱。
   
  1.2 治疗方法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人参3~10g,炙黄芪5~30g,当归5~10g,白术5~20g,柴胡3~6g,升麻3~6g,陈皮3~6g,百部5~10g,桔梗5~10g,紫菀5~15g,款冬花5~10g,炙甘草5~10g。每日1剂,水煎后分2次服。10天为1个疗程,间隔3天后继续第2个疗程,一般用2~3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治愈:咳嗽停止,恢复正常;好转:咳嗽明显减轻;无效:咳嗽无好转或加重,或并发他症。
   
  1.4 结果 本组50例中治愈24例,好转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
    
  2 讨论
    
  咳嗽是肺脏功能失调,肺气上逆所致,一般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起病较急,其病尚浅易治,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较深,治疗难取速效。慢性咳嗽多属内伤咳嗽范畴,往往有较长的病史和其他脏腑失调的证候,虚证或虚中挟实居多,可因外感咳嗽失治或治之不当所致。气虚型咳嗽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虚、痰、瘀3个方面。“久病伤气”,慢性咳嗽由于咳嗽日久,耗伤肺气,使肺之清肃功能难复,卫外功能失调,易于复感外邪,使咳嗽加剧。“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气受损,清肃及通调水道失职,肺气下降和清洁呼吸道的功能减退,水液停留,聚而为痰为饮,肺气上逆,形成咳嗽。气虚型慢性咳嗽多伴面色少华,纳呆、乏力等脾胃虚弱之证。由于中气不足,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土不生金,肺脾虚弱,抗病能力下降,故咳嗽缠绵不愈。加之脾的运化水湿失责,聚而为痰,亦使咳嗽加重。久病多瘀,气虚水滞,瘀血中停,肺道不利,发为咳喘。如清·唐容川《血证论》中有血瘀致咳的论述:“又有瘀血作咳……盖人身不可有壅滞,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为咳……”。
   
  治病必求于本。由于本病虚中挟实以肺脾气虚为主,痰饮瘀血为次,故治以补中益气汤补肺健脾 [1] ,临床药理学观察表明,补中益气汤具有增强机体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和促进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作用,还可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并具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和抗突变、抗肿瘤的作用。紫菀、百部、款冬花等化痰止咳,当归除养血之功外,尚有行血活血之效。诸药合用,脾肺气旺,痰饮能化,瘀血得祛,慢性咳嗽自然而愈。
    
  参考文献
    
  1 庞国明,范思行,张进芝,等.常用名方新用途.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40.
   
  (编辑云 兆)

  作者单位:543200广西岑溪市中医院

日期:2005年9月21日 - 来自[中医中药]栏目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体会

    补中益气汤乃临床常用方,出自李东垣所著《脾胃论》一书,方由黄芪、人参、甘草、当归、升麻、柴胡、白术、橘皮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主治脾胃气虚而致的身热、自汗出,渴喜热饮,短气懒言,体倦肢软,舌质淡,脉洪而虚;或气虚下陷而致的脱肛、子宫下垂、久痢等病(症)。近年来,笔者根椐辨证在临床上运用此方治疗多种疾病,收效颇佳,兹将报告如下。

    1 便秘

    患者,男,69岁,大便秘结多年,常用番泻叶或麻仁丸泄下通便,然而屡通屡秘,痛苦难解。1998年7月15日就诊,见其大便未解已10天,经采用“通里泻下,润肠通便”后不见效。现症:自觉燥屎坠于肛门口,屡欲登厕而努责不下,食后脘腹胀满不适,声低息微,头昏眼花,面黄神萎,苔薄白,脉沉无力。证属脾肺气虚,清阳不升,推动无力。治宜益气润肠,通便。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30g,党参15g,升麻6g,当归12g,甘草6g,全瓜蒌(打)30g,柴胡6g,陈皮12g,桔梗10g,何首乌15g,火麻仁30g。服头剂4h即有便意,此后大便解除顿觉脘腹舒适。服3剂后大便正常。按:便秘一病,临床见证,有虚实寒热之分,审证选方,最当细辨,切莫妄投,犯虚虚实实之戒。本案其病因是由于年老脾肺气虚加之久病屡用苦寒之品,使脾胃更虚,中气下陷,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肠燥气弱则大肠传导无力而燥屎内结。治当升其清气,使清阳之气上升,则肠中之气可以展舒,津液下布。故用补中益气汤加火麻仁、全瓜蒌等益气以升清,润肠以下浊,使清升浊降而诸症自除。

    2 尿频不禁

    患者,女,58岁,农民,曾生育三子。2001年9月12日就诊。自述每当急走、跑步或用重力时小便漏出3年,未引起重视。近1个月来行走时小便自出,小便频数而尿出无力,且尿意很急,动作稍有迟缓便出现失禁,每次量少,色清,伴头昏神倦,小腹坠胀下午尤甚,大便溏,脉沉。查尿常规(-),尿糖(-)。综其脉证,诊为脾肺肾气虚,清阳不升,肾气不固,膀胱气化失职而致。拟以益气升阳,健脾宣肺,补肾固摄。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2g,陈皮12g,升麻10g,柴胡6g,甘草6g,当归6g,益智仁15g,金樱子12g。并嘱每日坚持做耻骨肌和尾骨肌(PC肌)锻炼。服上方6剂后小便频数减少,大便成形,基本能控制小便。按上方,每日1剂,连服10天。患者面色红润,精神振作,小便能控。坚持补中益气丸与六味地黄丸交替服用,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复发。按:《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液代谢,肺脾肾三脏尤为重要。劳倦过度,耗伤脾肺,二脏气虚,上不制下,日久及肾,肾失固摄,约制无权,故膀胱开阖失常而发。用补中益气汤大补肺脾之气,益气升阳,补上以制下,下元得固,制约有权,诸证悉除。

    3 漏乳

    患者,女,25岁,农民。2001年8月11日就诊,病者自述于2001年4月20日剖宫产,产后5天起乳汁自动外流,清稀而淡,伴神疲气短,肢软乏力,食少纳差,夜难成寐。诊见:乳房柔软无感,舌淡薄白,边有齿痕,诊为中气不足,固摄无权。法当健脾益气,佐以固摄。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2g,陈皮10g,升麻、柴胡各6g,当归10g,炙甘草6g,五味子、芡实各10g。服完5剂后,乳汁自溢好转,精神转佳。仍按原方服5剂,漏乳停止,精神振作,眠食俱安,继以十全大补丸以巩固疗效。按:本例患者,因产后气血受损,中气不足,胃气不固,乳汁失约所致。治用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使脾胃得健,气血充足,漏乳痊愈。

    4 胸痹

    患者,男,54岁,2000年4月25日就诊。胸闷、心前区疼痛2年余,加重3天。诊见心悸,面黄消瘦,纳减神疲,便意频繁,肛门重坠,舌淡苔薄,脉细涩。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2)轴心左偏;(3)左前分支传导阻滞;(4)T波改变。脉证合参,属肺脾气虚,心脉瘀阻之证,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30g,党参15g,当归10g,白术12g,升麻6g,柴胡6g,炙甘草15g,丹参15g,香附子15g。另取红参、三七各3g研末,每日分3次吞服。服药6剂,诸证悉除,心电图正常,再嘱服红参、三七善其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按:患者平素思虑劳倦,脾胃受损,脾虚气陷,宗气生成不足,无以贯心脉行气血,气虚血涩,则心脉瘀滞。补中益气汤加红参具有补益中气,升阳举陷之功,并配以三七粉、丹参、香附子行气活血,止痛。切中病机,故获显效。

    总之,应用补中益气汤要牢牢抓住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这个病机特点,随证加减,方能收到异病同治的显著疗效。

    (编辑小 南)

    作者单位:402760重庆璧山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日期:2005年9月21日 - 来自[中医中药]栏目

补中益气汤在肛肠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

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首创,全方以补气药黄芪、人参为主与升提药升麻、柴胡等合用,共奏益气升阳、补中健脾之功效,具有补脾健胃、益肺保肝、兴奋强壮、甘温除热等作用。主治脾胃气虚,症见身热有汗、头痛恶寒、渴喜热饮、少气懒言,或饮食无味,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虚无力,及脱肛、久泻等证属中气虚陷者。多年来笔者在肛肠科临床,运用本方对术后肛门坠胀、小便困难、大便秘结等并发症,病机为脾肺气虚,中气下陷者进行治疗,每每收到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益气升阳,治疗肛门坠胀

肛门坠胀是肛肠病的一常见症状,多是由于直肠粘膜受到刺激所致,常见于痔、肛门直肠术后、直肠炎、直肠溃疡、直肠肿瘤等。肛肠科临床以痔瘘术后最为多见,一般予以热盐水保留灌肠或坐浴等法处理。笔者根据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则会发生内陷之证的理论,认为术后肛门坠胀主要是气血受损,或素体虚弱术后更致中气不足,而使气虚下陷所致。对因体弱手术耗血伤气而致肛门坠胀,证属气虚下陷者,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体现“下者举之”,治病求本的法则。方中重用黄芪、人参加枳壳、桔梗。若腹胀舌淡脉软无力,减当归、甘草,易人参为泡参,加厚朴;若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弱,加茯苓、淮山、扁豆;若肛门胀痛,舌红苔黄,脉弦散,选加黄连、地榆、蒲公英、白芷、赤芍,六一散;若肛门伤口水肿,潮湿,舌红苔白,脉滑数,加薏苡仁、地榆、二妙散。

2 化气行水,治疗小便困难

小便困难是肛肠科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以轻者小便淋漓不畅,重者潴留不通为主证,多因手术导致反射性尿道及膀胱颈括约肌痉挛,前列腺肥大、尿道狭窄,异物刺激,或膀胱平滑肌收缩无力,以及麻醉等所致。一般予以针灸、加压、热敷、解痉等法治疗,而常常需要导尿方能收效。笔者根据膀胱为州都之官,藏津而化气行水;肺主气,为水上之源,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理论,认为肺气虚弱,中气不足,致使津液不布,不能通调水道,则化气行水功能失常而水道不利,最后乃形成尿潴留。对因体弱、手术失血耗气,或括约肌痉挛及麻醉而致小便困难,证属气虚,膀胱化气行水失常者,运用补中益气汤选加木通、泽泻、车前子、小茴、白芍、杏仁等治疗,升清降浊,化气行水,其效甚捷。

3 调节润肠,治疗便秘

大便秘结亦是肛肠科术后的常见症状,多因齿状线附近组织损伤过多,或年老体弱、排便反射减弱;或疼痛而恐惧排便,使粪便在肠内停留过久;或术后服用解热镇痛剂,出汗过多,使体内水分减少所致。一般常见用泻下剂或灌肠法予以治疗。笔者根据肠道为受盛、笔者根据肠道为受盛、传导之官,消化水谷,传导糟粕;“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理论,认为术后脉络受损,气血亏虚,或年老体弱,脾胃素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气虚则大肠传送乏力,血虚则津亏不能濡润大肠,肠中津液匮乏,而致大便滞结难下。对因年老体弱或术后失血耗气,升降失调而致便秘,证属气虚阴损者,运用补中益气汤选用肉苁蓉、生地、首乌、怀牛膝、火麻仁、槟榔、熟大黄等治疗,既能固本,又兼治标,既补虚,又泻实,有升有降,其效宏径捷。

4 益气健脾,治疗伤口愈合缓慢

术后伤口愈合缓慢,形成慢性溃疡经久不愈,也是痔、肛瘘术后的一常见并发症。多因创口引流不畅,血液循环差,营养不良或特殊感染、恶变等所致。一般予以通畅引流,改善血循环,控制感染、补充营养等法治疗,笔者根据“脾生肉、肉生肺”,脾主肌肉,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肌肉;肺主皮毛,宣发卫气,津液,以“熏肤、充身,泽毛”的理论,认为伤口的愈合与肺脾两脏密切相关。脾气健运,化源充足,肺气健旺,宣发有度,则气血津液散布全身,营养皮肤、肌肉,滋养伤口,促进愈合。当身体虚弱,脾失健运,清阳不布,肺气虚弱,不能宣发卫气,输精于皮肉,就会因营养不良而致伤口难愈。对因久病体弱,或先天禀赋不足,术后伤口愈合缓慢,证属脾肺气虚者,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选加川芎、郁金、丹参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营养作用,促进伤口愈合。体现了“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的机理。

5 补气固脱,治疗暂时性大便失禁

暂时性大便失禁以肛门闭合不良,感觉迟钝,肠液外溢,或甚至稀便溢出为主证。多因手术损伤,或术后疤痕较大,影响肛门感觉及闭合能力所致。一般予以热敷、理疗、注射胎盘组织液或敷疤痕膏,软化疤痕和等待肛门感觉功能的代偿性恢复,或者选择性手术等治疗。但由于疗程长,痛苦大,患者不乐于接受。笔者根据脾胃为仓廪之官,脾为生气主源,肺为主气之枢,肺与大肠相表里,肛门为大肠之候,主糟粕的理论。认为脾肺功能健旺,则肛门括约肌排泄功能正常,当“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而导致肛门虚弱泠滑不禁。对因体虚,或术后耗血伤气,证属中气不足,清阳下陷者,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若症见虚中挟寒,肛门有冷感,加肉桂、五倍子、肉豆蔻;虚中挟湿,肛门潮湿,加苍术、薏苡仁、茯苓、煅龙骨、煅牡蛎;虚中挟热,肛门皮肤充血,加香连丸;软化疤痕加丹参、郁金,以增强体质,加强肛周组织支撑力和肛门括约功能,加快肛门皮肤感觉功能的恢复,缩短治疗时间的疗效。

6 益气固表,治疗虚汗

自汗在肛肠科术后也较为常见,以无时而然汗出,动则益甚,多肤凉汗为主证。多因局部组织损伤刺激引起暂时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术后体虚弱所致。一般鼓励多饮盐开水,慎用解毒镇痛药等处理。笔者根据“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汗为津液所生,血液为津液所化,“汗血同源”;脾主运化,为气血之源,肺主气,外合皮毛,司开阖,脾肺气虚则卫外不固的理论。认为术后自汗,多因气虚卫阳不固,营阴不守,营卫失调所致。术后体虚,伤津耗血、汗源不足,若出汗过多,则耗散精气。运用补中益气汤,选加白芍、山茱萸、五味子、肉苁蓉、龙骨、牡蛎、浮小麦等以调营益卫,若表虚易感者加防风、麻黄根以固表止汗;若兼外感风寒,加桂枝以解肌;若口干,舌淡白,脉细数,减白术、陈皮,加玄参、麦冬、五味子等以增液养津;一俟气充血旺,则卫外固而汗可止。

体会:补中益气汤为益气升阳,调补脾胃的代表方,临床各科应用广泛,在肛肠科常用于治疗脱肛,便血等气虚下陷之证,而对术后并发症运用本方治疗却较少报导。笔者根据症虽有殊,病机相同,异病同治的法则,对于术后肛门坠胀、小便困难、大便秘结、伤口不愈、暂时性肛门失禁、虚汗等并发症,凡病机为脾肺气虚、中气不足者,应用本方化裁论治,均收到满意疗效。

作者单位:400065重庆市南岸区第四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04-03-10) (编辑 子萱)

日期:2005年9月21日 - 来自[中医中药]栏目

上焦病治以补中益气汤

结合古今医家对上焦病的识,并通过临床实践运用补中益气汤治愈上焦病的经验,对上焦病及治疗方药作一探讨。

1 何谓上焦病

上焦是三焦(上、中、下)之一。古今涉及到三焦的有形、无形、何形的争论颇多,所以所指上焦也不同。本文所指上焦是部位的上焦。多数医家认为肺以上属上焦,而头颈四肢不属脏腑无涉三焦。全国名老中医王乐善教授是我的老师,他见解独特,认为上焦病是指发生在上焦的病变,而人体的膈以上,心肺、头颈、面部、五官、四肢均分属上焦,所以治这个部位发生的病特别是虚症用补中益气汤疗效可靠而成惯例。现在常见的面瘫、顽固性头痛、耳聋、眼病术后、网球肘、冠心病、陈旧性心梗、乳头溢液症、经行浮肿症均可以辨证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2 有关补中益气汤的论述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升麻、柴胡、陈皮、当归组成。本方中参、术、芪、草甘温补脾益气;陈皮和胃散滞,升清降浊;当归甘温升阴血以“阴长阳生”,调和气血;特别是升麻、柴胡是方中的特色,既能引胃中清气上行,扭转下陷之势,同时又引参、术、芪、草诸药甘温之气上行,则上焦的清气、精气足矣。该方是金元时代补土派名家李杲(李东垣)《脾胃论》的代表方剂,其核心论点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即内伤学说。原方的功能是补益中焦阳气升举下陷,主治脾胃虚弱心气不足,饮食劳倦所致的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气陷脱肛等(详见《中医各家学说·李杲篇》)。总之,是治中焦但又益于上焦效方。

3 为何治中焦的方剂用来治上焦病

补中益气汤为中焦脾胃而设,但脾胃居中焦是后天之本,是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升则精气上输于心肺、上焦,“清阳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清阳实四肢……反之,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正如《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所谓“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总之,升降失常既影响中焦更致上焦精气乏源。脾主肌肉,又主四肢,故中焦脾胃精气不升则胸膈以上,心肺、头面、四肢九窍经络失养,导致上焦病发,或上焦病正虚邪实而羁留不愈。我们也深知升降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不能只“升”不“降”,不降浊则无以升清,但本文主题是谈上焦是“升”,故降浊,浊阴走五脏,浊阴归六腑等暂不赘述。我在王师诊室待诊学习20年,深切体会到清阳、精气均概括为正气。如因素体正虚或久病伤正均可以导致正气不足。故在陈旧性疾病或正虚邪实的疾病或虚证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辨证运用均为本文的扶正升清作用而显效。

4 病案举例

例1:胸痹(冠心病)。患者,男,58岁。患胸痛气短10年加重1个月,在医院查心电图报告冠心病伴左室肥大,血压140/90mmHg,舌红苔白薄,脉沉细,二便正常。辨证为病在膈上,病久多虚,上焦精气不足。治则:补益上焦,扶正祛邪。

处方:黄芪30g,焦术15g,陈皮15g,升麻10g,柴胡15g,党参20g,甘草15g,当归20g,桂枝10g,赤芍15g,瓜蒌15g。水煎服。此方前后共服19天,12付药守方未动。诸症消失,胸中舒畅。

例2:面瘫(面神经麻痹)。患者,女,49岁。7年前曾患过右侧面神经瘫痪,治疗后症状好转未彻底治愈,伴有面神经痉挛。近日因洗澡后感受风邪则现左侧面瘫,在某医院治疗无效而来诊。发病1个月余。症状:左侧额纹消失,左眼闭合不利,口角向右歪斜,鼓腮漏气,血压110/70mmHg,舌质暗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饮食二便正常。辨证为上 焦精气血不足,复感风邪所致。

治则:补益上焦气血、通经洛络,祛风止痉。

处方:黄芪30g,焦术15g,陈皮15g,升麻10g,柴胡10g,党参20g,炙甘草15g,当归20g,防风15g,钩藤15g。服药15剂,25天后配合针灸2个月,基本痊愈。

例3:扭挫伤。患者,女,48岁。左腕关节肿长,疼痛已4个月,病史4个月前,右腕关节扭挫伤。虽服跌打丸、七厘散等药,但仍右腕钝痛,手持物时右腕酸楚难忍,舌红,苔白,脉沉缓无力。辨证:上肢为上焦分属,上焦精气虚,外伤瘀滞不散,正虚邪实所致。诊断:右腕关节扭伤、挫伤。治则:补益上焦精气,活血散瘀。

处方:黄芪30g,焦术15g,陈皮15g,升麻10g,柴胡10g,党参20g,甘草15g,当归20g,桂枝10g,乳香10g,没药10g。水煎服。共治疗13天,服药9剂,右腕肿消痛止,持物自由。

5 讨论

本文所论是上焦病,所以首先对上焦的概念不能模糊。可是上焦又是三焦之一,古今医籍对三焦的提法不一,故又容易混淆。在《难经·二十五难》云:“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这是无形三焦说。在《灵枢·本输篇》云:“三焦者中渎之府,水道出焉”,又提出“有形三焦说”。在《灵枢·营卫生会篇》才明确的划分出上焦的部位,其云:“上焦出于胃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但并没有明确提五官和上肢,至于上焦的功能在《灵枢》则云:“上焦如雾”,在《难经》则云:“上焦者……主内而不出”。上焦的治则在吴鞠通著的《温病条辨》中又云:“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以上有关上焦的记载可以看到“上焦”二字所含多面,有部位,有功能,有治疗等。本文所提出的上焦是以有形的上焦为部位依据。“清阳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清阳实四肢”的古训,将“清阳”所及都归于上焦分属,故明确指出上焦部位是胸膈以上,心肺、头颈、面部、五官、四肢,涵盖较广泛。本文所论上焦病,不是一个独立的病种,也不是某一病的病名,而是本文专指上焦部位发生的病的统称,是跨学科的多种病的概括。如本文病例提及,胸痹(冠心病)是内科病,面瘫是神经科病,扭挫伤是骨科病。

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疾病的报导很多。如江苏王氏 [1] 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乳头溢液症,治经行浮肿症。湖南王、刘二位在抗青光眼术后前房迟缓形成,人工晶体植入后角膜代失偿等,均以脾弱正虚或气机升降失常为辨证要点,而用补中益气汤取效。也可因其上述的病证均发生在上焦部位(乳、面、眼)而病机又是正虚,用补中益气加减治疗,也统称为上焦病。这也反证了上焦病治以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的实用性和广泛性。也可总结为上焦病治以补中益气汤的病位在上焦,病性为虚证或虚中挟实证。这里要强调的是在运用补中益气汤随证加减中加味时注意“少加”二字,如加黄柏、生地等苦寒药。李东垣在补中益气汤的原文中均冠以少加二字,明确指出“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或在临床加减中减味时绝不减去升麻、柴胡,盖二味有特殊的升清作用故耳。

当然临床上也可用补中益气汤的升陷作用而治疗脱肛、子宫脱垂,但不是本文所及故而不赘述。

作者单位:110032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指导老师)

(收稿日期:2004-01-29)

(编辑贝 子)

日期:2005年9月21日 - 来自[中医中药]栏目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期名医四大学派之一,李东垣著《东垣十书》脾胃论中的代表方剂,它具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的独特功能。本方适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下陷,食欲不振,气血两虚等引起的各类疾病。在临床实践中,通过辨证分析,加减运用治疗阳虚外感、脱肛、子宫脱垂、老年人便秘、崩漏等获得满意效果。举几例,以供同道们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阳虚外感 患者,女,18岁,学生,2000年10月初诊。主诉:经常感冒,恶寒发热,头痛身冷,四肢酸重,气短无力,动则汗出,伴有咳嗽痰稀白,食欲不振。证见:面色淡白,舌质淡红,苔薄白无津,左脉浮弦,右脉弦虚无力。治法:益气升阳,调理脾胃,温阳固表。方药:补中益气汤加桂枝、白芍、五味子。黄芪50g,白术20g,升麻10g,柴胡15g,人参15g,当归15g,炙甘草10g,桂枝15g,白芍15g,五味子5g,大枣5枚,生姜15g。用法:3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复诊:服药后气短好转,动则汗不出,饮食增加,左脉弦滑,右脉沉滑,上方减桂枝、白芍,加熟地25g,山药25g。用法:5剂水煎服,服后治愈。
   
  按:该患者经常感冒,虽口服感冒药当时有效,但不能巩固,每遇天气变化,气温降低,即觉鼻塞流清涕,头身疼痛,所服之药均是治标之法。阳虚外感治疗必须温中散寒,益气固表治本之法,不可误发其汗,如发之,必损耗津液,愈损愈虚。阳虚感冒头有微汗是阴阳两虚,何须再发其汗,每遇此症,必用温阳散寒固表之法,药到病除。复诊减桂枝、白芍,因风邪已除,必以补中益气为主,加熟地、山药意在益肾健脾之治也。

    1.2 脱肛 患者,男,40岁,农民,1994年10月初诊。主诉:近1年多,经常腹泻,大便清稀,伴有脘腹胀满,嗳气,腰酸痛,周身乏力,食欲欠佳,近10余天,每次大便后脱肛,今来我院就诊,确诊为Ⅲ°脱肛,后转我科治疗。证见:面色淡白,形体消瘦,精神萎糜不振,言语气弱,脉滑无力,左尺右关二脉虚弱无力,舌质淡,苔薄白。治法:补肾阳,健脾胃。方药:补中益气汤减升麻、柴胡,加山药、熟地、附子、肉桂,水煎服。外用石榴皮15g,枯矾15g煎水熏洗肛门,用以固肠收敛。用法:每次大便后熏洗脱出的肛门,以药棉托回塞入肛门内,伏卧2h方能活动,最好卧床休息,该患者共服汤药15剂痊愈。
   
  按:方中减升麻、柴胡,因损阳伤正,脾肾至虚,二药性薄,柴胡有散气平肝之弊,升麻虽有升提之力,因阳虚于下而不用。所加之药固其根本,补肾温阳,助脾之法,脾肾同治以收全效。

    1.3 老年人长期便秘 患者,男,73岁,城镇居民,1998年11月初诊。主诉:大便秘结不畅,6~7天1次,脘腹痞满,腹胀喜按,食欲不振,时有呕逆,按胃肠实满,消化不良治疗无效。伴有气短乏力,已1年余。证见:面色萎黄无光泽,体质虚弱,言语无力,舌质淡无苔,脉虚弱无力。治法:补中气,健脾胃。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黄芪35g,焦白术25g,陈皮10g,升麻5g,柴胡15g,党参25g,甘草15g,当归15g,半夏10g,砂仁10g,大枣5枚。服法:3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口服。二诊:服药后痞满好转,食欲稍有增加,呕逆止,大便每天1次,舌无苔,脉滑,上方加山药20g,干姜10g,以增加健脾温中之力。又服药10剂基本治愈。
   
  按:该患者年老体虚,气血已衰,中气必虚,脾胃转输力弱,经辨证属假实真虚证。补中益气汤虽是临床常用方剂,但用时必须辨证精样,加减灵活运用方能效果显著。
   
  2 禁忌

  “阴虚于下者不宜升提,阳虚于下者尤在禁忌。”若肾水枯竭或命门火衰,而误用此方,如大木将摇而拔其根也。此外无表,阴虚发热或阳虚无权,“格阳”、“戴阳”或水亏火亢,“吐血”、“衄血”或四肢厥逆,阳虚欲脱,皆不可用。
   
  作者单位:164100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第一医院中医科 

日期:2005年5月27日 - 来自[中医中药]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月经过多110例

  笔者自1999~2004年,曾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月经过多11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0例病人全部为门诊病例,均以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为主诉。病程4个月~10年,年龄16~55岁,其中16~23岁30例,24~40岁29例,41~55岁51例。110例病人中经期延长,经量<80ml者48例;周期规则,经量增多(>80ml)的未婚女性2例;周期规则,经量增多(>80ml)的已婚女性60例,这60例病人随即给予刮宫,刮出的子宫内容物送病理检查,以排除恶性变及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病理诊断如下:增殖状态子宫内膜28例;分泌状态子宫内膜25例;子宫内膜息肉1例;子宫内膜炎1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5例。

  1.2  治疗方法  用补中益气汤去当归、陈皮加阿胶、艾叶,药物如下:太子参30g,白术15g,黄芪20g,升麻10g,炙甘草10g,阿胶15g,艾叶10g,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取汁200ml,混匀,早晚分服,8剂为1个疗程,在月经开始前4天服用,连续3个疗程,6个月后评定疗效。若兼有面色萎黄,心悸怔忡,气短神倦,肢软无力,经色淡,质清稀,舌质淡红,苔薄而润,脉虚弱者,重用补气药,宜用人参代替太子参;过期不止者,加用生龙骨20g,生牡蛎20g,以固涩止血;若兼有经色深红,黏稠或夹有血块,腰腹胀痛,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者,加用生地15g,黄连6g,白芍10g,黄柏10g,丹皮10g,以清热泻火,凉血养阴;若兼有经血淋漓不断,经色紫暗,有血块,腹痛,舌质青紫,有瘀点、瘀斑,脉细涩者,加用桃仁10g,红花10g,三棱10g,川芎6g,丹皮10g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1.3  疗效标准  治愈:经量恢复正常维持3个月以上;显效:经量明显减少或经量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无效:月经周期、经量无变化。

  2  结果

  治愈98例,显效10例,无效2例。治愈率89.1%,显效率9.1%。其中2例无效患者,3个月后经仔细的彩超检查诊断为子宫黏膜下肌瘤,直径分别为0.5cm、0.8cm。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48岁,工人。2000年5月20日初诊,月经多,经期达7~11天,经色淡质稀,夹有血块,面色萎黄,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舌质黯淡,有瘀点,苔白微黄,脉细涩无力。诊为月经过多,证属气虚血瘀。治以补气摄血,升阳举陷,活血化瘀。药用太子参30g,白术15g,升麻6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丹皮10g,三棱10g,炙甘草10g,阿胶15g,艾叶10g。病人服用3剂后,月经量明显减少,继服上方2个疗程而愈,随访至今未发。

  4  讨论

  月经过多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经量增多,特别是第2、3天明显增多,并伴有较大血块,常有浮肿、乏力等脾虚症状。因气能摄血、统血,且“气为血之帅”,“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需当急固”,故治以补气摄血为主。(2)经期延长,但周期多为正常,经量不一定很多,常断续不止,需10~20天左右才干净。有时在月经前几天经量略多,以后经量减少,血色陈旧,继续不止,称为“经后淋漓下血”,有时在月经开始时出血量少,血色陈旧,而中间数日血量多,血色正常,称为“经前点滴出血”。这种情况常发生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往往表现为气虚和血热的症状,可是用补气摄血法或清热凉血法治疗,一般收效甚微,加用活血化瘀法却能收到良效。对久漏不止者,尽管未表现出瘀血症状,但应考虑到久病入络可致瘀的病理,瘀血不去,则血不归经。因此用活血化瘀引血归经之药,可达止血目的。另有皮下紫斑者,祖国医学谓之:“脾不统血”,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凝血机制障碍引起的,易致出血不止。这种病人用中药健脾、益气、摄血法,加用抗纤溶类西药,治疗效果较好,但是这种西药能使当月血量减少,起治标作用,而中药健脾才能治本。二者结合,可收标本兼治之功。

  (编辑:唐  城)

  作者单位: 271600 山东肥城,肥城市中医院

日期:2006年8月20日 - 来自[2005年第3卷第20期]栏目

气陷泄泻

气陷泄泻   病证名。因中气亏损,气虚下陷所致泄泻。证见食后即泻,完谷不化,食减,消瘦,困倦,脱肛,自汗等。《医略六书·杂病证治》治气陷泄泻,用补中益气汤加羌、防。久泻脱肛,补中益气汤加粟壳、乌梅、五味、肉果。若大泻气脱,口眼俱闭,呼吸欲绝,急灸气海穴,进大剂参附温补。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字母Q]栏目

老咽痛

老咽痛   病名。《外科理例》卷六:“老咽痛,日晡甚,以补中益气汤,加酒炒黄柏,知母,数剂而愈。”泛指长期不愈的慢性咽痛。宜多饮水,减少夜饭量。含服草珊瑚片,长期服用清热利咽的袋泡茶剂效果更佳。 日期:2006年1月11日 - 来自[字母L]栏目

久泻肠滑

久泻肠滑   病证名。   ①小儿泄泻,迁延不愈,不能禁约。出《幼科全书》。症见泄泻不禁,完谷不化,面(白光)神疲,四肢不温,口淡食少等。多因久泻不止或误用攻下,脾胃受伤,中气下陷所致。治宜升提中气,用补中益气汤。针灸取足三里、内关、天枢等穴。   ②久泻致脱肛。《幼科证治准绳》:“小儿泄利甚青黄,久患时多转滑肠,下部脱肛频冷咽,朝朝焦瘦渐羸尪。”治宜益气固肠,升提敛气,用补中益气汤、诃子散。 日期:2006年1月11日 - 来自[字母J]栏目

疮疡作渴

疮疡作渴   病证名。指患疮疡兼见口渴欲饮者。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一。《外科枢要》:“疮疡作渴若焮痛发热,便利调和者上焦热也,用竹叶石膏汤;肿痛发热大便秘涩者内脏热也,用四顺清凉饮;焮肿痛甚者热毒蕴结也,用仙方活命饮;漫肿微痛者,气血虚壅也,用补中益气汤;若因胃火消灼而津液短少者,用竹叶黄芪汤;若因胃气虚而不能生津者,用补中益气汤;若因胃气伤而内亡津液者,用七味白术散,若因肾水干涸作渴或口舌干燥者,用加减八味丸”。若疮疡兼糖尿病(消渴),或糖尿病而生疮疡者,皆应审慎之。 日期:2006年1月11日 - 来自[字母C]栏目

补中益气汤化裁治疗产后发热20例

  笔者以补中益气汤治疗产后发热2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产妇20例,年龄20~40岁,平均30岁,初产妇15例,经产妇5例,上述产妇中剖宫产13例,会阴缝合7例。入院时体温正常,血常规中细胞计数属正常,血红蛋白含量108~120g/L,切口均无感染,也已排除乳胀等原因,发热在产后第2~3天开始,病程为7~15天,给予抗感冒及抗生素治疗无效,产妇一般自觉头晕、体乏、出汗等,体温37.5℃~38.5℃。

    1.2 治疗方法 补中益气汤加益母草:人参6g,黄芪9g,甘草9g,当归30g,陈皮6g,升麻3g,柴胡9g,白术6g,益母草20g。每剂水煎500ml,早晚各250ml,饭前服用,5天为一疗程。

    1.3 疗效标准 痊愈:无自觉症状,体温连测3天,1天3次均属正常,血红蛋白含量略有增加;好转:自觉症状减轻,体温已降;无效:治疗期间症状同治疗前没有改善。

    2 结果

  经服1个疗程后,20例产妇中,18例痊愈占90%,好转2例占10%,总有效率为100%。

  3 病案举例

    产妇,25岁,2003年12月29日足月妊娠,因胎儿宫内窘迫行剖宫产得一子,术中出血200ml,术后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术后第2天体温37.5℃考虑为手术吸收热,未做处理,第3~5天超过38℃,速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08g/L,其余正常,无乳胀感,切口拆线后无感染迹象,停用抗生素。视产妇面白无华,唇淡,少气懒言,自汗,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处方:人参6g(可用党参代替),黄芪9g,甘草9g,当归30g,陈皮6g,升麻3g,柴胡9g,白术6g,益母草20g,水煎服,配合饮食,5剂后症状消失,体温正常。4 讨论产后发热是产科产褥期常见的一种病症 [1]  ,多因产时产后失血量多,阴血暴亏,阳无所附,虚阳外浮,血虚致气虚,从而使机体处于一种代偿阶段,中医认为女人多为血所养,血少致体虚发热,治宜补中益气、补血祛瘀 [2]  。方中人参、黄芪配柴胡、升麻补气升举清阳,柴胡又可清热,陈皮一味也可行气和胃醒脾、补气以生血,当归养血和营,如此配伍,使阳生阴长;益母草可祛瘀、活血;整方补血不留瘀,调整机体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3]  。

  参考文献

    1 郑福增.产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84-288.

    2 邓民芳,任淑平.妇产科临床手册.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33-136.

    3 张济民.新生儿窒息综合征分析.黑龙江护理杂志,1997,3(5):23.      

  作者单位:272167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中医院 

  (收稿日期:2004-08-10) (编辑文 川)

日期:2005年11月13日 - 来自[2004年第1卷第3期]栏目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小儿习惯性便秘48例

    【摘要】  目的  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小儿习惯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便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对照组24例以开塞露塞肛治疗。观察服药20天后治疗效果及其症状如腹胀、腹痛、恶心、厌食、乏力、头晕、汗出等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对于小儿习惯性便秘患者,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在解决患儿便秘问题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

  【关键词】  便秘;儿童;补中益气汤
   
  小儿便秘是常见的临床症状,除便秘引起排便困难外,常伴有纳差、腹胀、腹痛及消瘦,部分患儿可伴有肛裂、痔疮及肛周脓肿,不利于小儿的正常生长及发育。既往用开塞露,年长儿用麻仁润肠丸可暂时缓解便秘症状,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03年9月~2005年9月,我们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小儿习惯性便秘4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观察的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患儿,共72例,男22例,女50例;年龄1~14岁;均无肠道器质性病变和其他系统病变的单纯性便秘患儿,病程6个月~10年,平均3年;便秘时间最短3天,最长7天;表现为大便干燥、质硬或如羊屎,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排便困难,或伴腹痛、腹胀、嗳气食少,或不思饮食,口气秽浊,烦躁啼哭。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24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黄芪10g,党参10g,柴胡5g,升麻5g,当归5g,白术5g,陈皮5g,甘草3g,桃仁5g,槟榔5g。以上药量为5~8岁患儿用量,用量随年龄大小酌定。随症加减:腹痛者加白芍、甘草;腹胀明显者加厚朴、槟榔;挟食滞者加焦三仙;口渴喜饮者加玉竹、石斛、生地黄。用时加水适量浸泡30min,文火煮沸15min,取汁50~100ml,饭前、饭后1~2h服,或分2~3次温服,每日1剂。对照组:服西沙必利0.2mg/(kg·d),分2次口服。两组观察14天。治疗期间忌食生冷刺激之物,停用泻下药,多饮开水,多食蔬菜水果,定时排便(不论有无大便),增加运动量,一般治疗1~2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2天以内排便1次,便质转润,解时通畅,短期不复发(我们拟定为8周不复发);好转:3天以内排便,便质转润,排便欠畅;未愈:症状无改善。

  1.4  治疗结果  治疗组48例,治愈20例,占41.67%;好转24例,占50.00%;未愈4例,占8.33%。对照组24例,治愈5例,占20.83%;好转11例,占45.83%;未愈8例,占33.33%。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和66.67%,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2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便秘的发病与小儿肠道解剖、生理有一定关系,由于小儿肠道相对较长,肠壁薄而黏膜细嫩,血管丰富,虽通透性好,但屏障功能较弱,加之肠壁弹力纤维和肌层发育不全,肠蠕动力不够大,肠肌张力降低等易造成食物残糜在肠道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吸收,粪便变得较硬而难以排出[2]。患儿便秘日久可出现精神萎靡、腹胀、头晕、食欲减退、睡眠不安等消化不良现象,个别因便时努挣而易引起脱肛、肛裂或诱发疝气等病变。中医认为便秘的主要病因病机,一是素体脾虚或病后脾胃虚弱,缺乏中气的推动之力,不能建立正常的胃、结肠反射机制,大肠传导无力则便秘;二是肾虚则司大肠的功能失常;三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阴血不足,则“水少舟停”而便秘;四是胃肠积热、饮食停滞的症状;五是小儿先天不足、未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偏食、未建立正常的胃、结肠反射[3]。中药对小儿便秘的治疗早有研究,多数采用“以泻为主”,“增液行舟”的治疗方法,远期疗效欠佳,甚至过量运用“泻下药”造成“泻性结肠”。

  我们在临床上根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认为本病多为脾胃气虚,中气不足,导致肠道运转无力所致,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塞因塞用”治疗本病,治愈好转率达91.67%,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补中益气汤其功效具有提升中气,能增强肛门括约肌的肌力,增强直肠黏膜的附着力。方中
运用黄芪、党参、白术以补益肺脾之气,使肠道运化有力;柴胡、升麻升清降浊使气旺而推动糟粕下行;陈皮、槟榔理气,当归和血,消食化积、健胃促食欲之功效;桃仁润肠通便。因此,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健脾,润肠通便之功。现代研究证明[4]:补中益气汤对肠蠕动有双向调节作用,实验证明:本方配伍升麻、柴胡时,对动物肠蠕动有促进作用。本方对乏力、头晕、汗出、恶心、厌食等症状亦有较大的改善,通过我们的临床应用也证明了这一点。总之,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小儿习惯性便秘,方法简便,疗效明显,口感较好,且无任何毒副作用,是一种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

  2  石效平.中西医临床儿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7.

  3  郭晓清,蒲秀红,裘晓霞. 自制中药与西沙必利治疗小儿便秘120例对比观察.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4),285.

补中益气汤之经方新用

 

  此劳也,用补中益气汤,加川芎白芍青皮砂仁枳壳茴香,去黄耆,水煎服。


 
 

日期:2006年12月14日 - 来自[胁痛门]栏目

恶露第四十


 

  即系裹儿污血,产时恶露随下,则腹不痛而产自安。若腹欠温暖,或伤冷物,以致恶露凝块,日久不散,则虚症百出;或身热骨蒸,食少赢瘦;或五心烦热月水不行,其块在两胁,动则雷鸣,嗜杂晕眩,发热似疟,时作时止,如此数症,治者欲泄其邪,先补其虚,必用补中益气汤送三消丸,则元气不损,恶露可消。

  ◎加味补中益气汤

  人参(一钱)      白术(二钱)

  当归(三钱)      黄耆(一钱,炙)

  白芍(一钱)      广皮(四分)

  甘草(四分)

  姜,枣,煎服。

  ◎三消丸:治妇人死血食积痰三等症。

  黄连(一两,一半用吴萸煎汁去渣浸炒,一半用益智仁炒,去益智仁不用)

  川芎(五钱)      莱菔子(一两五钱,炒)

  桃仁(十粒)      山栀

  青皮          三棱

  莪术(各五钱,俱用醋炒)山楂(一两)

  香附(一两,童便浸炒)

  上为末,蒸饼为丸,食远服,用补中益气汤送下五、六十丸;或用白术三钱,陈皮五钱,水一锺,煎五分送下亦可。

  此方治产后伤食恶露不尽。若初产恶露不下,宜服生化汤加楂炭三钱。每日一帖,连服四剂,妙。
 
 

日期:2006年12月14日 - 来自[产后编下卷]栏目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慢性肾盂肾炎1例

  2001~2005年笔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共治疗慢性肾盂肾炎22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均为女性,年龄最大72岁,最小37岁。其中服6剂治愈2例,10剂治愈者6例,其余病例服10~20剂不等,平均服药14.5剂。

  1.2  方法  方药组成: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柴胡6g,升麻10g,当归15g,桂枝6g,竹叶6g,甘草6g,大枣6枚。水煎2次,去渣取汁300ml,早晚分服。

  1.3  结果  22例均治愈,尿常规检查均为阴性。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40岁,2005年7月6日初诊。患者患肾盂肾炎10年余,症状时轻时重,每次发病时经服中西药物均可减轻痛苦,但至今缠绵不愈。近10余日腰膝酸软无力,少腹坠胀、发冷而痛,小便频数,余沥不尽,气短懒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尿常规:球蛋白(+),白蛋白(+),脓细胞(+),中医诊为淋证。属中气不足,升提无力,下元不固所致。治宜健脾益气温固下元,拟上方3剂,服后腹痛、尿频消失,唯腰酸腹坠,上方加狗脊15g,加服3剂。2005年7月18日三诊时诸症消失,病告痊愈,曾随访多次,至今未复发。

  3  讨论

  慢性肾盂肾炎,归属于中医学“淋证”范畴。多由急性肾盂肾炎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而成,在女性中发病率较高。其发病机制多为久病正气渐伤,由实转虚,气不能温运、固摄,下元虚寒而致小便频数,余沥不尽。导致本病反复发作的原因多为人体抵抗力降低,存在易感因素,致病菌产生耐药性有关,西医多采用多种抗生素长期联合用药治疗,治疗周期较长。中医治疗多从脾肾论治。笔者利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益气健脾,温固下元,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单位: 266308 山东胶州,青岛第二卫生学

  (编辑:巨岩琳)

日期:2006年8月27日 - 来自[2006年第4卷第8期]栏目

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中气不足所导致的小便失常症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出《灵枢·口问》篇。意为由于中气的虚弱或下陷可导致大小便的病变。中气即指脾胃之气,居于中焦是人体升降之枢纽,起着清阳出上窍,浊阳出下窍的生理功能。如饮食不节及劳倦,或久病体虚而致脾胃虚弱就会清气不升,浊阳不降,小便因而不利,气虚下陷则溲频数,甚则气虚不摄纳出现尿余沥或遗尿《医学心悟》说:“中气虚则不能统摄以致遗溺。”又有“小便之通与不通全在气化与不化”,有中气下陷而气虚不化之说。这就充分说明中气不足可使膀胱气化不利而导致小便失常。

    另中气不足可导致小便次数及量的改变外,还可影响质的变化。因脾有升清的功能,能将饮食中精微物质上输于肺,通过心与肺的功能化生为气血营养全身。反之如中气下陷精微物质就会下泄,则可出现蛋白尿,出现这一类病变均宜用补中益气法,方用补中益气汤,举例说明如下。

    1  尿少

    例1,患者,女,40岁。胃寒发热,尿量减少,全身水肿,以颜面及下肢尤甚,经检验诊断为肾小球肾炎。曾用西药中药治疗症未改善,来我处就诊时除水肿外兼见面色少华,头昏乏力气短,腹胀纳差,手足欠温,小便不利大便溏,腰背酸楚,舌苔薄白,脉沉。此病乃属肾阳虚,由于肾阳虚则导致脾虚致中气不足,再加上久用西药伐脾土致中气更虚,精微下泄,乃以补脾升清温阳利水法,方用补中益气汤黄芪40g,党参30g,柴胡9g,升麻9g,炙甘草6g,白术15g,山药15g,泽泻、茯苓各15g,山萸肉10g,桂枝6g,制附片10g(先煎)嘱连续服15天,每日1剂。服后尿量增加,水肿消退,胃纳增加,查尿蛋白明显减少,又嘱患者改汤剂丸剂晨服补中益气丸,夜服济生肾气丸2个月以巩固疗效,追踪至今未发。

    2  尿频

    例2,患者,女,50岁。因劳累过度10余日来每晚小便达4~5次,头昏倦怠,下腹坠胀,腰酸纳差,苔微黄,根部较厚,脉细滑。此属劳倦伤脾,中气下陷,湿郁化热,膀胱失约,入夜则阳气愈虚故多尿。治以益气升清兼清湿热。方用补中益气全方加苍术15g,茯苓15g,台乌10g,扁蓄15g,瞿麦15g,黄柏12g,服7剂后夜尿减为1~2次再继服5剂而愈。

    小便不禁

    例3,患者,女,25岁。近1年来尿频数,量少甚则滴沥不尽,面色少华,纳差,苔薄白,脉细无力。证属脾虚气陷,肾虚不能固摄,治以补中升阳,滋肾固摄。方用补中益气汤加桑螵蛸12g,菟丝子覆盆子各10g,台乌9g,益智仁10g,首服7剂,服后小便减少,再继服7剂而愈。

    4  体会

    补中益气汤中重用黄芪,配人参、白术、炙甘草达到健脾益气,共收补中益气之功;配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综合全方配伍之意,一是达到了补气健脾以治中气不足之本,一是升提下陷的阳气,以求降浊升清,于是脾胃调和,升举有力,小便失常者用此方治疗就能收到较好效果。

    在这里需说明一下,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小便病变时,首先需辨清是否虚证,以小便解时不痛或隐痛、下腹坠胀,腰酸软无力,面色少华易倦或脉细无力为主要证候,所以临床上一定要辨清。辨证正确、用药得当,就能获其满意疗效。

    作者单位: 400015 重庆,重庆电信医院

  (编辑:于  伽)

日期:2006年8月20日 - 来自[2006年第4卷第4期]栏目

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中气不足所导致的小便失常症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出《灵枢·口问》篇。意为由于中气的虚弱或下陷可导致大小便的病变。中气即指脾胃之气,居于中焦是人体升降之枢纽,起着清阳出上窍,浊阳出下窍的生理功能。如饮食不节及劳倦,或久病体虚而致脾胃虚弱就会清气不升,浊阳不降,小便因而不利,气虚下陷则溲频数,甚则气虚不摄纳出现尿余沥或遗尿。《医学心悟》说:“中气虚则不能统摄以致遗溺。”又有“小便之通与不通全在气化与不化”,有中气下陷而气虚不化之说。这就充分说明中气不足可使膀胱气化不利而导致小便失常。

    另中气不足可导致小便次数及量的改变外,还可影响质的变化。因脾有升清的功能,能将饮食中的精微物质上输于肺,通过心与肺的功能化生为气血营养全身。反之如中气下陷精微物质就会下泄,则可出现蛋白尿,出现这一类病变均宜用补中益气法,方用补中益气汤,举例说明如下。

    1  尿少

    例1,患者,女,40岁。胃寒发热,尿量减少,全身水肿,以颜面及下肢尤甚,经检验诊断为肾小球肾炎。曾用西药中药治疗症未改善,来我处就诊时除水肿外兼见面色少华,头昏乏力气短,腹胀纳差,手足欠温,小便不利,大便溏,腰背酸楚,舌苔薄白,脉沉。此病乃属肾阳虚,由于肾阳虚则导致脾虚致中气不足,再加上久用西药伐脾土致中气更虚,精微下泄,乃以补脾升清温阳利水法,方用补中益气汤黄芪40g,党参30g,柴胡9g,升麻9g,炙甘草6g,白术15g,山药15g,泽泻、茯苓各15g,山萸肉10g,桂枝6g,制附片10g(先煎)嘱连续服15天,每日1剂。服后尿量增加,水肿消退,胃纳增加,查尿蛋白明显减少,又嘱患者改汤剂为丸剂晨服补中益气丸,夜服济生肾气丸2个月以巩固疗效,追踪至今未发。

    2  尿频

    例2,患者,女,50岁。因劳累过度10余日来每晚小便达4~5次,头昏倦怠,下腹坠胀,腰酸纳差,苔微黄,根部较厚,脉细滑。此属劳倦伤脾,中气下陷,湿郁化热,膀胱失约,入夜则阳气愈虚故多尿。治以益气升清兼清湿热。方用补中益气全方加苍术15g,茯苓15g,台乌10g,扁蓄15g,瞿麦15g,黄柏12g,服7剂后夜尿减为1~2次再继服5剂而愈。

    3  小便不禁

    例3,患者,女,25岁。近1年来尿频数,量少甚则滴沥不尽,面色少华,纳差,苔薄白,脉细无力。证属脾虚气陷,肾虚不能固摄,治以补中升阳,滋肾固摄。方用补中益气汤加桑螵蛸12g,菟丝子、覆盆子各10g,台乌9g,益智仁10g,首服7剂,服后小便减少,再继服7剂而愈。

    4  体会

    补中益气汤中重用黄芪,配人参、白术、炙甘草达到健脾益气,共收补中益气之功;配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综合全方配伍之意,一是达到了补气健脾以治中气不足之本,一是升提下陷的阳气,以求降浊升清,于是脾胃调和,升举有力,小便失常者用此方治疗就能收到较好效果。

    在这里需说明一下,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小便病变时,首先需辨清是否虚证,以小便解时不痛或隐痛、下腹坠胀,腰酸软无力,面色少华易倦或脉细无力为主要证候,所以临床上一定要辨清。辨证正确、用药得当,就能获其满意疗效。

    作者单位: 400015 重庆,重庆电信医院

  (编辑:于  伽)

日期:2006年8月20日 - 来自[2006年第4卷第3期]栏目

补中益气汤治疗少精子症93例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补中益气汤治疗少精而引起不育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93例少精子症患者,观察治疗前后少精程度的变化及生育情况。结果  治愈34例(36.6%),显效20例(21.5%),有效18例(19.4%),无效21例(22.6%),总有效率77.4%。结论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少精不育症,能提高精子密度,改善精子质量,起到生精助育的作用。

    【关键词】  不育;补中益气汤;少精子症
 
    少精子症是男科较为常见的病症,也是引起男性不育的常见原因。以往治疗少精子症时,都是在各种辨证的基础上,使用六味地黄汤滋补肾阴的方剂化裁进行治疗。笔者自2004年8月~2005年6月采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少精子症93例,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少精子症按WHO诊断标准,连续3次精液常规检查精子密度<20×106/ml。夫妻同居1年以上,性功能正常,未采用任何避孕措施,其妻妇科检查均正常而不育的。精液检查均在本院精液分析室进行。禁欲3~7天,手淫或中断性交取精化验。分轻、中、重、严重少精4型。精子密度<20×106/ml且>10×106/ml为轻度少精子症;精子密度<10×106/ml且>5×106/ml为中度少精子症;精子密度<5×106/ml为重度少精子症;每个高倍视野下只发现几个精子或精液离心后才找到几个精子为严重少精子症。

    1.2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93例,均选自门诊。其中21~25岁18例,26~30岁28例,31~35岁29例,36~40岁11例,40岁以上7例。婚龄1~3年28例,4~6年38例,7~9年16例,10年以上11例。病程最短1年,最长13年,平均4年,合并前列腺炎的18例,精子膜表现抗体IgG混合凝集试验(MAR)>10%的2例,精索静脉曲张16例,轻度少精子症50例,中度少精子症30例,重度少精子症12例,严重少精子症1例。服3个月68例,服4个月21例,服2个月4例。

    1.3  治疗方法  以补中益气汤加味为基本方治疗,处方炙黄芪、人参、白术、当归、陈皮、柴胡、炙甘草、紫河车、川断、何首乌、枸杞、车前子。上方用中药配方颗粒每日1剂,开水冲泡300ml搅匀分两次服,早、晚各1次温服。我院制剂补肾养血颗粒每次10g,每日3次水冲服。3个月为1个疗程。随证加减:偏肾阳虚加巴戟天、雄蚕蛾、菟丝子、肉苁蓉;偏阴虚者加龟板胶、熟地、女贞子黄精;合并前列腺炎加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MAR>10%者重用黄芪、生甘草,加防风、地鳖虫。精索静脉曲张者加丹参、桃仁、炮山甲、地龙。注意事项:节制性生活;注意劳逸结合;加强营养;忌烟、酒、辛辣刺激食物,避免洗桑拿浴,免泡热水澡,不穿紧身裤。治疗期间若感冒发热,暂停服上药,感冒痊愈后再续服。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妻怀孕或精液恢复正常;显效:精子密度在原基础上增加10×106/ml;有效:精子密度在原基础上增加5×106/ml;无效:精子密度无增长。

    2.2  治疗结果  本组93例,治愈34例(36.6%),显效20例(21.5%),有效18例(19.4%),无效21例(22.6%),总有效率为77.4%。不同程度的少精子症疗效详见表1。

    表1  不同程度少精子症疗效  例(略)

    3  讨论

    传统医学认为:精子生成减少多因后天失养所致,其实质是以虚为主,气虚不行,血脉瘀滞,精气通行不畅,则精子生成减少而不能受孕。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原本是为治疗脾胃虚衰、元气不足、清阳下陷而设。其君药为黄芪,黄芪补中益气、温养脾胃,凡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补气升阳首推黄芪,人参补五脏、安精神,白术燥湿健脾。久病累及气血,而方用当归补血活血,而且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补而不滞。与前药配伍,益气补血功强,再配陈皮调养气机,使清浊之气各行其道。再佐以柴胡使清阳能升,中气下陷能解。再加紫河车、何首乌续断枸杞子温补先天肾气以生精。脾胃健,气血充足,其精微物质更宜输布全身,包括生殖器。这可大大提高精子密度。日本学者研究补中益气汤单独使用可达到与HCG及克罗米芬对少精子症治疗的同样效果。现代药理研究,黄芪可增加精子线粒体的活性,提高精子ATP含量,改善精子活率[1]。柴胡、人参、枸杞子含锌、硒、锰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E、C等,可改善睾丸生精功能,尤其锌及果糖更是精子活动必需之物质[2]。综上所述,补中益气汤加味对精子的生成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少精子症更是相得益彰,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  梁培育,李浩勇,肖劲逐,等.添加黄芪注射液对人精子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中国男科学杂志,2004,18(3):11-13.

    2  郑虎占,董泽宏,佘靖.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4705

作渴三十三

李氏曰: 人病疽多有愈后发渴而不救者, 十有八九, 或先渴而后患疽者, 尤为难治, 急用加减八味丸可免前患。 若疽安而渴者, 服此丸则渴止; 疽安而未渴者, 预服此丸则永不生渴; 或未发疽而先发渴者, 服此不惟渴止, 且疽亦不作, 气血加壮, 真神剂也。 又曰: 痈疽已安之后, 或未安之际, 口舌燥黄如鸡内金者, 乃肾水枯竭, 心火上炎, 此证最恶。 古人云: 玉华池竭七庙亡。 若误投以丹药, 则祸在反掌, 急用加减八味丸, 桑枝煎, 五味子汤以滋补之。 又云: 一贵人病疽, 未安而渴作, 一日饮水数升, 予以加减八味丸治之。 诸医大笑云: 此能止渴, 我辈当不复业医。 皆用木瓜, 紫苏, 乌梅, 人参, 茯苓, 百药煎等剂, 服多而渴愈甚。 不得已用此药, 三日渴止, 久服遂不复渴, 饮食加倍, 健于少壮。 盖此药非出鄙见, 自为儿时闻先君言, 有人病渴用渴药, 累年不愈, 一名医使服此药, 降心火, 生肾水为最。 家藏此方, 亲用尝验, 患者当知所鉴。 详<外科精要>。

马益卿曰: 痈疽作渴, 乃气血两虚, 宜用参, 耆以补气, 当归, 地黄以养血。 或用黄耆六一汤, 或用忍冬丸。 其方以忍冬藤入瓶内, 加无灰酒, 微火煨一宿, 取出晒干, 少加甘草, 俱为末, 仍用余酒调糊为丸, 桐子大, 每服百余丸, 温酒下。 兼治五痔诸瘿气。

立斋曰: 尺脉大或无力而渴者, 宜滋阴降火。 上部脉沉实而渴者, 宜泻火。 上部脉洪数而渴者, 宜降火。 胃脉数而渴者, 宜清胃火。 气虚不能生津液而渴者, 宜补中气。 脉大无力或微弱而渴者, 宜补气血。 脓血大泄, 或疮口出血而渴者, 宜大补气血; 如不应, 急用独参汤。

薛氏<枢要>曰: 疮疡作渴, 若焮肿发热, 便利调和者, 上焦热也, 用竹叶石膏汤。 肿痛发热, 大便秘涩者, 内脏热也, 用四顺清凉饮。 焮肿痛甚者, 热毒蕴结也, 用仙方活命饮。 漫肿微痛者, 气血虚壅也, 用补中益气汤。 若胃火消烁而津液短少者, 用竹叶黄耆汤。 若胃气虚弱不生津液者, 用补中益气汤。

若胃气受伤, 内无津液者, 用七味白朮散。 若肾水干涸作渴, 或口舌干燥者, 用加减八味丸。 或先口干作渴, 小便频数, 而后患疽, 或疽愈后作渴饮水, 或舌黄干硬, 小便数而疽生者, 尤其恶也。 苟能逆知其因, 预服加减八味丸, 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 可免是患。 <心法>曰: 予治疮疡作渴, 不问肿溃, 但脉数发热而渴, 以竹叶黄耆汤治之。 脉不数, 不发热, 或脉数无力而渴, 或口干, 以补中益气汤。 若脉数而便秘, 以清凉饮。 若尺脉洪大, 按之无力而渴, 以加减八味丸。 若治口燥舌黄, 饮水不歇, 此丸尤效。

 

日期:2008年5月14日 - 来自[卷之四十六圣集外科钤上]栏目

补中益气汤治疗老年性腰痛

      【摘要】 目的 探讨补中益气汤治疗老年病腰痛的疗效。方法 对40例老年性腰痛患者采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观察。结果 治愈29例,好转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结论 补中益气汤治疗老年性腰痛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老年性腰痛;风湿阻络,脾肾两虚;中药治疗;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为金元名医李东恒所创名方,后世医家将其广泛用于内、妇、儿科的多种疾病,或单用或与其他药交替服用,但多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下陷和气虚发热等症。近年来以此方与其他药配合治疗老年腰痛,凡有短气、食少、脉弱无力,其病机又属内伤、脾胃、中气不足者,均以补中益气汤治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老年性腰痛,门诊患者32例,住院患者8例,男26例,女14例。30岁以下6例,30~50岁12例,50~70岁22例;病程2~6个月,最长1~2年以上。本组病例均经X片、CT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增生、骨质疏松等,并长期反复腰痛、俯仰困难、行走不便。

    1.2 治疗方法 采用补中益气汤:黄七30g,党参20g,白术10g,陈皮15g,柴胡15g,升麻6g,当归15g,甘草3g,羌、独活各15g,狗脊10g,骨碎补10g,玄胡15g,鸡血藤20g,每日3次,早中晚温服,14天为1个疗程,嘱患者卧硬板床休息,减少运动,适当采用理疗方法。

    2 治疗结果

    治愈29例,临床症状消失;好转6例,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减轻;无效5例,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减,腰痛与原来比较无变化,总有效率87.5%。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64岁,干部,2005年11月25日就诊,自述有外伤史。长期反复腰痛,经西医检查,确诊为“第五腰椎陈旧性骨折伴骨质增生”。半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痰多、畏寒怕风等症,且腰痛加剧,活动受限,扶杖前来就诊。曾服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加减,其咳喘大减,畏寒消失,唯腰脊疼痛,俯仰困难,局部喜热喜按,并有短气乏力,食欲欠佳等症。脉沉无力,舌淡苔白,诊为脾肾两虚兼风湿阻经络。先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

    服前方10剂,腰痛基本消失,已能弃杖而行,并能自理其生活,嘱服金匮肾气丸以收功。

    4 体会

    老年性腰痛为风湿阻络,因兼有脾肾之虚,故先以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再配以祛风除湿之羌活、独活及强筋壮骨之狗脊、骨碎补、玄胡、鸡血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待腰痛消失,中气健运,再以补肾之法。

    老年性患者脏腑皆虚,但以脾肾两脏虚者为多见。有人宗“补脾不如补肾”之论,有人遵“补肾不如补脾”之说,孰是孰非,还须通过大量临床病例的系统和正确分析,才能得出肯定的结论。无论如何,笔者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老年性腰痛,均始终保持黄七30g~60g,党参20g,白术10g,柴胡10g,甘草6g这一基本方不变。凡是患者有短气、食少、脉弱无力等临床表现,其病机又属脾胃内伤、中气不足者,皆投此方。

    作者单位: 636250 四川开江,开江县人民医院

 (编辑:悦 铭)

日期:2007年4月26日 - 来自[2006年第2卷第8期]栏目

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腹泻72例

    慢性腹泻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一般病程在2个月以上。笔者在临床中采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腹泻7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3月~2004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72例,男38例,女34例;年龄1~79岁,平均40岁,病程2个月~20余年。随机分为对照和治疗两组,治疗组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33~53岁,平均41.3岁。对照组36例,男15例,女21例;年龄36~60岁,平均45.3岁。两组均有腹泻,粪便检验无黏液、白细胞、红细胞、肿瘤细胞、吞噬细胞、寄生虫及上皮细胞。

    1.2  治疗方法  中药组成:党参20g,木香10g,升麻5g,陈皮10g,柴胡10g,黄芪20g,炙甘草6g,白术10g,生姜5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腹痛重者加白芍10g;肾阳虚者加山药20g,补骨脂15g;肝木乘脾者减黄芪、党参、升麻,适当加重柴胡用量,加白芍15g,砂仁10g,服药最多者30剂,最少者3剂。治疗组采用上述中药治疗,并注意饮食卫生,积极寻找病因及针对病因治疗;对照组仅采用上述中药治疗。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饮食、排便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若饮食不慎可出现腹泻,注意饮食可达到基本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36例,痊愈4例,显效28例,无效者4例,总有效率88.9%。对照组36例,痊愈1例,显效23例,无效者12例,总有效率66.7%。两组疗效比较,P<0.05。

    3  讨论

    慢性腹泻的病因治疗固然重要,但尽快止泻亦刻不容缓,否则患者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肛周皮肤被手纸擦破继发感染以及产生紧张心理。腹泻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止泻剂主要短期应用于严重失水、非感染性腹泻[1],不宜长期服用。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腹泻,既避免了西药短期使用的局限,又发挥了中药能长期使用无明显副作用的优点,经临床使用,效果良好。本方中党参、黄芪、炙甘草、白术补中益气,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以求浊降清升。全方重在补脾助运化,升清降浊。腹泻甚者可加补骨脂15g,山药20g,五味子10g,适当加重柴胡用量,常可增强其止泻之功。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45,450.

   作者单位:323800 浙江庆元,庆元县人民医院

  (编辑:宋  冰)

日期:2007年4月26日 - 来自[2006年第2卷第7期]栏目

补中益气汤对脾气虚证大鼠胃泌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2007年04月17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6 Vol.21 No.12 P.726-729 9 (杭州)为了探讨补中益气汤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对脾气虚证大鼠胃泌素(gastrin,GAS)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者以大黄法、游泳力竭法、饥饿法三因素复合的方法复制脾气虚证大鼠模型,造模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补中益气汤低、中、高剂量组,在干预后不同时间(7d,14d,21d),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检测补中益气汤对胃窦GAS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补中益气汤中、高剂量组血清GAS水平升高(P<0.05,P<0.01)、胃窦GAS mRNA表达上调(P<0.05,P<0.01);中、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以中剂量组为佳。可见补中益气汤能上调GAS mRNA表达可能是其治疗脾气虚证的机制之一。 日期:2007年4月17日 - 来自[药理学]栏目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慢鼻渊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中医药治疗慢鼻渊的疗效。方法  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慢鼻渊28例。结果  痊愈10例,显效12例,好转6例。结论  此方治疗慢鼻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关键词】  慢鼻渊;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根据“劳者温之”的经旨,创出甘温为主的补益剂[1]。笔者多年来运用本方治疗慢鼻渊,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性别、年龄不限,临床表现为鼻流浊涕不止、鼻塞、嗅觉不灵、头胀头重为主要症状。多因脾肺虚损,清阳不升,导致本病;或因急性期治疗未愈反复发作,迁延而成[2]。

    1.2  治疗方法  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化裁。药物组成:黄芪15g,党参10g,炒白术10g,当归8g,升麻8g,柴胡6g,陈皮4g,炙甘草5g。脾虚肺弱邪滞,症见鼻涕粘稠白浊或清流不止,长湿无干、鼻塞、嗅觉下降、面白、疲倦无力、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弱。用本方加辛夷10g,苍耳10g,细辛5g,白芷6g治疗。舌质较红,苔微黄腻,脉细滑、鼻涕黄浊而多,或有臭味,邪浊已渐化热,加黄芩10g,辛夷10g,白芷6g,薄荷6g,川芎8g,菊花10g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10日为1个疗程。

    1.3  疗效观察  28例病人中,痊愈(症状消失,功能恢复)10例,显效(症状消失,功能未全恢复)12例,好转(自觉症状缓解)6例。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14岁,学生,因脾虚体弱,自8岁始常因感冒流涕时好时发,逐渐成为经常性鼻流清涕,终日不止,无咳嗽、头痛、咽痛,面色青白,体瘦,食少,便稀,舌质淡胖大,苔薄白,脉弱无力。6年来其家属遍处寻医治疗未愈。证为脾肺虚弱,运化无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拟补中益气汤加苍耳10g,辛夷10g,细辛4g,砂仁4g治疗,服药4剂,症状减轻,继服8剂而愈,随访未再发。

    3  讨论

    慢鼻渊是临床常见疾病,多因脾肾虚寒,阳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3]。鼻为肺窍,肺气不能清肃宣通,流涕不止。脾湿不化,蓄而上泛,导致鼻涕终流难愈。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党参充实元气,佐白术健脾,当归和血。气乱于中,清浊相干,用陈皮理之,脾胃清气下陷,用升麻、柴胡味薄气清,引胃气上腾,则生长之令。炙甘草健脾生气,苍耳、辛夷通利鼻窍,细辛温阳散寒,鼓动肾阳,温理脾胃,共奏健脾升阳化湿,宣肺通窍之效,症药合拍,使多年未愈旧疾,自奏灵显之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南京中医学院编.中医方剂学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181.

    2  王士贞.中医耳鼻喉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127.

    3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编.脾胃论注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5. 

   作者单位:364200 福建龙岩,龙岩市上杭福康医院 

  (编辑:宋  冰)     

日期:2006年12月19日 - 来自[2006年第2卷第6期]栏目

补中益气汤治验3则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党参、炙甘草、白术、当归、陈皮、黄芪、升麻、柴胡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临床常用主治脾胃气虚、气虚下陷、气虚发热等。笔者临床几十年中,用治其他疑难杂症,只要辨证准确,加减得当,每获满意疗效,现举案例如下。

    1  暴聋

    患者,男,48岁,2002年4月12日初诊。3个月前,行胆结石取石手术,出院后,时觉头晕,耳鸣,听力下降,四肢乏力,纳呆,大便溏泄,自认为术后体未康复,未予介意。一天早晨起床,自觉头晕加重,双耳闭塞,听力全无,对外界事物感到一片寂静,急到县、市、省级医院检查治疗,经耳镜、X线、CT多种仪器检查,未发现异常,诊断为神经性耳聋,经用西药,中成药治疗半年(用药不详),效果不显,遂转中

    医治疗。诊见:身高单瘦,面色瘘黄,毛发枯焦,唇淡,精神倦怠,声音低怯,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证属脾虚血弱,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治宜补中益气,升举清阳,佐以补血,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白参30 g,炙甘草10 g,白术20 g,当归15 g,陈皮10 g,黄芪20 g,升麻15 g,柴胡15 g,白芍20 g,熟地15 g,石菖蒲15 g,首乌30 g,5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精神大振,头晕减轻,神疲乏力,大便始成形,胃纳增加,但仍有耳鸣如蝉。方已中机,效不更方,续用上方加鹿茸15 g,大补精血,接服25剂,耳鸣消失,听力基本恢复,遵照“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理论,改用补中益气丸和杞菊地黄丸交替服2个月,病告痊愈,随访1年,无复发。

    按:《景岳全书》载“原病之由有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阳而致,当升阳补气;有血虚者,乃因亡血过多,阳无所附而然,当益阴补血,此该不足之证也”。该病例突然患暴聋,气血亏损是其主要原因,盖术后气血受损,精气大伤,加之病后调养失当,以致中气下降,清气不升,阳气不能上走清窍,故耳鸣如蝉,耳窍似闭,形成暴聋。脾弱运迟则神疲乏力,胃虚则纳呆;脾主四肢,脾阳不振,四肢则无力,运化失权,则大便溏泄;发为血之余,气血不荣,故毛发枯焦;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均为脾虚血弱之象。投以补中益气汤加补血之品,并重用黄芪,旨在升提中气,大补精血,使气血调和,九窍得利。

    2  脱臼

    患者,女,58岁,2003年10月13日初诊。主诉因打呵欠后,自觉不能闭口,口角流涎,耳前腮处,发胀不适,经骨科医生检查,行X线摄片检查,诊断为颌关节脱臼,俗称脱位,施行手术复位后,一切正常,未用药治疗。日后每月基本发作1次,有时因发笑,或在咀嚼中,亦发生脱位,迁延年余未愈,经人介绍,慕名前来求余中药治疗,以防继续脱位。诊见:面色少华,精神倦怠,头晕眼花,四肢乏力,颌关节已复位,属正常状态,纳呆,口淡,大便溏泄,舌胖嫩,苔薄白,脉沉细,证属气虚失摄,中气下陷,累及肾阳,宜补中益气,温补肾阳,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红参20 g,炙甘草10 g,白术15 g,当归15 g,陈皮10 g,黄芪120 g,升麻15 g,柴胡10 g,仙灵脾15 g,杜仲15 g,补骨脂15 g,鹿茸10 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10剂后,头晕眼花减轻,精神倍增,纳可,大便成形。药中肯綮,效不更方,继服原方20剂,脱位未再发生,余症皆除,为巩固疗效,易汤改丸,连服5个月,1年后随访,再无复发。

    按:患者颌关节经常脱臼,是属脾肾两虚,致胸中宗气大虚,无以推动固摄。宗气由自然之清气与水谷精微之气相合而成。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肾精不足,无以化气,均可致胸中宗气不足,推动无力,固摄无权。以致脱位,加之失治,迁延日久,愈演愈烈。补中益气汤加补肾壮阳之品,调补脾肾,使气血生化有源,宗气自然日盛。补气固摄,所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急当固也”,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气固,二者相辅相成,统摄有权,四肢百骸皆利,脱臼复临如常。

    3  盗汗

    患者,男,33岁,于2004年3月5日初诊,每晚睡眠中全身大汗出,醒后已睡衣湿透,迁延2年不愈,现感全身无力,精神倦怠,四肢怕冷,表情淡漠,性欲减退,二便正常,经X线摄片、CT、化痰化血等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曾辗转数医治疗,收效甚微。遂转余治疗,诊见,身材单瘦,面色苍白,少气懒言,唇淡,四肢觉凉,舌苔薄白,脉沉虚无力。症属脾肾阳虚,固摄失权,治以补中益气,温肾固表,养心止汗,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红参20 g,炙甘草10 g,白术15 g,当归15 g,陈皮10 g,黄芪120 g,升麻10 g,柴胡10 g,肉桂10 g,乌附片15 g,枣仁15 g,五味子15 g,浮小麦30 g,水煎,分2次服,5剂后,精神好转,汗出明显减少,药已中的,效不更方,守方继服15剂,症状消失。为巩固疗效,改服补中益气丸3个月,随访1年无复发。

    按:李东垣曰“脾胃乃元气之本,元气乃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本例患者素体脾肾阳气虚弱,平时缺少锻炼,先天不充,后天不足,以致浮阳外越,气不敛汗,阳虚生外寒,脾虚多失摄,故精神倦怠,少气懒言,表情淡漠,四肢怕冷等一派脾肾阳虚之象,投以补中益气,温肾固表,养心敛汗,药证合拍,故收效甚捷。

    作者单位: 1 538021 广西防城港,防城港市中医医院

    2 422105 湖南邵阳,邵阳县长阳铺镇医院

   (编辑:田  雨)

日期:2006年12月19日 - 来自[2006年第4卷第18期]栏目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观察

   补中益气汤源于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所著《脾胃论》,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胃气虚及气虚下陷诸症,如发热、自汗出、渴热喜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白、大便稀薄、脏器脱垂等。笔者在多年的乳腺病临床诊治中,将补中益气汤用于治疗产后缺乳,取得奇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产后缺乳患者共60例,均系1998~2005年门诊产后妇女,年龄22~39岁,其中初产妇53例,经产妇7例。病程最短2天,最长3个月,其中产后1周内23例,产后第2~3周25例,产后1个月余9例,3个月左右3例。

  1.2  临床表现 

  患者均为产后,乳汁量少,或挤压后点滴而出,乳房胀痛或有或无,扪之柔软或均匀胀硬,皮色多不变。

  1.3  辅助检查 

  患者血常规检查基本上都在正常范围,没有急性炎症表现。

  1.4  诊断标准 

  根据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1]。

  1.5  治疗方法

  1.5.1  内治
 
  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 g,党参15 g,当归10 g,白术10 g,橘皮10 g,升麻6 g,柴胡6 g,甘草3 g,炮山甲10 g,王不留行15 g,路路通15 g,桔梗12 g。另加七孔猪脚之蹄甲1付[1],八爪鱼1只。将猪蹄甲、八爪鱼与炮山甲先煎30 min,再将其他药物加入同煎30 min,复煎1次,共取药汁约400~500 ml,分2次温热饮。

  1.5.2  外治 

  先用神灯或红外线热疗仪予以每侧乳房治疗20~30 min,然后用急性乳腺炎郁滞期治疗之手法(揉抓排乳法)将患者郁积的乳汁予以疏通。必要时第2天重复1次。

  1.5.3  调摄
 
  嘱患者尽量及早开乳,用母乳喂养,并保持愉悦的良好心态,减少不良因素的刺激。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1]。治愈:乳汁分泌正常,能正常哺乳;好转:乳汁分泌增多,或乳汁分泌正常,但量少不够喂养婴儿;未愈:乳汁分泌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在临床60例患者中,治愈39例,占65.0%;好转16例,占26.7%;无效5例,占8.3%。总有效率为91.7%。

  3  讨论

    补中益气汤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代表方剂,最常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内脏下陷诸症。“妇人产后多气虚”,妇女以血为本,生产失血,气随血耗,以致气虚血少,化生之源不足,致产后缺乳。将补中益气汤用于产后缺乳的治疗,取其方中黄芪、党参补益阳气,与白术同用,共奏健运脾胃、巩固后天之本之效;柴胡、橘皮疏肝理气;当归滋养阴血;升麻升举阳气,善引清阳之气上升,与黄芪、党参、白术、柴胡同用,共收培补脾土,升阳举陷之功;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用炮山甲、王不留行、路路通三药通络下乳;更加桔梗载药上行至乳房,与黄芪、党参、当归、升麻合用,得以补气升阳,化生乳汁;猪蹄及八爪鱼乃血肉有情之品,滋补精血津液,通行乳脉,为滋生乳汁之要药。全方合用,共奏益气养血通乳之效[2,3]。

    配合外治,用热疗法,使乳房局部气血更加通畅,便于在揉抓排乳时将郁积的乳汁排出。中药配合外治,可以明显地提高疗效。

    让患者调摄好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可减少肝郁气滞导致的经脉涩滞,使乳汁运行通畅,缺乳症状易于改善。

  [参考文献]

  1  林毅,唐汉钧.现代中医乳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8-248.

  2  高学敏.中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3-287,1134-1136,1188-1189,1552-1563,1612-1616,1752-1755.

  3  季宇彬.中药复方化学与药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5.

  作者单位: 541002 广西桂林,桂林市中医医院乳腺科

日期:2006年12月19日 - 来自[2006年第4卷第9期]栏目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

  补中益气汤来自于《脾胃论》,它是由黄芪、人参、甘草、升麻、柴胡、白术、当归、陈皮、生姜、大枣组成。其中黄芪补气固表为主,人参益气补脾为辅,白术健脾,当归补血和血,陈皮理气为佐,升麻、柴胡以升清阳之气为引,全方合而共奏补脾胃、益气升阳之效,笔者在临床上灵活用此方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在此仅举2例,报告如下。

    1  产后癃闭

    患者,女,26岁。因“娩后3日小便不通”于2000年2月21日初诊。3天前患者在医院产一足月女婴,因产妇本身体质较差,生产时宫缩乏力,体力消耗比较大,产后出血量亦比较大,因此分娩后膀胱麻痹,小便无法排出,当时医院采用热敷、穴位药物封闭等措施,但小便依然不通,所以只得采取保留导尿的方法。患者体质消瘦,面容倦怠,面色苍白,语声低怯,不思饮食,自汗,大便数日未行,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中医辨证:气虚下陷,血虚津亏。治宜:升举中气,补气养血。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5g,党参20g,当归36g,白术6g,陈皮6g,防风10g,升麻3g,柴胡6g,益母草24g,桃仁6g,甘草3g,每日1剂,连服3天,服完2剂后,大小便可以自解。

    体会:“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此癃闭是由于素体气虚所引起。气虚,推动无力,而致水液停留,形成癃闭。此处,施以补中益气汤借之扶助人体正气,增强气的温煦推动能力,此外加益母草收缩子宫,并兼有利尿作用;加防风与黄芪、白术组成玉屏风散,起固表作用。

    2  面神经麻痹

    患者,男,48岁。患者因“面神经麻痹1周”于2005年6月20日初诊。患者曾在村医疗站服用西药治疗,疗效不显。患者形体瘦小,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倦怠少言,左侧面部肌肉平坦呆滞,口鼻歪向健侧,眼睑不能闭拢,流泪不能自控,鼻唇沟平坦。当时采用针灸治疗:取百会、风池、翳风、印堂、攒竹、太阳、下关、颊车透地仓、承浆、外关、双侧合谷、双侧足三里。1周后患者恢复不理想,自觉疲乏无力,头晕眼花,左侧面部麻木,感觉迟钝,舌质淡,苔白,脉细。中医辨证:气虚血滞,筋脉失养,治宜:补气养血,祛瘀通络。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5g,党参20g,当归12g,陈皮6g,白术10g,升麻3g,柴胡6g,防风10g,白附子6g,川芎10g,红花6g,天麻10g,全蝎(另包冲服)2g,每日1剂,连服6剂。并同时配合针灸治疗。2剂以后,患侧面部皮肤敏感性增强,1周后,病告痊愈。

    体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例患者由于本身体质较差,再加上生活条件、营养状况差,所以气虚血虚是显而易见的。补中益气汤在这里起到了益气升阳、推动血行的作用,使瘀得行,滞得通,病得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