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尔号特兰西平民打法:山东 重点带动谋全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7:40:30

山东 重点带动谋全局

本报记者 徐锦庚 刘成友 马跃峰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08日   01 版)

  再次把目光聚焦齐鲁大地,人们无不惊异于这里的大气磅礴:

  世界最长跨海大桥——青岛胶州湾大桥今年夏天正式通车;我国惟一获准装船的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在青岛诞生;

  不久前闭幕的第二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经贸洽谈会签约138个项目,金额2035亿元;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食品博览会现场签约重点合作项目18个,总投资313.7亿元……

  今年以来,山东沿海城市发展风生水起,重大项目持续不断。这一切,都是山东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产生的效应。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省会城市发展、日照钢铁精品基地等5个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大力实施,让山东如虎添翼、强筋壮骨。

  “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是山东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化,有利于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说。

  高点定位 科学布局

  找准实现新跨越的突破口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同全国其它地区一样经济迅猛发展,成为经济大省,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

  重点区域带动能力不够强。10年前,鲁南5市与苏北5市的发展水平不相上下。去年,鲁南5市地方财政收入比苏北5市少284.2亿元。2009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人均GDP为5万元,比珠三角、苏南地区分别少1.3万元和1.9万元。

  龙头城市综合实力不够强。2009年,青岛市的人均生产总值为6.4万元,比苏州少5.8万元;济南市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排在省会城市中的第八位和第二十位。如何舞动龙头带动“龙尾”,仍是迫切的课题。

  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多年来,山东经济偏重“沿海+胶济线”的“T”字形结构发展。这些区域内人口4360万,创造了全省2/3的生产总值,而全省17市中,还有9个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解决了“有”的问题后,如何解决“优”的问题,实现由大变强新的跨越,成为山东在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

  2008年3月,姜异康就任山东省委书记。山东发展的新优势在哪里?科学发展之路怎么走?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着这些重大命题,姜异康连续数月舟车劳顿,足迹踏遍山山水水,摸清家底把握省情,谋划长远发展战略,为山东未来确立新坐标。在梳理和总结历届班子的发展经验基础上,新一届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全面部署。

  建设经济文化强省,需要载体和支撑,更需要科学布局。省委、省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和精心谋划,提出“一线三点”的强省建设思路和工作布局:以推动和实现山东科学发展为主线,坚持高点定位,加强多点支撑,实施重点带动。

  放眼望,区域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跃升为国家战略。仅2009年,国家就批准了11个区域发展规划,数量将近过去4年之和,形成东西方向以长三角为龙头、南北方向以珠三角为动力源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山东必须对原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合理调整和创新升华。大力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山东实现新跨越的突破口。”山东省省长姜大明说。

  未来5至10年,山东将深入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五大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其中,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已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

  双擎驱动 齐头并进

  五大区域东拓西延南扩北展

  黄海之滨的“明珠”青岛,从来不乏大手笔。全长41.58公里的胶州湾大桥,世界最长;7.8公里的胶州湾隧道,中国最长。

  “发达的基础设施,为青岛蓝色经济发展插上了翅膀。我们瞄准五大‘蓝色重任’:蓝色经济区先行试验、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培育高端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突破深海发展,突出抓好西海岸海洋经济新区,启动‘蓝色硅谷’战略。”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说。

  按照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沿海六市及无棣、沾化2县所属陆域。这里是全国知名的制造业基地和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开发潜力无限巨大,将再造一个“海上山东”。

  黄河三角洲,是以黄河历史冲积平原和鲁北沿海地区为基础,向周边延伸形成的经济区域。这一区域左右分别与天津滨海新区、胶东半岛相连,西通黄河流域腹地,东望日韩。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是国家赋予黄三角的功能定位。

  一“蓝”一“黄”,“圈进”山东近半陆上国土;两大国家战略,犹如两大引擎,驱动山东这列“动车组”快速前行,“山东已进入一个千载难逢的新发展期。”姜大明说。

  从山东版图上看,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藏身”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山东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放大青岛的龙头带动效应,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高端产业聚集区。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是山东中西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导力量。2007年,山东发布《济南都市圈规划》,济南与周边6个城市形成了“1+6”携手发展的格局。新通过的《济南都市圈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将建设济南都市圈城际轨道1183公里、新建979公里,形成济南至周边各市半小时直达、区域内各城市间1小时直达的交通圈。

  山东是钢铁大省,现已形成炼钢综合产能6307万吨,居全国第三位。今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山东成为我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唯一的试点省份,也标志着山东酝酿已久的日照精品钢铁基地的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根据规划,日照钢铁精品基地规模为2135万吨,其中新建1135万吨。项目将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生产工艺,主要产品定位于国内短缺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

  “以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为龙头,以开展山东钢铁结构调整试点为契机,充分发挥港口资源、自然资源、区位等优势,加快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现代临港经济。”日照市委书记杨军说。

  蓝黄交融 增创优势

  经济地理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位于山东威海高新区的威高集团展厅内,热塑弹性体材料输液器、“聚砜膜”肾透析器、心脏支架等一个个填补国内空白的医疗机械、一项项打破国际垄断的技术成果依次陈列。公司每年至少拿出销售收入的5%用于科技研发,已开发专利200多种,拥有300多个品种近3万个规格的产品。

  “企业发展的背后,是威海高新区长期重视科技创新的努力。”威海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夏新华说,目前,全区共申请专利3923件,累计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690项,其中“863”计划34项、国家火炬计划62项、国家创新基金65项。

  山东省发改委主任张超超介绍,围绕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山东将重点开展一系列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包括统筹开发、保护岸、滩、湾、岛、海等资源,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生态防护体系,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型人才队伍。

  “蓝”“黄”交融,如何在融合发展中实现一体化发展?山东整合原有领导机构,成立了两区建设领导小组,理顺了管理体制,还与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等12个部委签订部省合作协议,与18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7月28日,黄三角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运营。作为区域产业金融平台, 黄三角产业基金募资总规模200亿元,首期已募资25亿元。此外,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组建当中。

  为促进“蓝”、“黄”两大国家战略的加快实施,山东将每年安排16亿元的两区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高效生态产业和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据统计,去年,黄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9%,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9.3%,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和4.2个百分点,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要想做“龙头”,首先要强壮自己的筋骨,增强影响力。“济南将提升汽车、电子信息制造、机械装备三大主导产业竞争力,做强研发设计和总装、销售服务等,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焉荣竹说,济南加快7个重点城区、30个重点园区、100家重点企业、100个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进程。在青岛,“龙头”效应借助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互相推动,构建起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凝练发展、抱团出击的局面。

  一组具有说服力的地方财政收入数字是:今年1至9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完成1115.52亿元,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完成798.74亿元,均增长28%;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完成275.12亿元,鲁南经济带完成507.74亿元,均增长30%。

  因地制宜 错位发展

  统筹协调不留任何“死角”

  今年10月,国务院决定,山东沂蒙革命老区18个县(市、区)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时,将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有关政策。姜大明说:“这是加快沂蒙老区发展的重大机遇,是促进山东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全省人民特别是沂蒙老区人民的热切期盼!”

  山东省社科院副院长郑贵斌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山东面临着地区间差距大、空间分布不均衡等区域发展失调问题,必须注重统筹和协同发展,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

  “协同”,意味着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布局。山东省发改委副主任宋军继用20个字总结“协同”的意义和要求: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产业联动,信息共享。

  “非蓝非黄”、未被划入重点区域的地区,会不会有“被边缘化”的自怨自艾?

  张超超对此持乐观态度。他说,“蓝”、“黄”两大战略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其他地区既是激励,又是机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济南、莱芜、菏泽内陆地区等作为“联动区”进行规划;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也制定了促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

  而今,“对接”、“互动”在山东成为热词。青岛周边,许多市县喊出“对接青岛、融入半岛”的口号,纷纷向青岛伸出橄榄枝,抛出绣球。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德州与济南签署“德州市融入济南服务省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框架协议”,提出双方将深入实施规划衔接、基础设施共享和产业合作。

  据统计,去年,山东省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70个,过30亿元的11个。令人欣慰的是,这其中,中西部的县明显增多。

  在此过程中,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一致形成的共识是:无论哪个区域,都必须立足自身、突出特色、找准定位。省发改委副主任段立宏介绍,全省“蛋糕”做大后,统一对这些地区加大转移支付和对口援助。

  “‘十二五’期间,山东的重点区域带动战略,重点在于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空间聚集、协作式竞争。”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说。循着这条路走下去,相信山东将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由大变强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