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喝了几碗酒:关于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网上有8个误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22:45
      关于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网上有8个误传。      误传1:我军在1962年的反击战中,已经快打到新德里了。
      事实:无论东线还是西线,反击战都是在当今中国地图标注的中国境内进行的。在藏南地区,我军已接近传统习惯线(但没有达到)。在阿克赛钦地区,我军没有越过边界线。所以,我军已打到新德里纯属误传。中印边界离新德里有多远,我军离新德里就有多远。
      误传2:在1962年反击战中,我军几乎全部收复麦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
      事实:中印边界东段我军主要作战区域一个是麦线西端的达旺、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一线;另一个是麦线东端的瓦弄地区。在这两个地区,我军已接近传统习惯线。在麦线的其它地域,中印双方投入兵力都不多。我军没有全部收复麦线以南有争议地区。
      误传3:亚东也是中印边界争议地区。
      事实:亚东位于中锡(金)边界,不属于麦线以南的藏南争议地区。在五六十年代,由于锡金(位于尼泊尔和不丹之间)尚未被印度吞并,亚东根本不算中印边界地区,更没有什么归属争议,是毫无疑问的中国领土。
      今年7月,中印在亚东的乃堆拉山口恢复通商,也能说明这里没有领土争议。
      误传4:1962年边界反击战,中国偷偷收复被印度侵占的亚东
      事实:印度在亚东、江孜等地驻军,是其从英国殖民当局那里继承下来的在西藏的特权。中印两国政府在1954年4月29日签订了《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取消了印度在西藏的所有特权。所以,印度后来从亚东撤军是根据两国协议进行的。不是边界战争我军的“秘密”战果。
      我们大家一般都不熟悉《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中印两国政府在商谈签署该协议时共同提出的。
      误传5: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多占了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以狮泉河为中心的阿里地区)。
      事实:在中印边界西段,印度提出的争议地区面积总共只有3.3万多平方公里,最大的争议地区是阿克赛钦,另外还有巴里加斯等地。目前阿克赛钦完全在我方控制之下,巴里加斯(450平方公里)在印方控制之下。
      误传6:反击战后,我军被迫放弃的都是平原地区,而重要的山隘和高地一块都未放弃。我军占据地理优势,收复印占区很容易。
      事实:中印东段边界争端就是传统习惯线和麦克马洪线之争。传统习惯线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与印度平原交汇的地方,麦克马洪线在喜马拉雅山脊。藏南地区是山区,不是平原。
      印度平原根本不属于我国,谈何放弃?
      藏南地区是山区,重要的山隘和高地不止一处,不是只有麦线上有山隘和高地,我军战后撤回麦线,麦线以南重要的山隘和高地不是一块都未放弃,而是全都放弃了。
      既然麦克马洪线在喜马拉雅山脊,当然是制高点,但这个“制高点”是麦克马洪爵士大笔一挥“赏给”我们的,不是我军夺山头夺来的,是我们和印度共同占有,不是我军独占。在麦线“制高点”和印度平原之间,还有一百几十公里纵深的藏南山区,这片山区中的关隘和高地没有一个在我军手中,我军谈何优势?
      难道我们还要感谢麦克马洪老爷赏给中国一个麦克马洪制高点吗?
      误传7:我军1962年撤军时,没有撤回到麦线,而是撤回到一个对外秘而不宣的“实际占领线”。
      事实:我军战后在中印边境东段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又后撤了20公里。
      有网友认为这个“1959年控制线”大有学问。其实这条线在中印边界东段就是麦线,它是相对于1962年战争爆发前的控制线而言的。1962年,印军在一些地段越过麦线,在麦线以北我方一侧建立军事据点。我们当然不能撤到“1962年控制线”上。
      之所以采用1959年控制线这个说法,而不说撤回到麦线,是因为我国没有承认麦线。
      在中印边界西段,“1959年控制线”倒是有点学问,因为这条线就是中印传统边界线,但不包括巴里加斯地区(约450平方公里)。所以,在中印西段边界,战后我军只在巴里加斯这一小块地方撤了军,在其它地方的确没有后撤。
      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控线参见《图二.中印边界争议地区全图》中的黄色线。
      误传8:在藏南地区,我国实际秘密占领了2-3万平方公里的地盘。现在印度占领的藏南有争议的领土面积只剩下6-7万平方公里。
      事实:藏南地区由于没有实地勘界测绘,具体面积网上有不同说法。我国政府公布的是约9万平方公里。现在这一地区全部在印度控制之下。印度成立了阿鲁那恰尔邦。
         中印战争:中国可敬 印度可悲 世界可鉴
        1.抗美援朝,中苏交恶,西方封锁,自然灾害,这是中国当时的情况,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十分危险。
        2.中国开展灵活务实的外交战略,逐渐获得了包括印度在内的广大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3.中国在恢复西藏主权时,与印度红脸。达赖武装叛乱未遂,逃往印度成立流亡政府以图卷土重来。
        4.印度单方面确定英殖民统治时期与西藏确定的所谓麦克马洪线为中印东部边界,以某一位英国人不知在什么时候的一次考察路线为西部边界。
        5.中国自然不能同意,首先,这两条边界比传统边界大大地向中国境内扩展了近10多万平方公里,其次,两个曾经饱受殖民统治之苦的亚洲大国怎么可以依据昔日殖民者所确定的边界。
        6.从建国到中印战争爆发10多年时间里,中国多次提出和平谈判以解决边界问题,但都被印度拒绝。
        7.西方列强积极支持印度,前后支持超过80亿美元。
        8.苏联与中国交恶后转而支持印度,无偿提供印度最先进的战斗机和飞行员培训,甚至在中印开战后将飞机图纸送给了印度。
        9.印度为了从国外获得更多的无偿援助,甚至放弃了国家原则立场和尊严,宣布废除不结盟立场,并冒与广大的依斯兰国家为敌的风险,厚颜无耻地向以色列乞讨军事援助。印度希望以色列运送军火的船只不要悬挂以色列国旗,但以色列说不挂国旗,就没有援助。印度最后竟无可奈何地同意挂以色列国旗。其他依斯兰国家对印度这种卑劣下贱的作法的态度是可想而知的。
        10.印度全国在利禾鲁政府的宣传下,反华情绪高涨,利禾鲁声称印度可以战胜一切敌人。可他似乎忘记了印度整整被英国统治了200多年,200多年印度没有进行过任何有力的反抗。最后由所谓圣雄甘地领导的不抵抗运动取得独立。其实并不是英国所谓绅士为甘地所感化,而是二战结束?日不落帝国大势已去,本已无力控制印度。从一开始英国就没有同意甘地的独立要求,要不是二战,想独立门儿都没有。圣雄恐怕要改称"圣熊"了。
        11.中国军队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便全面攻陷东西两线的印度军队。
        12.最解气的是,周恩来向毛主席汇报说西线有一个印度的所谓“捷克”旅来增援,当毛主席得知“捷克”旅是英国人为印度建立的一支有100多年历史并参加过火烧圆明圆,主席拍案而起:“百年耻辱!”随指示一定要尽力全歼。结果该旅无一生还!
        13.印度北大门豁然洞开,解放大军屯兵喜玛拉雅南麓,直指印度平原。印度举国惊慌失措,惶惶如有丧国之危。边境一些城市更是开始大规模民众转移,烧毁钱币,炸毁电厂。新德里一片混乱,解放军空降兵将空投新德里并占领印度的传言四起。国际舆论一片哗然。利禾鲁急电美国总统,请求直接军事干预,美国航母编队急忙驶入印度洋,作干预状。
        14.就在次时,中国突然宣布九天后将撤回军队至中国认为的传统边界,并再主动后撤20公里。这一消息并没有通过印度的官方正式渠道传达给利禾鲁,因为这种渠道在当时混乱的情况下已不复存在。利禾鲁是通过在小摊子上的报纸上得知此消息的。随后立即召见中国驻印度大使,达成暂时停火协议,并密转周恩来,等等……
           对62年中印边境一战的评价
          一、特别是当时战略环境十分险恶,居然也敢打。当时国内自然灾害刚结束,台湾在东南沿海叫嚣要反攻大陆。国际上,中苏开始交恶,苏联、美国两个超级大国都站在印度一边,英国自不别说是在印度一边;印度作为不结盟运动领导人,第三世界国家都站在印度那边。中国是经济、政治上都成问题。军事上,本来原不准备打印,只是印度太气人。所以,毛泽东说,印度搞我们那么多年了,我们也该搞他一下。我理解只不过是要教训一下而已。那时,毛泽东等人从来就未在乎过什么“中国威胁论”。
        二、时机选择得当。隆冬将至,抢在大雪封山,后勤和军队便于交通之时。最重要的是在美苏两国热衷于古巴导弹危机之间。古巴导弹危机一结束,我便见好就收,充分适应现代局部战争有限性的特点。
        三、打得好。法国人、以色列人等西方国家高声赞叹:“内行人的战争!”、“潇洒至极的战争!”。俘虏印军准将以下7000多人,而我无一人被俘;几乎吃掉了印军的主力,却主动撤军。毛泽东、刘伯承等人用兵如神。
        四、收得好。迅速回撤,还将缴获兵器维修一新送回,战俘及时送回,令达维尔等人既汗颜又口服心服。收兵之时,美国的航母已开至孟加湾企图干预;苏联准备给印度新印武器;英国的新装备已经运抵印度。后人常叹曰:“不该打后又撤回麦线以北!”其实是不了解当时的险恶环境。毛泽东战略运筹确实是高人一筹。倒是刘帅认为回撤是否可以少撤一点,但当时谁能把一切都做得十全十美呢。
        62年中印边境一战后,打出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中印边境一战的成与败
        近来各个论坛上又一次对中印边境问题十分关注,网友们从各个渠道获得的信息大都是印度占了中国六万多平方公里的藏南领土,而且都把矛头指向了1962年的那次边境战争,认为我们犯了个大错误,白白丢掉了土地。
        我以前也这么认为,十分疑惑为什么仗打胜了,地却不占,这一点不符合毛泽东的一贯做法呀。大家想一想,为了朝鲜、越南,我们不惜与美国人大干一场,为了黑龙江中的那座小岛,又与苏联开了一仗,我们敢跟两个超级大国掰手腕,怎么对一个印度是这么的客气。我无意中看到了一幅详细描绘中印边境的地形图,仿佛明白了一些原因,又通过看一些有关此问题的材料,使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位西方军事学家说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要搞清这场战争,就必须先弄清它的政治背景。
        印度独立后,企图继续享有原来英国殖民者在西藏的一切特权,如口岸通商权、驻军权等等。西藏和平解放后,虽然印度为了与中国搞好关系暂时不提这些特权,但是他也从未宣布完全放弃。1959年西藏叛乱,达赖出逃,印度庇护了达赖喇嘛,同时对中国开始有效的控制西藏十分担心。因为印度的这些特权很大程度上是与达赖集团签订的协议,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过。以前达赖在西藏统治时,印度可以就此与中国政府讨价还价。现在达赖叛逃了,它的政权已经被中国政府解散了,西藏已经被有效控制起来了,印度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了。印度不愿意丧失这些利益,一方面帮助美国扶持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另一方面加强对边境的侵占。像现在已属我国的亚东地区,当时就有印军大量驻扎。控制像喜马拉亚这样的山区,只需控制住重要的山隘和高地,就相当于控制住了一大片地区。到了1962年,印度趁着中国经济困难,侵占行动达到了顶峰,中印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印军由于认为中国无力对它发动反击,准备不充分,结果大败。此仗下来,我军控制了中印边界上几乎所有的战略要地,像前面提到的亚东地区就是此后才正式成为现在的西藏自治区亚东县的。由于只要过了这些重要的山口,就是一望无边的恒河平原,此时印军东北部的主力已被打垮,处于恒河平原上的印首都新德里已无兵无险可守,如果中国军队继续前进,攻占新德里也不是没可能。此时印度阵脚大乱,一方面忙着全国总动员,甚至做好了迁都的准备,另一方面向国际社会哭诉中国侵略,来个恶人先告状。由于我们的战略目标已经达到,又因为此时我军的处境也很危险,见好就收,撤回了边境。
        为什么说此时我军的处境也很危险呢?
        首先,在国际上,六十年代初我国已与苏联交恶,与苏联为首的所谓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关系也因此恶化;美国继续奉行敌视中国的战略,对我国的所谓新月形包围圈不断加固。台湾的蒋介石更是趁大陆经济困难,发起了反攻大陆的新高潮。此时我国在国际上相当孤立,美苏对我的军事压力很大。
        其次,国内经济困难,对印作战是勒紧裤腰带打的,无力发起更大规模的战争。
        最后,由于喜马拉亚山脉的缘故,部队补给相当困难,补给要靠牲畜和人力,部队行动也受地形限制,所以参战的兵力并不多,大约只有一个军左右。我军的胜利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印军准备不足,依靠突袭取得。印军大部是被打散,并未全歼。如果继续向平原进军,一方面国际压力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补给会出现困难,而且兵力本来就少,还大多是山地部队,没有坦克等重装备,没有空中支援,这对于平原作战很不利。所以,在完成对战略要地的抢占后,部队又撤回了边境线。
        至于说为什么会放弃一些地区,我想各位有幸看一下中印边境的地形图就会明白的。我军被迫放弃的都是平原地区,而重要的山隘和高地一块都未放弃。如果说原因,还是因为喜马拉亚山脉的缘故。印度处在山脉南麓,与它的腹地恒河平原相连,而我国在北麓,它的后面是青藏高原,交通哪方便利毋庸多言。
        试想,如果我军同时还占据平原,补给便是大问题。在平原作战中所需要的坦克等重武器如何运过去,大量的兵员如何运过去,这些都成了问题。毋庸说六十年代,就是现在的青藏线上,运输也相当危险,还要分季节,而且人员入藏大多要坐飞机。去往南麓的那些口岸当时也不过是一些只可用畜力运输的小道,就算是修了公路,补给及不及时也很难说。而控制山地就不同了,战略位置好,易守难攻,而且人员不用多,一个连就可以控制一大片范围。而且补给量相对少了很多,在现有的条件下完全可以满足需要。印军如果想进攻,山地作战可是相当困难的。在阿富汗的美军尚感到山地作战的艰难,以印军现有的水平就更困难了。最好的例子就是前几年,一个伊斯兰游击队占据了印控克什米尔的一座山峰,印军几千人围攻了十几天,大炮飞机全用上了,死了上百人,也没完全攻上去,最后还是人家自己主动撤下来的。
        所以,分析这场战争的得与失,不能用单纯的占了多少地方来衡量。而且,到底是谁侵占谁的更多也说不清。因为历史的原因,西藏与印度接壤的边境地区只有一个长期形成的所谓习惯控制线,这条线从未详细勘定过,而且双方控制地区犬牙交错,所以双方一旦较起真来,只能是各说各的理,纠缠不清。而麦克马洪线则是把习惯控制线像我方推进了几十公里,而且把很多战略要地划归了印度,我方当然不满意。而现在的实际控制线基本是按照习惯控制线走的,而且战略要地已全在我手中,这就使得我们在未来的谈判中取得了优势地位。这场战争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打胜了,得到了我们想要的东西:这就是毛主席事后说的,这一仗,可以至少保持中印边境三十年平安无事。达到了战略目标,主动放弃一些“鸡肋”地区,使之不会束缚我们的手脚,还博得了美名,这才是大家风范。而印度国内对于中印边境问题则闭口不谈它已占领一些地区,而总是哭诉自己被抢占去了三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印度军方也耿耿于怀,发誓要复仇。不排除有得寸进尺的心里在作怪,但我想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战略要地都在中国手中,没了这些战略要地,西藏是无法再渗透进去了,而他们已经占领的地区也会始终处于战略包围之中。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看到的那幅改变我想法的中印边境地形图上,有一块被三面高地所包围的平原,平原只有南部一个狭长的出口。平原被标注为印度控制区,而三面的高地则全是中国控制区。这种情况在地图上很普遍,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印度耿耿于怀的原因。
        至于现在的中印边界谈判,我想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双方各退一步,最终承认现今的实际控制线。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是丧权辱国,我想印度也会有很多人认为印度政府丧权辱国。我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眼光要放远一点,是不是丧权辱国要看谈判是不是平等。像清初康熙与俄国人签署的《尼布楚条约》,我们让了些土地,但后人大多认为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为什么呢。因为谈判是平等的,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与统一。
        中印边界谈判如果成功,那么我们与邻国间的所有陆上边界问题都已解决了,我们虽放弃了些局部利益,但维护了边境稳定这个大局,使我们可以集中精力搞建设。我们如果和印度因为此事久拖不决而互相对峙的话,就如同和臭棋篓子下棋,自己的水平也会越来越臭一样,这样会耗费我们大量宝贵的资源,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建设。
        我们现在的目光要盯着高手,就是西方发达国家,尽快壮大我们的实力,这才是我们现在的第一要务。再说,现今早已不是谁面积大,谁强大的时候了。英国面积不大,可它曾经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强国,印度面积不小,可以前它不过是英国的一块殖民地。现今比的是综合国力,等到我们实力发展到与美国不相上下时,会有很多地区自愿服从我们领导的,现在东南亚的发展趋势就很像。也许到那个时候,像蒙古这些以前分出去的地方,会强烈要求回归呢。
                     关于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几个问题                在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中,中国军队在东线全歼印军,彻底占领了传统习惯线,可是就在这胜利的时刻,**突然宣布撤回1959年的实际控制线,放弃了藏南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令全世界目瞪口呆。对这一事件,当时讳莫如深,事实真相始终不得而知。
              网上曾经有人认为,当时放弃藏南主要是因为后勤补给困难,难以长期坚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第一、后勤困难论者无法解释这样一个事实,就是西线同样困难甚至更加困难,为什么没有放弃?原因包括几下几点:
              首先,西线远在阿里,当时人口只有8万,广袤的边境地带基本算是无人区,物资均从内地运来,后勤岂非更加困难,为何没有放弃?
              第二、放开西线,就单论东线而言,一个重要事实就是:中国方面守东线,其实并不需要守山南,而是从亚东切出锡金,掐断印度东部,只要守住那个狭窄的通道(即西里古里)就可以了,那个通道最窄处只有约30公里,还有多条河流阻隔。
              而亚东自古以来就是出入印度的商道,交通便利,后勤毫无问题,至于进藏交通,有青藏线,一年四季畅通无阻,战略运输也没有问题。所以,后勤困难说在这里完全站不住脚。
              至于其他方面。
              外交上,攻占西里古里,不会有任何问题。
              1、 站在中国的立场,这不是侵略,而是反侵略战争的继续。
              2、 站在第三者立场,西里古里处于边境地区,战争的级别依然是边界冲突,边界战争,不存在侵略说。
              3、 朝鲜战争时,联合国通过决议谴责中国侵略,中国照打不误;79年也是直接攻入越南打到凉山,所以那种善男信女的害怕被指责为侵略说不能成立。
              4、 中国和巴基斯坦有军事协作关系,可以得到东巴的帮助;中国帮助锡金和不丹获得独立,也将得到这两地的人民的支持;尼泊尔将保持中立。所以中国的周边环境很好。
              在军事方面,
              1、 东部印军已经肃清,不存在东西夹攻的问题。
              2、 西里古里最窄处30公里,防守十分容易。
              3、 印军素质低下,调往边境的已经是精锐,不堪一击,后方已经无可用之兵。
              4、 印度军队和中国军队比,从数量、装备,到训练、组织、指挥,到战略战术都十分落后,可算是没有国防。
                5、 中国占领西里古里后,印军根本无力反击,如果不媾和,他就将永远失去东部。
              政治上,
              1、 印度东部叫阿萨姆邦,这个邦长期叛乱,要求独立,中国可以帮助他独立建国,成为中国可靠的后方,印度将永远失去东部。
              2、印度是个内部四分五裂的国家,官方语言就有20种,宗教种族分裂严重,到处是民族分裂运动,印共也到处发动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比如阿萨姆邦长期叛乱;最富庶的旁遮普邦是锡克人和穆斯林的集中地也是长期动乱;南部泰米尔人也是长期叛乱;克什米尔就不用说了,80%居民是穆斯林,印军完全被看作是侵略者;其他地方各种民族独立运动不计其数,所以,内部的凝聚力极差。
              3、 印度经济也十分落后,而中国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已经建成了基本齐全的工业体系。
              所以这场战争,印度根本没有赢面,放弃藏南非常可惜。
                 如何正确评价六二年中印边境战争              每一场战争都有它自己的历史价值与作用,评价一场战争要看其对其后十年、二十年、一百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影响。要把它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再顺流而下看一看它到底激起了几朵浪花。那么62年的中印之战到底谁是胜利者?到底谁在享用这一战的荣光与利益呢?
             首先,战前中国刚刚建国,相对于国内各种问题应接不暇,当时中国虽然没有承认麦克马洪线,也没有真正控制麦线以南有争议的领土。战后,中国军队主动退回了实际控制线以南。那么从战争开始到结束,中国的实际控制线并没有改变(至于那20里,只是中国表示诚意之举)。从战争的目的看,这场战争本来是印度发起。是印度欲借这场战争达到它对领土的野心。而中国是被迫应战,本没有借机达到对领土的占领的目的。那么是谁达到了目的也就不言自明了。
             其次,每个人都不否认这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印度军队基本是一击既溃,根本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攻击。虽然这场战争的规模很小,但是这一战给印度人的心理打击是巨大的。那些本来雄心勃勃想在这一战中找回一点民族自尊感的印度人被重新沦为殖民地的恐惧击倒。边境的人们甚至开始准备逃离家园,银行也焚烧了30万现钞。那么是谁在这场战争中获得荣誉,是谁有资格说“我们胜利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中国不论是在战前还是战后,从没有承认过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退回实际控制线不等于是把那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拱手相送。那么有人不禁会问既然战争已经打胜了,为什么不趁机夺回本属于我们的领土?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政治考虑。我们不应该仅仅将目光停留在边境线上。当时,国内正值三年自然灾害,中国人正被饥饿折磨,正有人不断死去。国力的羸弱可想而知。国际上西方大国正在将武器援助源源不断的运到印度。而印度似乎也没有想立即投降的打算。那么倘若战争继续打下去,中国的负担会更重,人民的生活会更糟。而最终的胜负仍然未知(没有人能预测未来)。我个人认为,这一战,中国领导人的判断是正确的。不温不火,避免了中国被拖入战争漩涡不能自拔的情况。同时亦将印度打怕打醒,让他们明白中国不是他们随便找自尊的地方。保证了中印边境几十年的平静。
            最后,我希望大家能明白。我们不应该对前辈们的要求过于苛刻。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事情都推给他们去做。百年来,我们的先辈已经受了太多的苦了。我们有什么权力要求他们忍饥挨饿,付出生命的代价去做承受不来的事情。我们有什么权利要求前辈把百年的耻辱一洗而净,再把中国的领土完完整整的交到我们的手上,让我们坐享其成。我们既然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就应该承担起这一时代的责任。麦克马洪线没有被承认,我们就可以随时可以打回去。这取决于我们的决心、意志还有力量。我相信中华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我们注定要见证这一历史过程。并为之付出我们的努力。
   1、特别是当时战略环境十分险恶,居然也敢打。当时国内自然灾害刚结束,台湾在东南沿海叫嚣要反攻大陆。国际上,中苏开始交恶,苏联、美国两个超级大国都站在印度一边,英国自不别说是在印度一边;印度作为不结盟运动领导人,第三世界国家都站在印度那边。中国是经济、政治上都成问题。军事上,本来原不准备打印,只是印度太气人。所以,毛泽东说,印度搞我们那么多年了,我们也该搞他一下。我理解只不过是要教训一下而已。那时,毛泽东等人从来就未在乎过什么“中国威胁论”。               
              2、时机选择得当。隆冬将至,抢在大雪封山,后勤和军队便于交通之时。最重要的是在美苏两国热衷于古巴导弹危机之间。古巴导弹危机一结束,我便见好就收,充分适应现代局部战争有限性的特点。               
              3、打得好。法国人、以色列人等西方国家高声赞叹:“内行人的战争!”、“潇洒至极的战争!”。俘虏印军准将以下7000多人,而我无一人被俘;几乎吃掉了印军的主力,却主动撤军。毛泽东、刘 伯承等人用兵如神。   
              4、收得好。迅速回撤,还将缴获兵器维修一新送回,战俘及时送回,令达维尔等人既汗颜又口服心服。收兵之时,美国的航母已开至孟加湾企图干预;苏联准备给印度新印武器;英国的新装备已经运抵印度。后人常叹曰:“不该打后又撤回麦线以北!”其实是不了解当时的险恶环境。毛泽东战略运筹确实是高人一筹。倒是刘帅认为回撤是否可以少撤一点,但当时谁能把一切都做得十全十美呢。 
              62年中印边境一战后,打出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62年发生的中印战争,是中国军队军力的一个顶峰,中国仅以边防部队3万余人就重创了印军主力,占领全部争议土地,逼得印度全国动员并乞求美国干预,在全世界丢尽了脸,而中国当然威名大振,还落下一个好名声,极大的改善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形象。           但这场战争对很多中国人来说留下了很大的遗憾,并因此产生数十年的争议。遗憾和争议的焦点是中国是否应放弃东段九万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土地。很多砖家和愤青对此愤愤不平,对毛放弃丰饶的东段却保留了贫瘠的西段而气愤不已,愚蠢说,送礼说,甚至于卖国说纷纷出笼,认为毛下令退兵错了。
       与印度的领土争端 62年战后我们吃亏了吗?
 
      为了看的更清楚,请大家打开手边的地图。中印争议的领土包括3段: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约21万平方公里;中段的亚东地区和东段的达旺-下察隅一线,约9万平方公里。
        1.东段 达旺-下察隅一线
        亚东、下察偶等地我们始终牢牢把握着。至于很多人说的水草丰美之地,是印度的提斯浦尔这块地方,那里始终是印度控制。我们所说的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实际是一种策略,是为了在谈判中增加筹码而已。62年战争后,我们只是在主战场达旺一带后撤了,撤到了战前实际控制线。但我们的边防哨所实际是朝印度方面挺进不少,其他地方基本没后撤。达旺至下察偶一带,最多3万平方公里。
        2.中段 亚东地区
        亚东在中、印、尼泊尔三国交界处,是我们的传统领地,我们并没有丢掉这里,现在是一个西藏的一个县,有部队驻扎。这里靠近锡金,因为锡金曾经归西藏管过,我们至今不承认锡金是印度的,而把它当作一个独立国家。
        3.西线 新疆阿克赛钦地区附近
        这块地方现分别属于新疆和西藏,被我们控制。印度声称这里丢得领土最多。62年战前,印军在狮泉河(现西藏阿里地区的首府),驻有一个连的兵力,整个地区是一个营的兵力。战后中国军队是撤军了,但也没退到战前的实际控制线,现在离狮泉河最近的边防站,从狮泉河出发,座两天汽车,再走两天路才能到达。离斑公湖最近的边防站,也有120公里以上。该地区面积约为21万平方公里,印度声称是30万,历史上曾经是属于克什米尔。
        在中印双方的领土争端里,涉及约30万平方公里,我们占着26万左右,印度在战争中没有达到他们的主张边界,而且还丢了一些战前还控制的土地,这是他们一直感到屈辱的原因。这场战争后,双方领土实际控制和战前变化很大,我们除在达旺一带的不毛之地撤回到了战前实际控制线,其他都向印度方面扩张了。
        综上所述,62年的对印战争我们没有吃亏,包括领土。这样看来,按中印两国的实际控制线来划定边界,甚至就是按有人说的,我们答应印度在东线的麦克马洪线主张,而印度放弃对阿克赛钦地区的领土主张,我们也还是划的来,因为,阿克赛钦地区是西藏和新疆的交通通道,其战略意义显然大于东线的争议地区,而且这里有21万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