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电脑有手写输入法:教育需要回归民间汲取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59:40
教育需要回归民间汲取力量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 江苏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 卢志文     今天民办教育遭遇的问题,和20多年前的民营经济颇为相似。那时中国的私营企业不过是夹缝当中的野草,在种种陌生、疑惑甚至责难的目光中艰难地伸出绿色。然而这一片嫩绿经历风吹雨打、酷暑严寒,今天早已经繁茂成春天,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大半江山。
    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若干年后的中国民办教育必将滋生出另一片绿叶,成为中国教育舞台上的A角和支柱。但是民办教育这片新绿,今天也许更需要一些珍视和呵护。今天,无论是从观念上、宏观制度上,还是从微观环境中,艰难前行的民办教育都获得了新的进步与突破,但是依然不能改变其整体发展疲弱的基本现实。
    民办教育是作为鲇鱼进入中国教育生态的,我们对这条鲇鱼曾经寄予了很多的期望。我们希望它激活公办学校的办学机制和活力,我们希望它自己长大,能够给走向多元化的中国社会提供选择的可能。我们希望它能做强,能够进入国际市场,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赢得空间。但是这条鲇鱼今天在内湖早已经遍体鳞伤、精疲力竭,它根本无法游向外海,更难在国际教育的大洋中有所作为。
    由此我们想到鲇鱼这个角色,其实它从来只是工具和手段,不是目的。所以当说民办教育是鲇鱼的时候,就已经设定了它悲情的角色。民办教育在中国教育边缘行走的命运到今天没有改变,战略缺失,方向不明,制度设计存在缺陷;扶持不力,环境不好,学校生存状况堪忧;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行业发展遭遇瓶颈。民办学校是在温暖的宏观话语和严酷的微观环境中步履蹒跚的前行着。
    目前,民办教育对中国教育发展、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价值,其实还没有被普遍真正认清,从而导致宏观政策左摇右摆,欲扬又抑。这反映了民办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问题,可以这么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在教育领域迈出更大的实质性的步伐,已经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当中的一个重大的战略缺憾。
    几乎所有的制造业的出口,我们都有较多的贸易顺差,唯教育服务领域我们却存在着巨额的贸易逆差,受制于体制,中国教育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市场当中,几乎完全没有竞争力。近年,全国高考参考人数大幅下降,而出国就学人数却持续井喷式的增长,并出现了低龄化、优质化和平民化的趋势。过去本科毕业之后选择到国外读研究生,今天高中毕业选择到国外去读大学,甚至初中毕业选择到国外去读高中。过去是考不上大学的孩子自费出国,今天是考上国内名牌大学的孩子放弃在国内上学,也要到国外去就读。过去是少数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家庭有着丰厚的收入,他们用富余的财力送孩子到国外就读。今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工薪阶层的家庭,勒紧裤腰带,也把孩子送到国外去就读。
    我们在制造领域的那些贸易优势,是以牺牲资源、环境和劳动者的福利保障换来的,非常不容易。我们还备受指责,低附加值,只有5%左右的利润空间,并且难以持续。我们还有多少资源可以消耗?我们的环境还承受得起这样发展的代价吗?而教育属于服务贸易领域,高附加值,可持续,几乎不消耗资源,没有任何污染,更不需要牺牲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教育还是一个战略行业,不仅是经济账,我们还要算人才账、文化账、政治账,那样算起来我们的损失更大。
    当年我们深知国营企业产品没有竞争力,才让大批国有中小企业转制民营。今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探索,大家也知道,是民企获得了发展。而大型国企都铩羽而归。他们付出了另一种更加高昂的学费,这就告诉我们,不繁荣民办教育,我国教育服务的产品的国际贸易将永无竞争力可言。教育周期长,掉头难,改变现状和打造品牌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已经错失了很多机遇,留给我们机遇的窗口已经很小很小了。
    我们耽搁的不是民办教育,是中国教育,我们错过的不是教育振兴的机会,而是民族复兴的机会。教育的创新和进步与其他领域一样,其实很难在大一统的管控体制下产生。大家知道,近一百年来,我们经常感慨,中国诞生的教育家,现在太少了。但是如果我们统计一下这一百年来诞生的教育家,我们会发现在一些阶段涌现了一大批卓越的教育家,涌现了一大批卓越的学校,今天我们无法超越。可是那些学校那些教育家是在什么年代产生的呢?恰恰是在战争的动乱年代,政府无力管控的时候,教育回归了民间,居然涌现了那么多的教育家和名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