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屏手写笔记本:杨式太极拳的“白鹤亮翅”与“退步跨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3:02:07

                                   杨式太极拳的“白鹤亮翅”与“退步跨虎”

 

                                                       ----邯郸太极网   作者  庞大明

 

杨式太极拳套路中的“白鹤亮翅”与“退步跨虎”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以前在一些武术杂志上也刊登过很多相关这方面的论文。最近《邯郸太极网》的信箱收到杨式太极拳套路中的“白鹤亮翅”与“退步跨虎”的相关问题比较集中,为满足《邯郸太极网》会员的要求,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对“白鹤亮翅”与“退步跨虎”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白鹤亮翅”的来由

杨式太极拳的“白鹤亮翅”是由陈式太极拳的“白鹅亮翅”演变而来。陈式太极拳第十六代传人陈鑫(1849-1929)在《陈氏太极拳图说》对“白鹅亮翅”是这样解释的:“何谓'白鹅亮翅’:如白鹅之鸟舒展羽翼象形也”。杨式太极拳鼻祖杨禄禅(1799-1872)从陈家沟学的太极拳后,前期在永年“太和堂”药店院内设拳场教授太极拳,当时武式太极拳鼻祖武禹襄(1812-1880)跟杨禄禅学习太极拳,后又跟陈式太极拳的十五代传人陈清萍(1795-1868)学习太极拳于月余,后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到目前武式太极拳套路中仍沿用“白鹅亮翅”。由武式太极拳演化而成的孙式太极拳套路中也沿用着“白鹅亮翅”。

杨禄禅到北京教拳后,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在不断的将套路和名称做相应的修正。原套路中的“白鹅亮翅”一名中的“鹅”字显得笨拙、呆滞。“鹤”字与“鹅”字相比自然就显得轻灵、活泼、吉祥、长寿,所以就用“鹤”字来代替了“鹅”字,故就将“白鹅亮翅”更名为“白鹤亮翅”。吴式太极拳鼻祖吴全佑(1834-1902)是在杨禄禅到北京教拳更名后学得杨式太极拳,后经传其子吴鉴泉(1870-1942)加以演化自成一派,但吴式太极拳就随杨式太极拳称此势为“白鹤亮翅”。现太极拳五大流派中的陈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还沿用着“白鹅亮翅”,而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都以“白鹤亮翅”代替了“白鹅亮翅”。

二、从杨澄甫的拳照谈“白鹤亮翅”与“退步跨虎”

杨澄甫(1883-1936)先生先后拍摄过三组太极拳拳照。一组是在1925年拍摄的,另外两组是在1931年拍摄的。其中两组是八五式太极拳拳照,一组是三十七式太极拳对练拳照,这三组拳照分别在三本书中使用。

第一组是杨澄甫先生中年拍摄的八五式太极拳实腿拳架的拳照,于1925年使用在《太极拳术》一书。《太极拳术》是由陈微明(1881-1958)先生执笔撰写的。从“白鹤亮翅”和“退步跨虎”两拳照上来看是分为两次拍摄的,虽姿势相同,但拍摄的角度不同。书中对“白鹤亮翅”和“退步跨虎”的说明是:“白鹤亮翅:右足略进半步,使足尖向东南,全身随坐在右腿上。两手与腰同时而转,右手转下,手心向上;左手转上,手心向下,两掌斜对如抱圆球,随即分开。右臂随腰向西南往上提起,眼神随之,提至右手心转向外,眼神渐渐转向东,左手同时往左分,转至手心向下,左足随提前,脚尖点地,正对东方。此势右腿变实”。“退步跨虎:右足复向后退,坐实;两手分开,右手在上,手心朝外;左手在下,手心朝下;左足即随之退回,足尖点地。此势略如白鹤亮翅,惟身略低,两手更开”。从动作说明中可以看出“白鹤亮翅”与“退步跨虎”两势也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退步跨虎”比“白鹤亮翅”“惟身略低,两手更开”。

第二组是杨澄甫先生晚年拍摄的八五式太极拳实腿拳架的拳照,于1931年使用在《太极拳使用法》一书。《太极拳使用法》是由董英杰(1897-1961)先生执笔撰写的。从“白鹤亮翅”和“退步跨虎”两拳照上来看是使用的一张底片,说明这两个动作是完全相同的。书中对“白鹤亮翅”和“退步跨虎”的说明是:“白鹤亮翅:由前势,设敌人从我身前用双手来击,我速将右脚提起向左前方踏出,脚跟着地稍往里转,膝微屈坐实,身随右脚同时向正面转,左脚移至右脚前,脚尖点地,两手随右脚同时动作,左手由右而左而下落至胸前,手心向下;右手随落随转至腹前,手心朝上;左手急往下往左侧展开彼之右腕右手,同时往上往右侧展开彼之左腕,则彼之力即而分散不整矣”。“退步跨虎:由前势,设敌人用双手从我头之两旁合击,我即将两腕粘在敌两碗里边,左手往左侧下方沾去;右手往右侧上方沾起。两手心随之翻转向外,右脚随往后落下坐实,腰随往下沉劲,左足随之稍后提,脚尖点地,拔背含胸,头顶劲,眼神前看”。从动作说明中可以看出“白鹤亮翅”与“退步跨虎”两势的用法也是相同的。

第三组也是杨澄甫先生拍摄唯一的一套三十七式太极拳拳照,是十分珍贵的资料,因这套拳架不轻易传人,会练者不多,就显着更为重要。这套拳架于1931年使用在《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这本书上市不久就收回销毁了,所以这本书流传下来的不多,故有人说是因为这本书上的错别字多才收回销毁的。但门内人的说法却有所不同,其原因有二:一是公开三十七式太极拳;二是公开了门内传人才能得到的杨式太极拳拳谱,其弟子中有不同的看法。这本书传世较少,所以三十七式太极拳拳架的拳照在杨式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中就更为重要了。

我们从这套珍贵的拳照中来看“白鹤亮翅”和“退步跨虎”的姿势是完全相同的。书中对“白鹤亮翅”和“退步跨虎”的说明是:“白鹤亮翅用法:甲如提手式将人打出,如乙外功甚大,手劲有练抓力的自上抓来,甲逐进身上步闪过乙手,甲再往上将右膊抬起托乙肘处,身法再往上长往外扌朋劲将乙打出,如白鹤亮翅是也。如乙或用左手或用右手来抓,皆可以白鹤亮翅之”。“退步跨虎用法:甲如前式,乙双手自左右两方一起来打,甲将前右足抽回为实,左足虚式,甲同时亦将双手左右分开,当住乙双手此为开劲跨虎,如图是也”。从动作说明中可以看出“白鹤亮翅”与“退步跨虎”两势的用法也是大同小异。

杨澄甫先生的第二组拳照于1934年还使用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太极拳体用全书》是由郑曼青(1901-1975)先生执笔撰写的。从“白鹤亮翅”和“退步跨虎”两拳照上来看与《太极拳使用法》一书完全相同,是使用的一张底片,说明这两个动作是完全相同的。书中对“白鹤亮翅”和“退步跨虎”的说明是:“白鹤亮翅:由前势,设敌人从我身左侧,用双手来击,我速将右脚收回,即提起直前踏出,稍屈坐实,身随右脚同时转向左方正面,左脚移至右脚前,脚尖点地,左手心同时合于右手肘里,沉下至腹时,右手随沉随起,提护至右头角上展开,右手心向上侧,左手急往下,从左侧向下展开至左胯旁,手心向下,则彼之力即分散而不整矣”。“退步跨虎:由前势,设敌人用双手按来,我即将两腕粘在敌之两碗里,左手往左侧下方扌列开,右手往右侧上方沾起,两手心随向外翻,右脚随往后退一步,落下坐实,腰随往下沉劲,左脚随即提起,脚尖点地,逐成挎虎形,使敌全身之力皆落空,此势则敌虽猛如虎,略一转动,便受我制矣”。从动作说明中可以看出“白鹤亮翅”与“退步跨虎”两势的用法也大致相同。

综上所述,不管是从照片上看,还是从三本书四个说明上来看“白鹤亮翅”与“退步跨虎”的定势都是相同的。

三、从太极拳“拆架子”中来看“白鹤亮翅”和“退步跨虎”

杨式太极拳入门弟子在学习太极拳时可大体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先学太极拳套路;第二步就是待太极拳套路练熟后有老师给“捏架子”。所谓“捏架子”就是改正动作,那些动作不正确就及时地改正,如不及时“捏架子”,等动作练成习惯就不好改正了,正所谓“学拳容易改拳难”。所以说在太极拳套路练熟而还没有定型时就得“捏架子”,同时由老师传授太极拳的身法、要领。第三步是在正确掌握了太极拳的动作、身法、要领后有老师给“拆架子”。所谓“拆架子”就是将太极拳套路的动作拆开,再一一的讲解每个动作的用法和劲路,并使每个动作单独练习。

我在20世纪70年代跟杨澄甫先生的高足傅宗元(1914-1984)先生学习杨式太极拳系列拳架。傅宗元先生是屈指可数能全面继承杨澄甫先生所定型的杨式太极拳系列拳架的主要传人之一。他在教授太极拳时向来不发火或动脾气喝斥徒弟,总能对每一个动作都是那样认真仔细的讲解,态度永远是和蔼可亲。

傅先生给我“拆架子”时说:“杨式太极拳过去叫一百单八式,或称108式,是取36天罡,72地煞数之合,当时太极拳名称相对分的稍微细一些,后来杨式太极拳的名称改为八五式太极拳,八五式太极拳又称85式太极拳。八是代表八卦,五是代表五行,八五得十三,象征着太极拳十三势,所以一百单八势要改为八五势就必须将一些动作名称做必要的合并。比如:现在的'提手上势’就是由'右手挥琵琶’和'提手’两势组成的,目前大多人都将'右手挥琵琶’当作了'提手上势’,而把'提手’却当成了一个过度动作了……。'退步跨虎’同样也是一个组合动作。'退步跨虎’是由'跨虎势’和'白鹤亮翅’两势组成的”。由此就不难理解杨澄甫先生的《太极拳使用法》与《太极拳体用全书》两本书“白鹤亮翅”与“退步跨虎”为什么使用同一幅照片。由傅先生对杨式太极拳的“拆架子”就可以得出“白鹤亮翅”和“退步跨虎”的定势动作应是相同的。笔者拙著《杨式太极拳阐秘》一书就是按照先师给我“拆架子”的方式写作的,想必这样会使读者更容易对杨式太极拳演变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