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点五笔怎么打字:浅析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 ——基于广州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7:43:00

浅析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 ——基于广州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研究

辜东莲

     通过调研表明,广州地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中等技术技能人才,而当前职业学校毕业生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这种需求,其突出表现在企业重点关注的个人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欠缺,因此,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已成为职业学校迫在眉睫的问题。职业教育的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任,从学科系统到工作过程系统的课程模式转换已成为职业学校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实验学校探索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研究,本文针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若干建议。

   

    一、课程改革目标

   

    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从两个层面来考虑,即将课程改革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秉承就业导向、职教富民和全面提升广州职业学校办学能力的宗旨,争取在2010年末,实现向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完善一批与广州市支柱产业相对应的专业,重点开展专业建设与核心课程改革工作,探索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模式、评价方式和管理制度等,完成兼具职教特征和广州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最终实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课程目标

    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在完成课程的学习之后,职业学校的学生应该具备满足行业企业和职业生涯成长的基本要求的能力。为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应从两方面来考虑课程目标的设定:为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满足学生体面就业与职业生涯成长的需要,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尤其是注重关键能力(即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确定课程改革的目标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由反映企业的典型工作实践来体现职业导向。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所组织的课程内容,要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并以完成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学习任务来整合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能力的形成,实现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的统一。

    2.通过培养职业能力来综合人的职业生涯成长要求。学生的职业生涯成长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点,因此课程改革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满足本职业领域复合岗位工作要求的综合职业(行动)能力,即在真实和复杂的职业情境中学生能够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而非简单的操作技能。

    3.建立学习与工作的直接联系。应尽早让学生进入“学习工作”的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通过将知识学习与工作任务结合成有学习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学习任务来达到增强直观体验、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成效的目的,尽快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角色的转换。

   

    二、课程模式改革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选择恰当的课程模式,通过对现有课程模式理论的分析,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实践经验最终确立课程模式改革。

    (一)当前课程模式的不足

    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不能从根本上满足职业生涯成长、企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要求,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问题,没有突破以学科体系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仍然是在学科体系的框架下寻找与真实工作的联系,只能提供与职业实践有限或间接联系的学习机会,还不能解决职业教育内容脱离真实工作情境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培养学生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的问题,无法使学生获得企业所重点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基本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

    (二)课程模式的研究现状

    直到21世纪初,我国学者才开始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系统引入到职业教育领域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教育理论去探讨课程开发的方法与技术,论述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而确定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的方法与基本流程等;二是研究欧盟组织部分国家的职业教育界根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理论所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及其运用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在教学方面的实践。

    (三)课程改革模式的确立

    2004年教育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提出课程建设要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论进行课程开发的要求,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解决了职业教育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问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由于职业能力只能体现在具体的职业工作情境中,其知识又需要在技术和工作过程中呈现,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技术性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即尽量创设接近真实工作的情境,通过案例式和工作过程整体化的学习,帮助学生获取直接的工作经验,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广州市的职业教育部门将课程改革的主要模式确定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

   

    三、课程改革的优化策略

   

    确定课程改革目标和主要模式后,需要通过构建课程开发模式、确定课程建设标准、明晰课程开发路径、选择课程改革载体、开展行动导向实践和建设课程保障体系等措施来优化课程改革。

    (一)课程开发模式的构建

    构建课程开发模式时,应从四方面考虑:首先为增强课程开发的针对性,应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专家的作用,建立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课程专家担任顾问全面指导并深入参与课程改革的机制;其次为提高课程开发的水平,应增加课程开发人员之间专业沟通的有效性,采用课程专家、教研员、教师、行业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研究的模式;再次为有效的寻找出课程改革的结合点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社会需求实际调研与学校学生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行动研究模式;最后为更加富有创造性的开展课程改革研究工作,应加强课程改革研究人员之间的团队协作。

    (二)课程建设标准的确定

    通过调查本地区相关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技术标准以及生产和服务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确定课程改革的依据,即国家、行业与典型企业的资格标准内涵的有机融合。课程标准涵盖国家与行业的职业标准,选择社会认可度高并利于学生劳动就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分析其技能考核的内容与要求,优化实践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能顺利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

    组织开发修订大类专业课程,在对大类专业与其对应行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的方法,遵循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着眼于学习者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注重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形成,按照职业成长本身所固有的逻辑规律,建立适应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完善课程体系,还需调整充实德育课程内容,调整形成语文、数学、外语和信息技术等主要文化学科的课程方案,充分发挥其促进学习者职业成长的重要作用。

    (四)课程开发路径的明晰

    课程开发路径是通过专家工人访谈会,调查与访谈等实际调研来明确职业行动领域中企业的生产任务即工作任务,提炼确定出典型工作任务,即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典型形式--学习领域课程,再将其转化为具有学习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学习任务,且课程开发时要能辨别不同类型学习任务的特征、表现方式及教育价值。课程应依据职业成长规律与任务难度确定课程的排列顺序,注重提高典型学习任务的质量及任务的整体和综合程度。

    (五)课程改革载体的选择

    为引导学生学会工作,需结合广州的教学实际,确立课程改革的载体——学生工作页,引入企业培训中广泛采用的工作页概念,赋予工作页新的内涵,使其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材料和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工具。学生工作页呈现源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任务,通过体系化的引导问题,指导学生在完整的职业行动中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学习工作过程知识,促进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六)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校本课程的建设要根据广州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遵守利于重点专业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和学习者职业生涯成长的原则;要充分调动教师和行业企业人员的积极性,发掘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课程资源,借鉴和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及其教材;要以开发学习领域课程为重点,形成与国家和省规定课程有机统一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即开发和使用以学生工作页、多媒体课件和学习资料库等多种形式呈现的校本教学资源。

    (七)行动导向实践的开展

    依据课程改革的要求,需进行学生用书如学生工作页的文本及教学实施研究,借助现场研讨,解剖典型案例,组织专业教师、教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参与式的研讨分析,寻找思路,达成共识,使教师逐步学会设计学生的学习载体——工作页。

    学校要积极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改变目标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确立体现新课程特性的新型教学关系,逐步形成以行动导向为主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八)多元质量评价的实施

    各级单位、学校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制定学校质量评价体系,由校领导、教师、学习者、家长和用人单位共同建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在进行职业学校教师工作绩效的评价时,要突出强调课程设计能力,并把开发和实施课程的能力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内容;学校内部的学生学业评价要突出教育功能,全面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发掘并激发学习者各方面的潜能,帮助学习者认知自我,建立自信;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充分考虑学习者智能类型和水平的个体差异;发展性评价广泛采用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和学习记录等多种表现性的评价方式和笔试,由本人、小组和教师构成多元的评价主体。

    (九)课程保障体系的建设

    为建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师队伍,要加强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培训工作。教师的培训内容应包括专业理论、课程理论、专业实践和教学实践等,要切实落实理论教师的企业专业实践,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保障体系还要加强对实训中心的规划与建设,转变建设的理念,创设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职业氛围,通过再现真实生产场境或模拟实际生产过程,营造与专业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企业氛围,形成利于学习与工作一体化的新课程实施教学环境,提高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

    (十)课程改革资源的整合

    依据课程改革的特点,处理好社会资源与职业学校资源之间的关系,广泛吸纳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教研机构人员、学校行政与教师参加,形成研究团队,尤其是要积极争取国内外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科研伴随,学习并实践课程开发的先进理念与方法,成立课题研究组协同攻关。对学校教育资源进行的系统化配置,例如在学校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方面,可将管理模式、教师资源与实训设备等教育资源整合后再进行整体化的建设,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使之更利于学校的课程改革。

   

    四、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兼具职业与教育的属性特征,在其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全新的挑战,通过整合多种资源来进行区域性的课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区域性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能促进职业学校的内涵建设,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在政策、制度与措施等方面的指导与管理,同时对课程改革的过程与结果所进行的跟踪与评估也是改革质量保证的关键所在。

    (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认识

    课程改革是为经济社会行业企业和技术人才成长服务的,同时课程改革过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教育科研工作的引领,也需要职业学校在办学、教育教学等方面的贯彻落实。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课程改革的认识,通过更新办学理念、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师专业化管理、培养骨干教师和实施课程改革等措施来全面提升办学能力。

    (二)课程改革环境的创建

    加强重点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办学,加强学校为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社会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深入了解广州相关行业和典型企业的生产实际,调查研究生产和服务一线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与需求,富有创造性地开展课程改革研究。依据国家和省有关课程管理的制度和政策,建立与课程新体系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包括实施性教学计划、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建构性实施课程和学习者自主选择课程等管理。各校要建立课程改革研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确定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指导和推进各个专业课程改革的实施,并在组织、科研、制度和经费等方面提供利于课程改革发展的保障机制。

    (三)课程改革工作的扎实推进

    各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2-3年内重点选择1-2个骨干专业开展课程改革试验,做好动员、组织工作,并为研究提供条件保障,积极支持教师参加课程改革研究工作,将参与人员课程开发工作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以校本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的教研制度,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切实实现教师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导师”的转化。

    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和专业教研会可发挥专业指导与科研课题研究的优势,高度重视课程改革研究课题的立项和研究工作,并将定期检查学校课程改革研究的进展情况作为主要任务;组织专家参与并指导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开展研讨与交流,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及困难,共同研究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对策;通过不定期召开全市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成果报告会来及时发布研究成果信息,以促进优秀课程改革成果的普及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穗教职成〔2008〕1号文“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2.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 高教出版社 2007年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学习新概念》 科学出版社 2003年

    4.孟源北《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与制造业发展研究》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