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1.12显血mod:追求专业发展 提高自身品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49:57
快乐*幸福*人生 的个人图书馆                                  追求专业发展 提高自身品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 2007年8月31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三个优先”、“三个必须”、“四个希望”。总书记的“三个必须”中的第一个就是“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个学校的全部内涵在于它的教师,教师是兴校之基,强校之本,名校之魂。那么,我们教师如何不负使命呢?回答只有一个,即努力追求专业发展,提高自身品位。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教师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这些都是教师专业化的显著特征。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我国教师专业化的进程是缓慢的。而且对一些教师来说,“教师专业化”还是一个十分陌生的概念,当然,也就很少从专业化角度思考教师职业特征。表现在:  

其一,文化品位的缺损。好像自己只是教育中的人,而不是文化中的人。文化仿佛不与自己不相干系,使得教育教学活动中文化氛围愈来愈淡薄。  

其二,知识的缺损。一是普通文化知识基础的薄弱和单一,极少的文化知识使得一些教师作为“教书匠”也变得困难起来;二是专业学科知识的缺损,如对课程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等或不知道、或一知半解;三是没有注意积累个人实践知识,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成功做法和点滴体会,没有从经验的层面加以归纳和概括。  

其三,教育信念的缺损。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  

其四,能力与行为的缺损。一是思维力的缺损;二是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学科教学能力与行为的缺损;三是教育科研能力的缺损。  

其五,自我专业发展需求的缺损。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缺少反思和检醒,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的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缺少比较和分析,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缺少规划。  

总之,在我们作为教师的经历中,我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失去了许多不应该失去的东西,有的甚至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自身的形象,完全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曾经展开过一些大讨论。关于新世纪教师角色基本特征,有人认为:教师是人格力量的榜样者,是学生人生的导航者,是终身学习的学习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教材编写的参与者。也有人认为: 从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促进者,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从教育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师在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的关系网络中的作用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式的教师;从教师与我国社会发展的关系看,教师是民族素质的奠基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促进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还有观点认为:教师应保持自己的本色真实,要以真面目示人,让学生看清楚自己,这是教师的立教之本;教师善待学生,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应是教师的从教之德;教师要追求完善,教师的美的表现在于闻道有先,授业有道,解惑有法的学识以及通达的性情,高贵的涵养,敏锐的创新……这应是教师的优教之举。  

综合上述各家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人们把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角色都定位在“主体的人”上,既关注作为“主体的人”的教师自身,又关注作为“主体的人”的学生,是对教师角色的全新的认识和理解。那么,作为“主体的人”的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方面究竟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我们认为主要在一下三点:  

1.养德。  

教师德性不是先天就有的某种与生俱来的素质,而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职业角色品质。我们应该弥补在德性上缺损,重塑自己的德性。我们认为重塑德性,关键是要重塑我们的教师人格。作为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人格,具体包括情操、品行、道德、伦理、气度、胸怀等,它们会通过各种途径、方式渗透,融合到教学活动过程当中去,制约着教学者的格调、质量和品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因为人格的力量是巨大的,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所以做教师的尤其应注重锻炼自我人格。  

那么,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善良、仁爱和公正。中华民族传统的“十大”美德是: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我们教师的十大美德应该是:智慧、公正、坚忍不拔、正直、勤奋工作、积极的人生态度、爱、谦逊、自我控制、感恩。在这里核心是“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教师无私地爱学校的一草一木,爱我们工作的每一件小事,爱每一个人。它首先表现在教师理解学生。教师要对学生心胸豁达。有时候给学生留一个余地,让他们自己去改正自己的错误是很必要的。这样做不会使学生失去自尊心、自信心,从而不会使他们陷入思想困境。教师还要具有敏感性。职业敏感性有可能使教师在学生产生某种需要、情感、冲突以及困扰时,做出更深入、自发的反应,使教师超过表面的水平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教师还应时常地把自己处在学生的地位去考虑问题,使自己与学生在教育情境中相遇时建成一个统一体。教师对待发生的事情要持客观态度,避免过分的情绪参与和主观随意性。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和谐相处。教师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要真诚,要平等,要热情,要细致。教师不应该以个人的职业地位或权威掩饰自己的弱点,不应该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企图在最大程度上影响和指导学生的生活。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的忠诚和对教师职业美的追求。做一个教师,如果你热爱自己的事业的话,那么,吃苦也是享受。一是要甘守教师职业中不可多得的“清高”与“宁静”,把所有的辛苦和压力变成愉快、一种以欢乐心境去化解的“美差”;二是对教师平凡而寻常的工作总是充满了热情,只要听到上课铃声,所有的疲劳就不翼而飞,只要走上讲台,浑身就洋溢起蓬勃的生气。这样,在教室里,在学生中,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总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找到职业的内在尊严和欢乐。  

教师的人格魅力还来源于从不满足的执着精神。教师要以终身自我教育作为自己教师生涯的推动力,充分地意识到,进行终身的自我教育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发展中去,做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者,给学生树立起学习与奋斗的榜样。  

2.储能。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讲的就是“储能”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储备。首先是知识储备,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专业;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其次是能力储备,教师的能力包括:教师学术能力、专业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等,教师专业能力就是课堂管理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育评价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教学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对于知识的处理能力和对于教学的监控能力等。教师对于知识的处理能力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对知识的组织处理能力(即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的能力),很强的接受能力,还要有熟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能力。而教师对于教学的监控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不断地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  

3.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是当代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成功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师总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管理等过程中,并且富有独创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在个性品质上往往表现为幽默、热情、乐观、自信,乐于接受不同观点以及对其工作之外的其它事情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在教育教学方面,注重教育艺术和机智,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成就动机。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善于经常变换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相互交流并讨论各自观点。驾驭教材能力很强,对学生的课堂反应有很强的敏感性;凭直觉进行教学,想象力非常丰实,不拘泥于已有的规划或既定的程序。在班级管理方面,创造型教师在对班集体和学生管理时都表现出:努力创设并维护一种易于创造力得以表现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及班集体风尚。信任、公平、宽容、自由、安全、富于创造性的集体气氛是创造型教师进行班集体和学生管理时所追求的目怀。一句话,教师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关乎学生的素质发展和提高。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树立专业发展的责任意识。  

清朝学者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有一段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们的观点虽然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但其中所包含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却令后人所仰慕。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肩负起把祖国下一代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并且我们教师应该具有比学生更强的发展意识,成为学生的表率。  

其实,任何人都可以发展,而且都在发展。关键在于我们愿意不愿意去追求更高的发展,是不是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己任,是不是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目标来看待。我们要从为学生升学负责,转变为对学生的一生负责;从为学生的学习、升学作规划,转变为为学生的一生作规划。只要我们牢固树立起一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为学生的一生作规划”的责任意识,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去改变我们自己,就没有理由不去为我们的学生而走在他们的前面。  

如果我们能够树立责任意识,愿意将发展作为毕生的追求,那么就会有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教育活动中闪光,就会有一种自强不息、严谨治学、精益求精、永无止境的优良品质在教育活动中得到升华,那么,渊博的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智慧、完美的人生境界,就会在教育活动中走向成熟。   

2.合理进行专业发展的规划。  

长期以来,我们大部分教师每天沉溺于琐碎繁杂的日常教学事务,总是把自己深藏在教材和学生作业本之中,没有考虑自己的发展,很少想到该读哪些教育名著,思考哪些问题,写什么样的文章,讲什么课等等。也就是说,没有规划自己,没有近期或远期的目标。使我们的教学生涯没有明显的生命轨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从现在起,我们对我们的教学生涯做合理的规划,树立一个专业发展的具体目标。比如,在什么时候上一节公开课或研究课,在什么时间内精读一本教育理论著作,撰写数篇教学心得或教育叙事或教育随笔或教育论文;投入精力研究一个教育教学的小问题;深刻了解与研究一个学困生;结交一位教育专家或学者;拜结一位身边的教师为导师,和导师一起研究,一起成长等等。我们有些年龄稍大的教师也要对自己的职业作些规划。我们不能四十五岁就等着退休。我们准备读哪些理论书籍,把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起来,提升自己。准备培养哪些年青人?准备给学生留下些什么?  

这里提供一位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规划书,很有借鉴意义。

自我专业发展规划书  

   

一、发展方向  

用热心教学,用真心反思,用静心学习,用悟心总结,主动走“经验+反思=成功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精深业务技能的现代科研型教师。以“为学生的一生奠定语文素养”为己任,走适合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  

二、现状分析  

(一)优势: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本人任教整十年了,然而自己还是处在业务晓而不精的不稳定期。我把让每一个孩子有所发展作为自己的追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我的影响下,班级的学生思想进步,学习努力,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风格。  

(二)不足:1、教育改革意识与能力不足。2、知识面狭窄。3、科研能力较差。  

三、发展目标  

教师发展犹如一股清新的气息吹动了我们每个教师原本平静的心。站在课改第一线上的我,努力实现着新的理念,既充满了实践的困惑亦洋溢着向往的喜悦,在课题研究中我将不断探索,不断成长。  

1、语文教学借鉴名师,以“为学生的一生奠定语文素养”为己任,走适合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  

2、以“培养心智健全的学生”为目标,争做快乐教师,培养快乐学生。  

3、成为语文学科的带头人。  

四、发展措施  

(一)在学习中充实自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专业书是教师专业化成长之本。  

1、专业水平的提高。  

(1)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我。认真阅读《课程标准》《教学用书》等有关资料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及时做好笔记,写出自己的心得,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我做到“三定”:定计划、定时间、定内容。认真读书,不断给自己充电。以更新理念,丰富知识。增长教学智慧。  

(2)专业素质的提高,在汲纳中充实自我。坚持教学相长,获得自我发展。勤听课,勤质疑。  

(二)在教学中体现教学特色。  

(三)在反思中前行。  

课程改革,让我养成一种习惯,就是写“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我总是静心沉思:教法上有哪些创新;学生们有那些创新的火花;课堂教学有那些疏漏等等,我及时记下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如何重新进行教学实际,以达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  

教学反思,使我能够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写出教学案例。  

   

3.寻求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1)策略之一:阅读。  

《阅读改变人生》中有一句话:“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与书为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愤而读之以当金石瑟瑟。”读书使人美丽,读书使人精神,读书使人快乐,读书使人幸福!“腹有诗书气自华!”  

为什么有人说世界上智慧和财富都在犹太人身上呢?犹太人生下小孩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圣经》上涂上蜂蜜,让婴儿亲口去舔,让他从小就知道书是甜的,香的。犹太人对书的崇拜,差不多近乎于对宗教的崇拜,犹太人不允许把书踩在脚下,不允许把书放在脚边,而是放在枕边。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全民执迷于股市的今天,我们当教师的,我们文化人应该静下心来博览群书。“补血养颜”、“以内养外”。 “平心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让读书这剂心灵的鸡汤,不断地滋养着曾经“气虚”的自己。读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读有代表性的人物。我们可以同孩子们细心欣赏安徒生以虚构之笔昭示人间的美。了解老舍的漫画文字是世俗风情、鲁迅的木刻文字能力透纸背、余秋雨的水墨文字意蕴深刻。读经典,能读出人生,读出人生智慧。读孔子,读出仁爱,读孟子读出正气。读老子,读出生活的辩证法。读庄子,读出艺术人生观,读荀子,读出科学进取心。教育名著陪伴我们成长,文学名著丰富精神世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热身过程,是储备能量的过程。  

(2)策略之二:反思。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其主要特征,一是实践性,是指教师教学效能的提高是在其具体的实践操作中;二是针对性,是指教师对自我"现行的"行为观念的解剖分析;三是反省性,是指教师对于自身实践方式和情境,立足于自我以外的多视角、多层次的思考,是教师自觉意识和能力的体现;四是时效性,是指对当下存在的非理性行为、观念的及时觉察、纠偏、矫正和完善,意即可以缩短教师成长的周期;五是过程性,一方面指具体的反思是一个过程,要经过意识期、思索期和修正期,另一方面是指教师的整个职业成长要经过长期不懈的自我修炼,才能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  

反思教学要学会“三醒吾身”。一省吾身:有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要打开学生的心门,走进学生的心灵,必须有两串钥匙,一串钥匙挂着“尊重”、“保护”与“关爱”;另一串则须钥匙挂着“唤醒”、“激励”和“发展”。二省吾身:有没有追求课堂的诗意?课堂诗意指的是教师生命的蜡烛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应照亮自己,乃至照亮社会时,自觉地投入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境界中去,寻求一种生命意义的乐趣。课堂诗意来自师生“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投入,来自心有灵犀的融通,来自师生轻舞飞扬的创造活力。三省吾身:有没有享受教育的幸福?立足点是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科,一是热爱自己的学科,二是批判自己的学科,三是建立自己的学科。  

(3)策略之三:研究。  

研究教育教学不是教育专家们的专利,教学者也即研究者。教师研究是指由教师在教学环境中展开的教改探究活动,是教师关于教学生活意义的持续不断的体验感悟与发现的过程。我们要让研究成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而不是某种外在的压力。  

这里介绍两种研究方式:  

其一,教师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的含义: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教师通过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教师一旦以类似于“自然”的方式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也就意味着教师开始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反思自己和观察世界,内在地承受着对自己言行给出合理解释的思想压力,这就促使教师不得不冷静地思考,不得不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不得不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思和挖掘自我,从而可能激发出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想法。  

叙事研究的特点:  

一是叙事研究所叙之事具有情节性。叙述是讲述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讲故事不能仅有时间、地点、人物,还要有原因、经过、结果。素描也好,照片也罢,任何单幅的画,都不是叙事,因为它只抓住了一个瞬间,却看不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叙事是将各种经验组成有现实意义的事件,是一个有情节的过程。它不同于记流水账,它要求所记叙的内容前后之间有内在的逻辑上的联系。  

二是教育叙事研究所叙之事是教师亲自参与过的事件。教师所叙述的故事,是自己教学生活中的实际遭遇和困惑、尝试解决的过程及自己的感悟,是将焦点放在特定教学情景的经历、体验、不断扣问,探寻其生存、发展的意义。因此,叙事研究不要求教师用抽象说明和华丽的辞藻,需要的是言行一致、表里无违,教师必须有行动、有思考并且要善于抓住个人专业生活中的“关键事件”,这样的故事才感人,才耐人寻味。  

三是教育叙事研究是一个“行动——叙事——反思——行动”循环往复的过程。叙事研究并不是单纯叙事,记叙离不开素材,教师的素材就从平时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来,叙说的关键是叙述之前有行动,如果教师不改变自己的行动,教师将无话可说。叙说教育故事不是为了炫耀某种研究成果,它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师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的“反思”总是以某种教学理念的眼光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的个人化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行为将因这种“反思”发生转化,同时这种转化必定会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怎样做叙事研究:  

任何研究都必须体现研究的价值性和科学性,叙事研究也不例外,这就决定了叙事研究与一般的叙事不是一回事。叙事对广大教师来说不是一件难事,但做好叙事研究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育生活中善于积累,善于提炼,善于采取积极的行动,善于在行动中反思。  

教师每一天都经历许多教育事件,许多教学的秘密就隐藏在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因此教师应该善于把自己的教学生活如实地记录下来,教学日记、教学周记等都是教师保存自己教学生活片断的好方法。这些积累下来的教学片断将成为教师进一步研究的资料和素材,教师可从中提取“关键事件”进行反思。“关键事件”是指那些一直困扰着教师并对改善教师的教学状态和学生的学习状态有重大帮助的事件。教师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在的外界环境不同,所面对的“关键事件”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在选择教学的关键事件的时候教师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以自己的长期的教学日记为立足点,真正把握住自己的“关键事件”并结合当前的教育教学新理念,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问题离不开行动,在确定了自己研究的“关键事件”后,就应该“想方设法”地设计教学活动,解决自己的教育困惑或是印证自己的教育设想,这个过程就是“反思”和“行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进行叙事研究的一个难点,教师往往能够提出问题,但对如何解决问题却感到无计可施,这就需要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放开自己的眼界,汲取他人的经验,并将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设计和自己的行动。教师还可以向同伴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和同伴共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可以向专家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听取专家在理论上的指导,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思路。总之,教师设计的过程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它需要融人教师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好的设计不一定会产生预期的结果,因为就教师的“上课”而言,教师一旦进人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就不得不保持某种教学对话的情境,在教学对话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去灵活地调整教材,调整教案,而这些又将成为教师反思的素材。教师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教学实践,将自己在研究过程发生的那些转变叙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思考,就是一种研究。  

叙事研究的表现载体:教学日志,教师博客等。  

其二,教师行动研究。  

所谓教育行动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由特定的教师对其学生所采取的教育行为,也指为改进教育工作而采取的相关行为。一般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自觉性,只不过自觉性的程度不同。所谓行动研究,就是“社会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进行的反思研究。”“是通过对社会实践情境的研究去提高该情境中行动的质量。”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教师是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在教育情境中,他们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将问题转化成研究主题,并进行有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二者最为显著的区别是,教育行动突出的是“做”,这种“做”或许是自觉的,或许是被指令的;行动研究则突出的是对“做”的“思考”,通过思考提高教育行动的自觉程度,使教师从被动应付工作,或单凭热情与善意工作,转变到自主、自觉工作,直到获得教育行动的真正自由。十分明显,行动研究以研究和解决问题为目标,其真正的价值取向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使教师实现由“教书匠”到“作为研究者的教师”的转变,促进其专业化发展,使其成为一个“新教育者”。即使成不了教育专家,至少也能从对教育行动的思考和研究中获得乐趣,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生活变得更加富有意义。  

行动研究模式结构,包括“问题与设想——设计与实施——效果与讨论——反思与总结”四个部分。  

问题与设想。现实地分析我们教学情境中的表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的针对性要强,且确实通过研究以后能使问题得到解决。“设想”则是根据问题所设计出来的对问题解决的最理想结果的预期,这种预期必须有比较高的可“达成度”,而不是遥远的无法实现的。  

设计与实施。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整个行动研究过程的设计,如本次研究的问题和结果预期、研究活动的牵头人的确定、研究过程的组织与开展以及研究结果的评估等等;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设计。“实施”则是根据已经设计好的方案,开展活动。  

反思与总结。即将行动研究的过程与结果进行整理、反思和加工,写出本次的行动研究报告。

行动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只为解决某一个教学情境中的问题,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凭借,将教学与研究、培训与发展紧密地融为一体,其真正的价值追求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在进行问题的选择时,着眼点要高、远,而入手点则小、实,即着眼于教师的发展,从教学情境中的现实问题入手,力求解决最实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