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字怎样打五笔:空行教授 ----莲华生大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9:27:10
 

空行教授

目录 

第一章 全书简介
第二章 英译者序
第三章 莲师略传
第四章 正文
 第一节 首语——行止趋上之教授
 第二节 皈依
 第三节 菩提心——以菩提心为道之教授
 第四节 密咒道十基础及其甚深口诀乘教授答问
 第五节 金刚上师与本尊予磋嘉妈之密咒口授上师德相及如何修本尊之答词
 第六节 金刚乘心意练习——本尊庄严密咒敬授之最胜心意练习
 第七节 无垢修持晶鬘
 第八节 极微心要口授 
 

空行教授——莲师向磋嘉妈之口授

  莲师口授移喜磋嘉佛母藏岩
  杨妈宁玛俄些及生叽宁巴取岩
  艾历啤吗恭桑译英
  罗启安·黄毅英同译汉

  金刚乘学会丛书
  密乘出版社印行

  第一章 全书简介
  莲师开示与著作,为世所知者甚少,译成汉文者更鲜,故有以其无著作之误(见季刊五十三期 刘锐之著之“四见讲义”)。以此之故,见美国香拔拉出版社出版莲师之《空行心要》,乃极欲试译之。遂与罗启安师兄合译,该书乃莲师口授,由移喜磋嘉佛母纪录及藏岩,杨奴宁玛俄些及生叽宁巴取岩,艾历啤吗恭桑译英。全书缘起乃取岩者略传见后,艾历啤吗恭桑则为宁玛派部金宁波车之弟子。


第二章 英译者序 
 
  “空行教授”乃数岩传教法之结集。为莲师于九世纪住藏时闭关修法之口授。乃由其主要弟子·卡珍公主移喜磋嘉佛母所纪录。据针刚恭初一世之“百位岩取者传记”,栘喜佛母乃卢舍那佛母,宝生佛母与金刚瑜伽母之化身成空行母。于莲师住藏时承事之,及后以大坚忍修持,最后与莲师无二。其大悲无比加持无间。
  移喜佛母以“空行字母”之密码将此教授记下并藏岩,待后世为众岩取者所开发,莲师本身授记各岩取者之姓名及到达时间。所得之教法,无论实物或境界,皆为适合其当时与未来世者,几每一章中均云此等教授,乃为未来世行者之利乐,并谓愿其为堪能者所开发。
  《空行教授》乃据十二世纪岩取者杨奴宁玛俄些之岩存者,所据版本是由数十年前中亚探险者,自元朝带来,现藏皇家丹麦图书馆者,一九七六年,圣者顶果亲尊南波车参观该馆时,请其出示所有手本并将此六大函作复印,以其已无存于印度故。此六大函中含杨奴之岩库,名为《磋嘉妈之问答》,此卷后于新德里圣者顶果亲尊宁波车之印刷室,舒笠尊美保存原来形式印成。余后呈转世部金宁波车揽阅时,彼甚为欢喜,并鼓励余作翻译。且指出有一杨奴之类似岩库,名为《杨之直授》。针刚恭初以其重要故,曾收于《领青德曹》第十六卷中。比较之,余发现两者均为莲师珍贵口授,时本相同,但却迥异。两者显然出处不同,而针刚恭初结集《领青德曹》时未见前者。
  现距杨奴宁玛俄些之时代已有八百年,本子辗转抄传时,难免有手民之误。以上两本手民之误处亦不同。故余再参照十四世纪生叽宁巴岩库之第三版本,此版与杨奴宁玛俄些之版大致同,其相同之原因,为该二师于过往世中,均为莲师弟子,杨奴宁玛俄些为藏王赤松德真的转世,而生叽宁巴则为赤松德真次子梅立遮波的转世。此三版本即是作翻成英文之用,故余以为此教授乃为今世而设者。
  以下为取自《百位岩取者传记》之杨奴宁玛俄些(1124-1192)略传。
  杨奴为莲师授记五岩取王之首。其为迎接莲师入藏之藏王赤松德真之转世,又名为“梵天花”。
  其生于罗德之地,为宁玛喇嘛岩顶卓之歌罗之子,生于阳木牛年。
  八岁即面见释尊,观世音菩萨与莲师。嗣后之整月境界叠生。一夜,其见莲师坐于四部空行托足之白马上,并饮莲师宝瓶甘露而得四灌。得灌顶后,见天破开及地陷山摇之境界,于是作诸奇行,人以其疯者。
  其父于是授与马头金刚灌顶,闭关修持后得见本尊,其普巴杵冒出马头,并于岩石留手脚之印。
  按空行之授记故,往文武错之渣沙地,智悲空行赐宁玛俄些(太阳光)之名,此后即以此名行世。
  其后莲师现前,命杨奴宁玛俄些开发一系列岩库。以此,开发岩库甚多,其中以八兮鲁迦修法教授之续为著,又开发莲师之传记。
  后与移喜磋嘉之转世佐宾婚,有二子,龙南加奥与南加巴,两均成为传承者。
  于其一世,调和于闭关修持与教授。其大行远至地角,而对佛法之延续甚有贡献。
  于阳木鼠年,以六十九龄并诸吉兆中逝世。
  余·针刚恭初结集所有杨奴之岩库,以木刻成九卷,名为《加芝笛色度巴》,并修其中之法多次。以此稍尽绵力者也。
  以下则为宁玛俄些得空行教授之过程,乃取自《加芝笛色度巴》二卷之“清明镜”传记者。
  后余住于巴玛恭之梨晶岩闻上师仪轨之关时,一白女现前并谓乃移喜磋嘉,穿蓝衣、围裙、与白丝上衣,并言:“行者,何求?”
  余答之:“但求法。”
  “予即赐汝”,并提出宝箧,内藏空行授记及百零八问答。
  于是又问:“吾子,随我至释达温拿尸林!莲华阿阇黎及八大持明并无数大修行人正在大法会。余等空行母则作大会供,故来!”
  余共往并见大尸林,其景怕人甚可怖,令不堪能者不敢近。其中坐一行人,肤色白红,其座甚大,以宝石而成,言:“此为吾子,藏巴赖美托欤?流转于轮回已累乎?”并嘱余坐于人骨堆上。余乃坐之。
  在彼之前乃一大坛城,以无数严饰庄严,并由光明围绕。于八方,见印藏八大持明微笑,余乃大喜。
  此时该女子问言:“吾子,欲享此*轮会供欤?”余答言:“请为转*轮。”当时,即得入此大坛城之前行,后又到坛城之八方,每一上师为余灌顶甚多,而八法传承,乃授与余。
  中心行人,自言为莲师者,则授余寂忿善逝之大灌顶,并赐余书籍,教余念诵之韵。
  诸持明乃授闻记灌顶、修持灌顶、教解灌顶、以诸行调伏有情灌顶、遍金刚王今灌顶、并大圆满觉灌顶。
  受诸圆满灌顶已,得赐白螺并嘱回。闻此,尸林与诸圣者顿时失去如镜上之水气。此时余即回复于自茅蓬中。
  另一岩库余作比对以清除手文问题者为生叽宁巴(1340-1396)之空行教授。其生于藏东南贡布,具四世DB法王罗比多杰出生之同年,阳金龙年生。生叽宁巴乃为藏王赤松德真次子移喜罗巴遮之转世。一三六四年,彼开发喇嘛恭督岩库,为其开发之最重要者,生叽宁巴亦为五岩取王之一。于近世,彼转世为蒋扬亲尊汪布与笛青卓朱宁巴。
  最后,空行教授以多杰南巴上师莲师最后教授结束。多杰宁巴(1346-1405)为五大岩取者,于藏与五大岩取王齐名。
  于此,余欲感谢所有协助者,特为圣者顶果亲尊与邬金宁波车,以其所与方向与加持故。玛斯亚边打史密诗,以其校译与安排,明歌史托以其编辑、及梵曹雪巴以文书之处理等。
  此书含莲师对一般修法与日常处事之口授。余以此能成英文甚喜,纵吾所译学术性与行文之流畅等不具,却住莲师之加持,与读者开放态度,乃至诚能相连而泯去此过。读或闻人诵读空行教授,犹如莲师即在面前,如余之曾受此教法感动,愿其能动触众人之心,并为不断见地之源。
  第三章 莲师略传
  针刚恭初一世造  莲师曾诱导无数有情入金刚乘,特以修持岩传的甚深宝库。此大师非为道上之凡夫,甚或诸菩萨地上之圣者,而是无量光佛及释尊之示现,以调伏难调之人、非人等。
  纵诸大菩萨亦难尽述其生平,谨略述如下:
  于光明金刚心之法身界,莲师于无始,来本已成正觉,为元始清净具解脱之本。
  于圆满雷音天鼓之自生报身界,莲师自显为如海量五佛部五智之无边智慧光。
  其自显外示相,于大梵天自然化身界所成五佛部之不可数佛身中,展示于所有十地菩萨前。以此皆为莲师“不尽严饰轮”之智慧阐露,如云库故,其名为“莲华总持”。
  以此智慧阐露,于十方无数世界中,幻显为调伏众生之化身。特于此娑婆世界,莲师化八化身,以显密教法,燃点十方世界之炬,调伏世界各处众生。
  时空行母移喜磋嘉,于定中见东方现莲师,名为大金刚海之化身。于一一毛孔中现十亿宇宙,于一一宇宙,又现十亿世界。于每一世界中复现十亿莲师,而每一莲师再现十亿化身,每一化身正教化十亿弟子。空行母复于各方位、及中央见同一相现。
  于此赡部洲,莲华生大士只为调伏众生之一化身,以不同众生之不同根器,对莲师之见乃不同,据“叽那耶之口授”史书,及大部份印度资料,均阐述莲师为王者之子,而岩传法要则谓莲师乃为化现而生。一说则为须弥山顶一闪电中生。此等叙述,各有差别,为凡夫世智难辨故也。
  吾则唯据岩传法,以莲师为幻化生而述。
  于菩提伽耶西,邬金地界名为“布施藏海”(DanaKosha)之湖中一洲上,以诸佛加持,现一杂色莲华。无量光佛于自心中放一金色金刚杵,杵脐“些”字,入于莲胚中,华中即幻化一八岁童子,手持金刚杵及莲华,具足相好庄严。童子续留洲上为勇父空行说法。
  于此之时,该地之王,因渣菩提,以无子嗣。已尽将其宝库上供三宝,下施贫穷。最后,欲求如意宝珠,与大臣兹拉尊共往一海上,回程后因渣菩提与此幻化童子遇,王以此为与求子之祈祷相应故,乃将之带回皇宫,赐名莲华生。莲师升于宝座,大众广陈供养。
  王子渐长,以游戏竞技令无数众生成熟。遂与空行持明婚,并依佛法规,护持其国。于一游戏中,示现三叉戟脱手杀一大臣之子。依法被放逐于尸陀林,乃住于寒林、大乐林及苏素岭中,修瑜伽行。受两调魔罗空行母作大乐加持及灌顶,以调伏尸林一切空行,其时名为星德那车达。
  莲师复返邬金,往海洲,修空行密咒及语,以此降伏洲中空行。又往崎岖林,于空中得金刚瑜伽母加持。再令海中龙族及空中曜星发愿护持,遂得一切勇父空行加持故,成就各神变。时则名为忿怒金刚能力。
  及后往菩提伽耶金刚座,显现更多神变。人问为谁,答曰自生佛,人皆不信,并作毁谤,乃知得师之需要,遂往沙珂,从渣巴哈德出家,命法名释迦狮子。从彼得闻瑜伽密法十八次,诸本尊现前。于是又往女上师恭迦摩处,其为密集金刚智慧空行母示现,成比丘尼相。莲师请求灌顶,上师乃将之转成吽字,吞入体内,并于其莲出,于是莲师得外、内、密灌顶,而三障得清净。
  其后,莲师见八大持明,获八部修法;从生遮生汪闻幻化网,从诗列星哈获大圆满。由此,从印度学者及成就者修习显密及诸明。任得一法,诸本尊即现前,无须修习。于此时也,名为罗登楚诗,盖现成就持明位也。
  又往沙珂向朱那珍国王之女,空行母曼德华修怀爱,纳为明母。于玛那诗迦岩共修三月,无量光佛降临,为二人灌顶,加持使之与无量光佛无二,并赐长寿百亿密续,即成就长寿自在持明位。既得无生死金刚身,二人返沙珂教化。一日化缘,被国王与大臣拘而生焚,两尊以招信心故,将火堆变成海,二尊坐于海中莲上。众生遂坚信佛法,得不堕轮回。
  莲师乃返邬金调伏有情。于化缘时被认出,遭擒而焚于檀香堆上。两尊再示现无损,住于海中莲华上,并戴骨鬘,以表令有情解脱于轮回。以此神变故,名为具力莲华骨鬘,于是住于邬金十三年,为国师并令举国皈依佛法。此时传含一切法海之灌顶,使父王母后及大臣等成就无上持明位。此时乃名为莲华王。
  以应行境神变经之授记,莲师化作比丘汪波德以度阿育王。令阿育王住无摇动信心后,一夜间立百万如来舍利塔。莲师进而降伏数外师,及被一王毒而无损。当被掷入河中时,令河逆流而自舞于空中。此时也,则名为具力金翅童子。
  莲师又示现作传授喜金刚续之莲华金刚阿阇黎,及婆罗门萨罗哈,箴啤兮噜迦、卑噜巴、卡那差也等大成就者。又于大尸林中修,并教空行以密咒。降伏外内世间鬼神,使之当护法。此时乃名为太阳光,菩提迦耶有五百外道将于辩论中胜,莲师往战得胜。其中有欲助咒力者,莲师以调魔罗空行母所供忿怒咒驱散之。余皈佛法,法幢乃高达云霄。遂名为狮子吼声。此时三毒已尽,住于长寿持明位,圆满无上道之示现也。
  往印尼边境之杨历苏岩洞,遇尼泊尔公主释迦王女,乃接受为依修之明母。修清净兮鲁迦时,三具力魔作诸障,令三年无雨,带来瘟疫饥馑。莲师乃遣使赴印向其师求除此障之法,二使带回普巴经续,自尼泊尔返时,该障即除。莲师佛父母即得无上成就,并住于大手印持明地。
  莲师以清净兮鲁迦法能得大成就,然该法如商旅,途中多障;然普巴经续则仍如守卫护送,故莲师乃造两者合修之轨甚多,并命普巴金刚之十六护法立誓守护。
  莲师又往诸古国弘法:邬金附近之胡模洲、诗果打那、打那果斯,杜玛、达那胡德、他育、嘉马鲁那、坎磋等。及瞿定之地,其于该处所传之喜金刚、月密明点、清净、马头金刚、普巴、本母流传至今。
  据一般所说,莲师于印住三千六百年,教化众生,然学者认为应折半而上者,只为泛指。
  以教化蒙汉有情故,莲师应化成陈昂诗及修行者托登。又于象雄现幻化身达啤诗渣,传大圆满口耳传承,令无数具器弟子成就虹身。
  如此,莲师于各地,以各形式,用各种语言,引众生入解脱道之大行实难测量。
  今吾略述莲师以何因缘入藏。时文殊化身藏王赤松德真年二十,发弘扬圣法之大愿,于印度延请堪布菩提萨埵,堪布开示十八界与十善。年后,奠大庙之基,然藏土诸魔造障,阻庙营造。应堪布之授记,王遣五使延请莲师。以早知此意故,莲师已达尼藏边境之孟宇。于是乃经雅里、乌藏、多康入藏,化现于各地。令十二坚实女、十三歌神、廿一非人,及甚多大力者,立誓护法。
  于他马历林之红岩,莲师遇藏王,乃续往喜波里传召诸天神。莲师奠下桑耶寺之基,并监督完工,其中饬前障佛法之天人协助,五年乃成大桑耶寺,义为任运不变成就住处,及为三王后所造三洲,依照须弥山及四大部洲、八小洲、日月及铁围山而成。于胜住之日,五神变现。
  藏王乃欲译经典,建立佛法,即使藏童聪慧者学习而成译师。再于印延请三藏之法师并由堪布为七觉士出家,成僧伽之始。堪布、莲师与其他班智达、及毗卢渣那、jia华巴芝及初卢吕赞青等译师遂将佛法显密精华及注释译成藏文。
  毗卢渣那与南卡迎波赴印,毗卢渣那随诗列星哈习大圆满,南卡迎波则于空遮伽雅处得清净兮鲁迦法,二人得大成就及返藏弘法。
  于是藏王向莲师请求灌顶,于桑耶寺对上尖蒲山麓,大师开示八大兮鲁迦仪轨坛城,于其时,为包括藏王之九大弟子灌顶,各得不共传承,依之修法而得成就。
  莲师又于罗泽、秩曹及诸地,向藏王父子及廿五大弟子等,传无数珠胜不共内三密法要。
  莲师住于藏五十五年半,其中四十八年藏王住世及余七年半。莲师入藏时(西元八一〇),藏王年廿一,六十九岁时圆寂,莲师其后住数年方往度罗刹。
  莲师曾亲成雅里二十雪山,及西藏与卫藏之廿一修行处、度函之廿五胜处、三大密谷及无数处,加持之令成修行圣地。知藏王之后,欲毁西藏佛法,作诸多授记。与藏王及大弟子议后,将以藏王八自宝,五大心意宝及廿五甚深宝为首之无数岩宝埋藏,此为免秘密咒教法被灭之故,免金刚乘衰退,或为世智渗杂故,为保存加持力,及为利乐来世有情故,于每岩宝,莲师均授记取出之期,取出者及受此传承者。莲师乃于十三名为虎巢之处,以猛智示现可怖忿怒之身,令世间非人立誓护法并守护岩库。于此之时名为忿怒莲师。
  以使后世具信故,莲师于本塘留身印,于南楚秋摩留下手印,巴佐渣嘉留足印,及于他处留下者仍多。
  藏王寂后,莲师册太子穆迪争波为王。其于参竹将甚深法授与二太子嘉诗拉芝,并授记于十三世后取岩以利众生(英译者注:十三世后为岩取者卓朱宁巴)。
  莲师于藏灌顶弟子,无可计数,以廿五大弟子为主,及廿五稍次之弟子,及后之十七与廿一弟子。其中八十于野巴证虹身,于朱和利有一零八得定者,于杨宗三十密行人,于些则有五十五证悟,女弟子中有廿五空行及七瑜伽母。其中不少弟子之传承至今。
  莲师欲往西南罗刹土时,藏王、大臣及诸大弟子请师再住不果。莲师各别极多教法,于恭汤山坳,莲师骑一马或虎,有无数圣者同往,并献供离藏,于雅饶洲铜色山上,莲师度罗刹王托龙而保其形相。此后于该地建立莲华光宫,以无数越量庄严,并于八小洲中现化身,各于各洲为王,传八大兮鲁迦法。
  于今,莲师现为金刚持护持,住于自生持明地,不动与三界并存。以大悲故,常现种种身以利有情。纵末世诸律尽毁,莲师亦与密行人共。于未来世,慈氏下生,莲师将转成佐华恭初,向具器者宣示密法。以上乃莲师略传为一般弟子宣讲。
   

第一节首语——行止趋上之教授

  莲华生大师以多种不同的身相,庄严,越守而守声闻戒律,以至持明密誓,口传渐道九乘,展示见趋下而行趋上,见行合一之教授,具正遍知之证量,以菩提心重有情甚于己。

  此觉者化身大师对行止之教授,由磋嘉妈结集。

  大师曰:不论汝修外乘内乘,必须先皈依三宝,依所修习之(外、内乘)戒律为基础,向何方而行,便皈依该方之佛菩萨。

  对三宝不舍信心,依当下业力为缘,未来世为佛弟子,是故,供养祈请三宝,殊为重要。

  莲师曰:修十善业道,深信行止取舍,引生黑白果报,如是,汝之行将具大力矣。

  业力不爽故,弃舍一切黑业恶行,对治烦恼,尽力积集福资粮。

  不修福者难高洁,积福者情操高尚,一旦自相续持高尚之情操,汝将尽力行善去恶;是故以身、语、意诸方便,精进修福为要。

  莲师曰:修法前,心向无上正觉,发菩提心,为(修行)之要诀,发菩提心者生起一切有情平等无偏,悉为我母之觉受,本此而行饶益有情事。

  一切有情,无一未曾为我父母,当尽力饶益,以报慈恩。

  当对一切有情,增长慈悲,不断薰习菩提心;一切行持悉以利他,重视有情甚于自己。

  简言之,修外、内,生圆次第前,坚持先发菩提心,为修持之要点。

  增长菩提心,为一切修持之根本。

  莲师曰:欲证正遍知佛陀果位,当薰习了知执著境我,无有自性。

  凡有所行,不论具何功德,当知一切境梦如幻。

  故应依余口授,不著六度大悲,而观显境之空性。

  由观空力,得证六波罗密,与大慧增长,亦如幻化。

  虽修空性定,必须确定此举,能助长善行,对治烦恼。

  于所作善根,应以菩提心,不离六波罗密。

  凡有所作,皆以增善减恶为动机。

  身所作行,令之具善,口所言语,令之具善,意所思念,令之具善。

  简言之,身语意悉全部投入于义利善业,极微之邪恶,亦遮除之。

  倘不以警觉之盔甲自保,烦恼利刃,将断汝上进解脱之血脉,日常四威仪中,以警觉之盔甲自保为要。

  莲师曰:首先,深信因果。

  常念死决定至,此生非常短暂,莫为此生积聚名利。

  常念来生长久,当为未来世之利乐而积聚。

  当下座确认清此点,并准备未来世之资粮,切莫堕于下降轨迹中。

  于任何事,莫自命精通,若存有自以为博学、伟大、高尚之我见,功德不生,是故,断此执著,修持教法,须臾时光,亦毋令荒废。

  对治恶业,应勿存极微之烦恼恶业,当思弃巨如须弥之苦痛。

  疑惑之行,难以成就,纵极微之疑惑,亦莫隐藏。

  若未舍我执,纵极微之恶业,仍令衍生恶果。是故遮止恶业为要。

  莲师曰:既受大小乘誓句,纵使断命,切勿舍弃。若有损毁,立即忏悔。还净再受极为重要。

  有以誓句既损,意志消沉,所行更趋违越,如有人误堕垢中,立即清洗涂香,以求还净,故当净化愚蒙堕落之行,切莫积聚破誓。

  戒律或誓句退转者,虽退转须臾,亦勿听任,譬如衣白袍,而临污沼,白袍染污矣。故纵誓句清净,仍为破戒者所集,当然,倘汝誓句不净,故更须小心改过。

  任何情况,切勿自以为是。

  莲师曰:凡有所作,皆与法相应,莫作离于福智之行。

  除正遍知佛位,及利乐有情外,无欲无求。

  离诸染者,染者为系缚之根。

  勿批评其他教法,亦勿轻蔑他人,一切教法,究竟无分,如盐之“一味”。

  勿批评派乘高低,彼实前后相连,如此途之于旅,级之于梯。

  无神通则无知人之明,故勿批评他人。

  总说,一切有情,自性为自生圆满佛陀,具足证悟体性,故莫批评他人之过失谬见。

  莫检讨他人之不善,当检讨如何改善自己。

  莫检讨他人之不足,当检讨自己之不足。

  恶之至大者,为执著宗教偏见,对他人心意,毫无认识,而胡乱批评,如此偏见应舍之。

  莲师曰:以自无始以来,虽已轮回多世,并未成就自利利他,此生;汝当即身成就二利。

  汝过去虽多次转世,惟无缘接触佛法,只是于有坏轮回黑狱,愈陷愈深,此短暂一生,幸遇圣法,当全心投入大乘教法。

  当与善业增长者为伴,舍恶业增长之友。

  心有渴求,烦躁不安,如狗如鬼,切勿如是,当以方便对治,安闲而住,若以渴求自缚,恶行先乱自心,继乱他心,恶业积聚矣。

  若以极微之不适为苦,彼将增盛为痛。

  自心若不能安闲而住,难寻快乐。

  切勿自怜过去苦况,过去者,好坏皆成过去,亦莫期待未来之苦况。

  不论面临那种痛苦,当一次次、一次次的鼓起勇气面对,切勿屈服。

  若不对治自心,苦痛难息。

  放松汝心,自然安住,离诸整作,任运转之向善。

  莲师曰:修持佛法时,以身语意善业回向有情为要。

  先自细事开始,间或自省,可有偏于自利,若存丝毫自私,亦难以成就,故此,确定不为自利所染为要。

  大小乘之分,在发菩提心,此由大悲分,不由见分,是故,当持平常心,而修大悲。

  自利利他故,永弃轮回苦果。

  反复薰习出离轮回之觉受。

  先观一切有情如己,次观有情之苦即自己之苦,最后观有情重于自己。

  修习大悲,任运自然而行利生事。

  大乘之义为以他人为重,而非以己为重,追求自乐而忽略有情之苦痛。

  莲师曰:倘修慈、悲、菩提心,则将不堕三恶趣,再者,由当下起,永不退转,此即余之口授。

  任往何处,菩提心住心,永不分离。

  任行何事,薰习为利他之行,如是修以他人为重,则将获无量功德,三昧耶誓句无有损堕。

  所有世出世悉地,由自相续生起菩提心而来,此即余之口授。

  莲师曰:不论依空性调心,或依有相调心,若修持不能有效对治烦恼,或希惧,即为谬法,不能抵消烦恼者,为堕入轮回之因。

  若汝闻、思之教授,能有效对治烦恼,有助自身生起正法者,为无谬大乘教法。

  汝纵自称博学、深思、专修,倘动机在于世间八法,所修行者,名为黑法。

  修显现如幻,遮止汝之执著,增盛为要。

  大瑜伽士含义不外是离诸执染者。

  莲师曰:一切有情利乐之根,为佛陀之教法,是故,当钻研经续,谛听大师开示。

  行止之苦乐果报,成长如种子,是故,善恶之行,当善巧分别之。

  不留心誓句,则坏修行之根,小心保护三昧耶誓句如目。

  不论何种修持,无信则徒劳,所作无效益,是故,离诸疑惑不信,为行之要点。

  莲师曰:有自称密乘行人,而行止粗鲁,此非密行人所应为。

  大乘之义为无分大悲,关护有情。

  自称密行,而不抑恶行善,殊为不足,一切密行人,当修大悲为要。

  大悲不从自相续生起者,纵自称密行人,已转为邪见外道。

  莲师曰:密咒即是大乘。大乘义为利他,为利他故,汝需证取三身果位;为证三身果位故,需积集二资粮;为积集二资粮故,需修菩提心;汝需生起圆满之道,合一而修。

  无论如何,密行人缺乏菩提心,则完全不是大乘之根,亦非修大乘者。

  莲师曰:密咒与般若乘,名虽为二,而毕竟为一。见行若缺其一则迷途,转入声闻(乘)而已。故当见趋下,而行趋上,无二合一而行,殊为重要,此乃余之口授。

  三昧耶

  行止趋上之教授圆满。

  兔年季夏月初八日,承命结集于瞻部上茅蓬

  宝之印藏之印托付之印  

第二节 皈依

  邬金之莲华生大师,为化身现成人身,乃为卡珍公主磋嘉妈所请问:大师,请慈悲授以一切佛法之基本,断生死之法门,小因而得大效,易行无苦之方便。

  化身大师言:磋嘉,皈依为一切佛法之基本,三宝为一切佛法之支柱。皈依乃其支分及断生死之法。

  磋嘉妈白言:皈依之精要为何?其义何在?又可作何分?

  大师答云:皈依之精要为以佛、法、僧为师,道与道伴,并誓言其为所得之果。故皈依为誓句或接受,何以此种接受,名为皈依?此名为皈依以接受佛、法、僧为支柱、皈处及令离苦障大怖畏之护持,及拯救者故。此为皈依之精要。

  皈依之本义为求免于下三道之恐怖及离外道认五蕴中有我之邪见。

  其分齐为三:外皈依,内皈依及密皈依。

  外皈依

  磋嘉妈白言:至乎外皈依,欲皈依之因若何?皈依境为何?谁乃皈依者?皈依之法又如何?皈依时又应抱何种态度?

  莲师答言:若皈依之因为怖轮回苦,信三宝为皈处。复次,以三宝为皈依之境,与皈依之守怙,以此三者,生起欲皈依之念。总之,皆以畏死而作皈依者。

  甚多人不知已虚度半生,并无刹那想及来生者。此等无皈依。

  若人无死,或明知可再得人身,则不必皈依矣。然死后与转生,于下道有极苦恼者。

  皈处又为何?当皈依三宝。谁能了生死?唯遍知佛陀,方离诸垢,并圆满一切功德,以此故,唯其教法与继承其教之僧伽,方能自化断生死之轮。以此乃唯一可皈处,当皈依此等。

  总之,众多人以真正圆满觉悟者之教法不外预知者之言,而于困厄时,只知皈向神祗,此等人得皈依,为甚难者。

  何等人得皈依者?若人于三宝具志向,诚信并念其功德,此等当具如下心态:

  轮回既无始末,当下远离之!

  外道神祗等,非为皈处!

  唯遍知佛陀,为真皈处!

  此为得殊胜皈依之道。

  皈依之时,空言无益,此如空泛之喃喃自语,自亦不知何往者。

  皈依时之态度如何?当以身、语、意,尊重而作皈依,当以三念作皈依,畏下道与轮回,信三宝加持,并以坚信与大悲。

  以此生完美,来生亦完美者,于仍筹划修法时已死,故此为不足。

  于此,当知皈依之轨。

  当以何态度行皈依?当以对众生负责,并欲利之而作皈依。当以此态度行皈依,若只离轮回,求涅槃果,则无法达真正与圆满之觉悟。

  为令众生离轮回苦故,作皈依直至我与三界一切有情,得无上觉!

  总之,一切所求均为边见所求。未离边见执著之皈依为不足够者。

  磋嘉妈再白大师言:外皈依锻练共分几种?

  大师答言:一受皈依,当善巧修八法,以免誓句退转。

  磋嘉妈白言:何为此八法?

  大师答言:首为以下之不共法:皈依佛竟,不礼拜其他神祗;皈依法竟,勿害众生;皈依僧竟,勿与外道往来,此为三不共法。

  再欲详述者:首先,皈依佛竟,“不礼拜其他神祗”之意为对世间神如大天、韦纽天、温婆等礼拜,即坏皈依戒,若皈依是等神,即毁皈依戒。

  次者,皈依法竟,“勿害众生”者,若杀即肯定毁皈依戒,若以嗔心打众生,奴役之,穿鼻,因之于棚,拔其毛发与羊毛等即坏之。

  其三,皈依僧竟,“勿与外道往来”者,若常与断常二见者交往,则戒已坏,若见与行与之同,则戒已毁。

  总之,一切法皆纳于皈依中。邪见者不知此。

  现为五共锻练。

  一、修法之初,以大量好饮食作广陈供。于十四日向宝贵者献供,并恳请莅临。此等供有四:顶礼供、物供、赞颂供、法供。

  首、顶礼供者,直立合掌,想诸佛与菩萨功德,并观想顶礼时,触其具轮之足。

  次为物供:献以如花等物,而非为他人所有者,又或观想供,又或自身等。

  以具韵赞颂。

  法供养者,乃愿根与功德,生自悲空无分之菩提心,乃为众生得觉悟者。

  莲师云:三宝实无有微尘,需一杯之水,或尊敬者。供养乃为得诸佛之普照者也。

  供好饮食者,作三最好美食之供堆,诵嗡、阿,吽三遍。由此观想供品成甘露海,随观本尊以无数三宝围绕,而献以甘露供,并请其纳受,若无法如是作者,则献任一供养,并颂言:“至宝者?请纳受!”

  若无任何供物,每日至少供水,若不如是作者,皈依戒将退。

  三宝实不用此等物供,食物多玛乃于不知不觉间积累资粮也。

  二,第二锻练:乃宁弃身命,或所宝,亦不弃至尊之三宝。

  至乎宁舍身命,不弃皈依者:纵有人威胁取眼、斩足、耳、鼻及手等,宁让为之,而不舍三宝。

  至乎宁舍本命不弃皈依者:纵有人威胁以杀,当让其为之而不舍三宝。

  至乎宁舍所宝而不弃皈依者:纵人允以整个世界,充满宝石,而须放弃皈依者,不应离弃皈依。

  三、第三种锻练:为无论何事发生,或病或辛劳、或安乐、欢喜或愁苦,均应陈设曼达与五种供与三宝。皈依并作召请:

  大师,大金刚持,一切佛菩萨,祈请垂听!惟愿病苦,与一切恶魔及黑业所驱者皆不生。祈愿安乐,吉祥与贤善。

  除此,亦宜以朗声诵经,讽诵,及供食子积资粮,以此等为皈依之基本故。若无助者,勿生邪见,念三宝无加持力,法为虚假等。当思维当黑业尽时,当感舒畅!勿作占卜或巫术等,当只作皈依。

  四、无论往何方,当忆念诸佛菩萨,并作皈依,假若明日将往东而行,今日当陈设曼达,并作供养该方向之诸佛菩萨。

  又如何作召请?当于出发时召请如下:

  大师,金刚持,一切佛菩萨,敬请垂听!祈请寂息人非人所生障碍并令诸事吉祥,自出发之时至达目的地。

  若不于出发前一日作,即可于出发之时行之。

  若于出发后离家园十或七步内,忘作皈依,其戒已坏。

  一日心投入皈依,即无能被蒙蔽者。

  五、当思维皈依功德,并数数修习。皈依三宝后以之为愿望之所,并仰之作依怙。守三宝为唯一皈处,并作召请。祈祷三宝求加持。

  思维所表三宝者,无论塑像、雕像、画像、塔或经卷为法身,于礼拜,供养或召请时突然了悟法身自性,为可能也。纵此不生,礼拜供养三宝能结一缘,来世可成一佛之弟子。

  莲师云:无论任何生起,如觉者之功德与喜乐,当思为上师三宝之加持,何种难题与苦恼生起,思为自恶业。此等断一切黑业者。总之,若不信赖三宝,而生邪见;如三宝无加持力等,有难离最下地狱之可能也。

  磋嘉妈白大师言:皈依有何功德?

  大师答言:皈依具八功德。

  一、与佛弟子聚:皈依已,即名佛弟子。若不皈依,则不入佛弟子之列,纵自以为圣人、大行人或活佛。

  二、成一切戒:如别解脱等之器。反之,若失皈依戒,以之为基之他戒亦毁。若欲还净,还净皈依戒足矣。意即于三宝前供养并作皈依即足矣。

  受一切戒前亦当作皈依:由一日戒到密咒戒均如是。故受皈依又名为令成一切戒适合器之因。

  三、皈依三宝灭断过往生中积聚之一切业障:意即受共皈依时,障即消减,受不共皈依已,障将完全断除。

  再者,当皈依之真感受生起,业障即完全灭断;而只诵之,障即消减。

  更且,于一切时,行住坐卧,作皈依,业障即完全灭断,若经常皈依,障即消灭。

  四、能具大功德:世间功德如长寿、健康、光彩、尊贵、财富等于皈依后即得。皈依后亦有无能胜证悟出世间之果。

  五、能免人非人之袭击及兔此生各障难:更谓真实皈依生起,此生不受人为障碍,亦不为非人如龙及恶鬼所害。

  六、一切所愿成就:若皈依之真实感受生起,无能不成就所愿者。要之,若深信皈处,得一切所愿望,犹如召唤如意宝珠。

  七、不堕下道、恶处或邪途。下道者为地狱、饿鬼、畜牲。恶处为生无佛法之边地。邪途指非佛法之见,若欲免入此者,皈依即可矣。

  八、最后为疾速得圆满正觉。更何待说他利益耶?

  如云于密咒之大乘教法中,能于即身及即生得悟,故当断只须间歇作皈依之邪见,当日夜不断作皈依,即必疾速得圆满正觉。

  莲师言:若精勤作皈依,不用修甚多法,能达觉悟之果为不疑。

  磋嘉妈再白大师言:皈依之正行如何?

  大师言:皈依之正行如下。首以热望思维:

  愿安住一切众生于圆满觉中,以此故。当积集资粮,净障与清除阻碍。以此故,直至觉悟即时作皈依。

  随以不散乱诵三遍:

  一切人中之最胜,十方一切诸佛,我与无边诸有情,直至菩提永皈依。

  一切无执之最胜,十方一切诸法,我与无边诸有情,直至菩提永皈依。

  一切聚集之最胜,十方不退圣僧,我与无边诸有情,直至菩提永皈依。

  此后,以无散乱尽力诵:

  我皈依佛。

  我皈依法。

  我皈依僧。

  再召请三遍:

  三宝,析护离此生诸怖畏。祈护离下道之怖畏。祈护免入邪途!

  圆满时再诵:

  功德之根,以此愿为众生利乐故得佛位!

  当如是作。

  磋嘉妈白化身莲师云:受皈依戒之法又如何?

  大师言:当顶礼绕行具戒上师,供献鲜花并白言:

  大师慈鉴。十方诸佛菩萨慈鉴。于此直至无上正觉,我、某甲,皈依人中之最尊,亿万圆满法身佛陀。

  皈依离执之最胜,大乘之教法。

  聚集之最胜,不退转圣菩萨之僧众。

  于诵三遍后即得戒。顶礼散花。如上修习,精勤作皈依。

  此如外皈依之受与其修法。

  磋嘉妈白大师言:皈依后如何得保护?

  大师言:凡正确修习,如上皈依,必为三宝所护,以此故,若惧堕于邪途,欲过正道,必能过之者也,亦必能于此生之怖畏得依怙。

  若皈依之功德生起,即不满足之停止,功德即续增长。当以心中生起之功德积聚资粮及消除诸障,若此精勤得生起,更多之功德即生。

  根器不趋向生起空性,或自生本尊坛城之功德者,仍可以皈依积集资粮与除障。

  或质疑,如皈依并得保护,若如是者,乃谓诸佛现前,并带领众生者欤?答为诸佛无能以其手带领众生出轮回。若能者,诸佛以其大悲与方便,早已无余解脱一切众生矣。

  或再问,何谓得保护耶?答谓各各以其修法得保护。

  若皈依于自生起,即不用修他法,无法不为三宝所护佑者。犹如具最胜保镖,即必无惧者也。

  如是莲师向磋嘉妈解说外皈依之法。

  内皈依

  化身大师莲华生为卡珍公主磋嘉妈所谓问:内皈依之对象为何?何品器之人受皈依?以何法受皈依?其态度当如何、时限又如何?于何处境受皈依?作用与功德又如何?

  大师答曰:皈依之境者,当皈依上师,本尊,与空行。

  皈依者当为入密咒道之门者。

  皈依之法乃以身、语、意至诚。

  其心态当为以上师为佛,纵失身命不舍本尊,并不断向空行作供养。

  时限者,自灌顶时,发菩提心,直至成就金刚持位。

  处境为虔信密咒道。

  作用或功德者,为转成密咒根器,以得不共加持。

  磋嘉妈白大师:至乎内皈依,当修习何法?

  大师答言:此中有八种锻练。有为三不共修持。

  一、皈依上师已,于彼勿起恶心或欲谤之。

  二、皈依本尊已,勿断对彼之观想,与念诵。

  三、皈依空行已,勿断经常之供养。

  五种共修持如下:

  一,任何饮食先取加持为甘露,供与观于顶上之上师。供与观于心轮之本尊并脐轮之空行。当作如此啖食之锻练。

  二、无论所往何方,召请上师、本尊、空行。观想上师于顶上,观想自成本尊并观想空行护法为护佑。此为行之锻练。

  三、纵失命或肢,当锻练成以上师如心之珍贵,本尊如眼之珍贵,而空行如身之珍贵。

  四,无论任何事故,或病、苦与自在,喜与愁,当锻练召请上师,供养本尊,供献食物及食子与空行,除此,勿作占卜或巫术等。

  五、常忆念上师,本尊与空行功德,数数作皈依。皈依上师已,障即除。皈依本尊已,成就大手印身(英译者按:指本尊如虹身。汉译者按:即大印身)。皈依空行已,得诸成就。

  磋嘉妈白莲师言:内皈依有何功德?

  莲师答曰:皈依上师,不为世智所缚,无明与愚痴之障即除。见与觉之积集圆满,并得当下之觉悟。

  皈依本尊,离日常觉识,自生智资粮积集,得大手印成就。

  皈依空行,离恶魔之障,饿鬼困穷之障清除,得积集离执之资粮,并离染著,得成就报身之大乐。

  磋嘉妈白莲师言:内皈依之正行为何?

  大师答曰:首当热切求无能胜之觉。次观上师、本尊与空行坐于面前虚空中莲花日月座上,并诵三遍:

  上师,传承之根本,

  本尊,成就之本源,

  空行,加持之与者,

  皈依此三根本。

  及后,无散乱专注上师,本尊与空行,重复诵:

  皈依上师、本尊与空行。

  再召请如下:

  一切上师、本尊与空行,请颁赐身、语、意加持!

  请颁赐灌顶!请赐共不共悉地!请慈悲眷顾我,汝具信之子。

  嗣后将上师溶入顶上,本尊溶入心轮,空行溶入脐轮。

  磋嘉妈白莲师言:内皈依之法为何?

  大师答言:首次受戒之仪轨如下。必先受灌顶,灌顶时即同时受戒,若不灌顶而欲受戒,先顶礼绕行上师,献之以花,并白言:

  上师垂听,本尊之聚集,坛城圣众,空行与随侍,请垂听,自即时至得无上大手印持明位,我某甲皈依传承之根本,一切超然之诸上师。

  皈依成就之本源,一切本尊之聚集。

  皈依胜加持之颁与者,一切空行众。

  诵此三次,皈依即成。

  此为皈依之仪轨,吾已解说内皈依之法。

  密皈依

  卡珍公主磋嘉妈白大师言:至乎密皈依,皈依之对象为何?何种人得受皈依?以何法受皈依?其态度当如何?时限又如何?于何处境受皈依?作用与功德又如何?

  大师答言:皈依境者,当皈依见、修与行。

  受皈依者为最上根人欲得觉者。

  其法为以见、修、行、果作皈依。意即以决定见、具境界之修与一味之行作皈依。

  至乎心态,离染之见即不求成佛不弃轮回。离实执之修为不堕边见而离言表者,离取舍之行为不堕任何界限。

  皈依时限,为直至觉悟。

  皈依之处境,为不欲再投生。

  皈依之作用,为于此生达圆满证悟。

  磋嘉妈白言:关乎密皈依,当作何种修持?

  莲师答云:首为三不共锻练:

  一、具觉悟之见:当修习使具别无他处可得佛果之决定见,以一切众生与佛同体故。当修习得空有无分之决定,以悟诸相与心无二而得。

  二、具境界之修:心勿外求,勿内求,锻练其任运,自在与放下。

  三、至平行之于无散乱之境界之得锻练。行住坐卧中观修之境不可得。勿于须臾有散乱。

  以下为七共修法。

  一、纵胜悟自心为佛,亦无弃上师。

  二、纵知诸相为心,亦勿中断功德根本。

  三、纵无畏地狱,亦避最细之过。

  四、纵不求觉悟,勿谤教法。

  五、纵得无上悉地,勿自负或自夸。

  六、纵知人我无二,勿断众生之大悲。

  七、纵知轮涅无二,亦于僻处而修。

  磋嘉妈白化身大师言:至乎密皈依,其如何作守护,并有何功德?

  莲师答言:皈依见已,护无入断常二见,邪见与执著得清除,光明法性之积集圆满,身语意不断之悉地得成就。

  皈依修已,见亦护持修。染著与习气之障得除,得集无二之资粮,决定与本来解脱之悉地得成就。

  皈依行已,护持不入邪见或断见。伪善与愚痴之障清除,造次亦无执之积集圆满,转一切觉受成悟之悉地得成就。

  磋嘉妈白莲师言:密皈依之正行如何?

  大师答言:见,自然放下,应离执与免边见。

  修当离实执,及定见。其为不可言表。

  意即心勿向外求,勿专注于内,住于自然而离实执。

  无散乱于行住坐卧,住于不断之境界中。

  满足,振奋,空灵,大乐或光明等均为短暂之觉受,切莫视为神异。

  若心掉举、受障、昏沉,以此等觉受作修习,一切显现,如上者,勿以之为过患。

  磋嘉妈白言:受密皈依戒之法为何?

  大师答言:顶礼绕行上师,献之以花。弟子当跏坐,以大悲受利自他之菩萨戒。继凝望天际勿动其目,安住觉性——活泼、醒觉、明朗及遍满——勿执于能所,此即为决定之见,具境界之修,胜利之行!当于此直指。思维如前。

  此为密皈依之讲授。

  化身大师莲华生云:此为吾以外、内、密教法,上下诸见,密与显摄集为外、内、密皈依唯一根本之口授。

  若能如上而行,即可转法为修,转修为道,而道熟为果,卡珍公主,当信解之。

  于此以皈依为道之修,讲授圆满。

  三昧耶,密、密、密。
  

第三节 菩提心——以菩提心为道之教授

  阿弥陀佛化现之莲花生大师,依多种大乘经教,修持其心,爱一切有情,如母爱其独子。常行一切利他之行,乃送一切轮回有情,往涅槃之舵手;于当调服之有情,非请而说,禀赋大悲,乃一切菩萨之王。

  位于蒙卡狮堡洞时,我卡珍磋嘉妈,心企开悟,发菩提心,乃以珍品堆积之曼达,供养大师,请求曰:嗳玛火,师尝谓既于一切有情,生慈悲心,大乘至要之法,为修菩提心,我等应如何修之。

  大师答曰:磋嘉,若入大乘,而不修菩提心,当坠下乘。故常发心企求证悟,奋力利他之菩提心为要。

  大乘经续中详尽开示无数,简言之,可分为外修、内修、密修三部。

  甲一外修菩提心

  磋嘉妈问曰:外修之法云何?

  大师答曰:外修分十二点。

  一、修菩提心之自性。

  二、种类。

  三、定义。

  四、行者德相。

  五、取誓句所依境。

  六、仪式。

  七、修之效益。

  八、修之理由。

  九、不修之缺失。

  十、戒律。

  十一、持失之分界。

  十二、破损还净之法。

  问曰:此十二点云何?

  乙一自性

  大师答曰:发菩提心之自性为欲求正觉,誓证之以解脱轮回中一切有情。

  乙二种类

  经中言种类甚多,简分为愿行二种,愿是愿利乐有情,然唯愿不足,实行为重。

  未离我执过见者,发菩提心难矣哉。

  乙三定义

  菩提心之定义为行者初起利他心态,未积资粮者,不起是心。

  乙四行者德相

  修菩提心之应具德相如下:心慕大乘,不若罗汉、辟支佛。由具大智,离于疑惑。皈依大师、三宝。厌倦不正或下乘之教法。(态度)温文平和。

  今藏民敌视教法,大臣心存邪念,藏王易受蒙骗;堪受大乘之器甚少,磋嘉,当离于敌友之偏执。

  乙五所依境

  汝应依仰慕大乘,心满慈悲之师,求取菩提心誓句,彼应为不越戒律,纵刹那亦不为利己而行者。

  于此暗劫,不随具德上师者,将堕魔掌矣。

  乙六仪式

  受菩提心誓句之仪式如下:于吉年吉月之盈月十五或初八日,于三宝前广陈供养,敬礼僧伽,会供本尊,于空行、护法、神灵、盛供多玛,尽舍所有以积福。

  是夜,奉师以灌顶资,以七支(七支为敬礼三宝,忏悔罪障,广陈供养,随喜功德,请转*轮,请佛住世,普皆回向。)敬师积聚资粮。

  特别应忏罪如下:观顶上“阿”字放光,置一切有情于佛陀正觉,供养一切圣众,光收入“阿”字,摄圣众悉地甘露,融入自身,烧除罪障,观此,念“阿”字一百零八遍。

  观上师心中,智尊心中吽字放光,融入汝身,语、意,烧除一切罪业,观此,念吽字一百零八遍。

  继为语忏悔,忆念无始轮回以来所积恶业,以愧悔心念忏悔文三遍。

  金刚上师一切持明祈垂听。

  本尊寂忿坛城圣众祈垂听。

  十方诸胜者及佛子祈垂听。

  护教空行母及护法祈垂听。

  于一切堪敬者前,我某甲,愧悔无始至今,由邪念驱使,自身语意所犯,及教唆随喜他人所犯之一切罪业。

  既决定不复增长恶行,重复上述祈请,然后念三遍。

  正如过去如来及佛子,圆满生平显道地,出离不善及恶行,我某甲,从今直至证菩提,离于邪念及恶行,我誓从今戒除之。

  真实发菩提心:分两部,首为初业行人发愿菩提心

  弟子应真心思维:为救苦海轮回之一切有情,我要证取无上正觉。

  于上述祈求之后,念三遍:

  既以一切有情为我之父母兄妹子女师友,我某甲,从今直至证菩提,切实发愿,解脱一切未解脱者,渡一切未得渡者,纾释一切未纾释者,一切未脱苦痛之有情,皆安置于无住涅槃(解脱三恶趣有情,至能修法之处,渡善趣有情过苦海,而得解脱,纾释已发心菩萨进达于地。)。

  次发行菩提心,思维:从今直至轮回未空前,我要心无散乱,以多种方便,利乐有情。重复上述祈求,念三遍:

  从今直至轮回未空前,我某甲愿不断发心,修、行,圆满六度四摄,正如过去如来及佛子,圆满生平显道地,受持根本支分戒,我亦如是修、行,圆满之。请以我为菩萨。

  其师续说:当如是,弟子曰:此为善,此为义。重覆三次而得誓句。

  为使誓句不衰减,其师应开示律仪,而弟子应供养礼物,并为感恩而盛大供养。

  此后,最重要者,为如河流般,不断发起、及修持菩提心。

  乙七修之效益

  修菩提心之效益如下:超越罗汉辟支佛,而为大乘行人。根除烦恼罪障。汝身语意善行,将成义利之因。所集功德,令汝圆满。汝将为诸佛菩萨护法所眷顾,一切有情觉汝端严镯目,爱汝如子,汝将不离大乘教法。

  简言之,汝将速证圆满正觉,成就佛陀胜德,此德越量,是故应持之。

  乙八修之理由

  自求解脱或亦足矣,何以应解脱轮回之一切有情?一切有情既为汝之父母,汝负恩难量,故修以报之。

  彼恩若何:构成汝命、汝躯,以最好之饮食养育汝,为饶益汝而承受一切困苦,珍惜汝有甚于彼,甚至于彼之心肝。

  再者,彼予汝以财产,教汝育汝,缘汝以圣法,父母恩大难量,必须解脱之。一切有情既具觉性,与汝相连,汝必须令彼脱离轮回。

  磋嘉,只欲求一己之欢悦者,与圆满佛道无缘矣。

  乙九不修之缺失

  不修之缺失如下:既堕罗汉辟支佛乘,障汝证菩提,所作皆徒劳,所积资粮皆消弭,为神灵所扰,他人所怨敌,简言之,凡汝欲求,不能满愿,缺失数之不尽。

  磋嘉,大乘行人,不具菩提心,何其愚也。

  乙十戒律

  丙一愿菩提心戒

  应持之戒律分二,愿菩提心戒,为不舍有情,不断修菩提心。损减菩提心者为:

  丁一为弃舍有情意乐所胜,忿恨捶打有惰,经一日而不对治。

  丁二为期蒙亲教师、阇黎、法友,堪敬者意乐所胜,欺蒙彼等,经一日而对治。

  丁三汝令人懊悔其功德,功德为随喜,而非懊悔之境,汝为使彼懊悔(意乐所胜)而云:此非至上,此非优胜。

  丁四为嗔心驱使,批评已发心菩萨。

  丁五无悲心,弃舍有情。

  倘经一日而不对治,则为五堕,彼能令汝失愿心誓句,当戒除之。

  磋嘉,广受戒而不持,罪能毁汝。

  再者,应行持者五:

  一、为对治忿恨捶打有情,汝应保持温和,常施援手。

  二、为对治欺蒙堪敬者,应常清醒,纵至断命,慎勿妄语。

  三、为对治使人懊悔,置一切有情,趣向佛菩提之善行。

  四、为对治嗔心批评,应赞颂一切大乘行人,事彼如师。

  五、为对治弃舍有情,汝应以自心见证,净心追随能持(大乘)者。

  行持诸行,纵使女身,亦为持释迦牟尼教法者。

  丙二行菩提心戒

  次释行菩提心之戒律分三:一,应断之十恶。二、对治之十善。三、从事之十波罗密。

  丁一十恶

  十恶中,身业者三:杀、不予取、邪淫。

  戊一杀

  杀之义为扰乱生命之延续,由三毒故,分为三类。

  一、由贪故杀,如贪求畜生之皮肉而宰杀之。

  二、由嗔故杀,如为邪念驱使而谋杀。

  三、由痴故杀,如误杀,或如幼童杀鸟,或践踏蝼蚁。

  未离三毒之有情,无有安乐。

  杀业依下列四支具足而成。

  一、作恶意图,无有间断。

  二、预备及加行。

  三、实行,究竟杀死。

  四、无愧悔心,意乐所行。

  杀业果报分三:

  一、异熟果,由贪故杀,转生饿鬼;由嗔故杀,转生地狱;由痴故杀,转生畜生。

  二、受者等流果,由前恶业,虽生人中,寿命短促,复多病苦。

  三、作者等流果,由前习气,乐于杀生。

  磋嘉,是故诸恶莫作,修多罗云断舍斯行,汝将出于异熟,作者,受者等流果报,转生多乐人天。

  戊二不予取

  身恶业之次为不予取,其义为取人财物,以为己有。

  包括胁取如白日强抢,盗取如于物主不见时偷取,骗取如欺诳,颠倒斗秤等。

  磋嘉,不出离诸欲者,无有安乐。

  如前具四支而成,复有三果。

  一、异熟果,总说依业力大小而堕三恶趣,别说转生饿鬼。

  二、受者等流果为虽生人中,受用匮乏,常遇劫盗。三、作者等流果,为由前习气,未来世中,乐于不予取。

  磋嘉,断此恶而得三果,得与斯三相反之果,生于人天,受用丰铙。

  戊三邪淫

  身恶业之三为邪淫,义为与无权交配之对象行淫,别说如下:

  一、王所监护者为后妃,臣民不当交。

  二、不当与法律禁止者交。

  三、于印度,不应与未成家者交,盖未成家者由其父母监护也。

  四、不当乱伦,如与母,妹交也。

  五、不当与受圣法监护者交,如上师佛母,出家众等。

  欲重者不入解脱道,磋嘉,当行对治。

  与合法伴交,亦有不当之处。

  一、不当之时,如初一、初八、十五。

  二、不当之地,如三宝坛前。

  三、不当之行,如作兽行。

  磋嘉,一般而言,不舍在家生活者,陷于魔狱。

  邪淫如前四支具足而成,复有三果。

  一、异熟果,为生于三恶趣,纵生善趣,夫妻争斗。

  二、受者等流果,为妻眷不贞良。

  三、作者等流果,由前习气,乐于邪淫。

  磋嘉,断除邪淫不沾染,将得相反之果,是故弃之为重。

  戊四、妄语

  复次,语之恶业有四:

  其初为妄语,即说不真实为真实。分别如下:

  一、无记妄语(英译作无利及无害,依旧译作无记。),如衰老者之妄语。

  二、有利或有害之妄语,如对某人有利而损害他人者。

  三、大妄语(英译作“具备圣德之妄语”,依例作大妄语。)如未证谓证。

  磋嘉,莫粗心发言。

  妄语如前四支具足而成,复有三果。

  一、异熟果,为堕三恶趣。

  二、受者等流果,为虽生人中,所言无力。

  三、作者等流果,为恶业习气故,未来世中,乐于妄语。

  磋嘉,断此行而得相反之果,弃之为重。

  戊五两舌

  语恶业之次者为两舌,总说为离间,破好友和合之行,分说如下:

  一、显两舌为当彼等面前而说。

  二、间两舌为背彼两舌,令辗转得闻。

  三、隐两舌为至其一前而说。

  磋嘉,不慎言者无有安乐。

  如前具足四支而成,而复有三果:

  一、异熟果,为堕三恶趣。

  二、受者等流果,为纵生人中,友少诤多,常感悔怨,人所不喜,出言无力。

  三、作者等流果,为未来世中,乐于两舌。

  磋嘉,断之得相反之果,故弃之为重。

  戊六绮语

  语恶业之三绮语为浪掷闲暇,分别如下:

  一、萨满咒语(萨满为曾流行东亚之巫教,笨教属之。)。

  二、说故事及言语游戏。

  三、戏谑。

  此行如前四支具足而成,果报分三:

  一、异熟果,为堕三恶趣。

  二、受者等流果,为纵生人中,言不威肃,杂乱无章。

  三、作者等流果,为未来世中,乐于绮语。

  磋嘉,断之得相反之果,莫好无义利之闲扯。

  戊七恶口

  语恶业之四为恶口,其义为伤害他人之语,分说如下:

  一、显说人短。

  二、间接伤害之。

  三、隐说伤害他人之语。

  磋嘉,恶口之火焚自他之心,恶口利刃断解脱之命力。

  此行四支具足而成,复有三果。

  一、异熟果为堕三恶趣。

  二、受者等流果,为纵生人中,随所宣说,令人厌恶,不快。

  三、作者等流果,为乐说恶口。

  磋嘉,断之得相反之果,暗劫有情无有安乐。

  戊八贪

  再者,意恶业分三:

  初者,贪之义为味著可意财物,分别如下:

  一、难舍一己所有。

  二、欲求他人所有。

  三、味著不属自他所有之可意物。

  磋嘉,莫执为诸有之主,修行人不解无常,无有安乐。

  此行依四支具足而成,复有三果。

  一、异熟果,为堕三恶趣。

  二、受者等流果,为纵生人中,居于饥渴不适意处。

  三、作者等流果,为未来世中,乐于贪求。

  磋嘉,是故舍之为要。

  戊九嗔

  意恶业之次者为嗔,乃争斗之心态,分别如下:

  一、由愤怒起嗔。

  二、由憎恶起嗔。

  三、由妒忌起嗔。

  磋嘉,莫作损恼自他之意业。

  此行具足四支而成,复有三果。

  一、异熟果,为堕三恶趣。

  二、受者等流果,为纵生人中,多受不平争斗,常遇仇敌诉讼。

  三、作者等流果,为陷于怨毒心态。

  磋嘉,不断嗔心,难修大小乘。

  戊十邪见

  意恶业之三为邪见,义为轻蔑,分说如下:

  一、执外教断,常邪见。

  二、执于仪式,如鸡犬行。(印度教中仿兽行,以祈解脱之教规。)

  三、执蕴迁邪见。(以为五蕴延续中,俱生实有“我”或“自体”。)

  此行四支具足而成,复有三果。

  一、异熟果,为堕三恶趣。

  二,受者等流果,为纵生人中,生于边地,不闻三宝之名。

  三、作者等流果,为邪见习气所障,乐执邪见。

  磋嘉,十恶圣者诃之,智者弃之,纵求人天福报,亦不应犯,是故应戒之。

  难分善恶者甚多,然已入佛道,知善恶因果,犹犯之者,与兽何异。

  磋嘉妈问曰:若舍恶业,当得何果?

  大师答曰:异熟果为生于人天,声音悦耳若梵天,相好庄严似帝释,财宝自在比轮王。

  受者等流果,为学识渊博,天资聪敏,得遇佛法,终证三身。

  作者等流果,为尽未来世,严于弃舍十恶。

  磋嘉妈问曰:十恶邪行,可有轻重。

  大师答曰:有轻重之别,总说,依烦恼言:

  一、由起嗔心造业者,堕地狱。

  二、由起贪心造业者,堕饿鬼。

  三、由起痴心造业者,堕畜生。

  依境而言。(境指对象。)

  一、对胜境造业,堕地狱。

  二、对常境造业,堕饿鬼。

  三、对劣境造业,堕畜生。

  别说:于诸杀生,杀已发心菩萨,恶业最重。

  于诸不予取,盗取三宝财物,恶业最重。

  于诸邪淫,逼罗汉与通,恶业最重。

  于诸妄语,欺蒙其师或尊者,恶业最重。

  于诸两舌,破和合僧,恶业最重。

  于诸恶口,出言令僧众不快,恶业最重。

  于诸绮语,扰乱僧众或修持不二止观者之心境,恶业最重。

  于诸贪心,贪求谋取三宝资财,恶业最重。

  于诸嗔心,作犯五无闻罪,恶业最重。

  于诸邪见,轻蔑了义,恶业最重。

  磋嘉,纵使断命,莫作诸恶。

  总说,十恶果报有异。

  一、作杀、两舌、恶口、嗔等业堕地狱。

  二、作邪淫、不予取、贪等业堕饿鬼。

  三、作妄语、绮语、邪见等业堕畜生。

  丁二十善

  磋嘉妈问曰:应如何以十善对治。

  大师答曰:十善分四支:

  一、其义为身、语、意之净业,转生善趣。(英译作高处。)

  二、定义为已得暇满者,作得所乐果报之行。

  三、分说为相反于十恶之行,当护有情之命,当作布施,当守净戒,当说诫语,当息怨争,当说雅语,当说有义利语,当修慈悲,当持舍心,于因果及究意义,离于疑惑。

  四、助善德住于相续者十种如下:抄真实教法具信,保持自尊与清醒,离于赌博及争吵,离于市集,清醒处事,驱除懒惰,恶友,调柔身语意,生起对四方坛城之观想(英译作四折球体。),特别是将心意集中于圣道。

  磋嘉,如是汝将生于善趣无疑。

  丁三十波罗密

  再者,从事十波罗密行,此分五支。

  一、性为具成就无上正觉道之自性。

  二、波罗密之义为使汝度过轮回苦海,得达涅槃彼岸。

  三、功德为圆满二资粮,成就利益有情。

  四、此分总别两部,总说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别说布施分三:法施、财施、无畏施。

  持戒分三: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换言之,持戒即断十恶,行六度四摄。

  安忍分三:弃舍轮回,安受苦忍,为利有情,耐怨害忍,于甚深法理,具信不惊,为深义不惊忍。

  精进分三:行大乘教法之加行精进,驱除逆境之擐甲精进,成就圆满佛陀之无厌足精进。

  禅定分三:专注世间正道之禅定,专注出世间道,及平等舍持之禅定。

  智慧分三:悟缘生法(英译作条件所限者。)超越专注之智慧,悟内性超越专注之智慧,悟一切境相,离二过,超越言、思、议。

  为使诸法住于自相续,汝应知以四波罗密圆满之。

  布施不望报,以调服悭贪,为力波罗密。

  布施而离于世俗及小乘心,为方便波罗密。

  布施而发愿自他离于困穷,为愿波罗密。

  布施而净心三轮体空,为智波罗密。

  如是,以持戒调服恶业,不欲轮回,为力波罗密。

  严守誓句,离于世间八风,是方便波罗密。

  非为一己冀生人天,而愿一切有情,离于恶行,为愿波罗密。

  抱三轮无分别心而行,为智波罗密。

  视众生平等,以调服嗔恚,为力波罗密。

  离于欺诈,为方便波罗密。

  非为一己得人天相好,而愿一切有情,息除丑恶,为愿波罗密。

  常念功德过失,精进以消除懈怠,为力波罗密。

  离于世间欲求,例如冀他人信服,为方便波罗密。

  愿一切有情,离于懈怠,致力正道,为愿波罗密。

  以禅定消除散乱,以超越无色界,为力波罗密。

  愿打断一切有情之散乱,为愿波罗密。

  离于三轮,为智波罗密。

  以大悲自性俱生之空性智,消除分别心,为力波罗密。

  愿自他觉悟真谛,为愿波罗密。

  觉无始以来,自心具此智慧自性,为智波罗密。

  磋嘉,如是无散乱而修。

  五、如是修十波罗密,汝将获离于恶趣,生人天乘之果报,汝将道行圆满,速证佛位,成为领导有情,脱离轮回之响导。

  乙十一持或失誓句之分界

  既已积累资粮,生起汝必要圆满清净自心,利乐有情之意,依仪轨念诵三遍之际,获菩提心誓句。

  生起邪见或弃舍三宝之际,失去菩提心之誓句。

  乙十二还净方便

  若违反根本戒者更受,犯支分戒者于师或三宝前忏悔还净。

  甲二内菩提心

  磋嘉妈问大师曰:何谓内修菩提心?

  大师答曰:此分十二支。

  乙一自性

  自性为生起帮未悟内性性空相有者之意愿。

  乙二定义

  不依于身语外行,依心而修,故名为内。

  乙三种类

  彼分为愿、行二种。

  愿者愿未悟此自性之有情悟之,宴坐空言何益,故必须致身于令有情领悟之方便也。

  磋嘉,未离二见之执者,行之甚难。

  乙四行者德相

  如前所述,修此行者见执微薄。

  磋嘉,稍息汝心。

  乙五授者

  汝应依已悟二无我,修三慧,离世间八法之师受之。

  磋嘉,得师为入大乘法门之要。

  乙六受戒仪式

  莫执三轮,出离世法,求真口授。

  乙七修之效益

  汝将超出小乘及谬道,具离于我法二执,悟无我自性之效益。

  乙八修之理由

  置一切有情于真道,为二无我之自性,此为应修内菩提心之理由。

  乙九不修之缺失

  不修持之,汝难契入无我之自性。

  未入道之凡夫,或入谬见之外道,执己为我,以为此“我”支配,经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甚或以此为常,为实,执此为敌为友,为自为他。

  磋嘉,汝必须离此执著。

  视一己为我(我指个体。)者险矣,概执自我为体,则境现为他,附此二见,则以益己为友,损己为敌,由是经历爱恶(贪爱及厌恶。),作诸恶业,缘斯行而堕恶趣,以至遍历轮回。

  磋嘉,此魔不除,难得安乐。

  断此我执者,总说为一切佛教徒,别说为声闻,不用说,吾等入大乘之门者亦断此我执。

  据云声闻得悟法我之支分,辟支佛亦未得其全体,此即是说,声闻错断相有而不进解法我,辟支佛著于住心性空而不解真谛。

  磋嘉,倘不出于下乘见,难见真实义。

  执著法我者险矣,由是爱恶而生烦恼,以至沉于轮回,历劫难成。

  断此法我执者,总说为一切大乘行人,别说中道行人亦断之,吾等人密咒之门者倘执著之,恶兆也。

  乙十守则

  汝应修无我之义,此分愿、行二部。

  应守愿者三点如下:

  一、不断思维,以保持愿一切有情常悟无我真谛(之愿心)。

  二、日夜三次,随喜现修无我者。

  三、专一不离无我而修。

  行分外内,外者分四:

  一、未悟者(无我),不离教导无我之师,或善知识。

  二、莫执住处、国境、种姓、敌友。

  三、闻、思、修无我空性之教法。

  四、莫执一己为:名、家、个体。

  内者亦分四:

  一、莫以名为物,概一切外物之名称,并非于心实有。

  二、认知情器世间并无自性,相虽现起,实如梦幻。

  三、日夜三次,觅此味著诸境,实无一物之心。

  四、莫离此无名,离边之谛。汝纵觅心,亦难有任何发现。

  最重要为汝应如是精进而修,如是投入,汝将消灭邪魔,出离轮回。

  乙十一持或失誓句之分界

  得师口诀之际,得内菩提心誓句。

  仍执二见,不解自性空之际失誓句。

  此刹那即失誓句,当施对治。

  乙十二还净方便

  依上述义理,离散乱而修,汝自解二执之缚。

  甲三密修

  磋嘉妈问大师曰:应如何修密菩提心?

  大师答曰:此分十一支。

  乙一自性

  密发菩提心之性为确认无始以来,无生本净,超越修整,不可思议。

  乙二定义

  言思既难诠释,自然密于下乘。

  乙三种类

  可分为两部:显万有清净为无修,以自显当下之自性,本来清净为无修,于此汝莫偏执。(此指修大圆满之二部,本来清净之且却,自显之妥噶,此二修法依师口授。)

  乙四行者德相

  行者当为最上堪能,心厌实境者。

  磋嘉,彼由修前述行持而来。

  乙五所依境

  应依已悟法身一元,而住于广阔任运之境者始得之。

  磋嘉,此为已证大圆满之上师。

  乙六受(誓句)仪式

  受仪为觉性显现之灌顶。

  舍汝不净世行与清净梵行,如一切已成办。

  舍汝不净无益之言,与持咒诵经,如哑子吃糖。

  舍汝不净轮回之念,与清净涅槃之念如无心者。

  依汝师微妙指示,汝将见汝心超越言诠之本来法身。

  磋嘉,此乃吾证解同时之口授也。

  乙七修之效益

  修此之效为:不舍轮回自解脱,烦恼自圆满为智慧,故具当下证悟之功德。

  乙八修之理由

  如此修行之理由为汝实具此无执离过之自性。

  乙九不修之缺失

  不修之险,为汝将堕入宗见之执,为(见执)脚镣所困。

  磋嘉,修持有所偏执,则非大圆满。

  乙十守则

  一、万有诸境之根本,藏于汝本来无生清净之菩提觉心,此为见(英译此微妙规则为见。)。

  二、此菩提觉心;并无观者,与所观境,视此为本觉。

  三、悟此觉境所起之思维,执著,皆此本来空明之觉性。

  四、悟外显诸相,从体验之刹那,无有实质,不越法性。

  五、证心境无二为俱生大乐,离于取舍。

  六、别说,证一切烦恼,与苦为圣道。

  七、领悟有情,从受之刹那起,无有实质,轮回本来无生清净,故无须舍离。

  八、悟一切受为身(法、报、化身。)与智,自心具足,本来是佛。

  如斯行持,汝将继承普贤王如来之位。

  乙十一持与失之分界与还净方便

  汝本来三世不离觉心,这处无此闲功夫。

  结语:

  磋嘉,吾集一切经、论、续、口授之义于此外、内、密发菩提心。

  磋嘉,吾集一切经、论、续、口授之义于此外、内、密发菩提心。

  修之,

  携之于道,

  心中铭记,

  和合于行,

  彼为大乘教法根本。

  师如是说,

  此大乘修菩提心之教授,名为“以发菩提心为道之法”。记于蒙卡狮堡洞。

  圆满

  宝之印密之印托付之印
  

第四节 密咒道十基础及其甚深口诀乘教授答问

敬礼上师

大师莲华生于莲花中生,不受凡胎所染。彼经各种难行,究竟达生命自在之持明位,超生死之流。

大师曾示八万四千法门,了知六道众生、八类天、魔等之语言。其梵音能利乐一切有情。

其意拥有遍知之证量,其已了达超乎生灭之自性,而对本性不会割裂视之。

以此生起应具功德故,其为一切显著事物之源。且大师善巧于调伏众生之方便。

其大行乃应诸善逝心,而拥有八类天,魔之心命。

莲师于邬金国地界海中小岛上生。并修于八尸林,于印度修苦行已,以大悲故入藏。此为应藏王之愿,并令印藏诸国和平故。

此大悲上师纳余:嘉珍国公主磋嘉妈为明妃,其时余年十三。余只一介女子,具信、大悲、利他、坚定与敏捷而已。

于大师住藏百一十年中(英译者按:他文中谓五十五年),余承事之,令其欢喜。其时,余纪录书写大师所有教授,并藏于岩库中(英译者按:以下各节之数,无须过执之)。

甲一修行十基础

大师云:修法者,必先圆满十基础。

磋嘉妈白云:何谓修行十基础?

大师云:汝应于见决定,了悟一切教授,如金翅鸟翱翔于空。

汝应于行坚定,不为威吓所动,如象渡河。

汝应以正定修,除无明黑暗,如暗室中燃灯。

汝应藉教授圆满目标,于汝自性中解脱诸相,如获如意之宝珠。

汝应以灌顶进诸次第,离堕轮回之惧,如王子升于宝座。

汝应以三昧耶守护根基,不令行为空过,如肥沃之地。

汝应以学习自作解脱,于法之各方面娴熟,如良马得脱羁绳。

汝应比较一切法源,了解佛法一切学理,如蜂觅巢。

汝应收集为一点,了知无数教法实为一味,如商人加其盈利。

汝应达知见显著处,清楚了悟一切教法,如达须弥山峰。

藏土之人若欲不以上诸基础而得学养,实不能得入要义,而仅能为宗见之徒,此为不以以上十基础而作娴熟之过患也。

甲二十过患

莲师云:若不能具足上列之十基础,汝则有修法不成就之十种过患。

磋嘉妈白云:此等过患何谓也?

大师云:若不能以见决定,则有肯定之过患。

若不以品行得坚定,则有见与行为不配合之过患。

若不知以正定而修,不能入于法性。

若不以口授圆满目标,不懂修行之法。

若不以灌顶渐次,非为修法之器。

若不以三昧耶守护根基,所种者只为地狱种子。

若不以学习得解脱,则不能尝法味。

若不能比较诸法源,则不能打破宗派之界限。

若不能收集于一点,则无能了悟诸法根源。

若不能达知见之显著处,则无以通达法之本性。

未以法修练之所谓尊师,不知法超乎宗见。其人以偏见互相攻击。以各乘皆自成立故,勿涉诸争辩,任运放下。

甲三十要

莲师示云:修法时应具十要。

磋嘉妈白言:何谓十要?

大师云:汝应具不动之信为要点,如河。

汝应具无仇之悲之要点,如日。

汝应具无私之舍之要点,如泉。

汝应具无瑕之三昧耶之要点,如水晶球。

汝应具离边之见之要点,如虚空。

汝应具离沉掉之定之要点,如黎明。

汝应具离取舍之行为之要点,如猪狗。

汝应具离拼除之果之要点,如到纯金之岛。

汝应渴求法如饥人求食或渴人求水。

总之,令人逃避以法为至要,只以世财为目的。汝于死时实无能将财富带走者,故无令堕于恶趣为至要。

甲四十表面

莲师云:甚多人将修法沦为表面。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言:以不信诵经为表面。

无大悲而云利他为表面。

吝啬而行布施为表面。

若为密人不守三昧耶流于表面。

为僧不守戒为表面。

居士不勤修流为表面。

只研学理不修法为表面。

修法而不知法要流为表面。

若不按法而行反而教人乃为表面。

言行不一,指导他人为表面。

总之,吾以厌于听“有学”之人,不以法降其心者,徒增纷扰;其所大谈者,只为表面之说而已。

甲五十种夸大

莲师云:修法时,有十种夸大。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言:佯称认识法要,实未闻法为夸大。

若未修仪轨,而谓具力(译者按:系指具神通力)为夸大。

无信而谓得加持为夸大。

若未得定,而谓得达佛境乃为夸大。

若未承事,而谓得师为夸大。

佯称已得解脱,实未得有传承之教授为夸大。

若无口诀,而谓证悟为夸大。

从未修法,宣称解脱为夸大。

若不精进,自谓修法为夸大。

不守三昧耶,而谓得殊胜境遇者为夸大。

总之,若欲轻心修法,不假辛劳者,无乃自夸者,终不成就。

甲六除十过

莲师云:修法时,勿堕十过为至要。

磋嘉妈白言:何者为十过?

大师曰:汝纵有修行,若不以之作为妄念之疗治,则有不善用口授之过。

汝纵已了悟自心,若不能以知解脱,使见离二边,则有不获不共教授之过。

汝纵有诚信心,若不获加持,则有不与已得证悟上师连系之过。

汝纵勇猛精进,若修法无进境,则有心未完全清净之过。

汝若于修法时感疲累,则有未悟觉性自然之过。

汝纵作修行,然心仍散乱,则有修法未决定之过。

若境界非由汝心直接生出,则有只于奢摩他中迷失之过。

若觉性之力用,非由汝生,则有不知以诸相作助道之过。

若觉难于离妄念之执,则有不知以五毒为道之过。

若不知于苦困中自处,则有不知如何将心转离轮回之过。

总之,若自称修法而内里充满过患,又何能达至好之境地欤?

甲七十种功德

莲师云:汝需十种功德为修行之相。

磋嘉妈白言:何者为此功德?

大师云:若能调伏散乱,为了悟觉性自然之相。

若心性之智慧离边展现,为口诀奏效之相。

若见上师为佛,为对上师生信之相。

若无碍得加持,为成就之传承不断之相。

若以觉性生力用时,能无碍改变自心,为觉性能力,锻练生功德之相。

若日夜修法仍不觉疲,为达心气精要之功德。

若修法与否,明觉性无异,为修定得决定之相。

无论何念或相生起,均能悟知法相,则为能以诸相为助道之相。

若诸妄念不起,或起后即可平复,为即能调伏五毒之相。

若能于苦困中胜,为了悟轮回无常之功德。

总之,若法于心生,功德自汝而生。藏人中若无信、不勤、乏智难生任何功德也。

甲八十相

莲师云:若以法住于心,当有十相。

磋嘉妈白言:何者为十?

大师言:若执著渐减为驱执实相魔之相。

若染著少生,为远离驰求之相。

若情绪渐减,为五毒于内寂息之相。

若自私渐减,为驱我执魔之相。

若已离尴尬,并无取舍,为染污概念崩溃之相。

若已无修法者、与修法对象之概念,又不离自性,为见法性母之相。

若见一切生起之意念,均为离执之境界,为能入见与修之道之相。

若知轮涅无分,为圆满证悟,由内生起之相。

总之,若于何物,乃至汝身,均不执著,乃为离诸染著之相。

若不为苦困所伤,为知一切相,皆是虚幻之相。

若对八风只轻微关注,为知心性之相。

无论如何,若内相外显,即如树发嫩叶。如外相他人可见,则如树结果,可供享用。

甚多行人,连一功德亦无,得悟者甚少,故当勤精进修持也。

甲九十事

莲师云:对修法者言,须知十事。

磋嘉妈云:何谓也?

大师言:既得人身又闻佛法,为过往生中积集也。

有趣法之意乐,亦过具口诀之上师,则如盲者觅得如意宝珠。

既得人身,又具信与根器,则为过往所修之善业已醒。

若既富裕,又同时遇上乞丐,即为圆满布施之时。

若苦海溢满时,欲注心修法,为恶业与障碍得清净也。

若心转向法之时,突遇仇敌,为引导往安忍之道之时。

若了解一切诸相无常,并对所得甚深法要具信,则表示已到出离世间法之时。

若见他人死去,而触及对死之惧,即极大信心生起之时。

总之,若欲先圆满世间法,再修佛法,即会发觉此乃无可能者!此亦能于轮回中解脱者甚少之故也。

甲十七种败坏

莲师云:修法者有七种败坏。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言:若汝信不足,而具智慧,则会被自比为师之败坏。

若有甚多听众,自又以为高位,则会被自认为善知识所败坏。

若未将佛法置于心中,而自以为高位,则为自以为领袖所败坏。

若未修法而传人口诀,则被成为空洞佛法专家所败坏。

心中无有佛法,而喜无聊争辩,乃自成为盗世行者所败坏。

若少修学,又未得教授,则纵具信心,亦为平庸所败坏。

真正修行人按正教而行,必以智慧解脱,以信调心,以听法斩断误解,摒弃交际,将心溶入于法,以修习与自省圆满其学识,以口诀解放其心,并以见与修得最后决定,然此为甚难也。

甲十一错谬之危险

莲师云:入佛之门后,有甚多错谬之可能,慎之!

磋嘉妈云:何谓也?

大师言:有将以智性研习之老师,误为以实学与自省解脱之善友之可能。

有将未有修法之空洞佛学专家,误为于修行中具境界之可能。

有将骗人伪善者,误为能以佛法调心之尊者之可能。

有将空洞雄辩者之言,误为具口诀者证量之可能。

有将自夸者高谈佛法,误为具信者修法投入之可能。

总之,以心融入佛法为至要,空谈佛法,自称行人,又自与佛法疏离者,不能于修法中得成就。

甲十二四法

莲师云:汝当确知所修之法为真法,当确知汝法以之为真实道,汝应确令此道清除迷乱,汝应确使迷乱化成智悲。

磋嘉妈言:何谓也?

大师示云:若汝能将诸教法摄为一乘,得离取舍之知见,则汝之修法已成真实之法。

若毗钵舍那生起乐、明、无念之境界,则知其为法身。

总之,不少住于木然的奢摩他境地者,其或转生于诸禅天,又纵不转轮,亦无能利乐有情者。

甲十三戒

莲师云:皈依与受戎为修法之根本。

磋嘉妈白言:何时当受皈依戒,又何时当受其他按自生起之戒?

大师云:若惧下道时,应生起皈依戒,敬信三宝。

深信因果时,受居士戒。

欲出轮回时,受沙弥戒。

远离诸恶趣时,应受具足戒。

生起大悲,见己与人平等,受愿菩提戒。

若以他人比一己更高,受行菩提戒。

若于任何修法,具皈依与发心,并以生圆次第共,得方便智悲双运,汝之法已成真实法。

若见、修、行、果与道合,则汝之法已清除迷乱。

于见修中决定,并于修持精进,迷乱已开始转为智慧。

总之,任修何法,不能合生圆次第、见与行持、方便与智慧者,则如欲以独足而行。

甲十四离弹天

莲师言:修法者,应远离下道。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勿著乐、明、无念之奢摩他境界。若著之,则无法脱离声闻独觉之地也。

藏人每以皈依为低法,僧众无有纪律,自言修大乘者无菩提心,密乘行者不守三昧耶,瑜伽行者无正定。

故此藏人难有悉地。

甲十五身语意之三昧耶

莲师言:修法者,必须守三昧耶,然此甚难。

磋嘉妈白言:如何守三昧耶?

大师云:见上师为佛化作人身者,得觉身三昧耶。

见其语之教授为如意宝珠,得觉语三昧耶。

见其口诀为甘露,得觉意三昧耶。

若对本尊已离取舍,得身三昧耶。

若于密咒决定,得语三昧耶。

若悟心性之自然境界,得意三昧耶。

总之,若心清净,则戒清净也。

甲十六十五逆境

莲师言:修法者,有十五逆境必须离者。

磋嘉妈白言:何者为十五?

大师言:绮语、嘲弄、轻心能障正定,故须离弃。

眷属、朋友、弟子令修法分心,故应离弃。

物质、生意与享乐使修法散乱,亦应离弃。

得、誉、称,为修法之绊,应离之。

眠、情、怠为修法之主敌,应离之。

总之,修法者最危险者为中断。

甲十七十五顺境

莲师言:修法时应具十五顺境。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闻、思、修为修法之基本架构。

勤、诚、信为修法之三柱。

见、戒、善为修法之三功德。

不染、离著、离执为修法之三种和合要素。

总之,现无一行者共如上任何之三,故难以与佛法之主旨配合也。

甲十八廿一种徒劳

莲师言:修法者,有廿一种徒劳。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言:若不摒弃伤害有情,发菩提心为徒劳也。

若不守三昧耶,受灌顶乃徒劳也。

若对己之心无裨益,博闻教法徒劳也。

若行功德时,混杂以恶行乃徒劳也。

若行不善,依止上师乃徒劳也。

若为导师,不作修法,并行恶业,为徒劳也。

若为八风所动,乃徒劳也。

若随一导师,而凶恶以对如母有情者,为徒劳也。

若常作不善,自称畏地狱,为徒劳。

若不以菩提心,又无虔信,布施为徒劳。

若不决定坚守,受戒徒劳。

若不调治嗔心,修安忍徒劳。

若常沉掉,修禅定徒劳。

若不慕觉道,修精进徒劳。

若嫉妒及五毒增,修般若徒劳。

若修大乘教法,而无大悲徒劳。

若不知自性,修定徒劳。

若不实行,受口诀徒劳。

若作利乐有情事,而非由菩提心起乃徒劳。

总之,纵此等皆为徒劳,而作此诸法皆无益,然无知者,不会听从。

甲十九四种不还

莲师言:修法者,当具四种不还。

磋嘉妈白言:何者为四?

大师云:常念死,不堕于此生之世法。

积十善功德,不堕三恶道。

具大悲不堕恶趣。

观空性不堕轮回。

总之,修法者应远离此世之关注。

甲二十四不能

莲师言:修法者,有四种不能,故当弃之。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言:若不念死,无有修法之闲暇。

不信因果者,不会放弃恶业,不能成就上道并得解脱。

不怖轮回过患,不知出离,于解脱道不能成就。

若欲为一己得出离解脱,而不为他得解脱之想者,无能达圆满佛位。

总之,若不转离规限此生之目标,无法于修法中得成就者,能弃世间法者,实如麟角也。

甲廿一善用

莲师云:修法者,应善用四无用物。

磋嘉妈云:何谓也?

大师云:善用无用之身者,当守清净之戒。

善用无用之所有者,发菩提心,并慷慨。

善用无用之好景者,以积福资粮作因,以积慧资粮为果。

善用无用之学识者,当精进修持。

若不能善用彼等,一切所作皆为世法已。

甲廿二五无谬

莲师云:修法者,应有五无谬。

磋嘉妈云:何谓也?

大师云:汝当无谬守所受之戒。

汝必须无谬修慈、悲及菩提心。

当观业因果时,应无谬回避最细之黑业。

当观上师与佛无二时,应无谬常观在汝顶上。

总之,观一切相皆空时,汝当无谬。

甲廿三修六度

莲师云:修法者,当修六度。

磋嘉妈云:如何作修?

大师云:若无吝啬或偏见,此为六度之布施。

若能善巧消除妄念,此为六度之持戒。

若全离嗔愤,为六度之安忍。

若不懈怠,为六度之精进。

若离散乱,又不著味静虑,为六度之禅定。

若汝喜离概念分别,此为六度之智慧。

甲廿四三种追求

莲师云:修法者,当有三种追求。

磋嘉妈云:何者为三?

大师云:下根者,一切追求只为未来世之故,未及其他者,故无法不趣上道(译者按:指六道中较上者)。

大师云:中根者,厌弃轮回,求诸功德,故无法不得解脱。

大师云:上根者,只知为一切有情发菩提心,故无法不得圆满觉悟。

总之,一般人自破晓至入黑所求者,均为此生。被妄乱所困,无法不于来世中,入于恶趣。

甲廿五五种真哀悼

莲师云:修法者于亲属去世时哀悼,此为正确之法,修法者有五种真哀悼。

磋嘉妈云:何谓也?

大师示云:当与大师分离,应以祭品哀悼。

与善友别时,应以积集资粮作哀悼。

若竟与师违背,当发露忏悔作哀悼。

若违犯戒律,当以还净作哀悼。

若心为八风所飘,以深出离心作哀悼。

总之,人不知一切之无常者,无法除净其哀伤。

甲廿六耕耘四法

莲师云:修法者,当具耕耘四法。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言:当以虔信翻心中粗糙之土。

以修持作施肥以改心态。

发菩提心以种善根种子。

如耕夫以精勤将智慧之耙系于方便智慧双运之耕牛,完全除去五毒。

如上所作,无法不合觉悟之芽,结佛位之果。

总之,甚多人不会为解脱之耕耘,却对世间之耕作不倦,悲乎众生!

甲廿七八种寂静

莲师云:修法者,应守八种寂静。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言:守身之寂,住于静处不堕边见,以此离爱嗔。

守语之寂,住如哑子,以此不会于修法中受与人绮语所扰。

守意之寂,不为散乱所制,能使住于无念法身之自性中。

守意欲之寂,离净与不净食物之想,此等令生活简朴及使空行聚集。

守口授之寂,非器勿说,此能得传承之加持。

守德行之寂,即时而作不落虚伪,此能得进境,而避收集诸障。

守境界之寂,离诸著相或希冀,并勿将境界语人,此能令一期得大手印成就。

守觉悟之寂,远离野心,不落边见而住,此能令觉悟时即时解脱。

总之,不能以纵一食时间而修者,不能于念咒圆满前守寂静者,不能闭多言之口者,无能于守寂中得少许成就。

甲廿八魔罗之诱惑

莲师云:修法者为魔罗所惑然不察者。

磋嘉妈云:何谓也?

大师言:有权势者为傲慢之魔罗所蔽。

高官为雄辩与染污之魔罗所蔽。

平民为愚痴之魔罗所蔽。

富人为忙碌与致富业务之魔罗所蔽。

修法者为增其资产之魔罗所蔽。

彼等为养儿与眷属之魔耀所蔽。

彼等为大弟子之魔罗所蔽。

彼等为钟爱佣仪之魔罗所蔽。

彼等为仇敌之魔罗所蔽。

彼等为眷属软语之魔罗所蔽。

彼等为善妙严饰之魔罗所蔽。

彼等为美语甜言之魔罗所蔽。

彼等为其染著之魔罗所蔽。

彼等为美貌与爱慕之魔罗所蔽。

一切染污之行为,均为魔罗之蔽障。

内心之五毒,为汝心之魔罗。

六根习气,为外物之魔罗。

著味静虑为内境之魔罗。

希求大圆满之果为见之魔罗。

一切无上功德亦均为魔罗。

一切无明与染污亦魔罗。

最大之魔罗为我执。

其不在任何一处,而只在汝边。汝必须于内杀之,若能如是者,其不会从外而侵。

甚多人不知此魔罗。

甲廿九四基本功德

莲师云:修法者,应具四基本功德。

磋嘉妈白言:何者为四?

大师云:具大悲者有正觉心。

离伪善者,能守戒。

无欺诈者,具清净三昧耶。

离爱染者,无愧具无不共患难之交。

总之,若具诚信,于修法必成;若具决定,必能守戒。若欲修法必须谨慎;如汝心中之骨般稳固。

甲三十五毒从根斩断

莲师云:修法时,应将五毒从根断。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具嗔者痛苦最大。

愚痴者如畜牲不懂佛法。

大傲慢者,不能积集功德,并多仇敌。

具大贪欲者,不能守戒并多诽谤。

大妒忌者,喜好阴谋。

勿追逐此五毒,从内杀之,并于生时即脱离之。

纵于此五毒者,自制哀愁。

甲卅一调心

莲师云:修法者,应先调心。

磋嘉妈白言:此何谓也?

大师云:当以慈爱之水,熄嗔心所烧之火。

以强力之药所成之桥,跨贪之河。

以燃妙察智之炬,驱无明暗。

以精进之凿,夷平傲慢之山。

以穿著安忍之暖衣,挡嫉妒之风。

总之,此五毒,汝之首敌,若沉溺之,将败坏轮回三界中之尔。勿令之放任,此甚危险者也。

甲卅二五种见

莲师言:修法者,应具五种见。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当见非物质之心性,超乎佛法之语言。

当见若离执著,一切法均自解脱。

见一切境界,均为离物质之大乐。

以尊敬诚言,当见上师为佛陀之示现。

总之,修法者见一切均莫执著。

甲卅三五所得

莲师言:修法者,应具五所得。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莫因懈怠弃上师教,应具真切之修持。

当以投入修行具自利。

当以得传承,具指导弟子之能力而利他。

当以解脱诸相至空性,具无做作之自然本性。

当以具自本面具心与佛无二。

今世藏土行人不得其一,乃无法成就任一所求。

甲卅四五种伟大

莲师言:修法者,应具五种伟大。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言:当有具口授伟大之上师。

此等口授当得深道善巧方便之伟大。

汝当具刻苦坚忍之伟大。

当具希求修法之伟大。

当具决定修之伟大。

除非具足上五,解脱轮回者不会成就。

甲卅五五掌握

莲师言:修法者,应具五掌握。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以掌握佛法,当具知一遍脱道。

觉悟法性,让无生自内而起。

掌握三昧耶,具心之圆满。

以精勤掌握精要,能作坚忍。

以掌握口授,能应机教授他人。

甲卅六五种多余

莲师云:修法者,有五种多余。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若无出离轮回之意,虔诚乃为多余。

若对物质染著不弃,观空性为多余。

若不息渴望,修法为多余。

若不弃执著与愤嗔,阐述口诀为多余。

若不依方便法,给与明智忠告为多余。

甲卅七五必须

莲师云:修法者,应有五必须。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必须为大师摄受,以得口诀精要。

必须对上师有甚深及日增之诚信,以自然得加持。

必须收集资粮,以令心柔顺。

必须使心柔顺,以便生起三摩地。

必须生起三摩地,以便速达遍知佛地。

甲卅八五妄语

莲师云:自谓修行者,有五事为妄语者。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言:若仍沉醉此生,而谓怖畏未来投生者,为妄语。

作无惧下三道之行为,而谓皈依者为妄语。

不离欲望,而谓修法者为妄语。

不知因果,而谓了知正见者为妄语。

未越轮回深渊,而谓成佛者为妄语。

甚多人自称佛法行人,而自欺欺人者,身命尽时,此等妄语,均返害其身。

甲卅九五决定语

莲师云:修法者,应具五决定语之教授。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言:不修持时,境界与证悟决定不生起。

于大乘修法中,若方便与智慧分开,决定堕声闻乘。

若见与戒不知结合,决定入于谬道。

不见心之真性,决定仍有善与恶行。

不见自性,决定不得佛果。

甲四十五徒劳事

莲师言:修法者,有五种徒劳。避之!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随一不具心要之上师为徒劳。

向一不守戒弟子传法,乃徒劳者。

不用以实修者,听法为徒劳。

若不能上进,其心修持为徒劳。

沉于低下法之空言,而不自救为徒劳者。

总之,甚多人之修法为徒劳者,以愚痴故,不知分别。

甲四一六尊贵

莲师言:修法者,当具六种尊贵。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欲掌握正见,当知一切唯心。

于戒律中防伪善故,当令心清净染著。

以修布施时无执故,当远离所得或偿励之希冀。

为调伏修安忍时种种难处故,当远离对仇敌嗔恨。

以闻思调心故,当能以五毒及逆缘为道。

以能修持故,当避免为“恭敬魔罗”所攫。

然此等行人乃不按佛法而行者。

甲四二四不足

莲师云:修法者,当弃四不足。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言:空余时修法不足,当无间修持如流水。

只达见鬼魅之境界不足,当以佛法解脱自心。

行为伪善不足,当守自然与当下。

尊敬与承诺不足,当真实承事上师足前。

总之,今世行人,被此等不足所困,于死时如常人死去而业果必熟。

甲四三虚荣心

莲师云:此等行人以大傲慢常自夸,比普通人更差。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言:其自称修法并随上师,其伪装为师,或云有甚多僧众。其自己管理寺院,并作庄严供养,其装作投入修持,并得高戒。其自称闭刻苦之关,并有最高教授,欲以伪善愚众,自却不离世间追求,只导致死时可悔之境!

甲四四十四应弃

莲师言:若于内心极欲修法,有十四事应弃者。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如野鹿之子住于荒山。

食禁食之食,修“摄精华”之苦行。

勿游于大都之上层,行为应保持低调。

作令仇敌欢喜,并断与家乡之牵连。

衣被扔之衣,并常自谦仰。

摒弃亲友之染著,并断一切牵连。

求赶过诸佛,并投入修行。

以心契入口授,并付诸修持。

以本尊为最内精要,并诵其真言。

以恶行为最卑劣者并弃之。

对上师开放心怀,并将一切供献。

弃轮回于后,并生厌离。

以胜利与人,并勿与权斗。

自胜之并发露己过。

如此作者,修法上进,以正法与汝已背离轮回故也。

甲四五除三病

莲师言:修法者,当除三病。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若不除家乡病,弃汝乡里,必困于五毒之囚,及堕入下道。

若不除住处之病,弃家园财物之执,必困于执著与我执之牢,无能断执著之魔罗。

若不除眷属之病,弃子嗣与家庭,必困于轮回泥沼,无有解脱之期。

住于轮回之宅,不能除此三病,并竟不知为三毒病垢所扰,实甚难忍也。

甲四六解脱轮回之道

莲师言:修法者,有解脱轮回之道。

磋嘉妈白言:如何为之?

大师云:若欲生起不共诚信,观上师外内功德。

若欲与每人和谐,勿迟疑于助人。

若欲与师之心相应,实践其口授。

若欲疾速得悉地,绝下违犯三昧耶。

若欲离生、老、病、死四洪水,不断融于法性中。

若欲于修持中无牵,弃诸世间追求。

若欲无勤而利有情,当修慈悲无量菩提心。

若惧来生入于下三道,此生勿作十恶。

若欲于现及未来世利乐,当行十善。

若欲至心修法,于辛劳及颠沛时修持。

若欲背向轮回,于自心求胜觉悟。

若欲证三身之果,致力积二资粮。

如此修持,当得利乐,不远离轮回者,无有乐处。

甲四七至诚修法

莲师言:若于内心极欲修法,乃有一途。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修仪轨时,当远离执著与嗔恨。

正确学习时,当披坚忍之铠甲。

住于僻处时,勿著食与财物。

欲渴求成就法,依得成就之上师。

若遇尊贵上师,勿违而尽力令之欢喜。

对法有疑时,请问汝师以求教导。

当眷属叛离时,断此牵连。

远离被魔障之扰。

即刻修持勿延。

勿渴侣伴,但求寂静。

友伴与所有,眷属与物质,一切虚幻,当弃之。

执著与嗔心增上,勿与人共。

独居并投入修持。

甚多旁务徒扰修持,当弃之。

总之,不投入修持者,无能得真乐。

甲四八守三昧耶

莲师言:修法者,必须守三昧耶。吾见众人无所作,只破三昧耶,以其不能坚忍故。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有破戒者,不使人知其师,自言博学,只顾自夸伟大。

有破戒者,本欲供养上师,后又转意,收回供物作自己财富。

有破戒者,欺师及同修之友。

有破戒者,轻蔑上师,并自炫己名。

有破戒者,迁其过于上师,并竟言三昧耶清净。

有破戒者,欲点评其无可评论之上师。

有破戒者,虽宣扬上师功德,然乃欲与之竞争者。

甚多顽固之人,自言不闻,即已博学,自言已熟,然未受灌顶,及自言口诀,然实未有。故只有小数能获加持与能力者。

甲四九恒常之信

莲师言:修法者,单言恒常之信,已甚重要,此有十种生信之因。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了知现有之行为,所得及名声无乐者。

信黑白业果。

知必死故,乃感厌离。

知财富与所有,子嗣、配偶、及眷属、乃不重要者,以死时不能作伴故。

了知无能选择来生之境,以生于何处不定故。

知若不修法,得此圆满人身后,将空手而去。

觉知任生于六道轮回中,何处均不离苦。

闻三宝最胜功德。

知上师不共大行为功德。

与善友游并住于善处。

亿念或生起上者,渐离轮回。然只生起其一亦甚难哉?

甲五十十三种出离

莲师言:若于内心极欲修法者,当具十三种出离。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若不出离家乡,无能胜慢之魔罗。

若不弃家长之作为,无能腾出修法之时。

若具信时而不投入修法,所作业无有了期。

对自己亦无信故,勿谤他人。

若不能弃己所有,无法断世务。

若不与眷属保持距离,难断执著与嗔心。

若不当下修持,不知来生生于何处。

若望未来方作,而非于当下有机会为之,当知将来未必有此机。

勿自欺矣,断汝希求,并修圣法。

弃诸眷属与朋友,爱人与所有。若能当下为之,乃甚重要。

勿争不德之社会地位,而不能带走者。作诸善行,乃甚重要。

勿为明天筹备此乃需或不需者。以修法为死而备,此为甚必需者。

若投身修法,不必为食与著牵挂。一切任运得,吾从未闻见修法而饿死者也。

甲五一十三要事

莲师言:以至诚修法者,当修十三要事。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依具德上师为要。

长久依具口诀上师为要。

对至胜三宝坚信为要。

离纵最微细不善为要。

昼夜各三观无常为要。

修法精进为要。

对众生慈爱为要。

善巧离诸相,及物质执著为要。

对无谬口授,具决定为要。

正守戒律与三昧耶为要。

对自心清明为要。

勿将密法授与不当之人为要。

修法时,竭力并住僻处为要。

若如此修者,修法必成。

甲五二法之道

莲师言:若欲修法,此为其道。

磋嘉妈白言:当如何行之?

大师云:若欲了空性,当随上师。

若欲解脱轮回,当弃家作。

若知必死,当修法要。

若欲修无二,当弃所作。

若欲具功德,当圆满修持。

若欲离苦恼,当弃随侍及仆从。

若欲得境界,当常修山法。

若欲离执著,当弃家乡。

若欲观景象,当自心之明镜观。

若欲得成就,当顶戴上师、本尊与空行。

似无有一人修解脱法者。

甲五三坚毅

莲师云:若自心修法者,当具坚毅。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朋友与子嗣,食物与财富,皆为幻象,故当弃之。

娱乐、名誉及善境皆为大障,故当弃之。

朋友、眷属与侍从为轮回根本与执著并嗔心之因,故当弃之。

年与月、日与须臾,均损减死前所余之时,故当尽速修行。

无坚毅及正目标者见其眷属、食物、财富与子嗣为甚珍贵,其以散乱为善境,以友伴为乐,不知年月日之逝去,而却数其寿,于死之时,其只有自己作引导。

甲五四修法之难

莲师言:修法为甚难者。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此有持邪见之虞。

修法误为意之造作。

大敌为破三昧耶。

德行为身、语、意不善所污。

教法为野心所毁。

法为欲得财富所衰。

戒为评论他人而坏。

道误以执著为实。

谦恭为渴求可欲者所漂。

果误以为此身得名声。

无修法之师,至为难堪,而此等行者,令人沮丧。

甲五五安乐之道

莲师言:若会者,有安乐之法。

磋嘉妈白言:敬请明示!

大师云:离边见时,见为安乐。

离沉掉散乱时,修为安乐。

若执著净如虚空,德行安乐。

心之染垢清净,境界安乐。

心离苦恼,住处安乐。

边见清净,慈悲安乐。

执著自内清净,布施安乐。

知食物与财富虚妄,受用安乐。

若无我慢,日用安乐。

若不作家长,离去诸恼,生活安乐。

若不争得恭敬,友伴安乐。

远离幼稚与我执,自得安乐。

依具慈悲与口诀上师,自得安乐。

知空性乃于六道一切有情中,安乐而知其为己亲属。

若断染著时,一切所作皆安乐。

诸相与诸有当下解脱时,大乐而得安乐。

知色声皆幻时,安乐断诸苦恼。

觉知本面时,无勤无功而安乐。

一切意念觉为空性,安乐而以一切所见作修。

知此,一切所作皆安乐。

黑暗时期的众生,永不离我执而无乐,故甚可怜也。

甲五六欢喜之道

莲师言:若能随此等教法,有欢喜之道也。

磋嘉妈白言:如何行之?

大师云:执著与染著乃无底深潭,弃汝家园乃能欢喜。

学思之领域无涯,觉自本心乃能欢喜。

空言绮语无尽,默然乃能欢喜。

世法思惟乃无止者,住于静处乃能欢喜。

行为无止无作,乃能欢喜。

积财永无厌足,弃所执著,乃能欢喜。

仇敌永难歼灭,自净其意,乃能欢喜。

所著眷属永难满足,断自希盼乃能欢喜。

轮回根本永不断,断我执乃能欢喜。

意念不止,断意之流乃能欢喜。

总之,众生不断我执者,无有欢喜,其长受苦于轮回诸道中。

甲五七偏离

莲师言:甚多瑜伽行者偏离,受戒后又还复庸人。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行人不明自性,大谈且却,从各其他方向说之,乃为偏离。

行人困其自心,不知了解,终日作“呆禅”,乃为偏离。

行人所作不检,却谓一切唯心,乃为偏离。

磋嘉妈白言:如何免之?

大师言:行人若自诸相唯心,并以法身为道,乃无偏离。

行人断一切思维,具决定见,乃无偏离。

行人以此修持,并以觉为道,乃无偏离。

行人知诸相为助缘,并远离染著及执著,乃无偏离。

总之,末世时大多行者均偏离,不偏者甚少。

甲五八无可避免

莲师言:修法者,有重要事乃难免者。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当觉自生智乃俱有时,无可免已得觉悟。

觉轮回自性,乃无间苦恼,并弃离之时,无可免于轮回中解脱。

对诸哲理见解无执时,无可免得无涯学问。

觉知轮回本性,乃无间苦,并离之时,无可免远离轮回。

以智无定型故,若知如何当下清除五毒时,无法可终于地狱。

今者无人有此等法,故长于轮回中流砖也。

甲五九无所得

莲师云:今人修法者一无所得。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言:说法者,只知夸大与毁谤。

研读者,偏于希冀与恐惧。

主会供者,堕于饮食之执著。

修持时,流于沉掉。

生功德时,堕于求恭敬与物质。

得知识善巧时,落于更大渴求。

连于众多弟子,落于紧张其修法。

甚多行人与法背驰。

甲六十自大

莲师言:自谓修佛法者,甚欲自夸与自大。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有以其所得知识与教法自大者。

有以其虔修佛法自大者。

有以其住于山僻处修法自大者。

有以其具大能与大力自大者。

有见财富或可欲境,犹如蝇蚋嗅血腥者。

见不可欲,或有害者,则奔如牦牛解缰。

对自德行自夸,犹如以孔雀毛上之眼睹物。

又妒他人之德,如犬只守财。

总之,此等自大行人,为其死敌,对此等愚痴执著魔罗者,吾甚觉其可怜也。

甲六一断善恶之交错

莲师言:修法者,当断善与恶行之交错。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自我观念尽时,无法、无恶行、无业、无业之熟。此其时也,已断善恶之交错。

如此,直至自我观念终,不善行会积集业并得果。善行亦会积集业力,并得其果。

意念尽时,无有善恶行之聚故,无有果可得,此名为“因与缘之尽”,亦名为“胜义谛”。

于未来世,末法中百五十年,人不觉我执,并不知灭其意念故,沉于粗黑业。

自称具胜义见,并称慎善恶行之果,乃为下见。

蔑视因果,其自称已得证悟。

其作轻浮不羁。

其行邪道,自引及引人于谬道。

故莫须臾效之!

余,磋嘉,一愚妇,久事化身大师。于不同时,师教及修法,而余常铭衷无谬记忆,收集后书写,以利未来世故。

以其不为现世故,余藏此等教法于岩库,愿遇堪能者。

此教授“以问答教法之续”乃于猪年秋季二月廿五日于尖蒲上洞结集。

宝之印、密之印、托付之印。

汉译者祈愿

倘有过失,望能忍赦,苟稍有利乐处,敬以之祈愿上师寿命坚固,健康长住世。   

第五节 金刚上师与本尊予磋嘉妈之密咒口授上师德相及如何修本尊之答词

皈依上师

初,邬金大师莲花生自莲花出生。次,成就命持明位。及后,达至无上大手印。精于大悲方便,见善逝之多如天上繁星。

师悲悯西藏无佛法,黑如浓雾罩,遂入藏。为满八地菩萨赤松德真之愿,于红岩兴建光荣桑耶寺。

师于瞻部德固岩修时,赤松德真王善巧承事之,磋嘉妈为近恃,柏葛毗卢遮那度语,译邬金教法为藏文。

诸西藏学人纷纷向师求法,特别是卡珍公主磋嘉妈,不断求取修持及清除疑惑之口授。

磋嘉妈问师曰:大师,入密咒法门,上师最要(英译MASTER AND TEACHER 义为主与师,愚见印藏师徒亦作父子、主仆,实指上师。),应追随具何德相之上师。

大师答曰:上师最重要,彼应具之德相为:已调柔自心,广具口诀、博学、修法及止观经验历练,自心已坚固,并善于调转他心,具大智大悲,虔诚笃信敦法。若得追随如是师,恍如寻获如意宝,一切需求皆满愿。

磋嘉妈白言:倘不从师受灌顶,能成就否?

大师答言:若不承事上师,接受灌顶,纵致力研习,无有效益,徒劳而已。

灌顶为密咒之门,入密咒道,而不灌顶则无用,无有效益,徒毁汝流续。

磋嘉妈问:倘师未得灌顶,复为他人灌顶,受者得灌顶否?

大师答道:若有骗子委汝官职权柄,则汝将逢厄运。如是,倘师未得灌顶而予汝灌顶,汝心毁矣,再损他心,堕恶趣如相连之牛同堕深渊。置身无门铁盒,陷于地狱之底矣。

磋嘉妈问曰:灌顶时作供养,汝首创耶?

师曰:一切经续,皆阐示汝既经无量劫错谬道,今幸得人身,汝当三轮体空,供养汝身、命、眷属,予开显无上菩提道之上师。

磋嘉妈问师:违背师命,恶业如何严重?

师曰:三界之恶业,难及违背师命之支分,犯者转生不坏金刚狱,无有出期。

磋嘉妈问师:传法具诀师,如何视之。

师说偈曰:

上师至要汝应知

千劫佛陀难比拟

皆因千劫一切佛

悉皆示现随师相

将来亦无任何佛

不曾追随亲教师

上师是佛师是法

如斯上师亦是僧

彼乃诸佛应化身

彼乃自性金刚持

亦是三宝之根本

守持金刚师指示

其语支分亦不违

违越金刚师指示

将堕不灭金刚狱

彼处无有脱出期

承事汝师得加持

磋嘉妈问师曰:上师本尊,谁更重要?

师曰:莫视上师本尊有别,本尊乃上师所传,常奉上师为顶严,消除障碍得加持。若以为上师本尊之功德重要有差别,实持谬见。

磋嘉妈问师曰:何以修本尊法如是重要?

大师答曰:修本尊法极重要,修之汝将得悉地,汝之障碍得消除,得力加持证悟起,修得如是功德果,若无本尊汝为凡夫,修本尊能得悉地,是故本尊极重要。

磋嘉妈问师曰:应如何修本尊,以冀成就?

大师答曰:方便智慧为依瑜伽法本修持当下自显之身语意,身语意专注法本而修,当修法及持咒至相当数量,无论如何修都会成就。

磋嘉妈问曰:如何得达善逝本尊?

大师答曰:悟汝与本尊无二,汝外并无本尊,证自性为无生法身时,得达本尊。

磋嘉妈问曰:修本尊法,以寂静尊或忿怒尊为佳耶?

大师答曰:方便与智慧为依瑜伽法本修持当下自显之身语意,一切善逝寂忿主眷应所调伏者当如何调伏而化现寂忿眷相,彼法身一味,行者当修汝倾向本尊。

磋嘉妈问曰:修一尊等同修一切善逝耶?

大师答曰:三身应所调伏者之观想,现起一切本尊之身语意。无论彼如何显现,修一即修一切,成就一即成就一切。

磋嘉妈问曰:修一本尊后复修他尊,有何过失?

大师答曰:善逝为调伏方便,化现各部,彼实平等无分别者,悟无分别而修一切佛,功德无量。若以为诸尊功德有异而取舍,得无穷障蔽,以为本尊有优劣而取舍则不当,离此(分别),不论修几尊,皆是殊胜。

磋嘉妈问曰:诵(诵指诵观。)一如来,能成就一切善逝心否?

大师答曰:持深广见修,住于内性,将坚住本尊,持诵圆满,无碍成就一切胜者事业。

磋嘉妈问曰:倘见地超卓,可否不修本尊?

大师答曰:于正见得坚信为本尊,莫以本尊为色身,证悟法身自性时成就本尊。

磋嘉妈问大师曰:吾身当如何显现本尊坛城,我当如何修两部?

大师答曰:观汝心要为本尊即是观汝身为本尊大印(大印指本尊殊胜身相。)。

汝心变化多端,不论主尊眷属,皆佛性觉心所显。

磋嘉妈问大师曰:忿怒尊践踏梵天、帝释、天王于脚下,如此观想,无中逾越之果耶!

大师答曰:此为舍人我执之表义,践思念入法性,使执我者黯然失色,执彼为垫是愚痴。

磋嘉妈问大师曰:观三头六臂之忿怒尊与观一头二臂者,功德可有差异?

大师答曰:忿怒尊现多头多臂时,三头表三身,六臂表六波罗密、四足表四无量,诸般标帜表降伏种种众生及功德,此等形相实无自性。

磋嘉妈问大师曰:应如何修得本尊示现?

大师答道:莫以本尊为色身,彼为法身,观此由法身示现之色身,现起颜色、标帜、庄严、衣饰、相好,虽显而无自性,如水中月,当修得净念坚固时,能见本尊,交付教法等等,此境为汝心所化,莫因而迷惑狂喜,著之为魔所执,而误入歧途矣。

磋嘉妈问大师曰:得一本尊示现等同见一切善逝示现耶?

大师答曰:见一本尊示现,等同见一切尊,法身越量故。

汝将见汝修持之本尊示现,汝心渐调柔故,本尊为自心所化现,心外并无本尊。

磋嘉妈问曰:有说修本尊得持明位,何谓持明?

大师答曰:以自明心识方便,观汝身为微妙身相(大印),得汝觉心智尊赋予相好及智慧,此为汝所修部族之大印,是谓持明。

磋嘉妈问曰:持明住于何处?

大师答:汝心无住,而住于本尊相,然若达持明位,得不退转矣。

磋嘉妈问大师曰:应如何敬重本尊?

大师答道:敬重本尊之法,为纵至断命,不弃本尊,对本尊无有疑惑,未证无上正觉,须臾不离本尊,行住坐卧,观想本尊,汝自得加持及悉地。

磋嘉妈问大师曰:需不断修本尊法耶,若一法已得成就,仍需再修耶?

大师答曰:一开始依法本修持本尊,纵使本尊示现传法,中断修持,则成粗犯。是故不断修持为要。

磋嘉妈问大师曰:应如何修本尊法之供施诵观(原文作相近及成就。英译注释云:共分四支:相近、完全近、成就、大成就,为诵咒时观想,相近观本尊咒轮,完全近观咒鬘放光供佛,成就观得佛加持,净除业障,大成就观器世界转成佛土,有情转为本尊父母,声音转为咒声,思念转为觉性之显现,依汉译作供施诵观。)。

大师答曰:修本尊法,每座修生起次第、诵观、献供、放多玛、赞诵、祈请满愿,并以圆满次第将修持印契空性。

至上者,每日修八座,其次修四座,至少日修一座,不可再少,如是圆满三昧耶,汝将得悉地。

当汝生圆次第得坚固时,毋庸舍此身,彼已成熟本尊,此谓成熟持明位。汝身虽为(普通)人身,汝心已成熟为本尊,仿如像塑于模。

于中有时,汝成本尊而离此身如像脱于模,此谓大印持明位。修行人之躯体谓之外壳。舍此身时,行者成本尊相。

磋嘉妈问大师曰:何以有些本尊示现兽头天身,此非视本尊实有而修耶?

大师答曰:本尊示现兽头者,表该兽所有之特殊功德,彼乃汝心所化,非谓心外实有兽头之本尊可就也。

本尊双运亦生出兽头渣文妈,如普巴之食尽及灭绝使者或杨德之八渣文妈。正如金银双溶谓之合金(渣文)。彼由佛父大悲及佛母智慧所发。或方便自性之佛父与智慧自性之佛母所发。表示圆满其特殊功德之业行。

磋嘉妈问大师曰:主尊出世间而绕满世间天尊眷属,如此世出世尊同处,不矛盾耶?

大师答曰:出世间主尊为智慧尊,统领实质之部属如国王,所观之世间神执行彼指示,解脱敌障等。如是世出世天尊如王与侍从,故无矛盾。

磋嘉妈问大师曰:修本尊法,修观与持咒,孰为重要?

大师答曰:为成就出世间大印悉地,观调柔时心亦调柔,之后得见本尊示现,悟本尊实自心,则三身于自身显现矣(英译作破晓。)。

为成就世间悉地,息增怀诛等无量事业,持咒最重要,故需圆满持咒之数额。闭关未满莫闲谈扰乱修持,不论所成就之任务,务需坚毅持咒,要极力坚持。

磋嘉妈问大师曰:成就自显本尊,有何成就?

大师答曰:本尊化现一切善逝大悲方便之无碍业行,应所调伏有情之思维,化静忿坛城净土男女主眷或单尊,主尊及眷属位于奥明天宫,故不似其他天宫,色身乃无生法身为利有情,应其倾慕思维而化现者。

磋嘉妈问大师:对本尊供养多玛等,若尊接受,并因赞诵而欢悦,与实有之世间神何异?若否,作之何为?

大师答:智尊非为赞颂而喜,供养而悦,为清净汝心,汝观想迎请本尊,赞颂、供养等等。如斯行持,汝之虔诚清净汝心,以善逝不灭大悲方便,汝得加持及悉地。恰似如意宝珠,虽无利生之念,却圆满有情之祈愿。

磋嘉,西藏行人舍自性本尊而觅奥明佛陀,无丝毫之专注,诸行偏执撒满,不懂得净化三毒,供血肉多玛。非为出世间悉地而修,口求神通、子嗣、财富。误用密咒,泄漏秘密,贩卖口诀如商品,只顾忙于邪咒。很多转生为邪见者,部多、夜叉、邪魔。是故应圆满见力,专注而修,行四事业,成就出世间悉地之大手印果。

莲花生大师以答问体授予卡珍公主磋嘉妈之密咒口授圆满。

宝之印密之印托付之印    

第六节金刚乘心意练习——本尊庄严密咒敬授之最胜心意练习

南无咕汝爹哇打坚尼吽

(敬礼上师本尊空行圆满)

莲华生大师已于生圆次第成就,得本觉显现之灌顶。得住于大手印身契之成就。于显现界中,游戏于整个诸有及现相中。为现国王、王子及未来世有情利乐故,乃授与卡珍公主·磋嘉妈,如下教法,名为密咒教授之最胜心意练习。

磋嘉妈白言:嗳妈呵(奇异哉),大师!吾欲请求本尊与庄严修习之口授。以无有不依本尊得成就者故,乃应修如何本尊?

师云:修本尊与其庄严之法者有二:对下根之次第观想及对上根之无二身观修。

甲一对下根者

下根者当修如宝之觉心,即菩提心。首汝行者,无论何处,以秘密甘露或瓶水洗手、口、面等,于适意座以圆满或半跏趺而坐。

次当顾视为苦及苦因缠缚之三界众生。首发菩提心,以度披出轮回故,当修本尊身!次发悯一切众生之悲心,欲其离苦之关切,及要使其得乐之喜悦,并无执,欲其不离于乐。

嗣后,诵嗡、阿、吽三字,建立自为本尊之佛慢,并观本尊心间莲日月上之种子字。

再观种子字放光,召请十方一切诸佛菩萨,并一切上师、本尊、空行降临面前虚空。向之顶礼供养,忏侮罪障、随喜功德、皈依三宝、请转*轮、请勿入灭、生起觉心、回向功德之源(汉译者按:依原文次序译出)。遣送诸上师等或融入自身,两者皆可。此等均为积集资粮之次第。

于此之后,以积集智慧资粮故,从心间种子字放光,将自身转成光蕴。并放光向十方,将情器亦转成光蕴。此光遂得十方一切佛菩萨加持。

光反入时,器世间化光融入情世间,再融入自身,而自身之光融化,犹如镜上水气之消。此即融入莲座、日月、再入于种子字。种子字再次第融入新月(汉译者按:指种子上之“)”)及那打。那打之光为心之本性,其量为发端之百分一。如此数数观想。

当观想渐失时,诵观空咒等,及后出定。

如是圆满二资粮即成就二身为果。

于空性中,观自心性乃以本尊种子字之形式显现。又或观想种子字,转成表义庄严。由此变化,生起所修本尊之整个头、及庄严等,而种子字,则置于心间莲日月上。

由此放出三光召请一切善逝、上师、本尊天及空行从十方来至面前虚空中。献以五妙供。召智慧尊降临安住。

观想善逝及部主于顶上灌顶。及后遣送。

再观想顶喉心三处日轮上之三种子等,以为身、语、意之胜住。专一观修本尊。

若观想至疲累时,即作唪诵。

一、耳语金刚诵者,乃只令衣领听之。

二、具韵金刚诵者,乃依大成就修法时之韵律而作唪诵。

三、秘密金刚诵者,乃于意中唪诵。

四、如轮之诵者,乃观想从口出、入于脐而融入心中。

五、如鬘诵者,乃转动心间种子字周围之咒鬘,专一观想各咒字。

六、集中语之唪诵者,乃将心集中于所诵咒之声。

乙一间隙修法

磋嘉妈白大师言:修本尊法间,应如何作?

大师言:若不能唪诵,则供多玛及于摇铃后作赞颂。遣送智慧尊后,住于常人思维中。

若汝行者,欲献成就之供养,于面前置一图画、佛像或经卷,并以花染之香水献曼达。一刹那间,生起本尊佛慢,并由心中种子字放光。召请住于十方之一切法身及色身。请法身住于法器及经卷、色身则住于汤嘉及佛像。

观想住于十方之诸佛菩萨、上师、本尊、空行等不可思议海会,住于面前。向之献供,并作七种清净法。

于此之时,向本尊献食子。向护法则献水食供,做渣渣、泥像,或作其他修法。

若欲读一切善逝之语,观想一刹那间,舌变成空性,由此生一吽字,再由之生出一独股杵。观想言语由种子字经杵而出。无数之汝身,充满大千世界,各各于口中具杵。再观此语言为一切众生所闻,并于轮回中解脱。此为诵经之仪轨。

此等为常修中,间隙所修之法。

乙二结印生起次第

磋嘉妈白大师言:云何以圆满次第承接生起次第?

大师答云:若欲修习圆满次第者,自观想成本尊后,遣送智慧尊。将三昧耶尊融入光明,转成本尊种子字成一“吽”字。吽字渐收成那打。那打渐小,而成明空性。于此境界中,住于“万有之当体”中,空、无分别了知、非有非空。又或数数思维上师所授圆满次第之口耳教授。

若汝行者如是修习,每日三或四课,则汝可于即身,或无用再生于中有处,住于大瑜伽,得本尊大手印身。纵生起次第之力未全具,于再生时,住于大瑜伽境界,无疑成就大圆满之持明位。

此等均为对下根者之渐修法。

甲二对上根者

磋嘉妈白大师言:具上根者又如何修持?

大师答言:若具上根者观想本尊,已无须次第行之。只须诵一心咒,一偈甚或动念思维本尊,即能确实观成,当下即成及自成者,如泡沫出水。此乃从法界中召请本尊。

自成本尊为空,见本尊无自性为智。空智无分。

世俗谛为无间现成本尊,胜义为了知本尊自性,以无有故空,故世俗与胜义无分。

本尊现为父佛为方便,现为母佛为智慧。故方便与智慧无分。

本尊现为相者乃大乐,无自性为空,故空乐无分。

本尊现为相者为觉,其相无自性为空。故空觉无分。

本尊现为相者为明,其无自性为空。故空明无分。

如是自观成本尊,身既可见而又无自性,故超老死。语为不断或心咒无断。意超生死故为法性续。

每日四相——行、住、坐、卧——均不离本尊,此为具上根者之道。此为极难而为过往世专修者之所修。

乙一观想次第

磋嘉妈白大师言:敬请开示观想本尊者如何令本尊常存心中?

大师答言:首为观本尊之口诀,无论观对生或自生本尊,得上师口授后,上师当赐汝弟子加持及护荫免受魔障。

次安坐适意,置一精制本尊画像于面前,稍坐令无余念,遂由足至首观察至细。再观全貌。间作小息暂不想画像令己松弛。如是屡屡观看整日。

该晚作整夜眠,昼起再看,于晚间不作本尊观想,而住于无念中。

嗣后,纵不观想,本尊亦坚住心中。若不能,观像、闭眼及观想面前之像。尽自然观起本尊之时间而坐。若观想变蒙或不清,观察画像后再作观想,令其坚住。断诸妄念而坐。

若如是修持,即有五种觉受:动之觉受、成就觉受、串习之觉受、坚定觉受与圆满之觉受。

一、若一时心未能定,即有无数思想、意念与回忆,此为动之觉受。经此渐能驭心,此觉受如悬崖泻下之瀑布。

二、后稍作本尊观想,全形相与显色同时坚住于心,此为成就觉受,犹如小潭。

三、再者,无论远近,观察均甚清楚,而于一坐中六分一时清楚住于心间无有粗想,则为串习之觉受,如河之流。

四、次,无有念动,能整坐观想,此为坚定觉受犹如须弥。

五、再次,若能终日,或再多不失本尊之手足,甚至身毛之坚固观想,而无妄念,此为圆满之觉受。

行者修之,直至诸觉受!

若久坐而观想本尊含糊,身不调顺。人感厌倦,而无法继续观修,此时妄念更多,故当稍歇,再作观修。

直至能观想清楚,勿于夜间观修。总言之,作短坐之观修为至要。于有阳光,天晴或有油灯时观。莫于刚醒或疲累时观。

晚间,作整夜眠而于翌日作八短坐观修。

观修时,若率然起坐,则集中力失,故应渐修。

若于修时能观想清楚,可于夜间、黄昏或清晨修之。

总言之,勿令厌倦,观想时集中意念,令串习性稳定增长,并观想本尊之整个形相。

乙二延长观想

磋嘉妈白大师言:观成本尊当持多久?

大师答云:当获明相,及如上稍有稳定时,持之时限可作延长,一般而言,唪诵所占时间最多,然唪诵之时未至,一座之长短,则按能住于观想之时间。

于每坐之内测量,出入息之相间为至要。若以外测量,时与座数为至要。

以坐数而言,可保持每日每夜四坐,每坐愈长愈好。度量坐数之作用在于不坏自身调节,能有和谐之修习,易于集中,及能作长时间观想。

至于记数,勿以声数之,当用心中数珠。如是,渐增数量;令休息与观想相间而行。

若说以影记数,将昼夜分成十六或八坐,每隔二日影作修。余作休息。简言之,修八坐短坐,而间八以休息。

稳定后,每日修两短坐渐作延长。渐次即能作整日修、昼夜修、半月、整月等。

简言之,无论修法如何稳固,勿令疲累,等间行之,任运延长,安住无想不动明空中。

此为延长本尊观想之口诀。

乙三清除过患

磋嘉妈白大师言:于观想太专时,于形态上之过患当如何清除?

大师言:若欲清除形态上之过患,其中有二:认知过患及除治之。

又于认知而言亦有二:共与不共。

共过患有忘失、懈怠、忧虑、昏沉、掉举、太紧与太松。

一、忘失观想者,为观修时散乱。

二、懈怠者,为懒散而想:“稍后再修”。

三、忧虑者,为恐观想不成,反成妄念。

四、昏沉者,乃因外境,因缘,或自然而得之昏沉。

五、掉举者,乃由外境或特有行为故,而生之者。

六、太紧者,观想已得,然仍不满足故,再加功观想。

七、太松者,观想渐失,亦无动于衷。

于观想本尊之时有以下十二种不共过患:雾与云、上下颠倒、形态变、数量变、坐式变、身显色变、只见显色、只见形态、靠边坐、渐失。

今开示除治过患之法。对七共过患,当以八种用功以除之。

对忘失用系心。以信、决定及精进对治懈怠。以正念作忧虑之药。以对治昏沉故,生起热切、沐浴或经行。于掉举时,生起厌离轮回,以绳系心于执持,缚于观想之树。简言之,对昏沉与散乱,用警觉为守护。以平和对欲用功过紧。若过松时,以精进观想。

对于对治本尊法之不共过患,观看法像每一细节,若遇云雾或含糊,观无念空性后再修,以无念、观法像,及观想相间而修。

此身比例、庄严、坐式、形态变动、观想身为物质、极巨且稳。想鸽能于鼻孔中进出,鸟、羊、鹿等于臂足间游玩,想其如佛像般稳固。

若数量变,集中观想一至二尊。若只现显色,观其形态。若其色按自身血、胆等热而变红、变黄,当作休息。若其相渐次消失,集中清楚观面及手。至于不完整之过患,逼真观想整个身相,包括庄严及表征。

简言之,不坏此等过患生起疲累而修,嗣后,观无念空性,及后,观看及集中本尊身相。

此为清除观想本尊时诸过患之口授。

乙四以本尊作锻链

磋嘉妈白大师言:若以本尊作锻链,应如何为之?

大师告言:以本尊作锻链之口授者,乃以无念观修直至远离上述过患。以无念及本尊观想,相间而修。若能清除过患,观想本尊,可离无念而专观本尊。

今以本尊锻链者,若能无过患观本尊,观其站直、坐卧或俯卧、于平原或山峰、或近或远,于石中或水底。以随欲观本尊于何处而锻链。

乙五与本尊融合

磋嘉妈白大师言:若与本尊融合,当如何行之?

大师告言:以本尊作锻链已,并串习之,将之融入自身。或作单尊、或作刹土坛城之观想。以与本尊连系至胜义故,本尊乃由自身之意观想而出并住。汝心之与八识,乃成身相及本尊之智。以胜义言,其为觉性之心,大本生智慧、果之自性,本尊不由他处生。纵示何相,以无自性故,成无二相。成本尊身乃离执著,以其金刚身、语、意乃以无自性而显现故也。

纵汝心现成本尊,其本无自性。以无法度量或作如是如是之表示,故其为法身。

汝行者,以于此义修习故,当守此法之六三昧耶。勿断授汝口诀上师之信心。作有益三摩地而离无益者。勿令专注被世务荒废。保任直至圆满勿弃本尊,密守汝修之本尊勿作弃一本尊以受另一本尊之思维。任一所修之本尊平等,以观一切佛故,若非知有本性无自观修诸佛。即使本尊之观想亦为思维之一,除此以外,无有成就或观想之处。佛菩萨乃含于汝之本尊中。又或观多个本尊,仍为自心之展现。若观单尊,亦为自心显现。

此为与本尊融合及连于胜义之口授。

乙六成就本尊之法

磋嘉妈白化身大师云:若欲以本尊为道而成就之,当如何为之?

大师答曰:成就本尊之法,先于面前观成本尊,再观自生以巩固观想。于此之时,应停诸念诵。

今将修本尊之时,布置成就坛城及供品。于面前放诸法物,稍作休息后,坐于适意座中。

召请上师及本尊与眷属,顶礼、献供、赞颂、及作八支。令本尊化光融入自身,如同自成本尊之法。为关房结界并清净供品。

以三三摩地等,观想坛城及本尊。作胜住及灌顶。召请及融入智尊及皈依、献供、赞颂等。

再次观想智尊于面前,与自身分开,而作念诵。念诵圆满,作赞颂。

将与已分开之本尊,再次融入自身,住于本尊慢而睡。

明早起来即成本尊而作念诵,并如前修仪轨。

清净饮食并以之作会供。

以此法,无论以单尊或眷属坛城作锻链,均能成就之。

此为成就本尊之口授。

乙七成就之相

磋嘉妈白大师言:成就本尊之时,何种成就之示相当现?

大师告言:示相有四:相、梦兆、示现及实相。

相有四:烟、焰、萤火及无云晴天,此为境界进境之例证。

五种梦兆如下:见佛与菩萨与己别,见佛与己无二,见己为本尊无前后,见一切佛菩萨向己敬礼及供养及梦见一切佛传授开示甚深法。

再者,屡梦一己赤身为清除习气之相。梦攀梯升天,为入道之相。梦见骑狮象为登地之相。梦见神祗微笑,为得授记之相。

纵得此等殊胜之梦,亦无须兴奋。

有修持中之外、内、密示现。

一、修法中之示现:见物质如细物、种子字、意表、细身相等,或粗念如火、水等五色球体等。

二、内示相者为观本尊时察内外息之动,身浮如棉,及离老坏等。

三、密示相者,乃修本尊时见其为幻尊,智慧本自存在,对一切人慈悲平等,一切觉受为智所照现。

实相者乃指外内相。外相如见光、见本尊法相等、巨响或香味,油灯自燃,颅器飘浮及轻安等。内相则为悲心扩大,执著消除,脱离偏见,具清净三昧耶,敬爱上师佛故,不惧轮回与不受魔罗所迫。

若此等示现生时,勿作兴奋,继续精进。

此为修本尊时所现诸示相。

乙八修习之果

磋嘉妈云:修本尊有何功德?

大师言:修习本尊之功德为清净障碍及积集资粮。

以观本尊令思量静止故,能清净业力之障碍,扰人之情绪及轮回之处。

以积聚资粮言,共分五果:道果,即四持明位,及最胜果。

持明果有二重:功德与圣量。功德为六通与四神力。圣量为四持明位,即成熟位、持命力位、大手印位及自生位。

最胜果为观本尊时变成柔顺,纵功德与智力不多,必成圆满佛位。

乙九五道之配合

磋嘉妈白大师言:以般若乘言,必须以道作次第。如何能将修本尊坛城,配合五道,直至圆满?

大师答言:修本尊坛城者有四面:资粮这、见道、修道、加行道。

此四次第可配以行果四相:行为资粮道,行圆满为见道,果(成就本尊——汉译者按)为修道,大成就则为加行道。

丙一资粮道

资粮道有四。修当体为暖之胜定,修微妙观想,及单尊为顶,修全部显现及详细身相为忍,修无碍聚集为世第一法。

一、以当体正定,决定一切为汝心所造,于无生本心中修无念。修之至悟。

此胜定为无生空性之自性展现,即修此认识,了然悟空有不二。犹如空中为光所照,所现明明了了,却于明下中无有分别。

若修至调顺后悟于此,即已越大小诸乘之界限,当显现成就暖之十一相。

·虫不于身上生。

·内外染污清净。

·离四大诸病。

·得身安乐。

·调伏自妄念。

·离诸食物,光彩容焕不衰。

·欲念不兴。

·离五欲。

·趋小乘见与行,习气尽。

·八风不动。

·能忍甚深法。

此为十一不退转之相。

二、于顶中修微妙观想及单尊者为专注此微妙正定及单尊直至于三界中广现。

专注于顶位之相,为内外欲不对外物生,而不为外五大所害。此为心与外像融合之相。

三、于忍位修详细身相之瑜伽者,乃以三部、五部或任何数佛部锻链寂忿诸尊。

修持娴熟后,能于当下正定中放光,及本觉能观想乃至千佛之坛城,为圆满之相。

得忍位及能显诸像之力调柔之相,为能转沙成金,变水为干地,炭中生芽及能控制一切所感之物,此为驾御自心之表相也。

四、于无碍道中成就聚集为世第一法者乃修法界大乐之义。若已观想稳定,可续观五种庄严,并于吉时修仪轨等。

若此等专注力强,得身命之持明位,并能于六、十二、或十六月内得佛部之总持。身命力如同日月,可于一时将寿命延至百年。

若专注力弱,则得成熟之持明位。弃此身时,于中有中得本尊圆满身,此为生起次第坚定之果。

丙二见道

今当解说行圆满之见道。觉此身为幻化身后,染污已尽,得出生死身命不变之持明位,不留形之后,得五智四神力后,觉胜义之本质,纵于三大阿僧祗劫中显现为无数相,于见道中现神力,及作利生事业,于种种诸行中无染著,并于化身处得亲传。并离道之退转。

丙三修与加行道

今述成就作为修道。修道者得虹身大手印位后,将胜义引为实行也。

纵于修法时,汝心与诸佛之心无别,仍须于下座后求保任,故意住于定中也。然今住于不动专注中,此为大手印之持明位,且于阿的瑜伽不动之觉受。于此境中不动作显现与幻作,以利乐有情。于意或表示中,即能从报身处得教授。

若大成就之加行道,自生之持明位,汝之功德庶几与佛之无上功德同也,然此定境能否增益,仍有别也。自生之持明位即能即时增强矣。

聚众开示,得加行位,金刚正定,以无勤神力利益众生。此为智慧现为诸行,亲见法身,得其教法及加持,清净边见之微细障碍。

此为得行果四相、五道、四持明位之渐道。

乙十顿超

磋嘉妈白大师言:宣说密咒捷道,可否顿超诸道者?

大师答言:亦有顿超诸道者。有等可同时经资粮道、见道、修道而达加行道。无用拾级而上,有等人可由见道得究竟,于修道得佛位,亦有渐次至终得佛果者。众生以其根器与专注力作如是分。

此四种人分修四种法,不计来生再趣入佛道之事。盖果位密咒乘者能于即生离轮回过患,无须再世,便得三摩地位,本自成就之身也。

以得无分地并于一期得法身故,上根者得修法身之道,串习之,并以当体为道。

以得无上智地,并得大乐身故,具悲者得修大乐之道,串习之,并以大乐为道。

以得大聚集轮地,并得化身故,具忿者得修超升之道,并串习之,此等人以本尊为道。

如是,清净三身之界,串习而得三地,此等果均于汝心,决定佛果,非在余处。

此为顿超诸阶之道,具无上功德。

乙十一身与智

磋嘉妈白大师言:云何得密咒果,五身与五智?

大师告言:如上诸根者,以上述四法为道,得最胜果,自生五身,与五智之果也。

法界体性智者,为一切诸佛之相,汝内在之本性、无构造者,本然无修自性,无整、无生、本来清净、不生不灭。

大圆镜智者,纵法界离诸实物,其本性自明,万法如镜中显现,以无自性故,于明念而得明明了了。

平等性智者,法界为无有间断自生觉性,而此觉智,乃无构造者。诸觉受为无生、无二、为大平等。

妙观察智者,仍住于无二平等中,万法总别之相,无混杂与全体,无明习气已弃,而遍满之智生起,无有迷念。

成所作智者,乃如上寂而常照。此无分之智乃自生,保任二利之圆满。

此五智乃汝觉性中,不断别别而生,然皆不离法界之根本智者。其根本者,为本然俱有之法界体性智,三时中,行者无有稍离也。

左为五身之生也。

法身为无整治之本性,甚深自然,不生不灭,而无构造者。

报身为觉性中自生智之受用,以诸身与智,藏于汝心故也。

化身为智慧所生之大悲,遍然显现。

大乐身为觉心之无生大乐。

自性身为前四身无分,为自觉心之自性故也。

以五身及五智乃自生故,各为一切佛之身。行者于道中次第观此五智为自心之本性,当行者离此色身时,以无得得五身五智,以超乎诸念而念之。

左为于佛位,利有情之宣示。一日于众水中反映背后,仍为一日。同理,真实圆觉者之法身,不离本性之平等,幻然显现,或为报身或为化身,对应等空有情之根器。于利乐众生之同时,法身仍为无念也。

如日不知利于众生,二身亦无利有情诸行之分别。利生乃由敬信力故。

大师告言:磋嘉,末世中五百年后,密咒者多,只能说而不修其义。他们把密咒道,变为咒术,滥用三昧耶物,于空洞仪式中。他们于市集中建茅蓬。宣称修双运,而实质沉迷世欲。宣称修度脱,实沉于嗔怒。好坏混淆,他们将口诀作交易,甚至由师售与弟子。他们将密咒作为投机,怀政治动机,及自私野心而修。

于此末世,密咒将由语言所障。密咒加持力,因不明其义而消失。故得成就者少,密咒接近消灭。以来世宿业具器者故,当将此语传承记下,及宝藏之。

于也巴之高峭洞中,于猴年末秋月廿二日,余、磋嘉母,记下此口授宝鬘、密咒心意练习,并藏之若宝。当遇宿业具器者时,愿此等语授清净其智慧之障碍,而愿其得持明位。

宝之印、密之印、深之印、托付之印。    

第七节 无垢修持晶鬘

敬礼上师

时大师莲华生,拥具加持教法之持明,住啤吗冈珠晶隐地,卡珍公主磋嘉妈向之求法。此一时也,大师为未来世有情故,开示无垢修持晶鬘。未来世之大众,谛听!

化身莲华大师示言:若心诚修法,须有具德可信上师,得清净不断之传承者。

若汝师虚诳,教法错谬,则汝所修持均为颠例。以此乃极险,故遇具德上师实为至要。紧记之!

磋嘉妈白言:何谓不断之传承耶?

化身大师答言:须由法、报、化三身而下不断之传承。我之传承即为此也。法身普贤王如来传与报身无量光佛,又以善巧方便传与化身的我,汝,善女人,从化身中受持,即是得此传承及其加持。

化身莲华大师言:上师不应对非器及缺缘者授与心要。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答言:此等之徒不敬师,只为骗取教授。接受此众,必将教法转托他源,徒令口授浪费。不按传承之告诫。以此等人不修持故,将甚深法与之,与将金粉撒于水沟无异。斯非教授之根器。以不理解与缺信故,此等无能任持教法。将口授付与非器,教法变成文字言诠,令教法变坏。若授与非人,教法糟蹋,毫无义利。为保持此甚深法要,应善巧审查、及抉择弟子根器。紧记之!

化身大师言:勿以法传与曲解者。

磋嘉妈白言:为此将生何种过患?

大师答言:此等非器,无能了悟口授要点。以缺传承之授与故,不能与法合,而其品器遂变腐败。以法传与巧作世智辩聪、善于词令者,只令谤法。谤法者积集恶业,而汝本身,以忿怒故,亦卷入恶行。此是之故,师徒由法却均集恶业。无有义利也。

化身莲华大师云:勿让糟蹋教法者相随。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答言:商人追逐名利生计,不以法为祈求。只以曾“修习”,“受”与“了知”佛法为满足。于微小得、名、食、财、乐与敬之求,即不守教授,纵曾得上师之密授,亦复如是。反之,肆意宣扬,揉杂错误,与吹嘘以哗众取宠。勿以教法授与利用其师及佛法行为如骗子之徒。不必将无死甘露,自已仍未尝受,便给他人,故应只付与至诚恳求者。若糟蹋密咒道甚深法,则不能获加持,空行母及护法众将怒,致招来障碍。紧记之!

化身大师言:由此口授撮出甘露传与堪能持续修法者,自内心愿求胜解者与恒常修习者。

磋嘉妈问言:何谓也?

大师答言:此类人,以师为佛,生大信心。以口授为甘露,得信力。以心无疑虑故,以教法为如意宝珠。知轮回苦恼为毒,为来世精进修持。以现世驰求无益,于欲成就无上觉中坚忍。此等尊贵者,于名利染著竞逐之过患中无染,而为胜利者之秘密心裔。若将教授付于此众,于自他均有义利。紧记之!

非器无能盛雪山狮子乳。然若注于金瓶则为极妙。

化身大师云:若以一期觉悟而不欲自律者,则修行无法入心。故自律为至要。

磋嘉妈白言:何能进入自律之道?

大师答言:初修法时,若不自律,则为懈怠、自欺,却无能有成也。以此故,住于静处,如尸林、高地、雪山、僻处、成就者所住之地、密林等,于吉祥之月如夏秋季等,或于吉祥日如初八、白月、十五日等。

于此等地,汝应扫净、敷座、设坛城、陈设供品,于坛中安奉正觉之身、语、意(汉译者按:一般以法像、经续、塔表正觉之身、语、意)。向地神、龙族等放多玛,献以饮用,命无障碍,应来护助。

于翌晨勿呆误。向上师三宝献供,召请本尊、空行、护法并献食子,如是修法。放食子时,勿向外,应向己身,作勿令成就漏失之缘起。

于尽日一切觉受,皆视如梦。意者,任运安坐一切所显均无修整。任一切觉受即归自然与放下。安住明觉而无执著。

于中夜,以厚眠入法性,而住于无想中。坚固思维,望能知梦!以此能令梦中住于法性,而无散乱与梦魇。

早上以法性为道,当此睡醒时,汝身放下,意住法性,以无执、无修、无昏沉修本有觉性。勿堕懈怠,以醒觉自律而修。

出关前勿穿他人之衣服,以能招罪障与漏失故。若食太甘,易堕欲望散乱。若食太薄,则体力消减,无法自律续修。食宜调和合宜。

勿食不净、偷来及弃食。勿食犯戒破三昧耶等之食,或被恶念所染者。否则,成就延误或未及期出关之障生。

勿动床座。若于满所发愿之数,闭关圆满前,移动床座,则祥兆境界将失,并遇突然之障。

勿为他人修保护法,或为人驱魔,否则自己能量即减。勿洗刷身上、衣物、头、发等之污垢,否则成就减灭。勿剪发、剃须、修甲,此等均减弱咒力。勿于关中替人说法,否则障成就之兆。不只于一次受发愿闭关日期之戒,而每日均受之,否则受魔罗之影响。

与人交谈,则咒力不生,故当禁语。若以金刚诵念密咒,或扬声诵忿怒咒,其力消灭,非人与神祗惊伯晕眩,故如法低声以诵。

若躺下而诵,手放胸前记数,则能自障。于任何时,坐者身直则脉直,风可运行自如。以心风相连故,风运行自如者,心则易于集中。以此甚深义故,应作七支坐法。

无于日间眠,以生多种障故应尽法除之。

勿将涕唾吐于人多来往处,否则咒力损灭。

于出关前,断一切利他、追求或散乱之行为,及一切扰乱身、语、意者;安忍集中于修持中,功德增长能自受用。

于关中,若一切善恶示现或幻相等,勿著于喜恶或取舍。要住心于自然直至圆满。

闭关圆满作酬恩献供,开闭关限制,然于数日中仍住于关之境性中,勿入市集或远行。三日内,除自己床勿睡余处,勿见非共有三昧耶之人。

勿以法物示人,勿将成就物(出关前早上供物)与人而留自用。

由入关至圆满,纵何事发生,勿中途出关。以此为魔罗所生障故,勿顺从之。

于任何时,修行果者,勿偶然住于世法。勿随手拈来而食。勿著脏坏衣。勿随处躺卧。勿令人见,或去人来往处。勿作瑜伽律仪之非时行。于任何时,行为均应检点。

总之,若欲得乐,如法修持,更应自律,并于不如意处安忍。于昼夜中分段修持,则汝之乐长久。紧记之!

化身大师云:若欲得无上觉,而不能守护闭关时限之戒,魔障即生。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答言:若己发愿修无间断之口耳教授,诚修对治:以离对于别人恭维之染著,对别人因恭敬顶礼、献供、求加持所予饮食之贪著,此只能扰乱无定无信者之净修。

初者,可发誓修三日、七日、九日、半冬月、一夏月,渐次推至年月。发愿修十二年最为殊胜,次为六年,三年或一年则更次之。若仍属不能,当守如下律仪:以身、语、意全部投入于修法中,维持六个月、夏季或冬季,毫无懈怠或惰住,此中利益甚大,并能入觉悟道中。

总之,不能守戒,乃违越之主因。故不当受不能守之戒。自按能力受可守之戒。如此修持则更深,紧记之!

化身大师云:于实践上师真实口授以修持时,勿言为至要,应作禁语。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答言:一切散乱中,无利语最。由此而生无义空言,即扼杀修持。能禁语者为最殊胜之闭关;能使人于闹市中,仍无散乱。

纵修何种自律,禁语最为第一。若不能者,最低限度于关中禁语。以禁语故,修持不致为俗语所乱,语之力得成,而速获成就。

总之,修法以外或与法无关之言语毫无义利,不需要者。若于停止日常语言之后,仍不竭力用语言唪诵以达无上觉,则犹如喑哑。紧记之!

化身莲华大师云:观修本尊时,了知身、语、意之定止为至要。

磋嘉妈白云:何谓也?

大师答言:观身为尊身,显而非有,为身之定止。以语持本尊咒,清净明朗,如虚空性之回响,为语之定止。其意,清净离思索,显空不二,为意之定止。不离身、语、意之定,是谓大手印。

于持续唪诵善逝精要之三字时;嗡为身、阿为语、吽为意,即与一切善逝之身、语、意无别。

总之,若不离身、语、意之觉,修密咒道决不致入歧路。紧记之!

莲华大师言:记每座之时及唪诵之数为至要。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答言:于唪诵时,将每日分成三或四座,发愿昼夜唪诵,以一千之数为最胜,五百为次,最少乃百零八遍。

圆满此数之前禁语,而不让俗语渗杂。若如是者,无障可生也。

生圆次第无分、修行果犹如缓流为口授实修之不共处。

一切所冀望者如净垢、积资粮、除障、速达二成就等均容易以生圆无分及行果唪诵而得。

于一切唪诵中,当诵嗡阿吽,为一切善逝身、语、意之精要。其为最深邃及包含一切。故发愿唪诵或置于他咒之头而唪诵之能得大加持。

总之,集涓滴可成大海。勿让两唇空过,无间断收集密咒之每一字,亦为至要。于某一点即得成就。紧记之!

莲华大师云:苟不能以方便知见双融,密咒将流入歪道。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答言:方便者修法之无诳原则,或为生起、或为圆满次第。知见为见,法界空性之义及自光明。若不了知见为自空性,于己体现,则非入于知见之道。无方便之知见,无能有任何境界,以无知见之方便,法性不能入于修持中,故须将二者双融无令分离。

总之,将方便与知见分离,犹如鸟欲以单翼飞行,无能达佛境。紧记之!

莲华大师云:若不修根本后得无分,无法入空性界。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答言:于上座时,住于如幻法性中,觉受而非分别。于下座时,了知一切皆为空性、无自性。对空之觉受无动触与执著,必可超越上座下座,离于所观之境及特征,如云雾于空中即时消散。

总之,无论上座下座,观法性者超乎明与障,如揽镜观物者。

莲华大师云:修持时若不能自然清除沉掉,纵有修法,仍不免堕入两端之过患。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答言:于上座时,住于自然法性中,于沉掉生起观照之,见昏沉本亦法之空性。于掉举生时亦观掉举,所掉举者亦为空也。

若执著于摈弃沉掉之念已除,则无染于认定其为实体,沉掉即自解脱,而不会推之至极则。若能修习自然清除沉掉者,自生之定境已生。

总之,一切定境为对治沉掉者,则变为思维之定。了知沉掉之根乃空性为至要。紧记之!

莲华大师云:若不能将法与生活融合,各座修法即变成脚绊。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答言:修法时,平等住中所觉受无造作之法性,应带进下座后之每一境;或行、或走、或卧、或坐。于一切所为,若永不离此修法,即能长住于此法性。修法即超越各座之限。

总之,修法者困其身心,不运用修法之精要,即为枷锁所绊。紧记之!

莲华大师云:若不行献供与忏罪,则业障无法清除。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答言:于修口授之时,应“以法为道”。即以观想、献供、绕行,造渣渣(小泥像)及食子、朗诵、讽颂、抄经等法行,转为无修整之道。不断行此。若以染著、懈怠等,则无法圆满目的。

总之,若不以无分别执持著法,所作善业只引轮回中之乐为果;彼等不能成觉悟之道。此则成为无意义。

以此之故,于无执染之境界中行身、语、意之善行,尤为至要。紧记之!

莲华大师云:若于修法中无有示相,则教法仍未生用。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答言:内示相为内在而生之乐、明、无念。离诸实执,不为妄念所牵,心即自解脱也。

获得法的加持之中示相,为能断恶念,超诸艰难,不为病、垢、魔所乱,此时加持,即于自身语中现。

外示相为心以修法得自在,不为八风所动,我执之结自解。

总之,若缺法之上师者,定法无从生。以此之故,依止具相续传承,妙成就之上师,为极至要。紧记之!

莲华大师云:甚深教法无结集。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答言:若殊胜之上师,宣说甚深法,纵为一言,具器弟子即依之修习,定法即生,果能圆满。

磋嘉,汝无生之心为空、明、遍满。当常感受之。

总之,若法之上师殊胜,无论何往,汝均得甚深教法。紧记之!

莲华大师云:纵修何法,若非为众生者,修之法,只导致声闻断灭之境。

磋嘉妈白言:如何引致耶?

大师答言:将口授作为修持,修习佛心以得觉悟,乃为众生利乐故。为成就他人之利故。此非共乘之目的。为己之平静喜悦,放下与解脱,乃下乘之道。

总之,只为一己之平静,为苦之源,且无义利。

修法只为自利,而得乐者鲜也。以此故,只为他利而修实为至要。为他而修之时,即离我执而自身利益即得成就。紧记之!

莲华大师云:若不以无缘大悲作修持之依据,一切功德源即浪费。

磋嘉妈白言:何以故?

大师答言:有执之功德源,无法增长故,必尽。若善以无执回向所修,功德之源无尽,此亦即最上觉之主因。

无执者何?无“我”、无“他”、亦无功德源之想。将一切想,溶于空性中。

总之,功德之本无误,若为无执所持。现有所执之我已行善!并将功德回向世法或名声,为颠倒之回向。

莲华大师云:具善巧方便之功德源,超乎其他。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答言:若以善巧而行口授,练于真义,印以无执之回向。此即能远超实执之修持,纵修何法,功德之源增长。

要之,至为扼要者,为令功德之源无尽,不断增长,直至得无上觉。无论如何,放下回向之处、回向之能与所,不著任何痕迹。紧记之!

化身大师莲华生云:与三调谐之伴和合,即能除魔罗之障。

磋嘉妈白言:何谓也?

大师答言:向调谐之真实上师依止,观之常在顶上,使得向之祈祷及献供。与调谐修法,并具同一誓句之友作伴,其为不追求世间法,为未来故决意修善行者。

依附调谐无错三教法,将之实践,遵照具德上师之敕,修生圆次第之甚深教法。

若与此三无分,魔罗无能障也。

总之,以自心为证,作三宝不唾弃之行,结果必为殊胜。紧记之!

莲华大师云:修法者,得好基础为要。

磋嘉妈白言:何能得之?

大师答言:首者,若缺积众资粮,则无能遇具口诀之上师。若缺数敕修习之业,无法了悟教法。若无诚信,无能见师之功德也。又若缺戒律及誓句,则与修法背道而驰。若无口诀之导,不能知修持之法。若无精进坚忍,无法入修持之道,而功德转堕于懈怠。若无决定出离轮回中之追求,无有能于修法得圆满果。

若均无上列之过失,修法必至成就。无上觉悟之成就,须无数因缘之和合,故当精进!

要之,舍所应舍,为所应为,勿令身、语、意堕于凡俗而加努力,其果必殊胜。紧记之!

莲华大师言:谨知佛法无有义利,必以之住心中,并实行之。

磋嘉妈白言:如何行之耶?

大师答言:对见广大了知,对教法无边见。夺修法之宝座,将一切法之义,集于心中。启行为之门,莫令见与行不合一。具得果之信,使轮涅一于法性。知守三昧耶之规范,不越此戒。如是修者,修法则无所谬误。

总之,勿让修法堕于平凡,将之吸收于心,及以之实践,紧记之!

莲华大师云:于未来世,末世黑暗时期降临时,有自称修行人者,未得允许,却教人修法,自不修持,却教人修持,自不解脱,装作教人解脱之道。充满私欲,而教人抛弃染著枷锁,叫人慷慨。对自己所为之善恶,一无所知,而信口道人家所为是善是恶。自无定境,诳称利他。吾知将来以佛法之名,装作伪善、欺诈、行骗者多矣。

于未来世欲修佛法者,当读此莲华散人所造之嘱言并自验证之!

当观轮回过患!此生一切均为无常,至为明显,应自内省思维!多闻成就大师之传记,知其如何自律。觅得具德上师,以身、语、意至诚承事之。

于初,勿与之如平辈之交友,而以学习与观想断诸邪妄。

次不断修持,并作坚忍。

最后,以修持将法融合于心,并对治妄念等。

常守誓句与戒律,无令退转。修法无令间断、或推迟,应即修之,以实践所发之愿。

纵吾一散人已得成就者,无有散乱之时。见诸迷失众生,正受驰求世法、烦恼、欲望及黑业之苦时,悲欲泣也。心为愤慨而痛。

己得人身,由善恶业而受乐与苦,不期以即身成就者,纵修一座皈依亦无,而代以追求、野心、散乱、今生之享乐,而积集恶业,实无有心者,其心已腐朽,魔罗之鬼已潜入其心,其为诸魔所骗矣。

若由心深处以三宝作依怙,修即身成就之法,绝无被三宝所欺之可能也。

受欠缺衣食之苦,实无可能也。人常称缺修法用之衣食,故无暇皈依或修法,并谓无有余暇,其实为无耻而自欺也。

当下,当诸根具足,并有暇之时,若不努力修觉悟之法,转瞬即被业风所吹,直至死主之处,而死之时愈近。于此之时,方才发狂想诸法,则只惜迟矣。紧记之!

总之,修法者无有成就,除非紧记死字于心。

未来世具器者,吾莲华散人,无诳语者。任何所为,尽力使死时无悔!自顾而尽力,望有救他之能力。

此教授,名为“无垢修持晶鬘”,显为无死甘露之心要,向化身大师莲华生处所求者,以身语意至诚而求者·卡珍磋嘉。

以后世利益故,将之纪录并藏岩,以不应宣说故。

若遇具器者,当使之实践。

此为“无瑕无垢修持晶鬘”之讲授。

宝之印、密之印、深之印、托付之印。   

第八节 极微心要口授

敬礼上师

卡珍之磋嘉妈自八岁侍化身邬金莲师,如影随形。

时大师欲离藏土赴罗刹地,吾·卡珍妈供金与松石曼达,并转会供轮已,白言:大师!汝正往调伏罗刹众,吾则留藏土,纵吾侍大师多时。师,此老妞以对将来命终时无把握。特此恳请师将诸教授,撮而为一,乃易于修习者。

大师答言:具信至虔具德者,谛听!

从身要有甚深诸点,宴坐放松,自觉任运。一切皆只此矣。

从语要有持气持明等法,无言住于声哑。一切皆只此矣。

从心要有守意、任运、舍弃、融入、内视等诸要,一切皆只住于大自然,游戏自在,别无散乱。

然心于此并非寂灭。若念无欤?如阳焰亦续照耀,若念有欤?无表色、形色、即为空与完全醒觉——此为汝心本性。

得了此体,再加保任,即为“见”。住于此境不乱、不守不散,即为“修”。于此境地,对六入无执无染、无取舍、无期望或恐惧,即为“行”。

一有迟疑,即祈请上师。勿住市集,修于静处,放下此生最依附之执著及连系最深之人而修。以此,身纵是凡相、心已与佛无二。

于死之时,如下而修。

地收入水,身形变重而自不支。水收入火,口鼻干涸。火收入风,身热变无。风收入识,呼如风吸如喘。

于此之时,感重山所压、困于黑中、趺入虚空。又伴以巨响与余震,漫天强光如展绸缎。

再者,汝心自现寂静、忿怒与半忿怒诸尊,多首者充满虚空,住于虹光蕴中。手扬武器呼言:“打、打!”“杀、杀!”“吽、吽!”“呸、呸!”等怒言。又有如百万日照之强光。

于此之时,汝内本尊将促汝觉,言:勿散乱、勿散乱!汝内魔障则纷扰诸境,使其破坏,并以尖刺声欲使汝乱。

于此时应知:被压者非为山压!此四大分离故也。勿惧!困于漆黑亦非黑,五蕴分离故。跌于虚空亦无一趺,身心分离心失所依故,而息已断矣。

虹光骤现为心之本然示相,寂忿诸尊亦为心所显现,一切光均为自光,无疑。一有疑即堕轮回。了知一切为自显现,觉而住于光明空性中,只以此即可证三身而得悟。若能此则纵投轮回亦不能矣!

内之本尊为不乱观照之现所持心。自此刻起,最要为无求无惧、染著或实执。对六尘、心境、喜忧等皆然。于即时起,若能得定,则可于中有住本性而得证悟。故于此刻起,无散乱修持保任是为至要。

内魔则为现前之无明、疑与惑。于其时也,一切音响、色彩、光等可怖境之出现,勿迷、勿疑、勿惧,纵须臾有惑,即流浪轮回,故应得定也。

于此时,胎门示若宫殿,勿为所引,此为至要!勿著期望与恐惧!吾可实言可免再生而得证悟。

于此,非有佛之加持也。汝之觉性本自证悟,亦非有地狱之祸。执著任运清净,轮回之怖与涅槃之冀,连根而断也。

觉悟者,犹如无渣之水、无杂之金与无云晴空。

既为己之故,得如虚空法身,为众身故,而遍满虚空。为他得化报身,以意所及饶益有情。

若本教授向重罪者,如弑父母者诵三遍,亦不致堕进轮回,于能证悟无有稍疑。

纵人受各甚深法,若无如此教授,则仍远也。以不知将流转何处故,应恒常修此法。

汝应将此法传与具大信、勇猛精进,并大根器者,能恒念其师,于口授具信,投入修持,心安忍及出离世法者。以上师托付之印、本尊秘密之印及空行付嘱之印同授。

吾莲华生,虽曾于三千六百寒暑中事无数上师,向彼求法、受法、研习、说法、修及行,吾不曾见有法深若此者。

吾即赴罗刹土,汝应照此而修。母,汝将于本尊土中成就,故应恒持此法。

说已,莲师骑日之光往罗刹土,以此,磋嘉母得解脱。故将此法结集藏作宝库,并立下此愿:于未来世,将付与咕噜多杰宁巴,由此利益众多有情。

此圆满圣极微心要口授,应死时及中有自解脱之问而答。

沙玛也,秘,秘,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