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7img镜像下载:刘文典与玉溪历史名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0:25:59

  国学大师刘文典以“狂”着称,充斥传奇色彩。比如他曾经说过:“古今真正懂《庄子》的,两个半人而己。第一个是庄子本人,第二个就是我刘文典,其他研究庄子的人,加起来可算半个。”又比如西南联大讨论聘请沈从文做教授,系内同事皆无异议,对现代文学颇有非议的刘文典坚决反对:“沈从文是我的学生,他要是当教授,那我岂不是太上教授了?”
  1928年他因安徽学潮当面顶撞蒋介石的事,更是让人津津乐道,有人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刘文典)戴礼帽着长衫,昂首阔步,跟随侍从飘然直达蒋介石办公室。蒋介石面带怒容,既不起座,也不让座,冲口即问:“你是刘文典吗?”这对刘文典正如火上浇油,他也脱口而出:“字叔雅,文典只是长辈叫的,不是随便哪个人叫的。”此事版本不一,而其人之狂,可见一斑。
  刘文典的狂,其实是中国传统学人追求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傲骨,古往今来,在士大夫阶层中并不少见。不过,就是这位师承刘师培、章太炎,交游胡适之、陈寅恪,批评过鲁迅、巴金,并追随过孙中山,营救过陈独秀,痛骂过蒋介石的一代狂人,却对玉溪的两位历史名人敬重有加,留下一段历史佳话。这两位玉溪名人,就是辛亥元勋李鸿祥和抗日英雄唐淮源。
  在《刘文典全集》里,收录了两篇骈体文,一是《李仪廷将军七十寿序》,一是《唐淮源将军庙碑》。这两篇文章情感真挚、言辞华美,堪称精品。刘文典善写骈文,名扬海内,许多人都以为先人求到他的一篇墓志为荣,甚至有人出价一篇三十万元。可刘文典的骈文并不是随便就写的,即使给钱再多,他也未必肯写。而对于相识有缘的人,他则宁可分文不取。李鸿祥和唐淮源是怎样与刘文典结缘的呢?
  李鸿祥,字仪廷,玉溪大营街杯湖村人,早年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在云南辛亥革命中打响了重九起义的第一枪,光复后率师援川,曾担任过统率全省军义的滇军第一师师长和云南民政长(省长)等职,1919年被授予将军府懋威将军,多年寓居上海。1931年应龙云邀请回滇,一度担任云南省临时参议会议长,长期致力于地方文化事业和经济建设,主持修撰《玉溪县志》,与昆明王灿共同收集、整理、编辑《玉溪文征》五卷出版,留有诗作《杯湖吟草》存世。1938年,身为清华大学教授的刘文典辗转奔波来到昆明,担任西南联大教授。李鸿祥对他早有耳闻,没想到在后来的接触中一见如故,相逢恨晚。刘文典每出学府,必为李府座上之客,二人谈诗论史,成为莫逆之交。
  1947年,李鸿祥邀请刘文典、罗庸、钱穆等几位联大教授到玉溪观览,由他的侄子、云大学生李光溪陪同,下榻文兴祥。对于此次行程,钱穆在《师友杂记》中有所记录:“汽车去,共三日,沿途风景佳胜,所至必先为叔雅安排一吸烟处所,余与膺中得于畅所游览。”刘文典嗜好云土,自称“二云居士”(云土、云腿),从钱穆文中所记可以看出,刘文典到玉溪受到极高的待遇。
  这次玉溪之行,县长严中英(滇军少将,曾任九十三军参谋长)出面安排,亲自驾着吉普车送几位教授和李鸿祥游览了玉溪名胜大士庵、涩水井、九龙池、杯湖村和通海秀山,又专门雇滑竿送罗庸先生去了灵照寺,并请几位教授欣赏了滇剧表演。据参加陪同的中法大学学生孙绳武回忆,刘文典对涩水特别赞赏,他还向县长严中英建议在涩水井边建一座亭子,取名“洗心亭”。刘文典在1948年写过一篇文辞典雅、音韵铿锵的骈文《重修玉溪大桥记》,其中生动地描绘了玉溪山川的壮美、城市的繁华、人文的荟萃,恐怕与此行的所见所闻不无关系。
  李鸿祥青年戎马,晚年修史,让刘文典十分感动。平生从不夸赞别人的他,在《李仪廷将军七十寿序》中,高度评价了李鸿祥的一生。他称赞李鸿祥文武兼备:“研文史于三冬,诵诗书于二酉。折旋儒学兼等释老之门,轩翥式庠入孙武之堂奥。量沙计米,擅磨兵减灶之奇;拔帜搴旗,究贯札穿杨之妙。遂乃道通三路,学贯五明。奉檄治兵,练才讲武。裹粮坐甲,鼓鼙肃行阵之容;仗信推诚,歌舞表将军之度。”又称李鸿祥任民政长期间注重文教之举:“临民惠以春风,兴文教于南服,遣游学于西欧,中牟之治绩可追。”而在文章开头,他甚至用这样的话来赞美李鸿祥将军:“为天下之大老,作海内之灵光,如玉溪李仪廷将军者乎?”
  这种用典比附、辞藻华丽的骈文,今天的人们读来虽然难懂,但却不难感受笔下掩饰不住的溢美之词。而在云南近现代历史名人中,除了李鸿祥之外,另一个受到刘文典如此敬重的,就是被誉为“滇军完人”的唐淮源将军了。
  唐淮源,字佛川,云南江川人,幼年丧父,家徒四壁。靠帮人做工读书,养成坚韧刻苦、沉着刚毅的性格。青年时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与朱德、朱培德、金汉鼎、范石生等同班。参加过重九起义、护国运动和北伐战争。1937年抗战爆发,唐淮源接任曾万钟第三军军长,率部守御抗日要道山西中条山,多次力挫强敌,威震八方。1941年5月,日军聚集15万兵力再次大举进犯中条山,危急关头,唐淮源坚守阵地,顽强抵抗,战至弹尽粮绝,自戕殉国,终年55岁。
  1942年,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署名召开公祭大会,追悼唐淮源及与他同时牺牲的师长寸性奇将军,蒋介石、林森、毛泽东、朱德等国共两党军政要人都敬献了花圈和挽联,在场一万多军民无不感动落泪。云南省也在6月6日召开追悼大会,昆明万人空巷,倾城而出,省主席龙云主祭并致悼词。全国各大报刊均以“国土未复失壮士,碧血千载染中条”为题,转载国民政府的文章报道唐淮源和第三军的英勇事迹。1946年抗战胜利后,云南各界人士又在昆明隆重举行悼念活动,会后蒋介石还在安宁温泉接见安抚了唐淮源将军的遗属。
  其实刘文典并未见过唐淮源,只是经常听到这位抗日名将的事迹。1947年3月,江川县“奉省府命及朱秘书函,建立本县唐公佛川忠烈祠”,邀请刘文典撰写碑记。在《唐淮源将军庙碑》里,刘文典心潮起伏,向唐淮源将军表达了他的敬意:“非忠贞秉之自然,壮烈出乎天性,孰能临难引义以死殉国斯者哉?”这块碑记,后来由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于右任题额,李广平书舟,安放于江川县城东门“唐公祠”(今江城镇)。
  刘文典晚年说过一句自我评价的话:“我最大的缺点就是骄傲自大,但是并不是在任何人面前都骄傲自大。”玉溪籍的两位历史名人以他们的人格,赢得了一代狂人真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