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五笔 win10版下载:话说麻城孝感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1:00:05

话说麻城孝感乡!

本帖从 ★槐荫城事★ 移动到本区(2008-11-11) 我国古代有八大移民圣地,湖北“麻城孝感乡”移民的时间长、数量大,范围广,在中国移民史中影响最大。麻城孝感乡是川、渝以及陕南、贵州遵义千百万人寻根问祖的圣地。



一、麻城孝感乡现象



走进四川、重庆,提起“湖广填川”和“麻城孝感乡”,几乎无人不晓。问起他们的祖籍,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湖北麻城孝感乡”。查阅渝川地方史志,有许许多多麻城孝感乡人迁川的记载,如民国《南溪县志》:“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县孝感乡。” 民国《荣县志》记载“明太祖洪武二年,蜀人楚籍者,动称是年由麻城孝感乡入川,人人言然。” 民国《泸县志》:“自外省移实者,十之六七为湖广籍(麻城县孝感乡)”。咸丰《云阳县志》、民国《简阳县志》、民国《资中县志》、民国《荣县志》、《南川县志》、《成都府志》等都有类似记载。翻阅民间族谱,有更多麻城孝感乡人迁川的详细记载,如忠县新修《叶氏宗族谱》:“明洪武二年,叶端祥之子叶根一偕弟根二,同丁、陈、王、潘、肖、张、毛、莫九姓一道,从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干堰铜鼓滩入川落迹(籍)忠县。”内江《周氏族谱》:“洪武出治,我圣祖仁皇帝遂下诏旨令湖广黃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填实四川。我祖奉命襁负其子,入川于红合乡落业。” 隆昌《刘氏族谱》:“吾家起自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明初入蜀。”  仁寿《李氏族谱》、泸州《王氏族谱》、光绪资中《徐氏族谱》、江津《幸氏族谱》、内江《周氏族谱》、光绪《李元仁墓碑》等等都有先祖由麻城孝感乡入川的记载,有的还记载具体的地名,如高家堰、李家坝、鹅掌大丘、洗脚河棘子坝、马桑坪、四方水井、灯塔铺、鸭石坝、沙子场郭家嘴几子湾、复阳村、青山、长岭岗等等。研究四川区域史、出版过几本移民专著的川大孙晓芬教授,把这种众多四川人认可自己源于麻城孝感乡的现象,称为四川移民祖籍的“麻城孝感乡现象”。



我从哪里来,故乡今何在?这是萦绕在渝川千百万麻城移民后裔心头的寻根情结。然而,现在湖北省麻城市的地图上找不到孝感乡,很多家族的族谱毁于战乱或文革“破四旧”那场大火,谁能帮助人们解开心中的“千千结”?



为了破解“麻城孝感乡现象”,四川大学、四川省社科院、成都市、麻城市等单位做了大量的工作,葛剑雄、曹树基、胡昭曦、孙晓芬、陈世松、凌礼潮等专家学者对四川、重庆、湖北等地方史志、移民族谱、移民地名和语言风俗等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到麻城等地实地查访,初步揭开了这段尘封的历史。



二、当年的麻城孝感乡



麻城市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中段南麓,版图面积3747平方公里,人口近120万。京九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大广高速公路、武合高速公路、106国道贯穿全境,天河国际机场、阳逻深水码头距市区均只有80公里,将成为继武汉、襄樊之后的湖北省第三大交通枢纽。投资50多亿元的湖北大别山电厂一期60万千瓦*2发电机组,2008年4月建成发电;二期计划投资60亿元,建成100万千瓦*2发电机组。麻城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



麻城历史悠久。七千多年前即已开发,春秋为楚地,名柏举,因吴、楚在此大战(柏举之战)而名垂青史。秦属南郡,汉为西陵。后赵大将石勒部下麻秋筑城以守,始有麻城之名。曾设西陵县、阳城县、亭州。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正式命名麻城县,属黄州府,唐宋以后历代相袭至今。1986年撤县设市。



麻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尊师重教,麻城一中是全省闻名的重点中学。麻城有许多人是江西移民的后裔,很多族谱记载来自江西南昌筷子巷。麻城人称父亲为伯或爷,称祖父为爹,称母亲为妈、娘或大,称外祖父为家(ga)爹,称外祖母为家婆或家家。



汉代,孝感乡因”同里赵氏至孝”而得名。宋代,有麻城孝感乡的记载。明初麻城分四乡,即太平、仙居、亭川、孝感乡,共一百三十里(110户为一里)。明成化八年(1472年),因“户口消耗”撤销孝感乡,并入仙居乡,全县共九十四里。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设置黄安县(今红安县),从太平、仙居二乡划出二十里入黄安,原孝感乡的小部分划入黄安。



麻城四乡乡界呈十字形,孝感乡在西南部,基本上位于举水冲积平原上,土地肥沃,水陆交通便利。其范围当包括现在的南湖街道办事处、鼓楼街道办事处、龙池桥街道办事处南部,中馆驿镇、宋埠镇、歧亭镇、白果镇、铁门岗乡、顺河集镇南部,以及今红安县的倒水河以东、叶河乡以南部分。版图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



孝感乡乡都(即乡公所)设在县城东南七里处的磨子场,就是现在的鼓楼街道办事处沈家庄。这里原有九盘大石磨,如今只剩三盘。孝感乡撤销后,知县陈兴在乡都门外立了一块“乡都碑”,上刻“邑东南七里磨子场大明湖广布政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都旧址皇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末秋邑侯陈兴谨识”。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地修建一座小水库,把“乡都碑”挖去当石料用了。



明洪武移民时,“迁诏”到县署,麻城县衙迁到孝感乡都磨子场。明洪武十年,升为散州,统辖七县移民迁川事务,办理江西迁入移民的接收、安置、过籍事务。不久,移民任务完成了,撤销散州,恢复旧制。遥想当年,这小小的磨子场,冠盖如云,差役奔忙,移民塞道,一片繁忙的景象。

四、麻城孝感乡移民后裔的故乡情结



中国人重历史,敬祖先。因此,寻根问祖是中国人永远割舍不断的历史情结。生在异乡为异客的孝感乡民的子孙们,那辈辈相传的思念故土、追亲寻祖之念,更是至今绵绵无尽期!



每年的除夕、正月十五和清明节,是麻城人祭祀祖先的三大节日。每逢此时,移民的子孙们必然遥望东方,焚香叩首。



  麻城自宋代起,有供奉麻城当地神主张七相公(传说因救火有功,敕封紫微侯)的习俗。在重庆、宜昌、沙市等地的湖广会馆里,都供奉着张七相公,人们四时祭祀。



  2007年9月29日隆重开馆的重庆湖广会馆,珍藏有这样一副楹联:



会岷沱数千里,波涛自泸水东来,庙貌重看辉日月



历明清六百年,统绪溯麻城西上,宗支繁衍遍川黔



这副四川泸县一支移民后裔撰写的楹联,道出了延伸六百年的连绵根系。



孝感乡在移民后裔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特意将新的聚居地取一个与孝感乡相同或相似的名字。如德阳市的孝感乡、孝德乡、孝泉乡、太平乡(麻城明清时有太平乡)、孝感村;叙永县的麻城乡;射洪县的孝感公社;阆中县的孝感公社等等。这些地名,在全国乡镇名称中十分罕见。



在渝川一些地区,麻城移民乡音难改,至今还保留着一个个“麻城方言岛”。



清初麻城移民或用旧名孝感乡,或称麻城县。有的学者称为“冒籍”,实为不妥!人们为什么用旧地名?究其原因,主要是故乡情结使然。这样的事例很多,如楚国早已灭亡,而湖南湖北人常自称楚民。又如许世友将军的家乡原属麻城,1932年划归河南新县。将军在他的回忆录《我在红军十年》中,开篇就说“我的老家在湖北麻城的乘马岗区许家棠(现属河南新县)”,哪有“冒籍”之嫌!既然麻城曾经有过孝感乡,至今留有原孝感乡的大部分旧土,以怀旧之情续用孝感乡或用麻城为祖籍都不为错。



明永乐年间,麻城孝感乡迁往四川的移民,由于思念故乡,祭祀祖先,续订族谱等,相约每年推选办事公正,讲守信义的人作代表回老家探亲,来往带送土特产和信件,这种人被称为 “麻城乡约”,又称 “麻乡约”。久而久之,形成习俗,各地建立固定组织,出现了由麻城人经营,替人们传递财物、书信的麻乡约商行。清同治五年(1866年),以“麻乡约”为名,设立民信局,总局设在重庆,并在成都、嘉 定、泸州、打箭炉建立分局,专营信件、物品传送,兼营汇兑及运输业务,直到解放前才停止。“麻乡约”极大地改善了当时民间的通信状况,开创了中国民间通信的先河,在中国邮政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麻城乡土诗人熊明修根据民谣“九九歌”改编的《九九歌谣》,在《歌曲》上发表后,被重庆歌舞团著名作曲家和演奏家张羊俊先生看中并谱曲,迅速在重庆等地传唱开来。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麻城市每年接到许多来自四川、重庆的寻根信件。每年有上千四川、重庆人来麻城寻根问祖。



2005年冬,渝川熊姓族人5次来麻城寻根,经麻城市志办介绍,终于顺利地认祖归宗。2006年10月14日,渝川麻熊氏宗亲联谊会在四川广安市协兴镇果山村隆重召开,熊忠彦先生代表麻城老家3万族人亲切问候渝川的亲人。这样的事例年年都有,在民间传为美谈。



前ZL李鹏翻阅麻城《李氏宗谱》,看到了他家迁川始祖李朝翰的名字,非常高兴。李小琳几次来麻城,在老家李家坝的欢迎人群中、在麻城火电厂奠基仪式上、在《欢乐中国行-魅力麻城》的舞台上,都激动地高呼“麻城父老乡亲”,还深情地向人们鞠躬致意。



重庆熊以河先生的老家在麻城五脑山下的洗脚河边,先祖于六百年前迁入四川。他寻根成功后,写了一首长诗,名为“洗脚河啊,我的故乡”,现摘其中一段:



六百年的别离



六百年的沧桑



燃烧起游子心中的渴望



哪年哪月能捧起故土,亲吻母亲



何日何时能月圆月明共诉衷肠



......



    今天的麻城人对孝感乡同样神住,对渝川乡亲十分挂念。他们燃放鞭炮,斟满美酒,迎接寻根的亲人;成立“麻城孝感乡现象研究会”,在成都洛带镇湖广会馆设“寻亲咨询站”;一些有识之士千里追寻、查阅史料,揭开麻城孝感乡之谜。汶川地震发生后,麻城向灾区乡亲发出慰问信,SZ李开寿一行携500万元捐款、50万元物资到灾区慰问,在什邡市捐建一所希望中学,承诺每年派15名教师带薪支教......。这一切,传递出麻城人民真挚的友谊和亲情。







在当今的渝川大地上,在这个自明代以来以湖广人为主体,湖广文化一直占居优势的人文生态环境中,人们把麻城孝感乡视为自己的祖籍,是一种历史情结,是对祖先的怀念,是寻根的诉求,也是对一方地域文化的心理认同。探寻祖先来源,叩问“我从哪里来”?这是人的最基本也是最质朴的精神需求。



  今天,麻城孝感乡虽然不复存在,但在渝川麻亿万人民的心中,却有一个永远的、神圣的麻城孝感乡。






 



后记  2002年,我到成都出差,一位青年听说我是老家来的,很热情,问麻城孝感乡在哪里?我听说过麻城孝感乡的一些故事,但也说不清在哪里,一时答不出来。当时,我看到了青年人失望的眼神。后来查阅资料,对孝感乡的情况有所了解,深责自己孤陋寡闻,对不起那位寻根的成都青年。由于当时学术界众说纷纭,争论颇多,加之我的工作繁忙,无暇他顾,未作深入研究。



今年赋闲在家,用心搜集、核对有关资料,麻城孝感乡的历史深深地打动了我。用通俗的笔墨,写出这篇拙文,既是对故土先人的怀念,也是给那位成都青年以及渝川乡亲们一个迟到的回答,了却心中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