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电脑怎么打不了字:故宫藏宝之四——象牙雕刻(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3:40:45

以象牙雕刻的工艺品虽然多为小器,却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具有悠久的历史。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万余件牙雕器物除一部分是考古发掘的出土之物,绝大多数是明清两代皇家收藏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工艺技法主要有圆雕、深浅浮雕和镂雕三种,其中还包括拼贴、镶嵌等技艺。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用器,一类是陈设品。其中从各种生活器皿到文房用具以至清玩之物,应有尽有。这些作品精微工巧,反映了时代的风尚和审美取向,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珍贵的遗产。

以象牙雕刻的工艺品虽然多为小器,却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具有悠久的历史。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万余件牙雕器物除一部分是考古发掘的出土之物,绝大多数是明清两代皇家收藏的作品。这些作...



1.玳瑁嵌牙黄杨屉四合如意盒,清,高2.3cm,盒总体长13.2cm,宽10.8cm。清宫旧藏。盒以玳瑁雕作扁体

四如意云头相联状。顶板与底板之间一周用黄杨木雕成4个随形小屉,可储小饰件,每屉侧面设插榫,使

屉盒可自由推出推入。顶面及底面除施以阳文装饰外,又以象牙镶嵌“太极阴阳鱼”图案,寓意深厚。此

器以多种材质组合而成,造型奇巧,制作精致,是非常稀见的文玩制品。



2.玳瑁描金竹鹤葵花式盘,清,高2cm,口径20.4cm。清宫旧藏。盘圆形,花口,曲线柔美,器壁轻薄透

明。盘内用金漆点缀黑、红二色,绘溪岸边,数茎幽篁下,两只仙鹤悠然觅食。用漆如驾驭水墨,随物象

流转,准确到位,某些局部甚至尤有过之,如鹤身、竹竿漆层较厚,并用细笔勾描,富有立体效果。金漆

与玳瑁颜色和谐,加之材质本身的黑色纹理,似晕色般,增添了些许朦胧的美感。此器工艺相当复杂,须

经高温、模压等工序成型,堪称玳瑁制文具中的出色作品。



3.玳瑁描金竹鹤葵花式盘局部。



4.象牙雕山水人物图笔筒,高14.6cm,口径10.8cm,底径11.5cm。笔筒用象牙雕成,直筒形。外壁雕一高冠

博带手捧牙笏的官员,款步徐行,前面小童提灯引路,后面侍从掌扇相随。背景在烟岚雾霭中楼台隐现。

笔筒背面雕一青年,牵马执鞭欲行,旁立老者拄杖,似在谆谆叮嘱。两图连续,表达了十年寒窗,一朝得

中,即可平步青云的主题。并有阴刻行书题诗:“龍樓鳳閣九重城,新築沙堤宰相行。我貴我荣君莫羨,

十年前是一書生。”提点画意。此器采用浅浮雕技法,其造型、刀法、纹饰乃至细节刻画都具有明代象牙

雕刻工艺的典型风格。图为象牙雕山水人物笔筒—书生出试。



5.象牙雕山水人物笔筒—宰相行堤。



6.象牙雕山水人物笔筒—题诗面。



7.牙雕龙纹五峰笔架,通座高9cm,底径16-4.5cm。笔架为圆雕五峰式,架底边深刻水波纹,波涛中双龙盘绕

于五峰之间,龙腾水怒。明代中后期,金、玉、竹、木、牙、角雕刻艺术中出现大量赏玩器,并前所未有

地迅速发展起来。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民间作坊不断设计创新,许多艺术家也在风格上相互借鉴或者标新

立异,于是各种精美的文房摆设和雅玩层出不穷,成一时风尚。文人书案上的笔架与瓶、盒等,造型和纹

饰一般以松、竹、梅居多,有龙纹者则多属皇家御用品。此件龙纹笔架既见刀刻之功,又具雄劲风韵。雕

龙蜿蜒盘曲,生动的龙身及龙须、龙嘴均显现出典型的明代风格。整座笔架雕刻得庄重浑朴,刚劲有力,

属明代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年)北派象牙雕刻艺术中的杰作。



8.牙雕龙纹五峰笔架另面。



9.牙雕玉兰花式杯,明晚期,高6cm,口径7.5-6cm。杯象牙质,口微撇,杯身雕作玉兰枝叶托举花苞之形

态,造型如玉兰之初绽,花枝盘曲于底部而成杯托。此杯造型新颖优美,磨刻圆润光滑,象牙的天然纹理

清晰毕现。明清时期象牙雕刻高度发展,宫廷内专设牙雕作坊。此杯风格简洁而雕工细腻精湛,于清丽中

显出富贵典雅之韵致。



10.象牙刻山水笔筒,明,高13.5cm,筒径10.6cm。笔筒圆体,口壁厚而足壁薄,后嵌底。器身表面阴刻山

林溪岸景色,并填涂黑色。构图完整,徐徐铺展,人无面目,室无窗棂,似逸笔草草,却深合画理。刻

线短促有力,下刀爽利快捷又不失表现力,颇有枯笔皴擦的效果,风格雅洁脱俗,为同时期牙雕笔筒中

不多见之佳作。上部阴刻行书题句:

山色巍峨丹碧鲜,结为寒气融为泉。生平游迹遍吴楚,好山过眼心悬悬。偶然笔写气象千,

林木深深在眼前。幽秀寄庐无人迹,看山终日如坐禅。当门老松藏古拙,青溪白石皆云填。

案头留别笔墨缘,祝君之颜如同年。并“乙卯春三月往清华,道经旧友。至村前,苍松古柏,深涧西

流,野草奇花,为高人隐寄。行于庄内,茅屋数间,琴童一二,询其主人,言言在室,随拜仿而获面。

相别多年,今幸握晤。忽见案头立一文俱,颇为古雅,未作文字,信手挥成,未得深趣,留为志,老道

兄存记也。墨井道人渔山吴历。”前有“墨井”引首章,后有“渔”、“山”印。



11.牙雕人物图笔筒,明,高12.4cm,口最大径7.5cm,底最大径8.2cm。笔筒椭圆体,口略小,底稍大,保

有象牙原形。口边较厚,底边较薄,另配牙底。器表色泽较深,似经染色,象牙纹理却更为彰显,成为

装饰的一部分。正背面阴刻人物各一,一跣足掮钓竿背渔篓,一褒衣博裳持羽扇斜坐于石上,面容相

似,神态相同,似为同一人而身处显达与隐逸的不同境遇,拼接入一幅画面,含意深远。云烟缭绕中的

巍峨建筑更增添了如梦似幻的意境。此器雕刻技法简拙古朴,物象边缘通过铲出斜坡而形成立体感,此

为颇具时代特点之处。



12.象牙雕松荫高士图笔筒,高14.4cm,口径12.7cm,底径12.7cm。笔筒直筒式,玉璧形底。在口沿及底边

的回纹装饰带之间雕镂人物场景,背景湖光山色,松柏长青。其中人物可分三组:一组为老者携杖徐

行,二小童抱琴背囊相随,兴高采烈;一组为一老者立于桥上,回首停步,手指前方,似在引路,一小

童于岸边闻声观望;又一组为二老者伏案观书,似忽有所感,与正在烹茶、提壶的小童一起远望。作者

利用圆形的筒身铺排情节,以山松为界,步步设景,每一转侧均为不同的画面,而其间又有内在联系,

藕断丝连,十分巧妙。此笔筒以高浮雕为主,并配合浅浮雕、镂雕等技法,精巧娴熟。其制作一丝不

苟,连地面都琢磨得光滑圆整,显示出这一时期象牙雕刻的典型风格。



13.象牙雕松荫高士图笔筒—读书二老者。



14.象牙雕松荫高士图笔筒—人物细部。



15.象牙雕松荫高士图笔筒—桥上老者指路。



16.象牙雕松荫高士图笔筒—烹茶场景。



17.象牙雕松梅图笔筒,通高15.1cm,口径12.4cm,足径13.5cm。笔筒截取一段象牙随形雕成,外壁雕作古

干虬枝状,其上密布瘿节疤痕。口沿及底沿雕出数枝松枝,松针茂密,如笠如轮,生意盎然。又从口沿

处向器身斜伸出一枝梅花,怒放于枝头,饶有韵味。松干沉郁,梅枝矫健,动静相生。笔筒构图只截取

局部而能生动自然。又采用深刻和减地浮雕法表现树瘿、枝杈。对梅花的处理上主要是通过铲出花瓣的

倾斜度以突出花蕊,显示出立体效果,颇具匠心。笔筒无底,红木底座为后配。



18.象牙雕松梅图笔筒另面。



19.牙雕狮戏金钱纹方盒,清初,高4cm,口径6.5cm,底径5.6cm。盒象牙质,扁体,方形,委角,底随形内

缩,盖、身子母口相合。盖面阴刻锁子纹地,其上浮雕四出花形开光,中为狮子戏金钱纹。盒立墙相对

二面分别为画与诗,画均为阴刻山水人物,颇为写意。文字一面为:“水浅鱼争跃,花深鸟竞鸣。玄光

看欲尽,拚却醉如泥。高骈。”另一面为:“江天□□无人管,处处野棠花自闲。□渔。”



20.牙雕狮戏金钱纹方盒。



21.编织象牙席,长216cm,宽139cm。席背整包枣红色绫缎,边沿包黑色缎边。席面通体编织成人字形纹,

由薄如竹篦、宽仅0.2cm的扁平象牙条编织而成。席面虽微有磨损,大体仍完整。此席纹理细密均匀,席

面平整光滑,柔软舒适,收卷自如。其牙丝细薄无比,至今仍洁白柔润。象牙席夏天铺垫时较草席、竹

席更为凉爽宜人。编织象牙席是明清时期广州的传统工艺。据说汉代已有此技,《魏书·列传第三十·

韩务》载:“务献七宝床、象牙席。”明代祝京兆在《野记》中记载:“凡象牙齿之中悉是逐条纵攒于

内,用法煮软,牙逐条抽出之,柔韧如线,以织为席。”清代制作的象牙席品质尤佳,清中期曾作为重

要贡品。当时广州的象牙艺师们利用象牙细致的纹理与韧性,将用药水浸泡过的象牙劈成均匀的薄片,

再磨制出洁白的光泽,然后编织成各种纹饰。象牙席用料多,编织工序艰巨,劳民伤财。清雍正帝崇尚

勤俭,传旨禁制:“庚午, 谕大臣学士等,朕于一切器具,但取朴素适用,不尚华丽工巧,屡降谕旨甚

明。从前广东曾进象牙席,朕甚不取,以为不过偶然之进献,未降谕旨切戒,今则献者日多,大非朕

意。夫以象牙编织为器,或如团扇之类,其体尚小,今制为坐席,则取材甚多,倍费人工,开奢侈之端

矣。著传谕广东督抚,若广东工匠为此,则禁其勿得再制。若从海洋而来,从此屏弃勿买,则再造之风

自然止息矣。”禁广东象牙席,禁民间购用。据造办处活计档记载,宫中牙席共有5张,至今只剩3张。

由于编织象牙席传世者稀少,而传统象牙劈丝技术又已失传,故这件象牙席在中国象牙工艺史上占有极

其重要的地位。



22.编织象牙席细部。



23.象牙雕十八罗汉臂搁,长29.1cm,宽6.1cm,厚2.4cm。仿竹节形,上宽下窄,左右两侧下曲,面略呈拱

圆,背凹如覆瓦状,下承云纹四矮足。臂搁正面以薄地阳文浅浮雕一趺坐焚香的僧像。臂搁凹面采用高

浮雕技巧雕十八罗汉渡海图。众罗汉手持法器,或骑,或坐,或依附在自己的乘骑上,姿态有别,神情

各异,沸沸腾腾,相互招呼渡海而行。象牙雕刻的文房用具在明清以后受竹刻的影响很深,往往以高浮

雕技法雕刻。此十八罗汉臂搁,层次分明。凸面浅浮雕的僧人像,薄不足一毫米,却气韵十足,有很强

的立体感,极似扬州、嘉定地区的扇骨磨制法。象牙雕十八罗汉渡海臂搁目前传世的只有两件,一件收

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是由清代广东优秀牙匠黄兆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奉旨在清宫造办处中制作

的。此件是地方官员所献,据《清宫档案·宫中进单》载:“乾隆十一年七月初二日内务府员外郎管理

九江官务唐英进象牙十八罗汉臂搁一件。”这件臂搁景物十分集中,刻工极为细腻圆润,刀法精绝,兽

的姿态、人的神情,均刻画得生动逼真,精确工巧,是象牙雕刻工艺中的珍品。图为象牙雕十八罗汉臂

搁正面僧像。



24.象牙雕十八罗汉臂搁凹面浮雕十八罗汉。



25.牙雕桃式杯,清乾隆,高5.5cm,口径7-6.5cm。杯象牙质,口呈桃形,柄雕为桃的枝叶形态。远观此杯

如小桃初熟,挂枝摇曳,玲珑优美。此杯纹饰雕刻圆润细腻,无锋碴之感,风格精巧灵秀,为清中期作

品。



26.象牙雕九老图臂搁,长17.3cm,宽3.9cm,厚1.1cm。臂搁长形,呈覆瓦式。正面雕寿星,含胸侧首,微

笑慈祥,宽衣博带,着云头履,手捧画卷。背面雕《九老图》,山崖,清泉,树木交错,山路盘曲,9位

老者或持杖过桥,或山间相迎,或高谈阔论,虽小如豆粒,却神情毕现。远处有云烟重峦,楼台隐现,

收尺幅千里之功。此器正背面图案分别采用浅浮雕和高浮雕技法雕成,技法不同,繁简迥异,而祈寿之

意相同,清雅之韵合一,是清代牙雕文房用具中的代表作之一。图为象牙雕会昌九老图臂搁-正面。



27.象牙雕会昌九老图臂搁-凹面。



28.象牙雕童子牧羊,清中期,高4.9cm。清宫旧藏。此件牙雕以多块象牙雕刻、衔接而成。在以糙地刀法皴

刻的草地上,二牧童席地而坐,一吹横笛,另一个举臂打拍伴和,3只绵羊温顺地伏卧其旁,仿佛也在倾

听笛声。三羊寓意“ 三阳开泰”,笛音表示祥和,这是清代中期器物上经常使用的吉祥纹饰题材。此件

作品是清宫造办处的高手利用剩余的象牙碎料制成的,设计精妙,造型玲珑,意境典雅,人物的眼、发

和绵羊的眼睛均为墨染,有点睛之妙,使作品平添了几分神韵。此件作品刻技精湛细腻,体现出清雍正

时期牙刻艺术灵透、纤细的风格,是研究清代宫廷艺术的重要作品。



29.牙雕草虫图竹节式花插,高9cm,长7.8cm,宽3.5cm。花插竹节状,为连体的两部分,细者为插筒,粗者

为两层盒。插筒根部又雕新枝附干,上伏一只蚂蚱。竹根形盒底部根须毕露,盖上凹面内有二只蜘蛛,

似嬉斗状。用形式新颖、雕刻精巧的文玩装饰书房的风尚始于明而盛于清。此件花插以自然写实的手法

制成,一反以繁枝茂叶为衬的传统,数根嫩枝,三只小虫,简洁而富有生气,别具情趣。花插造型独特

优美,富于变化,清新雅致,雕刻非常精细,刀法娴熟。此花插为清宫造办处牙雕艺匠制造。



30.花插两层盒拆卸状。



31.牙雕人物方笔筒,清中期,高11.7cm,筒径9cm。清宫旧藏。笔筒方体,四角内凹作葵瓣式,并阴刻曲线

修饰,颇为新巧。底部中央镂雕一圆形空洞,本应装配底座,今已缺失。筒身每面均于四方委角开光内

以去地高浮雕法再饰一重变体夔纹随形开光,在双重开光中浮雕山水人物。内容皆文苑隐逸题材,分别

是抚琴、弈棋、题壁、醉酒等,人物虽小但须眉俨然,神情毕肖,景物不过截取片断,却也精雕细镂,

起到极好的衬托作用。此器工艺严谨,题材高雅,颇具清中期宫廷牙雕的风范。

32.牙雕梅竹草虫镇纸,清中期,长19.8cm,宽2.4cm。镇纸长方扁体,圆雕二折枝竹竿骈列,其上点缀浮雕

及镂雕的竹枝、竹叶,一侧还伸出梅花及花苞。二竿间留出空地,地上高浮雕二蜘蛛,染作红色,极为

醒目。镇纸背面平整,刻竹节纹,并浅浮雕竹叶为饰。此镇纸风格简洁别致。



33.牙雕梅竹草虫镇纸高浮雕红蜘蛛。



34.牙雕梅竹草虫镇纸浮雕及镂雕的竹枝、竹叶。



35.象牙镂雕双喜字“大吉”葫芦,清中期,通高18.8cm,口径2.8cm。圆雕葫芦式,以镂雕及染色等技法制

成。外壁满镂钱纹锦地,并浮雕染色缠枝瓜果、花蝶、蝙蝠纹饰。正中两面开光,一面镂雕楷书

“大”、“吉”二字,一面镂雕填红隶书双喜字。盖钮内有螺旋套口,腹内有活环长链一根,链上下与葫

芦盖底相连。长链上又有三条小链,每条小链上分别带有一只小葫芦,雕刻极为精细。此件作品是清代

雍正至乾隆年间由清宫造办处牙作中的高手为皇室婚礼之用而制作的,这种不通过任何拼接手段,纯以

镂雕为主制作复杂的活链结构的工艺,是清代象牙雕刻的突出成就。根据当时各地不同的风格特征及牙

作的构成情况,这件象牙葫芦虽然没有留下款识,但应是出自广东籍匠人之手。



36.象牙镂雕双喜字“大吉”葫芦。



37.牙雕黑漆地描花笔筒,清中期,高13.7cm,最大径11.5cm。清宫旧藏。筒身6瓣花式,每一面均微凹入,

通体曲线优美。底部6顶角设6矮足。口、足边沿饰变体夔纹,筒身主体纹样则为开光内饰各式折枝花

卉,如牡丹、玉兰、菊花、梅花等,图案黑地白章,效果鲜明强烈。此种工艺制作方法需首先于象牙表

面去地浅浮雕纹饰,然后在空地上反复髹黑漆,直到漆面与纹饰高度平齐再加以打磨修整,并在局部如

花蕊、叶脉等处配合阴刻填漆技法,才能达到最理想的装饰效果。其整体观感已经突破象牙雕刻在色彩

上的某些局限,这种工艺是清中期宫廷牙雕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之一。



38.牙雕开光进宝图转芯式笔筒,清中期,高12.7cm,筒径8.5cm。清宫旧藏。笔筒圆体,象牙雕,口唇过渡

柔和,口沿阴刻回纹带,器表高浮雕山水人物。人物几达数十,分成多组错落置于山水间,有推车者,

有托盘者,有抱瓶者,有驱象者,大都兴高采烈,所盛装的皆为珊瑚、宝石、灵芝等殊方异宝。底为后

配,底中央突出一圆形台,与筒身以螺口相连。外层又镂雕一字纹地方形开光圆筒,套于口沿与足沿之

间,可以旋转,转到不同角度,开光内显现的纹饰亦不同,给静态装饰带来了丰富的变化,是此笔筒最

为精彩的一笔。笔筒壁上之图景实际即清代常见的番人进宝图之变体,其人物均着西洋服饰,表现出当

时中西交流的频繁以及清代统治者所秉持的天朝上国的倨傲心态,颇堪玩味。



39.牙雕开光进宝图转芯式笔筒局部。



40.象牙丝编织花鸟纨扇,清中期,通柄长57.5cm,扇面长33.6cm。扇面为腰圆芭蕉形,上部微卷。扇边包

镶玳瑁框,淡绿色彩绘花蝶纹画珐琅柄,嵌骨珠,并系有明黄色丝穗。扇面中心嵌棕竹梁,镶有铜镀金

点翠錾蝙蝠纹护顶,梁的上、中、下部各嵌有浮雕盘夔和宝相花纹的橙、紫、黄、红四色蜜蜡护托。细

润洁白的扇面是用薄如细篦的牙丝编织而成,牙丝宽不足0.1cm。扇面自柄托向上嵌有染牙浅浮雕玉兰、

芍药等花卉及蓝甸鸟。扇面纹饰精致细密,孔缝均匀,经纬片的拼合天衣无缝,色彩绚丽,雍容华贵。

这种象牙丝编织及嵌色工艺,广州工匠最为擅长。留存至今的“宫中进单”中经常可以看到广东进贡的

类似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