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输入法word不显示:王绪前老师的汗证治疗 云海邹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15:05:01
治疗汗证(2009-03-11 21:54:45)转载 标签:

杂谈

出汗有自汗、盗汗、战汗、绝汗等。

桂枝、白芍治汗,宜于营卫不和之自汗。二药配伍可调加营卫,若单用则无此作用。此外白芍亦可用于阴虚阳浮引起的盗汗。

酸枣仁治汗,因其敛阴,宜于自汗、盗汗,尤以心肝血虚不足者多用。此为治疗汗证常用之药。

龙骨、牡蛎治汗,因共收敛固涩,宜于虚汗,龙骨收敛作用胜于牡蛎,牡蛎亦可扑粉外用。

山茱萸治汗,因其收敛固涩,宜于体虚大汗不止。其与龙骨、牡蛎不同之处在于,山茱萸为补虚之品;龙骨、牡蛎收敛固涩作用强于山茱萸。

黄芪、白术治汗,既能固表止汗,又能补气,用治肌表不固之自汗,然黄芪固表作用强,为治疗自汗要药,二药又常同用,如玉屏风散。

五倍子治汗,因其收敛止汗,用于自汗、盗汗。可单用。亦可将其研末于每晚睡前以醋或冷开水调敷脐窝,亦可敷涌泉穴。

五味子治汗,因其生津敛汗,宜于自汗,盗汗,尤以气阴两伤证多用。

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须治汗,宜于体虚自汗、盗汗,然麻黄根专于止汗;浮小麦能益气止汗,具扶正祛邪作用,二药皆为止汗常药。糯稻根须较少用。

知母、黄柏治汗,宜于阴虚火旺致盗汗,均能泻相火,然知母又能滋阴润燥,滋阴生津以止汗;黄柏泻火存阴以止汗。

地骨皮、胡黄连治汗,因其凉血退蒸,宜于阴虚血热之盗汗,伴有骨蒸潮热者,常同用,如清骨散。地骨皮稍多用,因其味甘。

青蒿治汗,取其清热凉血退虚热,其一用于阴虚发热盗汗,其二用于暑热外感之自汗,其凉血退蒸作用强于地骨皮、胡黄连。

人参止汗,因其益气生津,宜于热病气津两伤之自汗,也用于阳气不固之汗出肢冷等。

太子参功同人参,但力弱。

银柴胡治汗,取其退虚热,功似地骨皮、胡黄连,然胡黄连以阴虚夹湿热多用,侧重于脾胃病变,银柴胡侧重于肝胆病变,地骨皮侧重于肺经病变。

白薇治汗,宜于阴虚发热盗汗,尤多用于产后体虚发热汗出。此外,此药亦用于因原因不明所致的出汗证。

柏子仁治汗,因其养血,主治盗汗,但不及酸枣仁多用,作用亦不及酸枣仁强。

以上诸药,通过清热作用达到止汗,偏于凉血除蒸者有地骨皮、胡黄连、青蒿、银柴胡、白薇(其余凉血退蒸而止汗请参看“虚热”一节所归纳的药物);偏于泻火存阴者有黄柏、知母。

通过收敛固涩而达到止汗者有龙骨、牡蛎、白芍、山茱萸、酸枣仁、五倍子、五味子、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须。

通过补益作用而达到止汗者有黄芪、白术、人参、太子参、山茱萸、酸枣仁、白芍、柏子仁。

通过调和营卫而止汗者,常用桂枝配白芍,此二药配伍亦能发汗。另外,生姜配大枣亦能调和营卫,机理与之相同,但桂枝配白芍多用。

此文的全文载于作者所著《临床用药鉴别速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008年5月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