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me卸载搜狗手机助手:历届高考满分议论文选粹2(附点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07:28

历届高考满分议论文选粹2(附点评)

 

切莫走近

陕西一考生

古语有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时候对这句话大为不解,总觉得是朋友就应该亲密无间,为什么要:“淡如水”呢?后来才明白,这句话是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细细玩味,就会愈发赞叹古人的智慧与超然。

人是感情的动物,就是因为这样,人类才成为万物的灵长,也是因为这样,人类常为自己的情感而左右了对事物的判断。所以,"淡如水"亦是一种境界:真正品行高尚的人,是不屑于酒肉欢颜的交往,而只是追求清淡、理智的沟通和淡泊如水的明澈。

过于浓烈的感情或亲近会像迷雾一样遮住自己的眼睛,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便也要不可避免地因此受到影响。偏见、袒护也由此而来。面对矛盾,选择,如果只一味地想要维护那份亲密,便会导致我们的片面和错误。

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一个穷困潦倒,一个则是商人。马克思的小女儿病死了,他无钱为她举行葬礼,即使如此,他却从未向他的朋友恩格斯要求过任何经济上的帮助。然而这样一份友谊却维持了几十年之久,成为佳话。这段伟大友谊的背后就是两位伟人对公正、平等、真诚的理解,也体现着他们对人生的追求。

"切莫走近",这样的一句话,并非真正的警告人们不要亲近,这只是一种长久而深切的提醒。提醒我们,保持一点距离,并享受这种距离所带来的美。这样的距离并没有真正隔阂了人与人的感情,而是透过一份距离留出了思辨的空间和冷静的余地,留出了平和的面对和公正的认识。

从小时候对父母亲的盲目崇拜,觉得大人的话都是对的,直到我们逐渐成长,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其实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随着所谓"距离"而微妙地改变着。而我们正是在这种改变中日渐成熟。

"切莫走近",就要这样一份淡泊如水的清醒与明澈,让心灵沫浴在冷静的和风中,成就属于自己的那份智慧和高尚!

【点评】:听唱新翻杨柳枝

黑格尔曾说:"距离产生美。"这句名言被无数评论家所用,而眼前这篇文章的作者却从另一角度重新阐释了它的含义。

文章的观点很明确(标题"切莫走近"也清楚地概括),告诫人们交往时恪守“淡如水”的原则,因为“过于浓烈的感情或亲近会像迷雾一样遮住自己的眼睛”。对于古语的阐释准确恰当,又辅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友谊之例,高度凝练了其申的深刻哲理。论述并不武断,而是反复说理,从自己的体会认知到理性分析,可见作者对问题的把握和解决能力,更可见思路的清晰晓畅。文章语言也清新自然,显出文字驾驭的能力。

 

感情与理智

陕西一考生

常言道:情之所倾,心之所向。感情和亲疏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之间有着很大的牵连。

一、王朝转兴衰

自第一个封建王朝建立起来之后,封建王朝便在华夏大地上历代繁衍,代代相传,有暴君侯臣,亦有明君净臣。残暴昏庸的商纣王宠幸申公豹,事事听他的谏言,然而申公豹只贪图荣华富贵,只知阿谀逢迎讨帝王欢心,身为国家佐相而生活奢侈挥霍。一味沉浸于歌舞升平的环境中,文恬武嬉,朝政败落,宫廷一片奢糜,纣王身边并非没有忠臣,比干可谓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了。一心为国,不计较其他奸臣对其排挤,一心想着国家社棱,为百姓鞠躬尽瘁,可这一切又有什么用,纣王根本就听不进他的诤言,只因其不能投君之好,不能得到君主亲近。

二、作品的成败

但凡作家,只要是在文坛略有名望的,都有几部成名作品流通于社会人群中,作为读者最初也许真是在赏读作品,可是当我们在心中无意识之间竖立起崇拜偶像之后,我们便会对其作品有一种由衷的厚爱,然而此时,我们欣赏的往往已不再是其作品本身,只是我们对作者产生的一种膜拜,任何作家的作品都不可能完全是名作,其中势必会参差不齐,而当我们被那些作者无意中征服了之后,便会无意识的笼统地接受他们的一切作品,而对其他新的真正优秀的作品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无疑这会造成许多无法估量的损失。

三、民族的存亡

对于自己民族不可释怀的感情,这可以理解,然而假如因为这样而一味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盲目封闭,消极排外,则会引发不可预知的严重后果。南非一味守旧,与外界隔绝,使原本就不丰富的文化更加闭塞,注定了要衰落,中华民族挣脱旧我,开拓创新,改革开放,对外互市,与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大量吸收国外投资发展中国企业,如今一个盛世中国己赫然屹立在了新世纪前沿。

理智不受感情左右,才会对事物有透彻的认知。

【点评】:解析兴衰存亡 透视顶礼膜拜

"情之所倾,心之所向",作者开门见山,道出感情对认知的作用。文章以小标题的形式,紧扣感情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从容展开。从古代君王的"情之所倾"决定兴衰落笔,写到赏读作品的"膜拜"情结,再到对中华"摆脱旧我,开拓创新"的欣喜、礼赞,作者的思想在历史与现实、个人与民族之间纵横驰骋。分析透彻,语言简练;首尾照应,文气贯通,显示了作者较高的布局谋篇驾驭文字的能力。

 

不要让眼光带上感情

陕西一考生

大是有感情的,所以往往在某些事情上表现出个人主义。由于感情,许多人处世不公,甚至于包庇罪犯,往往造成极不好的影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拨开这障眼的"一叶"就能够认识到、处理好生活中的一切事。

在当代社会,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与社会的交流与沟通,然而频繁的沟通与交流要求我们有犀利的眼光,而不能感情化。在历史上,"女人祸水"这一说法虽然现在来看实在片面,但是这背后的故事是值得人们深思的。商朝灭亡是由于"女人",但这表现了什么?约王由于宠爱姐己,事事皆听信于她,忠臣良将直言劝诛,却被一一杀害,最终走向灭亡!假如他能认真地思考群臣的劝诛,商还会亡国吗?历史也许就会另一个样了。"兼听则明"。所以说,感情就像一副有色眼镜,它往往歪曲了现实,也许看到的景观更美丽,然而这已是自己被欺骗了·由此可见耍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必须摘掉"有色镜",不要让眼光带上感情。

"剑伤肉体,话伤灵魂。"有些话让人喜欢,有些话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不要让一时的喜怒哀乐使你失去明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次乘车出去旅游,跟几个朋友一块,一路上乐得没完,到了景点的山脚下后,一看满山还是雪,山民告诉我们:"上山路滑,要出事的。"我犹豫了一下,这时一友说:"晦气,还没上就说这样的话。咱们这么多人,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呢扩我们立刻同意了,当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友首当其冲,摔伤严重,我只是把脚扭伤了。后悔已来不及了,吸收教训:不要感情化,让认识摘掉感情化的"眼镜"冕"

人之处事,或多或少会因为感情因素的影响。如今有些政府官员滥用、乱用职权、为亲友,家属行方便,偏信于熟人,给社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党中央掀起了"反腐倡廉"的运动,这是为建设国家做出的重大决策。

再次敬告:不要让眼光带上感情,人人公正,事事公正,我们的社会才有进步,我们祖国才更强大!

【点评】:开宗明义,条分缕析

这是一篇结构完整、论证充分的议论文。

文章开门见山,先摆出自己的观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九感情之雾遮住了人们的视线,由此而提出挑战,"拨开一叶",重见天日,接下来是两个举例论证,并夹叙夹议,不落枯燥之味之嫌。从商针灭亡的历史事实到自己的切身冒险经历,小作者作了深挖掘,说明感情化行事的巨大危害性,使材料围绕中@G而展开,做到了少而精,吵、而细。

文章末尾一声棒喝,是水到渠成,却又如晴天霹霹,强烈的语气震撼人心,同时回应全文,也表现出小作者强烈的社会、民族责任感。

读罢文章,掩卷而思,原来丰富的事例就在我们身边,关键是我咱"要有一双发现、发掘它们的眼睛”。

切莫感情用事

陕西一考生

魏徵在《课太宗十思疏》中写道:"无因喜以谬赏,无以怒而滥刑",是劝唐太宗在赏罚上不能因为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便赏罚不公正,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也明白这些道理,但往往我们真的遇到一些事情无法判断时,总会选择距离我们关系密切的,这就是感情用事。

如果你是一名律师,你的亲人犯了罪,在法庭上你是依法办事,一切按法理讲,还是运用你的口才,抓一些漏洞,为亲人尽量摆脱罪名,这实在很难选择:一边是法理,一边是人情,该顾哪边。违背哪一边你都会不安。但大义灭亲,法理可容,人们也会慢慢理解你;若你违背法理,自己良心不安不说,整个社会都会鄙视你。选择正义,有罪就该罚,这才是你的正确选择,切莫感情用事。

物理史上,人们在理解光的本质时,由于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坚持微粒学说,光波学说其时已经得到验证,但牛顿在科学界的影响很大,人们宁愿相信牛顿,也不愿相信真理,使光波学说埋没了100多年,直到在实验室里面重新被演示以后,人们d慢慢相信,接受光波学说。在科学史上,人们宁愿相信著名科学家,而不去相信真理,这一切都是因为人们感情用事,认为名人不会错,孰不知名人也会有失误乃至错误的时候。孔子曾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切莫因一个人的名声,而决定他所说的所做的一切。

毛泽东是我们伟大的领袖,在抗日战争期间,对苏共派来的使者,他并不因为自己崇拜马列主义,而相信使者所指挥的一切都是正确的,而是根据当时的抗战形势来决定抗战的路线,并且在井冈山创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策略。对人感情的亲疏,往往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是非,切不能因为感情用事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不能因为盲目的崇拜而相信他人的一切,遇事应冷静,仔细考虑认真研究来判断正误"排除一切感情因素,是我们以后工作做事时首先要做的。

切莫感情用事!

【点评】:中规中矩论证精当

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文章以魏徵的一句名言"无因喜以谬赏,无以怒而滥刑"开篇,引出了感情用事这一话题。紧接着以律师为亲人辩护,人们对牛顿的盲目崇拜以及毛泽东排除干扰,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策略为例,论证了感情用事的危害性,排除感情办事所取得的成绩。结尾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切莫感情用事,总结了全文,又照应了开头,既摆事买,又讲道理,语言晓畅通达,符合优秀议论文的要求。

考场作文,当然欢迎成功的创新之作,但并不排斥这类一般写法的优秀之作,这两类文章都有可能得满分。

呼唤理智

陕西一考生

对于一个富有感情的人,与毫无知觉的机器相比来说,判断是非为感情所遮障,是不可避免也无可厚非的。但为了追求一种思想的成熟,我们需要理智。

眼前迷雾索绕,烟雾氖氧,有时还出现怡人的景观,感情告诉你,前方一定是一片美景,而理智却告诉你那T可能是万丈深渊。很清楚地选择,却常有人落人深渊,一边下落,一边呼喊着理智的名字;选择了感情,往往让人后悔,选择了理智,即使有莫大的艰难,事后也会无怨无悔。

正因为感情呈现在人眼前的,是美仑美英的画面,是悦耳动听的音乐,是亲密无间的家人,是面如西施的恋人,是形影不离的友人,是关云长的诚信,是项羽的大气,是宝璧之间的默契……这才会造就无数大大小小的悲剧,

我们常说让理智战胜情感,这是何等的艰难。包拯面对将他抚养长大如亲娘的嫂娘,任凭她苦苦哀求依然铁面无私,挥手压铡。但谁又不怀疑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然作为朝廷命官,是容不得意气用事的。还有孔明挥泪斩马谩,这些都是何等哀伤之事啊。

尽管感情给我们的是何等美妙的感受。而理智带给我们的仍是无尽的痛扩苦。但我们仍旧需要理智,守候理智。因为无数伟业都是在理智中产生的。爱因斯坦在理智中研究宇宙,牛顿在理智中研究天体,霍金也在理智中继承前人的事业。可以说人类研究出的任何对自己有用的事物时,头脑都处于理智中,而不理智仅凭自己的感情异想天开的人终不会有所成就。那个狂妄的亚里士多德就是个例证。

我们允许人们在感情冲动时暂时的恍憾、停顿。因为任何人都会被感情误导。但如果这种状态持续较长时间的话,那便会以理智丧失为代价。

我相信,人是富有感情的,同时也是富有理智的。只不过在有的情况下感占了上风,人们是有能力使自己处在理智的指导下对是非曲折进行分辨的。理智并不是天边难以遇知的云彩,只要用心呼唤一定会伴随人的旅途。

【点评】:旁征博引文采飞扬

此考生的这篇文章能从考题所给的智子疑邻的故事生发出自己对于感情(与事物的亲疏)和理智(真理性的认识)的认知,先以家人、音乐、恋人、项羽、关羽、宝繁为例,分析出感情的负面影响。而后,以包拯铡亲一事,带着理智的重要性,以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等成伟业者为例,说明理智的举足轻重。先破后立,逻辑清晰,思路严密,是该文超拨于一般文章的一个闪光点。而且,在说明道理的方法上,正反兼用,手法含蓄,较具散文气息,避免论说文易流于枯燥的"常理",是文章又一值得肯定处。

 

勿以亲疏定善恶

陕西一考生

有俗话说得好,"事物的本质不是显露在外而是隐藏在内的"。而韩非子要告诉世人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在生活中就常常会有那样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出现,我对那富人的想法厌恶至极,原来一番好意,劝其亡羊补牢,反而被他怀疑为窃贼,当然我们不能排除是"好心人"窃的这种可能,但也不能夸其子聪慧而忘记了窃东西之人很可能就是离他最近的儿子。

所以,我要劝这位富人,"勿以亲疏定善恶调为亲疏只是感情的深浅,这也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更不能说明且证明一个人的善恶美丑,定善恶靠事实,而不是感情。

包拯,包青天是妇孺皆知的清官,其为官之清不在于其断案是否详尽周密,明查秋毫,而在于其得到真相后敢杀恶人,六亲不认,敢有大义灭亲之举,这也是我最欣赏的地方。而这六亲不认、大义灭亲的背后藏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f恶之人不是远于被害之人,而往往是被害之人的最亲之人。若是人人皆以亲巧定善恶,那么,这个世上就会让好人遭殃,而恶人猖狂,甚至得了便宜卖乖。

宋代大将岳飞,是万人景仰的好将军,每每提到他,人们心中首先泛起的伯是个忠宇,还有其母为其刺的"精忠报国"四个字。岳将军时刻记得为国而六忠,领导岳家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打得敌军如丧家之大而逃,金兵闻岳家军习胆失魂,然而,宋代皇帝不识忠善恶丑,听信小人秦侩的恶言,害死岳飞,而金去大快,所以宋代天下终沦人金人之手。可悲可恨的不只是秦侩,而是不识忠奸亲小人而远忠臣的宋代皇帝,因为他定善恶以亲疏。

勿以亲疏定善恶,不要认为朋友永远是朋友,朋友永远是善良的,忠诚的也不要认为和你疏远的人永远都是坏人、恶人,事情永远不可能和我们想的一样,忠恶善侯永远要用事实说话,因为事物的本质永远都不是显露在外的,而是隐藏在内的。

勿以亲疏定善恶,它还包括不要认为是亲人,就可以姑息养奸,亲人的手一样可以将亲人引上断头台,更要让亲人分清善恶,惩恶扬善,不时之时更要大义灭亲。

勿以亲疏定善恶。

【点评】:严谨规范全面深刻

本文堪称一篇规范的议论文,先对材料分析得出中心论点勿以亲疏定善恶,然后选取典型事例包拯的大义灭亲、岳飞的精忠报国和宋代皇帝的亲小人远忠臣,通过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中的论点,从而指明亲疏关系可以成就一代良臣,亦可毁掉大好河山。随后作者对此进行了理性分析,指出钉事情永远不可能和我们想的一样","忠恶善侯永远要用事实说话"等令人信服的道理。综观全文,从分析得出中心论点,到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然后用理性分析,这样有理有据,在结构和论证手法上都显得异常严谨规范。

 

兼听则明

陕西一考生

许多古代帝王在他们创业之初,往往广开言路、广纳良贤,以致万人拥戴,最终因之直捣黄龙,建立霸业。创业中扶持他们的不仅有他们的亲信,更多的则是当初慕名投奔的四方奇士。然而,在霸业建成之后,又有多少非亲信的战将良才可留用于朝,抑或幸存世间,于是便有了后面的帝王去推倒他,建立他们的霸业……如此循环、周而复始的历史当中,人们分明地悟出了那些贤圣早已高呼的处世之理:兼听则明。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现实地存在着,并且它们的存在永恒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而惟有实践才能检验出真理。

于是,人们由于各自经历多少或种类不同——实践的具体差别的存在,每个人掌握的真理的种类与多少也各不相同,于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也各不相同。

在面对未曾经历过的事物时,人需要依据自己掌握的有关真理抑或可以称为成功的经验去具体推断,然后获得个人对此事物的认知,于是,人与人对同一件事物的认知便具备了产生分歧的可能,然而孰对孰错,只有待实践慢慢的或迅速的给出"检验报告"。

若问有第三人为的决策,他应如何抉择,那么且只能是他均衡再三,再以自己的认识做出尽量客观的推断,并选择,因为物质是永远的客观存在,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若是此人顾念其中有一策为亲信或是自己情有独钟的某人所出,而心存偏见于另一策,那么无疑此人终将成为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因为运气再好也不能当本领用,究其一生,终将挫败绝对必然。

古代帝王有儿人最终成就了名副其实的千秋霸业?恐怕难数,怎么数呢?所以,旧的各种制度在更迭之后终而为现代的民主制度取而代之,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旧的各种制度下,政治决策少且难于兼听,而新的现代民主制度利于兼听,兼听可以使国家更富强,社会更进步。

【点评】:评古论今说理透彻

文章由评说古代帝王,总结历史教训入手,提出问题,展开论述作者对历史进行了深沉的反思,省悟到因情感经验偏听偏信,则亡淬智地广开言路,广纳贤良,则兴,于是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兼砂则明"。之后,作者站在哲学的高度追根溯源,剖析人们的认知心理评析人们的认知行为。最终,高视点的提出:"旧的各种制度在更迭之后终而为现代的民主制度取而代之,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旧的各利制度下,政治决策少且难于兼听,而新的现代民主制度利于兼听"的拟识。在层层深入的透彻说理中,我们不仅看到作者可贵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更能看到一种社会责任感。

 

任人唯亲,任人唯贤

陕西一考生

感情是人类的本性,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对事物的认识正误与深浅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韩非子》中的一一个寓言故事就是用感情来认识和判断事物的典型。富人家的墙被雨淋坏了,他儿子和邻居家的一位老人都劝他修墙防盗,结果,丢了东西以后,他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而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很简单,儿子与他有血缘关系,由于对儿子的深爱,使他认为儿子料事如神,怀疑邻居老人是贼。由此可见,他判断事物不是依据事物的本身,而是根据感情的亲疏。重感情而没有理性思考是导致他对事物认识出现偏差的根本原因。

在现代,有没有韩非子笔下的"富人"呢?有!譬如在干部的任用问题上就出现了"任人唯亲"的弊端,一些领导在任用下属时,不是视其是否有才能,而是看其与自己远近、使一一些无德无能的人混人干部队伍,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真正有志有才之士被拒之门外。

古往今来,情感高于理性的事情屡见不鲜,而理性控制情感的例子也不少。古时有一位贤臣,深得君主信任,君主要他推荐一位能辅助自己处理国事的人,他出人意料地推荐了跟自己有仇但很有才能的人。曼子也是中国古代的名臣,他竟然将跟随他多年,情同手足且从没有做过错事的高缀辞退了,原因是高对他的过失一言不发,他们都是人,都有普通人的感情,可是,他们在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时候,没有被感情所左右,做出了理性的选择。如果当今社会的领导们在任用干部、选拔人才时,能像古代的这位贤臣和曼子一样,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少---些感情的色彩,多一些理性的思考、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也许会更加纯洁,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就会更有保障。

感情对我们认识事物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只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能依据事物的本身,在理性的指导下去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就一定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点评】:古今对比依事析理

用了对比,美丑自见;善用对比,褒贬显现;巧用对比,辞近意远,对比,不失为写作的好方法。本文结构线条简单、明了,不受常规思维约束,只抓住"对比"来作文章。以寓言中"富人"依照感情认识、判断事物和今日干部任用上的任人唯亲类比,加以批驳;由古时姜子任人不唯亲而唯贤与今日干部任用上的任人唯亲来正反对比,呼唤人事任用上的公平、公正!古今对比、类比、正反对比,对比手法运用角度多变,灵活多样,是本文一大特色。同时紧扣所给材料和列举材料分析事理,阐述道理透彻,也是值得学习借鉴之处。

 

情感、理性、认知

福建一考生

在情感与认知之间架起一杆理性的天平!

                              —— 题记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丰富的主观情感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构筑起纷繁复杂的社会体系。情感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融架设自由的桥梁,它以亲情、友情、爱情……维系着整个社会;认知则为人与客观的事或物之间的理解与探知铺就了通途!情感与认知之间,本就是相对独立的,对等的。然而实际上,冲动的感情和不明智的主观认识往往驾驭着人类的言行,替代了客观的认知,使得理性的天平倾斜了!

寓言中的富人在面对失窃的事实时,对同样作出劝诫的儿子与邻家的老人,抱持着完全不同的两种态度。原因何在感情上亲疏之别左右了他对客观事实的评价!

诚然,正是由于有了人类之间曼妙的情感,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才不至于陷入一种盲目的、机械性的单调之中就如同电影《摩登时代》和《城市之光》中描绘的那样,人的言行似乎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变得毫无生气,如同机器人一般。缺乏感情的社会是僵硬的,是脆弱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仅仅凭借情感就可以主导全世界,就可以来评判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这还需要客观的评价标准,诸如法律、法规等等而这些则又需要认知与进一步的探索。否则,理性的天平就难以使得整个世界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下继续发展。

历史上的教训,足以使我们对此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太平天国的洪秀全,领导农民起义,开创了反帝反封建的创举,却由于统治者洪秀全的独断专行,任人唯亲,大肆提拔同宗族的亲信,封王封侯,排挤同属统治阶层中非其宗族的开国元勋、元老,诸如石达开、杨秀清、韦昌辉……导致苦心经营的大好山河断送人手,石达开愤然率天国精锐出走天京,韦昌辉滥杀无辜酿成震惊中外的"天京事变"?…¨是当时农民阶级中深厚的封建宗族思想,占据了洪秀全的心智,以所谓的"亲情"葬送了太平天国以及千百年来农民斗争的血泪结晶!

历史的硝烟,并不曾掩去人们心申的理性。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毅然拒绝调用湘潭老家的亲友赴京任职的请求,甚至将自己的亲生儿子送上抗美援朝的前线,提拔任用党内外有识之士,为共和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石。毛泽东同志不愧为任人唯贤的典范!

用理性的思维来衡量感情与认知,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寻求一个和谐的统一,不失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人事关系的绝佳手段!

俗语说得好:帮理不帮亲!先人为我们积淀了深厚的历史,今人又将以理性的天平衡量情感与认知,打造更为美好的明天。

【点评】:精练的语言 精当的事例

本文以一组关键性的词语做文题,既醒目又揭示本文论述的中心,这是篇阐明三者关系的议论文。

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充满辩证分析的,语言同样是毫不逊色老到的。如文章首段整段语言都是建立在一种对事物高屋建叙的认识之下,使我们由衷为作者精练语言所折服。

文中列举两方面精当的典型事例。首先列举历史上太平天国起义失败惨痛教训,突出农民阶级中深厚的封建宗族思想占据洪秀全的心智,以所谓"亲情"葬送农民革命。接着精当列举毛泽东任人唯贤事例,具有不可批驳的作用。文章结尾两段又以精练语言点题、析题,突出了全文中心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