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浏览器7.0版本:一个英国人看透的中国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3:23:41

200多年前的一个英国人就看透了中国

“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做官。”
这是200年前英国公使马戛尔尼说的一句话,这是令人振聋发聩的一句话,其意义胜过无数研究中国人煌煌巨著的总和。
闲来无事读闲书,近期看了一些关于英国使团第一次觐见乾隆的趣闻,联想到当下的中国,联想到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拆迁、高房价、高物价、跨省、上访、抢尸、李刚,不由得生出无数感慨,且看今日之中国,谁之胜景,谁之天下?
【1】
乾隆仅仅为了自己的面子就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说劳民伤财太轻,简直是祸国殃民。
当时的中国正值”乾隆盛世”,中国人是好面子的,乾隆帝更是好面子的。对这次英国人的来访,乾隆皇帝不但在接待工作上做了精心准备。

皇帝确定的接待工作方针是,一要隆重热烈,照顾好外国友人的衣食住行,保证他们的心情愉快。二是利用这个机会,充分展示中国的富庶强大。

据估算,英国人一行使北京花费了五十多万两白银,即十七万三千多镑白银。折成今天的币值,为一亿零三百八十万元人民币。这其中当然不包括皇帝赏赐的礼品,这些礼品价值要远远高于此数。
【2】
英国人对于”乾隆盛世”的感受。
1、盛世下极端贫困的中国人。

当时正处于所谓的”乾隆盛世”,而当时中国百姓的真实生活如何呢?对此英国人也有详细记载。马可?波罗惊叹中国是“尘世可以想见的最繁华的地方”。十八世纪末来到中国的英国人却惊讶地发现,与黄金遍地的传说相反,中国的大部分普通人都生活在穷困之中。

中国官员送来的食物过多,并且“有些猪和家禽已经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国人把一些死猪死鸡从“狮子号”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见,争先恐后跳下海,去捞这些英国人的弃物。“但中国人马上把它们捞起来,洗干净后腌在盐里”。

官员贯彻皇帝旨意,在一切环节中全力展示帝国的富强。但这一旨意毕竟没有被每一位普通百姓所领会,他们关心自己的胃更甚于国家的尊严,这个细节一下子暴露了中国的尴尬。

事实上,在登陆中国后,英国使团一再震惊的,是繁华表象下的贫穷。

中国人一向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乐于以任何食物为食,即使是腐烂了的也不放过。

还有随处可见的弃婴。道路两旁、河道中央、垃圾堆上,随时都有可能露出一只苍白的小手。弃婴在基督教国家中是不可饶恕的大罪,但是中国人却视为平常。很明显,这是人口压力和贫困所致。
2、比经济上的贫困更令英国人惊讶的,是政治上的贫困。
“中国官员对于吃饭真是过于奢侈了。他们每天吃几顿饭,每顿都有荤菜许多道。”与底层的普遍贫困强烈对照的,则是上层社会生活的豪奢。虽然底层社会中很少发现脸色红润的人,但政府高官中却不乏胖人,这些达官贵人们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就是吃。

英国人在中国所见到的房子,只有两种,一种是大富之家,一种是贫寒人家。“所经过的地方以及河的两岸,大多数房子都是土墙草顶的草舍。也有很少一些高大、油漆装饰的房子,可能是富有者的住所。很少看到中等人家的房子。在其他国家里,富有者和赤贫之间,还有着许多不同等级的中等人家。”

英国人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贫富差距之大,是他们见过的国家中最厉害的。“中国有一句名言:‘富者甲第连云,贫者无立锥之地’……但这句话在其他国家并不适用。”

英国人说:“中国没有中间阶层,这个阶层的人,因拥有财富和独立的观念,在自己的国度里举足轻重;他们的影响力和利益是不可能被朝廷视而不见的。事实上,中国只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英国人很容易地了解到,在中国,所有的富人几乎同时都是权力的所有者。也就是说,中国人的财富积累主要是靠权力来豪夺。中国的专制是超经济的,经济永远屈居于政治之下,也就是说,财富永远受权力的支配,一旦没有权力做靠山,财富也很容易化为乌有。“在中国,穷而无告的人处在官吏的淫威之下,他们没有任何诉苦伸冤的机会。”对于中国人来说,“做官便譬如他的宗教”。

在中国法律中,个人财产权却屈居政治权力之下。英国人研究了中国法律后得出结论说:“中国所有的有关财产的法律确实都不足以给人们那种安全感和稳定感,而恰恰只有安全感和稳定感才能使人乐于聚积财产。对权势的忧惧也许使他们对那些小康视而不见,但是那些大富却实难逃脱他人的巧取豪夺……执法机构和执法方式如此不合理,以至于执法官员有权凌驾于法律之上,使得对善与恶的评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法官员的个人道德品质。”

英国公使马戛尔尼说,是专制主义摧毁了中国人的财产安全,从而摧毁了所有刺激中国进步的因素。进步只有当一个人确信不受干扰地享有自己的劳动果实时才能发生。但是,在中国“首先考虑的总是皇帝的利益”,因为“任何财产违反了他的主张是得不到保障的”。马戛尔尼不否认中国存在着大土地产业,但他认为它们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如“高利盘削和官职馈礼”所获取的。它们是贸易或侵吞的短暂的积聚,而不是土地贵族或绅士的产业。他写道:“在中国确切地讲没有世袭贵族。”
3、中国人精神文化上的极端贫困让人震惊
在那些推崇中国政治的欧洲学者们的著作中,中国社会的和平、稳定、井井有条一直是他们赞美的重点。他们认为,这说明中国是民权、人道所主宰的理性王国。“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组织”。

然而,与中国官员的交往,却让英国人看清了这个帝国维持秩序的基本手段,那就是王权、专职和严苛的礼法。

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在北上天津的途中,英国人在山东登州府短暂停留。登州知府闻讯前来拜访,“知府带来了许多随从人员,其中有一个人在知府问到他话的时候,立刻跪下来回答,这给英国人一个很大惊异。知府安然接受这种礼貌,似乎他们之间一向是这样讲话,这给英国人更大的惊异。”更让英国人无法接受的是中国官场的另一项规矩:在任何场合,上级都可能打下级的板子。

被扒掉裤子当众打屁股,对英国绅士来讲,是无法想象也无法容忍的耻辱。然而英国人却发现,中国人对此却司空见惯。

英国人说:“在任何场合,只要他们(中国官员)认为恰当,就以父权的名义,立即用板子处罚,无需预审或调查。”
【3】世界对中国的重新认识
1、偷奸耍滑成性
在英国人到过中国以前,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形象基本上是正面的。中国人被认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莱布尼茨说:“他们服从长上,尊敬老人,无论子女如何长大,其尊敬两亲犹如宗教,从不作粗暴语,尤其使我们惊奇的,中国农夫与婢仆之辈,日常谈话或隔日会面之时,彼此非常客气,其殷勤程度胜过欧洲所有贵族……”歌德说:“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道德。”伏尔泰通过《中国孤儿》这样表达他对中国人的看法:“我们的国朝是建立在父权与伦常的信义之上的,是建立在正义、荣誉和守约的信义之上的。孝顺忠信礼义廉耻是我们立国的大本。”

与传教士所描述大相径庭,那些伺候他们的中国人给英国人留下了这种印象:“撒谎、奸诈,偷得快,悔得也快,而且毫不脸红。”“他们一有机会就偷,但一经别人指出就马上说出窝藏赃物的地方。有一次吃饭时,我们的厨师就曾想厚颜无耻地欺骗我们。他给我们上两只鸡,每只鸡都少一条腿。当我们向他指出一只鸡应有两条腿时,他便笑着把少的鸡腿送来了。”
2、官本位
英国人注意到,在没有官员的场合,中国人的表情十分正常。一旦有官员出现,立刻就变了:“中国普通老百姓外表非常拘谨,这是他们长期处在铁的政权统治之下自然产生出来的。在他们私下生活中,他们也是非常活泼愉快的。但一见了官,就马上变成了另一个人。”

英国人说,“这些事例再清楚不过地昭示了中国人自夸的道德品格中的巨大缺陷。不过就像先前说过的,其错当在于政治制度,而不在于民族的天性或者气质。”“就现政权(满清)而言,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其高压手段完全驯服了这个民族,并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完全由朝廷的意识形态所左右,几乎完全处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3、专制
英国人认为,中国人缺乏自尊心,是因为政府从来没有把百姓当成成年人来看待,而是当成了儿童和奴隶。“在这样的国度里,人人都有可能变成奴隶,人人都有可能因官府中最低级官员的一点头而挨板子,还要被迫亲吻打他的板子、鞭子或类似的玩意,跪倒在地上,为麻烦了官府来教育自己而谢罪。于是荣誉观和尊严感就无处可寻了……人的尊严的概念巧妙地消灭于无形。”

马戛尔尼对中国政权的结论更广为人知:“这个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状况,严格地说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亿万汉人的专制统治。”这种专制统治有着灾难性的影响。“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

英国人回国之后,西方人的中国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中国从天上掉到地下,从文明变成野蛮,从光明变为阴暗。
【4】黑格尔对中国的结论让人害怕又脸红
作为一个严肃的学者,黑格尔仔细阅读了当时他所搜集到的全部有关中国的文字,得出了以下结论。

黑格尔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他认为,中亚文化代表了人类文化的少年时期,人类文明最早在那里发源。希腊文化则是青年,表现出生机勃勃的活力。罗马文化是壮年,而日耳曼文化是成熟理性的老年。

那么,中国文化是什么呢?黑格尔说,是幼年。中国人在官府面前的逆来顺受给了黑格尔极深的印象。黑格尔认为,造成中国的落后的原因是中国人内在精神的黑暗,中国是一片还没有被人类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在那里,理性与自由的太阳还没有升起,人还没有摆脱原始的、自然的愚昧状态。“凡是属于精神的东西……都离它很远”。

在《历史哲学》中黑格尔得出这样结论,这是一个彻底的、奇特的、最具东方性的东方国家。“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 ‘家庭孝敬’。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在家庭之内,他们不是人格,因为他们在里面生活的那个团结的单位,乃是血统关系和天然义务。在国家之内,他们一样缺少独立人格;因为国家内大家长的关系最为显著,皇帝犹如严父,为政府的基础,治理国家的一切部门。”因此,中国是一个只属于空间的帝国。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读这些的时候我不得不把“乾隆盛世”真实与当下联系起来,想必“乾隆盛世”在国人和乾隆看来也是“和谐社会”吧。

参加过中国盛会的外国人是不是在表面赞扬中国的同时,暗地里发出和英国使团一样的感慨呢?

上海大火和北京大火都在冥冥之中警告我们:脱离现实的过度奢靡和炫耀必将遭天谴和报应。乾隆、慈禧等无数的超级败家已经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现在,这个名单还在不断扩大。

重复看了无数上演的历史大戏后,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的结论:

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千百年来在广阔的土地上重复庄严的毁灭,而又在本质上毫无变化。


                            从一次同学聚会看中国社会的撕裂程度
       年前,一位在异地的初中同学说要来我这儿,看看几位老同学,一起聚聚。我非常高兴,建议他尽量安排得从容一点,喝个酒、过个夜,于是我联系了本地的另外两位同学。

    那天,我开车去接了那远道而来的同学,又去接了另一位女同学,然后去另一位男同学安排的酒店里吃饭,连我一共四个人。我们已经30年没见面了——和木八拉客在位时间一样的久。
    好了,现在就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四个人:请客的男同学是衙门的小吏、那位女同学是大学的教授、来的男同学是做房产的商人、我是18年前跳出体制的自谋职业者。除了我们30年前是同学这个关系外,其余的都大相径庭,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欢聚的热切期盼,只因为30年不见的那份好奇和30年相隔的那份沉淀。

    甫一落座,相见甚欢,互道长短,唏嘘岁月,惊叹胖瘦,回忆当年——可以想见,所有的同学聚会都有这样你捶我打热气腾腾的五分钟。
    然后,喝酒(我因为开车,无法饮酒,以茶代之),吃菜,回忆。再然后,微笑,闲扯,碰杯,吃菜……
    终于,话题渐渐狭窄、气氛渐渐寥落,光喝酒吃菜就显得有些痴呆了,怎么办呢?很自然的,按照一般同学会约定俗成的套路和流程,于是谈谈人生?说说理想?评评时事?聊聊观点?……是的,不可免俗,我们也这样做了!
    这样做的后果是:一小时后我们都沉默了!因为不想进一步形成对立、乃至对抗!在我的记忆里,这种现象在10年前、20年前是很少出现的。

    以前,在同一代人中,可能会有一些爱好上的不同、工作上的差异、境遇上的高下,但大致的政治观点、价值取向、思想境界基本类似,至少也能相互包容和理解,但如今,中国社会的荒谬性和各种矛盾的多元化,已经悄然撕裂了人们的一致性、同理心、包容度和理解力,不但是几代人之间,也包括同代人之中,哪怕在同学之间这种最无需伪装和最没有利益冲突的人际关系中!
    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有人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也有人说,当代中国的现实素材有史以来最为丰富,天天上演着魔幻现实主义大片、神话故事、荒诞剧和肥皂剧;也有人说,这是五千年来河蟹最多的剩世……

    概括起来讲,那天聚餐的转折点是,我那位小吏同学讲了几个观点:加入一个政党,对党章无需多考虑也不用较真,只要自己心底里坚持那份“正义”就是了;60年前中国就是需要一位强人来统治,不然中国就无法统一了、新中国就成立不了;现在老百姓的素质太差,贫穷是自身能力不足造成的,大部分人文化程度低,所以中国不能实行民主,不然就会大乱;我们不能对政治太敏感,只要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了……

    虽然,我在聚餐前心理已经有所准备:这是同学欢聚时刻,你不可能在衙门里找到“同志”,也告诫自己只是吃餐饭聚个会而已,把自己当成一根葱埋在菜肴里就行了,嘻嘻哈哈,一两个小时很快就会过去,然后,我们续写着同学情朋友谊……可是,当我听到以上的那些混蛋理论时,顿时感觉自己来错了地方、吃错了饭!忍了一下,还是忍不住与他争辩了起来……

    其实,我相信那位请客的同学一定也很郁闷,好端端地请你吃饭,怎么就碰上个“老愤青”?
    这是巨大的理念冲突,不是来源于我们个人本来的差异,是来源于这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不断虚伪化和愚昧化,以及由此造成的与当今世界潮流截然相反的信仰危机、价值偏离和道德沦丧……
    我在此懒得再次驳斥这位同学自以为是的滔滔宏论,因为这根本经不住驳斥,也不值得驳斥,我不怪罪他,也不憎恨他,只是对他有些怜悯、有些哀叹。一个人,怎么可以长着一颗脑袋,却是用来盛浆糊的呢?当然,反过来,他也会对我生出一种叹息和怜悯,就像“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我们谁都是别人眼中的“疯景”。
       后来,我渐渐意识到在酒桌上这是一个无解的话题,其实在可能并不短的时期内,在中国这一直会是个无解的现实,于是,我及时收声,并不断以饮料碰杯来缓和气氛。当然,晚饭不久也就结束了。

    在送那两位同学回去的路上,我们又接着一些话题聊了聊,感觉大家都有各自的立场,于是就聊些无关痛痒的家长里短的琐碎事。本来么,这是个很无趣的碎片化的时代。

    是的,我们最好只说风月不谈政治,但有多少人知道——政治就是我们的风月?就是我们日常的吃穿住行乐?就是我们平时的油盐酱醋茶?
    有句话说得好:我们不关心政治,可是政治却时刻在关心着我们……
    而当下中国的多元立场和复杂形势,正在撕裂着我们每一个个体。在这场基于丛林法则的博弈中,每一个生命都可能是这个体制的受害者,无论你是达官还是平民、富豪还是乞丐……
      那么,共赢的可能性在哪里?
                 浮世阅史(南方都市报)

      前时我从华盛顿到纽约,经过马里兰州首府安纳波利斯的时候,进去参观州府办公大楼。大楼门口没有持枪站立的军警,连个保安都没有,只在进门后有一个安全人员和一道安检程序。更令我意外的是,一件人类史上意义非凡的事,竟然就发生在这座楼里的一个不起眼的房间里,而我这个打酱油的竟是在无意中走进去“发现”了它!

    1783年,历时8年的独立战争行将结束,殖民地和她们的宗主国英国在巴黎签了停火协议。华盛顿选择了4月19日,也就是8年前战争爆发的那一天,向军队宣布正式停火。

    战事结束了。不论参战的士兵还是大陆会议都认为这支军队失去了意义。士兵们觉得尽到了义务自然想早点回家,而那些开国先贤和大陆会议代表们,则有个坚决的看法:军队是自由的威胁。他们这一理念没有什么复杂的理论,前生后世的常识都告诉世人,有枪就是草头王,一少部分人一旦掌握了军队就可以对大多数人施行暴政。所以半年以后,大陆会议正式宣布军队解散,只留下80个人继续服役到与英国的和平手续彻底完成为止。

    军队一散伙,意味着华盛顿就成了光杆司令。华盛顿没有像许多野心家那样,死捏着实力、羽翼和权柄不放,而是在1783年12月4日来到了我这天无意中闯进去的这幢建筑里的这个房间,向大陆会议正式交权。

    那天的仪式是由未来的第三任总统、与华盛顿并称开国三杰之一的托马斯·杰斐逊设计的。流程非常简单,只有几分钟时间,但理念非凡。

    首先,华盛顿将沿着一个长长的走廊走进会议厅,站在预先给他设计好的位置上。(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华盛顿并不是揭竿而起的草头王,而是受大陆会议之托,由大陆会议任命的总司令。虽然他一度手握数万大军,但其权力的合法性在于大陆会议;虽然13块殖民地的理想是由他和他的弟兄在战场上拼出来的;虽然他的威望比大陆会议的任何一位代表或13个州的任何一个州长都大得多,但这一天伟大的华盛顿却是在向他的老板辞职。

    所以,按照杰斐逊的设计,华盛顿辞职时被安排站在靠门的房间前部,大陆会议代表们则坐在后面的椅子上。华盛顿站立的地点,是暴力面对文明的不可僭越之处,代表了国家军队在文官政府面前应有的位置,使200多年前发生在这个房间里的简单仪式达到了人类政治文明一个罕见的高度。

    第二步,华盛顿以国家武装力量总司令的身份,向他的老板———民意代表鞠躬。这不是威望如天的华盛顿个人的弯腰,而是国家武装向文官政府的服从。椅子后面的代表们接受华盛顿的鞠躬以后,手触碰帽檐以示礼貌。

    第三步,华盛顿念了他的辞职信,议长简短地回应。仪式结束。(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华盛顿辞职后一身轻松地回到老家农庄,这一年他50岁出头,功成名就的他准备好好享受余生。他在一封给法国朋友的信里,说:“亲爱的侯爵,我终于成了波托马克河畔一个普通的百姓,在自己的葡萄架和无花果树下休闲纳凉,看不到军营的喧闹和公务的繁忙。我此时所享受的这种宁静幸福是那些贪婪地追逐功名的军人们,那些日夜图谋策划、不惜灭亡他国以牟私利的政客们,那些时时察言观色以博君王一笑的弄臣们所无法理解的。我企盼能独自漫步,心满意足地走完我的人生旅途,我将知足常乐。”

    他甚至说:“我亲手栽下的树木迅速成长起来,似乎它们已知道我行将衰老,在我与世人告别之际,要用它们的浓荫为我遮阳蔽日。”

    其实这个时候他的历史使命才完成了一半。几年以后当美国正式建立时,他做了8年总统。他不仅带领初生的国家走过了艰难的岁月,而且放弃了成为事实上的终身总统的机会——— 有几个当权者能够做得到?

    关于军队的问题,华盛顿从军事的角度,曾强烈建议大陆会议不要让各州的民兵各自为政,要注意协调训练和统一装备,以备不测,后来他甚至建议要组建一支联邦常备军。但大陆会议出于对枪杆子调头向内绑架人民自由的顾虑,宁可国门不设防,拒绝了华盛顿的要求。只是随着联邦的建立,形势的变化,后来的美国组建出一支国家常备军队。

    华盛顿顺利的交权和美军曲折的建立,体现出开国者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理念。直至今天,这个理念依然被美国人念念不忘,成为这个国家最大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