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安全浏览器7,8版本:吴自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5:08:29
百科名片    吴自良

吴自良,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50年代他研究苏联汽车用钢40X的代用品,以锰、钼代铬成功,对我国合金钢体系的建立起了推动作用;60 年代领导研制成功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种分离膜,为原子能工业和国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后又指导开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硅材料的品质因素以及高温超导氧化物中氧的扩散行为和作用的研究,致力于发展我国高技术材料和材料科学,并培育了大批科技人才。

中文名:吴自良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省浦江县出生日期:1917年逝世日期:2008年5月24日19时45分职业:物理冶金学家毕业院校:西北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主要成就: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目录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成就荣誉
人物简历
主要论著
一生追忆
  1. 结缘“蘑菇云”
  2.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乡音不改
展开
     

中科院院士 吴自良

人物简介

  吴自良(1917-2008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冶金学家,浙江浦江县人,1917年生,男,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科院院士。吴自良于2008年5月24日19时45分在上海去世,享年91岁。

人物生平

  吴自良,1917年12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他幼年丧父,由母亲和兄、姐抚养成人;1926年就读于浦江县浦阳小学,1929年毕业后赴杭州入浙江省立第一中学初中学习,1932年考入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1935年毕业后,考入北洋工学院(吴自良),先读矿冶,后转学航空机械。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北洋大学内迁陕西省城固县,与焦作工学院合并为西北工学院。1939年吴自良毕业后,被分配到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制造厂设计科任设计员。1942年工厂遭日机轰炸后解散,撤退到昆明,他任中央机器厂副工程师。1943年他在大姐的资助下,自费赴美留学,在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今卡内基·梅隆大学)冶金系读研究生,师从物理冶金学家C.S巴瑞特(C.S Barrett)教授和物理学家R.斯莫洛柯夫斯基(R.Smoluchowshi)教授。留学期间,他悉心钻研物理冶金学,1948年完成题为《片状铝单晶中滑移机制和内耗的关系》的学位论文,获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所作博士后。1949年,吴自良应聘到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任副研究员,主持“软钢中阻尼和疲劳”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于1950年冬,抱着发展中国冶金科技事业的愿望,取道香港回国,任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唐山交通大学)冶金系教授。1951年夏,他应聘为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今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负责物理冶金方面的科研工作,先后担任物理冶金研究室主任、副所长等职,现任该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   作为材料科学家,吴自良一直致力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所急需的关键实用材料的研制工作,以及有关材料科学的基础研究。其研究领域广泛,涉及金属、半导体和氧化物超导体等各个方面。40多年来,他和他所指导的研究集体,硕果累累,成绩卓著:50年代率先完成的苏联低合金钢40X 的代用品的研制,对建立中国自己的合金钢系统起了推动作用;60年代自力更生研制成分离铀同位素的核心部件甲种分离膜,打破了核垄断,为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作出了重大贡献;70年代提出和指导了大规模合成电路用硅材料品质因素的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近年来,吴自良不顾年逾古稀,满腔热情地投入高温超导氧化物中氧的扩散行为的研究,发表了有独到见解的论文数篇。   鉴于吴自良在材料科学方面的突出贡献,1980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吴自良以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平易近人的作风,几十年如一日、不倦地耕耘在科研第一线,切实为祖国建设作贡献,而深受大家的尊敬。他是上海市政协第五、六、七届常务委员,中国金属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

成就荣誉

     1939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1938.07由北洋工学院(今天津大学)、焦作工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今东北大学)于西安合并组成】航空工程系。1957年10月,西北工学院和西安航空学院在西安合并为西北工业大学。   后在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厂、昆明中央机器厂任设计师、工程师。   1943年赴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金属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49年任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1950年底回国,1951年任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原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冶金系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所(后为上海冶金所)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1954年领导完成了中央军委下达的抗美援朝前方需要的特种电阻丝研制任务,获得奖励。   50年代,用国内富产元素锰、铝等代替短缺的铬,研制苏联40X低合金钢的代用钢取得成功,对建立中国合金钢系统起了开创作用,被誉为是建立中国合金钢系的典范,获1956年国家首次颁发的自然科学奖。   60年代,在困难的条件下,冶金所承担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分离膜的制造技术”任务,与原子能所、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联合攻关,组成第十研究室,他兼任该室主任,主持这项工作。在他的领导下,经过艰苦探索和反复试验,于1964年试制成功并投入使用。   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人物简历

  1917年12月25日 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   1935~1937年 在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学习。   1937~1939年 在西北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1939~1942年 任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制造厂设计员。   1942~1943年 任云南昆明中央机器厂工程师。   1944~1948年 在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攻读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   1948~1949年 读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后。   1949~1950年 任美国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副研究员。   1951年 任唐山交通大学冶金系教授。   1951年夏 任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今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历任物理冶金研究室主任、副所长等职。

主要论著

  1 吴自良等.片状铝单晶的滑移和临界应力的关系.1950.   2 吴自良,陈源杨佩璋等.苏联低合金钢40X代用品的研究.金属研究工作报告会会刊,1954.   3 吴自良,王其闵.碳在面心铁~镍合金中扩散内耗峰的机制.物理学报,1958年,14:354.   4 吴自良.点缺陷与位错的交互作用,载晶体缺陷与金属强度,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195~242.   5 葛庆麟,施天生,吴自良等.Fe-Ti-N合金α相区淬火的S-i交互内耗峰.金属学报.1982,18(3):316. [1]

一生追忆

     

吴自良院士

[2]2008年5月24日19:45分,吴自良先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5月30日上午,在吴自良先生的追悼会上,一副挽联高高地悬挂在灵堂走廊外两侧:“良师益友教书育人铸辉煌,自强不息两弹一星建功勋”。这副挽联高度概括了吴自良先生的科学贡献和崇高品德。[3]

结缘“蘑菇云”

  对于吴自良先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他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物理冶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在一生的科研实践中,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脉搏和国家的重大需求,不断深入拓展本领域的科技前沿,取得了一系列原始创新理论成果和重大自主技术创新成就”。   吴自良先生1917年出生于浙江浦江。1937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1943年赴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改行学习冶金专业并获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金属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49年任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   正是这一特殊经历,助推了他回国后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冲刺,使他的命运如此奇巧地与“蘑菇云”结缘。   要造原子弹,就必须首先得到足够浓度的铀—235,而“甲种分离膜”正是提炼浓缩铀的核心元件。当时,只有美国、英国和苏联掌握制造分离膜的技术,但这些国家均把“甲种分离膜”列为绝密级国防机密,严禁扩散。于是,毛泽东主席亲自布置研制任务,北京原子核所、复旦大学、沈阳金属所和上海冶金所聚到了一起,为这一关系民族命运的科研攻关。   在上海冶金所,60多名专家组成了第十研究室,由吴自良任室主任,集中攻关。在资料不全、信息不灵的不利条件下,吴自良带领这个特殊的小组经过3年多的艰苦研究,整整4年的国庆节,吴自良都没有离开过实验室。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63年年底,集中在冶金所的联合攻关群体攻下了“甲种分离膜”。制造技术这项多学科、综合性强、难度很高的科研任务,已经能在中等规模的工厂批量生产,造价仅为原来估算的黄金价格的1%。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除了美、英、苏以外第4个独立掌握浓度铀生产技术的国家,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中国的核武器和核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西北的罗布泊上升起了第一朵“蘑菇云”—这一天,吴自良终身难忘。   为此,吴自良于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1999年9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3]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吴自良属蛇,离马年只差二十几天。他说:“我更愿意自己属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上世纪50年代,吴自良先生领导完成抗美援朝前方急需的特种电阻丝研究任务;用国内富产元素锰、钼等代替短缺的铬,成功研制苏联40X低合金钢的代用钢;60年代,承担并成功完成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任务;70年代,提出和指导了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硅材料品质因素的研究。   晚年,他还孜孜不倦地投入到高温超导氧化物中氧的扩散行为等的研究中。就算躺在病榻上,吴先生还是不停地在想着实验室里的事情。住院期间,只要学生去看望他,他就会用虚弱的声音要求学生提供文献资料、希望组织人员继续进行住院前的科研……   课题组曾将一种很经典的材料物理研究方法用于当时刚刚发现、非常热门的高温超导体的微结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实验结果,想马上发一篇文章。但吴自良却与课题人员反复讨论,从实验装置到实验结果、从结果分析到提出物理模型,并得出最终结论,前后改了五六稿,几个月后,由吴先生亲自执笔的文章终于定稿,与初稿相比已经面目全非。这篇论文1989年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很快获得国际同行的关注,至今还保持着相当高的单篇论文引用率。   在科研攻关的同时,他还开授了多门课程,呕心沥血、辛勤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满腔热情地关怀青年人的成长,为中国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3]

乡音不改

  在约好的时间,记者来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见到了84岁高龄的浦江籍中科院院士、物理冶金学家吴自良。   得知记者与他是老乡后,吴老高兴极了。听着记者“普通话说得挺好”,他又不放心地问了一句:“你真的是浦江人?”记者连忙说了几句浦江话。怕离家六七十年的吴老听不懂,刚想解释几句,他就呵呵地笑开了,吐出了一口乡音:“我还会说浦江话呢。”   吴自良,浦江县前吴人,著名国画家吴茀之是他的堂兄。在浦江念完小学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杭州第一中学,后又考入杭高。1937年,他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工程院航空工程系,后在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厂、昆明中央机器厂任设计师、工程师。   1943年,吴自良参加工作后不久,由于战乱,他所在的工厂解散了。有关方面通知他,要想重操旧业,必须加入国民党。吴自良宁死不愿加入国民党。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就以“逾期不报到”为由,将他除名、“永不录用”。当吴自良接到这一“封杀令”时,他已办好赴美留学的签证,并准备经印度赴美国深造“航空”。既然“永不录用”,吴自良到美国后只得改行,学起了未曾接触过的“冶金”。   在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苦学4年后,1948年,吴自良获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该校金属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49年,他出任美国锡林腊丘大学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直至1950年底回国。   回国后,吴自良任唐山交通大学冶金系教授。后又移师南下,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先后出任副所长、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这以后,吴自良研究成果不断:20世纪50年代,从事前苏联低合金钢40X代用品的研究,对建立中国低合金钢系统有示范作用;60年代初,开始研究钢中过渡族元素Mn、Cr、Mo、V、Ti和s-i交互内耗峰,澄清了过去文献中许多争论和谬误;60年代,带领其他研究人员完成了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的研制任务,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作出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据吴自良透露,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的研制任务是毛泽东主席亲自布置的,国家十分重视。全国50多个冶金专家集中研究了3年多,才“分离”成功,而集中地就在他所在的上海冶金研究所。他说,这跟造原子弹一样,属于一级绝密。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的研制任务使吴自良的事业达到了巅峰。1999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江泽民总书记亲自授予他“两弹一星”的勋章。[4]吴自良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作风踏实,虽已入耄耋之年,仍一直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工作。1917年12月出生的吴老属蛇,离属马只差二十几天。他说:“我更愿意自己属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