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红齿白林那北 评论:十大工程:“四年大发展”重中之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6 15:03:10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表示,“十大工程”是实现“四年大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它们在整个工作中居于显著的、突出的位置,是当前关系重大又有条件加快推动的工作。完成标志性工程,意味着整项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我们必须把“十大工程”作为重中之重加以推进。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表示,“十大工程”是实现“四年大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它们在整个工作中居于显著的、突出的位置,是当前关系重大又有条件加快推动的工作。完成标志性工程,意味着整项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我们必须把“十大工程”作为重中之重加以推进。

  实现“四年大发展”,其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上月底举行的省长与专家座谈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曾表示,中国转方式的时限可能只有10年,而广东这样的沿海发达省份,甚至可能只剩5年时间。

  毫无疑问,“四年大发展”完成与否,是关系广东未来发展全局的一场关键之战。

  与此同时,“四年大发展”更是一场攻坚之战。

  从外部来看,“四年大发展”面临着比以往更为复杂的环境和更加激烈的挑战;从内部看,不少容易啃的“骨头”在“一年开好局”时已经完成,这意味着接下来要啃的可能就是一些“硬骨头”。

  应对这样的局面,仅仅将“四年大发展”的任务进行全面部署、细化分解是不够的,还需要集中力量啃掉“硬骨头”。诚如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所言,没有全面部署,工作就可能产生“漏项”、“缺环”;没有重点,就抓不住主要矛盾,难以集中力量,尽快形成突破。

  为此,《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实现“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强调调整经济结构、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开放、改善民生等七方面重点工作的同时,又从中专门拎出了珠三角“双道”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创新发展平台、宜居城乡建设、珠三角基础设施现代化、文化强省建设、粤港澳紧密合作拓展、珠三角生态体系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才引进培养等“十大工程”。

  从《方案》来看,这“十大工程”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并具有“突出重点,带动一般,形成突破”的明显特征。

  以“一号工程”珠三角“双道”工程为例,规划建设16条共计1478公里的城际轨道(至2020年)以及6条总长2254公里的区域绿道,不仅可以带动珠三角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有助于珠三角生态环境的改善,还能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等等。

  由此,“十大工程”与《方案》相结合,就在全面的基础上突出了重点,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表示,“十大工程”是实现“四年大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它们在整个工作中居于显著的、突出的位置,是当前关系重大又有条件加快推动的工作。完成标志性工程,意味着整项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我们必须把“十大工程”作为重中之重加以推进。

  可以说,“十大工程”是推动“四年大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助于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爬坡越坎”。它们的完成,将为“四年大发展”任务的顺利完成增加沉甸甸的十个“砝码”。

  ■关键词

  十大工程

  ●珠三角“双道”建设工程

  规划建设珠三角“三环八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构建亚太地区最开放、最便捷、最高效、最安全的客流中心。规划建设城乡一体、人文要素与自然生态要素紧密结合的绿色廊道网络体系。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程

  坚持制造与创造相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配套,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加快从“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广东服务”转变,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重点创新发展平台工程

  着力推进重点创新发展平台建设,突出自主创新和高端产业集聚,引领现代产业发展,使重点发展区域、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重点创新平台成为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

  ●宜居城乡建设工程

  提高珠三角地区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建设品位,完善和提升城镇功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空间格局的优化和城乡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具有岭南特色的现代化城乡示范区。

  ●珠三角基础设施现代化工程

  以枢纽性、功能性、网络化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建设形成能力充分、衔接顺畅、运行高效、服务优质、安全环保的珠三角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珠三角一小时城市圈。

  ●文化强省建设工程

  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培育广东人文精神,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代文化传播体系,提升文化软实力。

  ●粤港澳紧密合作拓展工程

  落实《关于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的决定》和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深化各领域更紧密合作,加快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社会、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共同发展,携手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推动三地实现长期的繁荣稳定与和谐发展。

  ●珠三角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统筹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建设,整合自然生态资源和绿色开敞空间,优化区域生态格局。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整治,维护区域环境安全,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

  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珠三角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打造全国高水平、高品质社会事业发展示范区。

  ●人才引进培养工程

  引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自主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等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