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微凉雨轻伤出自哪里:教育和管理的最好选择是找到取代惩罚的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48:10
请教老师:刚刚在一位西方学者的教育论著中读到~他认为教育和管理的最好选择是找到取代惩罚的方法,“行为不端和惩罚并不是相反相克的两种现象;相反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惩罚不能阻
止恶行,它仅使犯错的人下次更小心地犯错,更狡猾地掩饰形迹,更技巧地避过侦察。小孩受了处罚时,他决心更机警,而不是更诚实或更明理、更负责。有位高中生叙述说:“我们老师说了一大堆教人诚实的话。我一边听,一边暗自好笑,她教了不诚实还不自知。有一次我因唾过头而迟到,她说:‘那不成理由!’于是我受到处罚,也学了乖。下次迟到时,我一定编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
惩罚有如隔靴搔痒,永远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当小孩受到处罚时,他不可能对自己说:
“我要改进自己,做更好的人——更有责任感、豁达而且讨人喜爱。”孩子们清楚得很,惩
罚很少是为他们好,而是用以满足施罚的成人之需要而已。事实是:报复徒然招致怨恨,口头诋毁和体罚等于在示范暴力;滋生恨意的人可能成为暴力的和未来罪行的怂恿者。
有些父母和老师问:“我们不是应该教孩子守法负责、尊重别人吗?假如他们不听劝导,难道不能用惩罚吗?”伦理观念诸如:责任感、尊重、忠心、诚实、慈善和仁爱等是无法直
接传授给小孩的,只能让他们从所尊敬的人那儿、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得。美德乃从内心滋长而来,不是靠惩罚就可强迫灌输的。
多数老师并非不知道威胁和惩罚收效甚微,然而,他们每天仍旧照用不误。他们一生气就对学生责难、羞辱、怪罪、驳斥、威胁或惩罚。这些方法不但无法纠正学生的行为,而且使“问题儿童”变得自信,相信他们过去的不良行为是正常的;而且给予下次犯错的良好借口。”而我认为这绝对了些。按作者观点“只能让他们从所尊敬的人那儿、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得”真善美和责任感,是不是说孩子们在尝到了自己行为对人、对己的甜头和苦头是菜会从内心滋长美德?而这些又必然是行为发生之后?那么惩罚是不是有让学生认识自己错误的警醒作用呢?     逻辑稍有点凌乱,皆因思考不成熟,读习困碍,请老师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