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种夏一可种子:何以解忧,美女美酒!B(图文养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8:09:58
         张纯如自杀前,跟周围的人说,在访问南京大屠杀的时候,她发现不仅仅是日本人的问题,还有中国人的奴性。中国人有一种极其恶歹的心理,在世界的民族中也罕见,从来没有一种人,因为不同的主子,可以作践自己的同类,到了极其残忍的地步。她原本想大刀砍向鬼子的,可是发现需要砍的,还有自己的同胞。                                 中国的百万富翁也是赤贫
马 宇
       百万富翁这个名号,原来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想象中的富裕程度几近于富可敌国。囿于贫穷久矣的国人一提到百万富翁,不免百味俱陈,掺杂了仰慕、艳羡、嫉妒、鄙夷、仇恨等多种情感。可如今一打眼,遍地都是百万富翁!据说,每1400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千万富翁,以美元计都上百万了,以人民币衡量的百万富翁实在不算什么。

关于中国人的家庭财产,看到了三个来源的数据:
一是来自于波士顿资讯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 全球财富调查报告(BCG Global Wealth Survey),显示中国百万富翁(以美元计价)家庭数量已超过百万,仅次于美国、日本位列世界第三。
还有一个是国内很有名的《胡润财富榜》,说截至2010年底,中国千万富翁(约150万美元)已达96万人,其中亿万富翁6万人。这个数字,可比上一个榜单大多了,100-150万美元之间怕不还有上百万个?
再就是官方国家统计局的了。但遗憾的是没有最新数据,是几年前的,说中国平均家庭财产大概是28万元,其中大约一半是房产。考虑到最近几年工资收入、金融资产增长有限(没负就不错啦),房子价值普遍翻了一番,据此推算,目前中国平均家庭财产大概是50多万元—平均都是半个百万富翁啦!
但是说实话,我关注的,不是中国到底有多少百万富翁。我想研究,或者说想知道的是,中国人,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来说,到底拥有多少实际财富?
还是拿一个百万富翁来说吧。不是美元的,是人民币的,因为这已经是中国人平均家庭财产的两倍了,再用美元计价就是13倍,太过份了。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100万人民币家庭财富实际价值到底有多少?
根据有关调查统计推算,这100万元的构成基本是这样的:大约60-70万元是房产;金融资产20万元左右;耐用消费品5万元左右;经营性资产10万元左右。
房产是我们中国人家庭财产的最大一部分。但恰恰是这最大一块,实际价值却远远不是账面上体现出来的那么多。
首先,这60-70万元的房产,只是一套很小、很一般的房子(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只是五环外的一套50平米左右的一居或两居;在中小城市也不过是一套100平米左右的正常家庭用房),只所以这么贵完全是房地产泡沫吹起来的,若回归正常,起码要贬值一半以上(以我的观点实际价值顶多只有三分之一),即只剩下不到30万了。
其次,这30万的价值还是高估了。因为我们的房子,我们所有的只是地上建筑部分,是典型的“空中楼阁”,房下的土地不是我们的(城市里的是租了70年,农村说的是宅基地,但随时可以被“集体”收回或者征用的)。可建筑材料能值几个钱?无论城市农村,2000元/平米都不到。一般说来,我们房子若平均已经使用了15年(从开发商拿到销售许可证开始算,而不是你买了房住进去才开始算),则价值实际已经消耗了五分之一强,只剩25万左右了。如果考虑到70年到期后这房子将一文不值,那么现在它的价值还要再打折扣是不是?大家现在之所以还觉得房子值钱,是都以为自己买的房子就是永久的,而官方也故意不说破罢了。
金融资产在中国人家庭财富中大约占三分之一的比重。但这20万,说实话,多半是死钱炒股被套住了,存银行则不断缩水(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本人从不炒房炒股,一是没钱,二是没那脑子,前几年买了点理财产品,想让专业银行帮忙理财,如今没象洪晃那么惨得血本无归,但也缩水了四分之一,又不好割肉,就那么放着了。而若自己炒股,以中国股市的真实价值而论,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是不合格的,严格监管的话会被退市,大多数股民手头的股票不过是张废纸。所以这20万也只是账面上的暂时数字。
耐用消费品,大家都知道,买的时候确实是那个价钱,但可是天天在贬着—不是人人都买了红木家具吧?电子产品以旧换新,前几年1万多买的背投彩电现在作价300元。买辆车,半年后连一半的价也卖不出。那些板材家具,想淘汰还得给收废品的钱人家才肯来拉走。这也是很奇怪的,在通货膨胀的状态下,形成家庭财富的耐用消费品一个劲贬值,而快速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却快速上涨,有限的收入过手就哗哗流走,难怪中国人财富积累那么难!
至于家庭经营性财产,实际上大多数人家都没有。那些真正的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可以有,但不是我们这样的假 “百万富翁”。另外,经营性资产也越来越不值钱了,我知道的一些做实业的近年就退出了,转而搞房地产炒房圈地了,因为生意不好做,本来利润率就低,再加上苛捐杂税、朝令夕改、弹性执法,弄不好赔个精光—所以即使有经营性资产也是高风险的。实在不行,收藏古玩字画吧?可我们又不是马未都,花10万元去潘家园旧货市场买个青花瓷碗,让王刚一锤砸了还不赔。
清点一下我们就知道,在目前的中国,即使一个号称的“百万富翁”,其真实的身家财产,也不过在20万元上下。目前过日子是能够维持,但也仅仅是“维持”而已看看我们自己和周围,账面家庭财产过百万的不少吧,尤其是在房价高涨的大中城市里,有套房子就上百万了,可你说我们过的是“富翁”的日子吗?那过日子的紧巴劲,赤贫也不过如此!
百万富翁尚且如此,平均线以下的百姓生何以堪?怪不得中国盛行“房奴”之类,可不是“奴”是什么?累死累活打工赚钱,最后还是一场空!一辈子挣套房子,指望留给独生的孩子,却不等传到孙子就到了年头,该被收回或推倒了那时,想弄套拆迁房都办不到,得重新再买去—又是几十年的血汗劳动。
美国人的平均家庭财产,不过15万美元左右,居然跟我们的“百万富翁”基本持平。可他们的生活质量是什么样的?而如果真到了百万富翁阶层,那就跟我们以往对于百万富翁的认识差不多了,虽然不是往坏里想的骄奢淫逸、花天酒地,但高质量的生活水平还是有保证的。
当然,我写这篇小文,也不是为了探讨中外百万富翁真实身家和生活质量的差别。我真正想搞明白的是:为什么中国的百万富翁居然也是赤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实际上,通过前面对于中国家庭财产的分析我们就已经知道为什么了:公有,是剥夺百姓财富、甚至让百万富翁成为赤贫的根源所在。因为土地国有或集体所有,中国人的财富积累才失去了最基本的依凭,随时可以雨打风吹去;因为股市以保国企为主,所以才产出了那么多垃圾股,而且还不能刮骨疗毒;因为金融领域高度垄断(理由是重要领域必须保持公有控制力),所以好的金融企业以及附带的好的理财产品也发展不起来;因为国企肆虐权力横行,才使市场扭曲、秩序混乱,民间资本步履维艰,利润微薄,风险巨大(富翁移民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产安全);因为国家资源(自然资源如土地、矿产、石油等;市场资源如金融、电信、交通、重要产品贸易等)被政府和少数国企垄断,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是降低了生产效率减少了国家财富产出,从个体国民角度看也是增加了民众的财富消耗、减少了民众财富的创造和积累……

中国现时所有的病症,都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病灶。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医疗、交通、市政、体育……所有领域莫不如是。腐败堕落与强行拆迁,病根也是殊途同归。环境污染,滥砍滥伐,植被毁坏,水土流失……如果国家的归国家,民众的归民众,会出现这种情况吗?我在农村长大,近年做农业调研曾经跑了国内20多个省市,看到农民为了增收无节制地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板结也不在乎;过度养羊,啃光了草原啃坏了山;有些工厂排污,毁坏了大片大片耕地;肥得流油的东北黑土地,原来一两米厚的黑土层,因为过度使用,只有几十厘米厚了……若地是自己的,谁舍得这么糟塌?谁会让别人这么糟塌?为什么一再强调联产承包30年不变、50年不变,却就是不肯把这个“不变”固化下来,把地“还”给农民?那地,祖祖辈辈本来就是他们的啊!一个集体所有,根本上动摇了农民对于土地的依恋和爱护,土地资源破坏不可逆转;产权不彰,则法治不彰,村支书可以随意卖地、政府可以随意征地,一万块一亩给农民,转手就卖上百万。公有土地居然成了各级政府的钱袋子,一卖70年,拿到手当年就花光,形象诠释了竭泽而渔、寅吃卯粮、崽卖爷田不心疼。即使不考虑百姓利益,城市农村的所有土地政府都可以予取予求;即使政府高度垄断土地市场,严格控制供给,也不可能一直把价格维持在高位上,不断造就“地王”,持续给政府财政输血那么,就是从这个体制来说,下一届、下下一届政府(假如有的话)怎么办呢?拿什么来支撑自己举世无双的官员队伍、名目繁多的公款消费、难以遏止的投资冲动以及最低限度、必不可少的公共支出呢?目前在位的官员,不为百姓着想也就罢了,难道也不为自己的后任同僚着想吗?果然是“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
公有不是国民共有,而是国民没有,交由权力拥有和支配。而权力是要量化到个人或群体的,是有时间限定的,所谓“有权不使,过期无效”,所以权力拥有必然导致急功近利、加快兑现。而民众主动或者被迫放弃了公有财产的拥有者权利后,已没有任何力量来制约以自己之名而行使的权力及其化身了。

失去了财产权,同样也就失去了中国人个体的、社会的一切其他权利。中国刚过去的历史已经证明了,“一大二公”最厉害、个人财产最少的时候,也是其他权利最少的时候;近年来个体权利的增加,还是因为改革开放,个体财产权得到确认,并且个体拥有的财富确实也大大增加了。一个简单的经济学判断:从广泛而非个人意义上说,个体权利的多少,与个体财富的多少正相关。所以,藏富于民,决不仅仅是增加老百姓收入那么简单。

由权力来行使对于国民财富的拥有权和使用权,类似于企业治理中的信托责任,但毫无疑问,至今为止,我们还完全没有建立这种信托制度,国民作为委托者的权利根本得不到任何体现,受托者反而以老板自居,肆无忌惮地化名公为实私。这样的制度设计,必然导致大多数国民的赤贫化。无偿霸占、使用国家资源的垄断国企是个什么德性,再糊涂的国民也越来越看清了。不得不说,*有是万恶之源。公有是对国民财富的无偿剥夺,转而变成权力和垄断集团所有。所以,公有旗帜下,中国的百万富翁都是赤贫,而真正的富翁则是那些权力拥有者和资源垄断者们。
中世纪的欧洲,教廷宣扬禁欲,但自身却纵欲无度,于是有了那句古今中外都懂的最为通俗的格言:“他们让别人离开女人,留给自己享用”。真是有力而且给力,让最牛叉最堂皇的说辞都像美丽的肥皂泡一样一捅就破。
让我们再回想下俺本家的经典理论剩余价值论吧。资本家掌握着资本,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公有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让工人拥有资本,直接跟劳动相结合,消灭剥削。但实践却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如今,不说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众多半已经拥有了资本,变身为资本家了;即使没有资本,还是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也不再是被剥削被奴役的一群,反而劳动权利、个人福利以及政治权利都得到了很好保护和实施。而实行*有制的国家里,却普遍遇到了个体权利不彰、社会福利很差、贫富差距巨大(中国基尼系数超过0.5,远高于西方国家)、权力不受制约乃至贪腐成风的问题,公有不但没有解决效率问题,也没有解决公平问题。更糟的是,无恒产者无恒心,一切问题就都出来了,社会内部损耗大、效率低、不公平,民众和既得利益集团隔阂、对立严重,社会秩序被强力维稳,其实已经到了崩溃的临界点。
我本愚钝,不知道这个悖论是怎么造成的。可您是聪明智慧的,您说呢?
(2011年6月22日,夏至于北京)  
  
老有人喜欢拿美国禁枪法案来说事,说所有那么多凶杀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枪支泛滥等等,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禁枪与不禁枪的两种状况,不禁枪的现实明摆在那就不提了,那禁枪后会怎么样?

一、禁枪后守法的平民会交出自己的爱枪,但奸恶之徒一定会私藏甚至增加枪支的收藏;
二、守法的平民手里没有了枪,奸恶之徒一定会用手里的枪鱼肉乡里;
三、面对黑恶势力的欺凌手里无枪守法的平民只能向有武装的公权机构求助,只就助长了公权机构的膨胀;
四、奸恶之徒为了扩大利益一定会一手拿大棒,一手拿胡罗卜与公权武装交涉,不排除少数公权机构的执法人员受贿通黑;
五、兵匪勾结的结果是使守法平民大受伤害,开始有少数平民转而放弃了对良知与法律的坚持,变得愈来愈奸狡滑头,并因为放弃了尊严而获得了实质的利益,结果就是愈来愈多的好公民变成了坏公民,整个社会风气败坏,人人自危,诚信顿失,尔虞我诈,美国人开始丧失自信结成以家庭为核心的小集团以自保,这下他人真的是地狱了,不但他人是地狱,他人还是猎物,是鱼肉。公义社会之基础完全崩溃,美国人的脸上再也看不到自信的阳光,而是面目僵化冷漠,猥琐可憎。
 
 近日,一条微博在互联网上疯狂流传:中国,工资5000元,吃次肯德基30元,下馆子最少100元,买条Levis牛仔裤 400元,买辆车最少30000元——夏利;美国,工资5000美元,吃次肯德基4美元,下馆子40美元,买条Levis 20美元,买辆车最多30000美元——宝马。

孙笛毫不犹豫地转发了这条微博。

一周前,她刚刚结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个学期的研究生课程,特意穿着崭新的行头回国——9.9美元的Crocs鞋,39.9美元的Levis牛仔裤,30美元的Tommy Hilfiger牌T恤衫。孙笛发现,这些东西在国内的价格分别是499元、799元和799元。

“真不知道是美国太便宜还是中国太贵了!”孙笛向记者感叹。

她清楚地记得,出国前她和朋友在汉拿山餐厅吃了一顿烤肉,点了3个菜,一共120元。回国后还是在同一家店,点同样3个菜,价格却变成了240元,“盘里的肉还少了”。

这个,这个和这个,我不要,其他的都包起来

著名财经评论员时寒冰与孙笛有同感。他最近还养成了一个新习惯——托人从海外买东西。最新的成果是一台折合人民币24000元的尼康单反相机,在国内,这台相机的价格是4万元。

事实上,尽管经常在各大电视台评点财经大事,但在去年的美国之旅以前,他从没想过中国的物价居然比美国还高。

动身之前,一个因生意原因多次往返美国的朋友提醒他:“去美国除了钞票什么也不要带,东西很便宜。”

对此,时寒冰半信半疑,毕竟,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数据是,“美国的人均收入是中国的34倍”。

但很快,时寒冰就受了“第一次刺激”。在洛杉矶一家叫“小台北”的中餐馆里,他们4个人点了份量很足的鱼、虾、蟹,结账的时候却只有49美元,“比上海便宜得多”。

时寒冰以为老板算错账,特意又问了一遍,结果朋友笑他说:“这有啥奇怪的,你要是去商场,就更觉得离谱了。”

这句话让偏爱实证调研的时寒冰“决定改变行程”,他推掉所有游山玩水的安排,专心观察、对比中美物价。

对比的结果让时寒冰大吃一惊:国内一套3万元左右的阿玛尼西装,在这里只要500美元就可以买到;国内标价4.6万元的劳力士手表,在美国不到4000美元;一台国内50万元左右的宝马Z4标价只有21000美元。

如果换一种比较方式,差距或许更加显眼:一杯咖啡只要2美元,看一场电影只要10美元,分别占美国人平均月收入的万分之六和千分之三。而在国内,同样的比法得出的数据是百分之一点三和百分之三点五,相当于美国居民负担费用的45倍和12倍左右。

在美国的商场里,最人满为患的地方往往是卖箱子的地方。时寒冰说,在新秀丽的柜台前,几乎每个外国服务员都会说几句简单的中文,在国内售价为1500元左右的箱子通常标价70多美元。

“我前面的一个大哥一口气买了12个箱子。”回忆至此,时寒冰忍不住笑了。

不止于此,因为商场里的化妆品价格“过于便宜”,仅相当于国内同类产品的30%~40%左右,时寒冰还一度被夫人怀疑“是不是买了假货”。

更为夸张的情景出现在LV这样的奢侈品店,时寒冰记得朋友给他讲了一个亲眼所见的笑话,因为LV箱包这样的奢侈品在美国可以便宜3成左右,往往遭遇到中国顾客的疯抢,一名中国客人曾指着店里的三款LV包说:“这个,这个和这个,我不要,其他的都包起来。”

通过这次为期半个月的走访,时寒冰的调查结果是:除非涉及到人工服务,比如理发,或涉及知识产权,比如图书音像外,美国商品的价格普遍低于国内,即便“MADE IN CHINA”的商品,常常也比国内便宜50%以上。

即使去买每平方米两万元的商品房,这个30岁的副教授也要奋斗到60岁才能拥有一套100平方米的房产

回国后,时寒冰接连更新了十几篇博文,专门记录美国物价。

事实上,在这段对价格格外敏感的年月,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关注这一现象。

在美国生活的中国记者高娓娓在年初出版的新书中特意记录下这样一组数字:在华人超市,海蟹一打12只任你挑,价格从5.99美元到12.99美元,根据季节质量而变。猪肉、猪排骨0.99美元一磅(0.4536 公斤)。泰国米50磅装的,18美元左右一袋。大白菜,每磅0.50美元。西红柿1美元1磅。葡萄0.99元1磅。6瓶百威啤酒7美元。5个橙子1美元。

高娓娓告诉记者,在美国,即使算上房租,一个人的正常工资(月薪两千美金)足够养活一家3口人。

有趣的是,在对此现象困惑不已的群体当中,还不乏经济学家。

同样是在去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聂辉华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后。

相比于其他留学者,这个从江西农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的年轻教师把更多目光投到了房价的对比上。据他观察,在美国的二线城市,2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价格40万美元左右,这200平方米指的是使用面积,不包括附赠的前后院。

“换句话说,美国人所说的房子放在中国其实就是别墅。”聂辉华略显遗憾地说,“而且一个中产阶级奋斗七八年就能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事实的确如此,据国际不动产代理商戈登·罗克(Gordon Rock)最新研究显示:美国人买房不需要太长时间,迈阿密需要4年,纽约需要5.7年,洛杉矶需要5.9年。

而在北京,面对校园周边每平方米超过4万元的房价,聂辉华按照现在的工资计算了一下,即使去买每平方米两万元的商品房,这个30岁的副教授也要奋斗到60岁才能拥有一套100平方米的房产。

“很多中国学生读完博士不想回来不是因为不爱国,”聂辉华说,“他们是怕30岁读成回来后买不起房和车,失去尊严。”

聂辉华还记得,在哈佛读书的时候,花70多美元为自己买了一件哥伦比亚牌冲锋衣,在国内,这件衣服要卖1500元。有感于此,他随手写了一篇博文《为什么中国制造在美国更便宜》。

结果,一段时间后,有学生提醒他,“聂老师,你写中美物价的文章在天涯论坛上被点击了30多万次,排在第一名。”

商品在出厂之前没有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出厂之后

聂辉华发现,在繁复的物价比较当中,两组统计数据在有意无意中被忽略了。

一组数据是,自1990年到2000年,美国几乎实现“零通胀”,自2000年至2010年,其CPI(消费者物价指数,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直在2%上下浮动,换言之,在经济高速发展、个人收入逐年提高的同时,“低通胀”也始终相伴左右,其物价之稳定从一个细节就可见一斑:自美元诞生百余年来,美分作为最基本的货币单位,始终在市场上流通。

另一组数据是,近30年来,中国经历了1988年、1994年、2007年和2010年至今的4轮通胀,通胀高峰CPI的涨幅分别为18%、21.9%、8.7%和当前的6.5%,这意味着货币的购买力在不断下降。

那么,当今中国物价是否已经比美国还贵?

在这一问题上,几位接受采访的专家给出的结论是:相对于购买力和人均收入水平而言,中国物价明显高于美国,在绝对价格上,也在局部商品上出现了中贵美贱的情况。

究其原因,一个被广泛提出的观点是: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导致商业银行贷款急速膨胀,致使国内广义货币供应量已经超过美国20%多,从而导致同样的商品在中国所对应的货币量远远大于在美国所对应的货币量。同时,在常年实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战略下,中美贸易顺差不断拉大,在现行的货币发行制度下,外汇储备的增加必须要以基础货币增发来对冲,从而再次增加了货币流通量,推动物价上涨。

但在这样立足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的声音中,一些疑问也随之产生。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3天前刚刚从欧洲、美国参与交流活动归来。她告诉记者,在美国,不仅中国制造的产品远比国内售价便宜,即使是美国制造,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比如她曾在美国加州一个机场商店购买的美制风衣,价格不到北京赛特商场里同款风衣的五分之二。

左小蕾连续提出两个问题。

同样的成本,同样的产品,如果产自中国国内,即使算上“出口退税”的部分,也不该出现高于国外市场两倍的情况。

反之亦然,如果产品来自国外,在WTO框架下,即使是制裁性关税,也绝对不可能出现超过一倍的价差。

“这完全不符合基本的国际贸易规律,价格差有点过分了。”左小蕾说。

长期观察中美物价关系的时寒冰对此现象的解读是,“商品在出厂之前没有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出厂之后”。

他认为,国内商品价格被推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藏在商品里由消费者买单的额外交易成本。

在他看来,最大的交易成本就是税负。

据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所作的统计,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几乎每年都是GDP增速的两倍。而在中国现行的税制格局下,70%以上的税收来自于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环节。剩下不足30%的税收来自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收入环节。

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哪国制造,只要流入中国就将背负上这些处于流转环节的间接税。

一个引人注目的数据是: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7)》公布的2006年数据计算,倘若国家征税的总量均为1000元,“排除其他方面要素的影响不论,那么,作为价格构成要素之一、直接嵌入各种商品售价之中的税收数额分别为:中国700元,美国168元,日本186元,欧盟15国300元。”

其中,中国商品中所含的税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高:是美国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欧盟15国的2.33倍。

而且,相比于美国的商品价格往往会标明价外税,中国的商品实行价内税的方式,换言之,消费者只能看得到最终价格,却看不到价格中有多少隐身却逃不掉的间接税。

“这样消费者心里也许会好过一点,但是糊涂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韦森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在目前中国商场里出售的100元女性化妆品中,会有14.53元的增值税,25.64元的消费税以及4.02元的城建税。单这三项,就占整个女性化妆品零售价格的44.19%,如果再加上生产和运输环节的间接税收,保守地说,政府税收对女性化妆品的最终价格至少“贡献”了50%以上。

又比如,一块在内地售价为2700元的瑞士进口手表,将包含17%的增值税392元,30%的消费税623元,11%的关税267元。显然,政府税收对国外制造最终价格的贡献也将近6成。

“或许政府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成了物价上涨的推手之一。”韦森说,“你顺着这个逻辑推演,就知道这种价格的高企是如何转嫁给消费者的了。”

在他看来,一个中国制造的产品,尽管不需要承担远渡重洋的交通成本,却要在国内一路承担重重收费甚至罚款。一个统计数字显示,1千克货物从上海运到纽约只需1.5元,而从上海运到贵州却需要6~8元。

旅程还没有结束。商品进入超市、商场后还要面临上架费、月返费、广告费、促销费、年节费以及无孔不入的暗箱操作费用。

“总之见者有份,然后转嫁给消费者。”时寒冰告诉记者,“但有钱人对价格不敏感,真正利益受损的还是广大低收入群体。”

在韦森看来,物价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一种路径是选择政府主导投资拉动为主的发展策略,税负的增加无可避免,另一种路径则是通过减税的方式藏富于民,同时走上降低物价刺激内需的发展道路”。

“买自己的东西能买得便宜点,这个要求高吗?”韦森反问道。

24岁的孙笛并不了解这些国家战略上的分歧,她只是觉得“不敢再在国内买好东西了”。离回美国还有一个多月,闺蜜们便忙不跌地给她拟好了长长的代购单,其中,最抢手的东西是被很多中国人视为奢侈品的Coach包,在美国,它的价位在200~300美元左右。

如今,已经有7个闺蜜预订了这款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