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游戏挂机赚钱方法:一个刺客的人生信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4:36:09

导语

  如同科幻小说家艾西莫夫为机器人订定三大法则,委托人与杀手之间也有崇高的默契,其道德化的程度均被双方认同。

杀手


  作为一个男人,要有杀手本色,那就是———遇事冷静,果断,关键时候,克敌制胜,拿得起,放得下。

  一,不能爱上目标,也不能爱上委托人。
  二,不管在任何情况下,绝不透露出委托人的身分。除非委托人想杀自己灭口,否则不可危及委托人的生命。
  三,下了班就不是杀手。即使喝醉了、睡梦中,也得牢牢记住这点。

 

 

杀手职业规范

   一,绝不抢生意。杀人没有这么好玩,赚钱也不是这种赚法。
  二,若有亲朋好友被杀,即使知道是谁做的,也绝不找同行报复,也不可逼迫同行供出雇主的身分。
  三,保持心情愉快,永远都别说「这是最后一次」。这可是忌讳中的忌讳,说出这句话的人,几乎都会在最后一次任务中栽跟斗。
  四,牢牢记住完成任务,保全自己。不择手段完成任务,前提条件是决不牺牲自己,做这一点要像本能一样。

 

 

暗杀守则

  暗杀守则一:潜藏于黑暗之中,屏息静气,等待刺杀时机。 

  暗杀守则二:以目标得思维去推测目标得想法和行动。 

  暗杀守则三:在目标未觉察到自己之前击倒对方。

 

 

杀手准则

  杀手准则第一条:永远别回案发现场,因为你不知道等待你的将会是什么。

  杀手准则第二条:劳记此刻的恐惧,并且永远不要让它再次发生。

  杀手准则第三条:永远不要低估你的对手。

  杀手准则第四条:没有尸体,没有谋杀,一切恍然如梦。

  杀手准则第五条:如果你不想一辈子活在愧疚中,如果你不想变成一个嗜血恶魔,请不要伤害非大恶之人。

  杀手准则第六条:任何困难都应该用智慧化解,记住,你需要不断地从过错和失败中取得有益的教训,因为过去的错误将是未来的智慧。

  杀手准则第七条:事情表面有时只是伪装的外衣,你的眼睛也会撒谎,唯有转变思维方式,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知悉一切。

  杀手准则第八条:江山易改,本性难易,不要对任何人抱有幻想,能够阻止魔鬼作恶的只有魔鬼本身。

  杀手准则第九条:最好的猎手都是最好的隐蔽者!隐藏自己的本性可以掩盖所有的足迹,但也会伴随着自我牺牲!

  杀手准则第十条:耐性是成为一名好猎手的关键成功因素。
 2010年11月26日晚8时许,连战儿子连胜文在永和市为市议员助选时脸部遭到枪击,引发岛内政局新波动。刺客,又一次进入了世人的视线。当官员用政治手腕改变着世界风云,文人用青史文笔审判着过往风流,刺客,却用自己的一刀一剑一枪一弹,于猝不及防间,完成了对历史的一次惊天扭转。

 

 

刺客秘史

  从古至今,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或令人赞叹,或遭人诅咒,但却始终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传说之中,这就是刺客。来无影,去无踪,攀檐墙,走断壁--这是人们对刺客的一种最富传奇色彩的描述。

刺客秘笈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刺客一直都是游离于这个世界之外的群体,行踪诡秘。

  虽然两军对阵,横刀立马,百万军中斩上将非其所长,但他们往往在不经意间会发挥令人震撼的作用,他们或潜伏于阴影之中,秉持”一击必杀”的信念,伺机向丧失警惕的敌人发动最猛烈的攻击;或在瞬间制造惊人的伤害,令毫无防备的敌人瞬间倒下。作为一名刺客,他们既让人敬畏,也让人向往。

  但是,无论他们有多神秘,刺客毕竟也是人,同样拥有和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冷酷、无情只是他们的某种标志性的状态,那是他们的工作,更是他们的命。但他们心中并非是完全的荒漠,他们当中有人也会坠入爱河,有人也会善心大发。但不管他们以何种方式生活于世,最终他们都无法逃脱刺客的宿命。”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恰如高渐离易水河畔击筑高歌送着挚友,荆轲就此一去不返。没有哪一位王者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刺杀另一位王者,冒险的永远是身边的食客、市场的屠夫、行伍的亡命之人。刺客就是那过河的卒子,要用自己卑贱的生命换回亲人的一点前程、一点尊严、一段名垂青史的佳话。从理性的角度看,刺客的行为是盲目的。从中庸的角度看,刺客无异于异端。但在那些血淋淋的史实当中,我们却深受震撼,震撼来源于崇高感,崇高感以痛感为基础,而痛感就来源于刺客行为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的悲剧性。相对于刺客的生命来说,那第一击往往就是最后的一击,在生还无望的情况下,这也是绝望的一击。

  中国是个崇尚侠义精神的国度,侠义文化在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里隐约可见,而在历史上那些得以名垂千古的刺客们虽然身怀勇力,但却不图富贵、崇尚节义,他们或报知遇之恩而出生入死,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夺取暴君奸臣的性命,虽殒身而不恤,历代文人都曾为充满侠义精神的刺客挥毫泼墨,最著名的当归太史公的《刺客列传》。然而,刺客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流变过程,其社会属性和精神风貌有很大的变化,由于当今的刺客和中国古代侠义刺客在精神人格和行为方式上已经相去甚远,因此,当初的那些人的行为往往为不了解实情的人们所误会,甚至有人将他们与现代的恐怖分子联系起来。痛定思痛,笔者认为我们有义务去重新解读中国古代的那些侠义刺客,以期探寻出他们在当时社会出现的特殊原因,这正是本书写作的根本目的。

  笔者在着墨书写的时候,不经意把那些惊天动地的古代刺客们归类到了一起:曹沫持匕首胁迫齐桓公退鲁国失地;专诸鱼腹藏剑,杀吴王僚,死于乱刀下;豫让”士为知己者死”,毁容自残刺杀赵襄子不得,刺衣后自杀;聂政刺韩国宰相侠累,杀侍卫数十人,暴尸街头;荆轲”图穷匕首见”,刺杀秦王政功亏一篑;张良博浪沙锤击副车;项庄鸿门宴上舞剑意在沛公……

剑 - 基本信息

剑剑
繁体字:劍
拼音:jiàn   
注音:ㄐㄧㄢˋ 
简体部首:刂,部外笔画:7,总笔画:9
繁体部首:刀
五笔86&98:WGIJ  
仓颉:OMLN  
郑码:ODVK  
笔顺编号:341443122  
四角号码:8210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251

剑 - 释义

详细字义
◎ 剑
劍、劒 jiàn 
〈名〉
(1) (形声。从刀,佥( qiān)声。本义:古代兵器。长刃两面,中间有脊,短柄)
(2) 同本义 [sword;dagger;sabre]
劒,人所带兵也。——《说文》。注:“今之匕首。”
昔葛卢之山发而出金, 蚩尤受而制之为剑。——《管子》
负剑辟咡诏之。——《礼记·曲礼》
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虞世南《从军行》
(3) 又如:剑锷(剑的锋刃);剑首(剑环。用玉或金属制成,上面镂刻有花纹);剑气(剑的光芒;比喻人的声望)
(4) 剑术 [swordplay]。如:剑士(剑术高明的人);剑仙(精于剑术的仙人)

词性变化
◎ 剑
劍 jiàn 
〈动〉
1) 以剑杀人 [kill with sword]
剑斩虞常。—— 东汉·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有司马叔持者,白日于都市手剑父仇。—— 潘岳《马穫督诔序》
(2) 挟在胁下 [place in under axilla]
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1]

剑 - 简介

剑,古代兵器之一,属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古代的剑由金属制成,长条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两边有刃的一种兵器。现在作为击剑运动用的剑,剑身为细长的钢条,顶端为一小圆球,无刃。同名电影《剑》是1982 年中国拍摄的,外文名称 Sword,导演:舒适

剑在中国文化与其它文化里的括含范围不同。如西方古代只有双刃和直型的剑,对西方人来说刀也被定义为剑的一种。即使名为“Saber”(单刃的军刀)、“Falchion”(单刃的弯刀)也被归于西方文化中的“剑”一类。再如日本则没有区分刀与剑,日文中的“剑道”或者“剑术”其实是中国唐代流传到日本的双手刀法。

在中国文化里,剑与刀是两种不同的武器,剑特别用来用来指“双锋直型刃”,而刀则是指“单锋弯型刃”。

剑通常可以做出三种攻击:砍、割和刺。

剑 - 历史沿革

铜器时代
人类自从铜器时代起开始使用带刃的武器。早在公元前2世纪,人类就可以制造类似于匕首的武器。在铜器时代,由于无法突破铜的抗张强度,超过90公分的剑是几乎无法见到的。人们需要找到一种比铜更硬的金属才能造出更长的剑。剑柄最开始只是一个简单的把手,防止使用者被剑刃割伤。欧洲地区的地中海、黑海以及西亚地区的剑是典型的柳叶刃,北欧地区的剑则是螺旋型的。中国在商代开始有制剑的史料记载,在考古上也发现了青铜剑遗物,当时通常是作为长兵器之下的辅助武器,但在吴、越等河川较多的地区则因水战较多而是将剑作为主要武器,春秋时代的名剑也因此大多出于这些地区。

铁器时代
铁剑在公元前13世纪的铁器时代开始普及。赫梯人、希腊迈锡尼文明以及原始凯尔特语系的初铁器时代文明(公元前8世纪)是最早使用铁剑的。铁剑,由于对原料的充分利用而被进行大规模生产。早期的铁剑要比后来的钢刃剑差很多,由于很脆,铁剑甚至还不如一些好的铜剑,不过铁剑的优势在于制作简单,材料利用率高,这使得整只军队都能用上这种金属武器(不过埃及军队早在铜器时代就已全军装备铜剑)。后来,铁匠们发现只要在铁熔炼时加一些木炭等碳素,就能制出一种更强的合金。全世界制剑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使用最广泛的便是铸模法。

在希腊、罗马的古风时代和波斯的安息和萨珊王朝时期,铁剑已经普及。希腊剑Xiphos和罗马短剑Gladius是这一时期典型的剑型,长度通常在60到70厘米。到了罗马帝国后期出现了称为Spatha的剑(这期间在君士坦丁堡出现了使用Spatha的贵族阶层Spatharius),至此,长剑时代来临了。中国的铁剑自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已经随著冶铁技术的发达而出现,这时楚国与韩国(中国战国时代其中一国的国名)名剑满天下,长度从80公分至140公分的皆有。而汉代是中国把剑作為战争兵器的最盛行时代,西汉中期出现了著名的环首刀,至东汉时完全取代了西汉时流行的长剑。汉代以后剑渐渐从中国战场上的主流武器中退场,取而代之的是刀。

中古世纪时期
Spatha剑在民族大迁徒时期甚至完全进入中世纪时都很普及。Vendel时期Spatha剑被用日耳曼式的花纹装饰(并非日耳曼仿罗马花纹)。维京时期产生了更多标准化生产的剑,但是剑型依然是以Spatha为模板的。直到11世纪的诺曼剑才创造了锷叉(Quillon)和十字型护手(Crossguard)。12到13世纪的十字军使用的武器就是这种形如十字架的剑,改动主要是使剑柄圆头更尖。这些剑的攻击方式被设定为砍杀,不过装甲上的被砍杀点也同时进行了加固。西汉时出现的环首刀流行於之后的三国、晋、南北朝与隋代,直至唐代才被由环首刀改进及发展出来的唐刀(也称作横刀。)所取代。由中国刀发展而来的韩国的环头大刀在韩国的三国时代很出名,从西元9世纪开始有记录的日本刀也源自中国唐代的横刀。

中古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时期
14到16世纪,随着装甲的改变,新式剑的出现越来越频繁。最主要的改变是剑柄和剑刃的加长导致双手剑的出现。在15世纪,这种双手剑被称为langes Schwert(德语)或是spadone(意大利语),意为长剑。长剑由于其攻击范围以及刺和砍的能力增强,越来越受欢迎。15到16世纪,有大量的战斗手册介绍如何使用双手剑。另一种改变是出现了专门对付盔甲的刺剑。铠甲的薄弱处是连接金属板的地方,这些地方是用绳或皮革连接,刺剑可轻易刺穿而不被弹飞。因此刺剑也是风靡一时。16世纪,日耳曼长剑Doppelhänder (现改称Zweihänder,意为使用双手)终止了剑的增长化倾向(主要是由于铠甲的衰退以及轻火器的兴起),中世纪早期盛行的单手剑再度流行。

该时期是剑最普及,地位最高,近战格斗中效果最好的时期,同时,剑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也随着科技进步而衰退。不过,剑依然是普通人防身的最佳选择。中国明代则因为了抵抗日本海盗,出现了将日本刀仿製了一系列的倭刀与苗刀。而这时中国人几乎把双刃的剑当作防身武器,而用於战场上的几乎皆是刀了。

近代
近代的中国剑。有人认为轻剑是由16世纪西班牙的espada ropera剑演化而来的。轻剑与以往的剑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再是军事武器而是平民化的防卫工具。轻剑和意大利的schiavona剑将十字型护手转化为杯形护手。在17到18世纪,较短的佩剑开始风靡整个欧洲,成为富人和军官的首选配饰。轻剑和佩剑在18世纪相当风行。在殖民主义时代欧洲人开始仿制了敌对的中东或中亚民族的单刃刀,称為sabre(军刀或马刀)仍然被定义为剑的分支。在剑退出时尚的行列之后,手杖代替了它的位置。例如,在手杖中隐藏的刀剑。法国武术la canne就是将藏有刀剑的手杖作为武器的。

剑在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之时,扮演的角色从战士身上退到平民的腰间,过去在战争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已被火器替代。即使是作为个人的防身武器,剑在19世纪初就已尽失优势,而被轻便的手枪替代。一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剑都是部队的必备装备。但到了二战时期,除了肉搏战中会使用剑之类的冷兵器,其他战斗都是只由枪炮完成的。而在现在,剑仍在使用中,但只是出现在军队指挥官的行军服和正装上,或是许多国家保留的重装骑兵的装备中。西方的某些仪式典礼上也会用到剑。

剑 - 基本结构

剑的基本结构

剑身
剑可以做出三种攻击:砍、割和刺。剑刃有单刃和双刃之分(西洋剑),还包括后来的剑尖双刃的单刃直型佩剑。

不同的剑有不同的剑术,简单来说,长剑或是剑的中后部可用来割或直击,而短剑或剑锋用来反手击。有的剑可通过手的位置进行长剑和短剑的转变。

剑刃上的血槽可以减轻重量但不减强度和硬度,与I字型钢铁的原理相似。剑总是向剑锋渐细,锋利的尖端可用来刺。

剑柄
剑柄是与剑刃连在一起并可让人操纵剑的部分,包括了把手、剑尾圆头和护手(護手在中國稱為格),护手可以是一字型、十字型(西洋剑)或是半圆型(佩剑)的。剑尾圆头只在西洋剑中出现,可以增强平衡性,中式剑中只有一个带环的钝头,可用来繫剑穗。

柄脚就是剑刃包裹在剑柄内的部分。

剑鞘
剑鞘主要是用来保护剑刃。在人类历史中,剑鞘曾用皮革木材、以及铜铁等金属材料充当。剑刃进入鞘的地方叫做鞘口,这一部分比剑鞘本体要宽,方盒状,上面有个小环或是圆扣便于携带。皮革剑鞘在保护剑端部分通常使用金属或金属环包裹,以免剑鞘被穿通。[2]

剑 - 主要类别

剑的类别

三尺: 剑的别称。因通体长三尺,故以之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唐·颜师古注:“三尺,剑也。”
三尺剑: 剑的泛称。唐·杜甫《重经绍陵》诗:“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七尺: 古代长剑的代称。李益《再赴渭北使府留别诗》:“平戎七尺剑,封检一丸泥。”《北堂书钞》卷一百二十二:“长剑七尺。”
利剑: 名剑的泛称。《公羊传》鲁宣公六年:“子之剑,盖利剑也。”
宝剑: 剑的泛称。·韦应物《广陵行》:“归来视宝剑,功名岂一朝。”
吴粤剑: 泛指春秋时代所制名剑。《周礼·冬官》:“郑之刀,宋之斤,吴粤之剑,迁平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七星剑: 古代名剑。剑身近柄处饰有北斗七星文,故名。《吴越春秋》:“伍子胥过,解剑与渔夫曰;“此剑中有北斗七星文,其值百金。”
十字短剑: 属双兵短器械。剑长两尺四寸有余,通体为铁制。剑身有脊。呈棱形,两边有,剑尖向上 17厘米处,另有一字形剑尖横贯于剑身之中,呈“十”字形。横突之剑,一侧略向下弯,另一侧向下弯曲而略向外折出,横剑有脊,两边锋利。剑柄呈扁平状,上覆半圆硬木,使握手处为圆形,剑柄末端有铁环可系彩绸,握手两侧有护手刃,在护手处略朝上翘。用时两手各执一把,十字剑兼有刺、勾、割的功能。
干越之剑: 指古代吴越所制之善剑。《庄子·刻意》:“有干越之剑者,押而藏之,不敢用也,宝而至也。”
上方宝剑: “尚方剑”的俗称。指皇帝的御用宝剑,可授于大臣,掌先斩后奏之权力。
子午鸳鸯剑: 双剑的一种。剑长三尺,剑身为扁平状,下部宽一寸半,上部宽八寸,剑身两侧为向上倾斜的尖剑,浑体如锯条,二剑之剑尖形式不一,一为半圆环形,如月牙状,月牙尖向外;另一虽也为月牙状,但其中部有一突出枪刺状枪头,剑把为扁平形,上扎布带,剑把上有圆盘铁护手,剑把一侧有月牙形护手,薄而锋利,剑把末有双棱状枪刺,此器四面有刃,甚是锋利。
昆吾剑: 古剑名。原称“锟 ”,亦作“琨 ”。属此剑。剑身原为一有刃,一侧无刃,前有尖锋。后来演变为前半身有锋有脊,两侧有刃;后半身无脊无刃,仅呈平板形状。其剑柄较长,可用两手握持。
木剑: 用木制作的剑。又名:“班剑”、“象剑”。晋代开始用于朝服佩带。《南史·陈始兴王叔陵传》:“及仓卒之际,之命左右取剑。左右不悟,乃取朝服所佩木剑以进。”
玉头剑: 剑首用玉装饰之剑。参见“玉具剑”条。
玉具剑: 剑首和剑柄部分用玉制成的剑。《汉书·匈奴传》:“赐冠带衣裳……玉具剑。”唐·颜师古注:“孟康曰‘标首镡卫尽用玉为之也。’镡,剑口旁横出者也;卫,剑鼻也。”
夺命龙: 五代时军中称剑的专门隐语。据宋《清异录·武器·小逡巡》载:五代前蜀王建初起兵时,军刀用隐语称刀曰:“小逡巡”,剑曰“夺命龙。”
杨家山铁剑 : 我国现存最早的铁剑。系湖南长沙杨家山春秋后期墓出土文物。剑通体长 38.4厘米,剑宽2-2.6厘米,剑脊厚0.7厘米。
尚方斩马剑: “尚方”亦作“上方”。指皇帝赠予臣属的宝剑,为最高权力的象征。《汉书·朱云传》:“成帝时,丞相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曰: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斩 臣二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唐·颜师古注:“尚方,少府之属官也,作供御器物,故有斩马剑,剑利可以斩马也。”可简称为“尚方剑”或“上方剑”。
尚方剑: 皇帝御用剑的代称。为最高权力的象征。参见“尚方斩马剑”。
服剑: 古人随身佩带的剑。《战国策·齐》:“遣太尉 黄金千斤,文马三驷,服剑一,封书一,谢孟尝君。”
齿铗: 剑的一种。指带齿形的铗器。左思《吴都赋》:“毛群以齿角为矛狭。”亦称“角铗”。
神剑: ①指灵异之剑。《晋书·刘曜载记》:“尝夜闲居,有二童子入跪献剑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二尺,背上有铭曰:‘神剑御,除众毒。’曜遂服之,剑随四时而变为五色。”②古代名剑。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孝武帝昌明,以大元元年,于华山顶埋一剑,铭曰‘神剑’,隶书。”
袖里剑: 短剑的一种。其柄长大,而剑身稍短,总长不及一尺二寸,剑身藏于剑柄之末。柄为中空,内有弹簧。袖里剑平时可藏于袖筒之内。用时取出剑柄,按动按钮,剑身即从剑柄中弹出伤人。
班剑: 古代饰有花纹的木制仪仗用剑。盛行于西晋。至南朝称为“象剑”。《宋书·乐志四》:“雄戟辟旷途,班剑翼高车。”《宋史·袁桀传》:“太宗临崩,桀与褚渊并受顾命,加班剑二十人,给鼓吹一部。”
棠溪: 古代名剑。因战国时期棠溪(今河南舞阳县西南)地方出利剑。故以之名剑。《楚辞·九叹·怨思》:“执棠溪以刜蓬兮,秉干将以割肉。”刘勰《新论》:“棠溪之剑,天下之铦也。”亦作剑的代称。
越剑: 指古越所制之利剑。刘勰《新论》:“越剑性锐,必托槌砧以成钝钧”。
象剑: “班剑”的别称。南朝时用作仪仗的剑,称象剑。参见“班剑”条。
短剑: 剑的一种。剑身较短,剑盘小,握柄由生铁铸成,柄端有一圆环。
逸龙剑: 剑的一种。剑身有龙形图案,因而得名。无剑穗,其剑术套路的主要击法有劈、刺、扎、撩、点、崩、击、截、抹等。
短铗: 剑的一种。铗的别称。张协《短铗铭》:“亦有短铗,清晖载烂。”参见“长铗”条。
楚剑: 指古楚所制之利剑。《说苑》:“秦昭王中朝而叹曰:夫楚剑利,倡优拙。夫楚剑利则士多悍,倡优拙则思虑远,吾恐楚之谋秦也。”张东:“吴钩明似月,楚剑利如霜。”
腰品: 唐代供佩带用的短剑名。宋《清异录》:“唐剑具稍短,常旋于胁下者,多腰品。”
櫑具: 古代剑名。木柄上有蓓蕾形的玉饰等,古称櫑具。《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晋灼注:“古长剑首以玉作井鹿卢形,上刻木作山形。如莲花初生未敷时。今大剑木首,其状似此。”
彝族波长剑: 短剑的一种。源于清代。刃体宽大,近尖处略窄。剑体作火焰形或波浪形,左右曲折,刃之下部尤为弯曲。刃长二尺余,柄长五寸五分,柄与鞘之形式无定制。茎与护手略为十字形,护手之一边另有一直形护手。剑柄首作圆盘形,上有小塔形之尖顶。全柄为钢制,上深刻三兽形,或蹲或驰,相间刻有一颗星形花纹。
少林长剑: 全长三尺四寸,把长六寸二分。明代悟华,清代清伦、清莲、清云精剑术。
少林青龙剑: 全长三尺三寸。历代寺僧和武士用于习武、防身之用。
双剑: 双兵器之一,两剑合拢似一剑。双剑的剑格(护手盘)各为一半,对合的一面为平面,使两剑合为一体。剑身与单剑不同之处为单剑两面有脊,而双剑仅一面有脊,对合面为平面,两剑柄首分别各配一根单剑穗。双剑同归一鞘。
少林子母鸳鸯剑: 少林双兵之一。全长三尺,为历代少林僧徒习武防身之用。
龙凤双剑: 双兵器之一。浙江龙泉出此剑,在两剑有脊的一面分别配有龙(为右手所使之剑)、凤(为左手所使之剑)图案。两剑柄首各配一根双剑单穗。双剑同入一鞘。
雌雄剑: 古代双兵之剑。舞练技法与其他双剑同。但制此剑之材料甚是高级。雌剑为左手使,雄剑乃右手使也。
指尘剑: 古代异样双兵之一。乃道家所使之失械也。由一把拂尘与一把单剑组成。
万仞: 古代名剑。郭于章《剑记》:“西晋寮有旌阳令许逊者,得道于豫章山,江中有蛟为患,旌阳没水投剑斩之,后不知所在,项渔人网得一石匣,鸣击之声数十里,唐朝道王为洪州否刺史,破之得剑一双,视其铭,一有许旌阳字,一有万仞字。”
龙剑: 古代名剑。刘禹锡《武陵观火》:“晋库走龙剑,吴室荡燕雏。”柳宗元《闻歌》诗曰:“翠帷双卷出倾城,龙剑破匣霜月明。”
照胆: 古代剑名。南朝·梁·陶弘景《刀剑录》载:“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岁次 午铸一剑,长三尺,铭曰‘照胆’,古文篆书。”
金剑: 古剑的一种。《刀剑录》:“章帝建初八年,铸金剑令投于伊水中,以压人膝之怪。”
王氏剑: 古代名剑。《五代史·冯晖传》:“吾闻王氏剑,天下利器也。”
大剑: 古代剑名。《五代史·史弘肇传》:“周太祖出镇魏州,弘肇议带枢密以行,苏逢吉场邻以为不可,弘肇恨之,明日会饮窦贞固第,弘肇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剑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
大梁氏剑: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命陶弘景所造神剑13口,称大梁氏剑。《剑记》:“梁武帝命陶弘景造神剑十三口,以象闰月。”又引《水经注》:“梁国多沼,时池中出神剑,至令其民像而作之,号大梁氏剑。”
隋刃: 亦名浪剑。剑身用毒药炼铸,伤人即死。《新唐书·南诏传》:“隋刃,铸时以毒药并冶,取迎曜如星者,凡十年用成,淬以马血,以金犀饰镡首,伤人即死。浪人所铸故亦名浪剑。”(注:浪人,指行踪不定之人)。
浪人剑: 古代名剑。为浪人(行踪无定者)所铸。《会要》:“贞观元十年九月辛卯,南诏献锋槊、浪人剑。”亦名“浪剑”。
玉柄龙: 古代名剑。《事物异名录·武器·剑》:“汾阳王(郭子仪)诞日,裨将以父所宝玉柄龙奉之。”
青龙剑: 唐代名剑。唐·殷成式《酉阳杂俎》:“唐开元中,河西骑将宋青春每阵,常运剑大呼,……吐蕃曰:‘尝见青龙突阵而来,兵刃所及,若叩铜铁,谓为神助将军也。”
疥痨宾: 古代剑名。《唐书·顾彦辉传》:“养子瑶,尤亲信,彦辉以所佩剑号疥痨宾佩之。”
青霜: 古代名剑。此剑之剑光青凛若霜雪,故名。唐·王勃《滕王阁序》:“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鸦九剑: 唐代铸剑师张鸦九所造之剑。唐·白居易《鸦九剑》诗: “欧治子死千年后,精灵暗授张鸦九,鸦九铸剑吴山中,天与日时神借功。”
灵宝剑: 古代名剑。宋·沈括《梦溪笔谈》:“钱塘闻人绍,一剑削十大钉皆截,剑无纤迹;用力屈之如钩,纵之铿锵有声,复直如弦。古之所谓灵宝剑也。”
旻剑: 古代利剑。宋·文同:“交柯挥电裴旻剑,乱蔓漓张晓笑。”
鞘剑: 古代剑名。《元史·何实传》:“实来归,大将木华黎与论兵事,奇变百出。遂引见太祖,献军民之数帝大悦,赐鞘剑。命从木华黎选弃前锋。”
破山剑: 古代剑。《珊瑚钩诗话》:“有农夫耕地得剑,磨洗适市,值贾胡售以百千,未可,至百万,约来日取之。夜归语妻子,此何异而价至。是庭中有石,偶以剑指之,立碎。诘旦,胡人载镪呈,则叹叱曰:剑光已尽,不复买。农夫苦问之。曰:是破山剑,唯一可用,吾欲持之破宝山耳。”
青蛇剑: 古代剑名。《万花谷》载:“龟文、龙藻、白虹、青蛇……皆剑名也。”
火精剑: 古代名剑。《杜阳杂编》:“火精剑,建中二年大林国所贡。云其国有山,方数百里,出神铁。其山有瘅毒,不可轻为采取。若中国之君有道,神铁则自流炼之为剑,必多灵异。其剑之光如电,切金如泥。以朽磨之,则生烟焰;以金石击之,则火光流起。唐德宗时,上将幸奉天,自携火精剑出内殿,研槛上铁狻猊,应手而碎,乃乘舆夜,待从皆见上仗数尺光明,即剑光也。”
折铁宝剑: 古代名剑。状似刀,仅一侧有刃,另一侧是背,上有一窄凹槽。剑身中间印有宽凹槽,长3尺4寸3分,重仅1斤4两。 《拳剑指南》谓:“状极古雅,有刚柔力,能弯曲自如。单双手持之,无往不利。此是古大将所用折铁宝剑。”

剑 - 例举历史名剑

越王勾践剑

轩辕剑: 黄帝所铸,首山之铜,天文古字,广黄帝东行,纪云帝崩,葬乔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剑在焉,一旦亦失去画影
腾空:颛顼所有,拾遗记曰:“颛顼高阳氏有此剑,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则克在匣中常如龙吟虎啸”
禹剑: 夏禹所铸,腹上刻二十八宿,面文明星晨,背记山川,藏之会稽山
启剑: 夏王启铸,铜,三尺九寸,後藏之秦望山
太康剑: 夏王太康铸,铜,三尺二寸,太康在位二十九年辛卯三日铸
夹剑: 夏王孔甲铸,牛首山之铁,铭曰“夹”,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甲辰铸
定光: 殷太甲铸,文曰“定光”,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甲子铸
照胆: 殷武丁铸,铭曰“照胆”,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戊午铸
含光: 殷代,列子曰:“卫周孔其得殷之宝剑,童子服之却三军之众。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脊练,承景脊练”
镇岳尚方: 周昭王铸,铭曰“镇岳尚方”,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壬年铸五剑各投五岳
昆吾剑: 周穆王时西戎献,链钢,长欠有咫,用之切玉如泥
骏: 周简王铸:铭曰“骏”,简王在位十四年以元年癸酉铸
干将,莫邪: 吴人干将,莫邪所造。《吴越春秋》载:“吴王闯庐使干将作二剑,其妻莫邪断发翦爪投炉中,剑成,雄号“干将”,雌号“莫邪”
越五剑: 越,欧冶子造,铜锡,越绝书载:“欧冶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铸成五剑,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 五曰“巨阙”
越八剑: 越王使工人所铸,采金。拾遗记载:“越王以白牛白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剑,名曰“掩日”“断水”“转魄”“悬翦”“惊鲵”“灭 魂”“却邪”“真刚”
龙渊: 楚命欧冶干将所造,铁英,越绝书载:“楚王闻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子,命风胡子往见之,使作铁剑因成龙渊”
泰阿工布: 铁剑,秦昭王铸。铭曰“泰阿”,昭王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丙午铸
定秦: 秦始皇铸,采北祗铜。铭曰“定秦”,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铸

剑 - 文化象征

在东方和西方文明中,剑都是一种地位比较高的武器。在中国古代,剑被称作“百兵之君”,常常被当作一种高贵的装饰品。从皇帝到文人都喜欢佩剑以显示身份。此外,剑也被当作一种仪式道具,比如在中国道教仪式中,剑常常被作为一种降伏妖魔的法器;在欧洲,剑被用于册封爵士与骑士,这个习惯一直流传到今天。

部分心理学理论提到,剑象征著人类的阳具;对剑的推崇与喜爱中,往往隐含著某种程度的阳具崇拜情节。 

剑 -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字形对比:


剑 - 常用词组

剑拔弩张 jiànbá-nǔzhāng

(1) [at swords’points;be at to daggers drawn;be at daggers' points;be in a blustering and aggressive manner]∶表現出彼此的敌意或敌对的行动;准备交手

在双方争吵最激烈而均在剑拔弩张的时候

(2) [with swords drawn and bows bent]∶比喻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剑号 jiànhào

[dagger] 符号+,象征性地用来标志一个死者的姓名和作为一组参照符号中的第二个符号

剑客 jiànkè

(1) [swordsman]∶对剑术精通精习的人

(2) [assassin]∶死士,刺客

剑麻 jiànmá

[sisal hemp] 常绿多年生草本植物( Agave sisalana ),叶子形状像剑。纤维供纺织、造纸用

◎ 剑眉 jiànméi

[dashing eyebrows;straight eyebrows slanting upwards and outwards] 直而末尾翘起略呈剑形的眉毛

剑术jiànshù

(1) [swordplay]∶舞剑或用剑刺杀的技艺或技能

(2) [kendo]∶日本用木棒对刺的一种体育运动——亦称“剑道”

剑侠jiànxiá
锤 - 名词解释


锤、鎚
chuí

1.(形声。从金,垂声。本义:古代重量单位)同本义[ancientweightunit]
2.八铢
锤,八铢也。——《说文》
有千金之璧,而无锱锤之礛诸。——《淮南子·诠言》
3.十二两
虽割国之锱锤以事人。——《淮南子·诠言》
4.六铢
铢六则锤。——《风俗通义》

词形变化
1.槌子,俗称榔头[hammer]。如:铁锤;钉锤;锤骨(内耳听骨之一;形状似锤子)
2.古兵器名。柄的上头有一个金属圆球[mallet]。如:铜锤
3.秤砣[weight]。如:秤锤;锤钩(指衡器。钩指秤钩)
4.锤形物[sth.shapedlikeamallet]


曾招渔侣下清浔,独茧初随一锤深。——唐·陆龟蒙《顷自桐江得一钓车》

1.打;击[hit;strike]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石灰吟》
2.又如:锤锻(锤击;锻造);锤淬(锤击并淬火);锤炉(锻打)

方言
陕西方言中锤子指男性生殖器。
在四川重庆等地也说“锤子”,但是意思是“你胡说”的意思。最开始锤子是拳头的意思。由于每次人们表示“你胡说”的时候都会挥拳头,因此演变成了现在锤子的说法。
例如:甲:我是游戏高手。
乙:锤子,你是高手,我就去死。

锤 - 现代工具

锤子是敲打物体使其移动或变形的工具。最常用来敲钉子,矫正或是将物件敲开。

锤子有著各式各样的形式,常见的形式是一柄把手以及顶部。顶部的一面是平坦的以便敲击,另一面则是锤头。

锤头的形状可以像羊角,也可以是楔形,其功能为拉出钉子。另外也有著圆头形的钉子。

锤 - 古代兵器

属双器械之一,

其形状有金爪、四方、八楞等,属重器械之一,习者需要有较大的力量,因锤法能硬砸,硬架,故有「锤,棍将不可力敌」之说,主要技法有涮、曳、挂、砸、盖、擂、云、冲等。今香港有七星螳螂传习此技。

特点:
1,锤比较重,舞动比较困难。即使是有大力士,马也难禁得住
2,锤短,只能近战,比起枪、长刀等其实并不占便宜
3,锤只能钝击,远不如枪、长刀等造成的创伤更加致命

名锤:

方铁锤
锤头呈方形,锤身、锤柄皆为精铁铸成,重四十八斤,较短铁锥为大,为巨力者所喜用。

乌铁锤
乌铁铸就,锤身沉重,约五十余斤,锤长三尺余,始于战国时期,多用于个人防身和突袭。在史书中,多将其记为"长椎"。

铜锤

铜锤


赤铜所铸,重五十余斤,锤身雕镂花印,甚为精美。一般为勇力之士所持用。

混元锤
精钢所铸,属于比较常见的锤身形状,类似于西瓜,锤柄较短,锤长三尺四,为大力之士所喜用。

四楞锤
短锤的一种。因锤呈四棱形,故名。其柄约四尺,主要击法有涮、曳、挂、砸、擂、冲、云、盖等。

卧瓜锤
短铁锤的一种,其柄短,锤头形状如横卧之瓜,故得名。可用来硬砸硬架。主要击法有曳、挂、砸、擂、冲、云、盖等。

混铁锤
混铁、精钢打就,长四尺有余,重九十二斤,双手各持其一,挥舞时虎虎生风,凶猛异常。为金国猛将金蝉子所用。

博浪锤
此锤因刺秦而闻名。张良为刺杀秦始皇,派大力士怀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锥埋伏路旁,秦始皇巡游至博浪沙时,掷锤偷袭,可惜误中副车而告失败。自此,许多异士都纷纷访求名匠,模仿打造此锤。

震山锤
玄铁、精钢铸就,其形由博浪锤改良而来,锤身沉重,状如斗大,浑体漆黑,所击之物无不粉碎。

骷髅锤
昆仑寒铁铸就,锤身造型怪异,其形如骷髅头,间有罅隙,挥舞之时,可发出狰狞之声,扰人心神。其所张巨口,可锁定对方兵刃,十分难缠。

雷公锤

雷公锤


锤身形如圆柱形,端柄有一尖头。传说里的雷公所持之锤就是此类形状。其用法与金瓜锤相同。

破天锤
玄铁所铸,沉重异常。锤头有刺,利可破天。中锤者不仅要受到锤子带来的威猛绝伦的伤害,还要受到锤刺之苦。

梅花锤
为岳飞帐下“八大锤四大将”之一的严成方的掌中宝锤。锤身呈瓣状,锤顶为一朵铁铸梅花。

流银锤
为岳飞帐下“八大锤四大将”之一的何元庆的掌中宝锤。外漆银粉,挥舞之时,银光流采,颇为雄美。

青龙锤
青龙锤是岳飞帐下“八大锤四大将”之一的狄雷的掌中神兵,传言二锤舞圆之时,锤中会飞出青龙两条,金人近者皆死,直如天神下凡。

烂银锤

岳云


单锤重八十六斤,为岳飞之子、“八大锤四大将”之一的岳云的掌中宝锤。牛头山岳云大战金蝉子的浑铁锤,最后巧用智谋,一式"落马分鬃锤"将之击毙。

斗银锤
纯银打造,锤大如斗。传说为《封神演义》中的少年英雄黄天化所用。他手使一对斗大银锤,座下玉麒鳞,南征北战、东挡西杀,立下赫赫战功。

灭地锤
此锤单重九十四斤,外漆银粉。为《说唐》中“天下第三条好汉”、银锤太保裴元庆的掌中神兵,是瓦岗山头号猛将。

金瓜霹雳锤
此锤单重一百单八斤,外漆金水。为《说唐》中“天下第一条好汉”李元霸的掌中神兵。他少年英雄,眉横一字,貌似雷公,板肋虬筋,力能举鼎。手使一对金锤,无人能敌。

锤 - 使用高手

1、朱亥

李元霸


本是一位屠夫,因勇武过人,被信陵君聘为食客,以后曾在退秦、救赵、存魏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详细记载: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大军围攻赵国,赵国危在旦夕,派信使来魏国求援,魏国便派晋鄙率十万大军前去增援。秦王知道消息后,开始威胁魏王。魏王害怕了,急命走到中途的晋鄙停止前进。信陵君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几次促请魏王坚持出兵救赵,魏王就是按兵不动。信陵君不愿坐以待毙,就自己筹集了车马,带着门客们前去援赵。经过城门的时候,侯嬴把他止住,面授机宜:公子切勿鲁莽行事,我有妙计一策。信陵君依计而行,从魏王的宠姬如姬那里窃来了虎符,把朱亥带着到晋鄙那里夺取兵权,朱亥当场把不听调遣的晋鄙一铁锤锤死。于是信陵君顺利夺取了兵权,指挥大军前往救赵,终于击退了秦军,保全了赵国。

2、传说中的李元霸
由历史人物演义而来,但完全背离史实(一说是由历史人物李元吉-李渊的另一个儿子演义的)。他是隋唐第一条好汉,“年方十二岁,生得尖嘴缩腮,一头黄毛促在中间。戴一顶乌金冠,面如病鬼;骨瘦如柴,力大无穷。两臂有四象不过之勇,捻铁如泥,胜过汉时项羽。一餐斗米,食肉十斤。用两柄铁锤,四百斤一个,两柄共有八百斤,如缸大一般。坐一骑万里云,天下无敌。”在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在李元霸马前走上三个回合,可以说赵王李元霸打遍天下无敌手。四明山李元霸击败反王二十三万大军;先后杀死名将伍天锡宇文成都,在紫金山面对一百多万军队,一对金锤如拍苍蝇般,只打得尸山血海,迫使李密交出玉玺,反王献上降表。然而在回家路上被“老天爷”干掉了——“只见风云四起,细雨霏霏,少顷虹电闪烁,雳雳交加。那雷声只在元霸头上落落落地响,犹如打下来的光景。元霸大怒,把锤指天大叫:‘呔!你天为何这般可恶,照少爷的头响?也罢!’把锤往空中一撩。抬头一看,那四百斤重的锤掉将下来,‘扑’地一声正中在元霸脸上,翻身跌下马来。”这么一位无敌凶神后被雷劈死了。手枪是单人使用的自卫武器,它能以其火力杀伤近距离内的有生目标。手枪由于短小轻便,携带安全,能突然开火,一直被世界各国军队和警察,主要是指挥员、特种兵以及执法人员等大量使用。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枪经过长期的演变过程,已经发展成为种类繁多的现代手枪家族,并且性能和威力都有大幅度提高。因此,手枪的作用和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手枪是能单手握持发射的小型枪械。多用于近战和自卫,一般有效杀伤距离约50米。使用专用的手枪弹药。主要分为左轮手枪自动手枪冲锋手枪来福枪机枪、和特种手枪几种。

 

目前,国外装备的手枪,从口径上看,大多是9毫米口径,少量的是7.65毫米、7.62毫米、11.43毫米。今后手枪的发展主要要求是重量轻、便于携行和操作、弹药在50米内有致命效果并能对付穿防弹衣的对手。

手枪 - 基本信息

手枪是一种单手握持瞄准射击或本能射击的短枪管武器,通常为指挥员和特种兵随身携带,

德国HK P7系列9mm手枪用在50米近程内自卫和突然袭击敌人。现代手枪的基本特点是:变换保险、枪弹上膛、更换弹匣方便,结构紧凑,自动方式简单。现代军用手枪主要有自卫手枪和冲锋手枪。自卫手枪射程一般为50米,弹匣容量8~15发,发射方式为单发,重量在1公斤左右。冲锋手枪亦叫战斗手枪,全自动,一般配有分离式枪托,弹匣容量10~20发,平时可当冲锋枪使用,有效射程可达100~150米。
  
现代手枪主要有左轮手枪自动手枪(实际是半自动手枪)、全自动手枪三种类型。

手枪经过了约541年的漫长发展、改进、演变的过程,逐渐具备了现代手枪的结构和原理,现代手枪诞生的标志是左轮手枪自动手枪的发明。
  
左枪手枪──左枪手枪是转轮手枪的俗称,它是一种个人使用的多发装填非自动枪械。其主要特征是枪上装有一个转鼓式弹仓,内有5─7个弹巢(大多为6个),枪弹装在巢中,转动转轮,枪弹可逐发对准枪管。由于常见的转轮手枪在装弹时转轮抽左摆出,因而又称左轮手枪。
  

 

古雅博物馆收藏的近代手枪

世界上第一支具有实用价值的左轮手枪是由美国人塞缪尔·柯尔特在1835年发明的。在此之前,早在16世纪,在欧洲就曾出现过火绳式左轮扳手枪,后来又出现了燧发式转轮手枪。但是柯尔特以前的左轮手枪一是需用手拨动转轮,或是用手扳动击锤带动转轮到位,然后才能扣压扳机完成单动击发;二是枪弹的击发火得解决,所以它们应用不广。而柯尔特发明的左轮手枪具有底火撞击式枪机和螺旋线膛枪管,使用锥形弹头的壳弹,并且扣动一镒扳机即可联动完成转轮待击发两步动作。这使左轮手枪头一次真正具有了良好的实用价值,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使用。虽然们又对左轮手枪进行了一些改进,但它的基本结构和原理依然保持着柯尔特发明时的原样。所以柯尔特被称之为“左轮手枪之父”是当之无愧的。
  
由左轮手枪射速之低、装弹较慢、容弹量较少,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它在军队中的地位被自动手枪所取代。但由于左轮手枪对瞎火弹的处理十分简便,性能可靠,因此许多国家的警察和个人仍很喜爱使用它。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遇刺时,刺客欣克利使用的就是左轮手枪。

手枪
  
自动手枪──通常所说的自动手枪,实际上仅指能自动装填弹药的单发手枪(即射手扣动一次扳机,只能发射一发枪弹)。所以严格地说应叫作自动装填手枪或半自动手枪。目前各国军队装备的手枪大多是这类枪,而真正的自动手枪是既能自动装填,又能连发射击的手枪。由于它射击精度差,命中率低,所以仅在本世纪的20─40年代在少数国家得到使用。
  
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手枪(即自动装填手枪)是由美籍德国人雨果·博查德于1890年发明的。后来德国洛韦公司的格奥尔格·吕格对博查德的设计进行了改进,定名为“帕拉贝吕姆”手枪。这种手枪1900年后装备了瑞士,德国等国军队。德国的著名枪械设计师,毛瑟步枪的发明人P?P?毛瑟在1896年也设计了毛瑟自动手枪,后来还发明了可连发射击的全自动手枪。中国抗日战争中曾广泛使用的“驳壳枪”和“20响”就是毛瑟式半自动,全自动手枪。
  
著名的枪械设计师约翰·摩西·勃朗宁出生于美国一个颇有声望的军械世家,1897年后移居到比利时。勃朗宁曾根据博查德的发明设计了多种性能优良的手枪,其中某些类型的勃朗宁手枪共产至今仍在许多国家的军队中装备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新型手枪便应运而生。最具代表性的有捷克M1975式手枪法国MAP15式手枪、德国HKP9式手枪和P95式手枪、意大利改进型伯莱塔手枪。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更新型的手枪被载入各国军事史册,如意大利伯莱塔公司的92F手枪、奥地利9毫米格洛克17~30手枪系列、苏联PSM小口径手枪等。 

手枪 - 发展简史

作为火器的枪,其历史至今已近1000年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枪曾在人类战争

左轮手枪中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枪是最主要的武器之一。最古老的枪是竹筒火枪。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各式各样的手枪便出现了。

 

手枪是枪族中最小的枪,尽管手枪在战争中作用并不很大,但它确是军队不可缺少的装备之一。手枪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手枪的由来及演变却经过了复杂的过程。

 手枪出现的时代,说法大相径庭。一种说法是手枪出现在1540年,由意大利人造出了皮斯托亚手枪。另一种说法是,1419年,胡斯信徒在反对两吉斯蒙德的战争中使用了一种哨声短枪,手枪因此而得名。从火器史来看,手枪大致经历的发展过程是:火门手枪--火绳手枪--转轮发火手枪--燧发手枪--击发手枪--转轮手枪(又称左轮手枪)--自动手枪。但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现代手枪,实际上只包括击发手枪、左轮手枪和自动手枪。

早期的手枪──手枪的最早雏形在14世纪初或更早几乎同时诞生于中国和普鲁士(今德国境内)。在中国,当时出现了一种小型的铜制火铳──手铳。它口径一般为25毫米左右,长约30厘米。使用时,先从铳口填入火药、引线,然后塞装一些细铁丸,射手单手持铳,另一手点燃引线,从铳口射铁丸和火焰杀伤敌人。这可以看作是手枪的最早起源。1331年,普鲁士的黑色骑兵就使用了一种短小的点火枪,骑兵把点火枪吊在脖子上,一手握枪靠在胸前,另一手拿点火绳引燃火药进行射击。这是欧洲最早出现的手枪雏形。
  
14世纪中叶(不迟于1364年),意大利的几个城市都出现了成批制造的一种名为“希奥皮”的短枪,“希奥皮”(scioppi)一词源于拉丁文,词意即是手枪。这种枪长仅给17厘米,因此许多人认为它是世界上第一种手枪。 手枪应用于军事领域,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叶。1544年,德国骑兵在伦特战斗中,对法军使用了单手转轮打火枪。随后法国也使用了相同的手枪骑兵。金属弹壳发明后,击发式手枪便出现了,其首要标志是美国人伊桑·艾伦设计了胡椒盒手枪,即多管旋转的击发手枪。接着,英国和欧洲大陆也开始生产此类胡椒盒手枪。但这种手枪较重,击锤抬起时影响瞄准,军用价值不大。

在15世纪,欧洲的手枪由点火枪改进为火绳枪。火绳式手枪克服了点火枪射击时需一手持枪,另一手拿点火绳点火的不便,实现了真正的单手射击。

手枪
  
到了17世纪,火绳手枪为燧发式手枪所取代,它已具备现代手枪的某些特点,如击发机构具有击锤、扳机、保险等装置,并且枪膛也由滑膛和直线开线膛发展为螺旋形线膛。
  
1812年,苏格兰牧师A·福赛斯设计制造出击发火式手枪。这种手枪还属于由枪口装弹丸的前装式手枪,操作不便,发射速度也较慢,难以适应作战需要。1825年,美国人德林格发明的德林格手枪,采用了雷汞击发火帽装置,提高了手枪的射击性能。1864年,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遭刺身亡,凶手使用的就是这种手枪。

1835年,美国军人柯尔特发明了装有底火撞击与线膛枪管的左轮手枪,这是第一支真正成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左轮手枪。它作为武器在1861~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得到迅速发展。1873年,柯尔特11.44mm后装式单动左轮手枪被美国陆军正式采用。同年,史密斯-韦森研制出新型斯柯菲德11.43mm左轮手枪。1909年,美国陆军又正式采用柯尔特11.43mm重型左轮手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使用了韦伯利11.6mm左轮手枪,俄国使用了纳甘M1895式7.62mm左轮手枪,意大利使用了M1889式10.35mm左轮手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英国还继续使用韦伯利11.6mm左轮手枪以及美国的9mm左轮手枪。由于左轮手枪对瞎火弹处理十分简便,安全可靠,所以至今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仍有使用。

1889年毛瑟手枪问世,确立了自动手枪结构原理。1893年,德国制造了第一支实用的博尔夏特7.63mm自动手枪。德国人卢格对该枪又进行了改进,这就是世界闻名的卢格手枪。卢格9mm手枪,从1908年起装备德国军队达30年之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自动手枪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结构新颖、性能优良的自动手枪,如美国的柯尔特M1911式及M1911A1式11.43mm手枪,比利时的勃朗宁9mm大威力手枪,苏联的托卡列夫TT33式7.62mm手枪,德国的华尔特7.65mm手枪,意大利的伯莱塔M1934式9mm手枪,奥地利的施泰尔9mm手枪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也研制了一些新型手枪,差不多都是自动手枪(自动装填手枪)。这些手枪主要有:捷克的M1975式手枪,法国的MAB PA15式手枪,德国的HKP9式手枪,意大利的伯莱塔M1951式手枪。70年代后,又出现了一些新手枪,如意大利的伯莱塔92F 9mm手枪,奥地利的格洛克17~23系列手枪,苏联的5.45mm小口径手枪等。从19世纪末自动手枪出现到现在,尽管手枪特别是近代手枪在技术上并没有重大的突破,但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包括手枪自动原理和结构的改进与发展,而且手枪的口径也经历了一个由大到小、又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手枪 - 性能特点

手枪按使用对象可分为军用手枪警用手枪运动用手枪;按用途可分为自卫手枪

9毫米全自动手枪战斗手枪(大威力手枪和冲锋手枪)和特种手枪(包括微声手枪和各种隐形手枪);按结构可分为自动手枪、左轮手枪和气动手枪(如运动手枪)。
与其他枪械比,手枪的主要特点是:

 

1. 质量小,体积小,满装枪弹手枪的总质量:军用手枪一般在1kg左右,警用手枪在800g左右,便于随身携带。

2. 枪管较短,口径多在7.62~11.43mm之间,也有采用小口径的,但大多采用9mm口径,适合于杀伤近距离内的有生目标。

3.弹匣供弹,自动手枪弹匣容量大,多为6~12发,有的可达20发;左轮手枪则容弹量小,一般为5~6发。

4.多采用半自动(单发)射击,但也有少数手枪(如冲锋手枪)采用全自动(连发)射击方式。前者战斗射速为30~40发/min,后者战斗射速高达120发/min左右。

5.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易于大批量生产,成本低。手枪的不足之处是有效射程近,一般为50m左右,冲锋手枪的有效射程远些,但也不超过150m。由于冲锋手枪质量较大,连发精度差,火力不及冲锋枪,因此,尚未被广泛采用。

手枪 - 装备现状

目前世界各国装备的手枪的口径有5.45mm、7.62mm、7.63mm、

手枪7.65mm、9mm、0.380in、10mm、11.43mm和12.7mm等口径,大约有几十种型号。

美国北约各国采用的是9mm、10mm、11.43mm和12.7mm等口径。装备的军用手枪主要有美国的M1911A1式11.43mm自动手枪、柯尔特11.43mm手枪和2000式9mm手枪,奥地利的格洛克17式9mm手枪,意大利的伯莱塔92F 9mm手枪等。装备的警用手枪主要有德国的HK P7M8/P7M13式9mm手枪和HK P9S式9mm手枪,瑞士的SIG-绍尔P225式9mm手枪等。

前苏联和原华约各国采用的是7.62~7.65mm及9mm口径。装备的军用手枪有前苏联的托卡列夫7.62mm手枪、马卡洛夫9mm手枪,前捷克斯洛伐克的M61蝎式7.65mm冲锋手枪等,装备的警用手枪主要有前苏联的ПСM5.45mm手枪,前捷克斯洛伐克的M1975式9mm手枪等。

在世界各国装备的手枪中,口径最小的为5.45mm和0.22LR口径,口径最大的为12.7mm,尤以美国的M1911A1式11.43mm自动手枪装备时间最长,装备量最大。9mm口径自动手枪,因其后坐力小、射击稳定、弹着密集、弹匣容量大,目前为世界各国军队和警察广泛使用。

手枪 - 发展趋势

随着使用要求的变化,手枪也在不断发展。从目前看,主要的发展趋势是:

手枪

1. 重点发展双动手枪:从安全和减少手枪操作程序的角度出发,大力发展双动手枪,有的手枪甚至是三动,如韩国的DP-51式9mm手枪。这种手枪开火迅速,手枪意外落地也不会发生走火现象。

2. 大力发展进攻型手枪:进攻型手枪的概念是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于1990年11月提出的,它的目的是既作为士兵的自卫武器,又在长枪受损时充当进攻性武器使用,而且可用不同的枪弹,对付不同的对象。

3. 用冲锋手枪和小口径冲锋枪取代手枪:手枪由于弹匣容量小、射程近、故障率高限制了它的使用,因而有些国家提出用冲锋手枪甚至小口径冲锋枪取而代之。

4. 再度发展大口径手枪:美国M1911A1式11.43mm手枪虽已被9mm手枪取代,但1986年4月迈阿密枪战促使美国再度考虑大口径手枪的发展,如美国联邦调查局准备采用10mm口径手枪。

5. 手枪趋于系列化和弹药通用化: 目前手枪除统一弹药口径,使其通用化外,还通过变换枪管、复进簧、弹匣等部件发射多种完全不同的枪弹,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展望未来,无论手枪如何发展,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仍会占居应有的位置。

手枪 - 精彩图片

 

手枪 - 主要性能数据表

大刀 - 大刀

大刀

古代兵器,刀的一种。由短柄刀加长柄杆演进而成的一类长柄刀。大刀刀身形制不一,种类也颇多。如:刀口圆若半弦月者,名僵月刀;刀身宽大者,名宽刃刀;刀身细长者,名眉尖刀;还有屈刀、笔刀、凤嘴刀、挑刀、片刀、虎牙刀、象鼻刀等。大刀各部分名称为:刀头、刀身(刀刃、刀背)、护手、刀把(上把、中把、下把、把尖)、刀穗等。 近现代武术运动中,大都以偃月刀为大刀的基本形制。一般刀身约长55厘米,一面有刃,前锐后阔,栖长约165厘米,刀背凸牙有孔悬系红缨。刀根与柄连接处有刀盘,柄贴盘部包有约20厘米的铜皮,名"定手"。柄尾安有铁铸。大刀在演练中都是双手握持,以腰力发劲,一动一静都表现出雄浑威武、勇敢果断的气势。刀法内容丰富,灵活多变。其基本刀法为持、扎、劈、砍、撩、反斩、平斩、切。扑、击。点、夹花、刺、抽、抹、单花、拖、拉、拨、拄、画、挂、挑、、绞、架、挡等。俗话说:"大刀看刃",就是指动作时要背(刀背)、刃(刀刃)分明,各种刀法要做清楚,不可含糊。另外,还有"手不离盘"之说,即练习时右手不能离开刀盘下边的定手处。大刀的套路有:春秋刀、混元刀、天罡刀、定未刀、岳胜刀等。对练套路有:大刀拆凳、大刀战枪等。 大刀作为最典型的传统冷兵器之一,为中国所独有,外国人称之为“Chinesebroad-sword”,意为“中国宽剑”。这是因为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大刀,其型制脱胎于宋代的“手刀”,特点是刀身前部宽厚,势大力沉,利于劈砍。19世纪后半叶,随着等热兵器的普及,大刀逐渐式微,只是作为辅助的冷兵器使用。到了清末民初,军阀混战此起彼伏,各派无不争相扩充势力,一时间式器装备成了大问题,大刀因为制造简单、成本低廉,又被重新拾起,甚至成为很多杂牌军队的主要武器。即使在1920年代中后期,中国军队装备逐渐现代化的同时,大刀仍作为一种主战武器保留下来。其原因一是对敌人来说,遇上大刀就难免有被枭首示众的厄运,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当时步枪基本依靠进口,军队中刺刀多半配备不齐,国内也很少能自行补充,肉搏时只能以大刀对敌。因此,当日军入侵之初,他们所面对的中国军队通常出现这样一道奇怪的景观:最原始的大刀与最先进的坦克同时出现在战场上 。

大刀 - 大刀类型

近代中国军队实际使用的大刀型制主要有砍刀型和马刀型两类。

砍刀

砍刀型是以清代的“短柄刀”为基础演变而来的,刀身长短不一,护手刀柄型式各异。抗战早期中国军队使用的大刀即是典型的砍刀型。特别是“七·七事变”前后国民党29军所用的大刀,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北平的工厂中加工的,相对比较统一和规范,质量较好,也最具代表性。这种刀由刀身、刀柄、护手3大部分组成,全刀长一般在900mm左右,质量约为1.6kg。其中刀身分为刀尖、刀背、刀刃等部分,刀刃长595mm,刀身前面最宽处达57mm,后半部宽度明显减小,最窄处38mm,刀背部分长540mm,最厚处5~6mm,刀身前端比较尖锐,上方斜边长76mm。护手为常见的元宝形,分制、制两种,护手高为90mm、厚为12mm、宽为25mm。刀柄长为215mm,后面的刀环直径约 76mm。至于其他军队所用的大刀以及民间自制的产品,尺寸和型制就多种多样了,质量也参差不齐。另外,虽然不同型制的大刀刀头部分的尖锐程度和翘起角度大有不同,但总体来说,砍刀型大刀的刀尖部分都不太锐利,因此不能刺杀,而只能捅、戳敌人。刀身靠近刀背处多数有1~2条血槽,一般比较浅,只起到加强刀身强度的作用。少数砍刀型大刀在刀背设有锯齿或穿有若干铜、铁环,其目的是防止刀背处被对方兵刃劈坏。刀柄大多与刀身是一体的,刀柄末端的延伸部分锻成圆环状,即为刀环(或称后圈),但也有很多刀环是后焊接上的,其作用除防止刀柄脱手外,还可以悬挂红绸布,以壮气势。大部分刀柄和刀环上缠裹有棉布条,其缠法比较特殊,不熟悉者很难缠紧。还有一些刀柄上则由铜、铁铆钉固定有两片护木,再在上面用棉绳逐圈缠绞牢固,一直缠满刀环部分。无论是布条或棉线,其目的都是防止持刀者的手因出汗或沾染鲜血而打滑。刀柄的长短和宽窄因刀而异,刀环也有正圆、椭圆以及弯钩形等不同形状。至于护手,变化就更多了。除极少数是与明清腰刀一样的可分离的圆盘形护手外,大多数大刀的护手都是固定在刀身上的,最常见的是元宝形护手,其形状变化也很多,后期的铁制护手往往直接和刀身锻成一体。还有一类反“S”形护手,上方向前弯曲,可以格挡顺刀背削下的对方兵刃,下方向后弯曲以保护持刀者的手指。少数大刀的刀柄为传统腰刀式样,刀身末端穿过刀柄,后部以铆接固定,不可拆卸。极少数大刀护手采用了西洋刀剑常用的全包式样,但刀柄的固定方法仍与传统腰刀相似。清末用于行刑的大刀在刀头、护手处多有鬼首形象,故称为“鬼头刀”,后来不再有这种纹饰,但此名称仍留存后世,经常以“鬼头刀”代指大刀。民国大刀上很少有专门的装饰,也很少有制造者的印记。从现存实物来看,只有极少数刀身表面经过处理,耐蚀性较好。砍刀型大刀中有一个特殊的种类,那就是双手刀,相传是由清代著名武学者吴殳(shu)汲取日本刀法精粹而创。其特点是刀柄由传统的单手握持改为双手,因此刀柄长至720mm,与刃长相近。1921年直系军阀首领曹锟在保定练兵时,为推行所谓的“尚武精神”,特在军中设武术营传授双手刀法,把这种双手使用的大刀称为“苗刀”,并流传至今。之所以改称“苗刀”,可能是出于对日本刀及其刀法的忌讳。而此前明清史籍上的“苗刀”仅指西南地区苗族所用之刀。类似关公“春秋大刀”形状的“青龙偃月刀”也是双手刀中的一类,除刀柄更长外,其余与普通大刀无异。不过,日军所说的“青龙刀”则是对中国大刀的泛称,并非仅指长柄大刀一种。

青龙偃月刀

马刀型大刀则是由清代“雁翎刀”、“佩刀”发展而来,并继承明代“长刀”的特点,刀型较为细长,且有弧度,刀前部比较尖锐,并明显向上弯曲,与日本刀较为相似,但刀柄与砍刀型大刀无异,多配用反“S”形铜制护手。其特点是可、灵活轻便。 1933年的热河抗战中中国军队就使用过这种马刀型大刀。

此外,大刀中还有少数型制比较特殊的,如无极刀等。这种刀外形与汉代“环首刀”有些相似,全刀长约1m,刀面不像砍刀型大刀那样宽,只略宽于刀柄,刀尖处像宝剑一样为两面开刃,而且刀尖较为圆钝,直到靠近刀柄处才像传统大刀那样是单面开刃,刀柄长达264—333mm,也是双手同时握刀。

大刀 - 大刀制法

大刀在制法上也各不相同。大多数民间大刀都是按照菜刀的制法,以熟铁打造,在刃口处镶嵌钢条,称为“包钢”。使用日久钢口磨损后,熟铁刀身就难以保持锋利坚固。当然也有全部用钢或熟铁打制而成的大刀,而钢刀在当时就算是比较难得的好刀了。

开山大刀

国内大刀材料来源不一,工艺上也无统一规范,质量高低全凭刀匠经验。这与当时国内基础工业落后,民间没有现代化的钢铁和机械工业有关,加上战争时期条件有限,大刀的制造不可能耗费太多时间和成本,造出的刀只要能砍杀敌人就行了,谈不上什么工艺。相当数量的大刀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都是粗制滥造,往往砍不了几个敌人,刀口就会卷刃或崩口,需要重新磨砺。日军所用的批量生产的由高碳钢制造的机制军刀,与中国土造大刀相比,虽然锋利轻便,但质硬且脆,加上刀身较窄,对砍时如果刃口直接相碰,往往可能被大刀直接磕断。除此之外,国产大刀无论是外观还是内在质量,与日本刀相比都要差一大截。

大刀因为体型较大,长途携行时一般要背在身上。少数大刀配有皮制刀鞘,鞘身后部上方敞开,以方便抽刀。刀鞘本身配有皮带,使用者可以将套在鞘内的大刀像步枪一样斜挎在身上。但是皮鞘易霉烂,而且成本较高,所以多数大刀是没有鞘的。为了便于携带,很多大刀在刀尖上方、刀背最高处留有小孔,用绳子一头系在孔上,一头系在刀环或护手处,然后再挂在身上。大刀的刃口一般不很锋利,即使露在外面也不会有多大妨碍。此外,还有将大刀竖着卷在背包中,或是插在腰后方的腰带内等携行方法。

大刀 - 红色大刀

国民党第29军的前身是冯玉祥的西北军,起兵于贫瘠的西北地区,装备相对较差,因此强调肉搏训练,加之民风剽悍,士兵尤其善使大刀,在军阀混战时期西北军的大刀队就颇有名气。中原大战后,西北军被南京政府收编,缩编为第29军,但在待遇补给方面受到歧视,因此大刀作为补充武器也一直保留下来。并在喜峰口大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铁骑大马刀

大刀在抗战中的主要对手是日军的刺刀。在观看了各种国产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后,国人往往会认为大刀是克制日军刺刀的法宝,实际并不尽然,因为影视剧中很难再现比较真实的大刀与刺刀对拼的场面。白刃战中,枪刺以迅速有力的直刺为主,目标在对方胸腹,而大刀限于其型制,以对敌上半身的劈砍为主,两者各有利弊。大刀防御敌方的直刺,只有将对方的枪身或刺刀格开,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技巧是不容易办到的。大刀的优势在于刀重势猛,砍上非死即伤,但其作用距离有限,必须尽量贴近敌人身体,因此最适合在工事房屋树林等空间有限的环境中使用。而在开阔地形或冲锋时,除非敌人在气势上被己方完全压倒,否则持大刀者难以占到便宜。同时,大刀要求使用者有比较好的武术功底和身体素质,并经过长期练习,才能运用自如,而刺刀拼刺的训练则相对比较简单。此外,大刀对使用者的脚法要求也很高,因为大刀相对带刺刀的步枪来说比较短,短兵破长器,要点在于脚下疾速灵活,因此武术家常有“短见长,脚下忙”的说法。

人民军队同样使用大刀。自从诞生之日起,鉴于敌强我弱的客观环境,加之几乎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我军的武器多数依靠战场缴获,由于来源不稳定和数量不足,不得不大量使用大刀、梭镖等原始冷兵器作为补充。如今湖北省洪湖市的标志性雕塑仍由三把大刀组成,刀尖直指蓝天,象征着当年红军以大刀创建洪湖根据地的历史。红军中涌现出过许多与大刀有关的英雄群体和经典战例,如强取白战关等,徐海东许世友秦基伟等诸多开国功臣在红军时期也都曾有过靠大刀杀出血路或赢得胜利的经历。大刀对日军之所以有威慑作用,主要是因为日本人信奉神道教佛教,相信生死轮回,虽然武士道 “教义”让他们并不畏惧战死,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希望保留全尸。而且日本人相信灵魂存于头部,一旦丢失了头颅,灵魂便不能归国,永远只能做异国他乡的孤魂野鬼,因此大刀在战场上有时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1942年12月在朱家岗战斗中,新四军四师26团某部一排长王康率部坚守一段交通沟,打退敌人多次冲锋后,部队伤亡殆尽,王康将自己拴有红绸的大刀插在沟沿上,准备与敌最后一搏,没想到早已精疲力竭的日军竟被吓住,直至战斗结束再也未敢发起进攻,最后奇迹般地保住了阵地。

大刀 - 电视连续剧《大刀》

出品人:刘燕铭 陈铁铭
制片人:张 森

大刀


发行人:汪世春
宣 传:靳 峻
导 演:连奕名
编 剧:卞智洪 吴厚信
主要演员:刘 威 饰 郑承龙  王奎荣 饰 路传虎
      赵 亮 饰 大刀秦  杨子烨 饰 曹忠豹
      王佳宁 饰 郑 德  连奕名 饰 郑 羽
      郑 浩 饰 郑 飞  矢野浩二 饰 山岛纠夫
      路 彭 饰 矢 野  李 生 饰 路有光
      王力可 饰 路明珠  子 丁 饰 梁奉英
      马文璐 饰 文 秀  馨 梓 饰 秦小蓉
      刘长纯 饰 赵旅长
  
本剧围绕北平耍刀艺人郑承龙一家展开,他和三个徒弟郑德、郑羽、郑飞、女儿郑莺先后以不同的方式卷入战场,与日军奋勇作战;同时本剧以开阔的视角,展现了自1933年长城抗战到1945年抗战胜利,发生在平津、华北、以至中国的数个事件,以丰富的声部唱出一曲中国军民上上下下最终团结御侮的慷慨悲歌。

  “九?一八”之后,日军进攻热河,承德守军弃城而逃,一路搅扰难民。58岁的郑成龙正带着三个徒弟在
长城外卖艺,血气方刚的老二郑羽与逃兵发生冲突,跟家人失散。郑羽在逃亡中意外地进入29军大刀队,被迫与攻击喜峰口的日军交战。郑羽第一次上战场,就是一场肉搏……

  郑承龙回到北平,依靠早年的把兄弟路飞虎的帮助,继续在天桥卖艺。路飞虎与日本人关系密切,其女明珠则与郑氏兄弟交好。日本武士三岛秀夫在华北驻屯军特务机关任职,他在路飞虎的帮助下,以比武为名,欲谋取郑家宝刀和刀谱。幸好郑羽从兵营中赶回,打败了三岛。从此三岛幸夫一心要打败郑羽,并且要为日军找到击败中国大刀的方法。

  喜峰口大捷,郑羽成为抗日英雄,正式进入大刀队。但由于中国上层的不抵抗政策,长城抗战最终失败。做事乖巧的老二郑飞喜欢明珠,他为求取功名而加入29军,成为一名学员兵。郑成龙和胆小怕事的老大郑德则避事搬到卢沟桥附近居住。

  七七事变前的几年间,郑羽随29军先后驻守察哈尔和北平,在日军的一再挑衅下,奉上司命令,不许开枪,不许还击,受尽屈辱。郑飞则担当29军高级军官的副官,了解到中国军队的上层矛盾,日本如何一步步攫取在华利益。

  “一二九”运动期间,组织者、中共地下党员曹明爱上了明珠,这使得明珠在他和郑飞之间选择不定。负责警戒任务的郑羽与游行学生发生冲突,奉令逮捕曹明,但最终成为朋友。

  不久,七七事变爆发,29军奋起抵抗,郑羽和郑飞分别在卢沟桥、南苑等地血战,见证了事变真相。郑成龙寻找两兄弟,意外地成为29军年纪最大的战士。就在跟儿子即将相见的一刻,壮烈牺牲。郑承龙临死时,留下临终遗言,把郑莺的终生许给老三郑飞。郑羽爱着郑莺,他含泪答应了父亲。但郑飞拒不相从,导致兄弟反目。

  老大郑德在日军占领北平后一心委曲求全,直到妻子被日军奸杀后,他引着一帮土匪偷袭小队日军。又是因为他的怯懦,土匪被日军全部杀死。从此郑德的性格骤变,成为一个残暴无情的人,进入西山当了土匪。

  中日全面开战之后,郑羽率大刀连与日军经历数次浴血奋战,从一百多人直到最后十二个人,但因为食物与另一支国军发生冲突,对方开枪打死了他所有的人。侥幸未死的郑羽悲愤无言,再也不信任政府军,他只求死在打日本的战场上。他与大师兄郑德重逢,从此带着郑德共创“铁血救国军”,独立抗日。

  郑飞决心刺杀被称为汉奸的某将军,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他为救将军而负伤。在经历了与明珠、曹明的情感风波之后,曹明投奔延安,明珠留在北平,郑飞则追随将军南下。他在抗战中一步步高升,同时认为必须成为国军的嫡系部队,否则不可能坚持到底。

  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郑羽的铁血救国军中来了不速之客——曹明,曹明已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北上支队的参谋,使命是说服郑羽接受共产党的领导。郑羽一步步接受了共产党的影响,但郑德却和曹明之间矛盾重重,直到最后郑德投靠日伪,曹明被囚。郑羽孤身入平,伺机救曹明,却遇上了时任中央军旅长的郑飞,二兄弟在明珠的帮助下,成功救出曹明,明珠依诺要许身郑飞……

  国共之间的摩擦越来越频繁,郑羽和郑飞之间矛盾重重,最终二人同仇敌忾,击毙了顽固反共的中央军师长石彪。

  不久,郑羽与郑莺重逢,两情相悦,但日伪军的大扫荡开始了,打头阵的竟然是大师兄郑德……

  郑羽和郑飞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共同剿灭了拒降的日花田师团。郑羽的主力团率先攻进城内,参谋长三岛秀夫正欲切腹自杀。郑羽要求再比一次刀。

  中国大刀对日本军刀,展开了中日之间在1945年的最后一场厮杀…… 玉蜂针 - 出处古墓派的独门暗器,乃是细如毛发的金针,六成黄金、四成精钢,以玉蜂尾刺上毒液炼过,虽然细小,但因黄金沉重,掷出时仍可及远。小龙女曾用此针对会师姐李莫愁的冰魄银针。(见金庸神雕侠侣》) 匕首 - 简介匕首

匕首,中国武术器械,短剑或狭长的短刀。其首形状类匕(古人取食的器具),因而得名。据传尧、舜时已有匕首。匕首短小锋利,携带方便,是近距离搏斗的有效武器。其用法主要有击、刺、挑、剪、带等。演练时有单匕首和双匕首两种形式。

匕首 - 由来

匕首

此武器由来已久。《吏记·吴太伯世家》:“使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之中以进食,手匕首刺王僚。”司马贞索隐:“刘氏曰:‘匕首,短剑也。’按《盐铁论》以为长尺八寸。《通俗文》云:‘其头类匕、故曰匕首。短刃可袖者。’”是短兵器的一种。甚至摔破石头就可以制作。由于制作极度简单,可以说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一定有这种东西。匕首携带方便,容易隐藏,所以即使在火炮发达之后,仍然还是军人无祛离手的原始武器。因而型态也是千差万别。一般说来它的长度是介于小刀(knife)与短剑(short sword)之间,但其实很难明确地区分。由于长度短,几乎只能对近身的敌人使用,但危急时可以作投掷攻击也是很具有魅力的特点。

匕首 - 记载

据史记载,早在原始社会就有石匕首。商周以后出现青铜匕首,后来又有钢铁匕首。有的匕首为了增加刺杀效能,还在匕首尖端部用毒药粹之,刺中人身即可致死。《史记》中记载的曹沫执匕首劫持齐桓公,《战国策·燕策三》中记载的“图穷匕首见”的故事,都说明了匕首的独特优势。

匕首 - 作用

匕首

汉代匕首常常与长剑并用。军队中除装备常规兵器外,有的也配有匕首以备急用。一般官吏除了佩剑还带有匕首,防身自卫,以防不测。到晋代,由于受少数民族刀剑形制的影响,匕首的形制有所变化。其首为环形呈纱帽状,腊向下分,刃的近腊处忽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侠客行》说:“少年学剑术,匕首插吴鸿,由来百夫勇,挟此生雄风。”可见匕首与剑往往并提,匕首长久以来以其独特的功能普遍为兵家武士、行者侠客所用,作为一种辅助兵器而流传至今。

匕首 - 发展

匕首

剑体短的一种,匕首的年代久远,石器时代即有石匕首。现今所用匕首,长约七八寸,多为钢制,有单刃和双刃之别,双刃之匕首中有脊,两边逐锐,头尖而薄。匕首的基本击法有刺、扎、挑、抹、豁、格、剜、剪、带等。其练法有单匕首练及匕首与其他兵器对练等。但一般匕首都为双使。      

梅花匕 其形为两端有枪头的锐器,长约一尺二寸,铁制,当中作握手用,其杆为圆形或方形,上缠绸带,握手处有一个月牙形护手刃,使用时,一般左右手各持一匕。

匕首的年代悠远,石器时代即有石匕首。至商、周发展为青铜或铁铸成。至汉代军中骑士多配有。晋代张载《匕首铭》云:“匕首之设,应速应近,即不忽备,亦无轻念。利用形彰,切以道隐。”

至唐代,佩带匕首之风仍盛,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载:“刘氏曰‘匕首,短剑也’。《盐铁论》中以为长尺八寸。《通俗文》谓:‘其头类匕,故曰匕首也。’“现今所用匕首,长约七八寸,多为钢制,有单刃和双刃之别,双刃之匕首中有脊,两边逐锐,头尖而薄。匕首的基本南昌法有刺、扎、挑、抹、豁、格、剜、剪、带等。其练法有单匕首练及匕首与其他兵器对练等。但一般匕首都为双使。现介绍如下几种匕首。

匕首 - 分类

匕首

(1)匕首:剑体短的一种。别称有短剑、小剑、叉子、插子。

(2)石匕首:为石器时代的兵器。

(3)小剑:匕首的古时别名。《闻奇录》:“有卫士于腕间出弹子一丸,皆五色,令变化,即化双燕飞腾,又令变,即化二小剑交击,须臾复为丸入腕中。”《考工记·姚代为剑疏》:“汉时名小剑为匕首。”见“匕首”条。

(4)叉子:匕首别称。见“匕首”条。

(5)短剑:见“匕首”条。

(6)插子:亦称“攘子”,匕首的别名。

(7)羊角匕首:古代名匕首。《虞初志》:“有尼授聂隐娘羊角匕首,广三寸,为其脑后藏匕首,而无新伤,用即抽之。”《说渊聂隐娘传》:“隐娘自言,被一尼挈去,教之剑术,授以羊角匕首。”

(8)百辟匕首:古代名匕首。《典论》:“魏太子丕,造百辟匕首三,其一理似坚冰,名曰清刚;其二曜似朝日,名曰扬文,其三状似龙文,名曰龙鳞。”

(9)清刚:匕首名。见“百辟匕首”条。

(10)扬文:匕首名。见“百辟匕首”条。

(11)龙鳞:匕首名。见“百辟匕首”条。

(12)两刃匕首:匕首的一种,其形式为中脊,二边有刃。《魏书·孙俊传》:“于悦怀中得两刃匕首,遂杀之。”

(13)徐氏匕首:古代名匕首。《典论》:“徐氏匕首,凡斯皆上世名器。”

(14)徐夫人匕首:古代名匕首。《史记·刺客列传·荆轲》:“燕太子丹使轲刺秦王,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粹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卿。”

(15)梅花匕:匕首的一种。其形为两端有枪头的锐器,长约一尺二寸,铁制,当中作握手用,其杆为圆形或方形,上缠绸带,握手处有一个月牙开拓护手刃,使用时,一般左右两手各持一匕。

(16)铜匕首:古代名匕首。《妖乱志》:“肃胜纳财于吕用之,求知盐城。高骈有难色,用之曰:一宝剑在盐城井中,须灵官取之,骈许之数日,胜献一铜匕首,用之曰:此北帝新佩也,得之者,兵不敢犯,骈宝秘之,常持以坐起。”

(17)虞帝匕首:匕首的一种。《汉书·王莽传》:“莽绀服,带玺笔,持虞帝匕首。”

匕首 - 使用技术

匕首新型警用制式刀具具有刺、割、砍、锯、剪、多功能螺丝刀等多种实用功能,是近身格斗的一把利器,具有“一寸短、一寸险”的优势,实战中能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公安民警可用其进行自身防卫、破坏玻璃、拆除障碍物等,尤其是遇到致命攻击或持械攻击,且开枪射击条件受限的情形下,可使用警用制式刀具制服暴徒、制止正在实施的犯罪行为,因而警用制式刀具一经试用就深受一线公安民警的青睐。

警用刀具持法正握刀具拳眼向上,拳心向下,刀尖从拳心处伸出。此种持法主要用于上刺、侧刺、反刺、斜刺等刺法。反握刀具拳眼向上,拳心向下,刀尖从拳眼处伸出。此种持法主要用于下刺、直刺等。警用刀具刺法以右手拿刀为例。

上刺:正握刀具,向前上右步或左步,由右肩上方向前下方猛刺。这种刺法多用于刺暴徒的头、颈、肩、胸部正握刀具,向前上右步或左步,屈右肘向左侧平向猛刺。这种刺法多用于刺暴徒的腹、肋部。

反握刀具,向前上右步或左步,由腹前向上方猛刺。这种刺法多用于刺暴徒的裆、腹、腰部

正握刀具,向前上右步或左步,屈右肘向右侧方向猛刺。这种刺法多用于刺暴徒的腹、肋、腰部。

直刺反握刀具,向前上右步或左步,由胸前向正前方猛刺。这种刺法多用于刺暴徒的胸、喉部。

斜刺分左斜刺和右斜刺两种:

左斜刺正握刀具,向前上左步或右步,由右肩上方向左下方猛刺。这种刺法多用于刺暴徒的头、肩、颈部。

右斜刺正握刀具,向前上左步或右步,由左肩上方向右下方猛刺。这种刺法多用于刺暴徒的头、肩、颈部

横割分左横割和右横割两种:

左横割反握刀具,向前上左步或右步,右臂前伸,由左向右横割。这种割法多用于横割暴徒的颈、喉部及划刺胸、部。

右横割反握刀具,向前上左步或右步,右臂前伸,由右向左横割。这种割法多用于横割暴徒的颈、喉部及划刺胸、面部。

竖划分上竖划和下竖划两种:

上竖划反握刀具,向前上左步或右步,右臂伸直,由上向下竖划。这种刺法多用于划刺暴徒的面部和肢体部位。

下竖划反握刀具,向前上左步或右步,右臂伸直,由下向上竖划。这种刺法多用于划刺暴徒的腹、面部和肢体部位。 

匕首 - 古代刺客的暗杀手段

匕首

匕首与剑一样,容易隐藏,因此作为刺客的常用兵器。北魏末年,尚书令尔朱荣控制朝政,孝庄帝元子攸不甘心当傀儡,一直快快不悦,早有图荣之意。一次,因子攸生子,尔朱荣前来祝贺,子攸就把卫兵埋伏在明光殿东廊。当

尔朱荣就座时,忠于子攸的光禄少卿鲁安,领军护卫李侃**“抽刀而至”,尔朱荣见状用坐椅抵挡。子攸在膝下藏有一把短刀,就拿起来,一手刃之,安等乱斫”,结果把尔朱荣及其两子全部杀死。唐太宗时,即墨人王君操幼时,父亲被乡人李君则所杀。二十年后,“君澡密袖白刃刺杀之,刳腹取其心肝”。他用的也是匕首。历史上著名的故事“荆轲刺秦王”就是使用匕首进行暗杀的经典例子。荆轲先是利用匕首体积小,便于隐藏的特点,将剧毒的匕首裹于地图中,猛刺向秦始皇。失败后,又利用匕首轻便,孤注一掷地将其掷向秦始皇。虽然暗杀终告失败,但荆轲与匕首留下了一段佳话。

匕首 - 警用刀具保护法

军用匕首

夹颈摔反击法

动作要领公安民警在执勤中,当暴徒从民警左侧突然伸右手企图抓住民警腰带上的刀具时,民警应迅速出右手猛扣对方手腕,以右转身拖住对方手臂的同时,出左手猛夹对方颈部,左脚后绊对方右脚,将暴徒摔倒制服。动作要求抓腕要快、夹颈有力、夹颈摔要连贯

挑肘反击法动作要领:

当暴徒从民警右侧突然伸左手,企图抓住民警腰带上的刀具时,民警应迅速出右手,用右手臂猛挑对方肘部,同时出左手抓住对方左手腕,用右脚绊对方脚部,将暴徒摔倒制服。动作要求挑肘要快、凶狠,抓腕绊摔要连贯、有力。

闪身击肘反击法动作要领:

当暴徒从民警前方突然伸手企图抓住民警腰带上的刀具时,民警应迅速出左手护刀,左脚向左前迈出一大步闪身的同时,出右拳猛砸对方肘部(或手臂),迫使对方倒地,将其制服。动作要求出左手护刀要迅速,闪身击肘一气呵成,击肘要凶狠、有力。

击腕反击法动作要领:

当暴徒从民警身后突然伸手企图抓住民警腰带上的刀具时,民警应迅速出左手扣住对方的手,左转身,左脚向左前迈出一步的同时,用右拳往下猛砸对方的手腕,迫使对方松手,并将其制服。使用警用塑料约束带将警用制式刀具捆绑在长警棍(应急棍)上,制成一支极具威力的“枪”,其攻防方法和效果与枪术同等。

匕首 - 法规

在中国法律中,匕首被列为管制刀具进行管理。根据公安部于2007年1月14日发布的《管制刀具认定标准》,匕首是指带有刀柄、刀格和血槽,刀尖角度小于60度的单刃、双刃或多刃尖刀。根据公安部的《公安部对部分刀具实行管制的暂行规定》,匕首除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人民警察作为武器、警械配备的的外,专业狩猎人员和地质、勘探等野外作业人员必须持有的,须由县以上主管单位出具证明,经县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发给《匕首佩带证》,方准持有佩带。佩带匕首人员如果不再从事原来的职业,应将匕首交还配发单位,《匕首佩带证》交回原发证公安机关。[1]

匕首 - 军用匕首

青铜匕首

古称箭头为“匕”,在我国古籍《左传》中有“射中楯瓦……匕入者三寸”的说法。所谓“匕首’’,即头象匕的短剑。匕首是传统的生活工具和兵器,远在石器时代,人类祖先就用玉石磨制匕首,也有用动物的骨或兽角(如羚羊角)制作匕首。商代后期至春秋战国青铜匕首盛行,制作工艺精良,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我国考古出土实物很多。据考证,匈奴人称匕首为“径路”奉为兵神,有杀俘血祭的宗教习俗。匕首短小锋利,常为刺客所用。 《战国策》中记载,燕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史记·刺客列传》中有:“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图穷匕(首)见”更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匕首古代也为军用,元代蒙古军的匕首就绑在左前臂内侧,随军远征的蒙古妇女在清扫战场时用匕首割断3受伤敌人的喉管。清代前锋左翼兵卒所用的“顺刀”,也是一种军用匕首,全长38厘米,刃长约26厘米。

匕首作为无声杀敌的利器,历来为兵家和情报人员所重。西方至今用“斗蓬与匕首”式的人物来形容间谍。美国特种部队的徽记就是两枝交叉的箭,中间一把匕首。笔者认为,军用匕首逐步由以往用途单一的双刃短剑型,向多用途单刃猎刀型转变。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军用匕首与刺刀相互结合,向格斗、生存多用途发展。

军用匕首匕首也是野外生存的重要工具。美国特种部队在丛林地生存训练中,要求受训官兵只带军用匕首和指北针,或者将其中一样换成一壶水,模拟敌后的条件下,只身按规定时间到达地图标定的地点。训练中,极少有人将匕首换水。外军生存教官强调刀是紧急生存的无价之宝。在身历险境时,要养成随时检查刀具的习惯。美军远程侦察的单兵装具要求放下背囊之后,身上的必须保证有弹药、水、口粮、地图、指北针和军用匕首。因而敌后行动匕首不要挂在外腰带上,一但战斗需要轻装,解下外腰带时,匕首也就不在身边了。

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军用匕首,刀柄有防滑槽,锋尖为双刃利于刺,一面刃的后半部为无锋的刀背,便于切削,形同美军M一4刺刀。这种匕首当时也为反法西斯的盟国部队使用,因而颇为著名。美国战时,乃至战后1975后出版的陆军格斗教材中,示范动作照片,军人持有的仍是这种军用匕首。

军用匕首

可作匕首用的美军M7刺刀 朝鲜战争时期,美国军队特别是飞行员使用的是单刃宽血槽,有厚实的刀背,形似猎刀的军用匕首。此种匕首我志愿军缴获不少。到越南战争时期,美军特种部队的军用匕首在单刃匕首的基础上,刀背加开了锯齿,更具生存功能。此非美军独创,1824年式俄罗斯工兵短剑(刀)刃背即开锯齿。这种美军单刃匕首刃部象枪械一样经磷化处理,以免隐蔽行动中刀的反光暴露目标,同时适于热带丛林气候防锈;刀柄为皮革制带防滑槽,以避突击队海上渗透时,木质、骨质刀柄受海水浸蚀损坏;刀鞘牛皮制,带一细砂磨刀石。此刀有长短两种型号,短型为飞行员所用,那是我的最爱,外训时我从不带制式的65式军用匕首,而是带美军的飞行员生存刀。目前,美陆军匕首逐步为M一9多用途刺刀所替代

多用途的救生刀十分流行。曾参加越南特种作战的美空降第75步兵团的英格兰在《远程侦察作战》一书中说道:“每一队员都应备有一把市场销售的救生刀。”国外一引进著名的刀具公司如卡巴、戈博、奥托、巴克等公司生产的大量产品是厨刀和折刀,军刀、救生刀不到总量的百分之五。仅有极少的优秀品种有幸被军方选中。1984年如美国巴克公司的巴克马斯特救生刀,以及瑞士的SIG特种刀公司生产的SK2000型救生刀在14家投标公司中脱颖而出。被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选中。此外,英国的威尔金森·沃德公司生产的702号多用途救生刀为美、英、澳大利亚特种部队采用。对于能锯能削能刺的救生刀也有不同意见。我的“同行”英国皇家空勤团生存教官怀斯曼认为,还是单一的刀具可靠。如生存刀上的指北针在大力砍削之后,很可能失灵,装备附件的中空刀柄,强度是否可靠,都是问题。因而,西班牙的“丛林大王”我只是讲课用,有任务外出从不带这花哨的多用途生存刀。 
 
高加索匕首坎查(KindJia)颇为著名,柄为工字形,其刃森薄锋利。沙皇俄国军队征服高加索之后,俄军官形成佩坎查匕首的风气。十九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黑海哥萨克军官佩用的制式匕首即为坎查。2000年,俄罗斯总统普京视察车臣前线俄军时,以军用匕首奖励作战有功的军官。足见普京这位前克格勃官员、预备役中校对匕首的青睐。我在前苏联国防部1980年出版的《战斗侦察》一书中看到,作者情报军官西莫尼扬等在讲授“袭击捕俘”时强调:“消灭敌军不要开枪。而应用刺刀、枪托或军用匕首”。苏军特种部队在执行远程渗透任务时,多以4至12人为一个小组。每人都有一套标准的制式装备:一支5.45毫米卡拉什尼科夫突击步枪,300发子弹,一支P-6无声手枪,六枚手榴弹;还有一把多用途匕首,即突击步枪所配的刺刀。这种刺刀短小,刃长15厘米,可切削、锯、并与刀鞘配合剪铁丝,是世界最优良的刺刀之一,俄军空降兵、海军陆战队士兵随身佩带,越南特工队也使用苏制多用途刺刀,其捕俘技术独到而秘不传人。其中包括匕首36个动作,拳术46个动作,以及飞刀技术等

中国的SOG—65式军用匕首

军用匕首

提起军用匕首,尤其是特战匕首,很多刀迷会想到美军在越战时期使用的著名的SOG匕首,漂亮的外形和实用的近战效果,树立了SOG匕首很高的威望。一直到现在,复制版的SOG匕首依然非常畅销,而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参加过越战的SOG匕首已经非常难觅且价格不菲。 

军用匕首其实我军自己的军用匕首也曾拥有过历经战争的辉煌,这就是大家熟悉的65式伞兵刀及其姊妹刀款—65式陆军军用匕首,也称之为特战匕首。 

65式伞兵刀外观呈匕首型,配发空降兵的刀形在一侧刀刃开有钩形刃,配发侦察兵及特种作战大队的刀形没有钩形刃。陆军侦察兵通常佩65式伞兵刀于腰间左侧,空降兵遂行伞降作战任务时,则置于腰带右侧,或胸前"备6型"伞包的伞兵刀袋中。 

军用匕首

65式陆军匕首非常小巧,全长25.8cm,刃长15.2cm,刃厚0.4cm,刃宽2cm,刃材为碳钢,表面镀铬处理,铁鞘,双锋刃。刀柄常见的为黑色注模塑料,前后设有铝合金护手(套),刀柄尾端的铝合金堵盖上开有栓绳孔。也有刀柄金属件是由黄铜做的,这种比较少见,有人认为这样的款式才是特战匕首,其实,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侦察兵们主要配发的还是铝合金护手的那种。后期生产的65式伞兵刀取消了刀柄的金属件,改为全手柄一体黑色注模塑料,全刃一侧靠护手一段改为锯齿刃。65式陆军匕首和伞兵刀的另一个区别是,陆军匕首手柄带有弹性闭锁装置,刀一插进鞘就锁定防止脱出,而伞兵刀没有。 

刀出刀入声音微小。镀铬后过于闪亮。利于刺,而不便于切割,用途较为单一。既便如此,我侦察兵用此匕首可轻捷地攀登悬崖绝壁,至于杀敌捕俘更是不在话下。 

对65伞兵刀的评价:这款刀是和国产81式刺刀齐名的我国制式军刀,装备我国解放军唯一的一个空降师,极具收藏价值!65式伞兵刀刀身由国产最高级别的合金钢制造,因为是装备的关系国家安危的军用制品,所以不计成本的采用了质量最好的、不含丝毫杂质的优质合金钢制造,质轻但是质地坚硬无比。硬度要比钢材中的高速钢还要硬。刀刃已经开锋,几乎永远不用打磨,在实际使用中很少会遇到比它硬的物体的。它可以轻松的削动任何硬度比它低的物体而刀刃丝毫无恙! 

军用匕首尽管有些描述个人认为有夸大之嫌,但说明了这是一款代表我国当时水平的优秀军刀。 

65式军匕属典型的F-S(费尔白恩-西克斯)匕首款式,F-S匕首是诞生于中国上海的世界著名的战斗匕首,它的出现影响了整整一代匕首的样式, 其特点是双刃的刀身,中间粗、两端细的握把,很适合捅刺时刀尖向前的握持姿势,手掌下部的凸起部分正与握把后端较细的部分相符合,握把中间较粗的部分正与掌心相符合,而拇指和食指正好握在前端较细的部分。 

由于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65式军用匕首算是历经了风雨考验,身份不同于一般。 

65式军刀产地只知道有重庆152厂,还有没有其他厂不知道。

SOG

这个名字起源于越战中的唯一的一支军方秘密特种部队的名字——Studies and Observation Group(侦察组),这支精英部队总是执行最艰苦最危险的任务。SOG战斗刀具最初为美军陆战队特种部队SF部队所属的秘密作战部队“SOG(特种作战团)”使用的刀具。在日本的美军基地-冲绳制造。由于这种刀属于很贵重的SOG队员专用刀,正如SOG专业刀具公司擅长制造在恶劣环境下使用的刀具产品和装备的特性一致,因此,为了纪念这支部队,公司以其缩写为名。始终坚持创造世界上最好最专业的刀具和工具的理念,使SOG成为第一家涵盖直柄刀、折刀和多用途工具等广阔领域的刀具制造厂商,他们的每一件产品都由首席工程师 Spencer Frazer 设计,他的专利发明和独特的现代风格为SOG赢得许多奖项,同时,也使Frazer自己成为业界革新派大师之一。今天,SOG 的产品遍及世界各地,以其强硬的风格和品质占据全球市场。美国SOG公司主要生产基地在日本,基本产品都在日本基地生产。美国SOG刀具公司产品全部从美国进口。

从古到今,中国军队里面的传统,很实用的军事经验。偷袭,和军队侦查的尖兵,潜伏者都必须衔枚,就是嘴里咬东西。古时候随便咬,木棍,树枝,树叶,现在再让我们的士兵咬那些不太卫生。而且匕首这样咬着出刀时候快一些。
咬东西的主要作用在于:

1、闭气。如果用鼻子呼吸的话,声音会很大。容易让敌人发现。尤其是那些刚上战场的新兵,越紧张出气声音越大,自己还不知道。如果嘴里咬一些东西,那声音就会很小。自己可以试一试。 

2、防止出声。大部分人上战场都很紧张,有些人甚至会紧张的牙齿互相打颤,碰撞。这有时是很大的声音。而且无法制止。咬匕首可以很好的解决,咬匕首更本不可能牙齿碰撞。 

3、防止打喷嚏,咳嗽。现在医学也无法解释这一点,但是的确有效,咬了东西就基本不会打喷嚏咳嗽了。 

4、止疼。在潜伏,偷袭,侦查的过程中,被敌人的流弹击中,击伤。而你又不能暴露目标,用力的咬一些东西,可以有效的缓解伤痛。不至于叫出声来,或者难以忍耐。

5、止渴。越紧张人越觉得渴,一渴人就会心浮气躁。咬东西可以分泌出大量唾液,不会是人口渴,可以使人镇定。 

还有一点,教员说是止渴,越紧张人越觉得渴,一渴人就会心浮气躁。咬东西可以分泌出大量唾液,不会是人口渴,可以使人镇定。这点军事参考里面并没有提到,姑且也写一下把。 

世界上十把最著名军用匕首

1、STRIDER MANTRACK 1 BIG 

数据:刃长:6.5英寸 /刃厚:4/16 英寸刀主介绍:STRIDER创办人之一,也是一位刀具设计师与刀匠——Mike Strider按自己的用刀习惯而设计的作品。设计原型取自MT,创造出极其完美的矛形刀尖,具有可怕的穿刺力与强大的切割力。此刀手柄非常长,或许看似比例失调,但此刀的重心在刀颈处,两侧重量非常平衡。长手柄可以让你用任何手形使用刀而不会觉得手柄短,非常适合手型较大或戴手套的人使用

2、STRIDER AJAX – MANTRACK 2

数据:刃长:8英寸 /刃厚:4/16 英寸刀主介绍:STRIDER创办人之一,也是一位刀具设计师与此相关刀匠——Mike Strider的个人手工作品。同MT、MANTRACK一脉相承,采用非常传统而实用的矛形刀尖,具有可怕的穿刺力与强大的切割力。刀颈与护手的设计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并且整体刀身加长加宽,具有了实质上的劈砍力。连背刃都极其锋利,是一支顶级的战斗武器

3、COOL STEEL KUKRI(大白狗腿)

数据:刃长:12英寸 / 刃厚:5/16 英寸刀主介绍:COOL STEEL公司的著名刀款,设计原型取自尼泊尔库尔客族的传统战斗砍弯刀。外凸的刀尖与超长的切割线,使刀身落点很好控制,非常合适的重型战斗砍刀。难能可贵的是7毫米厚的刀身,能配合出一流的刀刃锋利度,是一支用于肢解的优良工具。

4、STRIDER D9(G10手柄)

数据:刃长:7.5英寸 /刃厚:4/16 英寸刀主介绍:STRIDER创办人之一,也是一位刀具设计师与刀匠——DUANE DWYER的个人手工作品。设计原型取自M9刺刀,具有强壮的刀尖与饱满的切割线。是一把极具杀伤力的猎刀型战斗刀。目前手柄有伞绳和G10两种材料。

5、BUCK&STRIDER 888 
数据:刃长:4英寸 / 刃厚:3/16 英寸刀主介绍:老牌大厂BUCK和后起之秀STRIDER合作的第一款直刀。外形象一款厨刀,但在这憨厚的外表下隐藏着可怕的杀气。888饱满的切割线,及短小厚实的刀身与手柄,能隐蔽而快速地出刀,干净利落地结果敌人,是CQB类小直刀的典范。此把编号为58号的888,测试中就表现出了优异的锋利度。

6、SILVER KNIGHT 

数据:刃长:120毫米 / 刃厚:4.5毫米刀主介绍:刀界怪才STEVEN RYAN的设计,由武器公司KNIGHT枪械监制。超强壮的一体锁与停止销,硕大的刀身与可怕的锋利度,舒适的握持感,以及那具有标志性的用于拆卸M16步枪用的六角螺孔,造就了这支具有纯正战斗血统的折刀。使用它的唯一用途与目的就是,让敌人在刀锋下痛苦的死.

7、STRIDER GB

数据:刃长4英寸 / 刃厚3/16英寸刀主介绍:STRIDER尝试的第一款折刀。是为飞行员设计的工具刀。这款GB是TANTO刀尖的型号。可能是第一次尝试,所以在强度方面设计并不是非常完美,不能胜任切割钢板和撬门等高强度作业。但要用于格斗却绰绰有余了,强韧的刀尖足以戳破防弹衣等护具,所以,GB可以说是一款可以放在衣兜里的,重型战斗折刀。

8、MAD DOG PANTHER 

数据:刃长:10英寸 / 刃厚:4/16 英寸刀主介绍:MDK的设计师与制作者,Kevin McClung,是一位前FBI人员。他设计制作的这把刀有“攻击刀之王”的美称。G11材料的手柄,造型非常贴合手形。厚铬涂层,超级坚硬耐腐蚀耐磨损。长假刃使刀身轻盈而不失强度。局部热处理使刀身与刀刃硬度相差近HRC10度(刀刃硬度62-63 HRC, 刀背硬度50-54 HRC) ,一流的刀刃硬度和一流的刀身韧性。此款刀手工极其对称整齐,整体重量配置地非常均衡,细节部分也是无可挑剔。

9、STRIDER D9(伞绳手柄)

数据:刃长:7.5英寸 /刃厚:4/16 英寸刀主介绍:STRIDER创办人之一,也是一位刀具设计师与刀匠——DUANE DWYER的个人手工作品。设计原型取自M9刺刀,具有强壮的刀尖与饱满的切割线。是一把极具杀伤力的猎刀型战斗刀。目前手柄有伞绳和G10两种材料。

10、STRIDER MSC7.5 

数据:刃长:7.5英寸 /刃厚:4/16 英寸刀主介绍:STRIDER创办人之一,也是一位刀具设计师与此相关刀匠——MiCK Strider的个人手工作品。同MT、MANTRACK一脉相承,采用非常传统而实用的矛形刀尖,具有可怕的穿刺力与强大的切割力。是一把极具杀伤力的矛型战斗刀。护手与握柄改造得更符合人体工学,使用更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