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强最新电视剧2017:文革史笔记之十六文革中的新生事物(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2:42:15
文革史笔记之十六文革中的新生事物(上)(2009-03-23 22:35:32) 转载标签:

杂谈

 

文革期间舆论工具上经常性出现一个名词:新生事物,按当时的说法那就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我国各条战线,上层建筑领域,涌现出一大批社会主义新生事物。例如,革命委员会,老、中、青三结合,红卫兵,红小兵,教育革命,工宣队,合作医疗、赤脚医生,“五.七干校”,文艺革命,上山下乡等,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新生事物已为人们所淡忘,现择其中主要内容介绍概括如下。

一.革委会与三结合

从1967年上海“一月风暴”开始,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相继被“造反派”夺权。这一行动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3月31日,《红旗》杂志发表了题为《论革命的“三结合”》社论,开头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指示:“在需要夺权的那些地方和单位,必须实行革命的‘三结合’的方针,建立一个革命的、有代表性的、有无产阶级权威的临时权力机构,这个机构的名称,叫革命委员会好”。从1967年2月到1968年9月,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了军、干、群“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作为各级地方的临时权力机构。“革命委员会好”从此成为“文革”中反映“造反”成就的一句口号。1979年7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取消革命委员会,到1980年上半年全国各级革委会都改为各级人民政府。

“三结合”是1967年全面夺权的产物,67年1月31日,黑龙江省成立了全省的临时最高权力机构——“红色造 反者革命委员会”。2月2日,《人民日报》以《东北的新曙光》为题发表社论,指出黑龙江的经验是:革命群众组织的负责人,人民解放军当地的负责人和党政机关的革命领导干部,组成“三结合”的临时权力机构。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军、干、群“三结合”这一特定的术语。6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还发表题为《无产阶级革命派夺权斗争的一个好范例》的社论,赞扬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实行“三结合”的经验好得很。这样,就把 “三结合”作为黑龙江省夺权的一个基本经验向全国推广。1972年军队支左工作结束,军队退出地方工作,于是1973年1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新年献词》,指出各级领导机构要按照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逐步完善。至此,“革命委员会”中原来意义上的革命干部、解 放军代表、群众代表的“三结合”政权形式,便不再作为普遍原则存在,而代之以老 、中、青三结合的新形式。 

二.红卫兵与红小兵

红卫兵出现于文革初期的1966年,是文革造反夺权的产物,1968年后作为造反意义上的红卫兵退潮,大学红卫兵组织不复存在,而中学红卫兵在文革后期变成模范学生的代表,特别是1970年后随着学校共青团组织的恢复,红卫兵在中学扮演着共青团外围组织的功能。 1978年8月19日,中共中央转发共青团十大筹备委员会《关于红卫兵问题的请示报告》指出:作为文化大革命中产生的红卫兵组织,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现在,学校共青团组织早已恢复。红卫兵组织可不再继续存在了。文件下达后,维持了12年的“红卫兵”组织即行撤销。

文革初期在小学中还取消了少先队组织,1967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中央文革批转北京市香厂路小学取消少先队建立红小兵的材料。这份材料认定“少先队基本上是一个少年儿童的全民性组织,它抹煞了阶级和阶级斗争,根本不突出毛泽东思想,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先锋战斗作用”,“红小兵团是少年儿童的一种很好的组织形式。它富于革命性、战斗性,有利于推动少年儿童的思想革命化”。这样红小兵作为法定的在小学范围内取代少先队的制度化的群众团体,历时 11年。其组织发展比少先队更讲究阶级路线;日常活动内容、形式更加配合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建制以年级为单位组成红小兵连(下设排、班);标志为印有“红小兵”字样、红底黄字的袖章。 1978年10月27日共青团十届一中全会决议,少年儿童组织仍恢复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名称;撤消了红小兵。在恢复少先队的时候,凡是过去的红小兵,以及14周岁以下的红卫兵,都全部转入少先队。

三.工农兵大学生与七.二一大学

工农兵大学生与七.二一大学是文革中教育革命的产物。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高考就都取消了。直到1970年,大学才重新开始招生。在经历了这样一场动乱后如何招生。由于毛泽东坚决反对高考,所以大学新生直接从工人、农民和士兵中推荐产生,而不是通过高考。当时规定报名者必须当过三年以上工人、农民或士兵。这就是“工农兵大学生”的由来。毛主席以为,这样会给工农子弟更多的上大学的机会。但是很快干部子弟就又占了新生的多数,原因是,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推荐过程由于裙带关系而腐败变质。有人研究后认为,1970到1976年,百分之七十通过推荐上大学的学生是干部子女或者有政治背景。同时,本科学制从四年缩短到三年。由于在劳动中荒废了学业,以及新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教授抱怨说工农兵大学生的水平还不如高中生。 1973年,推荐上大学已经进行到第四年了。这一年,国务院批转《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七三年招生工作的意见》指出:在政治条件合格的基础上,要重视文化程度,进行文化考查。这是周恩来试图对工农兵大学生招生制度一次调整,但是随后又引来了“四人邦”借张铁生事件的反击。而使文化考查一事实际上不了了知。在1970年—1976年全国共有八十二万工农兵大学生。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工农兵大学生随之结束。

除正规大学的工农兵大学生外,当时还有一个相当于业余大学的“七.二一”大学。196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刊载《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并加编者按。编者按中有毛泽东亲笔加的一段说:“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这段话被称为“七二一指示”)调查报告中说:实践证明,从工人中提拔的技术人员比来源于大专院校毕业生的技术人员要强。由此,调查报告提出了“教育革命的方向”问题,强调学校教育一定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此后,上海机床厂为贯彻“七二一指示”,创办了“七二一大学”根据本厂需要设磨床专业、经车间推荐,厂革委会批准,招收本厂工人52人入学,学制2年。学生毕业后仍回厂工作。 此后,各地相继仿效兴办这类学校,学制有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等,统称“七 二一大学”。实际从1968年—1974年“七.二一大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还不是很大,反到是文革尾声的1975年6月,由一机部和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七.二一工人大学交流会议之后,掀起了一股大办七.二一大学高潮,全国大多数这样的学校是1975年和1976年办的,1978年3月20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办好“七.二一”大学的几点意见》,此后全国各地“七.二一”大学均先后或撤并或改为职工大学.

四.文艺革命

以1964年江青发起的京剧革命为开端、以革命样板戏为标志的无产阶级文艺革命,在文革期间达到高潮。“样板戏”一词源于《人民日报》1967年5月31日的评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而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其后又陆续加上的京剧《龙江颂》、《平原作战》、《磐石湾》、《红色娘子军》、《杜鹃山》,芭蕾舞剧《沂蒙颂》及《草原儿女》,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等,也得以厕身样板戏之列。到1974年纪念京剧革命十周年时,已宣称“无产阶级培育的革命样板戏,现在已有十六、七个了”。这些样板戏给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以难以忘怀的印象。按照当时的说法,“千百年来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舞台的局面已经结束,工农兵英雄人物在文艺舞台上扬眉吐气、大显身手的时代已经开始。这是中国文艺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变革。”1976年粉碎“四人邦”以后“样板戏”逐渐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