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春by大江流剧透:元音老人错把“神识”当“佛性”的文字揭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50:58

元音老人错把神识佛性的文字揭批


元音老人错把“神识”当“佛性”的文字揭批
————————————————————————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文字摘抄:

  前面我们讲了世间的一切境物是可对又可见的色尘,所以历历在目。既然历历在目,看得见,接触得到,为什么又说是“空”呢?这不是实实在在的“有”吗?我们说,一切色相之所以能形成,无不都是我们的自性的作用,是我们真空妙有的性体所显现的。
一旦人死了,我们所说的佛性就离开了这个躯壳,离开了这个肉体。虽然眼睛和大脑还在,也没有坏,但他对物已不能见了。所以,能见者谓之“见性”,能闻声者谓之“闻性”,能嗅到香臭各种气味者谓之“嗅性”,能尝出酸甜苦辣者谓之“尝性”,等等。这叫做“本是一精明(佛性),分为六和合(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一切事物都离不开性,离开性就没有一切事物,什么事也做不成。
没有镜子,不能现影;没有影子,不能成为镜子。也就是说,性离不开色相,色相离不开性。所以性就是色,色就是性。这个道理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门。这一点能够透过,就是明心见性
而把明心见性高高地推到圣境上,自己不敢承当。通过上面反复讲述的道理,就会明白:明心见性不在别处,就在你眼前,就在你能见、能闻、能行、能做处,回光一瞥,识得这个灵知就是自己的佛性,则一生修学事毕。

——————————————————————————

圆智揭批:

  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曾经描述过,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但却跑不出如来佛的巴掌心。如来佛为什么能够如此神通广大呢?按照佛教的说法,原因就在于如来佛对于自心佛性法身的证悟。

  佛教所说的佛性法身,乃是周遍虚空法界的一切事物的体性。就象我们的听觉,能够听见身内身外的一切音声动静一样,佛性并不是人的身体内部的某个东西。禅宗所说的,“翠竹黄花无非般若,山河大地尽是法身”,就是这个道理。

  根据《心经抉隐》中的这段说法:“一旦人死了,我们所说的佛性就离开了这个躯壳,离开了这个肉体。”明显可以看出,元音老人所认为的佛性,不过只是众生流转生死轮回的神识(灵魂)而已,远非佛教所说的本自如如的一切事物的本性——涅槃清净自性。

  正因为元音老人错将神识(灵魂)当作佛性,不识遍空无碍的涅槃清净自性,所以,在元音老人的眼界当中,只能见到“一切境物是可对又可见的色尘”,而不能见到遍空无碍的空性法性。——元音老人的这段话,连六祖慧能悟入初关时“本来无一物”的见解尚且不具,明显证明元音老人自己并未开悟。

  按照佛教理论,与一切可以“看得见,接触得到,实实在在的有”相对的自心,譬如:能见、能闻、能嗅、能嚐、能触,都不过只是众生的分别意识而已。之所以说是分别意识,原因就在这个心与外境处在分别对待状态,心是心,境是境,不是心与境无二无碍。

  所以,如果是真正开悟佛性的人,一切事物与他们的自心是毫无差别的,正所谓“心即是物,物即是心,性即是相,相即是性。”不过,这里的“性即是相,相即是性”,并不是元音老人所说的那样,好像镜子与事物相对的状态,而是当物即心、当相即心、心境一如。

  真正开悟“心物不二、性相不二”、心境一如的佛性,至少是修行者完全破除人我执、证到人我空、断除见惑之后的事。许多人很容易就知道,自己心情好的时候好像一切感觉都好,心情烦的时候好像一切感觉都烦。——这个能够误导自己感觉的心情,就是人我执。而这种被心情所误导的感觉,就叫做“见惑”。

  因此,修行人如果尚未远离内心情绪冲动,如果尚未舍尽注意力的寻伺作态的话,修行人是不可能真正打破“见惑”开悟佛性的。此时,如果盲目把“见惑”尚存的分别意识当作佛性,胡乱加以承担,这样就有可能自误修行前程,堕入生死轮回不得真正解脱。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中说:“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真正的承担,是需要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注意力的寻伺行为的放下及其所构成的自心“见惑”根结的破除。如果“见惑”尚存、不能澈见无碍的话,学人还是应该老实修学如何放下贪嗔痴、千万不要盲目承担为好。

圆智禅堂-大密宗禅堂

本贴由圆智于2006年12月02日12:58:30在〖大圆满论坛〗发表.

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