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金融资产交易所:商务礼仪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9:43:19
  .detail_headarea{ width:100%; height:40px;}.detail_header{ width:980px; margin:auto; height:40px;}.detail_logo{width:100px;height:6px;float:left;margin: 4px 0 0 5px;}.detail_headnavarea{float:left;height:37px;padding:4px 0px 0px 10px;margin:0px;color:#000;overflow: hidden;}.detail_sclassnav{ padding:3px; color:#333; word-spacing:3px;}.detail_topsearcharea{float:left;width: 260px;padding: 0px 0 0 10px;}第二部分 商务交往中的日常交际礼仪

第二部分 商务交往中的日常交际礼仪

第四章 见面礼仪

第一节 打招呼与握手

在人际交往中,当商界人士互相见面或被他人介绍时,依照常例,应起身站立,热情认真地向对方打个招呼,这是最普通的礼节。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见面问候方式,如日本人习惯鞠躬;中国的传统做法是拱手作揖;欧美人士打招呼时常拥抱接吻;新西兰毛利人则行碰鼻礼,碰鼻子的时间越长,说明客人受到的礼遇越高,越受欢迎。无论各国、各民族的习惯有多大不同,"以礼相待,则是相同的。人们见面时总是以形形色色的方式互相问候。为此,我们首先要:r解如何同别人打招呼。

一、打招呼

(一)打招呼的含义

见面打招呼是最常见的礼仪。与西方人打招呼时,不要用中国人见面时习惯说的"你上哪儿去呀?"或者"你去干吗? "等问语。这会被他们认:为是想探听别人隐私的失礼行为。也不要见面就问"你吃饭了吗?",这样往往会被误解成你要请他吃饭。

与外国人见面时,简单而又合适的打招呼是说:"早上好"、"下午好"、r。晚上好"、r。您好"或"早安"、"晚安"。同日本人打招呼,比较普遍的是说:"拜托了"、"请多多关照"。泰国人会把双手合起来放在胸前、口前或额前中间的位置,微微点头并说"Sawadika"(中文"您好"的意思)。美国夏威夷人喜欢举起右手,握成拳,同时伸出大拇指和小拇指(同中国人的六手势),微笑着对你说"Aloha"。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人士之间打招呼,第一句话就是"愿真主保佑"以表示祝福。如果你找合适的机会按穆斯林的宗教礼节向他们打招呼,对方会认为这是对他的最真诚的祝福。缅甸、斯里兰卡及印度等信奉佛教的国家人士之间打招呼时,则普遍说"愿菩萨保佑"。

(二)打招呼时应注意的问题

1.男士尊重女士 如果你在途中遇见相识的女士,倘若她不打招呼,你就不要去打扰她。她是不是主动向你打招呼,全由她去决定。你只可向她答礼,除非你和她非常熟悉。男士主动先向女士打招呼,有时会给女士带来不便或尴尬。

2.不用莽撞的问候方式如果你在公共场所遇见了久违的好朋友,请不要太激动。在街上,突然冲向对方,甚至冲撞了行人;在会场上,猛然从座位上跳起来并穿过整个大厅;在人群里,冷不丁高呼朋友的名字,让旁人吓一跳,并为之行侧目礼等,都是很失礼的。

3.不苛求"熟视无睹"的相识者有时会碰见相识者对你"熟视无睹",而感到不高兴,其实这大可不必。请不要把不经心的视而不见与故意的轻蔑混为一谈。这很可能是对方正在沉思,或者眼睛近视,也可能因为你的外貌有了改变。例如,有位女士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很有研究和造诣,是行业中公认的专家。但她的同事对她一直很有意见,认为她骄傲、不理人、摆架子。其实,她的"视而不见",是因为她习惯在行走和空闲时,独自一人沉思。

4.适时、适地打招呼 如果参加一个国际性的,或者是跨省市、跨行业的会议,在一天内几次遇见同一个熟人,每次都说"你好",似乎太单调了。可以根据时间、场合,适地、适时地用不同的方式打招呼。

5.与相遇的人打招呼有时因出差、开会、旅游等,在旅馆居住或在商店购物等,都应该同遇见的服务员或售货员打招呼。只要是经常同自己打交道的,不论地位高低、贫富不同,都要注意见面打个招呼。

(三)商务场合打招呼的方式--招手致意

招手致意是商务交往中打招呼时常用的礼节方式。招手致意的功能因招手高度与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右手高举过顶,并用目光示意是表示招呼对方,受这种礼时必须答礼。手高举过头项、掌心向前、左右不停摆动,是告别礼,其答礼式也是向对方施以这种摇手礼。右手举起过肩但不过头,掌心向侧面,可作为与客人中距相望或行进中的礼节,亦须面带笑容,用目光示意对方,一般表示再会的意思。

二、握手

(一)握手的意义

握手是日常交往的一般礼节,多用于见面时的问候与致意;也多用于告别时的致谢与祝愿。这是世界各国通行的礼节。握手礼的礼节,据说是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人们手中常常握着棍棒和石块,用作猎取动物和自我防卫的武器。当与无利害冲突、无意侵犯对方的陌生人相遇时,就主动放下手中的东西,并让对方摸摸掌心,以示没有武器。另一个传说称,早在中世纪,打仗的骑兵都披甲顶盔,全身包裹严密,随时准备冲锋杀敌。如果表示友好,就要脱掉右手的铁甲,伸手相握。如果双方和谈成功,表示愿意和平共处,表示友好,也伸手相握。这种习惯长期沿用,最后演变为今天人们的见面和告别的礼节。握手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看似平常的社交礼仪,但从握手中却可以传递出许多信息。在轻轻一握之中,可以传达出热情的问候、真诚的祝愿、殷切的期盼、由衷的感谢,也可以传达出虚情假意、敷衍应付、冷漠与轻视。所以,绝不能等闲视之。

(二)握手的场合

握手是社交中见面与告别时应用的礼节,除了应本着"礼貌待人,自然得体"的原则灵活运用这一礼节外,下述场合应特别重视,不要疏忽:

(1)在被介绍与人相识,双方互致问候时,应握手致意,表示为相识而感到荣幸与高兴,愿与对方建立友谊与联系。

(2)友人久别重逢或同事多日未见,相见时应握手表示问候、关切和为见面感到高兴。

(3)当对方取得很大的成绩或重大的成果、获得奖赏、被授予荣誉称号或有其他喜事时,见面应与之握手以表示祝贺。

(4)在自己领取奖品时,应与发奖者握手以表示感谢。

(5)当有人向自己赠送礼品、发表祝词讲话时,应与其握手以表示感谢。

(6)在社交场合突然遇见友人或领导时,应握手表示问候和欣喜之情。

(7)当拜托别人为自己做某件事准备告别时,应握手表示感谢和恳切企盼之情。

(8)当别人为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做了某件好事或帮了忙时,应握手表示感谢。

(9)在参加宴请(包括各种茶话会、招待会、家庭宴会等)后,应和主人握手表示感谢。

(10)在拜访友人、同事或上司等之后辞别时,应握手以表示希望再见之意。

(11)邀请客人参加活动,在告别之时,主人应和所有的客人握手,以表示感谢对方的支持与光临。

(12)参加友人、同事或上下级的家属追悼会,在离别时,应和死者的主要亲属握手,表示劝慰。

(三)握手的要求

(1)握手姿态要正确。行握手礼时,通常距离受礼者约一步,两足立正,上身稍向前倾,伸出右手,四指并齐,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微微抖动3~4次,然后与对方的手松开,恢复原状。与关系亲近者,握手时可稍加力度和抖动次数,甚至双手交叉热烈相握。

(2)握手必须用右手。如果恰好右手正在做事,一时抽不出来,或者手弄得很脏很湿,应向对方说明,摊开手表示歉意,或立即洗干净手,与对方热情相握。如果戴着手套,则应取下后再与对方相握。否则都是不礼貌的。

(3)握手要讲究先后次序。一般由年长的先向年轻的伸手,身份地位高的先向身份地位低的伸手,女士先向男士伸手,老师先向学生伸手。如果两对夫妻见面,先是女性相互致意,然后男性分别向对方的妻子致意,最后才是男性互相致意。拜访时,一般是主人先伸手,表示欢迎;告别时,应由客人先伸手,以表示感谢,并请主人留步。不应先伸手的就不要先伸手,见面时可先行问候致意,待对方伸手后再与之相握,否则是不礼貌的。许多人同时握手时,要顺其自然,最好不要交叉握手。

(4)握手要热情。握手时双目要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微笑致意。切忌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边握手边看其他人和物,或者对方早已把手伸过来,而你却迟迟不伸手相握,这都是冷淡、傲慢、极不礼貌的表现。

(5)握手要注意力度。握手时,既不能有气无力,也不能握得太紧,甚至握痛了对方的手。握得太轻,或只触到对方的手指尖,不握住整只手,对方会觉得你傲慢或缺乏诚意;握得太紧,对方则会感到你热情过火,不善掩饰内心的喜悦,或觉得你粗鲁、轻佻而不庄重。这些都是失礼的。

(6)握手应注意时间。握手时,既不宜轻轻一碰就放下,也不要久久握住不放。要掌握适度,一般来说,表示完欢迎或告辞致意的话以后,即应放下。

(7)此外还要注意不要一只脚站在门外,一只脚站在门内握手,也不要连蹦带跳地握手或边握手边敲肩拍背,更不要有其他轻浮不雅的举动。

(8)与贵宾或与老人握手时除了要遵守上述要求之外,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当贵宾或老人伸出手来时,应快步趋前,用双手握住对方的手,身体微微前倾,以表示尊敬。还可根据场合,边握手边问候,说些表示热烈欢迎和热情致意的话。在握手时千万不要昂首挺胸,也不要胆小畏缩,这都是不礼貌的。在社交场合遇到身份高的熟悉的老人,不要贸然上前打断对方的谈话或应酬活动,应在对方谈话或应酬告一段落后,再上前问候,握手致意。如果在不止一人的场合中,应遵守先贵宾、老人的一般习惯次序。

(9)与上级或下级握手遵守一般要求外,还应注意:上下级见面,一般应由上级先伸手,下级方可与之相握。如果上级不止一人,握手顺序应由职位高的到职位低的,如职位相当则可按一般的习惯顺序,也可由一人介绍,你一一与之握手。不论与上级还是与下级握手,都应热情大方,不卑不亢,礼貌待人。下级与上级握手时,身体可以微欠,或快步趋前用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表示尊敬。上级与下级握手时,应热情诚恳,面带笑容,注视对方的眼睛,不要漫不经心、敷衍了事,不要冷漠无情、架子十足,更不能在与下级握手后立即用手帕擦手,这些都是不得体或无礼的举动。

(10)与妇女握手比与男子握手有更多的讲究。按一般的规矩,如果女方愿意的话,应由她先伸出手来,男子只要轻轻一握就可。如果女方不愿意握手,她可以微微欠身鞠躬,或用点头、说客气话来代替握手。男子不可以先伸手去和女子握手,否则会使对方感到尴尬,那是不适宜的。在握手前,男子必须先脱下手套,而女子则可戴着手套(如网眼手套、时装手套等)。在握手时,双方都应注视着对方,微笑致意,不可漫不经心,东张西望,更不能心不在焉,或与第三者谈话。男子最好能根据场合,边握手边说些问候、欢迎、表示高兴的话。握手时还要特别注意力度和时间,一般不宜太紧太久。可根据时间、地点、对象灵活掌握,如对久别重逢的战友可握得时间长些:和开放活跃的女大学生可握得紧些;为了表示热烈祝贺或真挚感谢可握得更富有感情些等等。

第二节 称谓礼仪

称谓礼仪用以指代亲戚、朋友、熟人或其他有关人员等,是表达人的不同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人际交往,礼貌为先;与人交谈,称呼在前。正确、恰当地掌握和运用称呼,是商务交往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表示尊敬的亲切、儒雅的称呼,可以使交往的双方感情融洽、心灵沟通,并会缩短彼此间的距离。

一、亲属称谓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以来,在使用亲属称呼时十分讲究,父系家属和母系家属的不同,男方亲族与女方亲族的各异,还有直系长辈、晚辈和旁系长辈、晚辈之间的称呼等,都分得很清楚。虽然现代家庭称呼远没有古代那么庞杂,但基本的称呼还是要了解的。如:父亲、母亲、外婆、外公、爷爷、奶奶、哥哥、姐姐、舅舅、姑姑、叔叔、弟弟、妹妹等等。此外,还有常见的亲属合称,如父母、父子、母子、父女、母女、叔侄、公婆、夫妻、兄弟、妯娌等等。

二、社会称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亲属外,还需要与社会上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行业、不同职务和职称的人交往。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称呼别人,会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根据不同年龄,在同事间,互称"老李"、"老胡"、"小严"、"小周";在街坊邻里,可称"王大妈"、"陈大爷"、"张阿姨"、"郑家阿弟"等。现在对长辈老者,以"老"字相称的较多,如"老人家"、"老先生"、"老伯"等,对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常在其姓后加"老"字,如"杜老"、"程老"、"吴老"等。根据不同的性别,一般对男士统称"先生",对女子的称谓则有不同。在国际交往中,通常称已婚女子为"夫人",称未婚女子为"小姐"。称呼一个不明婚姻情况的女子,倘若她有70岁,称其"小姐"也要比"夫人"安全,即使对方已婚,她也会很乐意地接受这令人愉快的错误称呼。与其让对方愤愤然地纠正你,她是个小姐,还不如让她微笑着对你说:"我是太太"。在外交场合,为了表示对女性的尊重,可以称为"女士(Madam)"。无论是"先生"、"小姐"或"女士",都可以连名带职称一起用,如"社长先生"、"凯瑟林小姐"或"吉妮弗女士"等。

不同行业的称谓也有区别。在学校称"鲍老师"、"汪老师",在医院称"戴医生"、"蒋大夫",在工厂称"常师傅"、"朱师傅"等。

现在人们用职务称谓的现象已相当普遍,以表示对被称谓者的尊重和礼貌。如"叶局长"、"钱科长"、"曹经理"、"许院长"、"邹书记"等。也有对专业技术人员用职称称呼的。如"俞教授"、"赵工程师"、"范会计师"、"谢医师"等。

如果按学位称谓的话,可以称为"杨博士"、"侯博士",而其他的学士、硕士学位,是不能作为称谓来用的。

归纳以上的称谓现象,从现在我国和国际上的通常情况看,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

1.职务称如"李局长"、"张经理"等。

2.姓名称如"约翰先生"、"李华女士"、"黄小姐"、"摩尔太太"等。

3.一般称如"先生"、"夫人"、"同志"等。

4.职业称如"公关先生"、"空中小姐"、"解放军同志"等。

5.代词称如"您"、"你"、"他"等。

6.亲属称如"张叔叔"、"李阿姨"等。

三、对待外宾的称谓

遇到外宾时,介绍、问候时的称呼应合乎礼仪,体现尊重与友好。在正式场合,可称其职务,或是对方引以为荣的头衔。这里须注意的是: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按各国情况不同可称"阁下"、职衔或"先生",如"主席阁下"、"总统先生阁下"等等。而美国、德国、墨西哥等国则没有称呼"阁下"的习惯,可统称为先生。在日本则只有对教师、医生、年长者、上级和有特殊才能的人才称先生。在君主专制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皇后为"陛下",称王子、公主、亲王为"殿下",只有对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即可称爵位,也可称"阁下"或"先生"。此外,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学位的人士,既可单独以这类职业名称相称呼,也可以在其前面冠以被称呼者的姓氏。如"波恩教授"、"法官先生"、"基辛格博士"等。对军人则一般称军衔或军衔加"先生",也可加姓氏。如"上校先生"、"艾伦中尉"、"莫那中校先生"等。对高级军官,如将军、元帅等,还可称"阁下"。

欧美有些国家有直呼其名的习惯,朋友间还可直呼教名,这是一种亲切友好的表示。但假如我们与外国客人初识就直呼其名就显得冒昧无礼了。

四、使用称谓的注意事项

(1)如果是在众人交谈的场合,则要注意称呼时的顺序。一般要求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疏后亲。

(2)要注意称谓的对象。"师傅"、"同志"是我国除了亲属以外的一种常用礼貌称呼,但是,不注意对象就会适得其反。例如,到医院称医生为"师傅"、在学校见老师也叫"师傅",看见西方国家的来宾称"同志"等,都会让人啼笑皆非。 .

(3)不要忽略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我国称年长的人谓"老",是对长:眷的敬重,但是西方的一些国家却忌讳别人称自己"老"。在涉外场合,不宜使用"爱人"这个称呼,因为"爱人"在英语里是"情人"之意,若用这称呼,容易被对方误解。

(4)不要使用低级庸俗的称呼。如"朋友"、"哥们儿"、"姐们儿"、"弟兄们"等称呼,若被用以称呼初识之人,就有些令人肉麻。

(5)不要使用外号,尤其是某些带有侮辱性意味的外号,去称呼别人,如"大傻"、"肥肥"、"四眼儿"、"黑鬼"、"北佬"、"鬼妹"等等。要是刚被介绍给他人,开口便道:"你就是有名的大洋马吧?"还不把对方给气晕了。国人惯用的"老外"这一称呼,外国人也多不欢迎。

(67)不要随随便便地称呼他人的姓名。对于初识之人,最好不要一上来就称之为"老倪"或"小谢"。不要直接叫对方的姓名,尤其是不要直接叫对方的名字。想一想:称一个人为"李丹梅小姐"、"小李"、"李丹梅"、"丹梅"或"梅"是不是意味着彼此间的关系截然不同呢?

第三节 敬语、谦语的使用

人们在交往中经常使用表示尊敬和礼貌的敬语和谦语,如"您"、"您好"、"谢谢"、"拜托"、"麻烦了"、"真过意不去"等等,但在使用时必须要认清对象和区分场合。一般来说,敬语多用于宾客或有重要身份的人。如来单位的客人,或见到年长者以及上级领导。在比较正规的场合,如会议、外事、接待等场合,也需要用敬语。假如你去国外访问或在国内接待外宾,还要讲一些诸如"阁下"、"女士"、"先生"之类的敬语昵。在上述情况下,如果使用了不敬之语,就会显得失礼,弄出不愉快来。但在与亲朋好友的聚会时,或私下交谈时,如不适当地使用一些过分客气的敬语,反倒会使对方感到不自在。所以应注意区分对象、场合和需要。

一、常用的敬语

日常使用的敬语有"请"、"您"、"阁下"、"贵客"、"尊夫人"等。敬语尤其多用在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和"贤"这三个字。"令"字表示美好的意思,如称呼对方的父亲为"令尊",称呼对方的母亲为"令堂";称呼对方的兄弟姊妹为"令兄、令弟、令姊、令妹";称呼对方的儿子为"令郎",称呼对方的女儿为"令爱"、"令千金"等。"尊"和"贤"两个字的用法稍有区别,在习惯上,只有称对方的长辈才用"尊"字,如称其祖父为"尊祖",称其父亲为"尊父"、"尊大人"。"贤"字则只用于平辈或晚辈,如称呼其兄弟姊妹为"贤兄"、"贤弟"、"贤姊"、"贤妹"。但称对方的配偶时,也有"尊"、"贤"通用的,如称其妻为"尊夫人"、"贤内助"。

当然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敬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除了上述所列举的各种称呼之外,在这样一些场合下也常用敬语:

初次见面说"久仰",分别重逢说"久违"。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说"包涵"。求人帮忙说"劳驾",求人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向人祝贺说"恭喜"。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托人办事用"拜托",赞人见解用"高见"。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至用"光临"。送客出门说"慢走",与客道别说"再来"。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等候客人用"恭候",请人勿送叫"留步"。欢迎购买叫"光顾",归还原主叫"奉还"。上面这些客套话,都属敬语,如能适当运用它们,会让人觉得你彬彬有

礼,貌若君子,很有教养。它可以使互不相识的人乐于相交,熟人更加增进友谊;请求别人时,可以使人乐于提供帮助和方便;发生矛盾时,可以相互谅解,避免冲突;洽谈业务时,使人乐于合作:在批评别人时,可以使对:亏诚恳接受。

二、谦语

使用谦语和使用敬语是相对应的,即对人使用敬语,对己则使用谦语,两者都体现了说话人本身的文化修养。谦语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也是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和自己的亲属。例如,称自己为"愚"、"鄙人"。向别人谦称自己辈高和年龄大的亲属时,在称谓前面冠一个"家"字,如"家祖母"、"家父"、"家兄"、"家嫂"。谦称自己辈份低和年龄小的亲戚时,则在称谓前冠一个"舍"字。如"舍弟"、"舍妹"、"舍侄"。自己的子女及其配偶,同样可以在称谓前冠一个"小"字,如"小儿"、"小女"。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既已冠以"家"、"舍"、"小"等字,其中已包含有"我的"意思在内,所以,不能再赘称"我家兄"或"我小儿"等,这样就无异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敬语和谦语不可滥用。如果大家在一起相处很久了,相互之间做些一般小事,有的就可不必多用敬语、谦语。熟人之问用多、用滥了敬语、谦语,反而会给人一种虚伪之感。

当然在平时,即使你是率直、不拘小节的人,对别人说话时也应尽量注意礼貌及谦和的态度,经常不忘以诚恳的口吻说:"请"、"谢谢"、"对不起"、"您好"、"麻烦您"、"抱歉"、"请原谅"等谦让语。

第四节 名片礼仪

一、名片的用途

名片是用来作什么的?对这一问题,人们的看法相去甚远。有人说它是"推销自己"的,有人说它是"摆谱"的一个道具,还有人说它是一种多余之物。对商界人士来讲,名片是"物有所值",是有一定用途的。商务人员只有对作为自我介绍书和社交联谊卡的名片的作用有所了解,才会使它物尽其用。一般而论,商务人员应当掌握的名片用途有下列八种。

(一)自我介绍

与他人初次相识时,口头上作自我介绍,往往让人颇费踌躇。该讲些什么,该怎样说,该用多少时间等等,一时都不好把握。再加上环境、口音、对方的听力与记忆力等方面的影响,口头上的自我介绍效果如何,常常也难以确定。在这时,如果在口头上略作自我介绍后,随即递上自己的名片,那么就一定能够很好地强化自我介绍的效果。因为自己的有关资料,上面介绍得一清二楚。有此书面上的自我介绍作辅助,自己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一定清晰而准确。

(二)自我宣传

身为商界人士,自然时时刻刻要替自己本人、自己所在的单位进行宣传,以便更好地扩大联络面,发展个人或单位的合作伙伴。只是我们在自我宣传时,有些分寸不易把握。例如,自己现在在何处高就,现在官居何职等等,和生人~见面时,就不太好直说。不说吧,对方不会了解;说了吧,又会担心有自吹自擂之嫌。其实,对商务人员来说,与他人交换名片,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为了恰当地进行自我宣传,借助于名片的帮助,一些不宜自己介绍的内容,也能很好地被表达出来。借助于名片所作的自我宣传,可以引起对方的重视,获得与自己身份相当的礼遇,而且还可以宣传一下自己的业务,为获得合作伙伴、开拓业务开辟了道路。

(三)结交朋友

与陌生人初次会面,许多人都会具有一种生疏感。即使十分渴望与之交好,也会在表达这一意思时瞻前顾后,担心自己做得过犹不及。不一定与任何人第一次见面时,都要递上自己的名片。但若是希望自己就此与之相识,并打算成为对方的朋友,那么就非得在初次见面时,使用名片来为自己"铺路架桥"。把名片主动递给他人,意味着友好与信任。对身份、地位、年龄不如自己的人来说,尤其是如此。因此,以名片来表明自己"礼贤下士",非常容易使自己迅速而广泛地结识新朋友。

(四)通报情况

求见他人时,为了便于对方了解自己的基本状况和求见对方的原因,同时也是为了免于使自己吃对方的闭门羹,最好是先请人转递上去~张自己的名片,这就是在以名片来向他人通报自己的简况。这种用途的名片,也可以叫"拜帖"。此外,当自己变动工作单位、乔迁新居,或是电话号码有所改动时,应当立即知会自己的亲朋好友与合作伙伴,以免重要的信息与自己失:艺交臂。打这种"招呼"的最好办法,就是寄交对方一张反映了自己新信息的名片。这也是一种情况通报。

(五)维持联系

有人戏称名片是"现代人的袖珍通讯录"。如果就其内容和在这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看,这种说法是"言归正传",毫不过分的。对于有意与之保持联系的人,商务人员与之交换的名片上,免不了具有种种资料,如单位地址、单位电话、其本人供职的具体部门以及本人的姓名等等。依据这些资料,对亨可以随时随地与商务人员保持一定程度上的联系。这种联系程度的深浅,取决于商务人员在给予对方的名片上,所提供的联络其本人的方法的多少。

(六)交往凭证

在人际交往中,商务人员时常需要给他人留下某种凭证,以便说明某种情况,或是"立此存照",以为凭据。名片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作用。例如,商务人员在某一场合,认识或会见过某某人,与之交换名片,就是相互留下了见过面的凭据。又如,访友不遇,需要留言。届时以名片代之,也是一种"亲身经历"过的凭证。再如,介绍甲去拜访乙时,为"口说无凭",可取自己名片一张,在其上略写~两行字,然后用回形针把它固定在甲的名片上方,装入不封口的信封,由甲呈交给乙,即是用名片来代作介绍信。这也是一种表示引见的凭证。顺便说一下,此时不用甲本人的名片亦可。

(七)书信往来

在商务交往中,联系应当是相互的,"来而不往",显然失礼。可是商务人员的应酬太多了,有时当写的信件过多,确实让人忙不胜忙。遇上这种情况时,商务礼仪规定,可在社交名片的背面简洁地写上只言片语,代替书信寄给对方。从礼节上说,它并不亚于一封厚厚的长信。

(八)替代礼单

人们在向他人赠送礼品时,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为自己署名。将本人名片放入一个未封口的信封,然后将它固定于礼品外包装的正上方,就是商界人士所常用的一种以名片代替礼单的作法。

二、名片递接礼仪要求

(一)递送名片的礼仪要求

名片递送的程序是,一般地位低的先向地位高的递名片,男性先向女性.递名片;当交换名片不止一人时,应先将名片递给职务较高、年龄较大者;如分不清公众的职务高低和年龄大小时,则可先和自己对面左侧方的人士交换名片。递送名片时应面带微笑,注视对方,将名片正向着对方;将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持握名片上端的两角送给对方。交换名片时,如果双方是坐着的,应当是起立或欠身递送,递送时可以介绍自己的名字、身份、单位,并说"请笑纳"或"这是我的名片,请收下。"切忌单用食指和中指夹着名片给人,也不能把名片文字倒过来递送,这也是不礼貌的行为。

在此须强调的是,国人交换名片一般是双手递、接,同外宾交换名片时,要先留意一下对方是用几只手递过来的,然后再跟着摹仿。西方人、阿拉伯人和印度人习惯用一只手与人交换名片;日本人则喜欢在一只手接过他人名片的同时,用另~只手递上自己的名片。

如果是事先约定好的面谈,或事先双方都有所了解,不一定忙着交换名片,可在交谈结束、临别之时取出名片递给对方,以加深印象,并表示愿保持联络的诚意。

(二)接收名片的礼仪要求

接收他人递送过来的名片时,应尽快起身或欠身,面带微笑,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接住名片的下方两角,口称"谢谢"或"十分荣幸"。名片接到手后,应认真地从头至尾看一遍,如果是初次见面,最好是将名片上的重要内容读出声来,对对方的组织名称和职务应读出重音,以示敬重。如果遇到难读的文字,应马上询问读法,"很抱歉,您的名字应怎样称呼?"这样询问非但不失礼,而且使对方觉得受到尊重,是讲究礼貌的表现。

拿到名片看也不看,随手放入口袋;或一直让它放在桌子上不收起来;或把名片卷起来,随意折叠。这些是失礼的行为。

在公共场合欲索取他人的名片,要想留下"退路",就不要直言相告,而应以婉转的口气见机行事。对长辈、嘉宾或地位、声望高于自己的人,可以说:"以后怎样才能向您请教?"对平辈和身份、地位相仿的人,可以问:"今后怎么和您保持联系?"这两种说法都带有"请留下一张名片"之意,即使对方依然拒绝,双方也都好下台。

通常不论他人以何种方式索要名片都不宜拒绝,不过要是真的不想给对方,在措辞上一定要注意不伤害对方,如可以说:"不好意思,我忘了带名片。"或是说:"非常抱歉,我的名片用完了。"这样都比直言相告"不给",或盘问对方要高雅得多。

三、名片的收藏

一定要认真处理收到的名片,充分发挥名片的使用价值。

(一)在名片的背面做备忘录

备忘录的内容可以是见面的月期、场所、天气、见面目的、谈话的主题以及对方的生日、所在单位、家庭配偶、奇闻趣事等,如果名片是两面印刷的,则准备一些专门的记录卡片,与名片一起插入名片夹里。备忘录一般是在与对方分手后再补记的,如果得知名片人的情况有变动,还可修订与增补新的内容。

(二)名片的分类

名片的收藏应按自己的业务内容、交往范围、姓氏笔划或自己独特的方法分类,按次序排列,以便随时检索。

(三)要经常检查、熟悉名片

经常检查、熟悉名片能发挥它在公众交往中的"敲门砖"的作用。定期翻阅名片可以唤起记忆,弥补淡忘的印象,这是重新恢复友谊和联系纽带的最好办法。在闲暇的时候,翻阅名片册,也是一种精神享受,它能使自己回忆起亲朋好友的言谈举止,友好交往岁月,品味友爱团结的深厚感情,使自己处于愉快的心境,得到精神的满足。

四、名片的保管

在交往中,商务人员的名片夹应放在左胸内侧的上衣口袋里,以示对对方的礼貌和尊重。随意将名片夹放在裤袋里,特别是放在后侧裤袋里,是很失礼的行为。倘若在夏天,穿的衣服比较单薄,则应将名片夹放在手提包内,需交换时再拿出来。不要把交换的名片乱放、搞错,交谈时可将名片对应的交往对象排列出来。一时忘带名片或所带名片数量不够时,应向未拿到名片的人士道歉致意,一定在下次交往时补送,或邮寄给对方。

五、使用名片的忌讳

(1)不要把名片当作传单随便散发。有一位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半导体公司的总裁,去日本参加一个商务会议,尽管她是商务代表团的团长,但其他日本代表团的成员根本不正眼看她,也不和她说话。原来,她递名片的动作就像打扑克牌,把名片随意地扔到桌子对面,落在对方的座位前。

(2)不要随意地将他人给你的名片塞在口袋里或丢在包里;如果暂时放在桌上,切忌在名片上放其他物品,也不要漫不经心地放置一边,更不要忘记带走。

(3)不要随意拨弄他人的名片。美国的《纽约时报》曾有一则生动的报道:"午餐后的商务会议顺利开始了。西服革履的美国公关公司人员坐在谈判桌的一边,有可能成为他们客户的日本人则坐在另一边。会议中,在译员进行)乇长的翻译时,美方首席代表思想开小差了。他开始拨弄起日方首席代表的名片,几乎是下意识地把名片拿到嘴边,用名片的尖角上上下下仔细地剔

着牙,因为午饭后,他的牙缝中间塞进了饭渣。会谈的结果可想而知,合同泡汤了。"

(4)在对方的名片上作一些简单的记录和提示,是帮助我们记忆的好办法。但是,不要在他人的名片上乱写一些有关名片主人特征的词,如"小个子"、"戴眼镜"等。靳羽西女士为了记住对方的名字,习惯在对方的名片上注一些词,以便下次交往时记住对方,但有一次却使她很尴尬。她回忆说:"北京有一个有名的记者,她注意到我在每一个人的名片上都写了一些字,忍不住要看看我在她的名片上写了什么--我写了short(很矮)。当时,我真的很不好意思。"

第五章 介绍礼仪

介绍是社交和商务场合中互相了解的基本方式,它是人们互相认识不可缺少的手段。正确的介绍可以使素不相识的人相互认识,商务人士也可以通过落落大方的介绍,显示良好的交际风度。在商务活动中了解和掌握介绍礼仪的基本技巧,有助于人们找到通往商务交际殿堂的钥匙,获得良好的"首因效应",从而有机会拓展社会商业。本章主要讲述三种介绍类型:自我介绍、为他人作介绍和集体介绍。

第一节 自我介绍

在许多场合,由于人际沟通或业务上的需要,人们得主动地去接触一些不熟悉的人。比如,第一次去一个公司联系业务,去一个单位应聘,在聚会上想结交一些朋友。总之,当需要与一个陌生人进行交流沟通,又缺少介绍者时,就必须进行自我介绍,这样可以赢得主动,同时也显示出自信和良好的素养。

自我介绍,就是在必要的社交场合,把自己介绍给其他人,以使对方认识自己的一种方式。恰当的自我介绍,不但能增进他人对自己的了解,而且还可能创造出意料之外的商机。

一、自我介绍的分类

自我介绍根据介绍人的不同,可以分为主动型自我介绍和被动型的自我介绍两种类型。

(一)主动型自我介绍

在商务社交活动中,在欲结识某个人或某些人却无人引见的情况下,自己充当自己的介绍人,将自己介绍给对方。这种自我介绍叫做主动型的自我:fr绍。

(二)被动型自我介绍

应其他人的要求,将自己的某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一番自我介绍。这种自我介绍就叫被动型的自我介绍。

二、自我介绍的方式

根据不同场合、环境的需要,自我介绍的方式有五种:应酬式的自我介绍、工作式的自我介绍、交流式的自我介绍、礼仪式的自我介绍、问答式的自我介绍。

(一)应酬式的自我介绍

这种自我介绍方式最简洁,往往只包括姓名一项即可。如:"您好!我叫王敏。"应酬式的自我介绍适合于一些公共场合和一般性的社交场合,如途中邂逅、宴会现场、舞会、通电话时等。它的对象,主要是一般接触的交往人。

(二)工作式的自我介绍

工作式的自我介绍的内容,包括本人姓名、供职的单位及部门、担任的职务或从事的具体工作等三项,又叫工作式自我介绍内容的三要素,通常缺一不可。

1.姓名 应当一口报出,不可有姓无名,或有名无姓。

2.单位供职的单位及部门,如可能最好全部报出。具体工作部门有时也可以暂不报出。

3.职务担任的职务或从事的具体工作,有职务最好报出职务,职务较低或者无职务,则可报出目前所从事的具体工作。

(三)交流式的自我介绍

交流式的自我介绍,也叫社交式自我介绍或沟通式自我介绍,是一种刻意寻求与交往对象进一步交流与沟通,希望对方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与目己建立联系的自我介绍。适用于社交活动中,大体包括本人的姓名、工作、籍贯、学历、兴趣以及与交往对象的某些熟人的关系等。如:"我的名字叫王红,是某某公司副总载。6年前,我和您先生是同事。"

(四)礼仪式的自我介绍

礼仪式的自我介绍是一种表示对交往对象友好、敬意的自我介绍。适用于讲座、报告、演出、庆典、仪式等正规的场合。内容包括姓名、单位、职务等。自我介绍时,还应多加入~些适当的谦辞敬语,以示自己尊敬交往对象。如:"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叫任仿,是某某公司的总经理。值此之际,谨代表本公司热烈欢迎各位来宾莅临指导,谢谢大家的支持。"

(五)问答式的自我介绍

针对对方提出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这种方式适用于应试、应聘和公务交往。在普通性交际应酬场合,它也时有所见。如对方问:"这位小姐贵姓?"回答:"免贵姓周,周恩来的周。"

三、自我介绍的基本程序

在作自我介绍时先向对方点头致意,得到回应后再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姓名和身份,同时递上自己的名片。有时可采取被动的自我介绍方式,先婉转地询问对方:"先生,您好!请问我该怎样称呼您呢?"待对方作完自我介绍,再顺势介绍自己。自我介绍时,表情要自然、亲切,注视对方,举止庄重、大方,态度镇定而充满信心,表现出渴望认识对方的热情。如果见到陌生人就紧张、畏怯、语无伦次,这样不仅说不清自己的身份和来意,还会造成难堪的场面。

四、把握自我介绍的时机

要让自我介绍能够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应考虑当时的特定场合。若是对方正忙于工作,或是正与他人交谈,或是大家的精力集中在其他人或事情上的时候,作自我介绍有可能打断对方,效果一定不会好。如果对方一人独处,或是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把自己介绍给对方,他对你的自我介绍不仅会注意,而且会有良好的反应。因此,在作自我介绍时把握时机是比较重要的。在商务场合中,一般如遇下列情况时,作自我介绍就是很有必要的:

(1)与不相识者处一室时。

(2)不相识者对自己很有兴趣。

(3)他人请求自己作自我介绍。

(4)在聚会上与身边的陌生人共处。

(5)打算介入陌生人组成的交际圈。

(6)求助的对象对自己不甚了解,或一无所知。

(7)前往陌生单位,进行业务联系时。

(8)在旅途中与他人不期而遇而又有必要与之接触。

(9)初次登门拜访不相识的人。

(10)遇到秘书挡驾,或是请不相识者转告。

(11)初次利用大众传媒,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标语、传单,向社会公众进行自我推荐、自我宣传时。

(12)利用社交媒介,如信函、电话、电报、传真、电子信函,与其他:卞相识者进行联络时。

五、把握自我介绍的分寸

要想使自我介绍恰到好处,不失分寸,就必须掌握自我介绍的技巧,重视下列几个方面:

(一)控制时间

进行自我介绍一定要力求简洁,尽可能地节省时间,通常以一分钟左右为佳。但是能真正在一分钟左右结束,只占很小一部分,其他有的长达六分钟,有的短的只有十五秒,虽然时间花得有长有短,但都不具效率。时间花得短的人往往只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和名字,而时间花得长的人则是绕了好多圈子,根本无法让人了解他想表达什么,说话的时间比没说话的时间还少,时间几乎都浪费在:"啊!我是嗯......啊......"这些无谓的连接词上,有的严重得在两分钟之内不发一言,然后又不得要领地说了一分钟。说话的人固然不轻松,听的人更是活受罪,而时间的浪费更是划不来。

如果要使自我介绍有效率,首先应在事前自己先打好腹稿,分析一下内容的重点和所需花费的时间;其次,在进行自我介绍时,应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最好选择在对方有兴趣、有空闲、情绪好、干扰少、有要求时。如果对方兴趣不高、工作很忙、干扰较大、心情不好、没有要求、休息用餐或正忙于其他交际时,则不太适合进行自我介绍。同时为了提高效率,在作自我介绍的时候,可利用名片、介绍信等资料加以辅助。

(二)内容适度

作自我介绍,应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不同的交际需要来决定内容繁简。自我介绍总的原则是简明扼要。在非正式场合,如一般聚会、沙龙,只需告诉对方自己的姓名、工作单位及职业(或职务),即自我介绍三要素,使对方在听完你的介绍后能正确地称呼你就可以了。比如,"你好,我叫王芳,在公司负责调研工作。"因为对方不一定有多大的兴趣去了解你,所以过多的介绍会给人哕嗦之嫌。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比如自己很想认识对方,同时对方显然也有更加深入认识你的愿望,此时的自我介绍可以简略地介绍--7:自己的籍贯、出生地、母校、兴趣、专长及与双方都认识的第三者的关系等。大部分情况下,开始只需作最简单的自我介绍,其他的情况可以在互相交流时进一步补充。

(三)讲究措词

自我介绍时要把握用词的分寸,有些人惟恐别人不认识自己,一开始便炫耀自己的身份、门第、学识、甚至用上"最"、"极"、"特别"、"第一"等表示极端的词语,显得锋芒毕露。让人觉得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还会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伤及对方的自尊。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夸奖的话出于自己口中,那是多么乏味"。当然也有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谦虚,故意贬低自己,也会让人觉得虚假、不诚实。

在作自我介绍时要讲究措词,常见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自谦。如"我非常喜欢书法,却还没有掌握书法艺术真谛,今天献丑了,请多多包涵。"另一种是自嘲。适当的自我嘲讽,是在自贬中包含着自解、自慰。在诙谐幽默中的自我讽刺中露出实在的自信和自得之意,既能增强语言风趣,又不流于自夸。如曾有人如此自我介绍:"我叫马克想,和前苏联伟大领袖马克思的名字只相差一个字,有可能是他失散多年的兄弟?因为我们都是有思想的人。"再一种就是自识,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在自我介绍中,如实数出自己的弱点,不仅不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相反,自知之明的睿智和坦荡的品格,使对方更尊重你,更信任你。

(四)讲究态度

在作自我介绍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首先,态度保持自然、友善、亲切、随和,整体上讲求落落大方,笑容可掬。其次,举止要庄重、充满自信,这样容易使人产生信赖和好感。介绍时可将右手放在自己的左胸上,不要随随便便用手指指划划,毛手毛脚的。同时眼睛应该看着对方,用眼神、微笑和亲切的面部表情表达友好之情。既不应拘谨忸怩,也不要满不在乎。最后在介绍时要语气自然,语速正常,语音清晰。生硬冷漠的语气、过快过慢的语速,或含糊不清的语音,都会影响自我介绍的形象。

总的说来,当希望结识他人,或他人希望结识自己,或认为有必要令他人了解或认识自己的时候,自我介绍就会成为重要的交往方式。自我介绍常常会成为商务活动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拓展交际范围的重任,因此,掌握有关自我介绍的商务礼仪非常重要。

第二节 为他人作介绍

在商务活动中,经常需要在他人之间架起人际关系的桥梁。他人介绍,又称第三者介绍,是经第三者为彼此不相识的双方引见、介绍的一种交际方式。他人介绍,通常是双方的,即对被介绍双方各自作一番介绍。有时,也可进行单向的他人介绍,即只将被介绍者中的某一方介绍给另一方。为他人作介绍时需要把握一些基本的礼仪要求。

一、为他人作介绍时应把握的原则

为他人作介绍以前,一定要仔细观察,不可贸然行事。首先要弄清双:疗是否有结识的愿望,双方有意相互结识并期待你作介绍时,就应该义不容辞地为双方作好介绍工作。如果双方根本不愿结识而被介绍,使他们陷于不情愿或者难堪之中而又不得不勉为其难,这也是失礼。恰当处理这种事的原则有两方面:一方面,作为介绍人对双方情况都比较了解,遇事要有主见,思想上要明确究竟是介绍还是不介绍。当发现即将面临这一问题(如另一个朋友已远远地出现了)而自己又拿不定主意时,不妨先征求一下同行朋友的意见。如:"那边走过来的是我的同学方红,我得给她打个招呼"。这样,随行的朋友如果愿意结识她,就会留在你身边,如果无意则会避开。另一方面介绍人要善解人意,通过观察发现双方是否要求介绍。如果发现互不认识的双方相互注视,或者一方有意注视而另一方并不回避,同时相互都不愿很快离去,这时你应该明白,这正是扮演介绍人的好机会。

二、为他人作介绍的顺序

在为他人作介绍时谁先谁后,是一个比较敏感的礼仪问题。根据商务礼仪规范,在处理为他人作介绍的问题上必须遵守"尊者优先了解情况"规则。也就是在为他人介绍前,先要确定双方地位的尊卑,然后先介绍位卑者,后介绍位尊者,使位尊者先了解位卑者的情况。根据这个规则,为他人作介绍时的商务礼仪顺序有以下几种:

(1)介绍上级与下级认识时,先介绍下级,后介绍上级。

把下级人员介绍给上级人员,首先称呼上级人员,然后再将被介绍者介绍出来。如:"王经理,这是我的秘书李明。李明,这是销售部的王经理。"

(2)介绍长辈与晚辈认识时,先介绍晚辈,后介绍长辈。

介绍晚辈给长者,首先要称呼长者,然后把晚辈介绍给长者,最后再对长辈作一介绍。如:"周医生,这是我儿子马国,他刚刚从清华大学毕业。马国,这是周医生。"

(3)介绍女士与男士认识时,应先介绍男士,后介绍女士

介绍女士与男士认识时,通常先把男士介绍给女士,并引导男士到女士面前作介绍。介绍中,女士的名字应该先被提到,如"马丽,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我同学李涛。"需要注意的是,在商务场合,不必要采用"女士优先"的原则。而是不分性别年龄,都应遵从社会地位高有了解对方的优先权的原则。如介绍时可说:"王总经理,请允许我将我的助力王小姐介绍给您。"然后才说:"王小姐,这位是××公司的王总经理。"在商业界,只有当两个人的社会地位相同时,才遵循先介绍女士的惯例。

(4)介绍公司同事与客户时,应先介绍同事,后介绍客户。

把自己公司的人介绍给其他公司同等地位的人时,首先要提及其他公司的人的名字。如:"李刚,这是我们公司通讯部的朱伟。朱伟,这是××公司通信部的李刚。"

(5)介绍已婚者与未婚者认识时,先介绍未婚者,后介绍已婚者。

(6)介绍同事、朋友与家人认识时,应先介绍家人,后介绍同事、朋友。

(7)介绍来宾与主人认识时,应先介绍主人,后介绍来宾。

(8)介绍与会先到者与后来者认识时,应先介绍后来者,后介绍先来者。但是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不必过于拘泥于礼节,不必讲究先介绍谁后介绍谁。介绍人一句:"我来介绍一下。"然后即可作简单的介绍,也可直接报出被介绍者各自的姓名:"王明--张华"。

三、为他人作介绍的方法

在商务活动中,在为他人作介绍时,由于实际需要的不同,介绍时所采取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常见的介绍方法有:

1.一般式也称标准式,以介绍双方的姓名、单位、职务等为主。这种介绍方式适合于正式场合。如:"请允许我来为两位引见一下。这位是X X公司主任王刚先生,这位是×X集团副总贺宏先生。"

2.引见式介绍者所要做的是将被介绍者双方引到一起即可,适用于普通场合。如:"两位互相认识一下。大家其实都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只是平时没机会认识。那我先失陪了。"

3.简单式 只介绍双方姓名一项,甚至只提到双方姓氏,适用一般的社交场合。如:"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是贺总,这位是许总。希望大家合作愉快。"

4.附加式 也可以叫强调式,用于强调其中一位被介绍者与介绍者之间的特殊关系,以期引起另一位被介绍者的重视。如:"大家好!这位是××公司的营销部主任贺洋先生。这是伟,请各位多多关照。"

5.推荐式介绍者经过精心准备再将某人举荐给某人,介绍时通常会对前者的优点加以重点介绍。通常,适用于比较正规的场合。如:"这位是李峰先生,这位是某公司的刘朋董事长。李峰刚从国外留学回来,他是经济学博士,管理学专家。刘总,我想您~定有兴趣和他聊一聊。"

6.礼仪式是一种最为正规的他人介绍,适用于正式场合。介绍语气、表达、称呼上都更为规范和谦恭。如:"王女士,您好!请允许我把××公司的总经理王小东先生介绍给您。王先生,这位就是××集团的生产部经理王玲女十。"

四、把握为他人作介绍的时机

在为他人作介绍时,如遇到下列情况,就有必要进行介绍。

(1)与家人外出,路遇家人不相识的人士,而对方又跟自己打了招呼。

(2)本人的接待对象遇见了其不相识的人士,而对方又跟自己打了招呼。

(3)在家中或办公地点,接待彼此不相识的客人或来访者。

(4)打算推荐某人加入某一方面的交际圈。

(5)受到为他人作介绍的邀请。

(6)陪同上司、长者、来宾时,遇见了其不相识者,而对方又跟自己打了招呼。

(7)陪同亲友前去拜访亲友不相识者。五、介绍时的神态与手势

在为他人介绍时,态度要热情友好,语言要清晰明快。开口前首先要把B光投给身份高的人,然后转向将要介绍的人。手的正确姿势应掌心向上,胳膊略向外伸,指向被介绍者。但介绍人不能用手拍被介绍人的肩、胳膊:和背等部位,更不能用食指或拇指指向被介绍的任何一方。在介绍过程中除女士和年长者外,一般被介绍者都应点头示意或起身站立,面带微笑,目视;陂介绍者或对方,显得高兴、专注。介绍后,身份高的一方或年长者,应主动与对方握手,问候对方,表示非常高兴认识对方等。身份低的一方或年轻者,应根据对方的反应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果对方主动伸手来与你握手,就应:立即将手伸出与对方相握。但是若在会谈进行中,或在宴会等场合,则不必起身,只略微欠身致意就可以了。

六、介绍人的措词

介绍人在作介绍时要先向双方打招呼,使双方有思想准备。介绍人的:个绍语应简明扼要,并使用敬辞。在较为正式的场合,可以说:"尊敬的李洋先生,请允许我向您介绍一下......"或说:"李洋,这就是我和你常常提起的赵克先生。"(注:在汉语中这一说法在非正式的场合一般不用,或是省略掉"允许",直接说:"李经理,我向您介绍一下赵总,他是某某公司的总工程师......")。在公务、商务场合,所介绍的内容也应包含有关自己的信息,它反映了介绍人对被介绍人的评价和看法。如果你在介绍你的秘书时这么说:"这是我的得力秘书,王小姐。"就表明你承认了她的工作。在介绍中要避免过分赞扬某个人,不要给人留下厚此薄彼的感觉。在介绍别人时,最好使用双方全名,或是用姓氏加头衔,以示郑重,切忌把复姓当作单姓。常见的复姓有"欧阳"、"司马"、"司徒"、"上官"、"诸葛"、"西门"等等。当介绍人为双方介绍后,被介绍人应在点头示意或握手的同时以"您好!""很高兴认识您!"等友善的语句问候对方。介绍人在介绍后,不要随即离开,应给双方的交谈提示话题,可有选择地介绍双方的共同点,如相似的经历、共同的爱好和相关的职业等,待双方进入话题后,再去招呼其他客人。当两位客人正在交谈时,切勿立即给其介绍其他的客人。

在向外人介绍自己的亲属时应尽量避免称呼上的含混,如介绍公婆时,若只简单地说:"我爸爸"、"妈妈",用意虽善,但容易招致混淆,最好说:"这位是我婆婆。"介绍岳父母时则与此相类似。

七、介绍中的姓名问题

外国人的姓名与我国汉族人的姓名大不相同,除文字之外,姓名的组成、排列的顺序也都不一样,初次称呼时往往不易掌握,下面介绍几种情况。

我国汉族人的姓名组合比较简单,姓在前,名在后;有单姓和复姓,有单名和复名。称呼时,可根据场合的需要和关系的远近,既可连名带姓,也可直呼其名而不称姓。男女都一样,且无婚前婚后之别。当然,在正式场合,称呼时要么用姓名全称,要么以姓氏加称谓。然而在港澳地区,女性结婚后,除了原来自己的姓外,还要在前面加上丈夫的姓。如一女士在结婚前叫刘玉英,其丈夫姓李,那她婚后姓名全称为李刘玉英,我们一般称呼时,称其为"李太太"即可。

日本人的姓名顺序与我国相同,即姓在前名在后,但姓的字数常常比我国汉族人的姓要多,一般最常见的姓名由四个字组成,如福田纠夫、二阶堂进等。但姓和名的搭配并不是绝对固定的,如福田、二阶堂是姓,纠夫、进是名,往往不易区分。公关人员在接到名单时应设法了解清楚,以免误会。一般称呼只称姓,对男子也有加"君"字的,如"福田君"。正式场合和社交场合才呼全名。姓名按姓前名后顺序构成的,还有朝鲜、柬埔寨、越南等国。另外,匈牙利人的姓名和欧洲其他国家不同,也是姓在前,名在后。

欧美人的姓名排列是名在前,姓在后。

英美人的姓名,一般为名在前,姓在后,有时还加教名。如威廉·亨利·哈里森,则威廉是教名,亨利是本人名,哈里森是姓。另外,也有把母姓或与家庭关系密切者的姓作为第二个名字。在西方,还有人沿用父名或父辈名,在名后缀以小(Junior),或罗马数字以区别,如Wi11iam Harrison,Junior译为小威廉·哈里森;Wi11iam Harrisor.Il译为威廉·哈里森第二。妇女结婚后,则不得再用自己原本的姓,必须改用丈夫的姓。英美人姓名的书写常把名字缩写为一个字头,但姓不能缩写,如W.S.Thomson,可译为W.S.汤姆森。口头称呼时,一般只称姓,如汤姆森先生、怀特小姐等。除非是非常正式的场合才称呼姓名全称。以英语为本国文字的国家,姓名组成称呼大致如此。

法国人的姓名也是名在前,姓在后,一般由2~5节组成,但最后一节总是姓,其余全是名,多是教名或由长辈起的名字,如亨利·勒内·阿贝尔·居伊·德·莫泊桑,一般可简称为居伊·德·莫泊桑。法国妇女的姓名,口头称呼时与英语国家相同,婚后也改用丈夫的姓。

西班牙人的姓名常有三四节,前一二节为本人名字,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已婚妇女常把母姓去掉加上丈夫的姓。口头称呼时常称父姓,或第一节名加父姓。

俄罗斯人姓名一般由三节组成。如伊万·伊万诺维奇·伊万诺夫,伊万为本人名字,伊万诺维奇为父名,伊万诺夫为姓。口头称呼时一般可只称姓或只称名,但为表示客气和尊重时也可称名字加父名。俄罗斯人姓名排列顺:序:通常是名字、父名、姓,但有时也可将姓置于最前面。名字和父名一般都可以缩写为一个字母,而姓不能缩写。妇女婚前用父亲的姓,婚后多用丈夫的姓,但本人名字和父名不变。

总之,为他人作介绍,是人际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良好合作的开始,掌握怎样为他人作介绍是商务人员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集体介绍

一、集体介绍的含义

集体介绍是他人介绍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介绍者在为他人介绍时,被:介绍者其中一方或者双方不止一个人,甚至是许多人。

在需要作集体介绍时,原则上应参照为他人介绍的顺序进行。其基本规则是:介绍双方时,先卑后尊。而在介绍其中各自一方时,则应当自尊而卑。

二、集体介绍时的顺序

(一)将一人介绍给大家

在被介绍者双方地位、身份大致相似,或者难以确定时,应使一人礼让多数人,人数较少的一方礼让人数较多的一方,先介绍一人或人数少的一方,后介绍人数较多的一方或多数人。

(二)将大家介绍给一人

若被介绍者在地位、身份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当这些差异表现为年龄、性别、婚否、师生以及职务有别时,地位、身份明显高者即使人数较:少,甚至仅为一人,仍然应被置于尊贵的位置,先向其介绍人数多的一方,再介绍地位、身份高的一方。

(三)人数较多的双方介绍若需要介绍的一方人数不止一人,可采取笼统的方法进行介绍,如可以

说:"这是我的家人","她们都是我的同事"等等。但最好还是要对其一一进行介绍。进行此种介绍时,可按位次尊卑顺序进行介绍。先介绍位卑的一方,后介绍位尊的一方;或先介绍主方,后介绍客方的顺序。

(四)人数较多的多方介绍

当被介绍者不止两方,而是多方时,应根据合乎礼仪的顺序,确定各方的尊卑,由尊至卑,按顺序介绍各方。如果需要介绍各方的成员,也应按由尊到卑的顺序,依次介绍。

三、介绍的禁忌

在介绍时,应尽量避免不得体的做法。

(1)介绍者为被介绍者介绍之前,一定要征求一下被介绍双方的意见,不要上去开口便介绍,显得很唐突,让被介绍者感到措手不及。

(2)被介绍者在介绍者询问自己是否有意认识某人时,一般不应拒绝,而应欣然应允。实在不愿意时,则应讲明原因。

(3)介绍人和被介绍人都应起立,以表示尊重和礼貌;待介绍人介绍完毕后,被介绍双方应微笑点头示意或握手致意。

(4)介绍外国人时,应该避免在引见时只介绍教名而不介绍姓,这种介绍不仅会引起混淆,甚至带有一点污辱性,好像被介绍人的姓氏不值得一提。

(5)介绍时切忌用命令的口气进行介绍。如:"汤姆先生来见见我的同事杰克先生。"或者:"刘先生你和王先生握个手吧。"也不要随便把一个一般交情的人介绍为"我的朋友",除非你们的亲密友谊众所周知。否则,言外之意就是说另一方不是你的朋友。

(6)要避免重复介绍你所要介绍的双方的名字。例如,对史密斯先生说:"史密斯先生,安娜小姐",又对安娜小姐说:"安娜小姐,史密斯先生。"只介绍一次双方的名字就可以了,除非外国姓名,不易听懂。

(7)当你在晚会上想认识某人,而旁边又无人引见时,切忌冒冒失失地跑去问:"你叫什么名字?"这种行为实在不礼貌。应该首先自报姓名,若仍不能使对方作自我介绍的话,也不必再问,可以事后设法找人打听。

(8)在宴会、会议桌、谈判桌上,视情况介绍人和被介绍人可不必起立,被介绍双方可点头微笑致意;如果被介绍双方相隔较远,可举起右手致意,点头微笑致意。

(9)介绍完毕后,被介绍者双方应依照合乎礼仪的顺序握手,并且彼此问候对方。问候语有"你好、很高兴认识你、久仰大名、幸会幸会,等必要时还可以进一步做自我介绍。

第六章 餐饮礼仪

第一节 宴请礼仪

在社会交往中,尤其是在商务交往中,宴请是最常见的交际活动,社:变宴会不但使人们聚在一起共享美酒佳肴,还可以沟通感情,增进友谊。所以宴请礼仪在整个商务社交礼仪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宴请的形式、宴请的规模、宴请的档次、参加的人员及邀请的函件都有一定之规,而且宴会的:具体安排也有一些规范化的做法。

一、常见的宴请形式

宴请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多种形式,每种形式的宴请在菜肴、人数、时间、着装等方面也有许多不同的要求。就目前看,国际上宴请主要:分为宴会、招待会、茶会和工作餐等四种形式。宴请活动采用何种形式,要根据活动的目的、邀请的对象、人数、时间、地点以及经费开支等各种因素而定。

(一)宴会

宴会是最正式、最隆重的宴请形式。宴会为正餐,坐下进食,由服务人员按顺序上菜。宴会种类繁多,按举办时间划分,可分为早餐、午餐、晚餐,以晚餐档次最高;按形式划分,可分为中餐宴会、西餐宴会、中西餐合并宴会:按性质划分,可分为工作宴会、正式宴会、节庆宴会;按礼宾规格划分,可分为国宴、正式宴会、便宴和家宴。一般情况下,宴会持续时间为2个小时左右。

1.国宴这是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为国家庆典或欢迎外国元首、政府首脑而举行的规格最高的正式宴会。

宴会厅悬挂国旗,安排乐队演奏国歌和席问乐。国宴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主持,席间由主人和主宾致辞和祝酒。国宴的礼仪要求最为严格,参加国宴者必须正式着装,座次按礼仪次序排列。

2.正式宴会正式宴会安排与国宴大致相同,但不挂国旗、不奏国歌,宴席的规格也不同。宾主均按餐桌上写有姓名的席卡入座。正式宴会讲究排场,它对来宾、服务员的服饰、仪表以及餐具、酒水和菜肴的道数,也都有一定的要求。

3.便宴便宴不属于正式宴会,故比较亲切、随便,更适合于日常友好的交往。便宴形式简便,偏重于人际交往,而不注重规模、档次,可以不排座次,不作正式讲话致辞,菜肴的道数亦可酌减。西方人的午餐有时不上汤,不上烈性酒。

4.家宴 即在家中设宴招待客人,是便宴的一种形式。西方人士喜欢采用这种方法,以示亲切友好。家宴往往由主妇亲自下厨烹调,家人共同招待客人,显得亲切、自然。

(二)招待会

招待会是指各种不备正餐、较为灵活的宴请形式。常备有食品、酒水、饮料,由客人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和饮料,然后或站或坐,与他人一起或独自一人用餐。招待会一般不排席位,可以自由活动。常见的招待会有冷餐会、酒会等。

1.冷餐会冷餐会,又叫自助餐宴会,可在室内或院子里、花园里举行,参加者可坐可立,并可自由活动,是一种非常流行、灵活、方便的宴请方式。根据主客双方的身份,冷餐会规格隆重程度可高可低,常用于官方的正式活动,以宴请人数众多的宾客。冷餐会一般在中午12时至下午2时,下午5时至7时左右举办。菜肴以冷食为主,也可以用热菜,连同餐具陈设在桌子上。客人不排座次,可以按食品类别顺序多次取食。酒水陈放在桌子上,供客人自取,也可由服务人员端送。食品、饮料应按量取食,不可浪费。

2.酒会酒会,亦称鸡尾酒会,适用于各种节日、庆典、仪式及招待性演出前后。所谓鸡尾酒,实际上是一种混合酒,其配方据说至今已有2000多种。有的配方还是秘方,有独特的味道。那么,混合酒为什么要叫"鸡尾酒"呢?其说法不一。

一说从前外国有一位驸马,善于配制混合酒,很受宾客欢迎,应接不暇,心乱中丢失了调酒的勺子,便信手拔下头饰上的鸡毛来调制,因而得名。

另一说,西欧某国,猎人上山狩猎时各自带酒,一次进餐时,大家把酒混在一起共饮,酒味极佳。由于各种颜色酒混在一起,五光十色,在阳光下闪烁,像雄鸡尾那样好看,因而得名。

酒会的形式活泼,不设座椅,以便客人随意走动,自由交往。酒会以酒水为主,佐以各种小吃、果汁,不用或少用烈酒,食品多为三明治、小香肠、炸春卷等,不设刀叉,以牙签取食。食品和酒水由服务人员用托盘端送,或部分放置在小桌上由客人自己取。酒会举办的时间较为灵活,上午、下午、晚上均可。客人到达和退席时间不受限制。近年国际上举办大型活动采用酒会的形式渐趋普遍,庆祝各种节日,欢迎代表团访问,以及各种开幕、闭幕典礼,文艺、体育招待演出前后往往举行酒会。

(三)茶会

茶会是一种更为简单的招待方式,通常安排在下午4时或上午10时左;占在客厅举行,内设茶几、座椅。会上备有茶、点心和地方风味小吃,请客人一边品尝,一边交谈。茶会不排座次,如果是为贵宾举行的活动,入座时应有意识地将主宾和主人安排坐在一起,其他人员可随意就座。茶会对茶叶的品种、沏茶的用水和水温以及茶具都颇有讲究。茶叶的选择要照顾到客人的嗜好和习惯,茶具要选用陶瓷器皿,不要用玻璃杯,也不要用热水瓶代替茶壶。欧洲人一般用红茶,日本人喜欢乌龙茶,美国人用袋茶。外国人参加的茶会还可以准备咖啡和冷饮。

(四)工作进餐

工作进餐是现代国际交往中经常采用的一种非正式宴请形式,是利用进餐的时间和形式,边吃边谈工作。按用餐时间可分为工作早餐、工作午餐和工作晚餐。此类活动不请配偶和与工作无关的人员参加。工作进餐一般不排座次,大家边吃边谈,不必过于拘束,形式较为灵活。如果是双边正式工作进餐,往往要排座次,为便于谈话,常用长桌。工作进餐可以由做东者付费,在国外,工作进餐经常实行"AA制",由参加者各自付费。

宴请采用何种形式,主要取决于惯例。通常正式的、高级别的、小范围的宴请以举行宴会为宜;人数众多时采用冷餐会或酒会为宜;女士聚会则多采用茶会形式。

二、宴会的组织

宴会可以创造亲切、融洽的交际气氛,是商务活动中常见的聚会形式,尤其在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的中国,它是沟通人的情感,密切人与人之间商业合作关系的重要手段。为使宴请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宴会前要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一)宴会的形式选择

(1)宴会的目的多种多样,或者为某个人举行,又或者为某件事举行。

例如,庆祝节日、纪念日,迎送外宾,为展会开幕、闭幕等等。举办宴会的目的一定要明确,师出无名会对宴会和活动的举办者带来不良的影响。

(2)确定宴会以谁的名义邀请和被邀请的对象。确定邀请者与被邀请者的主要依据是主宾双方身份等。在外国人眼中,以谁的名义举办宴会关系着宴会的档次,身份过低会使对方感到怠慢,身份过高亦无必要。对外举办宴会,如邀请主宾携夫人出席,主人应以夫妇的名义发出邀请。国内的宴会,邀约客人时,可以主办宴会的单位最高负责人的名义或主办单位的名义。

(3)确定宴请的形式。形式的选择必须切合宴席的目的和名义。接待嘉宾,如果是官方性质或商务性质的,则采用正式宴会、招待会、茶会等形式;如果是私人关系的,则选择便宴、家宴比较合适。我国的宴会基本上采用中餐宴会。

(二)宴会的时间、地点选择

(1)宴会的时间应对主、宾双方都合适,尤其要照顾来宾方面。按国际惯例,晚宴被认为规格最高。安排宴会的时间要注意避开重要的节假日、重要的活动日或双方或一方的禁忌日。如西方客人禁忌十三和星期五;伊斯兰教徒在斋戒日太阳没有落山时禁止进食,宴请宜在日落后进行;港澳同胞禁忌"四",认为它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宴请活动时间要与主宾商议,征求客人的意见,主宾同意后,确定时间,再约请其他宾客。

(2)宴请的地点要根据活动的性质、规模、宴请的形式、主人的意愿以及实际可能而定。越是隆重的活动,越要讲究环境和条件,因为它体现了对对方的礼遇。官方正式的宴会,应安排在政府、议会大厦或高级宾馆内。民间的宴请可以在酒店、宾馆,也可以安排在有独特风味的餐馆。

(三)宴席邀请

向客人发出邀请的形式有很多种,有请柬、邀请信、电话等。各种宴请活动,一般均应向客人发请柬。

请柬上一般应注明宴请的主题、形式、时间、地点、主人的姓名、对服饰的要求、回复等内容。请柬的信封上必须清楚地写明客人的姓名、职务,信封角上还要写上席次号(Table N0.××)。请柬行文不用标点符号,其中的人名、单位名、节日名应尽量采用全称。请柬印刷或书写均可。书写时,要求字迹清晰美观。

除了宴请临时来访人员,时间紧促的情况以外,宴会请柬一般应在二三周前发出,至少亦应提前一周,以便客人可以安排好时间,做好出席的准备。口头约妥的活动,仍应补送请柬,并在请柬右上方或左上方注上"备忘(To remind)"字样。

需要排座位的宴会,为了便于事先确切掌握和安排座位,可要求被邀请收到请柬后给予答复。为此可在请柬下角注明"请答复"。如仅要求不能出席者给予答复,则可注上"不能出席者请答复"并注明电话号码,以备联系。另外,请柬发出后,必须及时地落实嘉宾出席的情况,准确地记录,以便安排并调整席位。

(四)确定宴会的菜单

组织好宴会,菜单的确定至关重要。在菜单的安排上关键是要了解客人尤其是主宾不能吃什么,排除个人禁忌、民族禁忌与宗教禁忌,而不是问其爱吃什么。具体安排菜单时,既要照顾客人口味,又要体现特色与文化。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1)拟定菜单时要注意宴请对象的喜好和禁忌。如伊斯兰教用清真席、不喝酒,印度教徒不吃牛肉等等。不要以主人的喜好为准,让客人"客随主便"。不要以为中国人喜欢的或是名贵的菜肴也都适合外国人,比如海参、动物内脏,许多欧洲人都不喜欢。

(2)应考虑开支的标准,做到丰俭得当。

(3)宴席的菜单,应安排有冷有热,有荤有素,有主有次。

(4)菜单以营养丰富、味道多样为原则。

(5)略备些家常菜,以调剂客人口味。

(6)晚宴比午宴、早宴都隆重些,所以菜的种类也应丰富一些。

(7)在征求饭店同意的情况下,可以自己设计菜单,以更加适应客人的口味和宴会的需要。

(五)宴席座位的安排

正式宴会,一般都事先排好座次,以便宴会参加者各得其所,入席时井然有序;同时也是对客人的尊重礼貌。非正式的小型便宴,有时也可不必排座次。安排座位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以主人的座位为中心。如有女主人参加时,则以男主人和女主人为基准,以靠近者为上,依次排列。

(2)要把主宾和主宾夫人安排在最尊贵显眼的位置上。通常做法,以右为上,即主人的右手是最主要的位置;其余主客人员,按礼宾次序就座。

(3)在遵照礼宾次序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相邻就座者便于交谈。例如,

在身份大体相同时,把使用同一语种的人排在邻近。

(4)主人方面的陪客,应尽可能插在客人之间坐,以便同客人接触交谈,避免自己人坐在一起。

(5)夫妇一般不相邻而坐。西方习惯,女主人可坐在男主人对面,男女依次相问而坐。女主人面向上菜的门。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不受此限。

(6)译员可安排在主宾的右侧,以便于翻译。有些国家习惯,不给译员安排席次,译员坐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工作,另行安排用餐。

(7)在多边活动场合,对关系紧张、相互敌视国家的人员,应尽量避免将其座次排在一起。

在具体实行时,还应根据当地的习惯和主客双方的实际情况,妥为安排。例如,主宾偕夫人出席宴会,而主人的夫人因故不能出席,通常可安排其他身份相当的女主人在主宾夫人的邻近就座,以便招呼攀谈。有时还要根据客人临时因故不能来等情况,在入席前将座次在现场进行调整。

为了保证全体赴宴者临场不乱,都能迅速找到自己的席位,应在请柬上注明桌次。还可以在宴会现场悬挂桌次图,在每张餐桌上放置桌次牌、座次牌或姓名牌。宾客入场时,安排领台员引导客人入座。

(六)宴会现场的布置

宴会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菜肴的质量,环境和气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环境不好,往往会直接降低宴会的档次,败坏宾客的食欲,影响宾主之间的交流,宴会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宴会现场的布置取决于活动的性质和形式。

官方的正式宴会布置应该严肃、庄重、大方,可以少量点缀鲜花、刻花等,不要用红红绿绿的霓虹灯作装饰。如果是年轻人居多的酒会整个会场的布置可多放置些鲜花以及一些眩目的装饰物,尽量使整个气氛轻松浪漫些。总之宴会环境要高雅、有文化气息,同时要整洁卫生。要注意宴会厅色彩的运用和灯光的调节,如果有席间音乐,乐声宜轻,以便身心得以调节和放松。

(七)宴宾过程中的礼仪

1.主人应注意的礼节 宴会的组织者要安排好工作人员,尽可能周到地作好宴会的各项准备工作,为来宾提供完善的服务。

宴会开始前,主人一般在门口迎接客人。如果规格较高,还要由少数主要官员陪同主人排列成迎宾线。客人抵达后,宾主相互握手问好,随即由工作人员将客人引入休息室或直接引领入宴会厅。

在休息厅内应有相应身份的人员照应客人,并以饮料待客。主宾达到后,由主人陪同进入休息室与其他客人见面。如其他客人尚未到齐,由迎宾线上其他人员代表主人在门口迎接。

主人陪同主宾进入宴会厅,全体客人就座,宴会开始。如休息厅较小,或宴会规模大,也可以请主桌以外的客人先入座,主桌人员最后入座。

客人入座之后,主人应该首先起立,举杯向客人敬酒。碰杯先后以座次顺序为序,从主到次进行,只轻轻一碰即可。碰杯、干杯之后,主人应持筷:子示意,请客人正式用餐。如有正式讲话,各国安排的时间不尽一致。一般正式宴会可在热菜之后,甜食之前,先由主人讲话,然后客人讲话。也有的一入席,双方即讲话。

从礼节上讲,主人的职责是使每一位来宾都感到主人对自己的欢迎之意。当客人到来时,主人应争取同所有来宾见面握手致意。主人还要努力使客人之间有机会相互认识和交谈。主人要努力使席问的谈话活泼有趣、气氛融洽。如果有人谈及不恰当的话题,主人应立即巧妙地设法转移话题。用餐时,主人应适当掌握用餐速度,待客人吃完一道菜时,再换下一道菜。如有少数人没有吃完,主人可适当放慢速度,以免使客人感到不安。如客人将刀叉掉在地上,应立即让招待员另换一把,如有客人不慎打翻酒杯或打碎盘碗,应镇静地让招待员收拾干净,安慰客人,不可露出不悦之色。由于宴会前的大量准备工作,主人有时比较疲劳,但不可显示疲惫厌倦之态。主人不可频频看表,显示出希望客人早走之意。

吃完水果,主人与主宾起立,宴会即告结束。

国外日常宴请在以女主人为第一主人时,要以她的行动为准。入席时,女主人先坐下,并由女主人招呼客人开始进餐。餐毕,女主人起立,邀请女宾与之共同退出宴厅,男宾随后进入休息室。

宴会结束后,主宾告辞,主人应送至门口,热情话别,主宾离去后,原迎宾线的人员仍应列队于门口,与其他客人一一握手话别,表示欢送之意。

2.客人应注意的礼节

(1)应邀。接到宴会邀请,应尽早答复对方主人以便主人作出安排。在接受邀请以后,不要随意改动。万一遇到不得已的特殊情况不能出席,尤其是主宾,应尽早向主人解释、道歉,甚至亲自登门表示歉意。要核实宴会举办的时间、地点,是否邀请配偶,主人对服装的要求等情况。

(2)出席。出席宴会前,最好稍作梳洗打扮,穿上一套合时令的干净衣服。最总穿着工作服,带着倦容赴宴。这会使主人感到没有受到尊重。而按时出席宴请是一种礼貌,因为客人抵达时间的迟早,逗留时间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主人的尊重。因此,参加宴会时,要准确地掌握时问。否则,太早提前到达常常会令人尴尬,难于应付;迟到太久,又会给人没礼貌或有意冷落的印象,并且给主人的安排带来麻烦。身份高的人可略晚到达,一般客人宜略早到达,或提前两三分钟,或按主人的要求到达。

(3)交谈。进入宴会厅之前,应先了解自己的桌次和座位,如邻座是年长者或妇女,应主动地为其拉开椅子,协助其坐下。入座后应自由地与其他客人交谈,交谈面可宽些,不要只找熟人或一两人说话,应热情有礼地与同桌人交谈,如互相不认识,可先做自我介绍。

(4)进餐。应待主人招呼后,才开始进餐。吃东西要文雅,闭嘴咀嚼,不发出声响,食物太热时,等稍凉后再吃,切勿用嘴吹。鱼刺、骨头、菜渣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掩嘴,用手或筷子取出,放在骨碟中。嘴内有食物时,切勿说话。剔牙时,要用手或餐巾遮口。

(5)饮酒。首先,喝酒要慢酌细饮,不要"吃酒不认输",或者"不醉不够朋友",结果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失体统。这是宴会中饮酒最忌讳的一个方面。其次,要懂得宴会上祝酒的礼节。一般是主人和主宾先碰杯,然后主人顺时针方向依次与其他客人碰杯,客人之间也可以互相碰杯。碰杯时,客人应起立举杯,目视对方致意,说祝愿的话语。身份低或年轻者与身份高及年长者碰杯时,应稍欠身点头,杯沿比对方杯沿略低表示尊敬。在主人和主宾祝酒时,应暂停进餐,停止交谈,注意倾听,并且不能借此机会抽烟。再次,如果你不善于饮酒,当主人或别的客人向你敬酒时,可以婉言谢绝。如主人请你喝一些酒,则不应一味推辞,可选些淡酒或饮料,喝一点作为象征,以免扫兴。

(6)致谢。一般是吃宪水果后,主人起身,表示宴席即将结束,主宾离席。客人应在女主人站起来之后才能站起,然后离席。客人应向主人致谢,称赞宴会组织得好,菜肴丰盛精美。参加宴会后的两三天内,客人应致感谢卡或打电话的形式向主人致谢。

第二节 中、西餐礼仪

一、中餐礼仪

中国是一个讲究吃的国家,中国菜也是世界上四大美食之一,很受外国朋友的喜爱。在涉外交往中,请外宾吃中餐是经常的事,而这种看似最平常不过的中式餐饮,用餐时的礼仪却是有一番讲究的。

(一)中餐宴会的席次与座位的安排

1.中餐宴会的席次排列 一般中餐宴会使用的桌子以圆桌为主,而席次则有双桌、三桌、四桌、五桌等不同的安排方式,但排列时的基本原则不变。主要是以面对正门中间的为首席,之后则以右为尊,按照由右至左的原则来排列,如图6-1所示。在安排席次时,除主桌可以略大之外,其他餐桌大小、形状应大体相仿,不宜差别过大。

2.中餐宴会座位的安排宴会的主人应坐在主桌上,面对正门就座。如果有副主人、主宾及副主宾之分时,则副主人坐在主人的正对面,主宾坐在主人的右侧,副主宾坐在副主人的右侧,如图6-2所示。其他宾客则没有严格的规定。每张餐桌上,安排就餐人数应限制在10人之内,并且为双数,人数过多的话,也会照顾不过来的。由于座位的安排通常是以宾客的身份地位的高低作为排序的依据,因此,如果是大型宴会、贵宾人数较多时,应事先将座位的安排绘制成图,张贴在宴会的入口处,并安排专人服务带位。

(二)中餐上莱顺序

标准的中餐,不管风味怎样,其上菜的顺序大致相同。上菜的顺序一般是:先上冷盘,接着上热炒,随后是主菜,然后上点心汤水,最后水果拼盘。

上菜时,如果由服务员给每个人上菜,要按照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士后男士或按顺时针方向依次进行。如果由个人取菜,每道热菜应放在主宾面前,由主宾按顺时针方向依次取食。切不可迫不及待地越位取菜。

(三)餐具的使用

1.餐具的摆放中餐的餐具主要有杯、盘、碗、碟、筷、匙六种。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的座子上,或放在纸套中。公用的筷子和汤匙最好放在专用的座子上。餐具的摆放如图6-3所示。

2.餐具的使用方法

(1)筷子。筷子虽然用起来简单、方便,但也有很多规矩。比如:不能举着筷子和别人说话,说话时要把筷子放到筷架上,或将筷子并齐放在饭碗旁边。不能用筷子去推饭碗、菜碟,不要用筷子去叉馒头或别的食品。其他用筷忌讳还有:忌舔筷--不要用舌头去舔筷子上的附着物;忌迷筷--举着筷子却不知道夹什么,在菜碟间来回游移,更不能用筷子拨盘子里的菜。忌泪筷--忌夹菜时滴滴哒哒流着菜汁,应该拿着小碟,先把菜夹到小碟里再端过来。忌移筷--刚夹了这盘里的菜,又去夹那盘里的菜,应该吃完之后再夹另一盘菜。忌敲筷--敲筷子是对主人的不尊重。

另外,筷子通常应摆放在碗的旁边,不能放在碗上。在用餐时如需临时离开,应把筷子轻轻放在桌子上碗的旁边,切不可插在饭碗里。比如韩国宴席多实行每人配备公筷母匙(公筷用来夹菜,母匙用来舀汤,只能本人使用,不能大家共用),那么,就要记住不能用筷子、汤匙给别人夹菜、舀汤。

(2)汤匙。汤匙主要用以饮汤,尽量不要用其舀菜。使用汤匙应注意:①用它饮汤时,不要全部放入口吸食;②用汤匙取食物后,应立刻食用,不要再次倒回原处;⑨不用时,应将汤匙放入自己的食碟,不要放在桌上或汤碗里。

(3)碗。碗主要用于盛放主食、汤、羹用。在正式的宴会上,使用碗要注意:①不要端起碗进食,尤其不要双手端起碗进食;②碗内的剩余食物不可往嘴里倒,也不要用舌头舔;③碗内的食品要用餐具取,不能用嘴吸;④暂不用的碗不可放杂物。

(4)盘。每个人面前的食碟是用来放从公用菜盘中取来的菜肴的。使用食碟要注意:①不要取放食物过多;②不要将不宜入ISl的残渣、骨头、鱼刺吐在地上或桌上,应轻放在食碟中的前端,由服务人员撤换。

(5)水杯。中餐的水杯,主要用于盛白开水、饮料、果汁。要注意不能用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喝入[21中的东西不能再吐回去。

(6)餐巾。如今很多餐厅都为顾客准备了餐巾,通常,要等坐在上座的尊者拿起餐巾后,其他人才可以取出平铺在腿上,动作要小,不要像斗牛似的在空中抖开。餐巾很大时可以叠起来使用,不要将餐巾别在领上或围在脖二子上。餐巾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食物落在衣服上,所以只能用餐巾的一角来印一印嘴唇,不能拿整块餐巾擦脸、擤鼻涕,也不要用餐巾来擦餐具。如果你是暂时离开座位,请将餐巾叠放在椅背或椅子扶手上。

(7)水盂。有时品尝某些食物需要直接动手,往往会在餐桌上摆上一个水盂。它里面的水不能喝,只能用来洗手。洗手时动作不宜过大,不要乱抖乱甩。应用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餐巾擦干。

(8)牙签。牙签主要用来剔牙,就餐时,尽量不要当众剔牙。如果要剔,应以手或餐巾轻掩住口部。剔出的东西切勿当众观赏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随手乱弹,随口乱吐。剔牙后,不要长时间用嘴叼着牙签。

(9)湿毛巾。服务员为每人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用的,最好不要用它去擦脸。宴会结束时,再上一条湿毛巾,它是用来擦嘴的,不能用来擦脸、擦汗。

(四)用餐礼仪

上菜后,不要立即动手取食,应待主人示意开始时,客人才能开始进餐。如果酒量还能够承受,对主人敬的第一杯酒应喝干。同席的客人可以相互劝酒,但不可以任何方式强迫对方喝酒,否则是失礼。

夹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己面前再动筷,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不宜过多,而且不要专挑自己喜欢吃的菜。夹菜时不要碰到邻座,更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上。正在夹的菜若不小心掉在桌上,不可把它重放于原碟,应放于盛置残渣的碟中。

用餐动作要文雅。进餐时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和人聊天。吃菜喝汤:不要狼吞虎咽,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如果菜、汤太热,可稍待凉后再吃,切勿用嘴吹。嘴里的骨头和鱼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来放在碟子里。剔牙时要用牙签,而不要用手指,还应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玩弄碗筷,令餐具发出任何声响,尤其不要用筷子指向别人。女士注意口红不要沾在杯、吸管或碗上,以免不雅。进食时尽可能不咳嗽、打喷嚏、打呵欠、擤鼻涕,万一不能抑制,要用手帕、餐巾纸遮挡口鼻,转身,脸侧向一方,低头尽量压低声音。

如果不小心打翻酒水溅到临座的客人身上,应表示歉意并帮助擦干。如对方是异性,则应把干净的餐巾递过去,由其自己擦。

用餐过程中为表示友好、热情,彼此之间可以让菜,劝对方品尝,但不要为他人布菜。尤其对外国客人不要反复劝菜,因为国外没有劝菜的习惯,应由其本人决定吃不吃。

参加宴会最好不中途离去。万不得已时应向同桌的人说声对不起,同时还要郑重地向主人道歉,说明原委。若中途需要离席一会儿的,可把餐巾放在座椅上,若放在桌边上,会被人认为餐毕离去。吃完之后,应该等大家都放下筷子,主人示意可以散席,才能离座。用餐后,不要随便带走餐桌上的物品,除了主人特别示意作为纪念品的东西外,其余的招待用品(包括糖果、水果、香烟等),都不要带走。

宴会完毕,可以走到主人面前,握手并说声"谢谢",向主人告辞,但不要拉着主人的手不停地说话,以免妨碍主人送其他客人。

二、西餐礼仪

吃西餐在很大程度上讲是在吃情调:大理石的壁炉、熠熠闪光的水晶灯、银色的烛台、缤纷的美酒,再加上人们优雅迷人的举止,这本身就是一幅动人的油画。为了在初尝西餐时举止更加娴熟,费些力气熟悉一下这些进餐礼仪,还是非常值得的。

(一)西餐宴会的席位排列

1.席位排列的规则

(1)女士优先。在西餐礼仪里,往往体现女士优先的原则。排定用餐席位时,一般女主人为第一主人,在主位就位。而男主人为第二主人,坐在第二主人的位置上。

(2)距离定位。西餐桌上席位的尊卑,是根据其距离主位的远近决定的。距主位近的位置要高于距主位远的位置。

(3)以右为尊。排定席位时,以右为尊是基本原则。就某一具体位置而言,按礼仪规范其右侧要高于左侧之位。在西餐排位时,男主宾要排在女主人的右侧,女主宾排在男主人的右侧,按此原则,依次排列。

(4)面门为上。按礼仪的要求,面对餐厅正门的位子要高于背对餐厅正门的位子。

(5)交叉排列。西餐排列席位时,讲究交叉排列的原则,即男女应当交叉排列,熟人和生人也应当交叉排列。在西方人看来,宴会场合是要拓展人际关系,这样交叉排列,用意就是让人们能多和周围客人聊天认识,达到社交目的。

2.就座西餐的位置排法与中餐有一定的区别,中餐多使用圆桌,西餐则以长桌为主。长桌的位置排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法式就座方式。主人位置在中间,男女主人对坐,女主人右边是男主宾,左边是男次宾,男主人右边是女主客,左边是女次客,陪客则尽量往旁边坐。如图6-4所示。

(2)英美式就座方式。桌子两端为男女主人,若夫妇一起受邀,则男士坐在女主人的右手边,女士坐在男主人的右手边,左边则是次客的位置,如果是陪同客尽量往中问坐。如图6-5所示。

在隆重的场合,如果餐桌安排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里,在女主人请你入席之前,不应当擅自进入设有餐桌的房间。如果都是朋友,大家可以自由入坐:在其他场合,客人要按女主人的指点入坐。客人要服从主人的安排,其礼貌的做法是,在女主人和其他女士坐下之后方可坐下。一般说来,宴会应由女主人主持。如果女主人说:"祝你们胃口好",这就意味着你可以吃了。如果女主人还没有发话,勺子就进了嘴,那可是非常不礼貌的。

(二)西餐上莱顺序

西餐一般按下列顺序匕菜:

1.头盘西餐的第一道菜是头盘,也称为开胃品。一般是由蔬菜、水果、海鲜、肉食组成的拼盘。

2.汤 与中餐有极大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汤。西餐的汤大致可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4类。品种有牛尾清汤、各式奶油汤、海鲜汤、美式蛤蜊周打汤、意式蔬菜汤、俄式罗宋汤、法式煸葱头汤。冷汤的品种较少,有德式冷汤、俄式冷汤等。

3.副菜鱼类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称为副菜。品种包括各种淡水、海水鱼类,贝类及软体动物类。西餐吃鱼类菜肴讲究使用专用的调味汁,品种有鞑靼汁、荷兰汁、酒店汁、白奶油汁、大主教汁、美国汁和水手鱼汁等。

4.主菜 肉、禽类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称为主菜。肉类菜肴的原料取自牛、羊、猪等各个部位的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牛排按其部位又可分为沙朗牛排(也称西冷牛排)、菲利牛排、"T"骨型牛排、薄牛排等。其烹调方法常用烤、煎、铁扒等。肉类菜肴配用的调味汁主要有西班牙汁、浓烧汁精、蘑菇汁、白尼斯汁等。

禽类菜肴的原料取自鸡、鸭、鹅,通常将兔肉和鹿肉等野味也归入禽类菜肴。品种最多的是鸡,有山鸡、火鸡、竹鸡,制作方法可煮、可炸、可烤、可焖,主要的调味汁有黄肉汁、咖喱汁、奶油汁等。

5.蔬菜类菜肴蔬菜类菜肴可以安排在肉类菜肴之后,也可以与肉类菜肴同时上桌,所以可以算为一道菜,或称之为一种配菜。蔬菜类菜肴在西餐中称为沙拉。与主菜同时服务的沙拉,称为生蔬菜沙拉,一般用生菜、西红柿、黄瓜、芦笋等制作。

还有一些蔬菜是熟食的,如花椰菜、煮菠菜、炸土豆条。熟食的蔬菜通常是与主菜的肉食类菜肴一同摆放在餐盘中上桌,称之为配菜。

6.点心 吃过主菜后,一般要上些诸如蛋糕、饼干、吐司、三明治等西式点心。

7.甜品 点心之后,接着上甜品,最常见的有布丁、冰淇淋等。

8.水果吃完甜品,一般还要摆上千鲜水果。

9.热饮在宴会结束前,还要为用餐者提供热饮,一般为红茶或咖啡,以帮助消化。

从实际情况看,西餐也在简化,比较简便的西餐菜单可以是:开胃菜、汤、主菜、甜品、咖啡。

(三)西餐餐具的使用

1.餐具排法吃西餐的餐具有刀、叉、匙、盘、碟、杯等,一般讲究吃不同的菜要用不同的刀叉,饮不同的酒也要有不同的酒杯。其摆法为:正面放着主菜盘,左手放叉,右手放刀,主菜盘上方放着匙,右上方放着酒杯。餐巾放在主菜碟上或插在水杯里,也有放在餐盘的左边的。面包、奶油盘放在左上方。具体如图6-6所示。

2.餐具的使用方法

(1)刀。宴席上最正确的拿刀姿势是:右手拿刀,手握住刀柄,拇指按着柄侧,食指则压在柄背上。不要把食指伸到刀背上,除了用大力才能切断的菜肴,或刀太钝之外,食指都不能伸到刀背上。另外,不要伸直小指拿刀,有的女性以为这种姿势才优雅,其实这是错误的。刀是用来切割食物的,不要用刀挑起食物往嘴里送。

如果用餐时,有三种不同规格的刀同时出现,一般正确的用法是:带小小锯齿的那一把用来切肉制食品;中等大小的用来将大片的蔬菜切成小片;而那种小巧的、刀尖是圆头的、项部有些上翘的小刀,则用来切开小面包,然后用它挑些果酱、奶油涂在面包上面。切割食物时双肘下沉,前臂应略靠桌沿,否则会令对方觉得你的吃相十分可怕,而且正在切割的食物没准也会飞出去。(2)叉。叉子的拿法有背侧朝上及内侧朝上两种,要视情况而定。背侧朝上的拿法和刀子一样,以食指压住柄背,其余四指握柄,食指尖端大致在柄的根部,若太前方,外观不好看,太往后,又不太能使劲,硬的食物就不容易叉进去。叉子内侧朝上时,则如铅笔拿法,以拇指、食指按柄上,其余三指支撑柄下方。拇指和食指要按在柄的中央位置,如果太靠前,会显得笨手笨脚。左手拿叉,叉齿朝下,叉起食物往嘴里送,如果吃面条类软质食品或豌豆叉齿可朝上。动作要轻,捡起适量食物一次性放入口中,不要拖拖拉拉一大块,咬一口再放下,这样很不雅。叉子捡起食物入嘴时,牙齿只碰到食物,不要咬叉,也不要让刀叉在齿上或盘中发出声响。吃体积较大的蔬菜时,可用刀叉来折叠、分切。较软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使用刀叉要注意:不要动作过大,影响他人:切割食物时,不要弄出声响;切下的食物要刚好一口吃下,不要叉起来一口一口咬着吃;不要挥动刀叉讲话,也不要用刀叉指人;掉落到地上的刀叉不可捡起再用,应请服务员换一付。

如果在就餐中,需暂时离开一下,或与人交谈,应放下手中的刀叉,刀右、叉左,刀口向内、叉齿向下,呈"八";字形状放在餐盘上。它表示:菜尚未用毕。但要注意,不可将其交叉放置呈"十"字形状。西方入认为这是令人晦气的图案。如果吃完了,或者不想再吃了,可以刀口向内,叉齿向上,刀右、叉左并排放在餐盘上。它表示:不再吃了,可以连刀叉带餐盘一起收走。

(3)餐匙。在正式场合下,餐匙有多种,小的是用于咖啡和甜点心的;扁平的用于涂黄油和分食蛋糕;比较大的,用来喝汤或盛碎小食物;最大的是公匙,用于分食汤,常见于白助餐。汤匙和点心匙除了喝汤、吃甜品外,绝不能直接舀取其他主食和菜品。进餐时不可将整个餐匙全部放入口中,应以其前端入口。餐匙使用后,不要再放回原处,也不要将其插入菜肴或"直立"于餐具中。

(4)餐巾。一般说来,餐巾放在餐盘的正中或叉子的旁边。大家坐下后,可以将餐巾放在胸前下摆处,不要将餐巾扎在衬衣或皮带里。或者餐巾可以平铺到自己并拢的大腿上,如果是正方形的餐巾,应将它折成等腰三角形,直角朝向膝盖方向;如果是长方形餐巾,应将其对折,然后折口向外平铺在腿上。餐巾的打开、折放应在桌下悄然进行,不要影响他人。

餐巾有保洁作用,防止菜肴、汁汤落下来弄脏衣服;也可以用来擦嘴,通常用内侧,但不能用其擦脸、擦汗、擦餐具;还可以用来遮掩口部,在需要剔牙或吐出嘴中的东西时,可用餐巾遮掩,以免失态。如果餐巾掉在地上,应另要一块,然后将地上的捡起来。

有事暂时离席,餐巾应放在本人所坐的椅面上,而不是桌子上,因为放在桌上就表示:我不再吃了,可以撤掉。

(四)西餐进餐礼仪

(1)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与餐桌的距离以方便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将餐巾轻轻放在腿上。

(2)使用刀叉进餐时,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的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锯切成小块,然后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无需放下。不用刀时,也可以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支手拿餐巾擦嘴;更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支手拿叉取菜。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3)每次送入口中的食物不宜过多,在咀嚼时不要说话。

(4)喝汤时不要啜,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喝汤时,用汤勺从里向外舀,汤盘中的汤快喝完时,用左手将汤盘的外侧稍稍翘起,用汤勺舀净即可。吃完汤菜时,将汤匙留在汤盘(碗)中,匙把指向自己。

(5)吃鱼、肉等带刺或骨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轻轻吐在叉上放入盘内。如盘内剩余少量菜肴时,不要用叉子刮盘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应以小块面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面条时要用叉子先将面条卷起,然后送入口中。

(6)面包一般掰成小块送入口中,不要拿着整块面包去咬。抹黄油和果酱时也要先将面包掰成小块再抹。

(7)吃鸡时,欧美人多以吃鸡胸脯肉为贵。吃鸡腿时应先用力将骨去掉,不要用手拿着吃。吃鱼时不要将鱼翻身,要吃完上层后用刀叉将鱼骨剔掉后再吃下层。吃肉时,要切一块吃一块,块不能切得过大,或一次将肉都切成块。

(8)不可在餐桌边化妆,用餐巾擦鼻涕。用餐时打嗝是最大的禁忌,万一发生此种情况,应立即向周围的人道歉。取食时不要站立起来,坐着拿不到的食物应请别人传递。

(9)就餐时不可狼吞虎咽。对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要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有时主人劝客人添菜,如有胃口,添菜不算失礼,相反主人也许会引以为荣。

(10)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饮酒干杯时,即使不喝,也应该将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当别人为你斟酒时,如不要,可简单地说一声"不,谢谢!"或以手稍盖酒杯,表示谢绝。

(11)在进餐尚未全部结束时,不可抽烟,直到上咖啡表示用餐结束时方可。如在左右有女客人,应有礼貌地询问一声"您不介意吧?"

(12)喝咖啡时如愿意添加牛奶或糖,添加后要用小勺搅拌均匀,将小勺放在咖啡的垫碟上。喝时应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垫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地舀着喝。吃水果时,不要拿着水果整个去咬,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四或五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着吃。

(13)进餐过程中,不要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如主人请客人宽衣,男客人可将外衣脱下搭在椅背上,不要将外衣或随身携带的物品放在餐台上。

(五)西餐的酒水搭配

西餐宴会所用的酒水可以分为餐前酒、佐餐酒和餐后酒三种。

餐前酒又叫开胃酒,在用餐之前饮用,或在吃开胃菜时饮用。通常作为开胃酒的有鸡尾酒、威士忌和香槟酒。

佐餐酒,是在正式甩餐期间饮用的酒水。西餐的佐餐酒均为葡萄酒,选择佐餐酒的一条重要原则是"红配红,白配白",即红葡萄酒配红肉,白葡萄酒配白肉。红肉指的是猪、牛、羊肉,白肉指的是鱼肉、海鲜。

餐后酒,是用于餐后,用来助消化的酒水。常用的有利口酒、白兰地酒。

第三节 喝咖啡的礼仪

咖啡可以自己磨好咖啡豆以后用咖啡壶煮制,也可以用开水冲饮速溶的。人们一般认为自制的咖啡档次比较高,而速溶的咖啡不过是节省时间罢了。饮用咖啡可以加入牛奶和糖,称为牛奶咖啡。也可以不加牛奶和糖,称为清咖啡或黑咖啡。

在西餐中,饮用咖啡是大有讲究的。

一、杯的持握

供饮用的咖啡,一般都是用袖珍型的杯子盛出。这种杯子的杯耳较小,手指无法穿过去。但即使用较大的杯子,也不要用手指穿过杯耳端杯子。正确的拿法应是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握住杯耳,轻轻地端起杯子,慢慢品尝。不能双手握杯,也不能手端起碟子去吸食杯子里的咖啡。用手握住杯身、杯口,托住杯底,也都是不正确的方法。

二、杯碟的使用

盛放咖啡的杯碟都是特制的。它们应当放在饮用者的正面或右侧,杯耳应指向右方。咖啡都是盛入杯中,放在碟子上一起端上桌的。碟子是用来放置咖啡匙,并接收溢出杯子的咖啡的。喝咖啡时,可以用右手拿着咖啡的杯耳,左手轻轻托着咖啡碟,慢慢地移向嘴边轻啜。不要满把握杯大口吞咽,也不要俯首去就咖啡杯。如果坐在远离桌子的沙发上,不便用双手端着咖啡饮用,此时可以作一些变通。可用左手将咖啡碟置于齐胸的位置,用右手端着咖啡饮用,饮毕应立即将咖啡杯置于咖啡碟中,不要让二者分家;如果离桌子近,只须端起杯子,不要端起碟子。添加咖啡时,不要把咖啡杯从咖啡碟中拿起来。

三、匙的使用

咖啡匙是专门用来搅咖啡的,如果咖啡太热也可用匙轻轻搅动,使其变凉。饮用咖啡时应当把咖啡匙取出来,不要用咖啡匙舀着咖啡喝,也不要用咖啡匙来捣碎杯中的方糖。不用匙时,应将其平放在咖啡碟中。

四、咖啡的饮用

切记不要发出声响,这样才能显示出品味和高雅。如果咖啡太热,可以用咖啡匙在杯中轻轻搅拌使之冷却,或者等自然冷却后再饮用。用嘴试图去把咖啡吹凉,是很不文雅的动作。

五、怎样给咖啡加糖

给咖啡加糖时,砂糖可用咖啡匙舀取,直接加入杯内;也可先用糖夹子把方糖夹在咖啡碟的近身一侧,再用咖啡匙把方糖加在杯子里。如果直接用糖夹子或手把方糖放入杯内,有时可能会使咖啡溅出,从而弄脏衣服或台布。

六、用甜点的要求

有时喝咖啡可以吃一些点心,但不要一手端着咖啡杯,一手拿着点心-,吃一口、喝一口地交替进行,这样的行为是非常不雅观的。饮咖啡时应当放下点心,吃点心时则放下咖啡杯。

在咖啡屋里,举止要文明,不要盯视他人。交谈的声音越轻越好,千万不要不顾场合,高谈阔论,破坏气氛。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茶是中国人最喜欢的饮料,同时也为外宾乐于接受。在商务交往中,经常有专门举行茶会招待来宾的。茶水虽然物美价廉,但饮茶却是一种文化。为客人沏茶之前,首先要清洗双手,并洗净茶杯或茶碗。要特别注意茶杯或茶碗有无破损或裂缝,残破的茶杯或茶碗是不能用来招待客人的。还要注意茶杯或茶碗里面有无茶迹,有的话一定要清洗掉。茶具以陶瓷制品为佳。不能用旧茶或剩茶待客,必须沏新茶。在为客人沏茶前,可以先征求其意见。就接待外国客人而言,美国人喜欢喝袋泡茶,欧洲人喜欢喝红茶,日本人喜欢喝乌龙茶。

茶水不要沏得太浓或太淡,每一杯茶斟得七成满就可以了。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正规的饮茶,讲究把茶杯放在茶托上,一同敬给客人。茶把要放在左边。要是饮用红茶,可准备好方糖,请客人自取。喝茶时,不允许用茶匙舀着喝。上茶时,可由主人向客人献茶,或由招待员给客人上茶。主人给客人献茶时,应起立,并用双手把茶杯递给客人,然后说:"请"。客人也应起立,以双手接过茶杯,说:"谢谢"。添茶水时,也应如此。

由接待员上茶时,要先给客人上茶,而不允许先给主人上茶。如果客人较多,应先给主宾上茶。

上茶的具体步骤是:

先把茶盘放在茶几上,从客人的右侧递过茶杯,右手拿着茶托,左手扶在茶托旁边。要是茶托无处可放,应以左手拿着茶盘,用右手递茶。注意不要把手指搭在茶杯边上,也不要让茶杯撞在客人的手上,或撒了客人的一身。妨碍了客人的工作或交谈的话,要说一声:对不起。客人对接待员的服务应表示感谢。在往茶杯倒水、续水时,如果不便或没有把握一并将杯子和杯盖拿在左手上,可把杯盖翻放在桌上或茶几上,只是端起茶杯来倒水。服务员在倒、续完水后要把杯盖盖上。注意,切不可把杯盖扣放在桌面或茶几上,这样既不卫生,也不礼貌。如发现宾客将杯盖扣放在桌面或茶几上,服务员要立即斟换,用托盘托上,将杯盖盖好。

如果用茶水和点心招待客人,应先上点心,点心应给每个人上一小盘,或几个人上一大盘。点心盘应用右手从客人的右侧送上。待其用毕,即从右侧撤下。

在喝茶中,不应大口吞咽茶水,或喝得咕咚咕咚直响,应当慢慢地一小口一小口地仔细品尝。遇到漂浮在水面上的茶叶,可用杯盖拂去,或轻轻吹开,切不可用手从杯里捞出来扔在地上,也不要吃茶叶。

我国旧时有以再三请茶作为提醒客人应当告辞了的做法,因此在招待老年人或海外华人时要注意,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其饮茶。

西方常以茶会作为招待宾客的一种形式,茶会通常在下午4时左右开始,设在客厅之内,准备好座位和茶几就行了,不必安排座次。茶会上除饮茶之外,还可以上一些点心或风味小吃。

第七章 舞会礼仪

第一节 舞文化及发展史

一、国际舞文化发展

(一)国际舞来源国际标准交谊舞,原名为"社交舞"也叫"交谊舞",英文为"Ba11roomDancin9",最早起源于欧洲,由古老的民间舞蹈发展演变而成,盛行于当时欧洲贵族在宫廷里举行交谊舞会中。法国革命后,Ba11room Dancin9成为欧洲各国一种普通的社交活动,故有"世界语言"之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又将该舞蹈散播到全球各地,并形成一股跳舞热潮,至今不衰,所有又称它为"国际舞"。

(二)社交舞的分类、来源、特点

经历一百多年的发展,"社交舞"从单一的舞种发展为摩登舞、拉丁舞两大系列十个舞种,并由1904年成立的"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组织制定了有关舞蹈理论、技巧、音乐、服装的统一标准,并公布为"国际标准交谊舞舞厅舞"(简称"国标舞"),为世界各国所遵循,英国的黑池甚至成为了"国标舞"的圣地。

1.拉丁舞国标舞中的拉丁舞包括:桑巴、伦巴、斗牛、恰恰、牛仔。:这五种舞在社交场合中都很盛行。拉丁舞是由来自拉美地区的三种舞蹈即欧洲、黑人、本土人的舞蹈融合而成,舞蹈中也体现了三种古老的文化,到17、18世纪又逐渐融入了新的文化产生了克立奥耳语、切分音节奏等拉丁舞的特征。拉丁舞除了斗牛舞外,都源于美国各地,它的音乐热情、洋溢、奔放,特具节奏感,以淋漓尽致的脚法律动引导,自由流畅,展现了女性的优美线条,动人入情,气氛迷人,生动活泼,热情奔放,充分表达了青春欢乐的气息;男士则展现刚强、气势轩昂、威武雄壮的个性美。

2.摩登舞 1924年由英国发起的,欧美舞蹈界人士在广泛研究宫廷舞、交谊舞及拉美国家的各式土风舞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美化加工,于1925年正式颁布了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四种舞的步伐,总称摩登舞。并将此种舞蹈首先在西欧推广比赛,1950年的英国黑池舞蹈节后,把规范后的舞蹈命名为"国际标准交谊舞",同时摩登舞中还增加了"维也纳华尔兹",继而推广到世界各国,受到许多国家的欢迎和喜爱。

摩登舞除探戈外,都源于欧洲大陆,它的音乐时而激情昂扬,时而缠绵性感;动作细腻严谨,穿着十分讲究,体现欧洲国家男士的绅士风度和女人们的妩媚。男士需身着燕尾服,白领结;女士则以飘逸、艳丽的长裙表现她们的华贵、美丽、高雅、闺秀之美。

二、国际舞在中国的发展

舞会自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后,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史。20世纪30、40年代在东南沿海和长江沿岸城市掀起第一个高潮后,因地痞流氓、赌徒恶棍等利用舞会进行不正当的活动和利用舞场滋事,致使舞会蒙上了一层特殊的色彩。新中国成立后,舞会又在大陆特别是在校园里盛行,但是,随之而来的政治运动又把舞会视为"黄色""下流"之地。于是舞会几乎绝迹。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舞会从无到有,从"地下"到公开,很快在全国各大城市流行起来。

第二节 舞会的礼仪

一、舞会的特点与交际的关系

舞会是现代交往时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一种无声的世界语言,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进行交流沟通的一种有益的工具。高雅的舞会由于优美的音乐、舒适雅典的布景、神秘变幻的灯光、清新怡人的空气,是人们结交朋友、进行文化生活和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人们可在舞会中从听音乐、赏美景、踏舞步、谈友谊等活动中,获得听觉、视觉等方面的美感和轻松感,宣泄紧张的情绪,缓解疲乏的身体。健康的舞会,的确是培养性情、净化灵魂、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好去处。舞会除了休闲娱乐之外,还是培养感情、交流信息的极好场所。在舒适典雅的环境中,在轻松活泼的的气氛中,人们往往最能以诚相见,最能理解和考虑对方的境遇和要求。因此,现在很多营销业务、商务谈判等并不一定都是在谈判桌上谈成的,不少是舞会中跳出来的。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谈判活动虽然严肃正式,但未免有些枯燥无味;舞会轻松而令人兴味盎然。其中的奥妙在于:舞会上人们愉快的心情、高昂的情绪是促使交际活动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才早早把舞会当作交际舞或交谊舞。

舞会也是高雅文明的场所,能表现和体验一个人的风度,也是最能表现一个人的道德水准、礼仪修养的环境。因此,舞会吸引着国内外各社会阶层人士,任何一个出入舞会的国内、国外的营销人员、公关人员、公务员、商人等,都不应该等闲视之,必须懂得、了解并自觉遵守一定的舞会礼仪规范。

二、舞会的类别

舞会根据人员的鲤成、主题的性质和所要趔到的目的可大致分为四类:大型商务接待舞会、交谊舞会、篝火舞会、翕庭舞会。

1.大型商务接待舞墨

(1)人员组成:与萑务活动有关的各界朋友另特邀嘉宾,人员范围很广。

(2)主题:有特定的主题,有所指向性,有公关的性质和目的。

(3)适用于:商务活动、大型的各种会议、特别的授奖、获奖、颁奖仪式等。

2.交谊舞会

(1)人员组成:同界同行,范围较广。

(2)主题:加深了解和信任,结识朋友,放松心情。

(3)适用于:庆祝活动、婚礼、欢迎宴会后、周末舞会等。

3.篝火舞会

(1)人员组成:范围较窄,多为某圈内人士,以及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人。

(2)主题:增进友情,放松心情。

(3)适用于:节日庆祝、生日庆祝、各种校友会、班会等。

4.家庭舞会

(1)人员组成:要好的几个相关家庭,范围更窄。

(2)主题:表达久别重逢后的喜悦,增进亲情、友情。

(3)适用于:很久没有团聚的人,或是家庭主要成员的生日,或是特别有庆祝意义的日子。

三、舞会前的准备

舞会的组织者和参加者都应该进行舞会前的准备工作,遵守文明道德规范。

(一)舞会的组织准备

要使一场舞会获得圆满成功,舞会的组织工作能否中规中矩,是至关重要的。在组织一般性的交谊舞时,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是:时间、地点、曲目、来宾、接待等等。

1.舞会举办的时间 举办舞会首先必须选择适当的时间。举办舞会的时间问题,实际上又涉及下述两点:

(1)时机。在一般情况下,涉外性质的交谊舞会既可以单独举办,也可以作为宴会、晚会的压轴节目。举办任何一场舞会都要"师出有名",有一个恰当的名义,如:大型的商务接待舞会和交谊舞会可以放在各种商务会议的行程当中、洽谈会晤的行程当中、经验交流会议的行程当中,还有欢度佳节之际、款待贵宾之时举行;又如:家庭舞会、篝火舞会可以在庆祝生日、纪念结婚、晋职升学、周末聚会之时举行。以上都是举办舞会的最佳时机。

(2)舞会的长度。确定一次舞会的具体长度,应当兼顾各种因素,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是不要令人过度疲劳,二是不要有碍工作和生活。在正常情况下,舞会是适合于傍晚开始举行,并以不超过午夜为好,其最佳长度通常被认为是2~4小时。

2.舞会的场地舞会的场地问题,具体说来又分为举办地点和舞池选择两个方面:

(1)地点。确定舞会举行的具体地点时既要考虑人数、交通、安全问题,更要注意档次与氛围是否适宜举办舞会,与此同时,还须量力而行。依照常规:举办小型舞会,可以选择自家的客厅、庭院或是公园的湖边或是广场等;举行大型的舞会,则宜租借单位俱乐部或是营业性舞厅或是大酒店的演艺厅等设施齐全的地方。

(2)舞池。舞池,一般是指在舞会举办地点之内的专供跳舞的地方。在举行大型正式的舞会时,对于舞池的选择与布置,必须再三考虑,其中有五点尤须高度重视:

1)舞池大小应当适宜,最好与跳舞的人数比例大致相配,人均1平方米最佳。

2)舞池的地面务必干净平整,若其过脏、过滑、过糙,都会有碍跳舞。

3)舞池的灯光一定要正常,并且在柔和之中又要有所变化。若其"失明",或是过强、过弱,都不甚合适。

4)舞池的音响需要认真调试,音量也要适度。切勿以噪声扰人。

5)舞池周围最好设置足够的桌椅,专供跳舞者在舞会期间休息之用。

3.选择曲目 举办大型、中型舞会,有条件的部门最好组织小型乐队,没有条件的部门也可以准备好磁带和音乐碟片,舞曲是舞会的导向和灵魂。在为舞会选择曲目时,主要考虑以下四条:

(1)从众。选择舞曲要符合大多数人的需要,切忌"曲高而和寡"。在一般情况下,最好选择众人熟悉的、节奏鲜明、清晰、旋律优美、动听的曲目作为舞曲。

(2)交错。从总体上讲,曲目的安排应当有"快"有"慢",在节奏上令人一张一弛,各取所需。可将不同国家、不同风格、不同节奏的曲目穿插在一起,使舞曲时而婉转抒情,时而热烈奔放,好似波涛起伏一番,令人为之陶醉。

(3)适量。在正式舞会上最好提前将选好的舞会曲目印成曲目单,届时发给人手一份。曲目单上所列的舞曲总数,应该与舞会的所定时间相呼应,并且"雷打不动",一经确定,便不再增减。跳舞者一看曲目单上的舞曲数量,便会对舞会的时间长度略知一二了。

(4)依例。选择舞曲曲目,还须遵守约定俗成的惯例。比如:一般适宜以慢拍的布鲁斯和华尔兹曲开头,使人们心理上作好准备,中问还可以有两三段慢节奏的舞曲,使到会者稍作休息、彼此认识、相互交谈等等,收场时的音乐多用慢华尔兹《一路平安》、《友谊地久天长》等作为最后的一支舞曲,使人们的兴奋情绪逐渐安静。此曲一经演奏,等于是在宣布舞会"到此结束"。4.舞会的来宾 对于舞会的来宾,组织者要做的工作有:约请、限量、定比等等。

(1)约请。确定舞会参加者名单后,即应尽早以适当的方式,向对方发出正式邀请。在常用的口头邀请、电话邀请、书面邀请等几种方式中,书面邀请最为正规。要强调的是,为了便于被邀请者早作安排,在一般情况下,最好令对方在舞会举行的前一周得到邀请柬,在请柬上注明准确的时间,确的地点和着装要求,以及有否特别的事宜等事项。

(2)限量。舞会的来宾绝非多多益善。来宾过多,不仅会在现场造成拥挤,使舞者难以尽兴,而且还有可能危及到大家的安全。因此,在筹办舞会时,必须以舞池面积为重要依据,规定参加者的具体数量,并予以认真掌握。

(3)定比。在较为正式的社交舞会上,根据惯例,来宾须同时邀请一位异性舞伴一同前来参加,是为了确保舞会者在性别上保持一定的均衡比例。要做到这一点,舞会的组织者就要采取一切可行的具体措施,以保证舞会的全体参加者在总量上做到男女比例大致相仿,基本上以各占一半为准。

5.舞会的接待要确保舞会顺利进行,在主人这一方,还有一些具体的接待工作需要认真做好。其中较为重要的工作,是确定舞会主持人、招待员,并且准备好适量的茶点。

(1)主持。任何一场正式的交谊舞会都必须有一位名义上的主人,因公举办交谊舞会上,应以举办单位的正职负责人作为舞会的主持,大都是男主人充当舞会主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当是男单身,无论如何都要约请一位异性,届时充当女主人与之一道主持。较为正式的舞会上,通常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具有组织才能的人充当舞会主持人,一般情况下是男、女两人担任。在家庭舞会上女主人则是最佳人选。主持人的主要任务是:除了迎送接待宾客外,在舞会开始时还应该有一段简短的致词,一般不超过三分钟;还有更重要的是要控制、调整场地的情绪,使舞会始终保持欢快、热烈的气氛。

(2)招待。在可能的情况下,主人一方还须组织一支精明强干的招待人员队伍。舞会招待人员主要包括:礼宾人员、接待人员、安全保卫人员、舞曲演奏人员、音响与灯光工作人员等等,他们应当由青年男女组成,并穿着统一的服装,或佩戴统一的标志。他们的职责一是迎送接待来宾;二是为来宾提供必要的服务;三是邀请单身前来的嘉宾共舞;四是为遭到异性纠缠的客人"排忧解难"。

(二)应邀者舞会前的准备

1.参加舞会前男士的礼仪

(1)容貌整洁。参加舞会时仪表要整洁大方。舞会多在晚间举行,赴会前应该先洗澡、漱口、理发、刮胡须,不吃葱、不吃蒜、不要饮酒,头发梳理整齐,切不可像一只"刺猬"似的跑去参加舞会,因为这样不但失礼于自己,也失礼于主人。

(2)服装得体。参加舞会的服饰要与舞会的环境、气氛相协调。正式舞会按国际惯例在请柬上有注明的服饰要求,参加者应当自觉遵守。一般舞会请柬上服装这一项都写着"常服",所谓"常服"就是日常的服饰,你不必穿礼服,但也不能只穿衬衫赴会,也应该着西装结领带。如大型涉外商务舞会的请柬上注明"请着礼服",就应及早准备。男士礼服一般是黑色的燕尾服、黑色漆皮鞋,正式场合有的须戴白手套。有时男士也可穿正规的西装,西装颜色应符合西方传统的深蓝色、灰色西装,结领带。灯芯绒或格子呢的肘部打补丁的休闲西装,不宜出现在十分正规的舞会上。男士必须穿长裤参加舞会,穿西装短裤或沙滩裤去跳舞是不礼貌的行为,同时皮鞋应擦亮,不能穿拖鞋。要系好衣扣,不要当众更衣或脱下外衣,患重感冒、传染病及严重高血压者不宜参加舞会。

3)找舞伴。一般请柬都是邀请嘉宾自带舞伴前往。如果男士已经有太太或女友当然不愁没有舞伴,如果既没有太太又没有女友也没关系,因为舞伴也可以是女同事、女同学、自己的姐妹、表姐妹,不过记住要提早约好。找:不到舞伴的,也可单身去,但以有舞伴为佳。进门之后,首先要把女友介绍给主人,假如是亲戚,那么在介绍时要明确:这位是我的妹妹或表妹××小姐,那么主人在介绍你的舞伴给其他人认识的时候,就会留意这点,不致误会。假如是同事或同学就不需要特别声明,一般介绍××小姐就行了。

2.参加舞会前的

(1)容貌整洁。女子参加舞会之前,也是同男士一样需要梳洗一番,面部化妆要比白天稍浓,但不能太过,一定要保持自然美,因为舞会中人与人距离较近,过浓的化妆,会引起别人的反感。用香水也要适可而止,用得过多,味太浓也会起反效果。

(2)服装得体。一般舞会,女子宜着裙摆较大、裙长及脚踝的裙子,使舞姿更飘逸动人。职业套装不适宜舞会。

如果应邀参加大型正规的舞会,或者涉外舞会,这时的请柬上会注明"请着礼服"。接到这种请柬应尽早准备,正式场合的女子礼服一般是晚礼服。晚礼服源自法国,法语是"袒胸露背"的意思。有条件经常参加盛大晚会的女子应该准备有晚礼服,偶尔用一次的,可以向婚纱店租借。近年来,也有穿旗袍改良的晚礼服,既有中华民族的特色,又端庄典雅适合中国女性的气质。

正规舞会,女子头发最好盘起来,梳成发鬓;一般舞会则发型随意,可以是"清汤挂面"式的直发,也可以将长波浪吹得蓬蓬松松的。

着晚礼服一定要佩戴首饰。露肤的晚礼服一定要戴成套的珠宝首饰:耳环、项链、手镯。晚礼服是盛装,因此最好要佩戴贵重的珠宝首饰,让它们:在五彩斑斓的灯光照耀下为你增添光彩。

手袋是晚礼服的必须的配饰,手袋的装饰作用非常重要,缎子或丝绸做的小手袋必不可少。参加舞会的鞋子必须穿高跟鞋。因为平底鞋跳舞不好看,而且非常吃力,容易累,也不要穿新鞋子,很容易把脚打起泡。同样预定参加舞会的当天,千万不要吃口气重的食物和大量饮酒、吸烟,去前最好漱口,然后嚼几块口香糖。

(3)如果是参加"迪斯科专场"舞会,装扮就不必受约束。T恤、牛仔裤、超短裙、运动鞋都可以穿,人们只求在扭摆中宣泄得酣畅淋漓,领带、高跟鞋反倒成了累赘。

(4)掌握好舞会的时间。无论参加朋友的私人舞会还是参加大型的商务舞会或是交谊舞会,遵守时间是首要礼仪,要准时到达舞场。一般舞会都注明了舞会持续的时间,而没有限定参加者到场和离场的时间,至于什么时间离场较为合适:朋友的私人舞会最好坚持到舞会结束后再离去,也是对朋友的支持和对主人的尊重。至于其他舞会,只要不是只跳一支舞曲显得应酬色彩过浓就可以了。当然如果来得晚走得早,也是极不礼貌的表现。

四、舞会中的礼仪

(一)舞会中男士礼仪

在较为正式的舞会上,根据礼仪规定,第一曲和最后结束曲是应该和一起来的舞伴共舞的,其他曲目可以酌情自择舞伴。以下简介一下男士邀请舞伴的合礼顺序:

1.邀舞伴的顺序

(1)就主人方面而言。自舞会第二支曲开始,男主人应当前去邀请男主宾的女伴跳舞,而男主宾则应回请女主人共舞。接下来,男主人还须依次邀请在礼宾序列上排位第二、第三的男士所带女伴各跳一支舞曲,而那些被男主人依照礼宾序列相邀舞伴,则应同时回请女主人共舞。

(2)就来宾而言。有下列一些女士是男宾应当依礼相邀,共舞一曲的。她们主要包括:一是舞会的女主人;二是被介绍相识的女士;三是碰上的旧交女伴;四是坐在身边的女士。以上的女士若被男宾相邀后,与其同来的男伴最好回请该男宾的女伴跳一曲。

(3)在家庭舞会上。对主人的太太或爱人或姊妹,都应该邀请她们共舞一次,跳完后又应该回到自己的舞伴身边。男士应该随时关心自己的舞伴有什么需要,例如是否饮茶、喝水等等,不要让对方为难。

2.邀请舞伴的礼节

(1)常规。在舞会上邀请舞伴的下述基本规范必须严格遵守,不然就会失敬于人,令人见笑。请舞伴时,通常是邀请异性。一般讲究由男士邀请女士,不过女士可以拒绝。而女士邀请男士,男士则不能拒绝。在较为正式的舞会上,尤其在涉外舞会上,同性之人切勿相邀共舞。两位男士共舞会给人以"同性恋"的感觉。

(2)方法。邀请他人跳舞,应当力求文明、大方、自然,并注意讲究礼貌。千万不要勉强对方,尤其不要出言不逊,或是与他人争吵。

一般邀请舞伴有两种办法可行。①直接法。即自己主动上前邀请舞伴。男士可以走到女子面前,应先向她的男友招呼一下,表示想邀请她跳舞,这是礼节,然后目光温和地注视着她,微微欠一欠身,礼貌地说:"我可以请你跳舞吗?"或"能有幸和你跳一曲吗?"当听到女子说"可以"的时候,男士则试探性地伸出右手,如果女士没有马上把手递给你,你可以顺势说声"请",然后让女子走在前面,由她在舞场中选一个地方再由男士带着她跳,一曲终了,男士应把女子送回原来的座位,并说"谢谢"。②间接法。即自觉直接相邀不便,或者把握不是很大时,可以托请与彼此双方相熟的人士代为引见介绍,牵线搭桥。

不论采用何种方法请人,万一自己来到被邀请者面前,已有人捷足先登时,则须保持风度,遵守先来后到顺序,礼让对方先行邀请。如果被人委婉拒绝邀请,要听话听音,要有白知之明,知难而退,有台阶就下。千万不要自找没趣,赖着不走,胡搅蛮缠。

3.共舞时的文明礼节 参加舞会,应该注意自己的舞姿和舞技,但更重要的是跳舞时的举止风度,要符合文明礼仪的规范要求。

(1)舞姿与风度。步入舞池时,要尊重女舞伴,女在前,男在后,由女士选择跳舞的位置;跳舞时则一般由男士领舞引导在先,女士配合在后;一曲终了,应立于原处,面向乐队或主持人鼓掌表示感谢,再将女士送回原处。舞姿要标准,动作要协调,跳舞时要保持身体端正,双方胸部保持30厘米左右的距离,不要太近或太远。男士应右臂前伸,右手轻扶住对方左侧的腰部,左手使左臂以弧形向上与肩部成水平线举起,掌心向上,拇指平展,将女伴的右掌轻轻托住。女士的左手轻轻地放在男士的右肩上,右臂弯曲举起,手指并拢,手掌掌心向下,轻轻搭在男士的左手上。旋转时,膝盖应自然放松,步伐不要超过本人平时的自然跨度,并注意重心转移。每个人在跳舞之时,身体都应保持平衡,步伐切勿零碎、杂乱。在需要前进或后退的时候,迈出的脚步大小、身体的重心转移、力量的均衡应谨慎而准确,并且要注意移动自如。在跳舞时还要掌握运步的技巧,要记住,在变换各种方向时,均应以自己左脚或右脚的前脚掌为轴心进行转动。

(2)舞姿与文明。男士不要把女士的手握得太紧,或把右手掌心向内侧全贴在女士的腰上,也不要旋转时把女士扯来扯去。女士不要把头俯靠在男

士的肩上,或双手套在男士的脖子上,更不能跳贴面、贴胸、贴腹舞,有意粘在一起。即使是夫妻或热恋中的情侣,在舞会上也不要过分亲昵,在社交场合这样做是不礼貌的。不论与哪位舞伴共舞,都应该与对方保持适当的间距。男士还应该迁就女士的身材,不要把女士架得太高,这样会使对方感到不舒服,也不好看;不要因为紧张把舞伴搂得太近,或把舞伴的手握

得太牢、太紧,这样容易引起误会和反感。无论舞步娴熟与否,男士应带领舞伴与舞池中其他人的舞蹈方向保持一致,一般按逆时针方向绕行,而不要在舞场中横冲直撞。

跳舞时,除交谈外,切勿长时间地紧盯着舞伴的双眼,万一碰到对方身体的其他部位或不小心踩了对方的脚,应马上为自己的不慎说"对不起"。在跳快步舞曲时,切不可只顾自己高兴,一股劲儿地猛转,如果男士是高个子还要留意步子不可开得太大,舞曲结束时要慢慢地停下来,扶女士一下,帮她站稳,并对她说"谢谢",然后再陪送舞伴回原处。

第二曲开始,如果自已的舞伴已被别人邀请去跳舞,那么,男士便可以去请别人跳舞。一场舞会中不要只和一个舞伴跳舞,这也是礼节。

在跳舞中还应该注意不要无休止地讨论或争论一件事情;跳舞时对方询问有关自已的事情时,你大可坦白地告诉他,如果不愿意让其知道,也可以拒绝回答,但切勿编造谎言。这也体现了个人素质和修养。

4.离场的礼节 假如有其他原因需提早离开舞会,要预先向主人说明,到离开的时候,不必喧嚷以免破坏舞会的气氛,也不用再向主人告辞。在有乐队演奏时,一曲舞毕,跳舞者应首先面向乐队立正鼓掌,以示感谢,方可离去。当舞会结束时,播出结束曲,这时大家要鼓掌致谢,这也是一种礼节。

(二)舞会中女士礼仪

1.仪态 在舞会中,女士要特别留意自己的仪态。对刚认识的新朋友要大方谈吐,不可作神圣不可侵犯之状,不过也不要高谈阔论或大笑,也不要和相熟的人指手画脚谈论他人。休息时坐在一旁,坐的姿势也要留意,双腿不要交叠,也不要叉开两只脚,更不要搔首弄姿,应端庄自然。

2.舞会中拒绝的态度与托词 一般情况下,当本人在舞场上被邀请时.,通常不要轻易拒绝,更不要生硬地拒绝,万一确实要回绝他人邀请时,则务必注意态度和措词,勿伤及对方的自尊心。

(1)态度。在拒绝他人的邀请时,态度要友好、自然,表现要彬彬有礼。不要让对方有被"晾"在一边而下不了台的感觉,也不要对对方视而不见。口头拒绝对方时,最好起身相告具体原因,并且勿忘向对方致谢,同时说上~声:"实在对不起",或者"抱歉之至"。拒绝一个人的邀请后,不要马上接受另一个人的邀请,尤其是不要当着前者的面,堂而皇之地这样做,否则会被视为是侮辱。要知道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所以千万别令人难堪,或受到伤害。

(2)托词。拒绝他人时,语言不宜僵硬、粗鲁,不宜说:"您是谁呀"、"一边呆着去"、"请别来烦我"、"也不看看我是谁"等等。通常拒绝别人应在说明原因时使用委婉、暗示的托词。最常见的有八种:

1)"谢谢,已经有人邀请我了。"

2)"我累了,想单独休息一会。"

3)三是,"我不会跳这种舞。"

4)"我不喜欢跳这种舞。"

5)"我不熟悉这首舞曲。"

6)"我不喜欢这首舞曲。"

7)"我很累,下一曲再跳吧。"

8)"我已经有人送了,谢谢你!"

3.邀请舞伴舞会中一般女士等待男士邀请才步入舞池,切勿同性共舞,否:则,等于在说明:"没有男士相邀",所以迫不及待以此举动呼吁男士们"见义勇为"。在特殊情况下,需要请长者或者是贵宾时,则可以不失身份地表达:"先生,请您赏光",或者"我能有幸请您吗?"。在共舞时,请小心不要把口红沾染在男伴的衣襟或领带上。

(三)舞会中的文明交际

鉴于舞会多以交际为主,故此舞会亦称交谊舞会。参加舞会时,不能只图跳舞尽兴,而忘却了本应该进行的交际活动。

1.叙旧在舞会上碰见老朋友、老关系,除了要争取邀请对方或其舞伴共舞一曲之外,还要尽量抽时间找对方叙上一叙,致以必要的问候,传递恰当的信息,千万不能在舞会上表现"喜新厌旧",为了新朋友,而对旧交不屑一顾。

2.交友 在舞会上结交新朋友,通常有两种方法可行。

①是主动把自己介绍给对方。②请主人或其他与双方都熟悉的人士代为引见,通过邀请舞伴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认识对方。在舞会上结识新朋友之后,一般不宜长时间深谈,可在此后适当的时间,主动打电话邀请或交谈,以进一步推进双方的关系。

与不认识的舞伴跳舞时,也可略作交谈。其内容以称道对方的舞技、表扬乐队的演奏等为佳。有时也可以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交谈时不宜打探对方的个人隐私、贬低他人的舞技或是胡吹八卦。无论如何,都不要在跳舞时伺机向对方提出单独约会的要求,或者心急火燎、急不可耐地向其表白"一见钟情"的爱慕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