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原油期货:以史为鉴——中日甲午海战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3 04:24:07
中日甲午海战发生在1894年。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从经济上看,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国之败,并不是败在军事力量上。

当时清朝与日本的关系很紧张。日本入侵朝鲜、打败清朝援军。并且公开表示要打垮清朝海军。而清政府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有准确的判断,还寄希望于中日双方同时撤军。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给北洋海军的指令是:“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李鸿章认为:“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就这样昏庸。日本在1894年9月12日终于完成了打垮清朝北洋水师、独霸亚洲海域的目的。

从双方投入战争的海军力量来看,北洋舰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进广甲、广乙、广丙三艘排水量各1000吨的轻型巡洋舰,共有大小战舰船24艘,即铁甲舰2艘:定远、镇远;巡洋舰11艘:即经远、济远、来远、靖远、致远、平远、超勇、扬威、广甲、广乙、广丙;炮舰6艘: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练习舰3艘:威远、康济、敏捷;运输舰2艘:利运、海镜。舰队总排水量为4万3千吨。
本队,包括松岛(旗舰)、严岛、桥立、千代田、扶桑、比睿;第一游击队,包括吉野(旗舰)、秋津洲、高千穗、浪速;第二游击队,包括金刚(旗舰)、葛城、大和、武藏、高雄、天龙;第三游击队,包括筑紫(旗舰)、爱岩、赤城、岛海、大岛;本队附属舰,包括八重山、磐城、天城、近江丸;另外还有鱼雷艇母舰山城丸。一共26艘,其中装甲巡航舰1艘,海防舰2艘,巡洋舰16艘,炮舰6艘,鱼雷艇母舰1艘。总吨数约为5.5万吨。北洋舰队即使加上不能出海作战的运输舰和练习舰,无论是军舰数,还是排水量,都低于日本联合舰队。
北洋水师在海战中遭到重大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被击沉,日本联合舰队也遭重创,西京丸、赤城受伤严重,在返航途中沉没。从损失看,日本在海战中占了上风,但是,日本没能达到自己的战役目标-消灭北洋水师。

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之一:弹药不够、弹药质量不过关。从甲午海战中发现一个致命问题,弹药不足、弹药质量不过关。这样的海战只有挨打的份。济远击中吉野机舱的炮弹就没炸。一个多月后的大东沟海战,问题依然照旧。所以才有致远管带邓世昌因炮弹用尽,指挥致远要撞沉吉野。要知道,清舰的速射炮较少,主炮的射速又低,单位时间的耗弹量远远低于日舰。因为我们的军舰出海的时候就不准许多带弹药、还有日本通过各种手段侵入清朝的兵工厂、让其生产劣质的弹药,供应清朝的北洋水师使用。
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之二:还有清朝海军平时管理混乱,训练不够,技战术水平较低。在实战中就没有相应的战斗力。

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之三:日本窃取了清朝海军密电码。所以日军才能够准确的偷袭得手。

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之四:临阵脱逃。甲午战争中,方伯谦甲午海战临阵脱逃、北洋舰队的鱼雷艇军官集体阵前出逃

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之五:消极避战。李鸿章鉴于舰船损失较大,担心拼光老本,就下令北洋舰队龟缩在威海 “保船制敌”,不准出击,把制海权拱手相让。在日本海军的掩护下,日本陆军连续攻占大连、旅顺,占领了北洋舰队的辽东基地和船坞。最后清朝海军全盘被日军击沉或俘虏。

清朝在经济实力强于日本、国民多于日本、清兵多于日本、海军实力基本相当的、清朝陆军多于日军、……诸多有利的条件下败于日本这些问题很值得现在我们去研究。

日本全国准备攻击清朝——清朝 还在梦想中、还在期望清朝与日本不发生战争。即使日军入侵了朝鲜

日军积极训练军队——清军还在醉生梦死、坐着升官发财的美梦……

日本通过各种手段窃取了清朝防务的秘密,清朝居然一无所知!?——清朝的腐败堕落多么严重

日本通过各种手段进入北洋水师的兵工厂、令其生产劣质武器弹药——清朝的北洋水师监管形同虚设

日本在甲午海战侵占多处清朝重要战略要地——清军高层怕站、拒站、一味容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