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备考数:中国农史学科主要创始人之一――万国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42:02
  万国鼎,农史学家,中国农史学科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首届主任,终生致力于农史资料汇集和整理,农业古籍和农业历史的研究。他主 持汇集和整理、分类辑成的中国农史资料共613册,4000余万字,并创办我国最早的农史刊物《农业遗产研究集刊》、《农史研究集刊》,在国内外农史和科技史学界颇具影响。

为农史事业奋斗一生

  万国鼎,江苏省武进人。1897年12月26日出生于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父亲营农经商,母亲操劳家务教育子女,万国鼎在母舅(前清秀才)的熏陶下,自幼就勤学好问。幼年时期,先后在武进北乡小新桥私塾和小学读书,1910年7月小学毕业,同年考入江苏省立常州中学,1915年6月中学毕业,同年考人上海大同学院,后因战乱辍学。由于他生在乡村,从小就喜爱农业,1916年9月重新考入金陵大学农科。在金陵大学学习期间,除了学习农科专业课以外,还选修了一些文史课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校时期,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担任过金大农林学会会长,《金陵光》编辑,学生自治会主席,“五四”运动议事部副主席,南京学生会大学生代表。

  1920年金大毕业,留校任助教,协助钱天鹤教授进行蚕桑试验、推广和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翌年,经钱天鹤介绍到上海美国丝商设立的生丝检验所(当时称万国检验所)任技师,后因兴趣不合而辞职。1922年6月,被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招聘为编辑,负责编辑和校订有关农业图书。1924年1月,回到南京任金陵大学农经系讲师兼农业图书研究部主任。1932年9月改组为农经系农业历史研究组仍任主任。从此,他和农史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1932年11月,就任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原称国防设计委员会)专职专员,并在金大兼任教授、农业历史研究组主任,后因资源委员会工作侧重于重工业,1936年春万国鼎也由专职专员改为兼职专员,主要从事农业古籍资料整理和农业历史研究及教育工作。

  “七七”事变以后,万国鼎从南京到重庆,在国立政治大学地政系任教授、系主任,兼中国地政所研究员。尽管抗战时期,工作和生活都相当艰难,但他仍坚持搜集、整理农业历史资料,直到抗战胜利后,随国立政治大学返回南京。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国立政治大学欲南迁广州,万国鼎和部分反对南迁师生一起,坚持上课,一直到南京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给了他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机会。1951年3月,他到北京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年底分配到河南省人民政府农林厅农教处工作,负责中等农业技术学校的调整和规划。1952年8月,调到农林厅计划室工作。1953年8月,任河南农学院农学系教授。1954年4月,在金善宝教授的关怀下,调回南京农学院(1984年后为南京农业大学)农经系任教授兼农业历史研究组主任,负责中国农业历史资料的搜集、研究和整理。1955年7月农业部批准南京农学院成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由万国鼎任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于1957年成立后,农业遗产室成为该院建制,与南京农学院实行双重领导,并扩大编制,增拨经费,建设研究大楼。万国鼎在这段时间雄心勃勃,率领全室同志广泛搜集全国各地农史资料,为进一步开展农史研究创造条件。正在工作蓬勃开展的时候,不幸因脑溢血突发,于1963年11月25日逝世,享年66岁。

规模空前的农史资料搜集

  我国丰富的农业遗产,见于文字记载的除历代农书外,还散见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类书、方志、笔记、小说以及上古的甲骨文、金文、图像、遗存及考古发现文物、农谚和民间传说等。但历来都缺少系统的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是研究工作的基础,万国鼎十分重视农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保存,他几十年来为搜集资料,可以说是倾注了全部心血。早在20年代供职金陵大学农业图书研究部时,就开始搜集整理农业图书资料,并计划辑录成集,合编为《先农集成》,后因多种原因未能实现,但他利用了金大农业图书研究部丰富的农业图书资料,从浩如烟海的农业古籍文献资料中,搜集整理了3700多万字的农史资料,并分类辑成《中国农史资料》456册。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立后,万国鼎继续将精力倾注于农史资料的搜集。1956―1959年间,他组织室内部分同志,从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100多个文史单位,其中包括著名的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以及部分省市的博物馆、文物管理委员会和私人藏书家的4000多部笔记杂考等古书中,收集了1540多万字的资料,整理为《中国农史资料续编》157册,连同前在金陵大学辑成的456册,共计613册,计4000多万字,这部分资料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各种农作物、蔬菜、果树、药用植物、竹、木和其他各种植物,以及畜牧、兽医和各种野生动物,还有农副业、农副产品加工、仓储、漕运、农产品运销、农政、农村组织、人民生活、人口与土地、垦荒、农田水利等。这些资料充分反映了中国农业的悠久历史;历代劳动人民积累的丰富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历代著名农学家的营农思想;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等。这些宝贵的农业历史遗产,不仅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借鉴,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59年后又组织更大的力量,奔赴全国各地,从全国8000多部地方志中搜集摘抄了3600多万字的农史资料,辑成3大类680册。一类为《方志综合资料》共120册,内容有全国府州、县的农业生产和生产技术情况,人口、土地制度、各种农作物产量(包括亩产和总产)和贡赋等。二类为《地方志分类资料》共120册,分为15种:①土壤肥料及土地利用。②农事杂论。③作物栽培、气候时令、农谚方言。④自然灾害、蝗虫和其他害虫。⑤田赋、租佃制、荒政及垦荒。⑥人民生活、贸易。⑦作物。⑧蔬菜。⑨果树。⑩花卉。⑾各类树木。⑿竹类和药用植物。⒀家畜、家禽品种及饲养管理方法。⒁蚕桑。⒂水产、渔业。三类为《地方志物产》449册,该类资料数量最多,内容丰富,涉及到全国各地的物产。

  这套资料真可谓是洋洋大观,其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称得上是空前的创举。它凝结着万国鼎一生的心血与汗水,也是他对农史研究事业的重要贡献。这些资料,门类齐全,史料翔实,检索方便,受到了国内外农史工作者的高度评价。1957年英国李约瑟博士来华访问,特地来该室与万国鼎等共同探讨编写中国农业科技史问题,在参观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图书资料时,对万国鼎收藏如此丰富的农史资料,十分惊讶,1978年时隔21年后,李约瑟博士再次来华访问,仍念念不忘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的图书资料并要求再访万国鼎教授,可惜万国鼎早已离开人世,致使李约瑟博士感到十分遗憾。

  当年万国鼎组织收集整理的这些资料,完整地保存在南京农业遗产研究室,为后来的学者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不少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及港、台地区的学者,看了这批资料,都赞不绝口。日本同行把它比作农史学科领域的万里长城工程,把万国鼎称为搜集农史资料的巨匠。

创办我国农史研究机构

  虽然,早在本世纪20年代,万国鼎教授已开始农史研究工作,尽管他也辛勤倍至,终因单枪匹马,势单力薄,收效不大。事实使万国鼎认识到,要开展农史研究,不能靠几个人的兴趣,而要靠相当一批人的力量。

  1955年4月,农业部在北京召开“整理祖国农业遗产座谈会”,部署全面开展研究、整理、出版工作。农业部的这一部署,正好说到了万国鼎的心里。借此机会,万国鼎同与会专家一起,在会上呼吁尽快建立整理祖国农业遗产的专门研究机构,以便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农史研究工作。

  在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和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的领导支持下,特别是在刘瑞龙、王发武、金善宝、冯译芳等的具体关怀下,同年7月,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终于在南京农学院内正式建立,万国鼎被任命为第一任主任。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农史研究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给万国鼎开展农史研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他率领全室同志,克服建室初期研究人员少,资料不足,设备条件差等种种困难,积极开展工作。在极短时间内,搜集整理了5000多万字的农史资料,出版了《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稻、麦、粮食作物、棉、麻、豆类、油料作物、柑桔等8个专辑。这些专辑的出版,为农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农史工作者检索资料提供了方便,深受国内外学者的好评。另外,还先后创办了《农业遗产研究集刊》和《农史研究集刊》,这是中国农史学科最早的学术刊物,对当时交流学术研究成果、推动农史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

  农业遗产研究室归属中国农业科学院建制后,万国鼎与陈恒力共同主持了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农学史《中国农学史》的研究和编撰工作。《中国农学史》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农业科学的起源、农业生产的变革、古代的耕作原理、水利工程技术、土壤分类、作物栽培原理,以及丰产经验等中国农业史上的重大问题,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渊源、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作了深入的研究,该书问世以来,得到国内外农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农史学科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1987年,该书获得农牧渔业部(现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万国鼎在任研究室主任期间,积极组织、推动并亲自参加对古农书的整理和校释工作。全室先后辑释、校释、校刊、校注了10多种古农书,有《汜胜之书辑释》、《齐民要术校释》、《四民月令辑释》、《四时纂要校释》、《农政全书校刊》、《补农书校释》、《农桑经校注》、《陈?农书校注》等,为我国古农书的整理作出了新的贡献,也为我国农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辛勤耕耘成果累累

  万国鼎,一方面重视农史资料的搜集,同时又积极开展农史研究,所以他的成果是多方面的。早在20年代,为了检索资料方便,就以其渊博的知识,坚实的文史基础,先后编写了《新桥字典》、《中西对照历史纪年图表》、《中国历史纪年表》等工具书,其中《中国历史纪年表》一书,直到现在还在广泛应用,并受到学术界的好评。

  30年代初,他又翻译出版了美国人格刺斯编著的《欧美农业史》一书,这是中国首次介绍欧美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对中国人重视自己国家农业的历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他在资源委员会任职期间,曾对江苏省句容县进行了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的调查,并对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等省进行了一般性的农业资源和农业行政考察。收集了许多有关土地田赋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并撰写了《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

  对于中国农业的历史,万国鼎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既作综合的研究,也作专题的研究,且都取得卓越的成就,先后发表了许多论文和专著。在30年代、40年代,他发表了《传统农本主义》、《农史随笔》、《殷代农业》、《商民族之农业》、《蚕业史》、《中国田制史》、《古农书概论》、《农桑撮要考略》等论著,受到农学界和史学界的好评,其中《中国田制史》一书,是一本系统阐述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的专著,在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当时知名的中国地政专家。

  50―60年代,万国鼎又发表了《论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从古代农书记载着我国农作制的演变》、《茶书总目提要》、《区田法的研究》、《耦耕考》、《唐尺考》、《‘吕氏春秋’的性质及其在农学史上的价值》、《秦汉度量衡亩考》等多篇论文,特别是《区田法的研究》和《秦汉度量衡亩考》,至今仍不失其学术上的价值。此外,又编写了《汜胜之书辑释》和《陈?农书校注》。《汜胜之书》为西汉时期的重要农书,它记载了2000多年前我国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农业生产和生产技术的状况,篇幅虽然不多,内容却相当丰富,但原书早已散失,资料散见于诸多古籍。为使后人能了解和研究西汉农业历史,万国鼎在资料不全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地搜集资料,经过考证、注释等大量工作,终于辑佚成功。同时又将原书的古文译成白话,并在每篇的后面,用现代科学知识分析解说,这样,把一般不易看懂的《汜胜之书》,一变而成了通俗易懂的读物。《陈?农书》是继《齐民要术》之后的又一本综合性农书,该书简明扼要,密切联系生产实际,书中说到的“地力常新”和“用粪犹用药”等观点,都是中国传统农学中的精华。万国鼎本着对农业技术的熟悉,以及对古农书中的专用术语的深刻理解,对《陈?农书》的校注,语言精练,通俗易懂,颇受读者欢迎。

  万国鼎,几十年来,辛勤耕耘,硕果累累,先后出版专著10部,撰写论文130多篇,其中正式发表的有78篇,可谓是著作等身。他的专著和论文,史料丰富、考据翔实,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注重。

严于律已宽厚待人

  万国鼎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的品德,也是为人乐道的。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进行工资调整,由于长时间工资未动,再加原来工资都较低,很希望自己能增加工资,但由于有一定的限额,不可能普遍都加,万国鼎为了减少矛盾,有利于工调工作的开展,就主动提出把加给自己的一级工资让给别人。另外,该室有一位从外地调来的同志,一直未能转正,后来又要下放,一家人两地生活有困难,万国鼎就从自己的工资中,每月拿出40元,帮助他们,自己却过着俭朴的生活。他不仅生活上乐于助人,在业务上也很少计较个人得失。为了搞好《齐民要术》一书的校释,他把自己通过多方努力搜集的乾、嘉以来许多学者对《齐民要术》进行校勘、整理,世所罕见的珍藏稿本,全部交给《齐民要术》的校释者,对“齐民要术”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还十分关心青年人的业务成长,万国鼎对青年人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热情具体的帮助,从怎样选择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怎样收集研究分析运用资料,怎样撰写论文等,到逐字逐句修改论文,都十分认真。他既是年轻人的好领导,又是青年人的好导师,当年万国鼎亲自培养的年轻人,而今都已成为我国农史研究战线上的专家教授了。

  万国鼎毕生献身于中国农史研究和农业古籍整理的事业,他一生锲而不舍,学而不厌,知识渊博,学风严谨,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他的人品和治学精神,至今人们仍在深深地怀念之中。

  (作者:叶依能)

简历

  1897年12月26日 出生于江苏武进县小新桥乡。

  1920年 毕业于金陵大学农科。

  1921年 任上海美国丝商生丝检验所技师。

  1922年 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

  1924年 任金陵大学农业图书研究部主任。

  1932年 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专员,金陵大学兼任教授。

  1937年 任国立政治大学教授、地政系主任。

  1951年 任河南省农林厅农教处和计划室专员。

  1953年 任河南农学院农学系教授。

  1954年 任南京农学院农经系教授、农史组主任。

  1955年 任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主任。

  1963年11月25日 病故于江苏南京。

主要论著

  1 万国鼎.改进我国蚕业当议.1920年1月.

  2 万国鼎.说蚁.科学5(7),1920年7月.

  3 万国鼎.机会世界.科学5(12),1920年12月.

  4 万国鼎.我国蚕业概况.商务印书馆,1921年.

  5 万国鼎.蚕业史.中华农学会会报(蚕业),1921年3月.

  6 万国鼎.蚕业考.中华农学会会报(蚕业),1921年.

  7 万国鼎.中国蚕业书籍考.农林新报,1924年9月10期.

  8 万国鼎.新桥字典.中华书局,1926年.

  9 万国鼎.农业书版解题.农林新报,1926年138期.

  10 万国鼎.泽?农书解题.农林新报,1926年5月.

  11 万国鼎.中西对照历史纪年图表.商务印书馆,1927年.

  12 万国鼎.土地改良法.商务印书馆,1928年.

  13 万国鼎.古今图书集成考略.商务印书馆,1928年2卷2期.

  14 万国鼎.古农书概论.农林新报(63),1928年133期.

  15 万国鼎.《齐民要术》解题.“图书馆学”季刊,1928年2卷3期.

  16 万国鼎.金陵大学图书馆中文地理书目.金陵学报,1929年.

  17 万国鼎.殷代农业.金陵光,1930年16卷2期.

  18 万国鼎.商民族之农业.金陵光,1930年17卷1期.

  19 万国鼎.中国之榨蚕业.农矿公报24,1930年5月.

  20 万国鼎.王祯农书考略.图书馆学季刊,1930年4卷2期.

  21 万国鼎.农书考略.图书馆学季刊,1930年4卷3―4卷.

  22 万国鼎.传统农本主义.农业周报,1931年1卷1期.

  23 万国鼎.农桑撮要解题.图书馆特刊,1931年3月.

  24 万国鼎.农桑撮要考略.图书馆特刊,1931年5卷2期.

  25 万国鼎.茶书二十九种题记.图书馆学季刊,1931年5卷2期.

  26 万国鼎.农史随笔.金陵学报,1932年2卷2期.

  27 万国鼎.金陵图书馆方志目.金陵学报,1933年.

  28 万国鼎.中国田制史.商务印书馆,1933年.

  29 万国鼎.南京市旗地问题.正中书局,1934年.

  30 万国鼎.《汜胜之书辑释》.农业出版社,1952年.

  31 万国鼎.贾思勰与《齐民要术》.光明日报,1955年4月15日.

  32 万国鼎.汜胜之和他的著作《汜胜之书》.光明日报,1955年3月28日 .

  33 万国鼎.《齐民要术》所记载的农业技术及其在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地位.南京农学院学报,1956年.

  34 万国鼎.论《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历史研究》,1956年1期.

  35 万国鼎.中国历史纪年表.商务印书馆,1956年.

  36 万国鼎.我国二千三百年前对等距密植全苗的理论与方法.农业学报,1956年8期.

  37 万国鼎.中国古代对于土壤种类及其分布的知识.南京农学院学报,1956年1期.

  38 万国鼎.祖国丰富的农学遗产.人民日报,1956年8月4日.

  39 万国鼎.《汜胜之书》的整理和分析,兼和石声汉先生商榷.南京农院学报,1957年2期.

  40 万国鼎.茶书总目提要.《农业遗产研究集刊》,1958年.

  41 万国鼎.区田法的研究.《农业遗产研究集刊》,1958年.

  42 万国鼎.八字宪法的历史根源.农业学报,1959年5期.

  43 万国鼎.耦耕考.《农史研究集刊》,1959年.

  44 万国鼎.唐尺考.《农史研究集刊》,1959年.

  45 万国鼎.吕氏春秋的性质及其在农学上的价值.《农史研究集刊》,1959年.

  46 万国鼎.秦汉度量衡亩考.《农史研究集刊》,1959年.

  47 万国鼎.《中国农学史》.科学出版社,1959年.

  48 万国鼎.《五谷史话》.中华书局,1961年4月.

  49 万国鼎.《王祯农书》.中华书局,1962年4月.

  50 万国鼎.中国玉米小史.作物学报,1962年1卷2期.

  51 万国鼎.吕氏春秋中的农学.中国农报,1962年1期.

  52 万国鼎.农史文献中所见的农作制.中国农报,1962年2期.

  53 万国鼎.《汜胜之书》.中国农报,1962年2期.

  54 万国鼎.吕氏春秋.中国农报,1962年2期.

  55 万国鼎.崔?《四民月令》.中国农报,1962年3期.

  56 万国鼎.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农报,1962年4期.

  57 万国鼎.韩鄂《四时纂要》.中国农报,1962年5期.

  58 万国鼎.陈?《农书》.中国农报,1962年6期.

  59 万国鼎.花生史话.中国农报,1962年.

  60 万国鼎.元司农司《农桑辑要》.中国农报,1962年7期.

  61 万国鼎.申论稷是谷子.中国农报,1962年7期.

  62 万国鼎.王祯《农书》.中国农报,1962年8期.

  63 万国鼎.鲁明善《农桑撮要》.中国农报,1962年9期.

  64 万国鼎.俞贞木《种树书》.中国农报,1962年10期.

  65 万国鼎.邝?《便民备纂》.中国农报,1962年11期.

  66 万国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农报,1962年12期.

  67 万国鼎.从古代农书记载看我国农作制的一些演变.河北日报,1962年2月.

  68 万国鼎.五谷起源.大公报,1962年4月8日.

  69 万国鼎.大麦、小麦史话.大公报,1962年4月17日

  70 万国鼎.水稻史话.大公报,1962年4月22日.

  71 万国鼎.五谷是什么?大公报,1962年4月.

  72 万国鼎.谷子史话.大公报,1962年4月.

  73 万国鼎.玉米史话.大公报,1962年4月.

  74 万国鼎.高粱史话.大公报,1962年5月.

  75 万国鼎.马铃薯史话.大公报,1962年5月.

  76 万国鼎.《陈?农书》评价.图书馆学季刊,1963年3期.

  77 万国鼎.《王祯农业》的版本.图书馆学季刊,1963年3期.

  78 万国鼎.《陈?农书校注》.农业出版社,196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