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是流动资产吗:庞明:太极拳系列讲座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22:49
庞明:太极拳系列讲座之二(2009-12-08 10:40:20) 标签:文化 分类:太极拳

  怎么把气入到脊里边?怎么主宰于腰?那就要松腰。练三心并站庄能松腰,练蹲墙也能松腰,但我们在讲蹲墙时没有全面讲。因为当时强调不练下田,只练中上二田,所以只是一般讲了松腰,也讲了一些太极拳里要求的“命意源头在腰隙”,但并没有非常细致地强调往命门去松。现在看来,通过练太极拳来弥补我们的不足是非常必要的。“命意源头在腰隙”,命和气都从腰那儿产生。要先把腰松了,同时把气收敛到腰上。下面给大家专门讲这个问题。

  松腰的位置一般指从第一腰椎到第三(或第四)腰椎,关键是第二腰椎下的命门(其上是悬枢穴,悬枢穴两边是三焦俞)。脊髓到第一腰椎就变成马尾神经了。我们松腰时要把命门松开,让它自己会前后动,还得会(配合腹部回缩)从那儿往里收气。小肠里边肠系膜那儿有很多属于食物的气,腹部往回一缩,就把后天的食物之气和先天的混元神室的气场混化成带有全身的生命信息的气。松腰、气敛入脊还包括把脊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的功能都强化起来,使脊柱不仅会前后动,还会转着动。松腰能真正起到强化周身气的作用。

  怎么练松腰?一是躺着练,二是坐着练,三是站着练。站着练就是练三心并站庄和蹲墙。今天主要讲坐着练。

  坐功之前先练叩齿、搅舌等基本功。先叩门齿九次,然后依次叩左齿、右齿各九次,再叩门齿九次,这样把精神集中起来。接着舌头圈着牙齿正转三圈,再反转三圈,再在牙齿外面正、反各转三圈,这同样是为了集中精神。身体不一定要求笔挺,越自然越好,松松垮垮地一呆,就好象骨头被剔去了一样。腿要伸直,两个膝盖往一块并。两手捂在膝盖上。肩按松肩空腋的要求放松,一放松,就往下沉。

  按要求坐好后,放松形体,集中精神。精神集中到哪?集中到命门穴以至于命门穴前面椎管里的脊髓,命门穴那里好象是一个气球。然后肚脐往命门那儿缩,越使劲越好;会阴部的肌肉使劲往命门那儿缩;大腿的股四头肌和胯骨折窝的那块也要往命门那儿收;尾骨、骶骨往后突(会阴往上一提,肚脐往后一缩,它那儿就往后突了),命门往后突;膈肌最下点靠近第一腰椎下缘,吸气时膈膜下降往命门那儿挤,肚子不要鼓起来。吸气时以上几个动作同时进行,呼气时各部位都放松。吸气时腰往后弓,身体自然放松往下落,呼气时身体自然恢复原位。就这么反复练,练一段后,可以用手扳一扳脚。你们可以给自己规定一下,每做36个呼吸或49 个呼吸就扳一扳脚,头也往前够。但拔脚的时候要注意两膝不要往外分。呼吸的同时还要注意发音,即把五元庄中肾的发音变一变,吸气时发 “yu-en-” (云),呼气时发“yi-e-ng-”(英)。发音时不要出声音,要默念,音要长。发 “yu-en-”时就象地气上升,通过会阴上提把地气升到命门。 “yu”和“en”这两个音不要同时发出来,先发“yu”再转为“en”,发 “en”时还要有“yu”的口型。发“yi-e-ng-”也同样如此,而且最后要保持三个音节的口型。

  吸气时发 “yu-en-”,同时膈膜下降,会阴上提,肚脐回缩,股四头肌收缩,膝盖往回带;呼气时发“yi-e-ng-”,同时身体各部自然放松复原。就这么反复练,一般每次练习不得少于两个钟头。

  反复这么练习,慢慢气会进入脊柱里边(实际上是脊髓里边),腰就松开了。当气进去时,腰那儿会有特殊的感觉,有个别人腰那儿可能会响一下。再有,就反复发这两个音,慢慢周身都会放松,胳膊、肩膀、肋骨都发沉,往下坠,有时一喘气肋骨还痛。就这么点小玩意,事儿还挺多。一开始腰酸,胯骨也酸,难受极了。这就是练毅力,练定力,看你能不能坚持。这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功夫,真好好练,真出功夫。

  就这么简单的一个坐,非常了不得!这么一坐,太极拳里边所要求的“力由脊发”、“气贴于脊”、“腰要松”、“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就都有了。就这么简单?对,就这么简单。将来一吸气,会阴上提,胯也会跟着往上缩,肩往下放松,好了,肩和胯就形成了一个整体。继续练,一吸气,肘和膝,手和脚,都往命门缩,它们也相合了。内家拳要求的外三合,练拳好多年都体会不到,就练它就能体会到。每天练两个钟头,一般快的一个月就合上了,慢的三个月也能合上。但若不好好练,那就不好说了。

  有了方法,得反复练习,认真体会。会阴使劲收缩有什么体会,放松了有什么体会?腿伸直了,用意念往回一缩有什么体会,用肌肉一缩有什么体会?要用不同办法来体会它。这样练的就是《心会歌》中讲的“腰为第一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把丹田气收到腰,再通过腰形于四肢。从太极拳到太极功就练它就够了。《心会歌》不知是谁写的,我一直没查到它的出处。它讲得太好了!所谓“心会”,就是用心来领会。“腰为第一主宰,喉头为第二主宰,心意为第三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指掌为第二宾辅,足为第三宾辅”,我们讲的松腰法能解决第一主宰和第一宾辅的问题。第二主宰和第二宾辅现在讲了没意义。第三主宰那就更谈不上了。你一定要把第一主宰当作宝贝来练,它是练功夫最最根本的基础,你练了它之后从外在的形体到内在的气机都会发生变化。认真练习第一主宰,身体放松到一定程度,它自己会慢慢直起来,这时呼吸也会变得深细匀长,喘气好象在命门那儿跟葫芦一样呼呼地开合,它会自己开合。

  再就是躺着练。等你练完坐功,要睡觉了,平躺,放松。一般人躺着的时候腰椎会往上弓起来,下面空看。我们要用意念放松腰椎,尾闾往前扣,往上翘,两胯往上收,让腰椎慢慢往下塌,往后突出去。把姿势调整好后,两手指背靠在一起,中指点在气海穴(肚脐下1﹒5寸)上。吸气时往腰那里放松,手斜着往上摁(或者先直着向下压),呼气时手抬起来。一般做81个呼吸,呼吸时不用发音。然后指根慢慢转动,先逆时针转,再顺时针转。练完后两手放到体侧,安安静静地想着命门,吸气时气往那儿聚。下压时一般会感受到腹主动脉“嘣嘣”直跳。如果往下压时感觉里边疼痛,说明你里边还有湿气和寒气,身体还不够健康。等你压着不疼了,里边气就足了,好通了。这点也能衡量气充足与否。有的人肚皮很软,一压能摸着骨头了,说明丹田气不足。反复练习,腹部慢慢会变得有弹性。这都是很简单、很随便就能练出功夫的方法。

  再有就是练蹲墙。练蹲墙和练坐功它们的意念活动是一样的:吸气时发“云”字音,肚脐往回缩,膈膜往命门落,会阴往上提;呼气时发“英”字音,各部位松开还原。至于是蹲的时候吸气,还是起的时候吸气,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你可以自己摸索。一般起时吸气可能好做一点。

  往命门一吸气,慢慢有感觉了,然后你就老想着命门,慢慢就成了“命意源头在腰隙”,命和意(气和意念)都集中到命门了。这既是“命意源头在腰隙”,又是“气贴于脊”。等我们会注意命门前面了,还要注意命门后面,从外面往命门收,再加上尾闾、长强往命门收,玉枕也往命门收,这样就成了球形往里收了。先从形体上这么做,等你做熟了,很自然了,就可以把形体放开,脑子里空空荡荡。脑子一空,丹田里边也就空空荡荡,气就足了。那时候再聚天河之气往命门(不是头里)放就好放了。

  这既练意志力、定力和安静,又练气,当时为什么没讲它呢?因为古人练功对外面的混元气注重不够,所以我们需要快点把外界混元气利用起来。而且我练功感觉混元窍开合收气挺好,我就忘了自己练了好几十年功,自己收气这么好,别人收气也这么好吗?这就有点主观性。应该说这样练功收气也能行,因为好多辅导员老师也治了很多病嘛!但想真正往高层次走,内在的基础不够不行。所以要全面提高我们的身心素质,还得从基础功练起来,直接走混元窍还不够。这次给大家讲“命意源头在腰隙”,把先天的根本窍打开,把内在的精气充起来,里边有本钱,再吸收外边的气就容易多了。不能说我们前些年搞的不好,我们是想再好点!将来还有好的没有?我可以告诉大家,肯定还有好的。将来一旦揭示了气的本质,就要从意识上来讲述人体的经络、穴位。虽然现在研究经络有了一些成果,但对经络到底是什么并不清楚。将来我们研究生命科学,得建立起智能功的经络学和经穴学。为什么现在不教?现在很多人对经穴还感觉不到。智能功是混元的,要把古人很多正统功法中的好东西继承下来,把古人的这个东西丢了还行?

  以前我光拼命练功,这些年和以前不一样了,只顾教功、写书,弄得头昏脑涨的。一般地练练功好练,要有点发明创造,不下功夫行吗?只在日常生活当中练功,比如太累了,讲课前先组个场,那样练功还能创点新东西?还能研究更高深的?那样只能保持自己这条小命不瘪。好多东西古人并没有。象刚才讲的直腿坐松腰法老师就没教过,老师教过站庄松腰。自己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摸索出一套东西。有的经过老师认可,有的没有。自己感觉着了,也就不用老师认可了。

  一旦把腰松了,气机变化非常快,身体素质也会迅速提高。我们现在练太极拳只是活动活动筋骨,腰松开后再练太极拳就有意义了。你们一定要抓紧时间练它。中午少睡点觉,哪怕坐上半个钟头也行,晚上再坐上两个钟头。放假以后就是吃饭、睡觉、坐,这么坐两个月,有的能过小关,有的可能通过中关。腰松开以后,气往脊骨里边走,甚至在脊骨前边走,脊骨里边的气会和四肢连起来,意念一动,四肢当中一个气会往回走,这种情形近似中脉的影子。可同学们坐坐就烦了,觉得除了酸和难受,没别的东西!没什么意思!

我们原本打算按捧气贯顶、形神庄、五元庄、中脉混元的顺序一步步地往上走。现在不教中脉,先从基础上搞起来。等同学们过了这一关之后,我们再讲怎么充实五脏六腑,怎么定神。这和我们前边搞的不矛盾,但更简单扼要一些。现在练太极拳先打个腰的基础。如果有的同学腰松得很好了,我再个别讲喉头是第二主宰。当然那还是搞形体。练功浅只到意识,深层才能变于形体。光在意识上是干慧,可以有功能,能查病、遥感,但形体还没有充实起来。所以《心会歌》中的“三个主宰” 直接关系到术、功、道。(武学上讲术、功、道,传统气功是直接修道。)

  刚才听说有的同学坐两个钟头没感觉,我觉得那绝对不可能。如果你身体素质好,里面应该有气通的感觉;如果你身体素质不够好,里面也应该有酸痛的感觉。什么感觉都没有,说明姿势不对。有的可能坐着稀里糊涂睡着了。你只要坐对了,就一定会有感觉。坐的时候不一定端身正坐,上身要放松,但是腿不能松着,要伸直。两腿伸直,脚尖微微翘起,再把腿抻一抻,这样坐两个钟头,身体里面从腿到腰,甚至到肩和后头,肯定会有一些特殊的感受。而且吸气的时候,大腿根、股四头肌要微微收缩。因为会阴一收缩,小腹部下面和大腿根这块也会有点收缩。我们平时没有做这样的动作,就这样反复练两个钟头,也会有点不舒服的感觉,或者里面出现热的感觉,也有个别人出现凉的感觉。

  我们这些年练智能功,虽说是内、外气合练,但着重把外气收归己有,使外界的混元气为我所用。通过意识把外气收到身体里面,再通过形体运动使周身的混元气起作用,从而把外气化为自己的混元气。这些年我们通过实践证明这种练法很好,治病见效快,搞实验效果也不错。相对于古人的以及一般的功法而言,这是一个捷径。我们要想更快地提高身心素质,还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所以我们这次教太极拳,借助力贴于脊,松腰把命门内窍打开。

  传统气功一般不是打命门内窍,而是打会阴。如道家正宗丹道功从下丹田练起,打开阴跷库,然后走任督二脉循环。而且小周天那个督脉走的不是外面,而是走的脊柱里面,这样就把我们先天气的信息量直接通过督脉上升到头部。头里面藏神,生殖系统阴跷库这儿藏阴精。精气是物质性的先天混元气,全息性比较强,意识里面神的全息性比较强,神和精气结合到一起,就把人的全息性强化起来。所以一般道家丹道功要打开阴跷库这个内窍。但是那样打有很多困难,道家练丹派那样练成功的也很少。为什么呢?如果我们练已筑基的功夫不纯,意识的稳定性不够,精气一充足就可以化成后天浊精,全息的气凝固成有形物质,就散了。说后天的精是浊精,但过去练功为什么又那么看重精?因为精是无形的先天混元气众多的信息变成的有形物质,精丢了,先天混元气也就流矢了。

  传统丹道功讲了很多功法,但不直接讲功诀。明朝之后出的《伍柳仙宗》已经写得很详细,而民国初年的赵避尘写的《性命法诀明指》则更系统、更详细,但是成功者非常少。赵避尘说要度八百弟子,可他的弟子们哪个修成了?采小药结小丹,采大药结大丹,然后出阳神,然后再怎么怎么……他都讲得很清楚啊。还不要说他的弟子们,他自己也没修成嘛!东北有个赵大法师,不知道是不是他哥哥,看来已经修到一定程度,但还没修到最后一步。什么道理呢?并不是懂得了方法就解决了问题,关键在于意识修炼,也叫练己筑基。过去讲,未炼还丹先练己。练己筑基不纯,得了丹诀也解决不了问题。说句不客气话,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往高层次练。这句话不是说哪个人不能练,是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意志非常坚定,不为各种影响和刺激所动。你若做不到这一点,知道了方法也没用。所以过去老师经常出各种难题为难徒弟,一年二年甚至十年八年不教口诀,磨徒弟的性子。磨性子就是练己筑基,练意志力。没有意志力,练功就不能坚持到底。有的人下定了决心,可一碰上事马上就变了样。所以练意志得从事上练,心不动,我定下了要干什么,我必须干。

  赵避尘的《性命法诀明指》写得很清楚,但他的弟子们并没有练成。因为下丹田的气习惯于往下走,它一充足,就会自发地生精;一变成精,就可以通过生殖器官往外跑。智能功一开始不练下丹田,直接练中、上二田,也是为了解决这个弊病。人体混元气有躯体混元气,脏真混元气,意元体混元气。我们智能功通过意识加工来形成全息的混元气,直接用外面的混元气来充养身体的混元气,这样有它不足的地方,所以,我们要打开命门窍。古人没谈到过命门内窍。过去练周天功的经脉周天,大周天通了之后,要打开玄牝之门,这似乎是命门内窍,但又不是它。命门这个位置被古人称为混元神室,我们的生殖器官在胎儿期就处于那个位置,所以命门内窍同样有先天混元气的气场。这个内窍被打开后,肠胃里面食物的混元气会受到命门内窍先天混元气更好的混化,而且被直接送到脊柱、神经里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内容。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吸取外界混元气的基础,等我们把这个内窍打开了,还要再进一步打开外窍。【五元庄第二节的开三关(天关、人关、地关)就是开几个大的外窍。】

  现在同学们要努力练通这个内窍。集中精神认真地发音,把呼吸放得深细匀长,每十个呼吸为一组,你数着数,神不跑。这么练一定会有内气的感觉。即使没什么感觉,精神不跑坐几个钟头也很好。腰松了之后,不仅脊椎会松开,腰两侧的肌肉、两个腰眼、腰椎和骶椎的连接部分也会松开,整个背部的肌肉、肌腱、韧带也会象冰融化一样松开。将来腰怎么算开了?最简单的一个标志:你站着吸气时,肚脐和命门能同时向外胀出去,腰椎会往后突出去,突得越大越好,呼气时腰椎又回来。腰放松后,你还要继续坐,要把它作为基本功,只是每次不用坐那么长时间。八段锦中有些关于头部的功法,如果腰放松了再练它,那就非常有意义了。

  练太极拳也好,练气功也好,主要是练气。除了专心致志地练坐功、站庄、蹲墙之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多练练气八法里面的抻气法和拉气法。这两法我们都练过,一个练的是内气,一个练的是外气。拉气时你们看气看得清不清楚?能看到多大范围?抻气时里面的气怎么动弹,有什么感受?拉气时手上有什么感觉,气进去有什么感觉?这个感觉和抻气的感觉有什么不同?这些都应该认真去体会。拉气、抻气时看周围这个气与平时是否一样?你抻气很舒服的时候再拉拉气,看看怎么样?要认真灵活地体会身体内、外气的运动流行。有的同学随着音乐抻得特别快,那么快就好吗?要慢,要体会,动得很小,体会里面气的变化。慢动什么感觉,快动什么感觉?怎么动手上的气感大,对周围的气影响范围大?形体一动,内气动了,看外面的气动了没有?同学们应该积极主动地、举一反三地反复去想它。练八卦拳的眼镜程为什么底盘功夫好?眼镜程磨眼镜片时不坐凳子,蹲着磨,有时还单腿蹲着。煤马、眼镜程、麻花尹、翠花刘都有自己的职业,怎么去练功?抽时间去反复体会、琢磨。我们现在讲得非常细,可讲细了以后,同学们自己不去想了。因为自己想出的和你听别人讲的这两种情况,内里面意识动得不一样。你自己想对了,“噢,原来如此”,马上有个内在的感受。我给你讲,你听了以后想:是这么回事么?好了,你里面把门关上了。所以过去的老师不细讲,就告诉你怎么做。

  这几种松腰法中,坐功是关键功;躺功是辅助功;蹲墙如果加上呼吸,效果也可以,但是它对后面太阳膀胱经所在的肌肉、肌腱拉得不够。练直腿坐功时就腿那儿绷点劲,别处都要放松,象没骨头那样缩着。这么缩着肩有点发沉,注意腋窝要空松,头可以低着,脖子往后挺一挺。命门以下一定要往后突。小腹往回收缩一压,命门就往后突。一开始上身越放松越好,你越放松,命门那儿越往后突。如果你有了基础,腰就多往前弯点。但要注意,好多人把躯干都贴到腿上了,那是把胯关节松开了,腰那儿没动,还是直的。命门以下要象俯身躬腰一样往后突,这样去够脚,若腰弯的幅度大,手可以搬着脚心。一般武术练腰时都是一下子弯下去的,没能抻着腰,只有象我们俯身拱腰那样一节一节下去才能把脊柱抻开。等你将来腰松开了,可以在吸气时,意想气从脊神经根、脊柱两边的交感神经链往里面进。现在别那样做,还是先集中精力把腰弓出去。你站着呼吸时腰能比较自如地突出去、缩回来,腰就开始松了,你再练转腰涮胯,就和以前的感受不一样了。这样,我们练太极拳和练气功的基本功就统一了。

  为了能更好地把基本功和太极拳结合起来,这里我再把另外一本太极拳经典著作

  ——《太极拳论》讲一讲。一般拳书认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论述推手的,对此我是不大赞同的。《太极拳论》后面还有《打手歌》呢,《打手歌》是论述推手的。传说武禹襄之兄武澄清在舞阳县的一个盐店里发现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以后武禹襄把它传给了外甥李亦畲。在武禹襄传的太极拳谱里,有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架、十三势行工歌、身法、刀法、枪法、打手歌、打手要言,等等。我反复推敲,认为李亦畲拳谱里那非常奥秘的几个字——敷、盖、对、吞,最初也应该出自于王宗岳。王宗岳的这些东西既指导太极拳,也指导推手。在李亦畲的拳谱里面是这样写的: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这里有“拳”有“论”,那个拳谱归太极拳,而这些“论”包括《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工歌》等,里面既指导推手也指导练功。现在一般从推手上解释它。顾留馨的《太极拳术》也是把《太极拳论》作推手来解释的。你要细想,太极拳的推手和练太极拳应该是基本一致的。如果它是太极拳推手的指导思想,就一定是练功的指导思想。因为武术与体育、气功的不同点,就在于它有技击作用。要明白每个姿式是干什么的,而且要用意识想。“练时身旁若有人,临敌身旁若无人”,练时身旁好象有个人,我是打这个人的,一对敌身旁好象没人一样。临敌时你一注意这个人,力、气、意就不够了,拳力发不出去。敌人站在那儿,对你来说就象没人一样,你一拳打出老远,这一拳的力才能发出去。练拳时身旁象有人,一个进步搬拦捶,一搬一拦,把对方打出去;搭上手了,手一翻,一采,马上来个捋劲……这样练拳本身就是对手。太极拳对手就是推手。每练一招一式都要想到这一招是怎么来的,要破他哪一招,我主动打他用什么招,是连化带打,还是主动地打……得有这么多意念,就跟临敌一样。所以说《太极拳论》既是解释推手的理论,也是指导练太极拳的理论。

  《太极拳论》是太极拳的经典著作,太极拳这一名称是从这儿开始的,以太极理论作指导也是从这儿开始的。它里面有理有用。我就从拳术上少讲点儿,从功上多讲点。因为我并不希望同学们练了太极拳以后到外面搞推手去,我们还是搞养生太极。推手里面还有很多具体的手法,我练太极拳时就不喜欢练这个东西,所以也讲不好它。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一般讲“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它不这么讲,而是先提太极。太极是由无极生的,太极又生出阴阳,是阴阳之母。一个生它的,一个所生的,一下三辈都来了。一开始从理上明了,自然界中无极生太极,无极混混沌沌,生出太极,太极是又一个层次的物质,可是万物生出以后,它就变成万物的太极了——一物一太极。一个整体的物里面有形、气、质这么三个要素。在无极物里面一般叫作形、气、质,在动物和人里面,形就叫精,质就叫神,精、气、神就是从太极演化过来的。形(精)和神为一阴一阳,气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按智能功的讲法,气能化成有形之物。形、气、质就相当于质量、能量、信息,它是由一种简单物质变化而来的,是一个整体性的东西。随着一个整体的形成,一个具体事物产生了,它里面本身还有一个整体的气,有形的形(或精)和无形的神、气这三者是个统一的整体。把它统一起来,这叫太极。所以,从哲学联系到人体生命活动就这么简单。这是从气化理论来讲的。如果再说具体一点,太极不是一下生成万事万物的,而是通过阴和阳两个因素来生成的。太极能生成阴阳,动则为阳,静则为阴。太极是不分动静的,往动上走称为阳,往静上走称为阴。这是从哲学上物质变化的角度来讲的,落实到具体事上,从太极拳术的角度怎么讲呢?

  练拳和日常生活不一样。日常生活是个自然的生命活动,练拳要进入拳的境界,要改变生命活动,把乱七八糟的思想一停,往那儿一站,放松了,什么都不想,这就是无极。“我要练功了”,脑子里这么一动,体内的气就按照练功的要求往周身敷布,里面敷布的那个气就叫太极。传统功门太极派则认为静立(或坐)浑浑沦沦状态叫无极,静极生动,可以是内气动,也可以是形动(相当于自发功),叫“开太极”。练功时得有练功的状态,练功到一定程度,一进入练功状态,全身气就都充起来了。里面那个气随意念一动弹,动的那个心叫太极,这个气也叫太极。里面那个心是神意,外面这个气是随神意变的。形体里边无形无象的气一充起来,就有了动静,比如一条腿一动,就出现阴阳了,这是练功的阴阳。关于“太极生阴阳”,在不同的物质层次中有不同的说法。哲学有哲学的讲法,练功有练功的讲法。练智能功一开始周身放松,安安静静默念八句口诀。“顶天立地,形松意充”,把形体放松,把日常生活中的那些思想都抛出去。“外敬内静,心澄貌恭;一念不起,神注太空”一神注太空,一切都空空荡荡了。这就相当于无极,让你从日常生活中进入到练功状态,什么都不想,恍恍惚惚。“神意照体,周身融融”,开始练功了,里面就从无极生太极了。所以,我们这个口诀就是从不练功状态进入练功状态。这同样是从后天的万事万物进入先天的什么都没有,从有进入太极,从太极进入无极,然后从无极又进入练功的这种太极,再产生出阴阳。所以着重在太极上。练功时阴阳往一块合成一个整体,进入整体性就是太极,一分出有分别,有动静,有伸缩,有开合、出入,这就称为阴阳。你练功了,往那儿一呆——无极,一要动——太极,真有动了,动则为阳,静则为阴,这是阴阳。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是个整体,一动就分出两边,有动的,有不动的。阴阳里有这些规律。阴阳是互相对立的,又是互相依赖的。阳进阴退,阴进阳退,阴阳消长,阴阳还可以互相转化。这些都是阴阳的规律,我们在练功时也是在运用这些规律。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你该动的时候就要动,一动分成两个,有动有静,一合又合成一个整的。一合就是太极,一分就是阴阳。合与分都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按照要求正合度。身形要合度,象什么周身中正,提顶调裆,含胸拔背,每个动作的姿势,等等;呼吸要合度,要符合呼吸的要求;动作要合法,动作得按照要求的路线走;更重要的是神和气得合度。“无过不及”就是合度,要从这么几个方面去合度去才行。我们在讲智能动功时也是这么讲的。有的人练功有了不舒服的感觉,是出偏了呢,还是练功反应呢?你要查这些方面,看有没有过和不及,是做过了,还是做得不够。自己做的时候要查自己的每个动作,如果还能查里面气的运行变化,那就更进一步了。

  “随屈就伸”,一般解释是:练推手时,他推你,你就往回缩,他缩你就往前伸。练拳时都是屈伸交替的,没有一拳出去老伸着的,任何一个姿势都要交替变化,承接前一个姿势,然后再变为正在做的姿势,合住以后,再接下一个姿势。所以,姿式里面没别的,就是一个屈伸开合的问题,我们的意念要随着形体的屈伸开合去变化。有的字句从表面上看就是指练推手。其实有些推手的内容同样也可以用练拳来解释,练拳时加上这样的意念即可。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对方来了刚劲,我是柔的,不抗着走。当然柔和软不一样,柔里面带有韧劲。他用刚劲压你,你这儿是个柔劲,走一个弧形把它化了,叫走化。推手是这样,练拳也是这样。在招数里面,这么出手是去掤对方的手,一掤感觉有压力,我手一转要走,要带着对方的手走才行。练拳时得有这种意念。只有练拳时这样做,将来推手时才能这样用,否则拳就白练了,没意义。“我顺人背谓之黏”,别人一刚你就走了,可是你一回手,他就不舒服了,他不舒服就要走了,我不能让他走,就好象狗皮膏药一样黏着他,使他走不了。过去讲粘黏连随,粘一般指力量往上走;黏一般指他往下走,把他黏住;他往回退,我就随着他走;他往前来我就连着走。连和黏是在一块儿的。他要跑,也可以用黏。这几个字的区分不是非常严格。你把他粘住,连在一块了,他想跑跑不了。你在上边可以黏着他,在下面也可以粘住他。他想往上抬,抬不走。他一抬走,他这儿就空了,失中了。你得把你的内力吃进去。练的时候要慢,要体会这些东西。他的手在上面,我抬着它走;他的手在下边,我跟着他走。他一推递过来个手,我跟着他走;我往回一回,带着他走,不让他离开,不丢顶,“粘黏连随不丢顶”嘛。他一跑不能丢开,他一来我能顶上。他一来我慢慢退回来,又不能让他离开,他一走我跟着过去。你也不能用太大的力量压他,没用很大的力量,但他跑不掉,你就把他封住、困住了,越封他就越不得劲,最后把他封死了,使他失中了,你再发劲把他打出去。所以太极拳推人很轻松,有时往下一按,再往外一掷,对方就连蹦带跳出去一、二丈远。把他的劲封住,他就空了,然后定住他,顺着他的劲一走,他来劲越大,他出去的劲就越大,好象皮球碰到墙壁被弹回一样。那是个巧劲。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这句话讲的是你不要离开他。但练拳的时候怎么做?第一你要用意念想,第二腰得松开。腰真正松开之后,形体放松了,往外一发,你能体会到里面这个气在变化流动,你随时想让它停都可以停住。走——停,加劲……随时能控制它。如果我们不先把腰松开,练多年,仍然是手快打手慢,有力打无力,那是用手法打的。可一点力气也没有那也不对,不然就没法解释“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他动得快,你要应得快;他动得慢,你要应得慢。说手快打手慢,他动得快,你应得慢,不就挨打了?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随时会调节这个气。练的时候腰松开,意念跟着形体动,体会这个气,无论是缩也好,屈也好,还是快速伸、放也好,你随时随地都能控制它。练别的拳也是这样,譬如形意拳的练明劲、刚劲、暗劲、柔劲、化劲,要体会里面那个劲的变化。太极拳要求你把腰放松,从腰上来伸缩。你将来会从腰上伸缩了,粘黏连随很快就会,那时就会从腰上来变化。你把架子练熟了,将来一推手,就能知道别人是怎么用劲的。因为你腰会动弹。一般人腰不会动弹,要想使劲就要先蓄劲,一蓄劲腰那儿就使劲,腰那儿一使劲你就感觉到了。你把手一封,就甭管他,他一推自己就被绷出去了,好象碰到弹簧一样。他往回一缩你感觉到了,你就跟进去。他再一弹,他身体就被绷出去了。后面还要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就是先从练自身懂得这个劲了,然后再通过对手懂得对方的劲。如果你自己都不懂得里面的气、意的变化,推手只能是一般的推劲,就感受不到里面那个变化了。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你在推手的时候要有这样的变化,练拳的时候呢?平时练的时候动作是均匀的,等练熟了以后,要快慢相间。一般来说,动作一起,“啪”一开,柔的动作就跟来了,到了顶点,“啪”又一动弹,或是姿式正合适的时候,“啪”一动弹。在练姿式走架子的时候,突然间一个快的,一快马上又收回来,练气的收和发。你只有在走架子的时候这样练,将来推手的时候才能够“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你只会慢慢腾腾练架子,到练推手时就难多了。这里面有个刚和柔,动作的头是刚的,然后柔跟上了,这是刚柔相济。练拳走姿式时要随时变化这个东西。腰不松也可以这么练,腰松了以后才能做到从里面出来,非常自然。所以练走架子要从里面动起来。所以《太极拳论》里面每句话都可以指导练功,怎么会都是推手的理论呢?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变化很多,理是一个,即刚柔相济。把刚和柔连起来,随时随地用意识来支配它。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招数,要明了这个招数是干什么的,再把动作练熟,熟练到一看见目标马上就动,这一整套就来。这就是整体啊。等人家拳打过来,你再想用什么招数来破他,早打上了。一看见,马上自动反应,这才叫招熟。“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招里面就有意识活动,怎么动,怎么走,意识总跟着它。通过练基本功有了腰劲和意识,慢慢就会懂得劲路的变化。懂劲和听劲不能画等号。懂劲比听劲概念更广。懂劲知道劲路怎么发,包括它的发点以及它走行的路线,这都得在练功中来体会。所谓“力发于足,主宰于腰,形于四肢”,这么讲对不对?对!但你坐着发人怎么力发于足?实际上力发于足是说下盘要稳。关键在腰,腰能放松,能主宰了,就能懂得劲怎么变。你一看他的姿式,就知道他劲是怎么走的,意念放在哪儿,那儿是虚,那儿是实,这都叫懂劲。所以懂劲比听劲高明多了。一般人认为懂劲就是听劲。对方来劲了,他那个劲是从哪儿发出来的,力量是在前脚(或后脚)上,还是在两个脚上,身体哪儿用着力,一搭手就能听得清清楚楚。他们管这叫懂劲,其实这只是懂劲的一部分内容。懂劲不仅听对方劲路的大小、方向,还听他发这个劲时里面畅不畅快,有没有滞点。要打就打对方的滞点。你一个气进去打在对方的滞点上,你甭动弹,他自己就动了。要听出他里面的滞点在什么地方上,他不滞还要把他滞住才行,所以说听劲是懂劲的一种应用,诚然,通过听劲的练习又可加深懂劲的层次。要听对方的懂劲,那就需要推手。过去讲,盘架子是知己之功,推手是知彼之功,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能知己,就不能知人。你身体里气还滞着呢,要想把别人听得很清楚,那做不到。你只能听对方有劲没劲,力的方向,听不着他里面的气路变化。你也听不着自己里面的气路。所以懂劲和听劲不能画等号。“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拳里边有招,推手里面也有招,只是比练拳的招活一点儿,如四正手、双掤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其实首先得从练拳上懂劲。腰松开后再练拳,姿势畅快了,气脉畅通了,你自己慢慢体会你在周身中正的时候是什么样,偏了以后是什么样,纠正后是什么样,慢慢多听这些变化。这也是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功夫一层一层地上升了。懂劲也是有层次的。方才我讲,一般光知道自己有力没力,对方有力没力,力的大小、方向,这也叫懂劲。知道力是从哪儿发出来的,有没有滞点,这也叫懂劲。再进一步,他一点劲也不使,就拿个手指头轻轻扶着你,想推你,想直着推,侧面推,想往后退,这么一想你就知道,这也叫懂劲。懂劲最少得分这么几个层次。“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就是这个意思。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这句话本来是“用力久久,豁然贯通”,宋朝的程灏和朱熹都这么讲。怎么才能明了这个理,达到豁然贯通呢?多去思考问题。现在好多练拳术的不知道这个词是从哪儿来的,说这个词讲错了,不是用力,而是用功,用功久久自然贯通。其实“用力久久”这个词不是王宗岳的发明,宋明理学家们在宋朝时就是这么用的。他延续宋朝古人们的用法,意思是反复去用功,要努力去做。用力不是力量的意思,是努力的意思,努力久了就豁然贯通了。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这是练太极拳的根本要求。把百会领起来(要注意是虚领,不是实的),气要下沉到丹田。腹部放松,含胸拔背,这都是帮助气沉丹田的,更重要的是意念。教大家练松腰就是让你气沉丹田。我们讲丹田是宾辅,来辅佐腰为主宰的。气沉丹田不是目的。练拳和练气功不一样。有的气功门派气沉丹田之后用意念来焕发先天气。而练太极拳气沉丹田以后,让气更好地贴于脊,以便于力由脊发,腰为主宰。“不偏不倚”是说用力不能过,无不及,身体不能偏。当然头也不能偏,头一偏,顶不正,身体就偏了。“忽隐忽现”,劲忽大忽小,气忽充忽弱,这些内在的变化都属于忽隐忽现。推手时一摸对方手,有力气,你刚要用力,对方又虚起来了,虚实变化,忽隐忽现。练拳时也要忽隐忽现。气一来、一放,一紧、一松,意念一充、一消,这都是忽隐忽现。一开始我们还是先练招熟和轻灵。我总是先讲深的,后讲浅的,让你先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将来你再从浅处往深处走,从高起点、高层次的理论逐渐过渡到普通练拳上来。要不然,一开始你就着了魔似地练开拳了,到时候就放不开了。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杳是虚无飘渺。推手时对方来了劲,你就不要使劲,要虚。实际练拳也是这样。如搂膝拗步,手打出去了,腿也跟着出去了,上边是实的,你要注意不能全实,否则对方一个顺手牵羊,就把你牵走了。这儿形体是实,意念就要虚,这叫实中有虚。用意念来调节它。所以练拳时也要虚实并用,实不能全实,虚不能全虚。再比如打野马分鬃,一开,当中空了,怎么办?用意念把这个虚弥补上。虚实有形体的虚实、意念的虚实和气机的虚实,这些在《智能气功科学精义》中都讲过。我们以前讲的动功的要求,跟内家拳的要求是一致的。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一般从推手的角度这样解释:他从高处来,你引着他往高处走;他从低处来,你引着他往低处走。这在练拳的时候包括意念和眼睛,因为气随着意念和眼睛走。眼睛集中向上一看,就把气引到高处来了。推手也是一样,搭手发力时,也不用抬头,眼睛往上一看,一发这人就往高处走了。师兄弟之间比划时,一打一撮,往下一压,再往上一送,对方就出去了。若是往下一採,一下把对方打个屁蹲,有时人就受伤了。用拳打也是一样。练形意拳的师兄弟之间比划,是拿平拳打人,打到人身上还挺响,但不伤人。打敌人就不拿平拳打了。拳出去要碰着对方了,这时想往高处打,就突然坐腕,想往低处打,拳就往下斜,对方一挨上里面就受伤了。就相差这一点点,里面就有了很大的变化。眼睛往上一看,力量就往高处去;往下一看,力量就往下去。你平时会这么用了,到时候人家从高处来了,你才能往高处走,从低处来就往低处走,把他的劲引化了,使它没法与你对抗上。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对此,练拳和推手也是一样的。推手时,对方推你,他进,你就往回退,他越来越长够不着你了。一般先神形合,再加上重心往后移,他就够不着你,拿不着你的重心。他一退,你紧跟着他,比他还快,一下子就把他打回去了。一般推手是这样,练拳呢?自己练得很开展,手出去之后还有力气,而且意念直达掌根、手掌、指尖,手要到头了,腰再一长,手还能再出去点。退时只退一点,要从腰那儿退。推手时对上手了,你要回来不是手回来,你手一回来对方就跟进来,吃上劲了。你把腰那儿一放松,就这一点点,他那儿就空了,所谓“引进则空,合即出”。他那儿一空就失中了,他的手要撒开还没撒开时,你才能把他打出去。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用腰带着气去练,才能够慢慢把神和气练得结合起来,神气一结合,人体的动触就敏感了。上次已讲了这个问题,“静中触动动犹静”,你对站庄时自发功的动和练拳时内气的动感觉明显以后,一碰上外面的东西,就能感觉到。再以后不仅外面碰你你能知道,他还没碰上你的时候,空气的压力你就感觉到了。1933年的全国刀术冠军赵振声赵老,4岁时出麻疹得了小罗锅。他因气管炎练智能功,却练好了75年的罗锅,比年轻时还高了三公分。他跟我聊天:“你不知不觉到我旁边,突然砍我,我也会有反应。我那会儿结婚时间不长,就跟我爱人讲:晚上你要给我盖被,先叫我的名,不然,你一盖我就打上你了。你也别摸我,要摸我先叫我名,不然你一摸就打上了。我睡着了,你的手进到半尺之内我会自然打你。”1988年我去长春,一位智能功功友说他的武术老师霍青云因脑出血得了半身不遂,半昏迷了,请我去看看。我就去了。我说:“我给你看看病。”我刚一摸他肚子,他就打上了。(是那只会动的手打上的。)人家也没练松腰。所以不一定练了松腰才行,过去练武术都要练这个敏感度。传说杨建侯把麻雀放在手里,麻雀光是翘膀动,就是飞不了。什么道理呢?因为麻雀往上飞的时候,脚往下使劲,一弹才起得来。他听劲听得非常准,它一使劲,他反应非常灵敏,把劲给消了。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别人不知道我,我却知道你。练拳术有道理,不讲公理。谁有本事谁赢,没有公理。道理需要用到你身上来,功夫不行,怎么讲也不对。用到你身上对,你一碰上他就不对了。他比你功夫高,他就制你;你比他功夫高,你就制他。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英雄——功夫非常高的人,都是由这儿来的。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这种技术旁门很多,虽然各种势子不同,但都是强的打弱的,快的打慢的,有力的打没力的。其实太极拳也是一样,手快的打手慢的,有力的也打无力的。往往都讲:一快降十会,一力降十会。他有五百斤的力气,打你轻而易举。说“四两拨千斤”,可是如果人家有一万斤,你四两还能拨得了吗?所以,拳术家好多话都是辩证的。太极拳以巧劲来破敌,但巧劲也得有劲啊,你没劲打有劲当然不行。现在练太极拳的好多都是病人、老年人,他们本身就没劲,上外边比去,让人一推就摔个跟头。你说自己会化,那就趴到地上“划”地圈去吧!如果你和他功夫一样高,你有招,你可能赢他;你不知道这个招,就麻烦了。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你胳膊这么一立,对方把手往外一压,再这么一别,你就非栽跟头不行,你要不倒胳膊就坏了。过去走江湖的见识多了,姜是老的辣。他刚伸手想这样别,可你拿手这样一弄,他也倒了。所以,都懂招了,就要看功夫了。你光有功夫不会招,一比划,你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就趴在那儿了。你没有力量不行,有力量光用死劲也不行,你还得会巧。太极拳讲巧劲比较多,这个巧都是用圆来化。比如你没多大力气,掤上后,他推你使不上劲,他一放你,你稍稍这么一滚,他就不好使劲了。这不都是圆么?他那个力量就滑走了。你打上个圆东西,力就沿切线跑了。你是个方的,他一打就打上了。太极拳处处讲圆,就不好挨打。但是你这个圆还得有固定点,你要固定不了,别人打你,你不也跑了吗!所以,你这儿气固定好了,你是个圆的,外来力量帮你加大力量,你转动就快了,这就好比推磨一样。如果你自己支不住,一推就倒,你圆管什么事?所以光有巧劲,光会圆、会转还不行,里面还得有个支撑力,还得有力量。练太极拳要练出力量才行。对此拳家都叫劲,其内气和神意以及形相结合的结果。你软软糊糊的,人家手往你身上一放你就瘪了,怎么推你,你怎么失中。你能够撑住,又不僵住,这么转才好转。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四两拨千斤不是靠力胜,而是靠巧劲。七八十岁的老人虽然窜跳不灵,但也能打好些人,所以这不是个快的问题,里面有技巧。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在哪里一立,从百会到会阴一线下垂,比做秤砣(即准,),两臂则为“平”,比平秤杆。静站立时象秤砣一样稳当。秤砣不大,可它能打起千斤。我往这儿一立象秤砣一样,能把你吊起来。“活似车轮”,象转动的车轮一样圆活。车轮一走,它上面的泥都噼哩叭啦地被甩出老远。太极是个球体的圆,圆空法生,有圆有空有法,它才能起变化。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这个“沉”字有多种讲法。“沉”和“重”怎么区别,后世拳家也解释不一。若是推手,对方来一个偏(即一边有力气),你就随着他。他有力气你就柔,就走。若他用力,你也用力,双方都用力,两个人顶上牛了,就滞住了,叫“双重则滞”。推手这么讲,练拳呢?在练拳的时候,沉和重还不完全一样。沉是姿势偏沉,形体姿势一沉,你要随着它,用意念调整它的虚实。“双重则滞”,你两边都同样使力,自己就不好运动了,就不灵活了。所以一般练拳时不让上下、左右、前后都滞住。有的姿势如弓箭步,一开始往前迈,当中两腿都用力,但很快过渡过去。有人认为两腿(或两手)并在一起叫双重,还有人认为力和气(或力和意念)合在一起叫作双重。这两个讲法是不一样的,后者通过意念调整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有好多发力是整劲,全身都得使上劲啊,这就要看意念的灵活度。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练功多年,一推手就被人家制住了。人家用力,他也用力气。他不懂得练虚实变化,没把全身的屈伸进退这个虚实变化悟开。一开始练腰为主宰时,用腰带着身体动。推手时,他就想把你腰劲要到,他才能整了,才能把你打出去。如果推手时你也用腰带着身体动,那正好送给人腰劲了,你还不挨打吗?虽然这是腰为主宰,但也犯了双重的毛病。腰劲是干什么的呢?推手往外发力时,腰劲一整才行。你腰一绷劲就要发人,不发人时腰劲可不能带着,否则比不会练腰的挨打更脆,因为你自己给人送去了腰。咱们96级同学中有个会摔跤的,那年寒假他回来跟我说:“庞老师,我一用腰劲,怎么原来摔不了我的都摔我了?” 我说:“你老带着腰劲还不摔你啊?”对手时就是不能让对方摸着你的腰。一旦摸着你的腰,就摸到你的整体了,就把你打出去了。对手时腰和胸得摘开成两节。肩膀得与腰摘开,上面一动是活的。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知道阴阳。阴阳的内容就比较多了。进退、伸缩、虚实、开合、呼吸,包括神和气,这些都是阴阳变化。对方来阳面(形体的面),你用阴面迎。阴阳能够随时转换。

  “黏即是走,走即是黏。”走就是化。走和黏没分别,走的时候就是黏。你不能空走,得黏着他的劲走,他走你要黏着他,两个合成一个。关键是用意念渗到他身体里面。所以太极拳推手歌里讲:敷、盖、对、吞。这四个字出自武禹襄传给李亦畲的那个拳谱里,是用篆字写的,可能是王宗岳传下来的,其后面的解释可能是武禹襄作的。他那个解释讲的是推手用气用意。我们若从功上来讲应该能讲得更深一点。高层次推手,还没伸手,先用意、气把他敷住。再进一步,他一来气,把它盖住。若对方也懂这个气,他发出气来,你要把它接住、对着,一对,一涵开,把它吞进来。高层次的推手较量不搭手,完全用意念和气(外气)在外面起作用。“ 黏即是走,走即是黏”,不搭手,不碰上,一比就是。我们从太极功上走,把腰放松,站庄练拉气,体会周围这一层气。手在这儿动弹,气在哪儿呢?练拳时,你拿手缠气,你周围有没有气,能否感觉到气?一抬胳膊,感觉胳膊跟肩一样粗,这才是用意念练外气。你用意念把气收起来和形体带上,气就好起变化。练太极拳到一定程度,用敷盖对吞走粘连黏随,不接触人能把你的气拿住,你气沉丹田怎么沉也沉不下去,只能喘气。那个粘不需要碰你身体。老师跟你对手的时候,手离你一尺多,拿气压着你,你动不了。他手一动,你人“嘣”就跳出来。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太极拳是个整的,一个太极球是球体的,这个阴和阳就是动和静。这个圆圈在滚、转,大、小圈都在转,一转圈就把你转出去了。他压你,你得黏着(贴着)他转,这么一转,就把他的手带走了。这也是“走即是黏”。你本来被压得吃力,这么黏着一转,阴和阳就发生变化了,“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所以懂劲里面内在的变化较多,不是光简单地听对方力气大小。懂得这个之后,自己认真揣摩,愈来愈精,渐渐达到从心所欲,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心念一动就起变化。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应该是按照多方的变化来变化,可有的人总想自己主动去进攻,这就搞错了。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是为论。”所讲的这一切既是指导推手的方法和技巧,也是指导练拳的方法和技巧。如果我们不从气上走,不从腰上走,光从形体上走,那样练一辈子太极拳,到最后从武上没解决,从身体好上也没解决。有的同学喜欢技击,可以先花一年时间认真解决松腰和气贴于脊的问题。把腰都松开以后,再练一二年推手就行了。一开始慢慢轻轻这么打轮走,不要想谁赢谁,两人互相轮换着发劲、听劲,这样,逐渐地意和气就灵活了。将来身体壮了,有力气了,再拿着里面装有铁钉的罐子打太极拳,这样你的胳膊不就有劲了?你没有力气,光会招还是不行。

分享到新浪微博 阅读(127) 评论 (3)收藏(2)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已加精) 前一篇:庞明:太极拳系列讲座之一后一篇:庞明:太极拳系列讲座之三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点击查看详情      新浪开奖汽车手机马上领取 [发评论]
  • 和美太极2009-12-08 11:12:49

    好好学习!
  • 太极龙2009-12-09 14:23:32

    很好!值的一读.
  • 湖光山色2009-12-09 19:47:12

    精辟,值得学习,推广 来自:“杨澄甫式太极拳”圈子
发评论你的Windows 7 你做主      心动开奖分秒有礼物 插入表情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收听验证码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广告内容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不良信息反馈 电话:95105670 提示音后按2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