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借款增加说明什么:陶短房:阿巴斯——“半个当家”的形象升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1:29:32

 


  经过一轮轰轰烈烈的“入联”博弈,巴勒斯坦国总统阿巴斯,从一些人口中的“叛徒”、“美以走狗”,从一个陷于内外窘境的“半个当家”,一下跃升为巴勒斯坦的“民族英雄”。

                就在不久前,巴勒斯坦自治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还被称作“世界上最不被人羡慕的领导人之一”:尽管名义上是早在1988年便独立、并被一百多个国家所承认的巴勒斯坦国总统,但这个巴勒斯坦国没有联合国席位,二战结束后“法定面积”27090平方公里的“大巴勒斯坦”七折八扣后,被公认的“领土面积”只有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前的6242平方公里,其中被划为“巴勒斯坦自治区”的仅约2000平方公里,其中的加沙地带还被政治对头哈马斯所实际控制,他这个“总统”不过控制了1600平方公里,“法定首都”耶路撒冷更是可望而不可及。


      不仅如此,这位“总统”还在国内外左右为难,里外不是人:在国外,美国、以色列指责他和“恐怖组织哈马斯眉来眼去”,其它一些国家也认为他控制自治区内暴力和极端倾向不力;在国内,不仅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即便他实际掌权的约旦河西岸,许多巴勒斯坦人也对他主张的和平、非暴力、与以色列和谈对话,承认以色列,以及主张“1967年边界”等深感不满,甚至说他是“叛徒”、“美以走狗”,他的人气也很低迷,以至于直到上半年还有中东问题评论家认为,在下一轮自治权力机构选举中,他和他的法塔赫“几乎没有胜算”。


      然而这一切如今已经完全改变:9月23日,阿巴斯在联大上公开展示了“入联申请书”副本,而这份申请书的正本,业已由他亲手交给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自那一刻起,阿巴斯不但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广泛同情、尊重,更在回到拉马拉时,受到巴勒斯坦人英雄般的欢迎。


     阿拉法特的“钱袋子”


      阿巴斯现年76岁,1935年出生于英国托管巴勒斯坦的萨非德城(如今属以色列),1948年联合国通过巴以分治协定,以色列建国,阿拉伯人拒绝接受分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阿巴斯随战败的阿拉伯难民逃入叙利亚,后进入大马士革大学学习,毕业后赴埃及留学,专业是法律


      上世纪50年代中叶,他移居卡塔尔,在那里秘密参加了巴勒斯坦人的反以组织,并在1961年加入阿拉法特领导的法塔赫组织,成为巴解早期骨干之一。


      当时他的使命是和海湾富庶产油国的上层打交道,说服他们捐款支持巴勒斯坦解放事业,在这方面他能力非凡,成效卓著,被称为阿拉法特的“钱袋子”,这也为他奠定了在法塔赫和巴解组织内部的政治地位。由于长期负责公关、理财之类工作,阿巴斯和巴解富有争议的一系列武装斗争没有直接关联,因此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即成为美、欧等国最熟悉、最常接触,也最愿意与之打交道的巴解领导人。他曾在早期负责对西方和以色列的秘密外交,又是海湾战争中阿拉法特因公开支持萨达姆被海湾国家孤立后,第一个访问沙特、打破巴勒斯坦和海合会间坚冰的巴解领导人。1993年9月13日,《奥斯陆协定》签署,阿巴斯不仅是谈判关键人物之一,更在签字仪式上站在阿拉法特身边。


      这位绰号“阿布·马赞”的巴解元老,在2003年巴以矛盾再度尖锐,美以采取措施围困阿拉法特后,一度成为西方世界唯一接受、并乐与之打交道的巴解领导人,因为和阿拉法特等游击队员出身的巴解领导人不同,阿巴斯没杀过人,没坐过牢,也没参与过武装斗争,更没参加那些被定性为“恐怖活动”的、针对平民的袭击,即便在巴以关系最紧张的时候,也坚持对话,反对恐怖暴力,美国官方曾直截了当地说,他们只和阿巴斯打交道,并在2005年初的巴勒斯坦自治区权力机构选举中对其表示明显的支持。


      “半个当家”和“一条走狗”


      巴解前主席阿拉法特是个性格复杂、色彩丰富的人物,不论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世界,还是在国际社会,都极富争议。他长期主张“消灭以色列”,却又决策与以色列和谈;他亲手参与缔造了《奥斯陆协定》,却又在协定签署后很快与美、以闹僵,并倡导“石块起义”,被惹怒的以色列坦克围困在拉马拉官邸,几成以色列“武装强拆”炮口下的“钉子户”。与之相比,阿巴斯始终反对在被占领土上的“起义”,认为“暴力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主张与美、以谈判,借助国际社会的力量和平解决问题。正因如此,当2003年5月,阿拉法特迫于国际压力,任命他为巴勒斯坦总理时,美以和西方世界均表示欢迎,将之视作阿拉法特妥协的信号。而当近5个月后他不得不黯然辞职时,美以等大为恼火,认为这意味着巴勒斯坦“迈向暴力”的开始。


      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就在他辞职后一年,阿拉法特病逝,他在2004年底被以和平派为班底的法塔赫中央推举为总统候选人。2005年1月,他当选为巴勒斯坦国总统,这曾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和平的希望”。


      但接下来所发生的事却令所有人感到失望:他虽然反对暴力,呼吁停止武装斗争,但不论是巴解及法塔赫内部,还是激进的哈马斯、更激进的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运动,都对他不满、不买账。他在巴勒斯坦内部的处境甚为糟糕:2006年1月25日,巴勒斯坦自治区立法选举,法塔赫惨败,哈马斯成了多数派,由于哈马斯拒绝承认以色列,拒绝接受1967年边界,双方陷入长达一年多的僵局,阿巴斯多次逼迫哈马斯同意承认以色列以及1967年边界,并宣称倘不如此,就不允许哈马斯组阁,并威胁举行公投和重新立法选举,而哈马斯则以民意和武力相对抗。2007年3月17日,双方勉强达成妥协,组建联合政府,由哈马斯负责人哈尼亚任总理,但同年6月14日即告破局,此后双方兵戎相见,爆发内战,结果哈马斯占领整个加沙地带,剥夺了巴勒斯坦自治区的所有海岸线和出海口,阿巴斯成了巴勒斯坦国的“半个当家”。之所以如此,原因有很多。


      首先,他虽是法塔赫元老,却没参加过武装斗争,这在欧美和以色列看来是优点,在巴勒斯坦人内部却显得“说服力不足”,不但玩惯枪炮的哈马斯等组织不买账,巴解内部的武装派也不拿他当回事,他在阿拉法特时期只当了5个月总理就下台,原因正如他自己所言,是“令不行禁不止”。


      其次,他主张的巴以和平、非暴力抗争和承认以色列、承认1967年边界,虽符合国际上的普遍认同,却与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世界一贯立场(消灭以色列、至少回到1948年线)大相径庭,而和平协定签署后,以色列人依旧在巴勒斯坦兴建定居点,以色列大兵、坦克视边境如无物,这些也让哈马斯的“起义”宣传很容易被接受,而令阿巴斯的“谈判解决一切”曲高和寡。


      第三,他虽是民选总统,但权力基础薄弱,除前述原因外,法塔赫上层腐败严重,并在选举中做手脚,让境内电视台大肆播放阿巴斯竞选广告,排斥哈马斯的广告,致使哈马斯退出大选。即便如此,阿巴斯的得票率也仅62%。此后他不让得票居多的哈马斯组阁,任满后拒绝离任,甚至“一年过渡期”这个他自说自话的延长任期再度届满,他也仍然呆着不动。这些都让他不受巴勒斯坦人的欢迎。


      而在美以看来,阿巴斯控制不了国内暴力派,还与哈马斯联合组阁,同样不再值得信任。他们不断向阿巴斯施压,迫使后者解散联合政府。可以说,直到此次入联动作前,哈马斯都处于极为不利、左右为难的政治窘境。


     再无争议的“当家人”


      其实9月23日的入联行动也非“急就章”,他的勇敢并非突然行动,而是一脉相承、有组织有准备的,只是国际社会一直忽略了他的声音。


      然而人们很快发现,阿巴斯是“玩真的”:他去了纽约,发了言,递交了入联申请书,这是在美国居高临下、欧洲首鼠两端、安理会博弈全无胜算的情况下,一个弱者对强者大无畏的挑战。尽管无法对抗美国的否决权,但此举却让曾信誓旦旦“尊重阿拉伯人民主和自由”、“尊重巴勒斯坦人的多数选择”、“希望在2011年看到独立巴勒斯坦国进入联合国”的奥巴马狼狈不堪—因为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的“多数选择”正是建国、入联。


      正如一些中东评论家所言,联合国所发生的一幕,不仅让国际社会对以往被认为“软弱”、“缺乏实力和决断”的阿巴斯刮目相看,对他的努力表示同情和尊重,让他在联大赢得满堂彩,也让更多巴勒斯坦人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斗争和勇敢,是蒙上头巾、丢掉几条性命,往以色列居民点扔几块石头几枚炸弹,还是像阿巴斯这样,敢于在国际场合不畏强权,让美国和以色列出洋相?据最新民调,83%的巴勒斯坦人支持“入联”,即使这并不能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准;78%的巴勒斯坦人相信,以色列一定会用经济制裁相报复,64%的人认为美国也会这样做,但他们仍认为“应该继续争取入联”,这些都在迅速转化为阿巴斯的支持率、人气和底气。


      正如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所评论的,巴勒斯坦人已经别无选择:美国和以色列竭力想把巴勒斯坦人束缚在双边谈判框架内,可这个谈判巴勒斯坦人怎么做都是徒劳无功的。当阿巴斯和加沙的哈马斯分裂,美、以会说“自治权力机构不代表整个巴勒斯坦”;而当二者开始和谈、整合时,它们又会指责阿巴斯“勾结恐怖分子”。被美、欧硬塞给巴勒斯坦的“四方会谈”方案要求巴、以回到“一对一”谈判框架,双方每个月至少会晤一次,6个月内拿出“实质性进展”,一年内拿出“解决方案”。尽管这个方案总算包括了一个时间表,但既没有明确要求以色列冻结定居点,也没有说明“实质性进展;是否就是建国、入联。而以色列则明确表示,只接受“无条件回归一对一和谈”。9月27日,以色列内政部宣布批准在东耶路撒冷吉洛地区增建1100套犹太人定居点,这不仅被阿巴斯和巴勒斯坦方面一针见血指为“这就是以色列对‘四方会谈’方案的回答”,更被国际社会普遍谴责为“公然挑衅”。


      很显然,经过这一幕,会有更多国家同情巴勒斯坦的诉求,并认同、理解阿巴斯的做法和想法,因为以色列人的表现证明,让巴勒斯坦人回到那个注定一无所获的“一对一框架”,是没有道理的。


      无论如何,经过一轮轰轰烈烈的博弈,阿巴斯的政治处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预料,接下来他一方面会继续联合国的抗争,另一方面则将力图把人气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选票,在国内“再勇敢一把”,顺水推舟地接过哈马斯喊了几年的“重开立法选举”口号,通过选举重新成为整个巴勒斯坦自治区再无争议的“当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