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子健 父子密码.pdf:中国教师用书网论坛-深度语文-干国祥《龟兔赛跑》课案完整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13:27:09
干国祥《龟兔赛跑》课案完整版

时间:2005年5月17日
地点: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四(3)班教室
课型:说话课

[课堂实录]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走上小学四年级的讲台,对一名离开讲台已近一年,而且十多年来主要是在初三毕业班上厮混的人而言,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挑战,我喜欢挑战。
  前几天忙着校对杂志的稿件,忙着打理深度语文论坛,没有时间来备这课,而实际上,我以前的课也是思考极久,但备课极略的。
  进教室前,发生了点小小的人事故障,差点不能及时进教室。幸亏这次没有课前故事,否则精心选择的故事泡成了汤,一定会让我心痛的。

  进教室后,还有五分钟的眼保健操时间。我请他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找来两个美术比较好的同学,一个在黑板的左边用蓝色粉笔画一只大乌龟,一个在右边用白色粉笔画一只大白兔。然后,我在中间用红粉笔写了一个大大的“VS”。我在黑板的左上方写了三行字: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大胆说话,认真倾听;用头脑说话。在右上方则写下两行字:公平公正;游戏规则。
  我们做这些工作的时候,虽然严谨的班主任在后面,还有另外的一些听课老师也在,但学生们还是忍不住开着眼睛做眼保健操,我示意了也仍然止不住。
  两个孩子画得很好,很形象。我在图画的旁边,用夸张的笔法,写了一个“龟”字,突出它圆而大的“田”字也就是龟甲部分,而缩小了上面的“头”和下面的“尾”;“兔”字则画得极修长,耳朵尖尖的,身子瘦瘦的,后腿长长的,尾巴短短的……铃声响的时候,他们跑回了座位。严谨而不失温暖的师生问候后。我开始了正式的“龟兔赛跑”。

  我习惯于先就刚发生的事说几句,这是做惯了班主任的通病。我说:“刚才做眼操的时候,有同学睁开了眼做。这样对眼睛可不好。最好是能够闭上眼睛,想像蓝天白云,想像蔚蓝的大海,想像绿色的草地,静静地呼吸,让眼睛与灵魂一道在宁静中获得休息……”
  然后,我话题一转,进入了教学:“人,应该时而宁静,时而运动。刚才我们是静静吸气,现在我们来呼,我们来运动一下大脑。你们看,我已经捋起了袖子,大家也把袖子捋起来!”
  学生们纷纷动手,笑着捋起袖子。
  我接着指黑板:“大家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说看见了乌龟与兔子,然后我就简单讲了“龟”字和“兔”字的造字法,告诉他们这是象形字,不管他们有没有听说过,但图与像极图画的字结合在一起,相信他们至少获得了一个感性的汉字印象。
  然后我问:“‘VS’又表示什么呀?”学生说“比赛”。我说:“合起来就是什么?”学生说:“龟兔比赛。不,龟兔赛跑。”
  我明知故问:“大家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大家轰然说听过。
  我说:“我至少听到过五六个版本的龟兔赛跑,这些故事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很不同的地方,不知道大家听过的是哪一个版本的龟兔赛跑。你们班上有没有故事大王?我先听听他听过的是哪一个版本。”学生齐刷刷地把目光转向后面,指定一个个子不高但却坐在最后面的女生。我示意她上来,说:“现在她给我们讲故事,大家的任务是把她讲的故事跟你听到的龟兔赛跑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又有什么相同点或者不同点。”



[重温故事及N个版本]

  然后,这个女生开始了精彩的故事。这时候,我才得及按下录音笔。
  她的故事,基本情节与伊索版的《龟兔赛跑》一致,只是她添加了许多细碎的花样,加上她绘声绘色的声音与手势,使得一个旧故事也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而且这个短短的伊索寓言,在这个女孩的口中竟然讲了三分钟。
  在热烈的掌声中,故事大王下去了。
  我说:“讲得真精彩!现在轮到你了,她讲的与你听到过的有什么不同?”
  最前排马上有个男生举手发言:“我听到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乌龟与兔子一起去散步,中途,兔子对乌龟说:‘你愿意和我赛跑吗?我们来赌一枚金币和一瓶葡萄酒。’乌龟说‘好’,乌龟回到家里,把这件事告诉它的妻子,它妻子说:你这个笨蛋!难道你真想输吗?乌龟赶紧说道……”
  原来他还想把故事重新讲一遍,可这堂课的重点却不是在“讲故事”上,而且他们在这方面,确实已经做得相当好。于是我打断说:“嗯,你不用把故事全部讲一遍,你只要说说它跟刚才的故事有什么不同。”
  “它是两只乌龟:一只在起点,另一只等在终点。兔子拼命跑去的时候,乌龟已经在终点了。”
  “哦,乌龟还挺‘聪明’的。但是,这行吗?”
  “不行!”许多同学大声表示反对。
  “为什么不行?乌龟不是赢得了金币和葡萄酒吗?”
  “但是游戏要遵守规则啊。”后面一个男生指着黑板右上方我事先写着的字条说。这样,大家都发现了“游戏规则”和“公平公正”这八个字。
  “哦,原来是这样。我们跑步比赛能这样做吗?”
  “不能!”意见相当一致。
  “跑步比赛要讲公平与公正。这不是作弊吗?”我笑着拍拍那个男生的肩说,“但这不是你的错,这是编那个故事的人的错。”于是在同学轻松的笑声中,他愉快地坐下了。
  “还有谁听过的故事与前面讲过的是不同的?”
  举手的人很多,我从中间选择了一个男生。他的版本是我闻所未闻的:“我听到的故事是兔子与乌龟重新赛跑,乌龟安装了一个火箭,兔子是安装了一个喷射器。它们同时跑到了终点,结果裁判不知道该把奖杯发给谁,最后决定把奖杯发给科学院。”
  “嗯,又一个版本。它们遵守游戏规则吗?”
  “不遵守。”意见一致,但语气没有刚才的坚决。
  “为什么说没有遵守游戏规则?”
  “因为跑步就是要靠自己的腿来跑,不能靠别人发明的东西来带动自己。”另一侧的一个女生回答。
  “哦,这样奖杯就只好给谁了?”
  “给科学院!”
  “即使它们中谁赢了也不能给它,因为它们没有遵守游戏规则。谁继续说不同?”
  一个女生说:“它们第二次跑步,这次兔子吸取了教训,它首先跑到了终点。但当要给兔子奖杯的时候,兔子说:‘等一下。’然后等乌龟跑到的时候,兔子说:‘乌龟明知道自己跑不过我,但它坚持不懈,这种精神很值得我学习。’它就把奖杯给了乌龟。”
  她的出人意料的故事赢得了大家的一片掌声。这样的特殊版本我不仅没听过,也压根没想到。怕我的表扬会将课堂导向另外的地方,于是我只表示赞许地“嗯”了一下,继续请另一个同学发言。
  “我听到这样的故事,乌龟和兔子是在下坡的路上比赛,结果兔子后腿长,下坡不方便。而乌龟把全身一缩,滚下去就赢了。”
  “滚下去就赢了!嗯,这可耐人寻味啊。”
  “我跟他们都不一样,我讲的是……”一个女生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是你讲的还是你听到的?”我拦住她。
  “是我听到的。我听的和他们不同的是,他们比赛的中间有一条河,乌龟会游泳,兔子不会。那条河有一百多米(宽),兔子下去就会淹死。兔子就跟乌龟说:‘乌龟大哥,你能不能帮我过河?’乌龟说:‘这是比赛,不能帮的。’于是兔子就说:‘我给你一枚金币嘛。’乌龟说:‘算了,还是我帮你吧。’于是乌龟就背着兔子过了河。兔子为了感谢乌龟,就和它一起到了终点。这样,奖杯就不知发给谁了。最后,就把它劈成两半,分给了它们。”
  “哦,新颖。这样它们两个就不是在比赛,而是在什么?”
  我没有把提示语讲清楚说,于是学生就“竞走”、“友谊”什么词都有,虽然一个同学说出了“合作”,但他的话又被更响的“竞走”声冲走了。

[这些故事有相同的地方吗?]

  “不是竞走,这成了‘合作’。赢得的奖杯,一人一半。”我的话音刚落,学生的手密密地举起了一片,学生就是这样,他们的学习很多时候是一种氛围中的模仿,可惜,我不能给他们更多的时间:
  “我们把这个问题停一下。刚才我们说了大家所听过的《龟兔赛跑》有什么不同,现在我问:这些故事有相同的地方吗?”
  于是,手之林暂时地偃息下去。但仍然有几只手举着,一个男生说:
  “有,那个乌龟基本上都是赢。然后有些时候是兔子赢,还有些地方是打成平手。”
  “嗳,这不是不相同了?一会儿乌龟赢,一会儿兔子赢,一会儿平手,那反而是故事不相同啊。”我反诘道。
  “都有兔子和乌龟这两个主角。”一个男生说。
  “行啊,请你再继续说,我来问你:两个主角为什么要是龟和兔,能不能是兔和狗?你知道吗?”我点拨一下。
  “因为兔子跑得快,乌龟跑得慢。”
  “是啊,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乌龟跑得慢,兔子呢?跑得快。”我一边和学生一道说快与慢,一边在乌龟和兔子的下面写分别写上“慢”与“快”二字。
  “还有相同点吗?”
  “似乎每次比赛都是乌龟有利一些。”一个男生回答。
  “乌龟有利一些?”我用疑问的口吻提醒大家注意思考,“第一次比赛对谁有利?”
  “第一次比赛兔子很骄傲,他中途睡着了,所以乌龟就有利了。”那个男生自己补充道。
  “这是对乌龟有利?”我继续作思考状,“这句话可难说了,怎么说比较好一些?怎么来表述更准确?”
  显然这难了一些,学生的情绪虽高,但手不敢轻易地举起来。我提示道:“好像比赛的结果,总是……”
  “倾向于乌龟。想乌龟赢。”学生们回答,这个回答可也不简单。
  “如果不是乌龟与兔子比赛,但题目是‘龟兔赛跑’,这就偏题了,所以都是乌龟与兔子赛跑。”一个女生接着在说相同点。显然她是想回答我刚才所说的为什么不能够是“乌龟”与“狗”赛跑。但这样理解,其实是放弃了刚才提炼的“快VS慢”的分析,思考没有向象征进军,而向后退了。所以我点头示意她坐下,开始进行话题的转向:

[第一场比赛公正吗?]

  “故事相同点的讨论我们也先停一下。再回头从‘公正’这个词来分析一下。请问,第一次‘龟兔赛跑’是公正的吗?”
  “公正!”学生的齐口同声让我有些吃惊。
  “为什么?为什么说这次比赛是公正的?”
  “因为兔子是自己睡着而失败的,所以说比赛是公正的。”后面一位男生回答。
  “慢的乌龟没有作弊,是兔子自己的大意而让乌龟取胜,所以说这次比赛是公正的。”这是关键的地方,虽然学生感觉到了,但需要使之清晰,需要强调:“还有认为这比赛是公正的其他理由吗?”
  “因为乌龟与兔子是在一个起点上起跑的,而且也没有让其它东西来代替自己跑步。因为兔子中途睡觉,而乌龟坚持不懈(取得了胜利),所以我觉得这个比赛是公正的。兔子失去了比赛,谁让他中途睡觉呢?”一个男生回答。
  “哦,他们在同一个起点起跑,走过了相同的路。”我说。
  “我也觉得是公正的。因为他们是在平地上跑步,没有河流之类的特别的地方,兔子是自己睡着所以失掉了比赛……”一个女生说,后面的几句,基本上是重复已经一致的意见。
  “大家听到她的发言吗?有不同的意见吗?”我发现,学生的思维模仿性极强,但也极易跟风,一说“公正”,全只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而不会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这里有个机会可以引导。
  “听到了。”
  “那么我要问,如果是倾坡,比赛是不是公正的?”
  “不是。”学生果然这样说。
  “为什么不是公正的?”我不紧不慢地问。
  “因为那样对乌龟比较有利一些。”一个男生回答。
  “哦!条件对乌龟有利就不公正了。请问龟兔在塑胶跑道上跑步的时候对谁有利?”
  “兔子。”
  “那么第一场比赛对谁有利?”
  “乌龟,不,兔子!”一部分学生反应过来了,有些惊讶。
  “好,如果第一场比赛都是爬斜坡,比赛公正吗?”
  “公正。”声音不多,但大家显然在修正“公正”的概念。
  “什么是公正?公正就是大家面对相同的挑战。”这个概念从伦理学来分析是不够严谨的,但在这个语境中,只能先这样表达,“无论你是乌龟还是兔子,但是我们的比赛就是面临同样的挑战,这个就是比赛的‘公正’——或者应该叫‘公平’,我刚才这个词用得不够好,用‘公平’更准确一些。所以第一场比赛虽然对兔子有利,乌龟跑得慢,但它们面临相同的挑战,它是公正的。好,目前比赛的结果是……”
  学生有说一比一的,有说一比零的。
  “第一场比赛的结果,现在是,一比O。”我在“VS”左右写了1和0,表示乌龟暂时领先。

[乌龟输了]

  “大家喜欢乌龟还是喜欢兔子?”我突然话锋一转。
  一时众声鼎沸,莫衷一是,虽然“乌龟”声要高过“兔子”声,但并非没有不同的意见。
  “喜欢乌龟的举手。”
  小手如林,望下去似乎没有剩下的。
  “喜欢兔子的举手。”
  “乌龟派”的手放下去之后,露出了六七只“另类”的手。
  “请放下。我看‘兔子派’好像少一些,那么就请他们先说,你为什么喜欢兔子?”
  “我喜欢兔子,因为兔子比较可爱。虽然在比赛中兔子输了,可是,可是……”她感觉到了表达上的困难,这可能源于内心情与理的矛盾,或者说是头脑的理智与心灵的情感的矛盾。
  “慢慢说。”
  “虽然兔子比较偷懒,但是呢,但是……”
  “慢慢说。”我微笑着,作准备耐心倾听的姿态。
  “但是,但是兔子只要努力就会赶上乌龟,我还是要做兔子。”她的声音轻了下来,然而仍然勇敢地表达了这个想法。
  “我还是要做兔子。我只是骄傲了一点,如果我不骄傲,那么这场比赛我就赢了!”我放大了她的意见,这个意见很重要。有几个学生在下面表示赞同。
  “请‘兔子派’继续说话。”
  “兔子非常可爱,(而且)如果把它养起来,可以发现它什么草都要吃,所以养起来就比较方便。而乌龟的饲料要去店里买,还要准备鱼缸这些东西,很麻烦。我还觉得如果兔子不骄傲,可能兔子还不到一半的时候,他已经到终点了。他只要到终点睡觉就可以了。”一个男生说。
  “你跟刚才的那个同学的主要意见一样。还有‘兔子党’要说话吗?”
  “我对刚才一位同学的发言有意见,因为他偏题了。他没有说为什么喜欢兔子,他在说他喜欢养兔子。”
  这位男生找到了刚才同学发言中的问题,但表达得不够准确,然而这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哦,我们讨论的是龟兔赛跑‘故事中的兔子’,而不是我们养着的或者吃的兔子。这位同学提醒得很好。我们以后说话要注意不能偏题。那边还有一位同学想说什么?”
  “兔子只是失去了一场比赛而已,在以后的比赛中,他就没有再骄傲过了。”
  “好,现在让我们‘兔子派’团结起来,一洗我们兔子几千来蒙受的耻辱。我们决定再跟乌龟们再进行一场比赛。地点:成外附小塑胶跑道。路程:100米。各就各位,预备——”我作出了跑步比赛中的姿势。但突然又停顿下来,问:
  “体育委员是谁?”
  “陈*。”学生指着和讲故事的女生坐在一起的那个男生说。
  “还有负责纪律的委员吗?”
  “徐*。”学生指向教室另一边的一个女生。
  “好,现在我们邀请这两位同学作为我们比赛或者说游戏的裁判员。好不好?行,如果你们发现我们的比赛出了差错,有谁作了弊,马上吹哨。”
  两位学生很认真地点点头,接受了任务。
  “好,乌龟们,兔子们准备好。各就各位,预备——跑!”我一声令下。教室里一片沸腾,学生们作出跑步的姿势,发出杂乱而快乐的声音。
  稍停,我说:“估计这时候兔子已经……”
  “跑到了终点!”“兔子派”中有人说,但也许是“乌龟派”中有人忘记了立场。
  “乌龟呢?现在在哪里?10秒钟,乌龟现在会在哪里?”我问。
  “也快到了。”“快到一半了。”意见不一。
  “它估计在睡觉了。”一个男生调皮地说。
  “不会吧,乌龟它是坚持不懈的。但它坚持不懈地跑,现在到哪里了?”
  “我觉得它走了一半,因为兔子的速度应该是乌龟的两倍。”这位男生的回答让我有些吃惊,看到数学概念与生活经验还真不是一回事。
  “就两倍?”
  “十倍!”一个男生大胆地猜测。
  “十倍都不止,一百倍都不止。”我说,“它们(速度上)的差距太大了。那么,比赛公正吗?大家有意见吗?”
  “没有!”学生早忘了自己是什么派,一齐回答。
  “乌龟派们服气吗?”我提醒他们。
  “服气。”他们竟然平心静气地接受了这个结果。
  “请问两位裁判,这场比赛公正吗?”
  “公正。”两位裁判说。
  我走到黑板前,擦掉兔子旁边的“0”字,改为“1”字,说:“在成外附小的塑胶跑道上进行的有史以来的第二场龟兔赛跑,兔子赢了,乌龟输了,——我们可爱的乌龟,现在输了!”

(未完待续)

下篇


[我们把这个故事扔掉好不好?]

我继续说:“一个古老的故事,就这样被改写了结局。从此以后,我们就不必再读那个《龟兔赛跑》的故事了。我们把它从《伊索寓言中》取出来,扔掉,好不好?”

“不好!”学生齐声反对。

“为什么不好?”

“因为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吸取兔子当年的教训。”一个男生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以后考试或者比赛的时候不能中途停下来休息,也不能骄傲。”另一个男生补充道。

“它还可以让我们学到乌龟的精神,勤奋的那种(精神)。”一个女生说。

“如果扔掉的话,那我们就没有那种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的那种精神了。乌龟虽然知道自己跑不过兔子,比兔子跑得慢,慢几百倍,但乌龟却坚持不懈地向终点奋斗,(为了宏扬这种精神),所以不能扔掉。”一个男生有些疙瘩地表达了这番话。

“行。我们小结一下,如果去掉,就不能强调乌龟的精神,吸取兔子的教训。如果还有完全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因为学生的手越举越多,所以我只能增加发言的难度系数。

在课堂开头有过精彩表演的“故事大王”站了起来:“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了,它就不再生动了。你想一想,自古以来龟兔比赛,如果兔子不睡觉的话,那谁都会知道结果,乌龟连个边都沾不上,那个奖杯他想摸一下都不行。龟兔赛跑就只是一个常识(而不是故事),这是谁都知道的。现在,如果改了的话,它就不应该编在《伊索寓言》里面,因为它什么意思也不表示啊。而且,一点也不生动了。”

她的话音未落,已经赢得了一片掌声。

“说得太好了!说得太好了!”我也连连夸奖了几句,“但是,她刚才说,改了就没有意义了。那么它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呢?”

“他的意义就是告诉我们,虽然乌龟跑得很慢,兔子跑得很快,但是他们两个……”一个男生回答。

“还是乌龟与兔子吗?这是个寓言,它的意义是给谁的?对,给人的。那怎么说呢?”我点拨他把寓意提升到人这个层面来。

“人应该……谦虚。”这个同学有些拿不定。

“人不应该骄傲,如果骄傲了你什么事都做不好的。”一个女生补充道。

“我们以前老师和老爸给我们讲这个故事,主要是为了让我们不要骄傲吗?”我提醒道。

“人不应该像兔子那样太骄傲,什么事都……但是要像乌龟那样努力地去干事情。”一个男生补充。

“对。这里我们再停一下。我们现在把故事归结到哪里了?”我刹住个话题。

“中心。”有学生回答。

“对,是中心,是故事的寓意。但是这个故事寓意的重点一般放在谁身上?”

“乌龟。”学生答。

“对啊。我的老师以前给我讲故事寓意的时候,就与大家刚才一样讲的不完全一样。他说,只要能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够——成功。……不管兔子骄不骄傲,他告诉我说,只要兔子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可是,就这个寓意来说,我们成外附小四(3)班的同学刚才已经把它推翻了:只要兔子中途不睡觉,无论你乌龟怎么努力,也不能成功。那么是不是无论你多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努力没用,这怎么行?!”

[第三次赛跑]

“怎么办?”我看着兴奋而惊讶的学生,说:“这样吧,龟兔来进行第三次赛跑!”

“第三次赛跑,怎么比赛?乌龟怎么办?”我抛出问题。

“在成外附小游泳池比赛。”一个女生说。

“好,游泳池比赛。乌龟一定胜利。——这样行不行?”我转向其他学生。

“不行!”大家齐声反对。

“为什么?”

“这不是龟兔赛跑,这成了龟兔游泳。”

“龟兔赛泳!”学生齐声指正。

“哦,这不行。那怎么办?”

“我们抱着乌龟跑!”一个男生说,其他几个男生窃窃地笑。

“这样可不可以?”我问裁判。

“不可以。”其他的同学大声否决。

“哦,抱着跑不行。唐僧取经如果可以这样的话,那就没有这么多麻烦。他只要让孙悟空背着他一个筋斗云翻到西天到,把经取回来。不就成功了?可规则不允许这样啊。”我补充道。

“而且即使人抱着乌龟跑,也一样跑不过兔子!”一个男生提醒我们。

“哎呀,对啊,人也跑不过兔子啊。那怎么办呢?希望乌龟赢的人,要公正但也不让乌龟输,怎么办呢?”时间过得很快,我需要推一推:“我们想一想,最初的龟兔赛跑,可能是在哪里进行的?”

“森林。”各个角落里,此起彼伏的都是这个词语。

“是森林,有没有成外附小的塑胶跑道?”

“没有。”

“乌龟和兔子应该是生活在哪里的?对,森林里边。明白这一点很重要。他们的比赛,是在野外进行的。那么他们的赛跑,就不可能在像跑道一样的直线上进行,它可能会在哪些地方跑?”

“山里。”

“小河。”

……

我在黑板的下方,画出了起伏的山状曲线。

“也就是说,这是一场什么跑的比赛?”

“野外跑!”

“越野跑。”

“对,这样的比赛叫‘越野赛’。也就是说,乌龟与兔子进行的,本该是一场越野赛。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我们之间的比赛不是一场语文比赛,也不是一场数学比赛,而是要经过许多方面的考验。今天比语文,明天也许是数学,而后天可能是……”

没等我说完,学生齐声说“英语”,呵呵,看来我们的学科等级,还真是清楚。我说:“其实我们还有音乐、画画等等项目呢。也就是说,龟兔是在一场特殊的环境中进行了比赛,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兔子一定会赢吗?”

“不一定!”

“为什么?”

“因为可能途中会有小溪,那么兔子在水里面可能就只比乌龟快一点……”一个男生说。

“兔子会游泳吗?”我提醒。

“不会。”他恍然大悟。

“刚才这个同学说,龟兔赛跑,中间出现一条河流,怎么办?”

“乌龟游泳。”

“乌龟扑通一声跳下水,就游过去了,但是兔子怎么办?”

众声鼎沸。

“谁说,谁来说?”我示意一个个说。

“绕道而行。”一个女生说。

“嗯。绕到我跳得过去的地方,我跳过去再走。如果是1000米的比赛,我绕到5000米以外——但5000米以外还跳不过去,我不知道它可能要在什么地方能够跳过去啊。——这是一种情况。还有呢?”

“兔子可以跳到乌龟背上去。”一个男生说。

“能这样做吗?”

“不能。”

“还有另外的情况说明乌龟可能不会输吗?”

“刚才说的遇到山坡,乌龟可以顺着滚下去。”一个男生说。

“乌龟顺着山坡滚下去,还可以凭着这个冲击力冲很远的路。但是兔子的后腿长,他下山坡的时候就必须跑得很慢很慢。他跑得太快的话就有可能摔死。”另一个男生说。

“我以前生活在山里,看到过野兔,它们其实下山也跑得非常快。它们是真正的跑步能手。”我补充说,虽然这不是科学故事或者说真正的动物故事,但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还是需要尽可能准确地说明。“但是,现实生活的场景很复杂,除了河流还有什么情况会对乌龟有利?”

“在下坡路比赛,因为上坡路兔子会赢(有利)一些,下坡路,乌龟会赢(有利)一些。”看来这个同学还是停留在某一点上,也许是从前有长辈这样讲过这个故事吧。

“可是我刚才已经告诉大家,在一般情况下,无论上下坡,都是谁更快一些?”我问。

“兔子。”其他同学替那个思路没跟上来的同学说。

“可是,即使上下坡都是兔子有利,它也不一定赢,因为情况远比上下坡要复杂得多。谁来说?”

小手如林,有几个站了起来。

“谁没有发过言?没发过言的举手。”

“我!”手的数量比我想像得要多得多。

“你没作弊吗?”我笑着问身边的一个男孩,“能作弊吗?违反游戏规则了吧?”

他不好意思地笑着放下了手,教室里还剩下五六只手。

“森林里有很多荆棘,兔子身上没有硬壳,他走也走不过去,可是乌龟能够钻过去。”坐在右角落的一个女生说。

“乌龟跑得慢,他可能会在路上被人捡走。”另一个女生说。

“嗯,这倒也是。不过如果是比赛,我想裁判可能会保护他吗?——我们刚才在讨论,一般情况下,都是对兔子有利,什么情况下对乌龟有利呢?”我提醒道。

“他们路上可能会遇上野兽,野兽想吃他们,乌龟可以缩起来。但是兔子,但是兔子……”

“兔子能怎么办?”

“跑!”

“往哪儿跑?对,可能就是向后转,逃!当然我们说过,在比赛中,裁判会保护他们,但在实际生活中,龟兔真的就是这样在生存的。”

我接着又说:“行。我们第三次赛跑的讨论就到这里。当然我们的思路还可以从沙漠里再扩展一些,也许龟兔赛跑的途中要经过一个沙漠,兔子怎么办?他当然也有办法,他背着重重食物和水走啊。但是如果沙漠足够宽广,他就再也没有办法了。而长年在野外生存的乌龟有很强的耐饥渴的能力,我老家有人把乌龟压在床腿上,它几个月不吃不喝都没有事。当然,这不是我们养着的小乌龟,那些小乌龟已经被我们给宠坏了。——那么,龟兔赛跑的第三次比赛,到底谁赢呢?”

“乌龟!”大多数同学说,也有同学在喊“兔子”。

“到底谁能赢?这是我们根本不知道情况的越野赛。比如刚才我们说遇到河流兔子要绕道寻找桥梁,如果路不是很远,那么谁赢?”

“兔子。”

“如果要很远很远才有桥呢?”

“乌龟赢。”

“所以结论是:——不知道!为什么?因为乌龟有乌龟的长处,兔子有兔子的本领。”

[你是乌龟还是兔子?]

“乌龟的长处是什么?”我问。

“能游泳。”

“有耐力,还能耐饥渴。”

“它有硬壳能自我保护。”

“兔子的长处呢?”我问。

“兔子跑步的速度快。”

“兔子跳跃能力强。”

“乌龟有什么短处?”我再问,这时候,下课铃声响了。

“跑得慢。”

“兔子有什么短处?”我问。

“不会游泳,耐力不好。”

“请问,你认为自己是乌龟还是兔子?”

“乌龟!”大多数同学说,有四分之一的同学说的是“兔子”。

“这是寓言,譬如说我们在学习上的快,指的是什么?”我提醒。

“成绩好。”有同学说,但中气不足,另外的同学急着想说,但却又显得很不自信。

“《龟兔赛跑》这个寓言,它其实是什么与什么的比赛?”我知道,这有难度,但这一点不能不讲。

“努力。”学生这个词找得很准。

“和骄傲。”

“兔子的长处是什么?”我回到寓言。

“懒惰。”学生回答的还是短处。

“乌龟的长处是勤奋,是坚持。兔子的长处呢?”

“懒惰。”

“骄傲。”

虽然不少同学在沉思,但那几个心急的男生仍然没有听到提示。

“龟兔赛路,是一个寓言。爸爸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给你听?因为你的天赋是已经决定了的,不能改变的。所以爸爸希望你能够——对,希望你能够努力。所以,这个故事其实是‘努力VS聪明’的寓言。那么我再问,你是什么?”

“兔子!”一部分学生说。

“乌龟。”有几个学生说。

“两个都是。”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有了新的选择。

“认为自己两个都是,或者说兼有二者长处的举手。”我让他们重新选择,这下,几乎所有的手都举了起来。

“也就是说,我们既有聪明,又要努力,这样,我们的人生就一定——”

“成功!”学生们大声喊,不少人挥动拳头。

“好,希望大家记住。现在我布置作业。”我边说,边擦去了黑板上的“VS”,换成“+”。我问,“它表示什么意思?”

小手如林,群情激昂。我赶紧选择了一只:“就是要把乌龟的努力与兔子的聪明加在一起。”

“对。这堂课就要告诉大家这个道理,希望大家在自己的人生中去完成。我还要布置一个作业,请和同桌合写《新龟兔赛跑》,怎么写?一定要同桌两个写,不能一个人说了算。生活中,我们不都是相互竞争,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相互合作。所以这个加号,就是希望大家合作写一篇作文。大家写完后,请你们的何老师挑出写得最有意思的几篇文章给我。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我们再见!”

下课后,何老师将他们留下,有事有吩咐,我路过后门的时候,一个小女生跑出来,举起右手,像老朋友庆祝胜利似的,和我击了一下掌,又跑回了教室。


原帖于:
http://www.teacherbooks.cn/bbs/dispbbs.asp?boardID=19&ID=1307&page=1

下面引用由论语2005/05/27 00:17am 发表的内容:
应该说在具体情节上稍加注意,说话课与口语交际课的定位还略有区别.

在我的脑子里,确实没有这些条条框框,其实,我冠以说话课的名称,就是为了防止进入“脱离文本”、“语言文字训练不够扎实”这样的讨论,事实上,这也是一堂阅读课,是一堂二度阅读课。

此课,在形式上吸收了《灰姑娘》与我自己的《丑小鸭》的一些特点,但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灰》是平面展开来理解寓言,我是由浅度到深度的阐释寓言与创造性演绎寓言。其实,整堂课,是N次地从寓言文本开始流浪与旅游,然后再回到寓言文本,但第一次新的流浪都是一次更远的拓展。

我不妨自己先从负面批评一点:
1.作为一堂说话课(口语交际课),它过于追求所用的主题域所达到的深度与正误,而对说话训练本身的目的有时会忽略,或者至少不是那么明确。尽管它在一开始就被写在黑板上。
2.这个说话的目标是否完全合宜于小四年级,这是值得商榷的,虽然在此过程中可以调整难易,但是,它本身是否合适于小四,这是值得思考的。从课堂效果来讲,它是取位过高了些——虽然学生掌握了大量的龟兔新版本有助于课堂上的漂亮,但这样,也就不是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表达与众不同的新颖观点,而成为比赛谁掌握的资料更全面了——当然,这二者本有联系。
3.虽然从口语交际到说话课,二者的要求有了明显的变化,虽然在具体一堂课中也未尝不可放弃说话的形式训练(如发音标准,姿态问题,等),但这些东西也应该是口语交际的内容之一,在本课中不仅没有强调而且有明显地反作用。
……
还有许多,核心问题:口语交际课,该如何上?如何有效地实现训练点?如何在具体目标下又能做得自然不生硬?

也许,造成这些不清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的一个心结:想上成一堂将阅读课与说话训练结合的课。
因为在许多教育体系中,确实没有这些区分,这种混合也是存在的。
只是,这样的多面着力,放在我们既定的体系里,是很容易被误解、诟病的,而且也极容易导致平面肤浅与目的不明。
当然,正如我两年前的一篇文章中所写的那样,评价一堂课,最合理的标准是从起点和终点计算学生语言-思维的落差。从这一点上讲,此课是有效果的,但这个效果,显然过于混合,既不利考察,也不利分析——如果公开课还有这方面的需要的话。

让这样的批评,来得更猛烈些吧!

然而,回答,我前面已经说过一些:确实,它的问题非常多,其中一部分是属于取向问题,即你选择了此,就没有办法顾及彼,因为40分钟是有限的。因此,这样的批评主要应该集中在取向是否合理正当上。另外一个,是教学现场的处理失当,这主要是教师本身的素养与能力——我自认为在此方面远远落后于诸开课大师,虽然可能反应要快一些,但仅有反应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批评,大家可以结合更具体的案例,提出批评及改进意见。

上面的批评,已经有不少涉及了真正的批评(中性)与探讨,譬如:
针对一个话题来说,重点关注说话的内容,是正确的,同时,也要在说话的情感、态度上作点拨。
干干所言,是说话(口语交际),那么在训练目标上,至少欠缺了对语感的训练,例如,一只小兔子怎么对乌龟说话?应该用什么的语气来说。我这样说,是定位口语交际。
小学口语交际有小学的特点。它不是简单话题争辩,或者说思维的碰撞。
(以上论语)
你上的是说话课也就是现在的口语交际课,这样的课的目的大家都是有共识的。它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训练,包括达到你深度的语文的要求:理解、思考、分析、欣赏、质疑、说话、作文等等方面。但是从论语老师的统计发言的学生人数来看真正得到训练的人数并不多,也不知道占你的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我看见倒是你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你的引领较多。你说,这样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训练吗?何况我们现在大多数班级人数达到七八十人大班级呢。如果说还有一次机会作为课堂的延伸----每两个学生合作讲故事并写下来,达到交际的目的,那么这似乎是不现实的,可能性极小。因为,学生已经没有足够的合作时间:下课要休息,放学家长接回家或自己回家。除非你再拿一堂课交流,这种可能性有吗?
(以上观海)
其实,我个人一直觉得口语交际、阅读和写作本就是融为一体,很难拆分。你说,我们平时的阅读和写作,无论在哪里没有进行渗透口语培养呢。仅凭一周两节的口语课和写作课,又能培养孩子哪些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呢?但是,既然作为单独一堂课开设了,这堂口语交际课便有了一种在特殊场景下对孩子起一种示范、方法指导的作用。(小学阶段尤甚)可惜,这堂课,我看不到多少这方面的引导。我宁愿把它当作一堂阅读课,或者就当成一堂没什么什么台头的语文课,就是不要冠名说话课。
  最后,看到了干干对一堂课的最合理评价标准,顺带请教一下:评价一堂课,是应该关注孩子的增质程度。那么,作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增质难道仅仅是指语言和思维吗?
(以上贝壳的泪)

我认为,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讨论,而我拿出此课的目的,也正是为了研讨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