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子建几个老婆:《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21:07:21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解


    清阳子按:《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简称《清静经》。此经乃由老子《道德经》中“清静无为”的义理阐发而来,文字精到,言简意赅。是中华道家修炼学的重要经典,为性命双修之中“性功”的代表作,经文主旨专讲修炼心性,以“清静心”,体悟大道。此注1998年原曾编入拙著《中华道家修炼学》,今特摘出供大家学习。修炼道教静坐之时,可以默诵此经本文,作为澄心入道的阶梯。

老君曰: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注:大道没有形象,天地得以生育;大道没有情感,日月得以运行;大道没有名称,万物得以长养。
经文: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注:我不知其以何为名,勉强命名为“道”。
经文: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注:大道之分,有清与浊、动与静之别。
经文: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注:天为清,地为浊;天为动,地为静。男为清,女为浊;男为动,女为静。
经文: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注:降者生也,本者始也;流者死也,末者终也。生之始为清,死之终为浊。从生到死,即由清至浊;从始到终,即自静而动。
经文: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注:天为清,地为静。人能常清常静,自然合乎天地。如此则天地之炁,皆可归于我身。
经文: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注: 吾人元神,本来清纯,可是往往被心念搅扰;吾人本心,原来贞静,可是往往被欲望牵缠。
经文: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注:为了获得清静,就要修正自己的心念和欲望。经常消除自己的欲望,自然本心贞静;经常澄清自己的心念,自然元神清纯。
经文: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注:自然能够去掉“六欲”、“三毒”。六欲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欲望,眼欲视则肝炁漏泄于外,耳欲听则肾炁漏泄于外,鼻欲嗅则肺炁漏泄于外,舌欲尝则脾炁漏泄于外,意欲思则心炁漏泄于外,身欲动则体炁漏泄于外。三毒指三尸阴神,居于人身尾闾、夹脊、玉枕三关,皆属阴气闭塞,阻塞吾人修道之路。六欲、三毒皆为障道之魔,只有遣其欲、澄其心,才能降服魔障,清静修真。
经文: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注:所以不能降服六欲、三毒之魔障,乃是因为心念未能澄清、欲望未能遣除。
经文: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注:能够遣欲澄心的人,就能产生这样的效验:往内观看自己的本心,本心归于虚无;往外观看自己的形体,形体归于虚无;往远观看周围的物象,物象归于虚无。明白了内在本心、外在形体和周围物象三者的虚无状态,则一切皆归于空空洞洞。此即《清静经》之“三观法门”,循此修证,可得进入常清常静的境界。
经文: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注:以空空洞洞进一步观之,则空空洞洞亦无形象可言,仍是空空洞洞,而归于虚无;空空洞洞既归于虚无,虚无亦须归于虚无;虚无既归于虚无,则吾人本心元神湛然澄彻,常处清寂。澄彻清寂而不滞于澄彻清寂,则欲望岂可能够产生?欲望既不能够产生,自然就是真正清静。
经文: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注:用以上修持之清静心,再去应和万物,而能依然保持清静,则谓之“真常”。如此真常,则自然保持清静本性。真常之中,应和万物,而能常常保持清静不改,自然就是常清常静了。
经文: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注:如此常清常静,渐渐合于真道。既然合于真道,即可名为得道。虽然名为得道,其实并未得到什么。因为大道无形无象,得道之后还是没有形象可言。但是为了教化众生,所以名为得道。能够领悟这一道理的人,即可以传授圣道。